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陷阱:1956年,發(fā)展經濟學家納爾遜(Nelson)提出人口陷阱論,并以此解釋發(fā)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停滯不增的問題。人口陷阱也稱低水平均衡陷阱(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和貧困陷阱。該理論認為,只要人均收入保持在某一臨界水平之下,超過收入增長率的人口增長率總會使經濟重新被拉回到低水平均衡陷阱。扶貧陷阱:2008年,王卓提出扶貧陷阱論,認為不從根本上解決扶貧機制問題,不僅貧困人口,而且政府也很難跳出扶貧陷阱。扶貧陷阱,就是由于扶貧本身的低效率甚至無效率而產生的一種扶貧與貧困長期共生的現(xiàn)象。中國現(xiàn)階段的貧困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共存,以相對貧困為主;農村貧困與城市貧困共存,以農村貧困為主;家庭貧困與區(qū)域貧困共存,兩者相互影響;暫時貧困與長期貧困共存;低收入群體與其階層的關聯(lián)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