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緒論
2 生物質成型燃料
2.1 國外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發(fā)展現狀
2.2 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發(fā)展現狀
3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特性理論分析
3.1 生物質成型燃料點火理論分析
3.2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機理分析
3.3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動力學方程分析
3.4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速度及影響因素分析
3.5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結
4 Ⅰ型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的設計
4.1 燃燒設備設計指導思想
4.2 燃燒設備主要設計參數
4.3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設計
4.4 本章小結
5 Ⅰ型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熱性能試驗與分析
5.1 試驗目的
5.2 試驗方法及使用儀器
5.3 試驗結果與分析
5.4 本章小結
6 Ⅱ型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改進設計
6.1 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參數選取
6.2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本體改進設計
6.3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爐膛及爐排的改進設計
6.4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輻射受熱面改進設計
6.5 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對流受熱面改進設計
6.6 風機的選型
6.7 本章小結
7 Ⅱ型生物質成型燃料燃燒設備的熱性能試驗
7.1 試驗目的
7.2 試驗依據
7.3 試驗儀器
7.4 試驗內容及結果分析
7.5 本章小結
8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設計
8.1 生物質鏈條爐排層燃特性分析
8.2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爐膛結構的設計
8.3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爐膛的設計計算
8.4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受熱面結構設計與熱力計算
8.5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風煙系統(tǒng)計算
8.6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的防結渣設計
8.7 本章小結
9 生物質成型燃料鏈條鍋爐的熱性能試驗
9.1 試驗目的
9.2 試驗材料與儀器
9.3 試驗方法
9.4 試驗結果與分析
9.5 鍋爐正反平衡燜效率分析
9.6 本章小結
10 新型爐膛溫度場與氣體濃度場分布規(guī)律測試試驗
10.1 試驗目的與意義
10.2 試驗儀器
10.3 試驗方法
10.4 試驗結果與分析
10.5 本章小結
11 農作物秸稈打捆燃料
11.1 農作物秸稈打捆資源現狀
11.2 秸稈捆燒技術及設備研究現狀
11.3 生物質層燃鍋爐燃燒過程數值模擬研究現狀
12 秸稈打捆燃料燃燒特性和影響因素
12.1 實驗原料和方法
12.2 結果分析
12.3 本章小結
13 秸稈捆燒設備的設計
13.1 秸稈捆燒設備設計指導思想
13.2 秸稈捆燒鍋爐的設計計算
13.3 爐排的設計
13.4 爐膛的設計
13.5 燃燼室的設計
13.6 爐拱的設計
13.7 配風設計
13.8 傳熱計算
13.9 煙氣凈化除塵系統(tǒng)設計
13.10 秸稈捆燒設備結構的總體設計
13.11 本章小結
14 秸稈捆燒鍋爐的數值模型
14.1 床層模型
14.2 爐膛氣相燃燒的控制方程
14.3 床層和爐膛的耦合
14.4 湍流模型和輻射傳熱模型
14.5 數值計算方法及邊界條件
14.6 本章小結
15 秸稈捆燒鍋爐爐拱與配風的數值優(yōu)化設計
15.1 爐拱確定
15.2 配風的優(yōu)化選擇
15.3 本章小結
16 秸稈捆燒鍋爐運行試驗
16.1 試驗儀器及試驗材料
16.2 鍋爐測試內容及方法
16.3 熱工試驗結果
16.4 鍋爐結渣問題
16.5 燃燒機理模型
16.6 爐膛內過量空氣系數對鍋爐性能的影響
16.7 本章小結
17 生物質粉體燃料
17.1 生物質粉體燃料的物理特性分析
17.2 生物質粉體燃料的化學特性分析以及熱值分析
17.3 影響生物質粉體燃燒的因素
17.4 生物質粉體燃燒的優(yōu)點
17.5 生物質粉體燃燒的基礎特性
17.6 生物質粉體燃料懸浮燃燒技術
17.7 本章小結
18 生物質懸浮燃燒器的設計
18.1 基本參數計算
18.2 進料系統(tǒng)的設計
18.3 燃燒系統(tǒng)的設計
18.4 供風系統(tǒng)的設計
18.5 點火裝置的選擇
18.6 本章小結
19 生物質懸浮燃燒鍋爐爐膛的設計
19.1 爐膛的設計原則
19.2 爐膛的設計計算
19.3 生物質鍋爐受熱面的設計
19.4 本章小結
20 生物質懸浮燃燒鍋爐熱性能試驗
20.1 試驗原料
20.2 試驗裝置
20.3 分析方法和儀器
20.4 試驗步驟
20.5 試驗結果
20.6 結果與討論
20.7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