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錄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錄 作者:張次溪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録  

  ●目錄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録》序
  《北平梨園金石文字録》題辭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録
   梨園館碑記在右安門內(nèi)陶然亭,今已磨毀。
   重修喜神祖師廟碑志在崇文門外精忠廟
   重修喜神殿碑序崇文門外精忠廟
   重修安慶義園關(guān)帝廟碑記在崇文門外四眼井戲子墳
   春臺班義園記在南極廟街南極廟旁
   潛山義園記在右安門內(nèi)盆兒胡同
   安蘇義園碑在右安門內(nèi)豬營松柏庵
   重修天喜宮祖師像碑記在崇文外精忠廟
   梨園聚議廟會碑在崇文門外精忠廟
   鐵香爐在彰儀門外天寧寺塔院三圣殿內(nèi)
   蠟臺一對在彰儀門外天寧寺塔院三圣殿
   花筒一對在彰儀門外天寧寺塔院三圣殿
   八卦大鐵香爐在櫻桃斜街梨園新館內(nèi)
   又鐵香爐一亦在梨園新館內(nèi)
   鐵磬一亦在梨園新館內(nèi)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録》序

  天津姚彤章
  余與東莞張子次溪,同歷吾鄉(xiāng)趙幼梅先生門,而初未知也。乙丑春,息影蓬廬,閱所刊明史弱翁《舊京遺事》,已嘆其關(guān)心燕都掌故,為時輩所難能。向往之者,蓋有日矣。歲庚午,余應(yīng)國立北平研究院聘,獲與次溪共事史學(xué)研究會,適會中倡修《北平志》,次溪及余復(fù)同襄搜檢之役。由是昕夕聚處,歡然互道身世,乃憬然于彼此同門之誼。厥后相契既深,漸諗其述作裒輯之富,而益慕其搜訪之勤且淹博。蓋次溪于理董志乘之余,猶能屏居家燕處之閑,以懇懇從事于故實之訪求,卽一人詞組之微,亦僉關(guān)此邦文獻。今茲所輯,尤足與《北平志》相表里。然則余之于次溪正昔賢所謂『私情公誼兩難忘』也。況次溪方有叢書之刻,萬卷怡情,嫏環(huán)福厚。是録之成,正如龍袞九章,此特其一領(lǐng)耳。雙肇樓高,朱霞天半,不能讓海山仙館專美于前也,于是彈冠振衣而樂為之序。

  ●《北平梨園金石文字録》題辭

  魯濰王篔生蟫齋
  雙肇樓中香芬郁,詩成多被紅袖拂。金石搜訪到伶官,從來張華工博物。云郎紫稼盡風(fēng)流,都是當(dāng)年菊部頭。玉貌珠喉無覓處,殘碑?dāng)囗僮闱?。瘞玉埋香無定所,莓苔滿地多風(fēng)雨。生前縱使懷異才,寂寂泉臺與誰語?好事幸有張次溪,訪古到處留雪泥。片石遺文索求遍,珍重傳鈔費赫蹏。編成一冊彌愉快,莫教看煞同衛(wèi)玠。紅香翠暖如有知,定有芳魂來羅拜。何時盼得成此書,價值應(yīng)許同璠玙。為卿不惜因情死,我是瑯琊王伯輿。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録

  東莞張次溪輯

  ○梨園館碑記【在右安門內(nèi)陶然亭,今已磨毀?!?

  義冢,朋友以義合者也。居處相倚,緩急相恃,憂樂與共,蓋甚重乎其義也,而況于死生之際乎?魯論記孔子交朋友之義,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豢鬃恿⑷f古人倫之極,后世敦倫常篤氣誼,不欲以倫薄自處者,皆取法焉。間有為人所不能為之事,蓋亦賢豪者流也,然而往往難之。今夫人有高下、品有雅俗、術(shù)有貴賤,亦不同之極致,而揆之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之意,各有儔侶,各有相愛相恤之道。其不同者,類也;無不同者,情也。義緣情而起,欲立欲達者,秉彝同好也。安在流俗中必?zé)o古處自期,而敦倫仗義,不復(fù)見于里巷間乎?眾等,梨園館中儕伍也。夫梨園為小技,梨園之子非大人之侶、非君子之儔,而持其患難死生,必?zé)o有異情焉者。又況背井去家,寄跡數(shù)千里,外親族黨所不能顧向,而一抔之土未營,七尺之軀安托?眾等惻焉念之。義冢之設(shè),蓋誠篤于義者也。于是辟草披荊,計畝若干,東至西至南至北至,置之門內(nèi),以備同儕無以厝其骸骨者。斯舉也,勒之于石,以垂不朽,梨園之子生而有業(yè)、死而有托也已。夫死生貴賤乃見交情,衣冠文物中觀光帝畿者不少,當(dāng)共握手締交、文章酬酬、酒食言歡、指金石而矢同心,自命為君子之朋,一日可足千古。一旦蠅頭微末、得失所分,心如冰炭,掉臂不顧,而歧路彷徨莫一援手者盡然也,又況于死生之際乎?此亦梨園之子所深恥而不為,而斯久愿為之。嗚呼!其亦人杰也哉,其誠篤于義者哉!【右安門內(nèi)】

  大清雍正拾年歲次壬子中秋前三日,吳門閔源棟撰

  大成班箱上眾等和成班箱上眾等惠成班箱上眾等瑞祥班箱上眾等紫林班箱上眾等桂林班箱上眾等桂云班箱上眾等永興班箱上眾等玉成班箱上眾等公府班箱上眾等紫英班箱上眾等桂□班箱上眾等桂□班箱上眾等寳成班箱上眾等紫成班箱上眾等玉秀班箱上眾等裕和班箱上眾等嘉成社箱上眾等秀雅班箱上眾等

  會首鄒致善系順天府宛平縣人李□文系保定府深州長家屯徐家莊人□□桂系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人孫國豹系山東兗州府■〈艸溜〉陽縣人□芝貴系直隸人郭鳳山系山東人

  ○重修喜神祖師廟碑志【在崇文門外精忠廟】

  蓋聞詩書典籍,深嚴(yán)褒貶之詞,雜史歌曲【剝落四字】之【剝落二字】以千百世以上之行為,千百世以下猶在目前也。文人學(xué)士詩書觸目驚心,庸夫愚子無【剝落二字】終身昏【剝落一字】何以【剝落二字】何以【剝落一字】過,能得性情之正而已。夫得性情之正者,賢愚共樂,莫善梨園之【剝落二字】也。夫【剝落一字】者,創(chuàng)自明皇【剝落二字】元紀(jì),【剝落一字】其出劇葉其宮商,雖小子頑童無不悅觀而樂聽【剝落一字】是以【剝落一字】甚【剝落三字】以惡其奸,是以補經(jīng)史之不及也。然出劇宮商,必待伶官,始演其真情,【剝落三字】泣【剝落六字】以【剝落三字】現(xiàn)今【剝落十字】精忠廟側(cè)立祖師廟焉,孰知年深日久,風(fēng)雨損壞,于乾隆三十二年,梨園【剝落十四字】報不【剝落二字】而然一新,美奐美輪,流丹飛閣,更顯然梨園之【剝落二字】也。今將以為【剝落二字】注意重修之功,【剝落四字】原以傳不朽云。

  賜進士及第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欽命提督江西學(xué)政加三級劉躍云撰文

  大清乾隆乙巳年

  舉誠弟子十番□□錢糧處中和樂□索學(xué)外二學(xué)內(nèi)三學(xué)公官眾等信官眾等景山錢糧處三學(xué)掌儀司斛斗房雙和班戩谷班保和班裕慶班端瑞班余慶班萃慶班大成班王府新班和成班大春班四和班壽春班集成班宜慶班永慶班太和班萃芳班景和聚新和聚和合班金環(huán)班金慶班金銀班□□班金成班貴成班太成班

  寳成班玉成班永祥班祿和班松壽班大德盛班慶齡班萬家樓廣和樓裕興園長春園同慶園中和園慶豐園慶樂園

  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長慶班油飾山門旗桿見新引善弟子進冠袍帶履,寳興金鋪葉霖倉、葉光華宜慶班蔣朝品、王天貴、陳炳、張先德裕慶班夏玉官、黃保官、姚蘭香萃慶班謝玉

  齡長慶班王慶寧

  乾隆五十三年后閣油飾見新萃慶班助戲一臺

  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十八日萃慶班弟子姚德□、謝玉齡合龍門助銀壹百兩王天貴助油飾彩畫銀十兩,獻磬一口宜慶班弟子劉祥官助油飾彩畫銀二十兩,進獻冠袍帶履一分王明遠助油飾彩畫銀十兩,進獻歡門排旛一件劉慶貴進獻黃緞桌圍六個會首弟子貫義宗、馮文彬、田大漢、郭明

  ○重修喜神殿碑序【崇文門外精忠廟】

  蓋聞樂府曲部,相傳舊矣,非徒竄易耳目,實寓勸懲之助也。肇自上古葛天氏興八闋之歌,陰康氏啟華原之舞,太昊作離徽之樂,伶?zhèn)愒禳S鐘之律,以通神明之貺,以合天人之和,修真理性,反其天真,而歌舞樂音自是興焉。古人律其辭之謂詩,聲其詩之謂歌,詞曲之作,豈權(quán)輿是耶?太史公謂古詩三千余篇,孔子刪取三百五篇,篇中皆弦歌韶武之音。三代而下,莫盛于漢文。其時刑措不用,獨于禮樂之事,親為創(chuàng)立樂府。迨至明皇游入月宮,聞天上之樂,歸制霓裳曲部,此樂府曲部所以建焉。其后宋金元明,文人墨客釆詩博典,演為傳奇,內(nèi)中褒忠揚孝、貶佞除奸,實勉人為善去惡,濟世之良劑也。渡蟻還帶、雷報海潮,實勸人知因果報,驚愚之木鐸也。于戲!古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舉佞賢奸,見為當(dāng)場榜樣,足能善勸惡懲,亦能振聾起瞆,此則大有醒世之機,夫何褻于曲部哉?方今圣人御宇,正宜謳歌節(jié)奏,庶可上報圣明載覆之深恩,次答祖師護佑之宏庥。燕都精忠鄂王廟側(cè),舊有喜神圣殿,連年頻遭風(fēng)雨,以致殿宇朽壞。為此同人樂助,庀材鳩工,有者重修重補,無者新創(chuàng)新建。期年前后落成,上下煥然一新,庶還答報圣恩有所,尤欣神人共受其庇,非敢妄為壯觀娛目,實如慎終追遠,至意謹序。今將尊祖師廟歷年重修重葺善士名目恭勒于左:重修閣下喜神殿圣像兩旁配像十尊,冠袍帶履全新,系安徽春臺班領(lǐng)袖弟子陳孔蒸并同事李華貴等樂助于嘉慶十七年二月吉日。重修喜神閣三間彩畫,油飾見新,亦是春臺班弟子陳孔蒸并同事李華貴等樂助于嘉慶十九年三月吉日。修其兩旁配殿六間,系安徽四喜、三慶、和春班領(lǐng)袖弟子眾善人等并同事會首人等樂助修葺全新。又垂花門樓系直隸和成山陜【雙和、順立】班領(lǐng)袖弟子眾善人等并同事會首人等樂助修葺一新于嘉慶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是年會首高朗亭、胡大成、潘蘭亭、陳士云、霍玉德、韓永立,公同商議重修戲樓罩棚,其修理工資除在京大小各班、居樓園館眾善士樂助,名目載列于后。鎮(zhèn)國將軍綿總敬書,安徽弟子程祥翠撰。

  引善弟子梁邦彥承辨弟子葉光華

  和成班雙和班三慶班春臺班順立班四喜班和春班新興班公和班萬慶班金玉班如意班義成班景和班太祥班和瑞班恩和班裕春班寳興班中和園裕興園慶樂園廣和樓三慶園慶和園廣德樓天樂園同樂園慶春園慶順園廣興園隆和園阜成園德勝芳草園萬興園太慶園萬慶園六和軒廣成園

  道光六年九月補修后閣墻垣,系慶成班及闔班眾等領(lǐng)首。重修閣上下圣像,春臺班領(lǐng)首。閣上下彩畫及兩廊,嵩祝班領(lǐng)首。所有京城大小各班累年修理油飾,恭勒于上,永垂不朽。

  會首弟子韓永立、殷彩芝、高朗亭、陳士云、池寳財、李三元

  本廟住持弟子李如順走廟弟子井德泉

  道光七年三月十八日

  ○重修安慶義園關(guān)帝廟碑記【在崇文門外四眼井戲子墳】

  京都崇文門外四眼井地方設(shè)立安慶義園,自明迄今,新舊有二處,基址毘連,各有限制,境界無越,管理之人亦有專司。惟園旁關(guān)帝廟一所,則同郡之公宜享祀者焉。奈百十年于茲,風(fēng)雨飄零,墻垣傾圮,幾致守伺者無所憑籍,而異鄉(xiāng)公事糾費為難,若不及時修理,則神位之香燈、客墳之吊祭,倘有荒棄,夫何忍焉?爰約在京同鄉(xiāng)諸君子,亟籌經(jīng)費,量力捐輸。園無分乎新舊,廟勿別乎公私,身在異鄉(xiāng),情殷同郡,因于道光丙戌冬月?lián)窦F工,照原廟之舊規(guī),居地從新拆作,卽于丁亥春日落成。此項籌費未敷,仍在新義園歲祭余資帳內(nèi)彌補。用刻瑊石,以志其顛末云爾。

  道光七年歲次丁亥孟夏之吉

  安慶新義園董事高朗亭、陳孔蒸、程御詮率領(lǐng)同善人等公立

  安慶義園接買新地挑塘捐輪,故名列后:

  傅學(xué)士張鑒萬董東來王彤萬何奉峩葉桐椿李華貴汪亮彩何聲名沈韻亭韓存猶李郁才程騰遠郝栢祥畬啟遠郝應(yīng)蘭潘壽康李續(xù)美

  重新造屋,修摸故冢,功德名目開后:領(lǐng)首監(jiān)修程御詮,承辦高朗亭陳孔蒸郝可貞殷采芝郝呈祥查桐嗚劉照遠吳正田葉翠亭黃翠保盧祿馭陳金彩米應(yīng)先姜新盤程

  殿楹潘德逵檀汝弼陳邦泰董秀榮汪瀛洲、何俊儒檀蘭卿郝梁臣汪德泰傅鴻升汪少霞潘蘭亭王炳瀛孔容生蘇德寬陳詞雅劉潤浦王國元任三林張耀林伍

  任泰楊翠英吳廣義徐蘭仙甘鶴齡李蘭亭潘喬舒徐月亭蔣詠蘭王綺云周小鳳陳紉薌張松年韓慶元程祥翠馮藝仙宋碧筠陳蓮卿汪有仁曹梅仙

  特授順天府大興縣正堂加十級記録十次胡為禁約事

  照得本邑紳士陳孔蒸、程卿詮等,置買焦起恒房地一所,作為義冢,洵屬義舉。誠恐無知小民在此地起土,以致骨骸暴露,實為可憫,為此示仰軍民人等知悉:嗣后毋得在此地內(nèi)刨土滋擾,倘有不遵,許管義園人鳴同地總赴縣,據(jù)實指名稟報,以憑拿究重懲,決不輕貸。各宜凜遵勿違,特示。

  右仰通知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 日
  永勒安慶同仁義園
  合將各位捐輸永垂不朽,芳名列左:

  陳邦泰捐京錢壹百吊  陳孔蒸捐京錢伍拾吊  殷采芝捐京錢伍拾吊  蔣詠蘭捐京錢伍拾吊  王綺云捐京錢伍拾吊  陳紉香捐京錢叁拾吊  汪齡書捐京錢叁拾吊  吳正田捐京錢貳拾吊  傅鴻升捐京錢貳拾吊  何吉祥捐京錢貳拾吊  陳金彩捐京錢貳拾吊  張少騫捐京錢貳拾吊  程御詮捐京錢貳拾吊  郁致廉捐京錢貳拾吊  徐月亭捐京錢貳拾吊  盧祿馭捐京錢貳拾吊  潘德逵捐京錢貳拾吊  檀汝弼捐京錢拾吊  宋碧筠捐京錢拾吊  甘鶴齡捐京錢拾吊  孔容生捐京錢拾吊  張漢云捐京錢拾吊  陳青蓮捐京錢拾吊  葉漢英捐京錢拾吊  張耀林捐京錢拾吊  王壽仙捐京錢拾吊  蘇德寬捐京錢拾吊  章鳳先捐京錢拾吊  陳貨盈捐京錢拾吊  李鵬交捐京錢拾吊  查蘭玉捐京錢拾吊  王貴喜捐京錢拾吊  汪慶隆捐京錢拾吊  嚴(yán)全保捐京錢拾吊

  ○春臺班義園記【在南極廟街南極廟旁】

  義園系乎春臺者,別乎梨園之義園而言也。皖省各班向有合置梨園義冢一所,凡業(yè)梨園者歿,聽其或厝或葬,或起棺扶歸壽藏,或永寄居茲佳城,歷有年矣。近因墳冢漸增,累累然幾無余地,我春臺陳公孔蒸、蔣公云谷二公,是以續(xù)有此舉。兼以同人協(xié)心樂捐,訪得左安門內(nèi)南極廟左側(cè)有郭姓廢地一區(qū),計地十六畝,勢居平曠,堪為義冢,東西南北周圍四至,仝步其界,特此憑中說合,購于道光十五年八月初七日,價費若干,應(yīng)契蒙批恩免納稅。但法在垂久,事保無虞,必豎碑以防湮沒,更筑堵以阻游牧,方使旅魄得安,不致異魂無寄。且恐歲月既久,其后墳冢將亦累累無幾,因議此園本專屬春臺,則亦惟春臺之人始許其厝葬,庶足以善后也。所有樂捐姓氏及葬次規(guī)條,并勒于世也。

  大清道光十七年歲次丁酉清和月谷旦春臺班等公立

  陳長春捐錢二百吊文  謝錦源捐錢一百六十吊文  殷彩芝捐錢一百六十吊文  吳桐仙捐錢一百六十吊文  汪麟書捐錢一百六十吊文  劉庭蘭捐錢一百六十吊文  朱鑒榮捐錢一百四十吊文  李占鰲捐錢一百四十吊文  王長貴捐錢一百十吊文  陳邦泰捐錢八十吊文  郝良臣捐錢八十吊文  郝呈祥捐錢八十吊文  毛清香捐錢八十吊文  黃聯(lián)貴捐錢八十吊文  何富宴捐錢七十五吊文  王春蘭捐錢七十五吊文  胡湘云吊捐錢七十五吊文  胡雙林捐錢七十五吊文  傅嗚升捐錢七十五吊文  檀蘭卿捐錢六十吊文  陳孔蒸捐錢一百吊文  蔣云谷捐錢二百八十吊文  張金蘭捐錢六十吊文  高蘭生捐錢五十七吊文  汪全林捐錢二十六吊文  陳秋痕捐錢二十六吊文  葉沁香捐錢二十六吊文  俞鴻翠捐錢二十六吊文  夏天喜捐錢二十六吊文  張金林捐錢二十六吊文  朱福喜捐錢三十吊文  何翠林捐錢三十吊文  陳鸞仙捐錢三十吊文  謝發(fā)林捐錢三十吊文  張之福捐錢三十吊文  姚連元捐錢二十吊文  錢金福捐錢二十吊文  丁鴻寳捐錢十吊文  尤天壽捐錢十吊文  姜新盤捐錢十吊文  闔班眾姓捐錢一百吊文  舊存公項三百吊文  共捐錢三千五百二十三吊文

  地圓十六畝,周圍樹木、院墻,門樓一座,神殿三間,廂房二間,甬路、井臺、界石全。公立義園,永遠不準(zhǔn)看地人栽種。

  ○潛山義園記【在右安門內(nèi)盆兒胡同】

  安慶舊有義園在崇文門外,為一郡設(shè)也,其地頗隘,葬幾滿。今春同里陳君盛江告以族人庚鑒與周君瀛買地一區(qū),置潛山義園。潛為安慶屬邑,地瘠多山,民每輕去其鄉(xiāng),傭販自給。近年故鄉(xiāng)兵火,避地北來者尤眾,奔走衣食,謀生不遂,往往客死,無過而問者。幸而官給殮具,瘞之漏皋,青磷白骨,叢雜于荒煙蔓草間,生不識為何方之民,歿不辨為誰氏之鬼。悲夫!二君惻然,因有是舉,此誠仁人君子之用心也。使天下之游斯土者皆如二君之用心,將無邑不有義園,俾死有所歸,游魂無餒,豈不足以勸將來、厚風(fēng)俗哉?故樂為之記。

  賜進士出身勅授承德郎刑部湖廣司翰林院庶吉士望江倪文蔚撰并書

  大清咸豐七年歲在丁巳孟夏月谷旦立石

  首事周瀛  郝學(xué)言  徐廷奎  潘潤昌  李長明  章可純  韋文波  韋文錦  周延齡  韋文繡  陳盛江  曹顯猷  余運秀  張金生  郭煥廷  余永謨  陳盛茂  嚴(yán)嘉賓  郝厚卿  張倚云  徐紹峯  郝占林  張占鰲  郝有章  郝知禮  孟耀文  查用賓  李紹堂  郝左元  郝永升  郝鶴年  郝恒翠  孔艶清  張新廣  余鳳九  產(chǎn)得元  張錦坦  陳蘭芝  金春榮  產(chǎn)艶倫  祝東來  徐亨英  方福林  余三勝  陳蘭初  陳庚鑒  程玉珊

  ○安蘇義園碑【在右安門內(nèi)豬營松柏庵】

  蓋聞天地有好生之德,圣賢多安死之方。由好生之念推之,不獨生者當(dāng)全其生,卽死者亦當(dāng)全其死,雖死亦如生矣。京都八方環(huán)集,商庶駢闐,各省衛(wèi)人挾藝營利,蹴居長安者,動以億萬。計其中貧病飄離,孤孑失所,死無殯地者,不知凡幾。生無以養(yǎng),死無以全,蔓草荒磷,枯骼遺胔,半殘于蠅蚋狐貍之吻,此真仁人孝子所不忍聞,傷心慘目孰過于斯耶?前人義園之建,專為同鄉(xiāng)歿無依賴者掩而葬之,使得全其死,事至善也。吳門徐蝶仙,慷慨好義,不吝解囊,商之同里朱蓮卿暨皖中程玉珊,創(chuàng)首共圖斯舉,廣為勸募,集資營造,購得大豬營隙地一區(qū),坐落宣武門外橫街南下洼之西,東至許姓塋地,西至龍泉寺口邊大道,南至陳姓塋地,北至官道,其中建設(shè)安蘇義園一所,為同鄉(xiāng)孤苦客死都下者埋掩之地。援松柏庵僧人恒實看管作為之善策,于虖仁矣。夫人得全其死,無異得全其生,推桑梓之情,憫尸骸之暴。累累黃壤,寸寸丹忱。異地孤魂,同聲感泣。其事不可湮沒弗彰,其地不可顓頇弗考,使后之同志者廣為推恩,勤加修葺,則造福庶無涯涘矣。爰筆而樂為之記。時在同治九年歲次庚午仲秋月中澣,國史館詳校方略館校對內(nèi)閣中書本衙門撰文協(xié)辦侍讀浙西武林王堃厚山氏撰記并書。

  文宅捐銀壹百兩  伊宅捐銀壹百兩  無名氏捐錢壹百吊  陳柏巖捐錢壹百吊  朱韻秋捐錢壹百吊  梅慧仙捐錢壹百吊  朱蓮芬捐錢壹百吊  徐椒懷捐錢壹百吊  陸竹卿捐錢壹百吊  徐王氏捐錢五拾吊  張子明捐錢壹百吊  陳蘭初捐錢壹百吊  陳蘭仙捐錢壹百吊  袁聽泉捐錢壹百吊  杜蜨云捐錢壹百吊  朱吉仙捐錢壹百吊  張芷芳捐錢壹百吊  

  ○重修天喜宮祖師像碑記【在崇文外精忠廟】

  溯自前明建立精忠廟,其左旁有天喜宮,奉祀祖師圣像,歷有年所。嘉慶、道光中,建有重修碑碣。迄今數(shù)十年,風(fēng)雨摧殘,樓殿傾圮。咸豐間,先師張君士元往來奠祀,有意重修,心愿未遂,遽爾仙逝。光緒初年復(fù)有會首程君椿不忍坐視,起意修葺,工程浩大,獨力難持,商之同人徐君炘、梅君芳等,均愿樂從,共勷盛事,始有規(guī)模。適值孝貞顯皇后國服,程君及梅君先后作古,徐君旋里,因是中阻。前人之心愿未完,不無遺恨。苗等屢沐神庥,無由報祀,際茲眾志成城,羣情感戴,是以首倡捐資,告厥成功,勒碑永奠,亦不過繼緒前徽已耳,是為之志。

  謹將眾善芳名開列于左

  王有廉捐銀九千捌百兩  廣德樓捐銀十兩  三慶園捐銀十兩  中和園捐銀十兩  慶和園捐銀十兩  時慶捐銀壹百兩  遲春香捐銀十兩  徐承瀚捐銀十兩  周長山捐銀五兩  

  承修廟首弟子楊久昌、督工劉錫田、走廟弟子閻兆慶、精忠廟焚修王有廉

  ○梨園聚議廟會碑【在崇文門外精忠廟】

  古者伶官代異其制,然音律則無不同。自十字譜行,而院本以作,于是昆山之劇、弋陽之歌競奏于通都大邑間,大要借因果為勸懲,卽詠歌為諷諭,而感人之道寓焉矣。勝國時,設(shè)教坊司,殿中韶樂其詞出于俳優(yōu),多乖雅道,十二月樂歌按月律以奏,及進膳、迎膳等曲,皆用雜劇為娛戲。流俗諠譊,淫哇不逞。正德時臧賢以伶人進,與諸佞幸角寵竊權(quán),教坊取隸益猥雜,筋斗百戲之類日盛于禁廷,而豪族富民效尤于下,選色品聲,靡靡之音充于京師。御史汪珊有屏絶玩好之請,然未能盡革其風(fēng)也。國朝乾隆初,命張文敏制院本進呈,各依節(jié)令奏演,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之屬,謂之《月令承應(yīng)》。其于內(nèi)廷諸慶事奏演祥征瑞應(yīng)者,謂之《法宮雅奏》。其于萬壽令節(jié)奏演羣仙諸佛添籌錫禧,以及黃童白叟含脯鼓腹者,諸如《九九大慶》。又演《目蓮救母》事,析為十本,謂之《勸善金科》,于歲暮奏之,以代古人儺祓之意。演唐元奘西域事,謂之《升平寳筏》,上元前后數(shù)日奏之。嘉慶癸酉軍興,特命罷諸連臺,上元日惟以《月令承應(yīng)》代之,放除聲色之意,遠超于勝國。以故梨園供奉內(nèi)廷者,率法惟謹,亦無敢以新聲巧伎進。又恐無以束修其儔侶也,特立廟于崇文門外西偏,有事則聚議之。歲時伏臘,以相休息。舉年資深者一人統(tǒng)司之?!緞兟湮遄帧康渲辆蓿庵辽埔?。今將復(fù)新其廟貌,思得文言以永于石,因述緣起,并系以銘:

  大雅之音,式和且平。萃處既協(xié),詠歌以興。聿修丹艧,胥調(diào)筦笙。吉【剝落一字】令辰,明祀攸行。神具醉止,喜氣充庭。既匡既敕,福祿來成。于萬斯年,鳴此和聲。

  賜進士出身誥授奉直大夫兵部主事北平孫汝梅撰

  賜進士及第誥授光祿大夫協(xié)辦大學(xué)士刑部尚書軍機大臣南皮張之萬書丹

  大清光緒十三年歲次丁亥季秋谷旦

  ○鐵香爐【在彰儀門外天寧寺塔院三圣殿內(nèi)】

  爐高一尺,圓肚形。左旁鑄有『咸豐二年三月十八日誠獻』十一字,中鑄『洪福班』三大字,右旁鑄有『信士弟子何介山等立』九字。

  ○蠟臺一對【在彰儀門外天寧寺塔院三圣殿】

  蠟臺兩個,一鑄『和春班』三字,一鑄『洪福班』三字。

  ○花筒一對【在彰儀門外天寧寺塔院三圣殿】

  花筒兩個,上鑄『洪福班』三字。

  ○八卦大鐵香爐【在櫻桃斜街梨園新館內(nèi)】

  爐高尺余,為圓肚形,直徑亦在一尺以上。文作四喜班信士弟子人名,共七列,每列七名,今多剝落,其可考出者如下:

  張宗孔劉進公朱永祥章廷陽王□才王玉山曹德豐呂懷德葉玉奎張連明王沛如黃榮貴朱永壽朱玉貴劉超龍□尚儉王福庭葉春華藩茂蘭□□泰張如松王順敬高鳳林李占鰲文大齡徐有至陳茂才李榮青李玉林周潤貴張廷貴姚福

  按上列各人,惟『李占鰲』又見道光十七年《春臺義園碑記》中,則此爐當(dāng)系道光初年者。

  ○又鐵香爐一【亦在梨園新館內(nèi)】

  文為『光緒十三年光裕堂獻』。

  ○鐵磬一【亦在梨園新館內(nèi)】

  文作橫行,共七字,上鑄『九皇圣會』四字,下鑄『四喜班』三字。左鑄『光緒十五年九月立』八字,右鑄『會末弟子眾等誠獻』八字。

  《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録》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