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文化與科技融合引領社會創(chuàng)新進程 1
1.1.2 信息技術發(fā)展助力“設計”的角色重構 3
1.1.3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愿景 4
1.2 研究思路 5
1.3 研究意義 7
1.4 研究方法 9
1.5 研究特色 10
1.6 研究創(chuàng)新點 10
第2 章 信息交互設計的本體概念 12
2.1 信息交互設計的源起 12
2.2 信息交互設計的基本理論 15
2.2.1 信息交互設計的基礎 15
2.2.2 信息交互設計的定義 16
2.2.3 信息交互設計的觀念 18
2.2.4 信息交互設計的意義 18
2.3 “信息”與“交互”的釋義 20
2.3.1 信息的本質 20
2.3.2 信息的屬性 20
2.3.3 信息的分層 22
2.3.4 信息與文化 23
2.3.5 交互的概念 24
2.3.6 交互的屬性 24
2.3.7 交互的類型 25
2.4 信息交互設計的構成 26
2.4.1 信息設計 26
2.4.2 交互設計 28
2.4.3 感知設計 29
2.5 信息交互設計的研究現(xiàn)狀 32
2.5.1 理論研究層面 32
2.5.2 實踐研究層面 34
2.6 信息交互設計的特征 36
2.6.1 交互性特征 36
2.6.2 復雜性特征 37
2.6.3 感知性特征 38
第3 章 信息交互設計四維理論模型 39
3.1 信息交互設計四維理論模型的構建 39
3.2 信息交互設計的“境”維度 41
3.2.1 環(huán)境的基礎釋義 41
3.2.2 “境”維度視角下的信息交互設計 42
3.2.3 “境”維度的具體分類 42
3.2.4 信息交互設計的宏觀環(huán)境:創(chuàng)意城市 44
3.2.5 信息交互設計的微觀環(huán)境:創(chuàng)意社區(qū) 45
3.3 信息交互設計的“人”維度 46
3.3.1 信息交互設計的主體 46
3.3.2 基于“人”維度的信息交互設計 47
3.3.3 大眾參與式的設計價值探討 48
3.3.4 大眾協(xié)同創(chuàng)新模式的意義與貢獻 50
3.4 信息交互設計的“技”維度 51
3.4.1 技術的基礎屬性 51
3.4.2 技術的設計應用模型 54
3.4.3 信息交互設計中的基礎技術 55
3.4.4 信息交互設計中的前沿技術 58
3.5 信息交互設計的“品”維度 61
3.5.1 信息產品的概念 61
3.5.2 “品”維度視角下的信息交互設計 62
3.5.3 “品質 品格 品位”三品模型 63
第4 章 原始及農業(yè)社會的信息交互設計 65
4.1 原始及農業(yè)社會的“境” 65
4.1.1 原始社會的社會環(huán)境 65
4.1.2 原始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 67
4.1.3 農業(yè)社會的社會環(huán)境 68
4.1.4 農業(yè)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 69
4.2 原始及農業(yè)社會的“人” 71
4.2.1 原始社會的生活方式 71
4.2.2 原始社會人類審美的變化 72
4.2.3 農業(yè)社會的生活方式 76
4.2.4 農業(yè)社會的人本思想 77
4.3 原始及農業(yè)社會的“技” 78
4.3.1 原始社會中的“技” 78
4.3.2 農業(yè)社會中的“技” 82
4.4 原始及農業(yè)社會的“品” 86
4.4.1 原始社會中的“品” 86
4.4.2 農業(yè)社會中的“品” 89
第5 章 工業(yè)社會的信息交互設計 93
5.1 工業(yè)社會的“境” 93
5.1.1 工業(yè)社會的產生 93
5.1.2 工業(yè)革命的進程 94
5.2 工業(yè)社會的“人” 98
5.2.1 “人”因素的發(fā)展 98
5.2.2 不同設計思潮下“人”的變化 99
5.3 工業(yè)社會的“技” 101
5.3.1 攝影技術與電影技術 102
5.3.2 電報、電話與無線電技術 103
5.3.3 廣播與電視技術 106
5.3.4 工業(yè)社會技術特點總結 108
5.4 工業(yè)社會的“品” 109
5.4.1 基于傳播學的信息傳播模式 109
5.4.2 工業(yè)社會信息傳播產品設計 112
5.4.3 工業(yè)社會信息傳播路徑的交互屬性 117
5.5 工業(yè)社會與原始及農業(yè)社會之對比 117
5.5.1 社會生產關系層面的演進 117
5.5.2 信息交互方式的演進 118
第6 章 信息社會的信息交互設計 120
6.1 信息社會的“境” 120
6.1.1 信息社會的產生 120
6.1.2 信息社會的生產方式 123
6.1.3 網絡社會的崛起 125
6.1.4 網絡社會的重要意義 127
6.1.5 社會文化性語境的起始 129
6.2 信息社會的“人” 134
6.2.1 “人”因素的全新發(fā)展 134
6.2.2 用戶體驗的提出與構建 135
6.2.3 “人”的負面影響與挑戰(zhàn) 140
6.3 信息社會的“技” 142
6.3.1 信息技術助力信息社會發(fā)展 142
6.3.2 信息社會初期的信息技術 144
6.3.3 當代信息社會的信息技術 147
6.4 信息社會的“品” 155
6.4.1 信息社會的信息交互模式 155
6.4.2 信息社會的“品”之變化 158
6.4.3 “品”之設計原則 164
6.4.4 “品”之設計方法 166
6.4.5 “品”之設計過程 173
6.4.6 “品”之設計評價 176
6.5 信息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之對比 179
6.5.1 社會歷史形態(tài)的演進 179
6.5.2 人際關系的演進 180
6.5.3 信息技術水平的演進 180
6.5.4 信息交互設計方式的演進 182
第7 章 未來社會的信息交互設計 184
7.1 未來社會的“境” 184
7.1.1 未來社會的起點 184
7.1.2 未來社會的變革 185
7.1.3 未來的智慧城市 188
7.2 未來社會的“人” 190
7.2.1 “人”概念的新討論 190
7.2.2 未來社會“人”角色的重構 192
7.3 未來社會的“技” 198
7.3.1 多模態(tài)交互方式發(fā)展 198
7.3.2 未來社會的信息技術更新 200
7.4 未來社會的“品” 203
7.4.1 人機共生的未來愿景 203
7.4.2 智能汽車座艙的信息交互設計 203
7.4.3 信息交互設計的未來屬性 209
第8 章 總結與展望 211
8.1 研究成果總結 211
8.2 后續(xù)研究展望 214
后記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