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史類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zhàn)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厥后著作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然梁武帝、元帝《實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陳振孫《書錄解題》創(chuàng)立《別史》一門,以處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義例獨善,今特從之。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屬編年,皆得類附?!妒酚洝?、《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chuàng)?!兑葜軙?、《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豆攀贰贰ⅰ独m(xù)后漢書》之類,則檢校異同。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并列。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云爾。包羅既廣,六體兼存。必以類分,轉(zhuǎn)形瑣屑。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后為敘。
△《逸周書》·十卷(內(nèi)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冢周書》。考《隋經(jīng)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冢中。則汲冢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jì)》及《荀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zhǔn)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yù)《春秋集解后序》,載汲冢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冢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jì)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shù)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jì)武王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yīng)。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翚雉”,又引《周書》“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注《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注《周禮》,引《周書·王會》,注《儀禮》,引《周書·以唐以閭》。皆在汲冢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注《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注》所引,亦稱《逸周書》。知晉至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冢”。其相沿稱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馀。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冢》、《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鄭元祐作《大戴禮后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冢周書官人解》相出人。《汲冢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克莊《后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后稍隱,賴汲冢竹簡出,乃得復(fù)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diào)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冢。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dāng)成於靈王以后。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fā)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zé)o之事。陳振孫以為戰(zhàn)國后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zhuǎn)》引《周志》“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困”。又引《書》“居安思?!薄S址Q“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zhàn)國以后又輾轉(zhuǎn)附益,故其言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馀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家》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nóng)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chuàng)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jīng)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chuàng)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jì)》。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chuàng)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仆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jì)》、《表》、《名臣》、《節(jié)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斗稌⒄鋫鳌?,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xù)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復(fù)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fù)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愿》、《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斗稌し總鳌芬嘣疲涸沃?,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jì)》?!堆雍V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xù)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妒吠ā酚衷疲红淦街校獾摯蠓蝰R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xù)紀(jì)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xù)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jì)。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后漢記》,所作《靈紀(jì)》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侗R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并在東觀,補續(xù)《漢記》。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jì)》。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dāng)接續(xù)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xù)也。其稱《東觀》者,《后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斗稌じ]章傳》云:永初中,學(xué)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臺,至章和以后,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端逯尽贩Q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jì)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xí)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后錄》并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fù)》、《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愿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shù)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dāng)?shù),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并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骃撰《后漢書補逸》,曾蒐集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jù)劉昭《續(xù)漢書十志補注》、《后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xué)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掛漏殊多。今謹據(jù)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jì)、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biāo)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shù)。今悉加釐正,分為《帝紀(jì)》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jì)》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并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yù)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fù)概從闕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建康實錄》·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許嵩撰。嵩自署曰高陽,蓋其郡望。其始末則不可考。書中備記六朝事跡,起吳大帝迄陳后主,凡四百年,而以后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以為名。其積算年數(shù),迄唐至德元年丙申而止,則肅宗時人也。前有《自序》,謂今質(zhì)正傳,旁采遺文,具君臣行事。事有詳簡,文有機要,不必備舉。若土地山川,城池宮苑,各明處所,用存古跡。其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注記以益見知,使周覽而不煩,約而無失云云。蓋其義例主於類敘興廢大端,編年紀(jì)事,而尤加意於古跡。其間如晉以前諸臣事實,皆用實錄之體,附載於薨卒條下。而宋以后復(fù)沿本史之例,各為立傳,為例未免不純。又往往一事而重復(fù)牴牾。至於名號稱謂,略似《世說新語》,隨意標(biāo)目,漫無一定。於史法尤乖。然引據(jù)廣博,多出正史之外。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多援以為徵。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以證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畫品。鄭文寶《南唐近事》,引以證玄武湖。劉羲仲《通鑒問疑》載《宋書·高祖紀(jì)》景平二年書日食舛誤,劉恕修《長編》,定日食在是年二月癸巳朔。皆取此書為據(jù)。又陳后主時覆舟山及蔣山松柏常出木醴,俗呼雀餳之類,《陳書》遺漏不載。王鞏《甲申雜錄》亦取此書為據(jù)。謝尚謂蔡謨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xué)》死(案《勸學(xué)》,《荀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螯”即是篇之語),《晉書》誤作“勤學(xué)”。姚寬《西溪叢語》亦據(jù)此書駁正。又裴子野《宋略》,當(dāng)時所稱良史,沈約自以為不及者,今已不傳。《資治通鑒》載有論贊數(shù)條,亦多首尾不具。而是書於劉宋一代,全據(jù)為藍本。并子野論贊之詞,尚存什一。是亦好古者所宜參證矣?!缎绿茣尽份d入《雜史類》,蓋以所載非一代之事,又不立紀(jì)傳之名,尚為近理?!犊S讀書志》載入《實錄類》,已不免循名失實。馬端臨《經(jīng)籍考》載入《起居注類》,則乖舛彌甚。至鄭樵《藝文略》編年一類,本案代分編,乃以此書系諸劉宋之下,與《宋春秋》、《宋紀(jì)》并列,尤為紕繆。今考所載,惟吳為僣國,然《三國志》已列《正史》,故隸之於《別史類》焉。
△《隆平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曾鞏撰。鞏,字子固,南豐人。嘉祐二年進士。調(diào)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為集賢校理,出知福、明諸州。神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紀(jì)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體似會要。又立傳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為類。前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wèi)序》。其記載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晁公武《讀書志》摘其記《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誤,疑其非鞏所作。今考鞏本傳,不載此集。曾肇作《鞏行狀》,及韓維撰《鞏神道碑》,臚述所著書甚備,亦無此集。據(jù)《玉?!?,元豐四年七月,鞏充史館修撰。十一月,鞏上《太祖總論》,不稱上意,遂罷修五朝史。鞏在史館,首尾僅五月,不容遽撰此本以進。其出於依托,殆無疑義。然自北宋之末已行於世。李燾作《續(xù)通鑒長編》,如李至拜罷等事,間取其說,則當(dāng)時固存而不廢。至元修《宋史》、袁桷作《搜訪遺書條例》,亦列及此書,以為可資援證。蓋雖不出於鞏,要為宋人之舊笈。故今亦過而存之,備一說焉。
△《古史》·六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遷之書,上自伏羲、神農(nóng),下訖秦始皇,為《本紀(jì)》七、《世家》十六、《列傳》三十七。自謂追錄圣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以今考之,如於《三皇紀(jì)》增入道家者流。謂黃帝以無為為宗,其書與老子相出入。於《老子傳》附以佛家之說,謂釋氏視老子體道愈遠,而立於世之表。於《孟子傳》謂,孟子學(xué)於子思,得其說而漸失之,反稱譽田駢、慎到之徒。又謂其為佛家所謂鈍根聲聞?wù)摺0喙陶撨w之失,首在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轍所更定,烏在其能正遷耶?《朱子語錄》曰: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xué),某嘗與之痛辨。子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xué),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zé)?,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贝苏Z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然子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如云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xué)辨》以攻轍,此時反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平心而論,史至於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鍾、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jié)比擬其長短者也。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至其糾正補綴,如《史記》載堯典妻舜之后,瞽尚欲殺舜,轍則本《尚書》謂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后?!妒酚洝份d伊尹以負鼎說湯,造父御周穆王見西王母事,轍則刪之。《史記》不載禱雨桑林事,轍則增之?!端问兰摇?,《史記》贊宋襄公泓之戰(zhàn)為禮讓,轍則貶之。辨《管子》之書為戰(zhàn)國諸子所附益。於《晏子傳》增入晏子處崔杼之變,知陳氏之篡與諷諫數(shù)事。於宰我則辨其無從叛之事。於子貢則辨其無亂齊之事。又據(jù)《左氏傳》為《柳下惠》、《曹子臧》、《吳季札》、《范文子》、《叔向》、《子產(chǎn)》等傳,以補《史記》所未及?!遏斶B傳》附以《虞卿》,《刺客傳》不載《曹沫》。其去取之間,亦頗為不荀。存與遷書相參考,固亦無不可矣。書中間有附注,以葉大慶《考古質(zhì)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舊本不載其名,今附著焉。
△《通志》·二百卷(內(nèi)府刊本)
宋鄭樵撰。樵有《爾雅注》,已著錄。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歷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xué)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镕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網(wǎng)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jì)》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jì)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fù)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謚》,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zāi)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樵增《氏族》、《都邑》、《草木昆蟲》三略,蓋竊據(jù)是文。至於《六書》、《七音》乃小學(xué)之支流,非史家之本義。矜奇炫博,泛濫及之,此於例為無所取矣。馀十五略雖皆舊史所有,然《謚》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讎》、《圖譜》、《金石》乃《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掛漏,《六書略》多穿鑿,《天文略》只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則全抄杜佑《通典·州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shù)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jīng)注》數(shù)十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吨u略》則別立數(shù)門,而沈約、扈琛諸家之《謚法》悉刪不錄,即《唐會要》所載杲字諸謚,亦并漏之。《器服略》,器則所載尊彝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略》復(fù)出;服則全抄杜佑《通典》之《嘉禮》。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略,亦但刪錄《通典》,無所辨證。至《職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為案語大書,更為草率矣。《藝文略》則分門太繁。又韓愈《論語解》、《論語類》前后兩出。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出。劉安《淮南子》道家、雜家兩出。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於《法書類》?!秴桥d人物志》、《河西人物志》,乃傳記之流,而列於《名家類》。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陽雜俎》之一篇,而列於《寶器類》,尤為荒謬?!督鹗浴穭t鐘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錄,脫略至十之七八?!稙?zāi)祥略》則悉抄諸史《五行志》。《草木昆蟲略》則并《詩經(jīng)》、《爾雅》之注疏亦未能詳核。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xué),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fù)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譏彈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并稱“三通”,亦有以焉。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王偁撰。偁,字季平,眉州人。父賞,紹興中為實錄修撰。偁承其家學(xué),旁搜九朝事跡,采輯成編。洪邁修四朝國史,奏進其書,以承議郎知龍州,特授直秘閣。其書為《本紀(jì)》十二、《世家》五、《列傳》一百五、《附錄》八。敘事約而該,議論亦皆持平。如康保裔不列於《忠義》,張方平、王拱辰不諱其瑕疵,皆具史識。熙寧之啟釁、元符之紹述,尤三致意焉。《朱勔傳》后附載僧祖秀《艮岳記》,蓋仿《三國志·諸葛亮傳》后附載《文集目錄》及陳壽《進表》之例。雖非史法,亦足資考證。而南宋諸人,乃多不滿其書。蓋偁閉門著述,不入講學(xué)之宗派。黨同伐異,勢所必然,未可據(jù)為定論也。近時汪琬,復(fù)謂元修《宋史》,實據(jù)此書為稿本。以今考之,惟《文藝傳》為《宋史》所資取,故所載北宋為多,南宋文人寥寥無幾。其馀事跡異同,如符彥卿二女為周室后,而《宋史》闕其一。劉美本姓龔,冒附於《外戚》,事略直書其事,《宋史》采其家傳,轉(zhuǎn)為之諱。趙普先閱章奏,田錫極論其非,而《宋史》誤以為群臣章奏,必先白錫。楊守一以涓人補右班殿直,遷翰林副使,而《宋史》誤作翰林學(xué)士。新法初行,坐倉糴米,吳申等言其不便,《宋史》誤以為司馬光之言。至地名、謚法,《宋史》尤多舛謬。元人修史,蓋未嘗考證此書。琬之言未得其實也。其中如張齊賢以雍熙三年忤旨出外,而誤作自請行邊。以副使王履《楚辭》誤屬之李若水。又不載王履於《忠義傳》。雖不免間有牴牾,然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唯偁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
△《路史》·四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羅泌撰。泌,字長源,廬陵人。是書成於乾道庚寅。凡《前紀(jì)》九卷,述初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后紀(jì)》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jì)》八卷,述上古至三代諸國姓氏地理,下逮兩漢之末;《發(fā)揮》六卷、《馀論》十卷,皆辨難考證之文。其《國名紀(jì)》第八卷,載《封建后論》一篇、《究言》一篇、《必正劄子》一篇、《國姓衍慶紀(jì)原》一篇,蓋以類相附。惟歸愚子《大衍數(shù)》一篇、《大衍說》一篇、《四象說》一篇,與《封建》渺無所涉??肌栋l(fā)揮》第一卷之首,有《論太極》一篇、《明易彖象》一篇、《易之名》一篇,與《大衍》等三篇為類。疑本《發(fā)揮》之文,校刊者以卷帙相連,誤竄入《國名紀(jì)》也。泌《自序》謂:皇甫謐之《世紀(jì)》、譙周之《史考》、張愔之《系譜》、馬總之《通歷》、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jì)》、小司馬之《補史》、劉恕之《通鑒外紀(jì)》,其學(xué)淺狹,不足取信。蘇轍《古史》,第發(fā)明索隱之舊,未為全書。因著是編?!垛耪摗分揍屆麜x,引《爾雅》訓(xùn)路為大,所謂《路史》,蓋曰大史也。句下注文,題其子蘋所撰。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殆自注而嫁名於子歟?;使胖?,本為茫昧。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jù)。至於《太平經(jīng)》、《洞神經(jīng)》、《丹壺記》之類,皆道家依托之言,乃一一據(jù)為典要,殊不免龐雜之譏。《發(fā)揮》、《馀論》皆深斥佛教。而說易數(shù)篇,乃義取道家。其青陽遺珠一條,論大惑有九,以貪仙為材者之惑、諛物為不材之惑,尤為偏駁。然引據(jù)浩博,文采瑰麗。劉勰《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羲、農(nóng)、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zhèn)?,詞富膏腴。無益經(jīng)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來詞人,采摭英華。泌之是書,殆於此類。至其《國名紀(jì)》、《發(fā)揮》、《馀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祛惑持正之論,固未可盡以好異斥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jì)》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shù)》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fēng)。而蘇天爵《三史質(zhì)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jì)載原文,分條采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jì)傳,則本之《資治通鑒》。穆宗以后紀(jì)傳及諸雜紀(jì),則本之李燾《長編》等書。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端囊母戒洝贰ⅰ吨T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jié)錄,亦多失當(dāng)。如《通鑒》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云恃強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圣宗南侵事,云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shè)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shè)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dāng)出戰(zhàn),皆令前驅(qū)。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為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jì)》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然遼、宋歷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圣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dāng)為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后,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jù)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jù)。如道宗壽隆紀(jì)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并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jì)》所載與金攻戰(zhàn)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jì)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nèi)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nèi)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承勛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fù)有乖。今并仰遵圣訓(xùn),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
△《大金國志》·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前有端平元年《進書表》一通,自署淮西歸正人改授承事郎工部架閣,而不詳其里貫?!侗怼分杏小巴瞪雌?,少讀父書”等語。亦不知其父何人也。書中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跡,裒集匯次。凡《紀(jì)》二十六卷、《開國功臣傳》一卷、《文學(xué)翰苑傳》二卷、《雜錄》三卷、《雜載制度》七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一卷。似是雜采諸書,排比而成。所稱義宗即哀宗?!督鹗贰分^息州行省所上謚,而此則云金遺臣所上,與史頗不合。又懋昭既降宋,即當(dāng)以宋為內(nèi)詞。乃書中分注宋年,又直書康王出質(zhì),及列北遷宗族於獻俘,殊為失體。故錢曾《讀書敏求記》嘗稱為無禮於君之甚者。然其可疑之處,尚不止此。詳悉檢勘,紕漏甚多。如《進書表》題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而金亡即在是月十日,相距僅五日,豈遽能成書進獻。又紀(jì)錄蔡州破事如是之詳,於情理頗不可信。又端平正當(dāng)理宗時,而此書大書宋寧宗太子不得立,立其侄為理宗,於濟邸廢立,略無忌諱。又生而稱謚,舛謬顯然。又懋昭以金人歸宋,乃於兩國俱直斥其號,而獨稱元兵為大軍。又稱元為大朝。轉(zhuǎn)似出自元人之辭,尤不可解。又《開國功臣傳》僅寥寥數(shù)語,而《文學(xué)翰苑傳》多至三十二人。驗其文,皆全錄元好問《中州集》中小傳,而略加刪削??己脝栕藭鴷r,在金亡之后,原序甚明。懋昭更不應(yīng)預(yù)襲其文。凡此皆疑竇之極大者。其他如愛王作亂等事,亦多輕信偽書,冗雜失次??忠呀?jīng)后人竄亂,非復(fù)懋昭原本,故牴牾若此。然其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皆足資訂證。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金史》各志相參考。故舊本流傳不廢。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
△《古今紀(jì)要》·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震撰。震字東發(fā),慈谿人,官至浙東提舉,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是書撮舉諸史,括其綱要。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每載一帝之事,則以一帝之臣附之。其僣竊割據(jù),亦隨時附見。詞約事該,頗有條貫。非曾先之《十八史略》之類粗具梗概,傷於疏陋者比。所敘前代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諸臣事跡較歷代稍詳,而無忠佞標(biāo)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朱子作《通鑒綱目》,始遵習(xí)鑿齒《漢晉春秋》之例,黜魏帝蜀。同時張栻作《經(jīng)世紀(jì)年》,蕭常作《續(xù)后漢書》,持論并同。震傳朱子之學(xué),故是書亦用《綱目》之例。其謂論昭烈者每以族屬疏遠為疑。使昭烈果非漢子孫,曹操蓋世奸豪,豈不能聲其罪而誅其偽。今反去之千百載下,而創(chuàng)疑其譜牒耶。其所發(fā)明可謂簡而盡矣。
△《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編修莊承篯家藏本)
宋蕭常撰。常,廬陵人,鄉(xiāng)貢進士。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因述父志為此書。以昭烈帝為正統(tǒng),作《帝紀(jì)》二卷、《年表》二卷、《列傳》十八卷,以《吳》、《魏》為《載記》,凡二十卷。又別為《音義》四卷、《義例》一卷。於《蜀志》增《傳》四十二,廢《傳》四。移《魏志》傳入漢十?!秴侵尽窂U《傳》二十。《魏志》廢《傳》八十九。多援《裴注》以入傳。其增傳亦皆取材於注。間有注所未及者,建安以前事則據(jù)范書,建安以后則不能復(fù)有所益。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然其義例精審,實頗得史法。如魏、吳諸臣本附見二國《載記》之后,而中有一節(jié)可名,如孟宗、陳表等,則別入《孝友傳》;杜德、張悌等,則別入《忠義傳》;管寧、吳范等,則別入《隱逸方技傳》。其體實本之《晉書》。又曹操封魏公,加九錫等事,《陳志》皆稱天子命公,而此乃書操自為云云。則本之范蔚宗《后漢書》本紀(jì)。其他筆削,亦類多謹嚴。惟《陳志·先主傳》稱封涿縣陸城亭侯,而常於《昭烈紀(jì)》但云封陸城侯。《陳志》建安十四年魏延為都督,而常則云拔魏延為鎮(zhèn)遠將軍?!杜嶙ⅰ犯艧o此語,不知常何所本。然常之所長,不在考證。殆偶然筆誤,非別有典據(jù)也。常成此書時,嘗以《表》自進於朝。所列但有《本紀(jì)》、《表》、《傳》、《載記》,而無《音義》。至《周必大序》,始并《音義》言之?;虺蓵?,又續(xù)輯補入歟。
△《續(xù)后漢書》·九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郝經(jīng)撰。經(jīng),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贈昭文館大學(xué)士、榮祿大夫,追封冀國公,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經(jīng)以中統(tǒng)元年使宋,為賈似道所拘,留居儀真者十六年。於使館著書七種,此即七種之一也。時蕭常《續(xù)后漢書》尚未行於北方,故經(jīng)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即《三國志》舊文,重為改編,而以《裴注》之異同、《通鑒》之去取,參??āT揪攀?,中間各分子卷,實一百三十卷。升《昭烈》為《本紀(jì)》,黜吳、魏為《列傳》。其諸臣則以漢、魏、吳別之。又別為《儒學(xué)》、《文藝》、《行人》、《義士》、《高士》、《死國》、《死虐》、《技術(shù)》、《狂士》、《叛臣》、《篡臣》、《取漢》、《平吳》、《列女》、《四夷》諸傳。復(fù)以壽書無《志》,作《八錄》以補其闕。各冠以《序》,而終以《議贊》。別有義例,以申明大旨。持論頗為不茍,而亦不能無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質(zhì)吳廷,而入之漢臣;李密初仕漢,終仕晉,《晉書》以《陳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則於名實為乖。又黃憲卒於漢安之世,葛洪顯於晉元之朝,而皆入此書,則時代并爽。其他漢、晉諸臣以行事間涉三國而收入《列傳》者不一而足。又《八錄》之中,往往雜采《史記》、《前后漢書》、《晉書》之文。紀(jì)載冗沓,亦皆失於限斷。揆諸義例,均屬未安。然經(jīng)敦尚氣節(jié),學(xué)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於世教。且經(jīng)以行人被執(zhí),困苦艱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氣節(jié)之士,低徊往復(fù),致意尤深。讀其書者,可以想見其為人。又非蕭常、謝陛諸家徒推衍《紫陽緒論》者比也。是書與經(jīng)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為刊行。然明以來絕少傳本。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錄》一卷,全佚不傳。其全篇完好者猶十之六七。其《序文》、《議贊》,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據(jù)原目,編輯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舊。間有殘闕,其文皆已具於《陳志》,均不復(fù)采補,以省繁復(fù)。又經(jīng)所見乃《陳志》舊本,其中字句,與今本往往異同,謹各加案語標(biāo)明,以資考證。書中原注,乃書狀官河陽茍宗道所作。經(jīng)集載《壽正甫詩》,有“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謂經(jīng)留宋久,書佐皆通於學(xué),茍宗道后至國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繾綣患難十有三年”之語。考經(jīng)以庚申使宋,則是《序》當(dāng)作于壬申歲,而書中不書至元九年。蓋時南北隔絕,尚不知中統(tǒng)之改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義例,頗有發(fā)明,而《列傳》中或有全篇無注者,殆傳寫有所佚脫歟。
△《春秋別典》·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薛虞畿撰。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稱嘗閱注牒,見春秋君臣往跡,不下千事,散見百家,皆三氏所未錄,間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緒,存其半而不采其全。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統(tǒng)其世。稽《三傳》人名,以系其事。凡十五卷。末又有其弟虞賓《跋》,稱先仲氏輯《春秋別典》,未脫稿而不幸下世。不無掛甲漏乙、年代倒置之病。故特廣閱博搜,參互考訂。世懸者更,數(shù)殊者析,刪其繁復(fù)者十一,苴其闕略者十三云云。則此書乃虞畿兄弟二人相續(xù)而成也。舊無刊版。此本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彝尊題字,惜其抄撮具有苦心,惟各條之末不疏明出何書。明人之習(xí),大都若是,所譏誠中其病。然網(wǎng)羅繁富,頗足以廣見聞,要亦博洽之一助也。《虞畿序》自署曰“粵瀛”,《彝尊跋》稱其字里通志不載,莫得其詳?!队葙e跋》中稱仲氏列章縫,治博士家言,蓋廣東諸生也??己冻敝莞尽吩唬貉τ葭茏炙聪?,海陽人。初為諸生。后棄去,隱韓山之麓,以農(nóng)圃自娛??らL吏欲致之,鑿垣而遁。著有《聽雨篷稿》云云。當(dāng)即其人。又考潮州在梁為東陽州,后改曰瀛州,與“粵瀛”之稱亦合。惟《志》不言其有此書,疑偶未見耳?!队葭苄颉酚址Q《書目》、《凡例》列在左方。今卷首有《凡例》七條,而無《書目》,則傳寫者佚之矣。
△《欽定歷代紀(jì)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初,康熙四十六年圣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歷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詔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蕆事而清源歿。復(fù)詔內(nèi)閣學(xué)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禎佐之,乃相續(xù)成編。所載事跡,上起帝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其表以年為經(jīng),以國為緯,惟以正統(tǒng)居第一格,為全書之通例。其馀時殊世異,不可限以一法,則每代變例,而各以例說系表首。大抵準(zhǔn)《史記》《年表》、《月表》,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惟每條多附史評,又每代各冠以《地理圖》、《世系圖》而總冠以《三元甲子紀(jì)年圖》,為小變舊式耳。考《南史·王僧孺?zhèn)鳌?,稱太史公《年表》旁行斜上,體仿《周譜》,則史表實三代之舊法。然《史記》以下,率以一類自為一表,未能貫通?!顿Y治通鑒目錄》亦粗舉大綱,未能詳備。近時萬斯同作《歷代史表》,頗稱賅洽,而其大旨惟考核於封爵世系之間,亦未能上下數(shù)千年,使條目分明,脈絡(luò)連屬也。是書網(wǎng)羅歷代,總括始終;記錄無遺,而義例至密;剪裁得體,而書法至明,誠韓愈所稱“紀(jì)事必提其要”,歐陽修所稱“《春秋》之文簡而有法”者也。讀史者奉此一書,亦可以知所津逮矣。
△《欽定續(xù)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jì)傳譜略,一仍鄭氏之舊。惟鄭氏《列傳》因諸史舊文,標(biāo)題錯互,而又稍有所改竄。如《史記》無《隱逸傳》,則析伯夷、四皓諸人以當(dāng)之?!妒酚洝窡o《方術(shù)傳》,則析司馬季主、扁鵲諸人以當(dāng)之?!逗鬂h書》無《孝友傳》,則析毛義、江革諸人以當(dāng)之?!度龂尽窡o《忠義傳》,則析典韋諸人以當(dāng)之。體例自相矛盾。不因不創(chuàng),乃至於非馬非騾。今參考異同,折衷沿革,定為二例。一曰異名者歸一。如《五代史·家人傳》析入后妃宗室,《一行傳》析入《隱逸》、《孝友》?!对贰と鍖W(xué)傳》析入《儒林》、《文苑》。《宋史·道學(xué)傳》并入《儒林》?!对贰め尷蟼鳌凡⑷搿斗郊肌?。《唐書》、《明史》《公主傳》附綴宗室。庶各核其實,無致多岐。一曰未備者增修。如《唐書》之《奸臣》、《叛臣》、《逆臣傳》,《明史》之《閹黨》、《流賊》、《土司傳》,皆諸史所無,而其目實不可易。今考核事體,亦分立此門。又孔氏世系封爵《明史》附入《儒林傳》。今則從鄭氏原書《孔子列傳》例,補立《孔氏后傳》。至於五朝國史,以貳臣別為《列傳》,新出圣裁。於旌別淑慝之中,寓扶植綱常之意。允昭褒貶之至公,實為古今之通義。今亦格遵彝訓(xùn),於前代別立此門,以昭彰癉。較諸原書體例,實詳且核焉?!抖浴分校兤淅咭嘤腥?。一為《藝文略》。鄭氏但列卷數(shù)書名。今各補撰人名氏爵里。一為《圖譜略》。鄭氏原以《索象》、《原學(xué)》、《明用》三篇辨其源流。又以《記有》、《記無》二篇考其存佚。今刪除諸名,別以《經(jīng)學(xué)》、《天文》、《地理》、《世系》、《兵刑》、《食貨》、《算術(shù)》、《儒學(xué)》、《醫(yī)藥》為子目。一為《昆蟲草木略》。所記動植之類,不比文章典制,有時代可分??监嵤显瓡?,惟以所撰《詩名物志》、《爾雅補注》、《本草外類》約而成編。如百蔬未列瓠匏,九穀不收麰麥,釋魚則存鳣遺鮪,釋獸則有虎無貔,混葍々於瓊茅之葍,合蕓薹於夫須之臺,舛漏不一而足。今惟於未載者補其闕遺,已載者正其訛誤。至其煉石煮丹之類,事涉迂怪,則概不續(xù)增。蓋雖同一傳而條理倍為分明,雖同一略而考證益為精核。斯由於仰承睿鑒,得所折衷,與鄭氏之徒為大言,固迥然異矣。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是編以十七史自《后漢書》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馀皆闕如,故各為補撰。宗《史記》、《前漢書》之例,作《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將相大臣及九卿年表》。宗《新唐書》之例,作《方鎮(zhèn)年表》、《諸鎮(zhèn)年表》。其《宦者侯表》、《大事年表》,則斯同自創(chuàng)之例也。其書自正史本紀(jì)、志、傳以外,參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鑒》、《冊府元龜》諸書,及各家雜史。次第匯載,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於史學(xué)殊為有助。考自宋以前,唯《后漢書》有熊方所補《年表》。他如鄭樵《通志》,《年譜》僅記一朝大事及正閏始末,其於諸王將相公卿大臣興廢拜罷之由,率略而不書。近人作《十六國年表》,亦多舛漏。其網(wǎng)羅繁富,類聚區(qū)分,均不及斯同此書之賅備。惟《晉書》既補《功臣世表》,則歷代皆所當(dāng)補。十六國如成、趙、燕、秦既有《將相大臣年表》,則十國如南唐、南漢、北漢、閩、蜀不當(dāng)獨闕。又魏將相大臣中,不載上大將軍。五代《諸王世表》獨闕后漢,注謂后漢子弟未嘗封王。然考承訓(xùn)追封魏王、承勛追封陳王,與后周郯、杞、越、吳諸王事同一例,何以獨削而不登。是皆其偶有脫略者。然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矣。
△《后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姚之骃撰。之骃,字魯斯,錢塘人,康熙辛丑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是編搜輯《后漢書》之不傳於今者八家。凡《東觀漢記》八卷,謝承《后漢書》四卷,薛瑩《后漢書》、張璠《后漢記》、華嶠《后漢書》、謝沈《后漢書》、袁山松《后漢書》各一卷,司馬彪《續(xù)漢書》四卷。劉知幾《史通》稱范蔚宗所采,凡編年四族、紀(jì)傳五家。今袁宏《書》尚有傳本,故止於八也。其捃拾細瑣,用力頗勤,惟不著所出之書,使讀者無從考證,是其所短。至司馬彪《書》雖佚,而章懷太子嘗取其十《志》以補范《書》之遺,今《后漢書》內(nèi)劉昭所著即彪之《書》,而之骃不究源流,謂之范《志》,乃別采他書之引司馬《志》者錄之。字句相同,曾莫之悟,其謬實為最甚。然洪邁博極群書,而所作《容齋隨筆》,亦以司馬《志》為范《志》,則其誤有所承矣。至《東觀漢記》,核以《永樂大典》所載,較之骃所錄,十尚多其五六。蓋秘府珍藏,非草茅之士所能睹,亦不能以疏漏咎之骃也。
△《春秋戰(zhàn)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遺》·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陳厚耀撰。厚耀有《春秋長歷》,已著錄。是編采群書所載與《春秋三傳》、《國語》、《戰(zhàn)國策》有異同者,分國編次,以備考證,亦間為辨定。又取《史記》《十二諸侯表》、《六國年表》合而聯(lián)之,為《通表》二卷。其諧談瑣記、神仙藝術(shù),無關(guān)體要,難以年次者,別為《摭遺》一卷,以附於后。其《通表》排比詳明,頗有條理?!懂愞o》以切實可據(jù)者為正文,而百家小說悠謬荒唐之論皆降一格,附於下。亦頗有體例。雖其間真贗雜糅,如《莊》、《列》之寓言,《亢倉子》之偽書,皆見采錄,未免稍失裁斷。而采摭浩繁,用力可稱勤至。又所引諸書,多著明某篇某卷,蓋仿李涪《刊誤》、程大昌《演繁露》之例。令觀者易於檢核,亦無明人杜撰炫博之弊。蓋馬骕《繹史》用袁樞紀(jì)事本末體,厚耀是書則用齊履謙《諸國統(tǒng)記》體。而骕書兼采《三傳》、《國語》、《戰(zhàn)國策》,厚耀則皆摭於“五書”之外,尤獨為其難。雖涉蕪雜,未可斥也。厚耀所著《春秋長歷》及《春秋世族譜》,皆與是編相表里。而自言平生精力,用於是書者多云。
△《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紀(jì)昀家藏本)
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枷迤綖闈h遼東郡治,今為盛京遼陽州地,蓋其祖籍也??滴踔?,鄒平馬骕作《繹史》,采摭百家雜說,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jì)事本末之體,各立標(biāo)題,以類編次,凡所徵引,悉錄原文。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鍇是編以骕書為稿本,而離析其文,為之翦裁連絡(luò),改為紀(jì)傳之體。作《世系圖》一卷、《本紀(jì)》六卷、《世家》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一卷。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書名。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者,則以類附注於句下。蓋體例準(zhǔn)諸《史記》,而排纂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蹲孕颉分^始事於雍正庚戌,卒業(yè)於乾隆乙丑,閱十六載而后就。其用力頗勤??脊艁頋O獵百家,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今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jīng)緯分明,疏密得當(dāng),操縱變化,惟意所如。而其雜采諸書以成文者,非惟事跡異同,時相牴牾,亦往往點竄補綴,不能隱斧鑿之痕,知镕鑄眾說之難也。此書一用舊文,翦裁排比,使事跡聯(lián)屬,語意貫通。體如詩家之集句,于歷代史家特為創(chuàng)格,較熔鑄眾說為尤難。雖運掉或不自如,組織或不盡密,亦可云有條不紊矣。至于《晉逸民傳》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彌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趙盾,《亂臣傳》中列郤芮、瑕呂飴甥,《嬖臣傳》中列頭須,《魯列女傳》中列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又諸國公子皆別立傳,而魯、宋、蔡、曹、莒、邾六國則雜列諸臣中?!杜殉紓鳌分腥缥缀古殉?yún)?,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入?yún)牵瑓?、魯兩見;已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苗賁皇見於晉,不見於楚。又復(fù)自亂其例。如斯之類,不一而足。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為之曲諱焉。
──右“別史類”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東觀漢記》、《后漢書補逸》之類,本皆正史也。然書已不完,今又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門。其先后從作者時代,亦與《編年類》例同,均稍示區(qū)別于《正史》爾。)
○別史類存目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敘歷代帝王世系、年號、歲數(shù),亦略及賢否。各以數(shù)語括之,簡陋殊甚。蓋村塾俗書也。《永樂大典》載之,亦可云漫無采擇矣。以其為宋人舊帙,姑附存其目焉。
△《蜀漢本末》·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趙居信撰。居信,字季明,許州人,至治中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是書宗《資治通鑒綱目》之說,以蜀為正統(tǒng)。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終晉泰始七年后主之亡。末有《總論》一篇,稱至元九年戊子所作。其成書則至元十二年辛卯也?!肚靶颉芬黄?,不知誰作,稱朱子出而筆削《綱目》,有以合乎天道,而當(dāng)乎人心,信都趙氏復(fù)因之,廣其未備之文,參其至當(dāng)之論。然是書所取議論,不出胡寅、尹起莘諸人之內(nèi)。所取事跡則載於《三國志》者尚十不及五。特於《資治通鑒綱目》中斷取數(shù)卷,略為點竄字句耳。不足當(dāng)著書之目也。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曾先之撰。先之,字從野,廬陵人。自稱曰前進士,而《江西通志·選舉》中不載其名。蓋前明之制,會試中式稱進士,鄉(xiāng)試中式者稱舉人,皆得銓注授官。自唐、宋至元,則貢於鄉(xiāng)者皆稱進士。試禮部中選,始謂之登第。不中選者,次舉仍由本貫取解。南宋之季,始以三舉不中選者一體徑試於禮部,謂之免解進士。先之所謂進士,蓋鄉(xiāng)舉而試不入選者,故志乘無名也。然李肇《國史補》,稱唐時進士登第者,遇舊題名處增“前”字。今先之自稱“前進士”,則又相沿失考矣。其書抄節(jié)史文,簡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為弇陋。蓋鄉(xiāng)塾課蒙之本,視同時胡一桂《古今通略》,遜之遠矣。
△《讀史備忘》·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范理撰。理,字道濟,天臺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其書自西漢迄唐代,先列諸帝於前,而以諸臣事實摘敘於后。大略皆因正史而參以《綱目》。其所分《謀臣》、《丞相》、《名將》、《名臣》等目,割裂煩碎,殊無體要。如季布入《名臣》,而曹參入《名將》之類,義例尤不可解。蓋隨筆記錄,而于史學(xué)殊無當(dāng)也。
△《天漢玉牒》·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載明太祖歷代世系,及其自微時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編年為次。凡皇后、太子、諸王謚號封爵,皆詳列之。書中稱成祖為今上,則永樂時編也。其紀(jì)懿文太子為諸妃所生,而高皇后所生者只成祖及周王二人,與史不合。蓋當(dāng)時諛妄之詞,不足據(jù)為實錄者矣。
(案:此書述明代世系,於例當(dāng)入《譜牒》。然譜牒傳本寥寥,不能自為門目,故附著《別史類》中。蓋其文與本紀(jì)、世表相出入也。)
△《宋史質(zhì)》·一百卷(衍圣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王洙撰。洙,字一江,臨海人,正德辛巳進士,其仕履未詳。是編因《宋史》而重修之,自以臆見,別創(chuàng)義例。大旨欲以明繼宋,非惟遼、金兩朝皆列於外國,即元一代年號亦盡削之。而於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統(tǒng)大德三年,以太祖之曾祖追稱懿祖恒皇帝者繼之延祐四年,以太祖之祖追稱熙祖裕皇帝者繼之后至元五年,以太祖之父追稱仁祖淳皇帝者繼之至正十一年,即以為明之元年。且於瀛國公降元以后,歲歲書帝在某地云云,仿《春秋》書公在乾侯,《綱自》書帝在房州之例?;奶沏V?,縷指難窮。自有史籍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來,印本已多,恐其或存於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於誣民焉。
△《宋史新編》·二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柯維騏撰。維騏,字奇純,莆田人,嘉靖癸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任事而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史稱其家居三十載,乃成是書。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其作是書時,至於發(fā)憤自宮,以專思慮,可謂精勤之至。凡成《本紀(jì)》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傳》一百四十二卷。糾謬補遺,亦頗有所考訂。然托克托等作《宋史》,其最無理者莫過於《道學(xué)》、《儒林》之分傳,其最有理者莫過於《本紀(jì)》終瀛國公而不錄二王,及遼、金兩朝各自為史而不用《島夷》、《索虜》互相附錄之例。蓋古之圣賢,亦不過儒者而已,無所謂道學(xué)者也。如以為儒者有悖於道,則悖道之人何必為之立傳。如以為儒者雖不悖道而儒之名不足以盡道,則孔子之詔子夏,其誤示以取法乎下耶。妄生分別,徒滋門戶。且《太平御覽》五百十卷中嘗引《道學(xué)傳》二條,一為《樂鉅》,一為《孔總》,乃清凈棲逸之士。襲其舊目,亦屬未安。此必宜改者也,而維騏仍之。至於元破臨安,宋統(tǒng)已絕,二王崎嶇海島,建號於斷檣壞之間,偷息於魚鱉黿鼉之窟。此而以帝統(tǒng)歸之,則淳維遠遁以后,武庚構(gòu)亂之初,彼獨非夏、商嫡冢,神明之胄乎?何以三代以來,序正統(tǒng)者不及也?他如遼起滑鹽,金興肅慎,并受天明命,跨有中原。必似《元經(jīng)》帝魏,盡黜南朝,固屬一偏。若夫南北分史,則李延壽之例。雖朱子生於南宋,其作《通鑒綱目》,亦沿其舊軌,未以為非。元人三史并修,誠定論也。而維騏強援蜀漢,增以《景炎》、《祥興》。又以遼、金二朝置之《外國》,與西夏、高麗同列。又豈公論乎?大綱之謬如是,則區(qū)區(qū)補苴之功,其亦不足道也已。
△《徵吾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鄭曉撰。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曉初撰《吾學(xué)編》,記當(dāng)時之事。又縷分條析,為《今言》三百四十馀條。復(fù)刊汰二書,撮其指要,以成是編。體例略與紀(jì)事本末相近。凡三十一篇。然事跡本繁,而篇帙太簡。荀悅刪班固之書尚不能不至三十卷。而欲以寥寥兩卷包括一朝。此雖左氏、司馬之史才,恐亦不能綜括也。
△《史略詳注補遺大成》·十卷(內(nèi)府藏本)
明李紀(jì)撰。紀(jì),字大正,金谿人。初,元廬陵曾先之撰《十八史略》,至宋而止。明初臨川梁孟寅益以元事,名《十九史略》。嘉靖戊戌,紀(jì)復(fù)以舊注未備,為增補以成是編,然弇陋亦甚。據(jù)所列引用書目十馀種,曰萬氏《史略筌蹄》,曰郭氏《帝王世紀(jì)》,曰朱子《四書》,曰倪氏《四書輯釋》,曰蔡氏《書傳》,曰鄒氏《音釋》,曰陳氏《禮記集說》,曰朱子《詩傳》,曰《資治通鑒》,曰《呂氏集注》,曰劉氏《翰墨全書》,曰《左氏春秋傳》,曰《林朱音訓(xùn)》,曰李氏、劉氏《宋鑒》。是惡足以談史乎。
△《荒史》·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是書述洪荒開辟之事?!毒蓬^》等十紀(jì)之前,增以《元始本紀(jì)》,言盤古;《二靈本紀(jì)》,言天皇、地皇,共為十二紀(jì)?!妒柝罴o(jì)》則至帝摯止焉,共為三卷?!兜蹘煛?、《帝臣》、《叛臣》三傳各一卷。大抵以羅泌《路史》為藍本,而稍附益之,皆恍惚無稽之說。胡宏《皇王大紀(jì)》未至侈談神異,陳振孫《書錄解題》已有無徵不信之疑,況動引《道藏》以為史乎。
△《藏書》·六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是編上起戰(zhàn)國,下迄於元,各采摭事跡,編為紀(jì)傳。紀(jì)傳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馀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然則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又曰:“《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書》也。而無奈一二好事朋友,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但無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賞罰也則善矣”云云。贄書皆狂悖乖謬,非圣無法。惟此書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同時若焦竑諸人,幾推之以為圣人。至今鄉(xiāng)曲陋儒,震其虛名,猶有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論,恐好異者轉(zhuǎn)矜創(chuàng)獲,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續(xù)藏書》·二十七卷(浙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所著《藏書》,為小人無忌憚之尤。是編又輯明初以來事業(yè)較著者若干人,以續(xù)前書之未備。其書分《開國名臣》、《開國功臣》、《遜國名臣》、《靖難功臣》、《內(nèi)閣輔臣》、《勛封名臣》、《經(jīng)濟名臣》、《理學(xué)名臣》、《忠節(jié)名臣》、《孝義名臣》、《文學(xué)名臣》、《郡縣名臣》諸目。因自記其本朝之事,故議論背誕之處比《藏書》為略少。然冗雜顛倒,不可勝舉。如一劉基也,既列之《開國名臣》,又列之《開國功臣》。一方孝孺也,既列之《遜國名臣》,又列之《文學(xué)名臣》。經(jīng)濟本無大小,安見守令設(shè)施不足以當(dāng)經(jīng)濟,乃於《經(jīng)濟名臣》外別立《郡縣名臣》。又王祎殉節(jié)滇南,不入之《忠節(jié)傳》中,而列之《開國名臣》內(nèi)。種種踳駁,毫無義例,總無一長之可取也。
△《函史上編》·八十一卷、《下編》·二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是編蓋仿鄭樵《通志》而作,上編即其《紀(jì)傳》,下編即其《二十略》也。然樵之《紀(jì)傳》病於因,故體例各隨舊史,不能畫一。其《二十略》病於創(chuàng),故多夸大不根之論。元錫是編則又《紀(jì)傳》病於太創(chuàng),諸《志》病於太因。如《紀(jì)傳》分立多名,以古初至商為《表》;自周以下,正統(tǒng)謂之《紀(jì)》,偏霸列國謂之《志》,后妃謂之《內(nèi)紀(jì)》,宰相謂之《謨》,儒者謂之《述》,大儒謂之《訓(xùn)》;尊如孔子,則別名曰《表》;次則西漢經(jīng)學(xué)及王通則并稱《訓(xùn)》,馀則總名曰《列傳》。《列傳》之中,又分《大臣》、《貞臣》、《良臣》、《爭臣》、《忠節(jié)》、《名將》、《循吏》、《獨行》諸子目。又以《經(jīng)學(xué)》、《行義》、《文學(xué)》、《篤行》、《道學(xué)》、《儒學(xué)》、《循良》各別立一傳,分附歷代之末。以《隱逸》、《方技》、《貨殖》、《列女》各合立一傳,總附全編之末。已為糅雜。至《物性》一志,或歸之《下編》之中,尚為有例。而綴於《上編》,與人并列,更屬不倫。其尤誕者,南北史中南朝全載吳、晉、宋、齊、梁、陳,而北朝但有北魏,其北齊、周、隋俱削其君臣不錄,惟隋錄王通一人;宋、金、遼、元四史中惟錄宋、元,亦不涉遼、金一字;而十六國乃得立志。舛謬顛倒,殆難仆數(shù)。《下編》凡《天官》、《方域》、《人官》、《時令》、《歷數(shù)》、《災(zāi)祥》、《土田》、《賦役》、《漕河》、《封建》、《任官》、《學(xué)?!贰ⅰ督?jīng)籍》、《禮儀》、《樂律》、《財賄》、《刑法》、《兵制》、《邊防》、《戎狄》、《異教》二十一門。而名書者三,名考者八,名志者八,名記者二。亦蕪雜可厭。其所敘述,亦僅類書策略之陳言,毫無所發(fā)明考訂。與所作《五經(jīng)繹》,均無可取也。
△《明書》·四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鄧元錫撰。是書所紀(jì),起於太祖,終於世宗。凡《帝典》十卷、《后妃內(nèi)紀(jì)》一卷、《外戚傳》一卷、《宦官傳》一卷、《臣謨》五卷、《名臣》九卷、《循吏》三卷、《能吏》一卷、《忠節(jié)》一卷、《將謨》二卷、《名將》一卷、《理學(xué)》三卷、《文學(xué)》二卷、《篤行》一卷、《孝行》《義行》《貨殖》《方技》共一卷、《心學(xué)》三卷、《列女》一卷。按:二十二史皆列后妃於《傳》,惟《后漢書》以后為《紀(jì)》,為后儒所譏。元錫獨尊用之,殊為乖剌。他如分《臣謨》、《名臣》、《將謨》、《名將》,又別《篤行》、《義行》於《孝行》之外,則皆元錫之創(chuàng)例,繁碎亦甚。至於《道學(xué)》之外別立《心學(xué)》一門??荚a之學(xué)淵源於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當(dāng)心學(xué)盛行之時,皆謂學(xué)惟求覺,不必致力群書,元錫力排其說,別《心學(xué)》於《道學(xué)》之外,其說固是。然史者紀(jì)一代之政事,其他皆在所輕。《宋史》別《道學(xué)》於《儒林》,已為門戶。此更別《心學(xué)》於《道學(xué)》,是學(xué)案而非國史矣。若夫史家之例,必列《外戚》、《宦官》於各傳之后。茲先《外戚》,次《宦者》,而《臣謨》諸傳又次之。次序顛倒,尤不可解。至以張璁、桂萼列於《臣謨》,則曲筆更不免矣。
△《彩線貫明珠秋檠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紀(jì)歷代帝王,自伏羲至明武宗止,則是嘉靖以后書也。亦史略蒙求之類,而言不雅馴,觀其立名可知矣。
△《明帝后紀(jì)略》·一卷(內(nèi)府藏本)
明鄭汝璧撰。汝璧,縉云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宣大。是編專紀(jì)明代帝后即位、冊立年月,及生辰、壽數(shù)、謚號、山陵之類,而不載其事跡,故云《紀(jì)略》。上自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代,下迄穆宗而止。首冠以《帝系圖》,末以藩封附焉。諸王惟錄其有國者,馀則一見其名於《帝系》而已。
△《邃古記》·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朱謀撰。謀有《周易通》,已著錄。是書所記,始於盤古,迄於有虞。提綱紀(jì)事,而雜引諸書以為目。大抵出入於劉恕《外紀(jì)》、胡宏《皇王大紀(jì)》、羅泌《路史前紀(jì)》、金履祥《通鑒前編》之間。所引多緯書荒誕之說,既非信史,又鮮異聞。謀號為博洽,平生著述一百馀種,今不盡傳。其傳者,此為最劣矣。
△《季漢書》·五十六卷(內(nèi)廷藏本)
明謝陛撰。陛,字少連,歙縣人。其書遵朱子《綱目》義例,尊漢昭烈為正統(tǒng)。自獻帝迄少帝,為《本紀(jì)》三卷,附以諸臣為《內(nèi)傳》。吳、魏之君則別為《世家》,而以其臣為《外傳》。復(fù)以董卓、袁紹、袁術(shù)、公孫瓚、公孫度及呂布、張邈、陶謙諸人為《載記》。凡更事數(shù)姓與依附董、袁諸人者則為《雜傳》。又別作《兵戎始末》、《人物生歿》二表,以括一書之經(jīng)緯。卷首冠《正論》五條、《答問》二十二條、《凡例》四十四條,以揭一書之宗旨。中間義例既繁,創(chuàng)立名目,往往失當(dāng)。如晉之劉、石、苻、姚擅號稱尊,各為雄長,自當(dāng)列之《載記》。董、袁之屬,既非其倫。五季更五姓十主,為之臣者不能定以時代,自當(dāng)編為《雜傳》。董、袁之賓客僚屬,亦殊是例。陛乃沿襲舊名,實不免於貌同心異。又西京之祚,迄於建安,續(xù)漢之基,開於章武,雖緒延一線,實事判兩朝。陛乃於《帝紀(jì)》中兼及山陽。其《后漢書》、《晉書》已有專傳者,陛亦概取而附入之。尤為駢拇枝指,傷於繁復(fù)。薛岡《天爵堂筆馀》,稱其改蜀為季漢,為今人作事偶勝古人。然陳壽《季漢輔臣贊》已在其前,未為創(chuàng)例。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世之議陛者謂吳中吳尚儉已曾為此書。不知元時郝經(jīng)、宋時蕭常,俱先編輯。(案:《宋史·藝文志》又有李杞改修《三國志》六十七卷,不止蕭常,此未詐考。)不特謝書非出創(chuàng)見,即吳之舊本亦徒自苦。其言誠當(dāng)矣。
△《晉史刪》·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國縉撰。國縉,字薦卿,歸安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謫淅川縣知縣,終於南京工部主事。是書之名,載《浙江通志》中,卷數(shù)與此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zhàn)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厥后著作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然梁武帝、元帝《實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陳振孫《書錄解題》創(chuàng)立《別史》一門,以處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義例獨善,今特從之。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屬編年,皆得類附?!妒酚洝?、《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其岐出旁分者,《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chuàng)?!兑葜軙?、《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豆攀贰贰ⅰ独m(xù)后漢書》之類,則檢校異同。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并列。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云爾。包羅既廣,六體兼存。必以類分,轉(zhuǎn)形瑣屑。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后為敘。
△《逸周書》·十卷(內(nèi)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冢周書》。考《隋經(jīng)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冢中。則汲冢之說,其來已久。然《晉書·武帝紀(jì)》及《荀勖》、《束晳傳》,載汲郡人不準(zhǔn)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yù)《春秋集解后序》,載汲冢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冢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jì)惟少一篇。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shù)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司馬遷紀(jì)武王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yīng)。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翚雉”,又引《周書》“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馬融注《論語》,引《周書·月令》。鄭玄注《周禮》,引《周書·王會》,注《儀禮》,引《周書·以唐以閭》。皆在汲冢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郭璞注《爾雅》,稱《逸周書》。李善《文選注》所引,亦稱《逸周書》。知晉至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冢”。其相沿稱汲冢者,殆以梁任昉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馀。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冢》、《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鄭元祐作《大戴禮后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冢周書官人解》相出人。《汲冢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云云。殊失之不考。《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克莊《后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后稍隱,賴汲冢竹簡出,乃得復(fù)顯。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diào)停之說。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冢。斯定論矣。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dāng)成於靈王以后。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fā)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zé)o之事。陳振孫以為戰(zhàn)國后人所為,似非無見。然《左轉(zhuǎn)》引《周志》“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困”。又引《書》“居安思?!薄S址Q“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zhàn)國以后又輾轉(zhuǎn)附益,故其言駁雜耳。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馀亦文多佚脫。今考《史記·楚世家》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nóng)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chuàng)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jīng)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且此書創(chuàng)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jì)》。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此《漢記》之初創(chuàng)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仆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jì)》、《表》、《名臣》、《節(jié)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斗稌⒄鋫鳌?,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此《漢記》之初續(xù)也。《史通》又云:珍、尤繼卒,復(fù)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理志》。元嘉元年,復(fù)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后。《儒林傳》入崔篆諸人。寔、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愿》、《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斗稌し總鳌芬嘣疲涸沃?,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jì)》?!堆雍V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此《漢記》之再續(xù)也。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妒吠ā酚衷疲红淦街校獾摯蠓蝰R日磾、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xù)紀(jì)傳之可成者。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xù)成十志。董卓作亂,舊文散逸。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jì)。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后漢記》,所作《靈紀(jì)》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多不存?!侗R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并在東觀,補續(xù)《漢記》。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jì)》。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dāng)接續(xù)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此《漢記》之三續(xù)也。其稱《東觀》者,《后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斗稌じ]章傳》云:永初中,學(xué)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蓋東漢初,著述在蘭臺,至章和以后,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端逯尽贩Q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今考《列傳》之文,間紀(jì)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xí)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后錄》并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fù)》、《耿弇》、《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上蔡任始以秘閣本讎校,羅愿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卷數(shù)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dāng)?shù),亦止九篇。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自元以來,此書已佚。《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并無《漢記》一語。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本朝姚之骃撰《后漢書補逸》,曾蒐集遺文,析為八卷。然所采只據(jù)劉昭《續(xù)漢書十志補注》、《后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xué)記》五書。又往往掇拾不盡,掛漏殊多。今謹據(jù)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jì)、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biāo)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shù)。今悉加釐正,分為《帝紀(jì)》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jì)》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并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他如張順預(yù)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fù)概從闕如,殊為疏略。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建康實錄》·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許嵩撰。嵩自署曰高陽,蓋其郡望。其始末則不可考。書中備記六朝事跡,起吳大帝迄陳后主,凡四百年,而以后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以為名。其積算年數(shù),迄唐至德元年丙申而止,則肅宗時人也。前有《自序》,謂今質(zhì)正傳,旁采遺文,具君臣行事。事有詳簡,文有機要,不必備舉。若土地山川,城池宮苑,各明處所,用存古跡。其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注記以益見知,使周覽而不煩,約而無失云云。蓋其義例主於類敘興廢大端,編年紀(jì)事,而尤加意於古跡。其間如晉以前諸臣事實,皆用實錄之體,附載於薨卒條下。而宋以后復(fù)沿本史之例,各為立傳,為例未免不純。又往往一事而重復(fù)牴牾。至於名號稱謂,略似《世說新語》,隨意標(biāo)目,漫無一定。於史法尤乖。然引據(jù)廣博,多出正史之外。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多援以為徵。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以證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畫品。鄭文寶《南唐近事》,引以證玄武湖。劉羲仲《通鑒問疑》載《宋書·高祖紀(jì)》景平二年書日食舛誤,劉恕修《長編》,定日食在是年二月癸巳朔。皆取此書為據(jù)。又陳后主時覆舟山及蔣山松柏常出木醴,俗呼雀餳之類,《陳書》遺漏不載。王鞏《甲申雜錄》亦取此書為據(jù)。謝尚謂蔡謨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xué)》死(案《勸學(xué)》,《荀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螯”即是篇之語),《晉書》誤作“勤學(xué)”。姚寬《西溪叢語》亦據(jù)此書駁正。又裴子野《宋略》,當(dāng)時所稱良史,沈約自以為不及者,今已不傳。《資治通鑒》載有論贊數(shù)條,亦多首尾不具。而是書於劉宋一代,全據(jù)為藍本。并子野論贊之詞,尚存什一。是亦好古者所宜參證矣?!缎绿茣尽份d入《雜史類》,蓋以所載非一代之事,又不立紀(jì)傳之名,尚為近理?!犊S讀書志》載入《實錄類》,已不免循名失實。馬端臨《經(jīng)籍考》載入《起居注類》,則乖舛彌甚。至鄭樵《藝文略》編年一類,本案代分編,乃以此書系諸劉宋之下,與《宋春秋》、《宋紀(jì)》并列,尤為紕繆。今考所載,惟吳為僣國,然《三國志》已列《正史》,故隸之於《別史類》焉。
△《隆平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曾鞏撰。鞏,字子固,南豐人。嘉祐二年進士。調(diào)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為集賢校理,出知福、明諸州。神宗時官至中書舍人。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紀(jì)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體似會要。又立傳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為類。前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wèi)序》。其記載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晁公武《讀書志》摘其記《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誤,疑其非鞏所作。今考鞏本傳,不載此集。曾肇作《鞏行狀》,及韓維撰《鞏神道碑》,臚述所著書甚備,亦無此集。據(jù)《玉?!?,元豐四年七月,鞏充史館修撰。十一月,鞏上《太祖總論》,不稱上意,遂罷修五朝史。鞏在史館,首尾僅五月,不容遽撰此本以進。其出於依托,殆無疑義。然自北宋之末已行於世。李燾作《續(xù)通鑒長編》,如李至拜罷等事,間取其說,則當(dāng)時固存而不廢。至元修《宋史》、袁桷作《搜訪遺書條例》,亦列及此書,以為可資援證。蓋雖不出於鞏,要為宋人之舊笈。故今亦過而存之,備一說焉。
△《古史》·六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蘇轍撰。轍有《詩傳》,已著錄。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遷之書,上自伏羲、神農(nóng),下訖秦始皇,為《本紀(jì)》七、《世家》十六、《列傳》三十七。自謂追錄圣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以今考之,如於《三皇紀(jì)》增入道家者流。謂黃帝以無為為宗,其書與老子相出入。於《老子傳》附以佛家之說,謂釋氏視老子體道愈遠,而立於世之表。於《孟子傳》謂,孟子學(xué)於子思,得其說而漸失之,反稱譽田駢、慎到之徒。又謂其為佛家所謂鈍根聲聞?wù)摺0喙陶撨w之失,首在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轍所更定,烏在其能正遷耶?《朱子語錄》曰: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xué),某嘗與之痛辨。子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xué),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zé)?,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贝苏Z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然子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如云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xué)辨》以攻轍,此時反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平心而論,史至於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鍾、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jié)比擬其長短者也。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至其糾正補綴,如《史記》載堯典妻舜之后,瞽尚欲殺舜,轍則本《尚書》謂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后?!妒酚洝份d伊尹以負鼎說湯,造父御周穆王見西王母事,轍則刪之。《史記》不載禱雨桑林事,轍則增之?!端问兰摇?,《史記》贊宋襄公泓之戰(zhàn)為禮讓,轍則貶之。辨《管子》之書為戰(zhàn)國諸子所附益。於《晏子傳》增入晏子處崔杼之變,知陳氏之篡與諷諫數(shù)事。於宰我則辨其無從叛之事。於子貢則辨其無亂齊之事。又據(jù)《左氏傳》為《柳下惠》、《曹子臧》、《吳季札》、《范文子》、《叔向》、《子產(chǎn)》等傳,以補《史記》所未及?!遏斶B傳》附以《虞卿》,《刺客傳》不載《曹沫》。其去取之間,亦頗為不荀。存與遷書相參考,固亦無不可矣。書中間有附注,以葉大慶《考古質(zhì)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舊本不載其名,今附著焉。
△《通志》·二百卷(內(nèi)府刊本)
宋鄭樵撰。樵有《爾雅注》,已著錄。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歷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xué)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镕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網(wǎng)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jì)》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jì)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fù)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謚》,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zāi)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樵增《氏族》、《都邑》、《草木昆蟲》三略,蓋竊據(jù)是文。至於《六書》、《七音》乃小學(xué)之支流,非史家之本義。矜奇炫博,泛濫及之,此於例為無所取矣。馀十五略雖皆舊史所有,然《謚》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讎》、《圖譜》、《金石》乃《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掛漏,《六書略》多穿鑿,《天文略》只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則全抄杜佑《通典·州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shù)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jīng)注》數(shù)十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吨u略》則別立數(shù)門,而沈約、扈琛諸家之《謚法》悉刪不錄,即《唐會要》所載杲字諸謚,亦并漏之。《器服略》,器則所載尊彝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略》復(fù)出;服則全抄杜佑《通典》之《嘉禮》。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略,亦但刪錄《通典》,無所辨證。至《職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為案語大書,更為草率矣。《藝文略》則分門太繁。又韓愈《論語解》、《論語類》前后兩出。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出。劉安《淮南子》道家、雜家兩出。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於《法書類》?!秴桥d人物志》、《河西人物志》,乃傳記之流,而列於《名家類》。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陽雜俎》之一篇,而列於《寶器類》,尤為荒謬?!督鹗浴穭t鐘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錄,脫略至十之七八?!稙?zāi)祥略》則悉抄諸史《五行志》。《草木昆蟲略》則并《詩經(jīng)》、《爾雅》之注疏亦未能詳核。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xué),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fù)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譏彈也。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并稱“三通”,亦有以焉。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王偁撰。偁,字季平,眉州人。父賞,紹興中為實錄修撰。偁承其家學(xué),旁搜九朝事跡,采輯成編。洪邁修四朝國史,奏進其書,以承議郎知龍州,特授直秘閣。其書為《本紀(jì)》十二、《世家》五、《列傳》一百五、《附錄》八。敘事約而該,議論亦皆持平。如康保裔不列於《忠義》,張方平、王拱辰不諱其瑕疵,皆具史識。熙寧之啟釁、元符之紹述,尤三致意焉。《朱勔傳》后附載僧祖秀《艮岳記》,蓋仿《三國志·諸葛亮傳》后附載《文集目錄》及陳壽《進表》之例。雖非史法,亦足資考證。而南宋諸人,乃多不滿其書。蓋偁閉門著述,不入講學(xué)之宗派。黨同伐異,勢所必然,未可據(jù)為定論也。近時汪琬,復(fù)謂元修《宋史》,實據(jù)此書為稿本。以今考之,惟《文藝傳》為《宋史》所資取,故所載北宋為多,南宋文人寥寥無幾。其馀事跡異同,如符彥卿二女為周室后,而《宋史》闕其一。劉美本姓龔,冒附於《外戚》,事略直書其事,《宋史》采其家傳,轉(zhuǎn)為之諱。趙普先閱章奏,田錫極論其非,而《宋史》誤以為群臣章奏,必先白錫。楊守一以涓人補右班殿直,遷翰林副使,而《宋史》誤作翰林學(xué)士。新法初行,坐倉糴米,吳申等言其不便,《宋史》誤以為司馬光之言。至地名、謚法,《宋史》尤多舛謬。元人修史,蓋未嘗考證此書。琬之言未得其實也。其中如張齊賢以雍熙三年忤旨出外,而誤作自請行邊。以副使王履《楚辭》誤屬之李若水。又不載王履於《忠義傳》。雖不免間有牴牾,然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唯偁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
△《路史》·四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羅泌撰。泌,字長源,廬陵人。是書成於乾道庚寅。凡《前紀(jì)》九卷,述初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后紀(jì)》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jì)》八卷,述上古至三代諸國姓氏地理,下逮兩漢之末;《發(fā)揮》六卷、《馀論》十卷,皆辨難考證之文。其《國名紀(jì)》第八卷,載《封建后論》一篇、《究言》一篇、《必正劄子》一篇、《國姓衍慶紀(jì)原》一篇,蓋以類相附。惟歸愚子《大衍數(shù)》一篇、《大衍說》一篇、《四象說》一篇,與《封建》渺無所涉??肌栋l(fā)揮》第一卷之首,有《論太極》一篇、《明易彖象》一篇、《易之名》一篇,與《大衍》等三篇為類。疑本《發(fā)揮》之文,校刊者以卷帙相連,誤竄入《國名紀(jì)》也。泌《自序》謂:皇甫謐之《世紀(jì)》、譙周之《史考》、張愔之《系譜》、馬總之《通歷》、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jì)》、小司馬之《補史》、劉恕之《通鑒外紀(jì)》,其學(xué)淺狹,不足取信。蘇轍《古史》,第發(fā)明索隱之舊,未為全書。因著是編?!垛耪摗分揍屆麜x,引《爾雅》訓(xùn)路為大,所謂《路史》,蓋曰大史也。句下注文,題其子蘋所撰。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殆自注而嫁名於子歟?;使胖?,本為茫昧。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jù)。至於《太平經(jīng)》、《洞神經(jīng)》、《丹壺記》之類,皆道家依托之言,乃一一據(jù)為典要,殊不免龐雜之譏。《發(fā)揮》、《馀論》皆深斥佛教。而說易數(shù)篇,乃義取道家。其青陽遺珠一條,論大惑有九,以貪仙為材者之惑、諛物為不材之惑,尤為偏駁。然引據(jù)浩博,文采瑰麗。劉勰《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羲、農(nóng)、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zhèn)?,詞富膏腴。無益經(jīng)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來詞人,采摭英華。泌之是書,殆於此類。至其《國名紀(jì)》、《發(fā)揮》、《馀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祛惑持正之論,固未可盡以好異斥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jì)》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shù)》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fēng)。而蘇天爵《三史質(zhì)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jì)載原文,分條采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jì)傳,則本之《資治通鑒》。穆宗以后紀(jì)傳及諸雜紀(jì),則本之李燾《長編》等書。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端囊母戒洝贰ⅰ吨T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jié)錄,亦多失當(dāng)。如《通鑒》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云恃強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圣宗南侵事,云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shè)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shè)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dāng)出戰(zhàn),皆令前驅(qū)。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為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jì)》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然遼、宋歷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圣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dāng)為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后,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jù)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jù)。如道宗壽隆紀(jì)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并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jì)》所載與金攻戰(zhàn)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jì)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nèi)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nèi)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承勛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fù)有乖。今并仰遵圣訓(xùn),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
△《大金國志》·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前有端平元年《進書表》一通,自署淮西歸正人改授承事郎工部架閣,而不詳其里貫?!侗怼分杏小巴瞪雌?,少讀父書”等語。亦不知其父何人也。書中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跡,裒集匯次。凡《紀(jì)》二十六卷、《開國功臣傳》一卷、《文學(xué)翰苑傳》二卷、《雜錄》三卷、《雜載制度》七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一卷。似是雜采諸書,排比而成。所稱義宗即哀宗?!督鹗贰分^息州行省所上謚,而此則云金遺臣所上,與史頗不合。又懋昭既降宋,即當(dāng)以宋為內(nèi)詞。乃書中分注宋年,又直書康王出質(zhì),及列北遷宗族於獻俘,殊為失體。故錢曾《讀書敏求記》嘗稱為無禮於君之甚者。然其可疑之處,尚不止此。詳悉檢勘,紕漏甚多。如《進書表》題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而金亡即在是月十日,相距僅五日,豈遽能成書進獻。又紀(jì)錄蔡州破事如是之詳,於情理頗不可信。又端平正當(dāng)理宗時,而此書大書宋寧宗太子不得立,立其侄為理宗,於濟邸廢立,略無忌諱。又生而稱謚,舛謬顯然。又懋昭以金人歸宋,乃於兩國俱直斥其號,而獨稱元兵為大軍。又稱元為大朝。轉(zhuǎn)似出自元人之辭,尤不可解。又《開國功臣傳》僅寥寥數(shù)語,而《文學(xué)翰苑傳》多至三十二人。驗其文,皆全錄元好問《中州集》中小傳,而略加刪削??己脝栕藭鴷r,在金亡之后,原序甚明。懋昭更不應(yīng)預(yù)襲其文。凡此皆疑竇之極大者。其他如愛王作亂等事,亦多輕信偽書,冗雜失次??忠呀?jīng)后人竄亂,非復(fù)懋昭原本,故牴牾若此。然其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皆足資訂證。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金史》各志相參考。故舊本流傳不廢。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
△《古今紀(jì)要》·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震撰。震字東發(fā),慈谿人,官至浙東提舉,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是書撮舉諸史,括其綱要。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每載一帝之事,則以一帝之臣附之。其僣竊割據(jù),亦隨時附見。詞約事該,頗有條貫。非曾先之《十八史略》之類粗具梗概,傷於疏陋者比。所敘前代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諸臣事跡較歷代稍詳,而無忠佞標(biāo)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朱子作《通鑒綱目》,始遵習(xí)鑿齒《漢晉春秋》之例,黜魏帝蜀。同時張栻作《經(jīng)世紀(jì)年》,蕭常作《續(xù)后漢書》,持論并同。震傳朱子之學(xué),故是書亦用《綱目》之例。其謂論昭烈者每以族屬疏遠為疑。使昭烈果非漢子孫,曹操蓋世奸豪,豈不能聲其罪而誅其偽。今反去之千百載下,而創(chuàng)疑其譜牒耶。其所發(fā)明可謂簡而盡矣。
△《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編修莊承篯家藏本)
宋蕭常撰。常,廬陵人,鄉(xiāng)貢進士。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常因述父志為此書。以昭烈帝為正統(tǒng),作《帝紀(jì)》二卷、《年表》二卷、《列傳》十八卷,以《吳》、《魏》為《載記》,凡二十卷。又別為《音義》四卷、《義例》一卷。於《蜀志》增《傳》四十二,廢《傳》四。移《魏志》傳入漢十?!秴侵尽窂U《傳》二十。《魏志》廢《傳》八十九。多援《裴注》以入傳。其增傳亦皆取材於注。間有注所未及者,建安以前事則據(jù)范書,建安以后則不能復(fù)有所益。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然其義例精審,實頗得史法。如魏、吳諸臣本附見二國《載記》之后,而中有一節(jié)可名,如孟宗、陳表等,則別入《孝友傳》;杜德、張悌等,則別入《忠義傳》;管寧、吳范等,則別入《隱逸方技傳》。其體實本之《晉書》。又曹操封魏公,加九錫等事,《陳志》皆稱天子命公,而此乃書操自為云云。則本之范蔚宗《后漢書》本紀(jì)。其他筆削,亦類多謹嚴。惟《陳志·先主傳》稱封涿縣陸城亭侯,而常於《昭烈紀(jì)》但云封陸城侯。《陳志》建安十四年魏延為都督,而常則云拔魏延為鎮(zhèn)遠將軍?!杜嶙ⅰ犯艧o此語,不知常何所本。然常之所長,不在考證。殆偶然筆誤,非別有典據(jù)也。常成此書時,嘗以《表》自進於朝。所列但有《本紀(jì)》、《表》、《傳》、《載記》,而無《音義》。至《周必大序》,始并《音義》言之?;虺蓵?,又續(xù)輯補入歟。
△《續(xù)后漢書》·九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郝經(jīng)撰。經(jīng),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贈昭文館大學(xué)士、榮祿大夫,追封冀國公,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經(jīng)以中統(tǒng)元年使宋,為賈似道所拘,留居儀真者十六年。於使館著書七種,此即七種之一也。時蕭常《續(xù)后漢書》尚未行於北方,故經(jīng)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即《三國志》舊文,重為改編,而以《裴注》之異同、《通鑒》之去取,參??āT揪攀?,中間各分子卷,實一百三十卷。升《昭烈》為《本紀(jì)》,黜吳、魏為《列傳》。其諸臣則以漢、魏、吳別之。又別為《儒學(xué)》、《文藝》、《行人》、《義士》、《高士》、《死國》、《死虐》、《技術(shù)》、《狂士》、《叛臣》、《篡臣》、《取漢》、《平吳》、《列女》、《四夷》諸傳。復(fù)以壽書無《志》,作《八錄》以補其闕。各冠以《序》,而終以《議贊》。別有義例,以申明大旨。持論頗為不茍,而亦不能無所出入。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質(zhì)吳廷,而入之漢臣;李密初仕漢,終仕晉,《晉書》以《陳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則於名實為乖。又黃憲卒於漢安之世,葛洪顯於晉元之朝,而皆入此書,則時代并爽。其他漢、晉諸臣以行事間涉三國而收入《列傳》者不一而足。又《八錄》之中,往往雜采《史記》、《前后漢書》、《晉書》之文。紀(jì)載冗沓,亦皆失於限斷。揆諸義例,均屬未安。然經(jīng)敦尚氣節(jié),學(xué)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於世教。且經(jīng)以行人被執(zhí),困苦艱辛,不肯少屈其志。故於氣節(jié)之士,低徊往復(fù),致意尤深。讀其書者,可以想見其為人。又非蕭常、謝陛諸家徒推衍《紫陽緒論》者比也。是書與經(jīng)所撰《陵川集》,皆延祐戊午,官為刊行。然明以來絕少傳本。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多。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錄》一卷,全佚不傳。其全篇完好者猶十之六七。其《序文》、《議贊》,存者亦十之八九。今各據(jù)原目,編輯校正。所分子卷,悉仍其舊。間有殘闕,其文皆已具於《陳志》,均不復(fù)采補,以省繁復(fù)。又經(jīng)所見乃《陳志》舊本,其中字句,與今本往往異同,謹各加案語標(biāo)明,以資考證。書中原注,乃書狀官河陽茍宗道所作。經(jīng)集載《壽正甫詩》,有“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句。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謂經(jīng)留宋久,書佐皆通於學(xué),茍宗道后至國子祭酒者是也。宗道《序》中有“繾綣患難十有三年”之語。考經(jīng)以庚申使宋,則是《序》當(dāng)作于壬申歲,而書中不書至元九年。蓋時南北隔絕,尚不知中統(tǒng)之改為至元也。其注於去取義例,頗有發(fā)明,而《列傳》中或有全篇無注者,殆傳寫有所佚脫歟。
△《春秋別典》·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薛虞畿撰。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稱嘗閱注牒,見春秋君臣往跡,不下千事,散見百家,皆三氏所未錄,間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緒,存其半而不采其全。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統(tǒng)其世。稽《三傳》人名,以系其事。凡十五卷。末又有其弟虞賓《跋》,稱先仲氏輯《春秋別典》,未脫稿而不幸下世。不無掛甲漏乙、年代倒置之病。故特廣閱博搜,參互考訂。世懸者更,數(shù)殊者析,刪其繁復(fù)者十一,苴其闕略者十三云云。則此書乃虞畿兄弟二人相續(xù)而成也。舊無刊版。此本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彝尊題字,惜其抄撮具有苦心,惟各條之末不疏明出何書。明人之習(xí),大都若是,所譏誠中其病。然網(wǎng)羅繁富,頗足以廣見聞,要亦博洽之一助也。《虞畿序》自署曰“粵瀛”,《彝尊跋》稱其字里通志不載,莫得其詳?!队葙e跋》中稱仲氏列章縫,治博士家言,蓋廣東諸生也??己冻敝莞尽吩唬貉τ葭茏炙聪?,海陽人。初為諸生。后棄去,隱韓山之麓,以農(nóng)圃自娛??らL吏欲致之,鑿垣而遁。著有《聽雨篷稿》云云。當(dāng)即其人。又考潮州在梁為東陽州,后改曰瀛州,與“粵瀛”之稱亦合。惟《志》不言其有此書,疑偶未見耳?!队葭苄颉酚址Q《書目》、《凡例》列在左方。今卷首有《凡例》七條,而無《書目》,則傳寫者佚之矣。
△《欽定歷代紀(jì)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初,康熙四十六年圣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歷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詔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蕆事而清源歿。復(fù)詔內(nèi)閣學(xué)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禎佐之,乃相續(xù)成編。所載事跡,上起帝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其表以年為經(jīng),以國為緯,惟以正統(tǒng)居第一格,為全書之通例。其馀時殊世異,不可限以一法,則每代變例,而各以例說系表首。大抵準(zhǔn)《史記》《年表》、《月表》,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惟每條多附史評,又每代各冠以《地理圖》、《世系圖》而總冠以《三元甲子紀(jì)年圖》,為小變舊式耳。考《南史·王僧孺?zhèn)鳌?,稱太史公《年表》旁行斜上,體仿《周譜》,則史表實三代之舊法。然《史記》以下,率以一類自為一表,未能貫通?!顿Y治通鑒目錄》亦粗舉大綱,未能詳備。近時萬斯同作《歷代史表》,頗稱賅洽,而其大旨惟考核於封爵世系之間,亦未能上下數(shù)千年,使條目分明,脈絡(luò)連屬也。是書網(wǎng)羅歷代,總括始終;記錄無遺,而義例至密;剪裁得體,而書法至明,誠韓愈所稱“紀(jì)事必提其要”,歐陽修所稱“《春秋》之文簡而有法”者也。讀史者奉此一書,亦可以知所津逮矣。
△《欽定續(xù)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jì)傳譜略,一仍鄭氏之舊。惟鄭氏《列傳》因諸史舊文,標(biāo)題錯互,而又稍有所改竄。如《史記》無《隱逸傳》,則析伯夷、四皓諸人以當(dāng)之?!妒酚洝窡o《方術(shù)傳》,則析司馬季主、扁鵲諸人以當(dāng)之?!逗鬂h書》無《孝友傳》,則析毛義、江革諸人以當(dāng)之?!度龂尽窡o《忠義傳》,則析典韋諸人以當(dāng)之。體例自相矛盾。不因不創(chuàng),乃至於非馬非騾。今參考異同,折衷沿革,定為二例。一曰異名者歸一。如《五代史·家人傳》析入后妃宗室,《一行傳》析入《隱逸》、《孝友》?!对贰と鍖W(xué)傳》析入《儒林》、《文苑》。《宋史·道學(xué)傳》并入《儒林》?!对贰め尷蟼鳌凡⑷搿斗郊肌?。《唐書》、《明史》《公主傳》附綴宗室。庶各核其實,無致多岐。一曰未備者增修。如《唐書》之《奸臣》、《叛臣》、《逆臣傳》,《明史》之《閹黨》、《流賊》、《土司傳》,皆諸史所無,而其目實不可易。今考核事體,亦分立此門。又孔氏世系封爵《明史》附入《儒林傳》。今則從鄭氏原書《孔子列傳》例,補立《孔氏后傳》。至於五朝國史,以貳臣別為《列傳》,新出圣裁。於旌別淑慝之中,寓扶植綱常之意。允昭褒貶之至公,實為古今之通義。今亦格遵彝訓(xùn),於前代別立此門,以昭彰癉。較諸原書體例,實詳且核焉?!抖浴分校兤淅咭嘤腥?。一為《藝文略》。鄭氏但列卷數(shù)書名。今各補撰人名氏爵里。一為《圖譜略》。鄭氏原以《索象》、《原學(xué)》、《明用》三篇辨其源流。又以《記有》、《記無》二篇考其存佚。今刪除諸名,別以《經(jīng)學(xué)》、《天文》、《地理》、《世系》、《兵刑》、《食貨》、《算術(shù)》、《儒學(xué)》、《醫(yī)藥》為子目。一為《昆蟲草木略》。所記動植之類,不比文章典制,有時代可分??监嵤显瓡?,惟以所撰《詩名物志》、《爾雅補注》、《本草外類》約而成編。如百蔬未列瓠匏,九穀不收麰麥,釋魚則存鳣遺鮪,釋獸則有虎無貔,混葍々於瓊茅之葍,合蕓薹於夫須之臺,舛漏不一而足。今惟於未載者補其闕遺,已載者正其訛誤。至其煉石煮丹之類,事涉迂怪,則概不續(xù)增。蓋雖同一傳而條理倍為分明,雖同一略而考證益為精核。斯由於仰承睿鑒,得所折衷,與鄭氏之徒為大言,固迥然異矣。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萬斯同撰。斯同有《廟制圖考》,已著錄。是編以十七史自《后漢書》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馀皆闕如,故各為補撰。宗《史記》、《前漢書》之例,作《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將相大臣及九卿年表》。宗《新唐書》之例,作《方鎮(zhèn)年表》、《諸鎮(zhèn)年表》。其《宦者侯表》、《大事年表》,則斯同自創(chuàng)之例也。其書自正史本紀(jì)、志、傳以外,參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鑒》、《冊府元龜》諸書,及各家雜史。次第匯載,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於史學(xué)殊為有助。考自宋以前,唯《后漢書》有熊方所補《年表》。他如鄭樵《通志》,《年譜》僅記一朝大事及正閏始末,其於諸王將相公卿大臣興廢拜罷之由,率略而不書。近人作《十六國年表》,亦多舛漏。其網(wǎng)羅繁富,類聚區(qū)分,均不及斯同此書之賅備。惟《晉書》既補《功臣世表》,則歷代皆所當(dāng)補。十六國如成、趙、燕、秦既有《將相大臣年表》,則十國如南唐、南漢、北漢、閩、蜀不當(dāng)獨闕。又魏將相大臣中,不載上大將軍。五代《諸王世表》獨闕后漢,注謂后漢子弟未嘗封王。然考承訓(xùn)追封魏王、承勛追封陳王,與后周郯、杞、越、吳諸王事同一例,何以獨削而不登。是皆其偶有脫略者。然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矣。
△《后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姚之骃撰。之骃,字魯斯,錢塘人,康熙辛丑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是編搜輯《后漢書》之不傳於今者八家。凡《東觀漢記》八卷,謝承《后漢書》四卷,薛瑩《后漢書》、張璠《后漢記》、華嶠《后漢書》、謝沈《后漢書》、袁山松《后漢書》各一卷,司馬彪《續(xù)漢書》四卷。劉知幾《史通》稱范蔚宗所采,凡編年四族、紀(jì)傳五家。今袁宏《書》尚有傳本,故止於八也。其捃拾細瑣,用力頗勤,惟不著所出之書,使讀者無從考證,是其所短。至司馬彪《書》雖佚,而章懷太子嘗取其十《志》以補范《書》之遺,今《后漢書》內(nèi)劉昭所著即彪之《書》,而之骃不究源流,謂之范《志》,乃別采他書之引司馬《志》者錄之。字句相同,曾莫之悟,其謬實為最甚。然洪邁博極群書,而所作《容齋隨筆》,亦以司馬《志》為范《志》,則其誤有所承矣。至《東觀漢記》,核以《永樂大典》所載,較之骃所錄,十尚多其五六。蓋秘府珍藏,非草茅之士所能睹,亦不能以疏漏咎之骃也。
△《春秋戰(zhàn)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遺》·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陳厚耀撰。厚耀有《春秋長歷》,已著錄。是編采群書所載與《春秋三傳》、《國語》、《戰(zhàn)國策》有異同者,分國編次,以備考證,亦間為辨定。又取《史記》《十二諸侯表》、《六國年表》合而聯(lián)之,為《通表》二卷。其諧談瑣記、神仙藝術(shù),無關(guān)體要,難以年次者,別為《摭遺》一卷,以附於后。其《通表》排比詳明,頗有條理?!懂愞o》以切實可據(jù)者為正文,而百家小說悠謬荒唐之論皆降一格,附於下。亦頗有體例。雖其間真贗雜糅,如《莊》、《列》之寓言,《亢倉子》之偽書,皆見采錄,未免稍失裁斷。而采摭浩繁,用力可稱勤至。又所引諸書,多著明某篇某卷,蓋仿李涪《刊誤》、程大昌《演繁露》之例。令觀者易於檢核,亦無明人杜撰炫博之弊。蓋馬骕《繹史》用袁樞紀(jì)事本末體,厚耀是書則用齊履謙《諸國統(tǒng)記》體。而骕書兼采《三傳》、《國語》、《戰(zhàn)國策》,厚耀則皆摭於“五書”之外,尤獨為其難。雖涉蕪雜,未可斥也。厚耀所著《春秋長歷》及《春秋世族譜》,皆與是編相表里。而自言平生精力,用於是書者多云。
△《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紀(jì)昀家藏本)
國朝李鍇撰。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枷迤綖闈h遼東郡治,今為盛京遼陽州地,蓋其祖籍也??滴踔?,鄒平馬骕作《繹史》,采摭百家雜說,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jì)事本末之體,各立標(biāo)題,以類編次,凡所徵引,悉錄原文。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鍇是編以骕書為稿本,而離析其文,為之翦裁連絡(luò),改為紀(jì)傳之體。作《世系圖》一卷、《本紀(jì)》六卷、《世家》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一卷。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書名。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者,則以類附注於句下。蓋體例準(zhǔn)諸《史記》,而排纂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蹲孕颉分^始事於雍正庚戌,卒業(yè)於乾隆乙丑,閱十六載而后就。其用力頗勤??脊艁頋O獵百家,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今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jīng)緯分明,疏密得當(dāng),操縱變化,惟意所如。而其雜采諸書以成文者,非惟事跡異同,時相牴牾,亦往往點竄補綴,不能隱斧鑿之痕,知镕鑄眾說之難也。此書一用舊文,翦裁排比,使事跡聯(lián)屬,語意貫通。體如詩家之集句,于歷代史家特為創(chuàng)格,較熔鑄眾說為尤難。雖運掉或不自如,組織或不盡密,亦可云有條不紊矣。至于《晉逸民傳》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彌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趙盾,《亂臣傳》中列郤芮、瑕呂飴甥,《嬖臣傳》中列頭須,《魯列女傳》中列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又諸國公子皆別立傳,而魯、宋、蔡、曹、莒、邾六國則雜列諸臣中?!杜殉紓鳌分腥缥缀古殉?yún)?,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入?yún)牵瑓?、魯兩見;已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苗賁皇見於晉,不見於楚。又復(fù)自亂其例。如斯之類,不一而足。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為之曲諱焉。
──右“別史類”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東觀漢記》、《后漢書補逸》之類,本皆正史也。然書已不完,今又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門。其先后從作者時代,亦與《編年類》例同,均稍示區(qū)別于《正史》爾。)
○別史類存目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書敘歷代帝王世系、年號、歲數(shù),亦略及賢否。各以數(shù)語括之,簡陋殊甚。蓋村塾俗書也。《永樂大典》載之,亦可云漫無采擇矣。以其為宋人舊帙,姑附存其目焉。
△《蜀漢本末》·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趙居信撰。居信,字季明,許州人,至治中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是書宗《資治通鑒綱目》之說,以蜀為正統(tǒng)。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終晉泰始七年后主之亡。末有《總論》一篇,稱至元九年戊子所作。其成書則至元十二年辛卯也?!肚靶颉芬黄?,不知誰作,稱朱子出而筆削《綱目》,有以合乎天道,而當(dāng)乎人心,信都趙氏復(fù)因之,廣其未備之文,參其至當(dāng)之論。然是書所取議論,不出胡寅、尹起莘諸人之內(nèi)。所取事跡則載於《三國志》者尚十不及五。特於《資治通鑒綱目》中斷取數(shù)卷,略為點竄字句耳。不足當(dāng)著書之目也。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曾先之撰。先之,字從野,廬陵人。自稱曰前進士,而《江西通志·選舉》中不載其名。蓋前明之制,會試中式稱進士,鄉(xiāng)試中式者稱舉人,皆得銓注授官。自唐、宋至元,則貢於鄉(xiāng)者皆稱進士。試禮部中選,始謂之登第。不中選者,次舉仍由本貫取解。南宋之季,始以三舉不中選者一體徑試於禮部,謂之免解進士。先之所謂進士,蓋鄉(xiāng)舉而試不入選者,故志乘無名也。然李肇《國史補》,稱唐時進士登第者,遇舊題名處增“前”字。今先之自稱“前進士”,則又相沿失考矣。其書抄節(jié)史文,簡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為弇陋。蓋鄉(xiāng)塾課蒙之本,視同時胡一桂《古今通略》,遜之遠矣。
△《讀史備忘》·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范理撰。理,字道濟,天臺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其書自西漢迄唐代,先列諸帝於前,而以諸臣事實摘敘於后。大略皆因正史而參以《綱目》。其所分《謀臣》、《丞相》、《名將》、《名臣》等目,割裂煩碎,殊無體要。如季布入《名臣》,而曹參入《名將》之類,義例尤不可解。蓋隨筆記錄,而于史學(xué)殊無當(dāng)也。
△《天漢玉牒》·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載明太祖歷代世系,及其自微時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編年為次。凡皇后、太子、諸王謚號封爵,皆詳列之。書中稱成祖為今上,則永樂時編也。其紀(jì)懿文太子為諸妃所生,而高皇后所生者只成祖及周王二人,與史不合。蓋當(dāng)時諛妄之詞,不足據(jù)為實錄者矣。
(案:此書述明代世系,於例當(dāng)入《譜牒》。然譜牒傳本寥寥,不能自為門目,故附著《別史類》中。蓋其文與本紀(jì)、世表相出入也。)
△《宋史質(zhì)》·一百卷(衍圣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王洙撰。洙,字一江,臨海人,正德辛巳進士,其仕履未詳。是編因《宋史》而重修之,自以臆見,別創(chuàng)義例。大旨欲以明繼宋,非惟遼、金兩朝皆列於外國,即元一代年號亦盡削之。而於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統(tǒng)大德三年,以太祖之曾祖追稱懿祖恒皇帝者繼之延祐四年,以太祖之祖追稱熙祖裕皇帝者繼之后至元五年,以太祖之父追稱仁祖淳皇帝者繼之至正十一年,即以為明之元年。且於瀛國公降元以后,歲歲書帝在某地云云,仿《春秋》書公在乾侯,《綱自》書帝在房州之例?;奶沏V?,縷指難窮。自有史籍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然自明以來,印本已多,恐其或存於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於誣民焉。
△《宋史新編》·二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柯維騏撰。維騏,字奇純,莆田人,嘉靖癸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任事而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史稱其家居三十載,乃成是書。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其作是書時,至於發(fā)憤自宮,以專思慮,可謂精勤之至。凡成《本紀(jì)》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傳》一百四十二卷。糾謬補遺,亦頗有所考訂。然托克托等作《宋史》,其最無理者莫過於《道學(xué)》、《儒林》之分傳,其最有理者莫過於《本紀(jì)》終瀛國公而不錄二王,及遼、金兩朝各自為史而不用《島夷》、《索虜》互相附錄之例。蓋古之圣賢,亦不過儒者而已,無所謂道學(xué)者也。如以為儒者有悖於道,則悖道之人何必為之立傳。如以為儒者雖不悖道而儒之名不足以盡道,則孔子之詔子夏,其誤示以取法乎下耶。妄生分別,徒滋門戶。且《太平御覽》五百十卷中嘗引《道學(xué)傳》二條,一為《樂鉅》,一為《孔總》,乃清凈棲逸之士。襲其舊目,亦屬未安。此必宜改者也,而維騏仍之。至於元破臨安,宋統(tǒng)已絕,二王崎嶇海島,建號於斷檣壞之間,偷息於魚鱉黿鼉之窟。此而以帝統(tǒng)歸之,則淳維遠遁以后,武庚構(gòu)亂之初,彼獨非夏、商嫡冢,神明之胄乎?何以三代以來,序正統(tǒng)者不及也?他如遼起滑鹽,金興肅慎,并受天明命,跨有中原。必似《元經(jīng)》帝魏,盡黜南朝,固屬一偏。若夫南北分史,則李延壽之例。雖朱子生於南宋,其作《通鑒綱目》,亦沿其舊軌,未以為非。元人三史并修,誠定論也。而維騏強援蜀漢,增以《景炎》、《祥興》。又以遼、金二朝置之《外國》,與西夏、高麗同列。又豈公論乎?大綱之謬如是,則區(qū)區(qū)補苴之功,其亦不足道也已。
△《徵吾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鄭曉撰。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曉初撰《吾學(xué)編》,記當(dāng)時之事。又縷分條析,為《今言》三百四十馀條。復(fù)刊汰二書,撮其指要,以成是編。體例略與紀(jì)事本末相近。凡三十一篇。然事跡本繁,而篇帙太簡。荀悅刪班固之書尚不能不至三十卷。而欲以寥寥兩卷包括一朝。此雖左氏、司馬之史才,恐亦不能綜括也。
△《史略詳注補遺大成》·十卷(內(nèi)府藏本)
明李紀(jì)撰。紀(jì),字大正,金谿人。初,元廬陵曾先之撰《十八史略》,至宋而止。明初臨川梁孟寅益以元事,名《十九史略》。嘉靖戊戌,紀(jì)復(fù)以舊注未備,為增補以成是編,然弇陋亦甚。據(jù)所列引用書目十馀種,曰萬氏《史略筌蹄》,曰郭氏《帝王世紀(jì)》,曰朱子《四書》,曰倪氏《四書輯釋》,曰蔡氏《書傳》,曰鄒氏《音釋》,曰陳氏《禮記集說》,曰朱子《詩傳》,曰《資治通鑒》,曰《呂氏集注》,曰劉氏《翰墨全書》,曰《左氏春秋傳》,曰《林朱音訓(xùn)》,曰李氏、劉氏《宋鑒》。是惡足以談史乎。
△《荒史》·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是書述洪荒開辟之事?!毒蓬^》等十紀(jì)之前,增以《元始本紀(jì)》,言盤古;《二靈本紀(jì)》,言天皇、地皇,共為十二紀(jì)?!妒柝罴o(jì)》則至帝摯止焉,共為三卷?!兜蹘煛?、《帝臣》、《叛臣》三傳各一卷。大抵以羅泌《路史》為藍本,而稍附益之,皆恍惚無稽之說。胡宏《皇王大紀(jì)》未至侈談神異,陳振孫《書錄解題》已有無徵不信之疑,況動引《道藏》以為史乎。
△《藏書》·六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是編上起戰(zhàn)國,下迄於元,各采摭事跡,編為紀(jì)傳。紀(jì)傳之中,又各立名目。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馀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然則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又曰:“《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書》也。而無奈一二好事朋友,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但無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賞罰也則善矣”云云。贄書皆狂悖乖謬,非圣無法。惟此書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同時若焦竑諸人,幾推之以為圣人。至今鄉(xiāng)曲陋儒,震其虛名,猶有尊信不疑者。如置之不論,恐好異者轉(zhuǎn)矜創(chuàng)獲,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續(xù)藏書》·二十七卷(浙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贄所著《藏書》,為小人無忌憚之尤。是編又輯明初以來事業(yè)較著者若干人,以續(xù)前書之未備。其書分《開國名臣》、《開國功臣》、《遜國名臣》、《靖難功臣》、《內(nèi)閣輔臣》、《勛封名臣》、《經(jīng)濟名臣》、《理學(xué)名臣》、《忠節(jié)名臣》、《孝義名臣》、《文學(xué)名臣》、《郡縣名臣》諸目。因自記其本朝之事,故議論背誕之處比《藏書》為略少。然冗雜顛倒,不可勝舉。如一劉基也,既列之《開國名臣》,又列之《開國功臣》。一方孝孺也,既列之《遜國名臣》,又列之《文學(xué)名臣》。經(jīng)濟本無大小,安見守令設(shè)施不足以當(dāng)經(jīng)濟,乃於《經(jīng)濟名臣》外別立《郡縣名臣》。又王祎殉節(jié)滇南,不入之《忠節(jié)傳》中,而列之《開國名臣》內(nèi)。種種踳駁,毫無義例,總無一長之可取也。
△《函史上編》·八十一卷、《下編》·二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是編蓋仿鄭樵《通志》而作,上編即其《紀(jì)傳》,下編即其《二十略》也。然樵之《紀(jì)傳》病於因,故體例各隨舊史,不能畫一。其《二十略》病於創(chuàng),故多夸大不根之論。元錫是編則又《紀(jì)傳》病於太創(chuàng),諸《志》病於太因。如《紀(jì)傳》分立多名,以古初至商為《表》;自周以下,正統(tǒng)謂之《紀(jì)》,偏霸列國謂之《志》,后妃謂之《內(nèi)紀(jì)》,宰相謂之《謨》,儒者謂之《述》,大儒謂之《訓(xùn)》;尊如孔子,則別名曰《表》;次則西漢經(jīng)學(xué)及王通則并稱《訓(xùn)》,馀則總名曰《列傳》。《列傳》之中,又分《大臣》、《貞臣》、《良臣》、《爭臣》、《忠節(jié)》、《名將》、《循吏》、《獨行》諸子目。又以《經(jīng)學(xué)》、《行義》、《文學(xué)》、《篤行》、《道學(xué)》、《儒學(xué)》、《循良》各別立一傳,分附歷代之末。以《隱逸》、《方技》、《貨殖》、《列女》各合立一傳,總附全編之末。已為糅雜。至《物性》一志,或歸之《下編》之中,尚為有例。而綴於《上編》,與人并列,更屬不倫。其尤誕者,南北史中南朝全載吳、晉、宋、齊、梁、陳,而北朝但有北魏,其北齊、周、隋俱削其君臣不錄,惟隋錄王通一人;宋、金、遼、元四史中惟錄宋、元,亦不涉遼、金一字;而十六國乃得立志。舛謬顛倒,殆難仆數(shù)。《下編》凡《天官》、《方域》、《人官》、《時令》、《歷數(shù)》、《災(zāi)祥》、《土田》、《賦役》、《漕河》、《封建》、《任官》、《學(xué)?!贰ⅰ督?jīng)籍》、《禮儀》、《樂律》、《財賄》、《刑法》、《兵制》、《邊防》、《戎狄》、《異教》二十一門。而名書者三,名考者八,名志者八,名記者二。亦蕪雜可厭。其所敘述,亦僅類書策略之陳言,毫無所發(fā)明考訂。與所作《五經(jīng)繹》,均無可取也。
△《明書》·四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鄧元錫撰。是書所紀(jì),起於太祖,終於世宗。凡《帝典》十卷、《后妃內(nèi)紀(jì)》一卷、《外戚傳》一卷、《宦官傳》一卷、《臣謨》五卷、《名臣》九卷、《循吏》三卷、《能吏》一卷、《忠節(jié)》一卷、《將謨》二卷、《名將》一卷、《理學(xué)》三卷、《文學(xué)》二卷、《篤行》一卷、《孝行》《義行》《貨殖》《方技》共一卷、《心學(xué)》三卷、《列女》一卷。按:二十二史皆列后妃於《傳》,惟《后漢書》以后為《紀(jì)》,為后儒所譏。元錫獨尊用之,殊為乖剌。他如分《臣謨》、《名臣》、《將謨》、《名將》,又別《篤行》、《義行》於《孝行》之外,則皆元錫之創(chuàng)例,繁碎亦甚。至於《道學(xué)》之外別立《心學(xué)》一門??荚a之學(xué)淵源於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當(dāng)心學(xué)盛行之時,皆謂學(xué)惟求覺,不必致力群書,元錫力排其說,別《心學(xué)》於《道學(xué)》之外,其說固是。然史者紀(jì)一代之政事,其他皆在所輕。《宋史》別《道學(xué)》於《儒林》,已為門戶。此更別《心學(xué)》於《道學(xué)》,是學(xué)案而非國史矣。若夫史家之例,必列《外戚》、《宦官》於各傳之后。茲先《外戚》,次《宦者》,而《臣謨》諸傳又次之。次序顛倒,尤不可解。至以張璁、桂萼列於《臣謨》,則曲筆更不免矣。
△《彩線貫明珠秋檠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紀(jì)歷代帝王,自伏羲至明武宗止,則是嘉靖以后書也。亦史略蒙求之類,而言不雅馴,觀其立名可知矣。
△《明帝后紀(jì)略》·一卷(內(nèi)府藏本)
明鄭汝璧撰。汝璧,縉云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宣大。是編專紀(jì)明代帝后即位、冊立年月,及生辰、壽數(shù)、謚號、山陵之類,而不載其事跡,故云《紀(jì)略》。上自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代,下迄穆宗而止。首冠以《帝系圖》,末以藩封附焉。諸王惟錄其有國者,馀則一見其名於《帝系》而已。
△《邃古記》·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朱謀撰。謀有《周易通》,已著錄。是書所記,始於盤古,迄於有虞。提綱紀(jì)事,而雜引諸書以為目。大抵出入於劉恕《外紀(jì)》、胡宏《皇王大紀(jì)》、羅泌《路史前紀(jì)》、金履祥《通鑒前編》之間。所引多緯書荒誕之說,既非信史,又鮮異聞。謀號為博洽,平生著述一百馀種,今不盡傳。其傳者,此為最劣矣。
△《季漢書》·五十六卷(內(nèi)廷藏本)
明謝陛撰。陛,字少連,歙縣人。其書遵朱子《綱目》義例,尊漢昭烈為正統(tǒng)。自獻帝迄少帝,為《本紀(jì)》三卷,附以諸臣為《內(nèi)傳》。吳、魏之君則別為《世家》,而以其臣為《外傳》。復(fù)以董卓、袁紹、袁術(shù)、公孫瓚、公孫度及呂布、張邈、陶謙諸人為《載記》。凡更事數(shù)姓與依附董、袁諸人者則為《雜傳》。又別作《兵戎始末》、《人物生歿》二表,以括一書之經(jīng)緯。卷首冠《正論》五條、《答問》二十二條、《凡例》四十四條,以揭一書之宗旨。中間義例既繁,創(chuàng)立名目,往往失當(dāng)。如晉之劉、石、苻、姚擅號稱尊,各為雄長,自當(dāng)列之《載記》。董、袁之屬,既非其倫。五季更五姓十主,為之臣者不能定以時代,自當(dāng)編為《雜傳》。董、袁之賓客僚屬,亦殊是例。陛乃沿襲舊名,實不免於貌同心異。又西京之祚,迄於建安,續(xù)漢之基,開於章武,雖緒延一線,實事判兩朝。陛乃於《帝紀(jì)》中兼及山陽。其《后漢書》、《晉書》已有專傳者,陛亦概取而附入之。尤為駢拇枝指,傷於繁復(fù)。薛岡《天爵堂筆馀》,稱其改蜀為季漢,為今人作事偶勝古人。然陳壽《季漢輔臣贊》已在其前,未為創(chuàng)例。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世之議陛者謂吳中吳尚儉已曾為此書。不知元時郝經(jīng)、宋時蕭常,俱先編輯。(案:《宋史·藝文志》又有李杞改修《三國志》六十七卷,不止蕭常,此未詐考。)不特謝書非出創(chuàng)見,即吳之舊本亦徒自苦。其言誠當(dāng)矣。
△《晉史刪》·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國縉撰。國縉,字薦卿,歸安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謫淅川縣知縣,終於南京工部主事。是書之名,載《浙江通志》中,卷數(shù)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