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諫往錄》是作者從華盛頓大學退休、結束42年的教學生涯后,為追述畢生求學、教學經歷而作。全書20章分為四個部分;部分簡介作者的家庭背景;第二部分描述作者的求學經歷,向讀者展示了作者從私塾、青年會中學到清華大學、密蘇里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艱辛的求學歷程,為作者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部分描述作者的教學經歷;從南開、東北、燕京,清華輾轉到成都大學,后受聘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直至退休。他淵博的學識、敬業(yè)的精神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使之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第四部分為作者對中國教育發(fā)展和實行憲政民主的相關探討,表達了一位不愿從政的學者對國家大事的關心與期盼,傳達了一位政治學家的愛國情懷。蕭公權精深博厚的學術思想,細密篤實的措辭行文,精辟入里的史料分析,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思想史上是罕見的。本書從知識分子的角度反映了大半個世紀的學界風云和時代風貌,從家庭婚姻、教育出版、治學門徑、政治理念、民族情感和人格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向讀者系統(tǒng)展示了一位學人不平凡的人生歷程,為研究作者的學術思想和意義提供了為寶貴的手資料,是一部難得的學人回憶錄。 原書1972年1月由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初版,收入其“傳記文學叢刊之十九”。本社此次出版,所作的編輯工作有:1、將原書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2、對原本中各種姓氏譯名、各種地理譯名予以原譯保留;3、本書對原本中漢字數(shù)字不予變用阿拉伯數(shù)字,個別阿拉伯數(shù)字也不再統(tǒng)為漢字;4、原書中凡“民國三十八年九月三十日”以降諸年,一律將原民國紀年改為公元紀年;5、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原書中臺灣當局有關單位名稱也作了技術處理。6、由于作者政治立場原因,本書作了極個別的刪節(jié),并注明所刪字數(shù)(不包括標點符號);即使如此,本書現(xiàn)存文字之意旨、觀點等,也偶有不妥之處,但鑒于為讀者提供較完整資料,不便一一說明,所以一慨保持原狀,相信讀者會一一甄別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