哲學篇:《一般實踐哲學》(1808)
一、觀念論
(—)內心自由的觀念
(二)完美性的觀念
(三)友善的觀念
(四)法的觀念
(五)公正的觀念
(六)法和公正觀念運用的進一步確定
(七)從最初的觀念向推論的觀念過渡
(八)法的社會
(九)獎懲制度
(十)管理制度
(十一)文化制度
(十二)富有活力的社會
二、觀念與人
(一)德行與其對立面
(二)行動中與苦難中的德行表現(xiàn)、一般義務
(三)生活是道德行動和道德苦難的時間序列
(四)人的局限性
(五)社會的理論概念
(六)社會的局限性
(七)進與退的原理
(八)承擔義務的個人
(九)社會是為其成員承擔義務的對象
(十)取決于個人意志的未來
(十—)未來取決于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權力
(十二)勞動的限度
心理學篇:《心理學教科書》(1834)
一、基本理論
(—)讓觀念成為力量時的觀念狀態(tài)
(二)論觀念的平衡與活動
(三)論復合與融合
(四)論作為心理情態(tài)支撐的觀念
(五)論多個強度不一樣的觀念團的相互作用
(六)論心靈與肉體的結合
二、經驗心理學
(—)論作為人情緒中原始以及本質的多樣性的精神官能
(二)論精神狀態(tài)
三、理智心理學
(一)來自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的原理
(二)有關現(xiàn)象的解釋
教育學篇
一、《普通教育學》(1806)
(—)教育的一般目的
(二)興趣的多方面性
(三)道德性格的力量
二、《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
(一)論教育學的基礎
(二)普通教育學綱要
(三)論教育學的特殊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