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章
出人意料!老東京的酒池肉林
三個視角:老東京的庶民生活
第1章
飯:百花齊放的飲食文化背后
1 侍從武士的美食探訪
(1)紀州藩勤番侍酒井伴四郎的飲食生活
五十萬武士的主體:勤番侍
吃遍美食、踏尋美景的日子
一日三餐基本自做
(2)莊內藩的藩士金井國之助的導游手冊
為了不被笑話是個鄉(xiāng)下武士而撰寫的見聞錄《江戶自慢》
在江戶城大手門前盛極一時的露店
百吃不厭的蒲燒鰻魚,售價十六文
2 為單身男性而生的外賣產業(yè)與加工食品
(1)蕎麥面等快餐極為流行
僅蕎麥面店鋪就有三千七百六十三家
“五人力”水車使得蕎麥面價格降低成為可能
料理用油增產,天婦羅一串四文
(2)調味的關鍵,關東醬油的發(fā)展
三個地區(qū),三種醬油
終于席卷全江戶市場的關東濃口醬油
地產醬油魁首:野田和銚子之爭
(3) 粕醋支撐的握壽司風潮
從熟壽司、押壽司到握壽司
食醋需求量的增大與甜口粕醋的興起
主宰江戶市場的尾張產粕醋
(4) 味噌湯與日式高湯的普及
因味噌而興的仙臺藩
鰹節(jié)的技術革新和東北出產的昆布
3 品牌菜蔬與各地果物
(1)江戶菜蔬:練馬大根與小松菜
只吃白米飯導致的“江戶病”
江戶近郊誕生的品牌蔬菜
曲亭馬琴也鐘愛有加的日本第一蘿卜:練馬大根
(2) 超人氣:紀州蜜橘與甲州葡萄
紀伊國屋文左衛(wèi)門的軼聞?
紀州藩的強力扶持
自家庭院里的果物栽培
4 “江戶人”口中的魚與獸
(1)江戶灣的水產與日本橋魚市
江戶前的魚獲與御膳魚
斷子絕孫的“地獄網”催生養(yǎng)殖業(yè)的興盛
多摩川的鲇魚成為江戶名產
(2) 肉食的欲望
被視為禁忌的肉食和被神化的水稻
“廣為人食”的雞肉和雞蛋
豬肉店的登場和“藥膳”
5漸成身邊之物的果子
(1)江戶城的儀式和果子之間不為人知的關系
長命寺看門人的創(chuàng)意,用葉子包裹著的櫻餅
嘉祥之日的“和果子”與玄豬之日的“餅”
以饅頭訂貨量達到四萬個為目標的經銷商
(2) 砂糖國產化的悲愿
將軍吉宗以自給為目標獎勵甘蔗栽培
壓榨奄美人民的薩摩藩黑糖專賣制
效法薩摩,高松藩研發(fā)出“和三盆”
第2章
酒:幕府、居酒屋與料亭
1 高價的下酒與地酒、濁酒
(1) 上方地區(qū)釀酒業(yè)的發(fā)展與下酒
清酒的出現(xiàn)與高級酒·諸白的誕生
鶴立雞群的釀酒團體“江戶積攝泉十二鄉(xiāng)”
(2) 釀酒控制與江戶入港管控
為穩(wěn)定米價而頒發(fā)釀酒許可、征收輸入費
餓殍滿道與打砸搶燒引發(fā)政策突變:從獎勵轉變?yōu)橄拗?
防止江戶財富流向上方地區(qū)的應對之策
想盡辦法也無法降低酒類總產量
(3)幕府扶持的關東釀酒產業(yè)
一石二鳥之計,嘗試釀造“御免關東上酒”
“千杯不醉”——上酒試釀始末
(4)廉價濁酒的流行
有效緩解身體疲勞
陋室居民喜愛的濁酒
對釀造禁令的不滿控訴
2繁華街市的飲食
(1) 行銷的基本業(yè)態(tài):攤販
本錢很少也可以做的移動販賣
因“江戶之華”大火的緣故,屋臺、床店數(shù)量激增
輕松開業(yè),無需審批
保護小商小販的町奉行所
(2)從“酒屋”到“居酒屋”
山寨人氣品牌的假酒泛濫
田樂豆腐受人追捧,居酒屋由此誕生
(3)料理茶屋的高級化
從泡澡開始享受:料理茶屋的會席料理
料理茶屋的美食也能被外國人接受
料亭活動——書畫會
3接待料理與酒
(1)武家社會的款待料理
鞏固將軍大名關系的“交杯酒” ...
“式三獻”及“七五三之膳”所用的燒鳥與御雜煮
鶴肉清湯、鮮蝦、文蛤——東瀛引以為傲之宴會膳食
大名庭園中的招待記錄
“豪奢的料理,加上大人給我斟酒,不禁使人感激涕零”
(2)接待外交使節(jié)
來到江戶的“甲比丹”
大奧佳麗也來一睹商館長的風采
用最高級的本膳料理款待朝鮮通信使
接待佩里的五百人份宴席耗資兩千兩
慶喜在宴席中使用了西式桌椅與紅酒香檳
第3章
色:亂花漸欲的秘密
1幕府官設的歡場:吉原的素顏
(1)吉原的誕生
開設、遷移吉原的背景為何?
面積增加五成的“新吉原”
平日被迫吃一菜一湯粗茶淡飯的游女們
(2) 吉原的游樂與飲食
暢銷書《吉原詳解》與蔦屋重三郎
高于歡資數(shù)倍的餐費和祝儀金
從外賣料理屋送來的“臺物”
2非官設的歡場:“岡場所”的實況
(1) 門前町與“岡場所”
寺院神社院內門前餐館林立
取締帶有游女屋風貌的料理茶屋
出入游女屋的偽裝
(2) 作為流通中心的宿場町與盛飯女
以“盛飯女”名義被默許存在的游女
實在看不下去:內藤新宿被廢宿
從官方角度出發(fā)增加盛飯女人數(shù)
3出會茶屋的表里
(1) 看板娘變身偶像
讓人氣畫師一見傾心的茶屋娘
笠森阿仙大熱,周邊商品層出不窮
阿仙突然不見了!
(2)出會與逢引的場所
江戶的婚姻狀況——“出會業(yè)者”
連芝居茶屋也被作為約會之地:“大奧丑聞”上演
參考文獻
后記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