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學轉向”的影響下,西方教育史學進行了文化的轉向和敘事的轉向,形成了歷史化教育史學、新文化教育史學、新敘事教育史學、后殖民主義教育史學、教育記憶史學等新的史學研究范式。 后現代教育史學講述的,是遺忘的、隱藏的、看不見的、忽視的、變化了的、被抹去的教育歷史,即被壓抑的和邊緣化人群的教育歷史。它認為,以往教育史學所追求的客觀性,是難以實現的,那只是一種“高貴的夢想”。書寫可接受歷史的關鍵,在于須從歷史學家的立場出發(fā),進行深度地反思與自我實踐。后現代教育史學碎片化的思維方式,也并非一無是處,它明顯有利于幫助教育史研究者熟悉歷史解釋的多樣性。 本書描述了這些后現代教育史學研究范式在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發(fā)展過程、總體特征、成效和不足,進而為我國教育史學研究提供鏡鑒。本書集中反映了當代西方教育史學相關研究成果,教育史學理論與實踐并重,旨在推動外國教育史的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