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卷相比,下卷不僅梳理了近現代以來知識的類型與采集、傳播、應用的過程,而且從跨學科的視角闡發(fā)了知識在地理、年代和社會學方面的意義。本作品還談及了丟失、損毀和邊緣的知識,這讓我們一窺知識在競爭或環(huán)境里的不同命運。整體行文清晰,優(yōu)美,帶給人一種精雅和舒心的享受。內容簡介: 本書接續(xù)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在《知識社會史(上卷):從古登堡到狄德羅》的敘述,以清晰易懂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從1750年法國《百科全書》出版到維基百科盛行之間的知識的社會史。這一階段的知識收集、發(fā)明、傳播和使用的特點是:知識的民族化與國際化、世俗化與反世俗化、職業(yè)化與業(yè)余化、民主化與反對或限制民主的運動同時交織在一起,整體呈現了工業(yè)革命后的知識系統、傳播趨勢,以及知識改變經濟、政治、文化等的整體圖景。相關評論或推薦:彼得·伯克的這部杰作描繪了一幅1750年以來西方知識界全景。他擅長于綜合描寫,行文中包含了多種多樣的基礎事實和數字分析,深入分析了各種知識潮流、反潮流,包含來自各個地區(qū)、政府及學術機構的翔實可信的例子。對專家和新手來說,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安·布萊爾(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本作品體現了作者的博學,在我們所處的信息時代,這是一部在多種領域都發(fā)人深省的著作。從農業(yè)化學到動物學,從指紋到存檔,知識包羅萬象,讀來令人好奇和激動。 ——丹尼爾·羅森伯格(俄勒岡大學歷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