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情緒穩(wěn)定,讓我們自相矛盾:原則上我們認為應該正視他人通過負面情緒表達的訴求,但這個負面情緒落到自己頭上時,我們卻自感負疚。”本書指出,市面上流行多年的“自我情緒管理”“積極正能量心理學”實是對個體的漠視、愚弄和操控,是“積極態(tài)度暴政”。上位者可以這樣愚弄弱勢個體,個體卻不可如此盲從或自我懷疑。破題后,作者從憤怒、痛苦、哀慟、抑郁和焦慮五個所謂“負面”情緒維度,以犀利的筆觸,結合生活實例及敵友雙方的心理學和哲學理論進行講述和分析,挖掘社會對負面情緒的慣常態(tài)度出自什么思想根源,這些思想資源又有何錯誤——特別是在面對鮮活、復雜的實際生活事例時。旨在為弱勢者(特別是“女性”這一歷來被錨定為“情緒化”的群體)拆穿上位者的把戲,突破僵化文化的桎梏,提供聲援和鼓舞。本書既是通俗哲學,更是生活智慧雜文,其中除了廣義的哲學見解,也有心理學、文學等資源,最關鍵的是訴諸常識、訴諸良知、訴諸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