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寫給“小地方”的深情告白。作者憑借獨特的漫游者與“造城市的人”的身份,深入城鄉(xiāng)一隅,重新審視那些在媒體和公眾視野中鮮少出現、易被忽視的“小地方”,探尋宏大敘事之下人與地方的隱秘聯結。作者認為“小地方”具有雙重含義:一是大時代背景下舞臺邊緣的“小地方”——遙遠的小鎮(zhèn)、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基層地區(qū);二是大都市的尋常角落、被忽略的邊緣地帶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劇烈變革的時代中,在主流的鏡頭之外,“小地方”保持著一種不被代表與概括的真實。作者在豫南村莊參與了一場農業(yè)社會傳統(tǒng)的葬禮,在霍爾果斯觀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賽,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幾萬人生活在一個仿造的巴黎,并為一座并未開放的博物館而特意造訪了敕勒川的小鎮(zhèn)。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到幾萬元買一套房的鶴崗,從沒入南海的珍寶海鮮坊,到二連浩特黑夜中飛往蒙古國的小飛機.....當下與過往、記憶與現實交織,呈現出一種充滿想象的張力,形成著對未盡世界的探索。本書跳脫出傳統(tǒng)旅行文學的窠臼,融貫游記、散文、評論,在地志學、人類學、社會學與文學藝術中進行跳躍書寫,形成一種的嶄新的、波德萊爾的漫游者(flaneur)式的文類。從大地中挖掘生命經驗,在邊緣中感受記憶、遺忘與顫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