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玄奘法師赴天竺求取佛經,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唐太宗為了表彰玄奘法師的貢獻,為之寫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撰《述三藏圣教序記》,高宗朝將序、記刻石立碑。最初由唐代初期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兩碑立于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通稱《雁塔圣教序》,又稱《慈恩寺圣教序》。后來僧人懷仁借助唐內府所藏王羲之書跡,摹集刻制成為碑文,又將玄奘法師所譯的《心經》一并瑰集,稱為《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或稱為《集王書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懷仁是長安弘福寺僧人,對于書法藝術有深厚的造詣,加上他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終于集摹而成此碑。王羲之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書法作品,但由于朝代更替,戰(zhàn)火頻發(fā),至今已難以看到其真跡。《集王書圣教序》使王羲之的書跡得以大量保留。前人有言:“欲觀右軍真面,無如《圣教序》,其集字摹刻,皆出一時國手。”其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體現了王羲之書藝的特點和韻味。其與《蘭亭序》一樣被譽為學習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