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教育事業(yè)的進步,既離不開班級組織形式的發(fā)明,也離不開技術廣泛應用。自班級組織形式誕生之初,班級與技術就形成了某種纏繞結構,而隨著技術的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興起,技術與班級組織形式之間就形成了極為復雜的互動關系。因此,技術與班級組織形式之間互動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價值。 專著從技術哲學、教育哲學、教育史、實證調查四個角度,探究技術與班級組織形式之間的互動機制,并解釋新技術時代班級的未來發(fā)展形態(tài)——班級鏈組織形式。技術哲學視角被用來審視技術的教育應用,而教育哲學視角則被用來分析教育指向技術的需求方向。教育史與實證調查屬于客觀觀察研究,前者著眼于技術與班級的纏繞結構興起與發(fā)展歷程,后者則從微觀層面展現班級對技術的有限接納。全文由五章組成。第一章的主旨是從教育哲學與技術哲學兩個角度,探究技術與班級交互形態(tài)的興起歷程。第二章從技術哲學、技術史與教育史三個角度審視技術與班級的纏繞歷史。第三章立足實證調查分析,旨在解釋班級組織內的技術投入與支持限度問題。第四章為技術與班級互動機制的理論建構與辯證反思。第五章探討技術支持下的班級組織形式未來形態(tài)。專著的核心觀點并不認為技術變革下的班級組織形式應該被取代,技術支持下的未來班級組織形式是一種進化的、彈性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鏈組織”。整個分析包括三個層面。就宏觀層面而言,班級鏈組織形式能回應“類型化班級”蘊含的有效傳遞、多重角色、人性回歸的價值訴求,并以此為實踐理念。就中觀層面而言,班級鏈組織形式能打造學習共同體的目標路徑,支持學習變革,拓展教學資源。最后,就微觀層面而言,本研究提出回應班級鏈組織形式興起的技術策略、模式策略與生態(tài)策略,以其實現技術變革對傳統(tǒng)班級組織形式的突破和優(yōu)化,是未來技術與班級組織形式融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