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長路長話《長歌》在中國渺如瀚海的民歌之中,有不少是以同一首民歌為母體,在傳唱中經不斷演化發(fā)展,從而派生出許許多多在曲調聲腔、句式結構、唱詞內容等方面既留有其母體的基本特征,又被加入了許多不同地域的具個性化的民歌聲腔和方言詞語,從而形成一個個在橫向和縱向有著明顯血緣關系的民歌群體。這一現象學界稱之為“同宗民歌”。長期以來,這種模仿加創(chuàng)作的手法,在繼承和保持我國民間音樂傳統(tǒng),推動中國民歌向前發(fā)展中起到了一種自發(fā)的持續(xù)的巨大作用,如《孟姜女》《茉莉花》《補缸調》《十杯酒》等,不僅全國人民世世代代愛聽愛唱,而且由它們的音調衍化出無數變體民歌,在全國民間音樂之中放出異彩。受這一現象的誘導,在20世紀80年代收集整理民歌時,我動了在客家民歌中找到一首影響大、流傳廣的有代表性民歌的念頭。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在數千首民歌之中,發(fā)現了一首名為《交情歌》的民間小調。與它相互關聯的兄弟姐妹、子子孫孫一大串,各種變體紛紛竄入我的視線。它們的流行地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南段延伸帶的周邊各地,并以其為核心輻射到贛南、贛中、閩西、粵北、粵東各客家人聚集之地。借此機會先請大家欣賞一下這位老“祖太婆”的“尊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