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北
○邊防北
序略
正北
東北
△序略
邊防北序略
(臣)等謹案杜氏邊防典北方凡四十一部其見于新舊唐書者惟契丹奚室韋鐵勒數(shù)部而已蓋塞北之地多逐水草而居自古稱為行國故其疆域之分并于考證較難大約漢之匈奴及烏桓鮮卑至元魏為蠕蠕隋唐為突厥唐末為契丹而其余諸國則皆其所屬之小部落也宋史外國傳止載東西南三方明史于北邊亦但有韃靼一傳蓋遼之得國本先于宋迤北之地皆非宋有元則起自沙漠撫定中原逮明有天下而元之后裔仍據(jù)有漠北終明之世不相統(tǒng)屬今仍明史之名錄而載之閑亦采遼金時入頁諸部列著于篇
△正北
韃靼
朵顏泰寧福余
鬼國
珠巴克
鳥爾古
契丹附近諸國
鐵甸
韃靼
韃靼即蒙古故元后也明初元順帝殂手應(yīng)昌其子阿裕實哩達喇 【舊作愛猷識理達臘今改正】 嗣立徒于和寧傳其次子特古斯特穆爾 【舊作脫古思帖木兒今改正】 駐捕魚兒海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為明將藍玉所敗走至圖拉河為其下伊蘇岱爾 【舊作也速迭兒今改正】 所弒部落多潰其族烏納實哩 【舊作兀納失里今改正】 收散亡居和寧之西復(fù)為明都督劉真等所破自特古斯特穆爾后五傳至袞特穆爾 【舊作坤帖木兒今改正】 皆被殺遠族果勒齊 【舊作鬼力赤今改正】 篡位稱汗始去國號稱韃靼其下以非順帝裔不附酋長阿嚕臺等殺果勒齊而迎元后巴延實哩 【舊作本雅失里今改正】 立以為汗成祖永樂六年以書諭之不報命淇國公邱福統(tǒng)五將軍出塞擊之師殲焉八年帝親征巴延實哩懼欲與阿嚕臺俱西阿嚕臺不從君臣始各自為部巴延實哩西奔明師追敗之于鄂嫩 【舊作干難今改正】 河還師遇阿嚕臺復(fù)破之十年巴延實哩為衛(wèi)喇特瑪哈穆特所殺時阿嚕臺強盛數(shù)與衛(wèi)喇特相攻元裔益微其后阿嚕臺為衛(wèi)喇特所蹙內(nèi)附封為和寧王仁宗洪熙時阿嚕臺數(shù)敗于衛(wèi)喇特乃率其屬東走鳥梁海駐牧遼塞宣宗宣德中阿嚕臺為元裔托克托巴哈所襲孳畜略盡未幾為衛(wèi)喇特瑪哈穆特之子牝歡所殺而立托克托巴哈為汗以阿嚕臺之眾屬之托歡自為丞相托歡之子額森嗣益桀驁自雄托克托巴哈不能制后疑其主托克托巴哈與中國通攻殺之額森自為汗尋亦為其下所殺部中共立托克托巴哈之子號小王子是時韃靼諸部多互相雄長其后元裔數(shù)傳至卜齊 【舊作卜赤今改正】 嗣為小王子徒帳東方為察哈爾而諸部之在西北邊者甚眾若濟農(nóng)諳達 【舊作吉囊俺答今改正】 之屬其眾益強時為邊患與明相終始云
朵顏泰寧福余
朵顏泰寧福余 【即杜典庫莫奚】 其地為烏梁海唐時號庫莫奚后服屬契丹元為大寧北境明太祖洪武初相率內(nèi)附遂置大寧都司營州諸衛(wèi)封皇子權(quán)為寧王鎮(zhèn)焉數(shù)為韃靼所抄二十二年詔以烏梁海之地置三衛(wèi)指揮使司各領(lǐng)其眾以為聲援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洼踰審陽鐵嶺接開原曰福余惟朵顏地最險而強成祖從燕起靖難兵患寧王躡其后因厚賂三衛(wèi)以說之來師行寧王餞諸郊三衛(wèi)一呼盡起西擁寧王入關(guān)從戰(zhàn)有功成祖既立徒寧王南昌徒都司于保定而盡割大寧地畀三衛(wèi)以償前勞英宗正統(tǒng)以后竄處迤北與衛(wèi)喇特時出擾邊朝廷命將擊破之其后叛服不常
鬼國
鬼國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詔討之命以蒙古軍及哈喇章 【舊作哈刺章今改正】 軍西州約羅 【舊作藥刺今改正】 萬嘉弩 【舊作萬家奴今改正】 軍阿爾哈雅 【舊作阿里海牙今改正】 軍數(shù)道并進尋復(fù)招諭之至九月其國主阿怡 【舊作阿察今改正】 降自后叛服不常
珠巴克 【舊作木不姑今改正】
珠巴克遼太宗時來貢至圣宗之世諸部皆叛興宗時復(fù)來貢又有迪里 【舊作敵烈今改正】 五國遼寺皆來貢
鳥爾古 【舊作烏古今改正】
烏爾古為遼太祖所征服太宗時常來貢穆宗時烏爾古叛掠居民財物遣林牙蕭干討之圣宗以后叛服不一后服屬于金
契丹附近諸國 【契丹在隋唐之世已載杜典其后事跡備詳遼史茲取胡嶠所記錄其附近諸國部落】
契丹西北至烏庫哩 【舊作嫗厥律今改正】 其人長大最勇鄰國不敢侵又其西哈噶其 【舊作轄戛今改正】 又其北單于突厥又北黑軍子又北牛蹄突厥其地尤寒又北狗國手搏猛獸語類犬嗥契丹嘗選良馬二十匹遣十人赍糧北行窮其所見其人自黑車子歷牛蹄國以北行一年經(jīng)四十三城居人多以木皮為屋其語言無譯者不知其國山川部族名號其地氣遇平地則溫和山林則寒冽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鐵甸語其言頗可解云地名頡利鳥于邪堰自此以北曠阻不能達其人乃還此北荒之極也
鐵甸
鐵甸在契丹東其族野居皮帳而人剛勇地少草木水咸濁色澄久而后可飲
△東北
渤海
和碩館
富珠哩
烏舍
鐵驪
博啰滿達
定安
室韋
渤海
渤海本號靺鞨其貴族姓大氏唐武后時高麗別種大祚榮有眾四十萬人據(jù)挹婁臣于唐至中宗時置呼爾罕 【舊作忽汗今改正】 州以祚榮為都督封渤??ね跗浜笫浪焯柌澈A禾骈_平元年國王大諲譔遣使者來訖周世宗顯德常來朝貢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其酋帥大鸞河率小校李勛等十六人部族二百騎來降六年賜渤海王詔助兵攻契丹遼太祖建國攻渤海拔呼爾罕城俘其王大諲譔以為東丹王國立太子托云 【舊作突欲今改正】 為人皇王以主之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為防御州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
和碩館 【舊作曷蘇今改正】
和碩館遼圣宗開泰元年其王哈爾吉 【舊作曷里喜今改正】 來朝八年其特哩袞額布根 【舊作愓隱阿不葛今改正】 宰相薩喇 【舊作賽刺今改正】 來貢后屢遣使入貢太平五年乞建旗鼓許之天祚時東面行軍副統(tǒng)瑪格 【舊作馬哥今改正】 等攻之?dāng)】兒痛T館始與遼絕后服屬于金
富珠哩 【舊作蒲奴里今改正】
富珠哩遼圣宗統(tǒng)和二十二年偕鳥舍 【舊作兀惹今改正】 等部來貢開泰七年三月命歲貢貂皮興宗重熙十七年帝命耶律義先等伐富珠哩酋托多羅 【舊作陶得里今改正】 十八年二月執(zhí)托多羅以獻始與遼絕
烏舍
烏舍遼圣宗統(tǒng)和十三年七月以兵侵鐵驪遣奚王和碩鼐 【舊作和朔奴今改正】 等討之十月烏舍歸款詔諭之十四年烏舍烏哲圖 【舊作烏昭度今改正】 以地遠乞歲時色進鷹馬貂皮詔生辰正旦貢如舊天祚時不復(fù)至金太祖時烏舍楚吉爾蘇 【舊作羅鶻室今改正】 來降
鐵驪
鐵驪其人雜處山森無君長遼太祖天顯元年鐵驪來貢圣宗開泰元年鐵驪納蘇 【舊作那沙今改正】 等送烏舍百余戶至賓州賜絲絹乞賜佛像儒書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記各一部興宗重熙十六年鐵驪錫勒們 【舊作仙門今改正】 來朝以始入貢加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自是無歲不貢天祚時鐵驪貢遂絕金太祖時鐵驪王和哩布 【舊作回離保今改正】 以所部降
博啰滿達 【舊作蒲盧毛朵今改正】
博啰滿達在遼時與鐵驪烏舍富珠哩和碩館等皆為屬國軍圣宗太平五年以博啰滿達部多烏舍戶詔索之七年遣使來貢后入貢不絕興宗重熙十年詔其部歸和碩館戶之沒入者使復(fù)業(yè)
定安
定安本馬韓之種為契丹所破其酋帥糾合余眾保于西鄙自稱定安國宋太祖開寶三年遣使朝貢太平興國中太宗方經(jīng)營遠略詔其國今張犄角之勢其國亦欲倚王師以抒宿忿表末云必欲報敵不敢違命乃答以詔書令發(fā)兵同伐契丹端拱中獻方物淳化中上表后不復(fù)聞
室韋
室韋契丹別種散處川谷逐水草其言語則靺鞨也其部族不一唐時皆入貢遼太祖時黑車子室韋以八部降尋復(fù)叛討破之太宗時常進白麃又貢名馬穆宗時黃室韋與大黃室韋小黃室韋俱叛圣宗以后復(fù)降順
欽定續(xù)通典卷一百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