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亞”的區(qū)域史視角,對江戶始編的《日本史記》一書進行詳細考察,主要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為何在江戶初期出現(xiàn)了《日本史記》這樣一部史書?主要從可能性和必要性兩大層面進行分析,《日本史記》使用東亞文化圈通行的漢文和中國正史常用的紀傳體進行編纂,可以看到這一做法背后所包含的東亞秩序意識,這也是改史書編纂所處之“有機的、嚴密的和相當固定的關系”。第二,《日本史記》編纂各個階段的具體過程,以及該階段所完成的文本背后包含的史學思想與觀念。《日本史記》的編纂分成前后兩大階段,通過對兩個階段的關鍵事件和人物的討論,考察呈現(xiàn)于文本中的內容是在怎樣的外部條件或討論溝通之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并進一步考察其史學思想的特點。第三,《日本史記》中所包含的中日史學思想元素。通過歷史起點問題與華夷觀念、公武雙重體制與政權合法性爭論、神代史重構、尊王與攘夷,來考察貫穿于《日本史記》編纂整個過程的思想特點和表現(xiàn)。第四,大日本史編纂的意義和影響。將《日本史記》放到日本近代社會變革和東亞世界的近代化兩大背景之下進行討論,討論《日本史記》在日本內外所產生的影響。目前國內從史學角度考察16-19世紀中日交流的專著較少,對《日本史記》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專著極少,目所及者為1935年周一良先生的舊作。特色包括:(1)結合歷史語境,對《日本史記》的編撰過程和史學思想進行系統(tǒng)地梳理;(2)比較中日之間在傳統(tǒng)史學方面的異同;(3)從史學角度探索東亞文化圈的文化互鑒途徑。讀者對象:對中日交流、史學史有興趣的學者和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