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guān)技術(shù)第十二分冊 陶瓷技術(shù)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guān)技術(shù)第十二分冊 陶瓷技術(shù)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guān)技術(shù)第十二分冊 陶瓷技術(shù)

定 價:¥498.00

作 者: (英)柯玫瑰(Rose Kerr),(英)武德 (Nigel Wood)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30789976 出版時間: 2025-02-01 包裝: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著名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花費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通過豐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東西方比較研究,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的輝煌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內(nèi)容涉及哲學、歷史、科學思想、數(shù)、理、化、天、地、生、農(nóng)、醫(yī)及工程技術(shù)等諸多領(lǐng)域?!独罴s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guān)技術(shù) 第十二分冊 陶瓷技術(shù)》是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冊,內(nèi)容包括:中國古代陶瓷技術(shù)研究的基礎(chǔ)及準備,黏土、窯爐、制造方法和工藝、釉、顏料和釉上彩料及飾金,中國陶瓷技術(shù)向世界的傳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術(shù)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作者簡介

暫缺《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guān)技術(shù)第十二分冊 陶瓷技術(shù)》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凡例(i)
插圖目錄(xvii)
圖表目錄(xxvii)
列表目錄(xxix)
序言(xxxv)
**部分 拉開帷幕(1)
(1)陶瓷在古代中國的地位(1)
(i)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1)
(ii)青銅時代(6)
(iii)陶瓷的分類與中文的術(shù)語(7)
(iv)中國陶瓷的早期史料(10)
(v)秦漢時代(13)
(vi)陶工的地位(14)
(vii)有關(guān)中國陶瓷的晚期文獻(16)
(viii)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論著(17)
(ix)方志(18)
(x)專門關(guān)于景德鎮(zhèn)的文獻(20)
(xi)關(guān)于陶瓷鑒賞的文獻(24)
(xii)官方的編史:正史、實錄和法令匯編(28)
(xiii)西文文獻(30)
(xiv)20世紀與21世紀的考古學文獻(31)
(2)關(guān)于原料、焙燒、器物成形和施釉的導(dǎo)言(32)
(i)黏土的本質(zhì)(33)
(ii)黏土的來源(34)
(iii)機械風化(35)
(iv)化學風化(36)
(v)熱帶風化(38)
(vi)水熱蝕變(39)
(vii)火山成因巖石的蝕變(39)
(viii)中國的主要黏土類型(39)
(ix)南山秦嶺大分水嶺(40)
(x)窯爐和焙燒(42)
(xi)焙燒的過程和階段(45)
(xii)中國北方和南方黏土的焙燒(48)
(xiii)燃料(49)
(xiv)陶瓷燒造歷史中的能量來源(50)
(xv)燃燒的各個階段(50)
(xvi)各種固態(tài)燃料(51)
(xvii)中國的燃料(53)
(xviii)窯爐(53)
(xix)用黏土制作器物(53)
(xx)塑性黏土的加工(53)
(xxi)拉坯(54)
(xxii)拉坯器物的移走(55)
(xxiii)修坯(56)
(xxiv)模制(61)
(xxv)關(guān)于釉的思考(61)
(xxvi)玻璃和釉的特性(63)
(xxvii)關(guān)于玻璃的理論(63)
(xxviii)助熔劑(64)
(xxix)低共熔混合物(65)
(xxx)硅-鈉氧化物體系(66)
(xxxi)從釉到玻璃(70)
(xxxii)使用氧化鈣作為穩(wěn)定劑(71)
(xxxiii)中國早期的釉(71)
(xxxiv)**部分“拉開帷幕”的小結(jié)(72)
第二部分 黏土(73)
(1)漢代以前的陶器和炻器(73)
(i)南北的分界及其對中國陶瓷業(yè)的影響(73)
(ii)中國陶瓷業(yè)的南北區(qū)分(73)
(iii)釉(76)
(iv)中國北方與黃土(76)
(v)古土壤(79)
(vi)黃土與肥力(80)
(vii)黃土在中國陶瓷中的使用:新石器時代(82)
(viii)新石器時代黃土質(zhì)器物的特性(84)
(ix)從氧化氣氛轉(zhuǎn)化為還原氣氛的新石器時代陶器(85)
(x)新石器時代陶器所用黃土的性質(zhì)(85)
(xi)商代的陶瓷業(yè)和青銅鑄造中的黃土(86)
(xii)耐火性(87)
(xiii)黃土應(yīng)用于早期中國的建筑材料(87)
(xiv)水管與水井(88)
(xv)空心磚、條磚和瓦(93)
(xvi)瓦(93)
(xvii)秦代的建筑陶瓷(94)
(xviii)青銅時代陶器中的黃土(95)
(xix)漢代黃土的使用:建筑陶瓷和陶瓷容器(95)
(xx)漢代的釉陶(96)
(xxi)高溫釉中的黃土(97)
(xxii)黃土測溫錐(97)
(xxiii)黃土應(yīng)用對中國的意義(99)
(xxiv)北方的白陶(100)
(xxv)黏土和釉的氧化物分析(101)
(xxvi)中國北方的高嶺石黏土(102)
(xxvii)商代的白陶(103)
(xxviii)安陽的施釉炻器(105)
(xxix)北方和南方炻器黏土間的組分差異(108)
(xxx)南方炻器黏土的本質(zhì)(111)
(xxxi)南方施釉炻器的發(fā)展(113)
(xxxii)是巖石,還是黏土?(118)
(2)瓷器在中國北方的發(fā)展(120)
(i)施釉炻器在中國北方的成長(120)
(ii)促進南方施釉炻器繁榮發(fā)展的可能因素(121)
(iii)中國的瓷器(123)
(iv)化妝土(123)
(v)鞏縣(125)
(vi)邢窯(127)
(vii)邢瓷原材料的特性(130)
(viii)長石質(zhì)的邢瓷(130)
(ix)定窯(132)
(x)定瓷的化學組成(134)
(xi)其他的北方瓷窯(136)
(3)10世紀以后的中國北方炻器(137)
(i)北方的炻器(137)
(ii)耀州(137)
(iii)記錄炻器生產(chǎn)的歷史碑刻(138)
(iv)北方的其他重要炻器(140)
(v)汝窯(140)
(vi)鈞窯(141)
(vii)磁州窯(142)
(viii)北方黏土的化學組成(146)
(4)南方瓷器的發(fā)展與成長(150)
(i)南方白色陶瓷的發(fā)展(150)
(5)中國的瓷器與景德鎮(zhèn)(152)
(i)景德鎮(zhèn)的陶瓷工業(yè)(152)
(ii)對陶瓷工業(yè)的官方控制與景德鎮(zhèn)御窯(153)
(iii)御窯廠的官方控制:稅收、征用和問題(157)
(iv)生產(chǎn)的定額(163)
(v)瓷器的裝飾和禁止奢侈的規(guī)定(166)
(vi)勞務(wù)關(guān)系(173)
(vii)景德鎮(zhèn)瓷器的技術(shù)發(fā)展(177)
(viii)景德鎮(zhèn)五代白色陶瓷的質(zhì)地(179)
(ix)福格特的論文(179)
(x)景德鎮(zhèn)瓷石的地質(zhì)學研究(182)
(xi)采礦(187)
(xii)原料的制備(187)
(xiii)純化瓷石的效果(189)
(xiv)高嶺土在景德鎮(zhèn)的使用(190)
(xv)高嶺土的本質(zhì)及其制備(194)
(xvi)為什么使用高嶺土(197)
(6)南方的其他名窯瓷器(199)
(i)德化瓷器(199)
(ii)德化的生產(chǎn)(202)
(iii)德化的瓷土(204)
(iv)德化的釉(205)
(v)氧化和半透明度(206)
(vi)龍泉青釉器(207)
(vii)龍泉青釉器的技術(shù)發(fā)展(208)
(viii)龍泉瓷石的物理性質(zhì)(210)
(ix)龍泉的紫金土(210)
(x)龍泉的瓷質(zhì)產(chǎn)品(213)
(xi)南宋官窯(214)
(xii)杭州的兩個官窯窯場:修內(nèi)司和郊壇下(215)
(xiii)老虎洞的瓷片(216)
(xiv)杭州和龍泉的官窯器物(220)
(xv)至今依然神秘的哥窯(221)
(7)中國南方的炻器和茶具(222)
(i)中國南方的黑胎炻器(222)
(ii)建窯(222)
(iii)飲茶與茶具(225)
(iv)邢窯和越窯的茶具(226)
(v)宋代的茶具(228)
(vi)宜興的茶具(228)
(vii)吉州窯(231)
(viii)吉州窯的黏土(232)
(xiv)第二部分“黏土”的小結(jié)(233)
第三部分 窯爐(235)
(1)新石器時代的篝火窯、直焰窯與還原燒成(235)
(i)篝火燒成(235)
(ii)早期中國的“篝火”燒成制品(236)
(iii)真正的窯爐(238)
(iv)中國新石器時代*早的陶器(240)
(v)北方的早期直焰窯(240)
(vi)火膛的尺寸(243)
(vii)窯爐的結(jié)構(gòu)(244)
(viii)氧化、還原和滲碳(246)
(ix)青磚(246)
(x)中國磚窯中的水煤氣還原反應(yīng)(247)
(xi)磚瓦窯滲水的其他可能原因(248)
(xii)缺氧燃燒還原和滲碳(249)
(xiii)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黑陶(250)
(2)橫焰窯(250)
(i)窯爐(250)
(ii)北方陶瓷和鑄鐵(255)
(iii)較后期的北方磚窯(255)
(iv)橫焰窯結(jié)構(gòu):小結(jié)(259)
(3)“饅頭”窯(260)
(i)中國北方高溫窯(260)
(ii)煤的優(yōu)點(261)
(iii)高溫窯的柴燒與煤燒(262)
(iv)北方高溫窯的煙囪(265)
(v)“饅頭”窯的初期燒成階段(268)
(vi)橫焰窯與倒焰窯的比較(268)
(vii)冷卻過程(270)
(viii)長時間保溫(270)
(ix)中國“饅頭”窯的分布(272)
(x)北方“饅頭”窯發(fā)展史小結(jié)(274)
(xi)北方窯的裝窯技術(shù)及窯具(275)
(xii)商代的裝窯方法(276)
(xiii)漢代釉陶(276)
(xiv)唐代的“三彩”器(276)
(xv)高溫窯爐的早期裝窯方法(277)
(xvi)匣缽(281)
(xvii)階臺狀支具(284)
(4)龍窯(285)
(i)南方龍窯的起源(286)
(ii)側(cè)燒(289)
(iii)溫度的均勻性(291)
(iv)地理與黏土類型(292)
(v)結(jié)構(gòu)特點(292)
(vi)龍泉窯(293)
(vii)改進(294)
(viii)南北方窯爐的比較(295)
(ix)階梯窯(296)
(5)景德鎮(zhèn)窯(299)
(i)景德鎮(zhèn)窯爐的發(fā)展(299)
(ii)景德鎮(zhèn)雞蛋形窯(300)
(iii)關(guān)于蛋形窯裝燒方法的歷史記載(305)
(iv)“龍缸窯”、“青窯”與琺瑯窯(308)
(v)匣缽窯(309)
(vi)第三部分“窯爐”的小結(jié)(310)
第四部分 制造方法和工藝(311)
(1)新石器時代的工藝方法(311)
(i)舊石器時代的泥塑(311)
(ii)仙人洞陶器的制作方法(312)
(iii)云南現(xiàn)今的“石器時代”制陶方式(312)
(iv)靜電射線透照術(shù)(314)
(v)手工成形方法(317)
(vi)慢輪(318)
(vii)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陶輪(319)
(viii)裝飾(320)
(ix)從慢輪到快輪(321)
(x)中國拉坯的起源(322)
(xi)龍山文化陶器的拉坯與修坯技術(shù)(322)
(xii)手柄(323)
(xiii)中國南方良渚文化黑陶(324)
(2)青銅時代的技術(shù)工藝(325)
(i)商代青銅澆鑄中的黏土作業(yè)(325)
(ii)制模(326)
(iii)夾具輔助加工(326)
(iv)轉(zhuǎn)動型卡刀(327)
(v)翻制范具(328)
(vi)商代陶范(329)
(vii)范芯(330)
(viii)裝飾(331)
(ix)東周青銅鑄造中的黏土加工技術(shù)(331)
(x)生鐵澆鑄用陶范(332)
(xi)青銅制作工藝中黏土的使用及青銅時代的陶瓷(333)
(xii)建筑陶瓷:磚和瓦(334)
(xiii)瓦(336)
(xiv)秦代建筑陶瓷(337)
(xv)漢代的建筑陶瓷(343)
(xvi)兵馬俑(349)
(xvii)武士俑的制作(350)
(xvi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