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1
前 言/1
一、改動/ 1
本書的目的是對葛蘭西《獄中札記》中的hegemony
概念進行語文學分析。葛蘭西的hegemony 概念來自十月
革命之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關于無產階級在反對沙皇
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中的角色和地位問題的辯論:無產階級到
底應該承認資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還是應該爭取無產
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葛蘭西的過人之處在于,將誕生于
俄國語境中的hegemony 概念轉而用于分析西歐議會制資
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權力的結構以及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
級統(tǒng)治的革命策略。葛蘭西的分析有兩對關鍵概念:國家
與市民社會,同意與強制。
二、變體/ 35
在葛蘭西對西歐資產階級權力結構的分析中,存在三
個版本的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一個版本,在西
歐資本主義國家,國家是“外層壕溝”,市民社會則是內層
堡壘;國家是資產階級對被剝削階級進行武力統(tǒng)治或強制
的場所,而市民社會則是資產階級對被剝削階級進行基于
同意的統(tǒng)治的舞臺。在這里,霸權更偏向“同意”,指統(tǒng)治
階級在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優(yōu)勢,不同于“強制”。第二個
版本,國家和市民社會都發(fā)揮著霸權的功能,而霸權本身
又被重新定義為強制與同意的結合。第三個版本,國家和
市民社會合并成了一個更大的統(tǒng)一體,或者說,國家等同
于市民社會。
三、不對稱/ 61
在西歐資產階級權力結構中,同意和強制之間的相互
關系是什么?盡管葛蘭西堅定贊同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必
須使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論斷,但他看到,克羅齊
對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及同意的強調,極大增強了歷史唯物
主義對資產階級權力結構的分析,馬克思主義只有批判和
整合克羅齊,才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更新。然而,葛蘭西探索的問
題太過陌生和超前,而他使用的理論工具又來自資產階級
理論家克羅齊和馬基雅維利,加上獄中寫作條件的限制,
導致他的理論出現(xiàn)了不經意的滑動,逐漸偏向“同意”的
一極,遠離了“強制”的一極。
四、語境/ 85
葛蘭西給出的西方革命勝利的秘訣是“陣地戰(zhàn)”。要理
解這一點,就必須回到當時的語境。1921 年3 月,德國共
產黨的“三月行動”遭到慘敗。在葛蘭西看來,“三月行
動”是一場運動戰(zhàn),而它的命運表明必須修正這種冒險主
義的革命策略。到了1924 年,面對更加激進的共產國際第
三時期路線,葛蘭西訴諸共產國際否定德共的冒險主義后
提出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他認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更接近陣地戰(zhàn)。
葛蘭西不知道的是,他的陣地戰(zhàn)策略很類似于考茨基在與
盧森堡的辯論中提出的“消耗戰(zhàn)略”。盧森堡指出,考茨基
的消耗戰(zhàn)略不過是向選舉主義和議會改良主義投降的托詞。
而對二人都非常喜歡借用的軍事理論的真正準確的分析,
實際上來自托洛茨基。
五、意義/ 119
葛蘭西的思考在當代有什么意義呢?當今各資本主義
國家中的大多數(shù)被剝削階級,仍然臣服于改良主義或資本
主義意識形態(tài)。葛蘭西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旨在完成的任務,
即爭取無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上的覺醒和轉變,至今仍未完成。
正是在這一點上,葛蘭西《獄中札記》最核心的主題依然
有意義。但是,資產階級國家的性質決定了,在生死存亡
的最后較量中,資產階級將毫不猶豫使用武力鎮(zhèn)壓,此時,
資產階級的暴力機器將取代意識形態(tài)機器,強制將取代同
意,走上前臺。因此,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革命,
既是一場政治斗爭,也必然是一場軍事斗爭。
附阿托斯·利薩的報告/ 127
索引/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