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新竹兩縣書勘定界繪圖詳覆巡撫劉、布政使沈等
前署臺北府新竹縣,代理臺灣府苗栗縣,調署臺北府新竹縣,為會勘定界,繪圖詳覆事。案奉藩司憲臺蕃憲札:「奉宮保宮保爵撫憲劉批據署新竹縣令祖蔭稟,新、苗兩邑,擬以原定竹南一、二保界址之沙侖崁分界情形請示緣由;奉批:『此案分界,并據苗栗林代令具稟到院。披閱各稟議論,似以中港溪分界為可采。仰布政司,迅即酌議,速分復奪,毋延,繳』等因。又奉宮保宮保爵撫憲劉批據代理苗栗縣林令桂芳稟,新、苗分治,應以何處為界,請示遵辦緣由;奉批:『仰布政司,迅即查照新竹縣方署令稟內批示辦理,繳,圖存』。各等因,到司。奉此,查此案,先據該二縣具稟到司,業(yè)經批飭臺北府,轉飭會勘,核議詳辦在案。茲奉前因,合就飭知。札到該縣,即便遵照,毋違,此札」等因。又奉本府憲臺本府憲札,奉藩司憲臺藩憲批據新竹縣方令祖蔭稟同前情;奉批『仰臺北府,遵照另札辦理,并飭該令知照』;仍候宮保爵撫憲批示,繳』。同日又奉批據苗栗縣林令桂芬稟同前情;奉批:仰臺北府遵照另札辦理;并飭林令知照繳,圖并發(fā),覆日仍繳」。又奉札開:「據代理苗栗縣林令桂芬稟稱:『竊卑職抵苗,接印任事,隨即馳往方令所議沙侖之處查勘。該處即屬苗栗保保界,離卑邑維祥莊建城之處,僅隔八里,其沙松浮,恐難經久。查新轄之中港保之中,有大溪一條,溪北距新竹城三十里,溪南離卑邑亦有二十里,該溪直通內山,誠屬天生界限;若以為界,最得相宜。理合繪圖,稟請察核』等情。計稟旦繪圖一紙。又據新竹縣方令稟稱:『卑職〔查從〕(注一)前竹南一、二保,原定以中港溪之南沙侖崁為界,聞系自設淡水廳治以來,該兩保即以崁分界區(qū)。如果新、苗兩邑(遵)照此崁為界,則可將竹南二、三、四保地方劃分,全歸苗邑管轄。倘若以溪〔為〕界,〔又須〕以竹南一保地方,截分三分之一,所有清賦糧額、圖冊,均須(逐一改換,頗費)周章。況臺地每逢久雨大水,溪道時有變更,究不若原定之沙侖〔崁系屬〕硬界。稟請察核』等情。各到司。據此,查新竹與苗栗分治,其界址必須〔確勘劃〕清。究竟應以何處分界為宜,亟應飭令勘覆,由府核議詳辦,札飭遵照辦理,并轉行該二縣知照。計發(fā)繪圖一紙。并據新竹縣方令稟同前由。各到府。奉、據此,查核該二令所稟情形,如以沙侖為界,逼近苗栗建縣之處,僅止八里,局勢太促,誠不如以中港大溪為界,北距新竹縣城三十里,南距苗栗縣城二十里,較為適中。且劃分疆域,向以溪水為貴,沙侖究系陸地,并無一定可以指實之區(qū)??v有一、二處可指,而亦不能處處俱有。溪道則天生形勢,由內山而通海口,界址顯然,非人所能移易;既無慮疆界之爭,且可杜跨籍之弊??v謂溪道水有遷移,而同屬一溪之中,大致了然。且錢糧原準升除,此坍彼漲,兩縣仍以溪為界,于事并無窒礙。方令所稱:以中港溪為界,竹南一保須截為兩。查方令前送清賦圖冊,竹南一保今已改名中港,何妨將隸于苗者,名為中港南保;隸于新者,名為中港北保。前送清賦圖冊,系未分治以前之案,無所庸其更改。而界址既以溪為分,糧額應由縣劃清,各歸各征。前奉札飭委勘,即經檄委張令延■〈木干〉會勘,并移知臺灣府臺灣府在案。茲奉前因,除再移知臺灣府臺灣府并分飭各員遵照外,札飭遵照札指,并照前札會同履勘定界,繪圖具覆,此札」等因。又奉本府憲臺本府憲札,奉藩司憲臺藩憲批據新竹縣方令祖蔭稟,新、苗分界一案,現因身患咯血,懇請委員會同履勘緣由;奉批:『據稟已悉,仰臺北府酌核委勘,并飭林令與方令知照繳,稟抄發(fā)』,等因。奉此,查新竹現委張令廷■〈木干〉署理,所有分界一案,應即委令該員會同方、林二令,妥為履勘,除移知臺灣府臺灣府,并飭方、林二令遵照外,合行札委。札仰該員,立即遵照,會同方、林二令履勘明白,定界繪圖,稟復察奪」等因。又奉臺灣府臺灣府憲憲臺札行前因。各到卑職。奉此,卑職等遵即訂期,于十一月二十日,同赴□□,會勘得中港溪,西通外海,東達內山,自西至東,港口大溪一條,至公館仔莊等處,分為中港南北兩溪。中港北溪至溪心■〈土具〉莊,又分兩兩,(注二)過牛欄堵莊,復合為一。合而又分,中間系南埔莊,南溪迤南,北溪繞北,直抵東北內山,溪道迂長,難以分界。又中港南溪至六份仔莊,亦分為兩,北至大桃坪莊,又分為二。南溪兩條,均屬迤南,北溪一條,過接隘仔莊,斜抵內山。當經卑職等三面會商,按照溪道形勢而論,莫如中港口達南港溪至六份仔、大桃坪,過接隘仔等莊溪流為新、苗分界,最為相宜。各人意見相同,當于中港南溪之南邊,立碑為界,溪邊以南,歸苗栗縣管轄;溪以北,歸新竹縣管轄。計新竹縣城起,至中港南溪止,二十八里;又自苗栗縣城起,至中港南溪南邊止,二十二里。歸苗栗管者,名為中港南保;歸新竹管者,名為中港北保。所有分歸苗栗管轄之竹南二、三、四保田園甲則、糧額、莊戶、實征錢糧圖冊、單根等件,業(yè)經卑職祖蔭在任時,移交卑職桂芬接收核辦在案。茲以中港南溪分界,尚有應分苗栗管轄之溪南各莊田園甲則、糧額、莊戶,并實征錢糧冊,容俟卑職廷■〈木干〉于本年十二月底,錢糧截數之后,即當吊齊各項冊籍,按莊逐戶,一一理分;另造田園甲則、糧額、戶名清冊,并光緒十四、五年分應完錢糧實征冊,開年移送卑職桂芬接收,即于明春開征起,無諭新舊錢糧,統(tǒng)歸卑職桂芬接征。一面仍由卑職廷■〈木干〉另行詳辦。將來卑職桂芬續(xù)征光緒十四年分錢糧若干,移歸卑職廷■〈木干〉接收匯解。所有卑職祖蔭暨卑職廷■〈木干〉已征苗栗管轄各保之光緒十五年分錢糧,亦由卑職廷■〈木干〉核出數目,移歸卑職桂芬匯造奏銷,以足分數。是否有當,合將會勘定界情形,繪具新、苗分界輿圖,會議詳請宮保憲臺察核,俯賜批示定案,實為公便。除詳某憲外,為此備由具申。伏乞照詳施行。須至詳冊者。
計詳送:
新苗分界輿圖壹紙。
一、詳爵撫憲劉臺藩憲沈臺澎道憲唐臺北府憲雷臺灣府憲程
印 苗栗縣印
私記 填十二月初二日
光緒拾伍年十一月廿八日承糧工總
印 新竹縣印 私記
苗栗縣正堂林行 印
前任新竹縣正堂方行 印
調署臺北府新竹縣正堂張行 印
(注一)據一一七一三--三補之。下文〔〕內文字,亦同。
(注二)「兩兩」二字中,上字似系「為」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