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俄國著名作家伊利亞·愛倫堡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回憶錄,記敘了一戰(zhàn)二戰(zhàn)時期整個歐洲社會的集體面貌,以及獨屬于歐洲文藝知識分子的堅持。歷史并不倉促,但在這個快速失憶的時代,文化的記憶總顯得曖昧不明。幸運的是,總有一些時代的打撈者用自己的一支健筆記錄著一切。童年時代的愛倫堡,只一心一意想做個飛旋在哈莫夫工廠上空的惡魔。他可能并未想到,自己會在此生見到一些決定了一個世紀面貌的人物。他在流亡的巴黎與文人、畫家相聚于“洛東達”咖啡館。他和畢加索討論繪畫,譏諷主義。他與馬雅可夫斯基互通書信,商討文學好惡。他曾是列夫·托爾斯泰的鄰居,也是帕斯捷爾納克的座上賓。他的人生如同謊言般令人難以置信,但千帆過盡,卻只能從他的文字中讀到真實。愛倫堡的一生不只是一個人的一生,還是一個時代的沉重堆砌。在回望過去時,他悄無聲息地見證了文藝的黃金時代。他讓我們幡然醒悟,那些被毀壞的,并不是無法重建;那些被誤解的,也應該在歷史的淘洗下展露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