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雕塑藝術曼祖與低浮雕

曼祖與低浮雕

曼祖與低浮雕

定 價:¥78.00

作 者: 王海同
出版社: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9052904 出版時間: 2023-12-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以曼祖和低浮雕兩條線索成文,在兩者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側重與主次。強調在浮雕的歷史上下文中看曼祖;也以曼祖為契機,回顧并反思浮雕藝術。在此基礎上,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時空中進行對比。通過浮雕重新審視藝術史,并發(fā)現(xiàn)其中被人忽視的獨特側面; 同時收獲一種反觀中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全新視角。造型語言是本書所有論述的落腳點,所以本書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家個案研究(雖然在第一章中,會有關于曼祖所處時代背景的相關討論,但這并非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也并非簡單梳理浮雕的歷史,而是以此為基礎,探討低浮雕造型語言及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相關問題。本書將首先理清有關浮雕的概念和定義問題,并提出筆者自己的觀點,申明“壓縮”是低浮雕造型語言的核心價值。進而梳理浮雕造型語言在歷史中演進、變化中的大致過程和一般規(guī)律。接下來,在明晰了浮雕的發(fā)展軌跡之后,將曼祖的作品放置在這一歷史脈絡中,體認其浮雕作品的價值,并以其超越西方藝術史的低浮雕造型語言特征,對接中國“以線造型”的傳統(tǒng)藝術手段,并以中國視角認識其低浮雕藝術的獨特性。最后,本書將在最后一章對低浮雕藝術進行美學梳理,在“觀看”“制約”“時間性”和“線性審美”四個方面,分四節(jié)進行論述。以圖闡明低浮雕獨特的審美特性和美學價值。

作者簡介

  王海同,博士、副教授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具象雕塑工作室主任。工作經(jīng)歷:2006年赴瑞典參加 “ Knock On Wood ” 國際雕塑創(chuàng)作營2010年~2013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2014年~2015年供職于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深圳雕塑院)2017年由中國美術學院推薦赴意大利游學考察2018年至今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主要作品:《 他們 》入選并參加 “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凝固的時間 》入選并參加 “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王國維,陳寅恪像 》獲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項目)資助《 他們 》參加 “中國姿態(tài)——第五屆中國雕塑大展”《 夜 》參加 “中國姿態(tài)——第四屆中國雕塑大展”《 無題 》參加 “中國姿態(tài)——第二屆中國雕塑大展”《 無題 》參加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水木清華· 國際校園雕塑大展”《 勇士的愛 》參加 “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并獲“雕塑夢想”優(yōu)秀獎《 傾聽 》參加 “中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并獲“雕塑夢想”佳作獎《 琉璃廠浮雕墻:榮寶齋 》參加北京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鑄造城市文明”城市雕塑展《 無題 》參加 “第三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jié)—-藍色暢想2010雕塑展” ,并獲優(yōu)秀獎《 馬蹄山 》入選 “塑說長白山” 2014中國當代雕塑作品邀請展發(fā)表文章:《 凝固思想 》發(fā)表于《 學院雕塑 》(總第16期,2012.04)《 何去何從 》發(fā)表于《 學院雕塑 》(總第19期,2013.03)《 音樂與雕塑之比較 》發(fā)表于《 學院雕塑 》(總第23期,2014.03)《 墻面上的低語 》發(fā)表于《 中國雕塑 》《 曼祖的回歸與變革 》發(fā)表于《 中國雕塑2020 》(年刊)《 曼祖的時代 》發(fā)表于《 美術學報 》(總第120期,2020.03)《 東西方之辯—曼祖低浮雕中的線 》發(fā)表于《 美術研究 》(總第195期,2021.03)

圖書目錄

暫缺《曼祖與低浮雕》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