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1章 力學基礎 001
1.1 天體力學的發(fā)展過程 001
1.2 基本定律和一般定理 002
1.3 矢量導數(shù)關系 003
1.4 變質量力學基本原理 004
1.4.1 變質量質點系的基本方程 004
1.4.2 變質量質點系的質心運動方程 006
1.4.3 變質量質點系的繞質心轉動方程 007
練習題 009
第2章 空間直角坐標系統(tǒng)及其轉換 010
2.1 空間直角坐標系之間的轉換矩陣 010
2.1.1 方向余弦陣 010
2.1.2 方向余弦陣的歐拉角表示法 012
2.2 常用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015
2.2.1 地心慣性坐標系 015
2.2.2 地心坐標系 016
2.2.3 發(fā)射坐標系 016
2.2.4 發(fā)射慣性坐標系 017
2.2.5 平移坐標系 018
2.2.6 箭體坐標系 018
2.2.7 速度坐標系 019
2.2.8 兩類軌道坐標系 019
2.2.9 測站坐標系 020
2.3 常用空間直角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021
2.3.1 從地心慣性坐標系到地心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1
2.3.2 從地心坐標系到發(fā)射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2
2.3.3 從發(fā)射坐標系到箭體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3
2.3.4 從發(fā)射坐標系到速度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4
2.3.5 從速度坐標系到箭體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5
2.3.6 從發(fā)射慣性坐標系到發(fā)射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6
2.3.7 從地心坐標系到測站坐標系的方向余弦陣 029
2.3.8 歐拉角的聯(lián)系方程 030
練習題 031
第3章 天球坐標系 032
3.1 天球與球面三角形 032
3.1.1 天球的概念及特性 032
3.1.2 球面三角形的定義及定理 033
3.1.3 簡單球面三角形的基本性質 035
3.1.4 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公式 035
3.1.5 兩種特殊的球面三角形 039
3.2 常用的天球坐標系 041
3.2.1 天球坐標系的構成 041
3.2.2 天球上主要的圈和點 042
3.2.3 地平坐標系 043
3.2.4 時角坐標系 044
3.2.5 赤道坐標系 045
3.2.6 黃道坐標系 045
3.3 天球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046
3.3.1 地平坐標系與時角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047
3.3.2 赤道坐標系與時角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048
3.3.3 黃道坐標系與赤道坐標系之間的轉換 048
3.4 天球坐標系對應的空間坐標系 048
練習題 049
第4章 時間系統(tǒng) 050
4.1 時間計量系統(tǒng)的要求 050
4.2 天體的周日視運動 051
4.3 基于天體周日視運動的時間系統(tǒng) 052
4.3.1 恒星時 052
4.3.2 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 052
4.3.3 地方時、世界時和區(qū)時 056
4.4 軌道計算中常用的時間系統(tǒng)及其轉換關系 057
4.4.1 格林威治恒星時 058
4.4.2 世界時UT1 058
4.4.3 國際原子時TAI 058
4.4.4 協(xié)調世界時UTC 058
4.4.5 質心動力學時TDB 059
4.4.6 地球動力學時TDT 059
4.4.7 GPS時間GPST 059
4.4.8 北斗時BDT 059
4.4.9 各時間系統(tǒng)的換算關系 059
4.5 恒星年、回歸年與儒略年 060
4.5.1 恒星年與回歸年 060
4.5.2 儒略年與公歷 060
4.5.3 儒略日 061
練習題 062
第5章 地球及其引力 063
5.1 地球的形狀與地面點坐標 063
5.1.1 地球的形狀 063
5.1.2 地面點坐標 064
5.2 地球的運動 067
5.3 引力位函數(shù) 069
5.3.1 引力位函數(shù)的概念 069
5.3.2 天體為均勻球殼時的引力位函數(shù) 070
5.3.3 天體為不規(guī)則球體時的引力位函數(shù) 071
5.3.4 地球引力位函數(shù) 076
5.4 引力 077
5.5 重力 080
練習題 082
第6章 推力、控制力與控制力矩 083
6.1 火箭發(fā)動機推力 083
6.1.1 火箭發(fā)動機的類型 083
6.1.2 發(fā)動機的推力 084
6.1.3 比沖 089
6.2 發(fā)動機的附加力矩 089
6.2.1 附加哥氏力矩 089
6.2.2 附加相對力矩 091
6.3 火箭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 093
6.3.1 火箭姿態(tài)角的測量 093
6.3.2 姿態(tài)控制方程 095
6.3.3 控制力和控制力矩 096
練習題 100
?
第7章 空氣動力與空氣動力矩 101
7.1 地球大氣 101
7.1.1 大氣結構 101
7.1.2 標準大氣 102
7.2 空氣動力 107
7.2.1 空氣動力的一般表示形式 107
7.2.2 空氣動力在不同坐標系中的表示形式 107
7.2.3 氣動系數(shù) 108
7.3 空氣動力矩 111
7.3.1 穩(wěn)定力矩Mst 111
7.3.2 穩(wěn)定力矩與質心和壓心的關系 112
7.3.3 阻尼力矩Md 113
練習題 114
第8章 飛行器的主動段運動 115
8.1 彈道分段 115
8.2 地心慣性坐標中的動力學方程 117
8.2.1 質心動力學方程 117
8.2.2 繞質心轉動的動力學方程 117
8.3 地面發(fā)射坐標系中的空間彈道方程 118
8.3.1 地面發(fā)射坐標系中的質心動力學方程 118
8.3.2 箭體坐標系中的繞質心動力學方程 123
8.3.3 運動學方程 125
8.3.4 控制方程 126
8.3.5 聯(lián)系方程 126
8.3.6 附加方程 127
8.4 地面發(fā)射坐標系中的空間彈道計算方程 128
8.4.1 假設條件 128
8.4.2 空間彈道計算方程 129
8.4.3 用視加速度表示的質心動力學方程 130
8.4.4 彈道參數(shù)計算 131
8.5 速度坐標系中的空間彈道計算方程 135
8.5.1 速度坐標系中的質心動力學方程 135
8.5.2 半速度坐標系中的質心動力學方程 136
8.5.3 速度坐標系中的空間彈道方程 137
8.5.4 速度坐標系中的空間彈道計算方程 137
8.6 主動段運動特性分析 140
8.6.1 用于方案論證階段的簡化縱向運動方程 140
8.6.2 切向運動特性分析 141
8.6.3 主動段轉彎過程 143
練習題 148
第9章 二體運動 149
9.1 N體問題及其初積分 149
9.1.1 N體問題的運動方程 149
9.1.2 N體問題的初積分 150
9.2 二體問題的一般解 152
9.2.1 二體問題的基本方程 152
9.2.2 二體問題的一般解 153
9.2.3 天體在軌道上的速度 155
9.2.4 二體系統(tǒng)的動能 157
9.2.5 有心力運動 157
9.3 二體運動的一般特性 158
9.3.1 速度圖 158
9.3.2 3種圓錐曲線軌道的特點 161
9.4 位置與時間之間的關系 163
9.4.1 圓軌道 163
9.4.2 橢圓軌道 164
9.4.3 拋物線軌道 169
9.4.4 雙曲線軌道 169
9.5 圓型限制性三體問題 170
9.5.1 限制性問題的提出 170
9.5.2 基本運動方程 171
9.5.3 平動點與暈軌道 173
9.5.4 雅克比積分與零速度面 175
練習題 178
第10章 飛行器自由段彈道特性 179
10.1 飛行器自由段彈道方程 179
10.2 關機點參數(shù)與彈道的關系 182
10.2.1 e, p與主動段關機點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182
10.2.2 圓錐曲線形狀與主動段關機點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184
10.2.3 橢圓的幾何參數(shù)與主動段關機點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187
10.2.4 成為人造地球衛(wèi)星或導彈的條件 190
10.3 飛行時間的計算 191
10.3.1 主動段關機點參數(shù)與自由段運動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192
10.3.2 主動段關機點參數(shù)與被動段飛行時間之間的關系 193
10.3.3 飛行時間偏差分析 196
10.4 射程計算與落點誤差 197
10.4.1 被動段射程的計算 198
10.4.2 自由段射程的計算 200
10.4.3 已知主動段關機點參數(shù)求最大被動段射程 201
10.4.4 已知被動段射程求最佳速度傾角和最小能量參數(shù) 203
10.4.5 落點偏差分析 205
練習題 207
第11章 飛行器的軌道運動及特性 208
11.1 軌道要素 208
11.2 軌道要素與位置速度的轉換關系 210
11.2.1 由軌道要素求位置速度 211
11.2.2 由位置速度求軌道要素 212
11.3 星下點軌跡 215
11.3.1 無旋地球上的星下點軌跡 215
11.3.2 旋轉地球上的星下點軌跡 217
11.3.3 考慮攝動影響時的星下點軌跡 220
11.4 衛(wèi)星軌道分類 221
11.4.1 按照軌道形狀分類 221
11.4.2 按照軌道傾角分類 221
11.4.3 按照軌道高度分類 222
11.5 常用軌道類型 223
11.5.1 回歸與準回歸軌道 223
11.5.2 地球同步軌道與地球靜止軌道 224
11.5.3 太陽同步軌道 225
11.5.4 凍結軌道與閃電軌道 226
11.5.5 伴隨軌道 227
練習題 228
第12章 軌道攝動 229
12.1 攝動的定義 229
12.2 密切軌道與攝動方程 231
12.2.1 密切軌道 231
12.2.2 拉格朗日攝動方程 231
12.2.3 高斯攝動方程 232
12.3 地球非球形攝動 233
12.3.1 攝動模型 233
12.3.2 攝動影響分析 234
12.4 大氣阻力攝動 235
12.4.1 靜止大氣的攝動影響 236
12.4.2 旋轉大氣的攝動影響 237
12.5 三體引力攝動 239
12.6 太陽光壓攝動 241
練習題 242
第13章 軌道機動 243
13.1 軌道機動的含義 243
13.1.1 軌道機動的定義和作用 243
13.1.2 軌道機動系統(tǒng) 244
13.1.3 軌道機動的分類 244
13.2 軌道調整 245
13.2.1 小推力作用下軌道要素的變化 245
13.2.2 軌道周期的調整 246
13.2.3 半長軸和偏心率的調整 247
13.2.4 升交點赤經和軌道傾角的調整 251
13.2.5 軌道要素調整的特殊點 252
13.3 軌道改變 252
13.3.1 共軌道面改變 253
13.3.2 軌道面改變 254
13.3.3 一般非共面軌道改變 258
13.4 軌道轉移 258
13.4.1 共面圓軌道的兩沖量最優(yōu)轉移 258
13.4.2 共面圓軌道的三沖量轉移 261
13.4.3 共面橢圓軌道之間的轉移 262
13.4.4 非共面圓軌道之間的轉移 264
13.4.5 調相機動 264
13.5 軌道攔截 267
13.5.1 最小能量攔截軌道 269
13.5.2 固定時間攔截軌道 271
練習題 272
第14章 飛行器的返回與再入 273
14.1 返回軌道 273
14.1.1 返回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