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海外中國研究·以竹為生:一個四川手工造紙村的20世紀社會史

海外中國研究·以竹為生:一個四川手工造紙村的20世紀社會史

海外中國研究·以竹為生:一個四川手工造紙村的20世紀社會史

定 價:¥98.00

作 者: [德]艾約博(Jacob Eyferth) 著,韓巍 譯,吳秀杰 校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精選版第四輯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14290564 出版時間: 2024-05-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勾勒了一個四川農村手工技藝從業(yè)者社區(qū)20世紀的社會變遷史。該村落地處成都與樂山之間的夾江縣。傳統(tǒng)上,當?shù)鼐用窭卯數(shù)刈匀划a出的毛竹為原料從事手工造紙謀生,并圍繞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親屬關系網(wǎng)絡和社區(qū)組織形式。而“技能”這一話題以兩種互相關聯(lián)的線索貫穿全書:技術性的,或社會性的。作者試圖通過聚焦一種技能勞作的相關細節(jié),更加透徹地了解鄉(xiāng)村民眾的生活世界。進入20世紀以后,夾江的手工造紙技術面臨著一系列重大沖擊,改朝換代、戰(zhàn)爭、革命、集體化、現(xiàn)代化的理念和建設實踐、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這些發(fā)生在“城鄉(xiāng)鴻溝”宏觀背景下的每一項重大社會變革都促使造紙人在技術層面和社會層面上重新定義身份認同。本書追蹤了知識分配在一個世紀內的變遷,這導致了對技能的控制權大量地從農村轉向城市,從初級生產者轉向管理精英,從女人轉向男人。在作者看來,造紙技能是一種資源,是分配和爭奪的對象。作者從這一獨特的角度出發(fā),從一項傳統(tǒng)技藝個案入手來介入對大問題的思考:革命、建國以及市場化等現(xiàn)代化進程如何改變著20世紀的中國農村。

作者簡介

  艾約博(Jacob Eyferth,1962-),現(xiàn)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副教授。2000年在萊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牛津、哈佛和羅格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農村社會史,以及關于工作、技術、性別和日常生活的歷史。主編 How China Works: Perspectives on the Twentieth-Century Industrial Workplace (Routledge, 2006)。計劃出版Hidden Transfers: How Rural Women’s Reproductive Work Paid For Industrialization in Mao’s China

圖書目錄

表格、示意圖、圖片目錄  
度量衡及貨幣  
致謝
  
導論  
技藝嫻熟的農民 
社會組織與技能生產群體 
“農民性”(peasantness)的模式 
兩種類型的“去技能化”(deskilling)
技能的本質 
田野調查及資料情況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定位技能 
造紙技術 
造紙的勞務量需求 
勞動的性別分工和代際分工 
家庭勞力的補充、培訓和管控 
雇工的招募、訓練和管控 
勞務交換與互助原則 
公開和保密 
性別與技術的宗親控制 
夾江造紙業(yè)的技術定位
第二章  夾江山區(qū)的社區(qū)和宗族 
居住區(qū) 
保甲制 
袍哥會 
宗教組織 
暴力與權力 
造紙地區(qū)的親屬關系 
夾江的正式親屬組織 
輩分順序 
親屬關系派上用場 
技能的共同體
第三章  階級與貿易 
“大戶”:石子青的作坊
階級與擁有土地 
市場
信貸 
造紙區(qū)的市場和社區(qū)
第四章  從匠人到農民 
紙匠與清朝的國家 
清代的工藝控制和自我管理 
民國初年利益代表模式的變遷 
1936—1937年和1941—1942年的糧食危機 
帝國主義與“中國手工業(yè)的崩潰” 
槽戶——改革的阻撓者 
自上而下的改革 
自下而上的改革
第五章  社會主義道路上的造紙人,1949—1958年 
工業(yè)改造與社會主義國家 
造紙業(yè)重組:規(guī)劃與當務之急 
造紙地區(qū)的土地改革 
向集體造紙過渡:1952—1956年 
踏入國營部門 
合作社下的生活 
對技能的提取 
專家說了算
第六章  “大躍進”、困難時期與農村的“去工業(yè)化” 
恢復…… 
……再次衰退 
對手工紙的需求 
挖竹根 
在生產隊管理下的生活 
夾江的產業(yè)化和去產業(yè)化
第七章  家庭生產的回歸 
回歸到家庭作坊 
家庭作坊的鞏固 
一個小型技術變革 
家庭、政府和技術變革 
石堰的紙張生產:一個案例 
改造過的家庭作坊 
雇工 
換工與互助
第八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紙張貿易和鄉(xiāng)村產業(yè)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游擊”貿易 
石榮軒 
石勝新 
石威方 
彭春斌 
從“行商”到“坐商” 
商人與槽戶的關系 
鄉(xiāng)鎮(zhèn)與農村工業(yè)化 
盲目發(fā)展:石堰的鄉(xiāng)村企業(yè)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的得與失 
行政和經濟上的分化 
家庭工廠 
專有技術 
2000年以來的變化
第九章  加檔橋石碑 
石碑 
對親戚講輩分 
中國改革開放后的親族關系、職業(yè)和身份認同
 
結語 
國家的視角,市場的嗅覺 
堅壁起來的公用資源
附錄一 
附錄二 
文獻資料目錄
譯校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