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jié) 理學是中國儒學發(fā)展的新階段
一、宋明新儒學的復(fù)興與發(fā)展
二、理學是道學和心學的合稱
三、近現(xiàn)代“新儒學”(理學)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jié) 福建理學萌發(fā)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人口的驟增
二、農(nóng)商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三、科技的進步
四、文教的興盛
五、人才的崛起
第三節(jié) 福建理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核心思想
一、朱熹之前的福建理學與閩學
二、道南學是儒學正宗
三、“內(nèi)圣外王”之學
四、朱熹之后福建理學的繁盛
第四節(jié) 福建理學的文化地位和研究價值
一、福建理學的地位和特點
二、福建理學研究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章 唐五代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歐陽詹
一、歐陽詹的生平著述
二、歐陽詹的新儒學
三、歐陽詹的文學思想
第二節(jié) 林蘊
一、林蘊的生平著述
二、林蘊的理學思想
第三節(jié) 佛儒學家
一、懷海
二、慧海、靈祐
三、希運
四、本寂
第四節(jié) 譚峭
一、譚峭的生平著述
二、譚峭的“物塞虛通”與理學家的“神妙萬物”
三、從譚峭的“一切皆化”到理學家的“化生萬物”
四、譚峭的“太和”與理學家的“民胞物與”
第三章 北宋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海濱四先生”與“海濱鄒魯”
一、“海濱四先生”
二、陳襄
三、朱熹榜書“海濱鄒魯”
第二節(jié) 武夷胡氏五賢
一、胡氏家學
二、胡安國
三、胡宏
第三節(jié) 南劍四先生
一、游酢
二、楊時
三、羅從彥
四、李侗
第四章 南宋前期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林光朝
一、林光朝的生平著述
二、林光朝與朱熹
三、林光朝的理學思想
第二節(jié) 朱熹(上)
一、朱熹籍貫建州建陽
二、朱熹的家事
三、朱熹的經(jīng)歷和著述
第三節(jié) 朱熹(中)
一、朱熹由禪道之學轉(zhuǎn)變到儒學本體
二、朱熹由苦參“中和”確立治心之學
三、朱熹集諸儒之大成
第四節(jié) 朱熹(下)
一、朱熹的經(jīng)學
二、朱熹的哲學
三、朱熹的道德倫理學
四、朱熹的政治學
五、朱熹的經(jīng)濟學
六、朱熹的教育學
七、朱熹的宗教學
八、朱熹的自然科學
九、朱熹的文學
十、朱熹的美學
十一、朱熹的歷史學
第五章 南宋后期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蔡元定
一、“蔡氏父子兄弟祖孫皆為朱學干城”
二、蔡元定的生平著述
三、蔡元定的理學思想
第二節(jié) 黃榦
一、黃榦的生平著述
二、黃榦的有體有用論
三、黃榦的認識論
四、黃榦的人性論
五、黃榦的道統(tǒng)論和朱子理學傳播
第三節(jié) 蔡沈
一、蔡沈的生平著述
二、蔡沈的數(shù)理論
三、蔡沈的認識論
四、蔡沈的倫理道德學說
五、蔡沈的歷史觀
第四節(jié) 陳淳
一、陳淳的生平著述
二、陳淳的太極、理氣、道器說
三、陳淳的無鬼神思想
四、陳淳知行并進的認識論
五、陳淳對人心、道心、天理、人欲、仁的闡釋
第五節(jié) 真德秀
一、真德秀的生平著述
二、真德秀的世界觀
三、真德秀博文約禮的認識論
四、真德秀對性、情、誠的界說
五、真德秀循理復(fù)善的道德論
六、真德秀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六節(jié) 呂大奎
一、呂大奎的生平著述
二、呂大奎的理學思想
第六章 元代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陳普
一、陳普的生平著述
二、陳普的理學思想
第二節(jié) 熊禾
一、熊禾的生平著述
二、熊禾天地一氣、天道循環(huán)、陰陽相推和人能勝天的思想
三、熊禾全體大用的認識修養(yǎng)論
四、熊禾的歷史觀
第三節(jié) 吳海
一、吳海的生平著述
二、吳海的道理讀書論
三、吳海五常之德和唯德勝欲的思想
第七章 明代前期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陳真晟
一、陳真晟的生平著述
二、陳真晟的思想體系
三、陳真晟的主敬窮理和知行并進論
四、陳真晟的社會政治思想
五、學者對陳真晟思想的評價
第二節(jié) 周瑛
一、周瑛的生平著述
二、周瑛一本萬殊的世界觀
三、周瑛的認識論
四、周瑛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三節(jié) 蔡清
一、蔡清的生平著述
二、蔡清理氣無有先后的本體論
三、蔡清的辯證法思想
四、蔡清的虛靜認識論
五、蔡清整頓紀綱和均田平賦的社會政治思想
六、蔡清對朱熹學說的繼承、捍衛(wèi)和發(fā)展
第八章 明代后期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陳琛
一、陳琛的生平著述
二、陳琛理貫于氣、陰陽互主、五行互換的思想
三、陳琛學以至仁和事在人為的認識論
四、陳琛的社會歷史觀
第二節(jié) 林希元
一、林希元的生平著述
二、林希元的宇宙演化論和天人以氣相通論
三、林希元于物求理、躬行為先和依可而行的思想
四、林希元的人生觀、歷史觀和社會倫理學說
第三節(jié) 張岳
一、張岳的生平著述
二、張岳在與心學派論辯中對朱子學的全面闡發(fā)
第四節(jié) 馬明衡
一、馬明衡的生平著述
二、馬明衡的心學思想
第五節(jié) 王慎中
一、王慎中的生平著述
二、王慎中的心學思想
三、王慎中與唐宋古文運動
第六節(jié) 李贄
一、李贄的生平著述
二、李贄的道學思想
三、李贄的不以前人是非為是非論
第七節(jié) 黃道周
一、黃道周的生平著述
二、黃道周的世界觀
三、黃道周的易學思想
四、黃道周的人性論
第九章 清代初期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李光地
一、李光地的生平著述
二、李光地為復(fù)興朱子學而努力及其學術(shù)方法論
三、李光地的理氣人性論
四、李光地的道德修養(yǎng)認識論
第二節(jié) 張伯行
一、張伯行的生平著述
二、張伯行創(chuàng)辦鰲峰書院和刊布正誼堂全書
三、張伯行的理氣心性論
四、張伯行的道統(tǒng)說
第三節(jié) 藍鼎元
一、藍鼎元的生平著述
二、藍鼎元的世界觀
三、藍鼎元的認識論
四、藍鼎元的社會政治思想
五、藍鼎元對異端學說的批判
第四節(jié) 蔡世遠
一、蔡世遠的生平著述
二、蔡世遠敦本立誠的志氣論
三、蔡世遠的躬行復(fù)性說
第五節(jié) 童能靈
一、童能靈的生平著述
二、童能靈的辯證法和無鬼神思想
三、童能靈的三才統(tǒng)一說和倫理思想
四、童能靈由心到心的認識論
第十章 清代中期的福建理學
第一節(jié) 雷鋐
一、雷鋐的生平著述
二、雷鋐的性、心、情統(tǒng)一思想
三、雷鋐的修養(yǎng)認識論
第二節(jié) 陰承方
一、陰承方的生平著述
二、陰承方由立本到篤行的體認思想
第三節(jié) 孟超然
一、孟超然的生平著述
二、孟超然不信星命堪輿之說的世界觀
三、孟超然存心收放的修養(yǎng)認識論
四、孟超然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道德修養(yǎng)論
五、孟超然對異端別學的批判和吸取
第四節(jié) 陳庚煥
一、陳庚煥的生平著述
二、陳庚煥的天道理氣說
三、陳庚煥以好善為中心的認識論
四、陳庚煥心性人天一體的倫理道德思想
五、陳庚煥調(diào)和不同學派的學術(sh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