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道德經(jīng)悟解

道德經(jīng)悟解

道德經(jīng)悟解

定 價:¥88.00

作 者: 林治杉 著
出版社: 臺海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16837870 出版時間: 2024-06-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28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修習經(jīng)典多年,對《道德經(jīng)》的深度體悟,首次從道的本源來解讀《道德經(jīng)》,通過心悟身解來展開圣人的實際悟道智慧。作者從時代背景、語言文字、玄妙本義三個方面,來還原《道德經(jīng)》一書本來的道,將老子傳授的智慧、尹喜所領(lǐng)悟到的道和盤托出。本書對《道德經(jīng)》每一章經(jīng)文分五層遞進講解:一、解析難懂字詞的基本義理;二、把古文直接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三、進一步準確表述經(jīng)文背后老子的本意;四、將老子的中心思想,用較精辟的語句點出來,以利學人參悟;五、以譬喻、舉例、故事等形式展開講解,融會貫通,相互印證。本書揭開了傳統(tǒng)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中隱藏的悟道奧秘,也自然糾正了歷史上對經(jīng)典的認識偏差和誤解,使盡可能多的人能夠從道的本源去理解大道,體認大道,與道合一。

作者簡介

  林治杉,1959年生于北京,畫家。林先生的父親是吳昌碩大師的再傳弟子,林先生從小受父親的藝術(shù)熏陶,后來在藝術(shù)上有較高的造詣。他和父親開創(chuàng)的青銅鼎畫作,在業(yè)界獨樹一幟,呈現(xiàn)新的風貌。他先后師從尹耀奎老師,南懷瑾先生早期秘書王紹璠老師等,沉潛砥礪十余年研習經(jīng)典,并有所悟。,本書是他首次從道的本源來解讀《道德經(jīng)》,旨在用智慧呈現(xiàn)、還原古老經(jīng)典本義。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知非知否——懂者,非懂也,是名懂
第二章  美丑互為緣——只有心空才能永恒
第三章  頭腦無欲可入道——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
第四章  鼓盆歌出四海情——空耶?不空耶?道到底是個什么面孔
第五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尹喜看到的是一個客觀的世界,不可抓持,也不必執(zhí)著
第六章  谷神為天地之根——心生萬法,一切唯心造
第七章  無私而成其私——不被法縛,不被相騙,不被事惑
第八、九章  上善若水——流水不曾懷昨日,錢財名利身外物,急流勇退謂知機
第十章  玄德境界——一切唯心造,故勿追逐影幻
第十一章  空、有之幻相——“無”只是大道的另一種形式
第十二章  五色五味令人心迷——覺察外緣,秉持寧靜
第十三章  好壞令人心迷——摒棄小我,找到大我
第十四章  虛道實傳——新銳遞上投名狀,稽古之力傳大法
第十五章  古之道者深不可識——道者無“者”,不是無人,只是無“我”
第十六章  虛乃“大”實——不遑多讓方為真
第十七章  上道者不知道——一切順其自然,但看它云卷云舒
第十八、十九章  道上煙塵下黃庭——寧缺毋濫才能得大自在逍遙
第二十章  下?lián)P州看紅塵市井——真正的清高是清醒,真心方是吾歸心
第二十一章  高推圣境——雖無大道,小道能頂半邊天
第二十二章  聊療除心惑——勇敢地舍棄小我方為君子
第二十三章  憑道宣德——我們的心什么樣,事就什么樣
第二十四章  拆粉綠紅白黑——凡事隨緣不必強求,恰到好處才是“中道”
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雕道厘心——道即是心,永恒的道,永恒的心,論世間道為最
第二十七章  宣道聆德——圣人無分別心,所以是有教無類接納一切
第二十八章  營道——三世因果是為德
第二十九章  履道——無我,無為,敬畏大自然
第三十、三十一章  厚德行道——保任功夫就是對治妄想
第三十二章  了道——不是無心,只是無事,曲終人盡長流水
第三十三章  凡圣之區(qū)——起于心,成于心,歸于心,不負于心
第三十四章  大愛無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為眾生
第三十五章  大道的接力棒傳給你——紫氣降函谷,鐵肩擔道義
第三十六章  馭道役德——傳道傳德傳法脈,一路傳承不中斷
第三十七章  縱觀道橫看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三十八章  嘆天下道——道之多寡,以德衡之
第三十九章  心得一以道——“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德”
第四十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喜歡逆潮流而上的人接近道
第四十一章  五色道——道本無痕,惟人染跡
第四十二章  我們是“比較大仙”——道生一二三,三生萬物
第四十三章  噓——聽那話背后的聲音
第四十四章  知足——心中無貪,處處當下,無有計較,方可入道
第四十五章  大道若樸——清靜方能穩(wěn)定智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樂——心若匱乏就會起欲望,心若清靜,身心靈就一片祥和
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章  為道日損,損,損,損——無事于心,無心于事,無事于人,無,無,無
第五十章.  生死為心造——有心有生死,無心無生死,止心為道
第五十一、五十二章  道者隨緣——道如父,德如母,得其父母而知其子也
第五十三章  普世之道——透視大部分道徒的人心
第五十四章  道園之游——大心大道,孔心孔道,無心無道,存乎于心
第五十五章  厚德無漏——?一切事物都要有生滅,除了大道
第五十六章  尹喜見大道——躬親傳典,以道為師
第五十七、五十八章  保任圣胎 耳提面命——治心要定,治事可以靈活善巧
第五十九章  安道——心安了,才是你的立命之本
第六十章  萬法本閑,惟人自鬧——夢已經(jīng)醒來,心不會害怕,自信、自當、自肯
第六十一章  安而能泰小天下——天下之交,心底無私天地寬
第六十二章  功成名就不如入道——君子常懷丈夫志,誓向生死索一回
第六十三章  真亦假來假亦真,生亦死來死亦生——放下時間,放下空間,最終放下小我
第六十四、六十五章  保任功夫慢慢做——能夠把頭腦與真心和合的人就與大道融為了一體,自在無礙
第六十六章  王道有良德——我無所我,物無所物,心無所心,不扯一物
第六十七章  衣缽垂訓——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六十八、六十九章  盡道無心——做而無做,事而無事,人而無人,只是直去做了便是
第七十、七十一章  潛龍守道——圣人“不德”“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章  安妥道德——舍棄小我,回歸大我,才是人生的終極解脫
第七十五章  養(yǎng)德——不要把生命只當作滿足私欲的工具,而是體驗大道的神器,才是真正對得起此生命
第七十六章  柔弱勝剛強——一切圣人的經(jīng)典都是要大家不執(zhí)著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第七十八章  柔軟過于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第七十九章  無欲行德——有德的人處理矛盾是解決心,而無道的人只會解決事
第八十章  圓德止心——初見道者,須先養(yǎng)圣心,守心如玉如如不動,方可成就
第八十一章  大道至簡——情到深處人孤獨,愛至窮時盡滄桑
結(jié)束語  
后 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