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以燕山期古太平洋、蒙古-鄂霍次克洋和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三大板塊向歐亞大陸俯沖匯聚的視角,研究了古太平洋俯沖增生陸緣帶、蒙古-鄂霍次克洋俯沖-碰撞造山帶和班公湖-怒江俯沖-碰撞帶關鍵地區(qū)巖漿與成礦作用的期次、空間分布規(guī)律、物質來源及其深部物質組成特征。在此基礎上,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資料,編制了中國燕山期陸緣巖漿成礦圖,首次系統(tǒng)對比分析了不同演化階段陸緣巖漿成礦作用的規(guī)律、異同及其與深部物質組成的關系。本研究為進一步深入探索和認識東亞燕山期多板塊匯聚與中國大陸成礦大爆發(fā)等重大科學問題奠定了新的基礎,提供了新的視角,也有益于該時期深部與淺部巖漿成礦作用關系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