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治療之父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的第一部著作,1942年初次出版于南非,1947年在英國再版。在本書中,皮爾斯修正、擴展了他關于口腔阻抗的論文,在某些方面強烈地批判了精神分析,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弗里德倫德爾的分化思想、史末資的整體論、賴希的思想、有機體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韋特海默和勒溫的場理論、現象學、存在主義的思想,以及其他原創(chuàng)思想。書中諸多洞見日后成為格式塔治療的核心思想。全書分三個部分:前兩部分用于理論討論,分別涉及整體論和精神分析,以及精神的新陳代謝;而第三部分是一系列練習,包括專注于進食、可視化、內在靜默、第一人稱單數、消除內轉、身體專注、消除否定(便秘)、失眠、口吃、焦慮等,意在幫助讀者探索、評估前兩部分呈現的理論的現實性,對提升我們的覺察并在接觸邊界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調整極有幫助。精神分析強調無意識和性本能的重要性,強調過去和因果關系的重要性,強調聯想、移情和壓抑的重要性,但它低估或忽視了自我和饑餓本能的功能,低估或忽視了現在和目的性的功能,低估或忽視了專注、自發(fā)反應和內轉的功能。 自我同樣是有機體的一種功能。 一個健康的自我功能會回應主觀現實,以及有機體的需要。 攻擊主要是饑餓本能的一種功能。 我們越是允許我們自己在生理上正確的地方——也就是牙齒——消耗殘忍和毀壞的欲望,攻擊性找到作為一種性格特征來發(fā)泄的危險就越小,我們可能懷有的那些病態(tài)恐懼也將大大減少,因為啃咬和咀嚼的攻擊性越強,留給投射的攻擊性也就越小,恐懼(恐怖癥)的數量必然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