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勞動力市場對不同水平的技能需求和不同類型的技能需求兩個方面,分析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研究發(fā)現以下內容。就不同水平的技能需求而言,我國就業(yè)人口表現出升級趨勢,但是這種升級主要表現為對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減少,對中等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加。勞動力市場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加并不明顯。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加主要體現在單位負責人、專業(yè)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這3種職業(yè)大類內部,以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衛(wèi)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y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yè),金融業(yè),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教育,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yè)等行業(yè)門類內部。勞動力市場供求監(jiān)測數據分析表明,勞動力市場對具有較高技術等級和專業(yè)技術職稱(如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技師)的勞動者,需求大于供給。勞動力市場短缺職業(yè)集中分布在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等中等技能崗位。發(fā)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重視通過技能需求預判,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技能需求信息。它們的技能需求預判實踐進展體現在4個方面:在觀念認識上,將技能需求預判視為重要的公共服務;在組織實施上,注重多主體共同參與技能需求預判過程;在預判方法上,總結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推廣;在結果轉化上,重視為公眾提供便捷好用的技能需求信息。為了克服技能需求預判中的困難,發(fā)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強職業(yè)技能標準研究,促進技能分類框架的統(tǒng)一;重視開展定量模型預測,加強勞動力市場大數據研究;確保利益相關者參與,建立預判結果轉化的監(jiān)測與評價機制。就不同類型的技能需求而言,本書沿用已有研究的分類框架,依據信息技術對技能的取代程度,將技能劃分為程序性認知技能、非程序性認知技能、非程序性非認知技能、程序性身體技能和非程序性身體技能五類。研究表明,我國勞動力市場對非程序性認知技能、非程序性非認知技能、程序性認知技能的需求呈上升趨勢,對程序性身體技能、非程序性身體技能的需求呈下降趨勢。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輪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的深化應用,我國勞動力市場對程序性認知技能的需求將會下降,對非程序性技能(包括非程序性非認知技能、非程序性認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身體技能)的需求將會上升。為了驗證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對不同類型技能需求的影響,本書以社會交往能力為例,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社會交往能力對個體勞動力市場表現的影響。研究表明,在控制受教育年限、認知能力、其他非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社會交往能力對個體勞動力市場表現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考慮內生性后,這種影響依然穩(wěn)健。職業(yè)的自動化風險對社會交往能力影響工資起到負向調節(jié)作用,即職業(yè)的自動化風險越低,社會交往能力的回報越高。我國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對教育供給側提出的要求包括:教育供給側主動、科學地收集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信息;重視為社會服務產業(yè)培養(yǎng)緊缺人才;重視非標準就業(yè)并提供相應的就業(yè)服務;重視非程序性技能的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促進技能供需匹配,本書提出如下對策建議:第一,從觀念認識、組織實施、預判方法和結果轉化4個方面入手,完善技能需求預判體系;第二,支持社會服務產業(yè)發(fā)展,提高緊缺人才培養(yǎng)質量;第三,加強和改進學生就業(yè)指導服務,提高招生、培養(yǎng)與就業(yè)的聯動;第四,各級各類教育加強非認知技能和非程序性認知技能培養(yǎng);第五,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職業(yè)教育重視非程序性身體技能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