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之舞》——為長笛與鋼琴而作(1962年),春風習習,爛漫的山花也隨風舞動,阿娜多姿,生機盎然?!堵贰吩菫榕门c鋼琴而作,完成于1996年初,同年五月首演于日本東京。后改為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在韓國嶺南國際現(xiàn)代音樂節(jié)上首演。樂曲的構思來自于屈原《離騷》中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樂曲表達了作者對屈原偉大人格力量的敬仰,并以此自勵。樂曲以自由的奏鳴曲式寫成。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音高體系設計上做了頗為大膽的嘗試,采用了其創(chuàng)的非八度循環(huán)周期人工音階。所謂“非八度循環(huán)”即完全跳出以12個半音為一個模式進行循環(huán)的自然音階的法則,不以通常的八度為周期重復關系。在《路》這首樂曲中作曲家用的是以11個半音為模的人工音階。樂曲靈感來自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的景物與生活,既是極簡又是豐富的,讓人進入所謂天人合一寧靜致遠的境界。因此我在樂曲中嘗試一種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風格,只以有限的幾個音的重復,用支聲手法在這些音上按一定的節(jié)律拉出旋律(非主題)分配給不同樂器,雖然形成多聲線條,但本質上是單聲音樂。這里當然有山水環(huán)抱的意象聯(lián)想,但更著重表現(xiàn)的是人在此種自然環(huán)境中心無羈絆的沉思冥想。中段的音樂有所對比,從內心沉思中跳出,可聽到遠處竹林中浣女們傳來的歡聲笑語。最近因看到一篇寫《蜀宮夜宴》創(chuàng)作并演出35周年的文章,勾起當年的回憶,懷念當時一起合作的兩位師友俞抒先生和朱舟先生,因此用了《蜀宮夜宴》中的一些曲調素材寫成這首《思蜀》。曲名反用成語“樂不思蜀”,因傷懷故人而思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在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這一著名的對聯(lián)中,最初的“風聲”作為起興,逐漸引向下聯(lián)關心“天下事”的主題,從而使風聲的意象也具有了暗示天下情勢的象征意味。風,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無關乎情感。但風又常常能引發(fā)人們在特定境況下的種種情緒反應。在我國成語中有許多關于“風”的說詞,把風人格化,表達人們寄情于風的種種不同感觸:風調雨順,風和日麗——讓人心情舒坦;腥風血雨,風聲鶴唳——令人驚恐緊張;東風化雨,風卷殘云——給人以勝利的信心和喜悅;風云變幻,風雨飄搖,山雨欲來風滿樓——令人不安,又給人以警示;風花雪月——讓人沉浸浪漫;風馳電掣,乘風破浪——催人奮進;春風得意——教人躊躇滿志;風流云散,隨風而去——讓人惆悵唏噓,感嘆世事無常;凄風苦雨——令人愁苦;風燭殘年——則讓人傷感不已……在《風聲》這首樂曲中,既有對自然風聲的音樂描摹,又有因風移情,表達對人生體驗的某種感懷與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