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莫繩孫序
先君子于經(jīng)籍刊板善劣、時代,每箋志《四庫簡目》當(dāng)條之下,間及存目,其四庫未收者亦記諸上下方。又采錄邵位西年丈懿辰所見經(jīng)籍筆記益之。邵本有汪鐵樵先生家驤朱筆記并取焉。同治辛未,先君子棄養(yǎng)。繩孫謹(jǐn)依錄為十六卷。凡經(jīng)部四庫存目者三,四庫未收者百十八;史部存目者二十八,未收者二百有十;子部存目者十四,未收者百九十八;集部存目者一,未收這百二十一。其四庫已著錄,未箋傳本者并闕之。蓋是書當(dāng)與《簡明目錄》合觀也。癸酉長夏第二男繩孫謹(jǐn)志。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總目
卷第一經(jīng)部 易類 書類
卷第二經(jīng)部 詩類 禮類 春秋類
卷第三經(jīng)部 孝經(jīng)類 五經(jīng)總類 四書類 樂類 小學(xué)類
卷第四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記事本末類 別史類 雜
史類
卷第五史部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史抄類 載記類 時
令類 地理類
卷第六史部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錄類 史評類
卷第七子部 儒家類 兵家類 法家類 農(nóng)家類
卷第八子部 醫(yī)家類 天文算法類
卷第九子部 術(shù)數(shù)類 藝術(shù)類 譜錄類
卷第十子部 雜家類 類書類
卷第十一子部 小說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
卷第十二集部 楚詞類 別集類漢至五代
卷第十三集部 別集類宋
卷第十四集部 別集類金至元
卷第十五集部 別集類明至國朝
卷第十六集部 總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一 獨山莫友芝子偲
經(jīng)部一
《五經(jīng)》古注
乾隆中仿宋相臺岳氏本刊。道光中貴州、廣東皆有翻本。貴州本無卷端璽印。 (福建翻本有璽印而不精,近日印本尤漫漶。江寧書局翻本無璽印,頗佳。 戊戌在京,見廠市各書肆俱有廠刊本《五經(jīng)》,價十金一部而印本漫漶,據(jù)說為道光間所印。)
《五經(jīng)》白文
明趙用賢刻本。諸藩刻本亦多嘉靖庚子衛(wèi)王府本。
《六經(jīng)》白文
古香齋巾箱本
篆文《七經(jīng)》白文
《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四書》有明刊本,半頁九行,行十三字。 國朝內(nèi)府刊本,半頁八行,行十二字。李光地、張照等奉旨校閱。
《九經(jīng)》白文
無錫秦氏巾箱本。《易》三卷,《詩》、《書》各四卷,《春秋》十七卷,《禮記》、《周禮》各六卷,《孝經(jīng)》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學(xué)中庸章句》一卷,小學(xué)二卷。 盧抱經(jīng)曰:“《九經(jīng)》小字本,吾見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錫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又不及焉?!卑辞匕嬉愿叫W(xué)者為真宋刊?!段褰?jīng)》白文字小至每半頁二十行,版式又小,與秦本不同。又有《九經(jīng)》,略似秦本之十四行板,大小亦略似,蓋即其所出抱經(jīng)所謂“南宋不如北宋”者也。又見一南宋《九經(jīng)》,半頁二十行板,大小略似秦板者。《天祿后目》有南宋刊巾箱《九經(jīng)》白文,不知其廿行抑十四行。
《十三經(jīng)》古注
明永懷堂葛氏刊,又有翻本。今在浙猶存,同治辛卯見新印本。江西稽古樓《十三經(jīng)》古注巾箱本。其《春秋》三《傳》用閩齊伋刪注,與葛本同。其《四書》古注、朱注并列。
《六經(jīng)》注
有正統(tǒng)本、怡府明善堂巾箱本、汲古閣本、今天都黃晟巾箱本及今揚州鮑氏本。諸本《春秋》皆刻胡傳,惟鮑氏并四傳合鈔。又揚州黃氏刊本,其《春秋》獨用《左傳》,與內(nèi)府刊《六經(jīng)》同。按明正統(tǒng)中,內(nèi)府刊《五經(jīng)四書集注》大板甚佳。《易》兼程、朱傳義,《詩、書集傳》連音釋、綱領(lǐng)、序辨,《大學(xué)、中庸章句》連或問,惟《春秋》為胡傳。此后刻《六經(jīng)》者,綱領(lǐng)、序辨等不全,皆不如正統(tǒng)本。同治五年,金陵開書局,刻《五經(jīng)》、《四書》,程注、傳義分刻,各還兩家舊式,甚善?!洞呵铩酚谩蹲髠鳌?,惜不依岳本而據(jù)姚本。 《注疏》有十行,行十七字,附音釋本,系宋元舊刊。至明正德后遞有修補之頁,即明初南雍所集舊板也。阮氏所藏,凡有十經(jīng),獨闕《儀禮》、《孝經(jīng)》、《爾雅》三種。所作《??庇洝窊?jù)此本為多。后又得《孝經(jīng)》,凡十一經(jīng)。至嘉靖中,閩中御使李元陽等,即用此十行本重寫,刊為《十三經(jīng)注疏》。每半頁九行,行廿一字,所謂閩本也。南監(jiān)中諸經(jīng)板仍十行之舊,其初本闕《儀禮》,以楊復(fù)《儀禮圖》補之,亦宋元舊板。嘉靖五年,陳鳳梧刻《儀禮注疏》于山東,以板送監(jiān)。十行,行二十字。閩刻《儀禮》即據(jù)其本。經(jīng)文佚脫數(shù)處,亦未能校補。后南監(jiān)《周禮》、《禮記》、《孟子》板盡無存,余亦多殘缺。神宗萬歷中,乃依閩版刻北監(jiān)《十三經(jīng)》。崇禎時,常熟毛氏又依北監(jiān)板刊《十三經(jīng)》,訛誤甚多,不及其《十七史》多據(jù)古本重刊,勝于監(jiān)板也。 本朝乾隆初,殿板注疏句下加圈,校刻甚精。嘉慶乙亥,阮文達(dá)太傅巡撫江西,重刊十行本于南昌府學(xué),共四百六十卷,后附《??庇洝?,然不若單本《校勘記》之詳備。學(xué)者但得阮氏《??庇洝啡?,不論何本注疏,皆可據(jù)以校讀矣。惟蘇州翻刻汲古閣本,至為惡劣。
通志堂《九經(jīng)解》
百四十種,千七百八十六卷。崑山徐氏傳是樓所藏舊本,納蘭成德校勘。翁覃溪有單刻目錄。
《皇清經(jīng)解》
百八十三種,千四百卷。道光九年儀征阮氏 刻于廣州。
《易》類
《子夏易傳》十一卷
舊題卜子夏撰。 納蘭成德刻《通志堂經(jīng)解》本。 《學(xué)津討源》本。 王謨輯《漢魏遺書》本一卷。 孫堂輯《廿一家易說》本一卷。 張惠言輯本。 吳騫《義疏》二卷。 此書晁以道稱張弧偽作。通志堂所刊,已非張弧之舊。王謨以下諸人所輯,則并非此書,皆自他書輯出。惟吳騫本最精審。
馬融《易傳》一卷
荀爽《易注》一卷
王肅《易注》一卷
虞翻《易注》一卷
干寶《易注》一卷
《九家易集注》一卷并孫堂所輯
《周易虞氏易》九卷 《消息》二卷
國朝張惠言校補惠棟輯本,而略為融貫。嘉慶中,阮氏為刊行,又刊入《經(jīng)解》。近時通行,場屋士子利其參互之說,作《易經(jīng)》文,捃摭敷衍,矜奇炫博。實則漢學(xué)諸經(jīng),惟《易》一類最為雜亂無理,程子教人先看王弼,因其一掃漢人之蕪穢也。
《周易鄭康成注》一卷
漢鄭玄撰。 《玉?!泛蟾娇居性?《秘冊匯函》本附刊李氏《集解》后。
《新本鄭氏周易》三卷
漢鄭玄撰。 國朝惠棟編。 《雅雨堂叢書》本十卷。 孫堂廿一家注本。又丁杰輯補十二卷,《湖海樓叢書》本。 又張惠言《輯義》二卷,見阮氏刻《經(jīng)解》。 又孔廣森 輯本十二卷。 廣東新刊《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陸氏易解》一卷
吳陸績撰。 樊維城刊《鹽邑志林》本。 《津逮秘書》本三卷。 《學(xué)津討源》本三卷。 《敏求記》云,三卷本舊抄。 孫堂《廿一家易注》本重校補一卷作《周易述》。 《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周易注》十卷
魏王弼注,《系辭》以下韓康伯注。 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宋相臺岳氏本。 又明味經(jīng)堂刊本。(味經(jīng)堂刊本,線外有耳,標(biāo)某卦。其刻法如宋本,后附《釋文》。) 永懷堂葛氏本。 又《漢魏叢書》、《津逮秘書》、《學(xué)津討源》、天一閣皆有單刊《略例》。 《說郛》中刊《略例》無邢注。 毛氏影寫宋相臺本,每半頁八行,行十七字。每卷末俱有“相臺岳氏刊梓荊溪家塾”篆文木記。 江寧翻相臺本、閩翻相臺本以下《書》、《禮》、《左傳》并同。 (味經(jīng)堂刊本線外有耳,標(biāo)某卦,其刻法如宋本,后附《釋文》。)
《周易正義》十卷
唐孔穎達(dá)撰。 明嘉靖閩刊本。 萬歷十四年北監(jiān)本。 毛氏汲古閣本。 乾隆十一年殿本。 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阮刊本。 諸本附《略例》,阮本無之。此書一名《周易兼義》。阮氏《??庇洝房s聚,有錢遵王校宋本。 盧抱經(jīng)傳校明錢求赤校影宋抄本前有長孫無忌《上五經(jīng)正義表》,宋本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廿四。元本半頁九行,行十七字。
《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李鼎祚撰。 《秘冊匯函》本十一卷。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雅雨堂盧氏本題云《李氏易傳》。 《天一閣目》有明宗室朱睦桔、西亭氏刊本,后附《略例》一卷。 朱睦桔刊本亦十七卷,附《略例》一卷?!缎颉费缘美钪新醇宜伪局乜C鲜呔砘蚣磽?jù)此本也。 昭文張氏有影宋刻十卷本,云十七卷乃毛刻所分,非原次也。 嘉慶戊寅吳周孝垓刊本。 陽湖孫星衍嘉慶三年刊巾箱本《周易古注》于《岱南閣叢書》中,亦題曰《周易集解》十卷。每條先列李氏《集解》,次列王注,又自采漢儒說附于后。 此書惟《新唐志》作十七卷,余目錄家及李自序俱作十卷,毛乃并改合《唐志》。張氏影宋即毛舊藏。 《匯函》本。
《周易口訣義》六卷
唐史徵撰。 武英殿聚珍本。 福建翻刊聚珍本。 岱南閣巾箱本。 《匯函》本。(道光已酉江西刊《遜敏齋叢書》本。)
《周易舉正》三卷
唐郭京撰。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天一閣本。 鄭珍有影宋刊抄本絕精。
《易數(shù)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
宋劉牧撰。 通志堂本。 《道藏》頁本。
《周易口義》十二卷
宋倪天隱述。 康熙二十六年李氏刊本。 丁德明刊本。
《溫公易說》六卷
宋司馬光撰。 聚珍板本。 閩翻本。 河南新刻《經(jīng)苑》本。
《橫渠易說》三卷
宋張載撰。 明刊白口本。 通志堂本。(收呂柟刊。)
《東坡易傳》九卷
宋蘇軾撰。 明萬歷丙申閩齊伋刻朱墨套板本。 明焦竑刊《兩蘇經(jīng)解》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吳三鯨刊本。(閩本不佳。)
《易傳》四卷
宋程子撰。《經(jīng)籍志》十卷。 錢曾云宋刊本六卷。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六卷。 宋本每頁廿四行,行廿二字。 御兒呂氏《二程》全書本。 河南程氏祠堂本。 同治丙寅金陵局本。(明刊廣東崇正堂本《周易傳義》十卷,明中宮刊二十四卷,皆合刊也。)
《易程傳》六卷
宋本光緒八年遵義黎欽使庶昌在日本國得元本,每頁大字二十二行,行廿一字。即在東京據(jù)以重刊,極精。
《了翁易說》一卷
宋陳瓘撰。 《四庫》從吳玉墀家紹興中陳正刊本傳抄。 山陰淡生堂祁氏有寫本。 了翁疑是了齋,當(dāng)考 。 (字正同,刊于常州官舍。)
《吳園易解》九卷
宋張根撰。 聚珍本。 閩翻本。 《墨海金壺》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自《說卦傳》以下殘闕。 澹生堂寫本尚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惟《序論》殘闕過半。昭文張氏舊抄同,謂刊本更闕多字。
《周易新講義》十卷
宋龔原撰。原字深甫,遂昌人。少與陸佃同師王安石。官至寶文閣待制。王安石自以《易解》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故紹圣后,原與耿南仲注《易》并行場屋。見晁公武《讀書志》。其書《四庫》未收,阮文達(dá)公元撫浙時,獲本進(jìn)呈內(nèi)府。
《周易新講義》十卷
宋耿南仲撰。 《宋志》作《解義》。晁公武云,紹武間場屋行之。今存者間有闕文。日本國《佚存叢書》本題龔原撰。
《紫巖易傳》十卷
宋張浚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以為明書帕本不足憑。
《讀易詳說》十卷
宋李光撰。 諸家書目或作“讀易老人解說”?!端沃尽纷鳌兑讉鳌贰?缺《豫》、《隨》、《無妄》、《暌》、《蹇》、《中孚》六卦及《晉卦》六三以下,《復(fù)》與《大畜》亦有闕文。《系辭》以下無解。
《易小傳》六卷
宋沈該撰。 通志堂本每卷分上下,合十二卷。 宋本有《系辭補注》附卷末,今本已佚。 澹生堂抄本有《系辭補注》一卷,向藏山陰沈氏詒經(jīng)堂,止十?dāng)?shù)葉。
《泰軒易傳》六卷
宋李中正撰。中正字伯謙,清源人。是書后有嘉定庚辰廣川董洪跋,稱泰軒先生以易名吾邦,凡卦爻之義,皆于六畫之中求之云云。后又有日本國天瀑山人跋,稱是書為足利學(xué)所貯文明中影本。日本《佚存叢書》以活字板擺印。 《四庫》未收。阮相國曾以進(jìn)呈,見《研經(jīng)室外集》。《提要》:“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載,亦不見于諸家書目?!?近重刊《佚存》本。
《漢上易集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
宋朱震撰。 通志堂本。
《周易窺馀》十五卷
宋鄭剛中撰。 按明文淵閣、菉竹堂《書目》俱有此書。
《易璇璣》三卷
宋吳沆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云,汲古閣后得舊本有序文,寫付東海,后人竟未補刻。全書亦尚有訛處,不曾修板。
《易變體義》十二卷
宋都絜撰。 缺《豫》、《隨》、《大壯》、《暌》、《蹇》、《大畜》、《中孚》七卦。
《周易經(jīng)傳集解》三十六卷
宋林栗撰。 秀水曹倦圃有寫本。 通志堂本已刊,因栗與朱子為難毀其板。 《四庫》著錄系曝書亭藏本傳鈔。
《易原》八卷
宋程大昌撰。 聚珍板本。 閩翻本。 《新安文獻(xiàn)志》尚載三篇,則正德時尚有傳本。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
宋程迥撰。 明刊本,曹倦圃藏。 天一閣刊本。 《說郛》本《古占》一卷。
《周易本義》十二卷
宋朱子撰。 內(nèi)庭仿宋刻本前列九圖,后附《五贊筮儀》。 又康熙五十年曹寅刻本。 又寶應(yīng)劉氏獲古齋重刊宋本附載呂氏《音訓(xùn)》,惟不載九圖、《筮儀》為謬。 (方功惠重刻內(nèi)府本。)
《易學(xué)啟蒙》四卷
朱子撰。御兒呂氏刊《朱子遺書》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 宋本《易學(xué)啟蒙》上下每半頁七行,行十五字。 通志堂本。
《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
宋郭雍撰。 《宋志》亦十一卷。聚珍板本。 閩翻本。 杭州縮巾箱本。 (祁抄。)
《周氏易海撮要》十二卷
宋李衡刪定。 通志堂本。(《淡生馀苑》刊,止一卷。)
《南軒易說》三卷
宋張栻撰。 《四庫》著錄系曹溶從元刻傳抄本。 元至元壬辰胡順父刊本,末有鉤摩舊本三小印,一作“謙卦”,一曰“贛州胡氏”,知順父即贛人,一曰“和卿”,蓋其字也。
《復(fù)齋易說》六卷
宋趙彥肅撰。 通志堂本。
《楊氏易傳》二十卷
宋楊簡撰。 明萬歷乙未劉日升、陳道亨刊本。 錢曾云,每卷端題曰“慈湖堂 經(jīng)義考”,作十卷。
《周易玩詞》十六卷
宋項安世撰。 通志堂本。 《讀書附志》云,其子寅孫刊于建安書院。樂章識于后。
《易說》四卷
宋趙善譽撰。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叢書》本。 缺《豫》、《隨》、《無妄》、《大壯》、《晉》、《暌》、《蹇》、《解》、《中孚》九卦。
《誠齋易傳》二十卷
宋楊萬里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近慈溪葉氏刊本。 黃丕烈有宋刊本。 明嘉靖壬寅尹耕療鶴亭刊本。
《大易粹言》十卷
宋方聞一編。 大興朱氏藏有宋刊本,今已售出?!端膸臁分浖磸拇吮緜鞒?。 《天祿后目》有宋本十二卷,首卷總序,末卷諸家論易五篇云。 《四庫全書》改標(biāo)方聞一編,可以不必仍定為曾穜撰。淳熙中曾穜守舒州,命聞一輯是書??逯每S,后摹印漫漶,張嗣古、陳造先后修之。
《易圖說》三卷
宋吳仁杰撰。 通志堂本。
《古周易》一卷
宋呂祖謙編。 通志堂本。 又李調(diào)元輯《易古文》三卷,函海本。 劉臺拱繙刻《本義》后附此書。 (陳伯巳曰,其門人王莘叟等受晦菴刻之臨淳。)
《古易音訓(xùn)》二卷
宋呂祖謙撰。久無傳本。 嘉慶壬戌宋咸熙從董真卿《周易會通》中抄出刊行。
《易傳燈》四卷
宋徐總干撰。 《函?!繁尽?《經(jīng)苑》本。
《易裨傳》二卷
宋林玉撰。 通志堂本。 《四庫》著錄系元至正間陳泰刊本傳鈔。
《厚齋易學(xué)》五十二卷
宋馮椅撰。 原本各自為書,《中興藝文志》可考。
《童溪易傳》三十卷
宋王宗傳撰。 通志堂本。 何云后闕二卷,非全書也。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三十卷,即崑山徐氏原本。
《西溪易說》十二卷
宋李過撰。 《四庫》 著錄系吳玉墀家抄本。 《天一閣目》有此書,缺慶元戊午《自序》,書中亦多缺文。
《丙子學(xué)易編》一卷
宋李心傳撰。 通志堂本附俞氏《周易集說》后,蓋俞石澗之節(jié)本,視原書特十分之一耳。 此本原初俞炎所鈔,后有炎《跋》,曰“此書系借聞德坊周家書肆所鬻者,天寒日短,并日而抄其可取者?!鄙w所存不及十之一矣。
《易通》六卷
宋趙以夫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周易經(jīng)傳訓(xùn)解》二卷
宋蔡淵撰。 《四庫》著錄系從吳玉墀家藏本傳抄。
《易象意言》一卷
宋蔡淵撰。 《大典》本首尾全。 《四庫》從《大典》本錄出。 杭州聚珍板本。 閩覆本。 《藝海珠塵》本。 吳氏《聽彝堂叢書》本。
《周易要義》十卷
宋魏了翁撰。 天一閣寫本。 了翁有《十七家易集義》,仲子靜齋刊于紫陽書院,今佚。此《要義》又有傳是樓抄本,見昭文張金吾《藏書志》。 郁松年藏宋刊本甚精。
《東谷易翼傳》二卷
宋鄭汝諧撰。 通志堂本鄭作趙,缺真德秀《序》。 (鄭如網(wǎng)刊于閩嶠漕司。又有盧陵刊本。)
《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
宋朱鑒編。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
《易學(xué)啟蒙小傳》一卷
宋稅與權(quán)撰。 通志堂本附《古經(jīng)傳》一卷。 《提要》附《古經(jīng)傳》一卷。
《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
宋趙汝楳撰。 萬歷間周藩刊本。 通志堂本。 又名《易序叢書》合十卷。 《道古堂集》有《跋》。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道古堂集》以《易序叢書》寶祐丁巳序板行,竹垞云即輯此三書,非也。)
《周易詳解》十六卷
宋李杞撰。 缺《豫》、《隨》、《無妄》、《大壯》、《暌》、《蹇》、《中孚》七卦及《晉》后四爻。
《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
宋方寶孫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
宋董楷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分十七卷。《凡例》后有“至正壬午桃溪居敬書堂刊行”木印。吳兔床有居敬堂刊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易學(xué)啟蒙通釋》二卷
宋胡方平撰。 通志堂本缺《自序》一首,僅有《后序》。
《三易備遺》十卷
宋朱元升撰。 通志堂本。
《周易象義》十六卷
宋丁易東撰。 《四庫》著錄系《大典》本,缺《豫》、《隨》、《無妄》、《大壯》、《暌》、《蹇》、《中孚》七卦及《晉》卦后四爻。張目有殘。宋本自《豐》至《未濟(jì)》凡二卷,則《中孚》卦可補閣本之缺。 易東尚有《大衍索隱》三卷,今存二卷,系二老閣寫本。
《周易集說》四十卷
元俞琰撰。 通志堂本祗十三卷。《天一閣目》有抄本十二卷。《自序》稱自至元甲申始作《易解》,至皇慶癸丑成書,蓋元人也。《四庫》題宋人,誤。
《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
元雷思齊撰。 通志堂本但刊《易圖》?!蹲孕颉奉}元大德庚子,《四庫》題宋人,誤也。 又此書在道藏太元部若字號中。
《讀易私言》一卷
元許衡撰。 通志堂本。 《說郛》本。 《學(xué)海類編》本。 舊在集內(nèi)元文類,《中州文表》俱載之,而何焯以為李簡書,誤也。
《易本義附錄纂注》十五卷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本?!白ⅰ薄短嵋纷鳌笆琛薄?
《易學(xué)啟蒙翼傳》四卷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本。 元刊每頁十六行,行十六字。
《易纂言外翼》八卷
元吳澄撰。 《四庫》系《大典》本。王漁洋云,康熙丙辰得之京師,私刊本也。全謝山云,《外翼》十六卷,今已罕見,獨楊止菴嘗述之。 (《易纂言》三卷,通志本至治癸亥、萬歷甲寅兩本。)
《易原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六卷
元寶巴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
元趙采撰。 《四庫》著錄系吳玉墀家抄本。
《周易衍義》十六卷
元胡震撰。 《四庫》著錄系吳玉墀家抄本。
《易學(xué)濫觴》一卷
元黃澤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經(jīng)苑》本。
《大易緝說》十卷
元王申子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云,吳任臣家有元刻,徐僅從抄本付刊,未能借校。
《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
元胡炳文撰。 通志堂本。 嘉靖元年鄧杞刊本。 舊抄本十卷,附輯錄《云峰易義》一卷。
《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
元熊良輔撰。 通志堂本。
《大易象數(shù)鉤深圖》三卷
元張理撰。 通志堂本從《道藏》付刊,又刊《易象圖說》三卷。
《學(xué)易記》九卷
元李簡撰。 通志堂本。 何云,東海從李中麓家藏抄本付刊,后得元刻本,未能校正修板。
《周易集傳》八卷
元龍仁夫撰。 《別下齋叢書》本。
《讀易考原》一卷
元蕭漢中撰。 附朱申《周易旁注經(jīng)圖》后,蓋亦朱氏節(jié)錄,非漢中原本矣。
《易精蘊大義》十二卷
元解蒙撰。 缺《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七卦 及《晉》卦后四爻。
《易學(xué)變通》六卷
元曾貫撰。 缺《豫》、《隨》、《無妄》、《大壯》、《晉》、《暌》、《蹇》、《中孚》八卦。
《周易會通》十四卷
元董真卿撰。 通志堂本。 元刊十一行,行十九字。
《周易圖說》二卷
元錢義方撰?!端膸臁分洿思跋隆敦匙兞x蘊》,并吳玉墀家抄本。 曝書亭寫本。
《周易參義》十二卷
元梁寅撰。 通志堂本。 (朱竺夫藏舊抄本,趙清常手校。)
《周易文詮》四卷
元趙汸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經(jīng)義考》八卷,此本舊抄只四卷,首尾完具,不似有所缺佚,或后人合并歟?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
明胡廣撰。 明官刊本。 菊仙書屋本。
《周易經(jīng)疑》三卷
元進(jìn)士臨川涂潛生易菴撰。 見昭文張金吾《愛日精廬志》,謂元刻本。按潛生字自昭,宜黃人,曾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督?jīng)義考》載潛生《易主義》一卷,已逸。引楊士奇曰,《易主義》,潛生專為科舉設(shè)。此書題曰《經(jīng)疑》,元取士以《經(jīng)疑》,或即《主義》歟? 《四庫》未收,阮文達(dá)曾以進(jìn)呈。
《易經(jīng)蒙引》十二卷
明蔡清撰。 嘉靖八年建陽書坊初刊本。 林希元重刊本。 宋兆禴重訂刊本。
《讀易馀言》五卷
明崔銑撰。 《四庫》從黃登賢藏本傳抄。
《易學(xué)啟蒙意見》五卷
明韓邦奇撰。 正德甲戌李滄刊本。
《易經(jīng)存疑》十二卷
明林希元撰。 乾隆壬戌裔孫廷?刊本。
《周易辨錄》四卷
明楊爵撰。 刊本。
《周易象旨決錄》七卷
明熊過撰。 康熙中刊本。
《易象鉤解》四卷
明陳士元撰。 守山閣本。 道光癸巳刊《歸云別集》本。
《周易集注》十六卷
明來知德撰。 萬歷辛丑郭子章刊本。 康熙戊辰崔華刊本。 寶廉堂本。 嘉慶中蜀中翻刊本。
《讀易紀(jì)聞》六卷
明張獻(xiàn)翼撰。 《四庫》從吳玉墀家藏本傳抄。 刊本。 獻(xiàn)翼又有《讀易約說》三卷、《雜說》二卷、《臆說》三卷,原刊本《經(jīng)義考》云未見。 《四庫》未收。
《八白易傳》十六卷
明葉山撰。 刊本。
《洗心齋讀易述》十七卷
明潘士藻撰。 萬歷丙午刊本。
《像象管見》九卷
明錢一本撰。 萬歷甲寅刊本。
《易義古象通》八卷
明魏濬撰。 刊本。
《周易像象述》五卷
明吳桂森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是書成于天啟乙丑,其上方朱字評語稱景逸高先生批者,高攀龍筆;稱錢師批者,錢一本筆也。 頃收舊抄本實六卷,首有天啟乙丑自序、崇禎丙子同郡張瑋序。 (《提要》謂其經(jīng)文用注疏本,惟刪卦首六畫。六卷,舊抄本實未嘗刪,疑《庫》本傳寫之失耳。)
《易象正》十六卷
明黃道周撰。 康熙癸亥刊《石齋九種》本。
《周易演旨》六十五卷
明程玉潤撰。以一卦為一卷,并后《系辭》上下《傳》為六十五卷。大意申暢程《傳》,凡《傳》義及朱子《本義》異同者,多調(diào)停其說。 《四庫存目》有程氏《易窺》,作十冊,無卷數(shù),云未見此書。疑即《經(jīng)義考》所載《演旨》之初稿也。 路小舟有崇禎壬午刊本。
《兒易內(nèi)儀》六卷《兒易外儀》十五卷
明倪元璐撰。 有刊本。字畫惡劣,解亦穿鑿,特以人重耳?!端膸臁芬最愂諘詾E。 刊以崇禎辛巳五月。 (粵雅堂刊本。)
《易學(xué)》五十卷
明卓爾康撰。爾康,仁和人,字去病。《明史?藝文志》:“卓爾康《易學(xué)全書》五十卷”。 《四庫提要存目》僅有爾康《易學(xué)》殘本十二卷,蓋乾隆中采進(jìn)已無全本。此本吳騫拜經(jīng)樓所藏舊抄全帙,其《說卦傳》二卷獨存刊本,鋟付錄始此兩卷,明末之亂,遂未及完耳。
《卦變考略》一卷
明董守諭撰。 刊本。
《古周易訂詁》十六卷
明何楷撰。 乾隆辛未刊本。
《周易玩詞困學(xué)記》十五卷
明張次仲撰。 國初刊本。 康熙己酉自序刊本六卷。
《易經(jīng)通注》九卷
國朝順治十三年,大學(xué)士傅以漸等奉敕撰。 《提要》稱原稿藏左庶子 曹本榮子孫家,至開四庫館,湖北巡撫采進(jìn)。
《日講易經(jīng)解義》十八卷
康熙二十二年大學(xué)士牛鈕等奉敕編。 內(nèi)府刊本。 外省翻本。
《御纂周易折中》 二十二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各直省刊本。
《御纂周易述義》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翻本。
《讀易大旨》五卷
國朝孫奇逢撰。 容城刊本。
《周易裨疏》四卷附《考異》一卷
國朝王夫之撰。 《昭代叢書》壬集刊本。 道光二十二年湘潭王氏刊《船山遺書》本。 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刊《船山遺書》本。
《易酌》十四卷
國朝刁包撰。 雍正中與《潛室札記》合刊于江西。
《田間易學(xué)》十二卷
國朝錢澄之撰。 桐城刊本。
《周易象數(shù)論》六卷
國朝黃宗羲撰。 西麓堂刊本。
《周易象詞》二十一卷附《尋門馀論》二卷《圖學(xué)辨惑》一卷
國朝黃宗炎撰。 《四庫》著錄抄本。 《昭代叢書》癸集刊本。
《周易筮述》八卷
國朝王宏撰。 乾隆癸丑滋德堂刊本。
《易經(jīng)識解》五卷
國朝閣學(xué)徐秉義纂輯。秉義有《九經(jīng)識馀》,今存《易》、《書》、《詩》、《春秋》四種,體例與鄭方坤《經(jīng)稗》相類,而征引較詳。張金吾《藏書志》抄本。
《仲氏易》三十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推易始末》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龍威秘書》本。
《春秋占筮書》三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龍威秘書》本。
《易小帖》五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喬氏易俟》十八卷
國朝喬萊撰。 道光辛丑戴繇刊本。
《周易通論》四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貴陽道光間刊本,許滇生校。 文貞易學(xué)精深,遠(yuǎn)出元明諸儒之上,當(dāng)與所修《折中》及《文集》、《語錄》參看。
《周易觀彖》十二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江寧刊本。 道光間貴陽刊本,許滇生校。
《大易通解》四卷
國朝魏荔彤撰。 《提要》作十五卷《附錄》一卷。
《易經(jīng)衷論》二卷
國朝張英撰。 《張文端全集》本。
《易圖明辨》十卷
國朝胡渭撰。 耆學(xué)齋刊本。 守山閣本。 咸豐三年伍崇曜刊《粵雅堂叢書》本。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
國朝納喇性德撰。 通志堂本。
《周易劄記》二卷
國朝楊名時撰 。 《楊氏全書》本。
《周易傳義合訂》十二卷
國朝朱軾撰。 《朱高安全書》本。 傳義合刊宋元板已有之,非自《永樂大全》 始也。
《周易玩詞集解》十卷
國朝查慎行撰。 《昭代叢書》巳集刊本。
《易說》六卷
國朝惠士奇撰。 璜川吳氏刊本。 阮刊《經(jīng)解》本。
《周易函書約存》二十四卷《約注》十八卷《別集》八卷《約存》十八卷《別集》十六卷
國朝胡煦撰。 乾隆癸巳胡氏刊本。
《易箋》八卷
國朝陳法撰。 京師刊本。
《楚蒙山房易經(jīng)解》十六卷
國朝晏斯盛撰。 刊本。
《周易孔義集說》二十卷
國朝沈起元撰。 學(xué)易堂刊本。
《易翼述信》十二卷
國朝王又樸撰。 刊本。
《周易淺釋》四卷
國朝潘思榘撰。 刊本。
《周易洗心》九卷
國朝任啟運撰。 《釣臺全書》刊本。 近蘇局刊本。
《豐川易說》十卷
國朝王心敬撰。 刊本。
《周易述》二十三卷
國朝惠棟撰。 乾隆庚辰雅雨堂刊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雅雨刻實二十一卷,《四庫》并其缺卷數(shù)之上海李松補全十五卦、二傳,并附原書《刊誤》一卷。未及合刊。 又江藩有《周易述補》四卷另刊,刊本行。 又刊入阮氏《經(jīng)解》。
《易漢學(xué)》八卷
國朝惠棟撰。 畢氏《經(jīng)訓(xùn)堂叢書》本。 《昭代叢書》壬集刊本。 又坊刊本。
《易例》二卷
國朝惠棟撰。 《貸園叢書》本。 借月山房匯抄本。
《周易本義辨證》五卷
國朝惠棟撰。 常熟蔣氏省吾堂刊本。
《易經(jīng)揆》十四卷附《啟蒙補》二卷
國朝梁錫玙撰。 乾隆十七年刊本。
《周易觀象補義略》四厚冊
國朝諸錦撰。錦字襄七,號草廬,秀水人。雍正甲辰進(jìn)士,乾隆丙辰詔試鴻博,授翰林檢討,官至右春坊右贊善。其《毛詩說補》、《饗禮》等,《四庫》并已著錄,而未及是書。此書集諸儒之說而斷以己意,末題子婿范成編次。嘉慶末,禾人戴光曾得此稿本于吳中,其《提綱》一卷及《下經(jīng)》自《姤》初一下至《雜卦》,皆其手書,尤可寶貴。今歸海寧查氏。
附錄
《乾坤鑿度》二卷
是書為《永樂大典》所載《易緯》八種之一,下七種并同。 內(nèi)府十行本。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杭縮本。 又重刊稍大之本。 嘉慶十四年侯官趙氏刊《七緯》本。 又天一閣刊本。 錢曾有宋刊本,云以校天一閣本,多訛脫。 秀水章全考定句讀刊本。 《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明楊之森刊,又蔡文范刊。)
《周易乾鑿度》二卷
又雅雨堂刊本。
《易緯稽覽圖》二卷
又《藝海珠塵》本。
《易緯辨終備》一卷
《易緯通卦驗》二卷
《易緯乾元序制記》一卷
《易緯是類謀》一卷
又《藝海珠塵》本
《易緯坤靈圖》一卷
右易類
經(jīng)部二
書類
單《孔傳》,武英殿仿宋岳本、葛本。《天祿后目》有《纂圖注尚書》十二卷。單《孔傳》,《石經(jīng)考文提要》所據(jù)南宋巾箱單注本,似即此書。
《尚書正義》二十卷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dá)疏。 閩刊本。 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江西本。 明永樂二年甲申刊《尚書注疏》二十卷。 阮氏《??庇洝肺戳写吮尽?日本國于道光丁亥年新刊影宋本《尚書正義》,洋紙頗精。 元板本。
《洪范口義》二卷
宋胡瑗撰。 《墨海金壺》本。
《東坡書傳》十三卷
宋蘇軾撰。 明焦氏《兩蘇經(jīng)解》本。 閩刊朱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尚書全解》四十卷
宋林之奇撰。 通志堂本三十九卷,闕《多方篇》。 海昌蔣生沐單刻此《多方篇》入?yún)矔小?
《鄭敷文書說》一卷
宋鄭伯熊撰。 《函?!繁?。 《藝海珠塵》本。 《經(jīng)苑》本。
《禹貢指南》四卷
宋毛晃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杭縮本。
《禹貢論》五卷《后論》一卷《山川地理圖》二卷
宋程大昌撰。 通志堂本。 《指海》本有圖。
《尚書解》二十六卷
宋夏僎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宋淳熙間麻沙劉氏書坊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十六卷,經(jīng)文下有重言重義,蓋從麻沙坊本重錄者。板心有“怡顏堂抄書”五字。
《禹貢說斷》四卷
宋傅寅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義烏陳坡刊本。
《書說》三十五卷
后十三卷宋呂祖謙撰,前二十二卷其門人時瀾增修。 通志堂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巾箱本,第十三至三十卷刻本;第一至十二卷、第三十一至三十五卷汲古閣影宋抄本。 嚴(yán)先生有宋殘本十六卷,自《堯典》至《武成》,首無敘目。首卷題“門人鞏豐仲至抄”,即時氏據(jù)以芟夷剪裁者。紙墨良善,書中有《禹貢圖》一紙,旁小字一行,云“丁未六月蔡清刊”。 (此書原本其門人鞏豐仲至抄,時瀾據(jù)之以刪潤者。世無知之者矣。嚴(yán)云經(jīng)刪后反不如原書之曲暢。其本后歸許聞生。)
《尚書說》七卷
宋黃度撰。 明呂光洵與唐順之校本。昭文張氏有舊抄本,經(jīng)注皆大字,又有雙行小注補注所未及。通志堂刊本改注為小字,而刪其注中之注,不得為完書。脫文闕字更難枚舉。張本乃千頃堂舊抄。 通志堂本。 今黃氏家塾刻本較通志堂為完善。
《五誥解》四卷
宋楊簡撰。 《墨海金壺》本。
《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
宋袁燮撰。 《四庫》本,亦從《永樂大典》錄出。
《書集傳》六卷
宋蔡沈撰。 明正統(tǒng)十二年刊《五經(jīng)四書》本。內(nèi)府鄒季友《音釋》最善。 宋元明刊本均載《小序》,唯近世坊本不載耳?!秴R纂》亦載也。 咸豐丙辰祝同君刊正依統(tǒng)本精校。 同治五年望三益齋刊亦依正統(tǒng)本附《音釋》精校。 明有嘉靖丙辰刊本。 明又有熊振宇、楊一鶚兩刊。 道光戊子旌德朱琳立本齋刊本。陽湖孫氏有元坊刻本,改《集傳》為《集注》,六卷作十卷。附鄒氏《音釋》,每句皆作小圈,讀法或作連圈。黑口,巾箱本。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七字。 (近洪氏景刊元本。)
《尚書精義》五十卷
宋黃倫撰。 河南《新刊經(jīng)苑》本。 余氏萬春堂刊本。
《尚書詳解》五十卷
宋陳經(jīng)撰。 《四庫》從汪如藻家抄本傳抄。 聚珍板本。
《融堂書解》二十卷
宋錢時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杭縮本。
《洪范統(tǒng)一》一卷
宋趙善湘撰。 《函海》本。 《藝海珠塵》本。 《經(jīng)苑》本。
《尚書要義》十七卷《序說》一卷。
宋魏了翁撰。 所佚七、八、九三卷,阮文達(dá)曾以抄本進(jìn)呈。 宋本有“曠翁手識”一印,“山陰祁氏藏書”一印,“澹生堂經(jīng)籍記”一印。明末祁彪佳所藏也。 鶴山諸經(jīng)《要義》皆宋本,無別刻,劇可寶貴。 (蘇州局本。)
《尚書集傳或問》二卷
宋陳大猷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 陳氏《尚書東齋集傳》十二卷宋刊本,禾中胡氏有之。《四庫》未見。
《尚書詳解》十三卷
宋胡士行撰。 通志堂本。
《尚書表注》二卷
宋金履祥撰。 通志堂本。 《金仁山全書》本。 昭文張氏有宋刊本,云金氏刊本未善。通志堂刊本亦有異同。何義門云,通志堂據(jù)元刊本。金有殘闕,伊人以意補之。 有宋刻本,藏花山馬氏及吳氏瓶花齋。 昭文張氏有顧伊人藏宋末元初刊本。不分卷,遇宋諱間有闕筆。板心有齊芳堂、存耕堂、章林書、阮訥齋等氏。 《金仁山書說》全載《通鑒》前編中。昭文張氏有舊抄《尚書金氏注》殘本,較之《表注》甚詳,惜其不全,而不知其全固在也??冀鹗稀稌f》,當(dāng)于《通鑒》前編求之。學(xué)者不可不知。 湘潭袁芳英漱六有宋刊單《孔傳》本,書匡上下甚寬大,全錄金氏《表注》,芳英以為仁山手批。
《書纂言》四卷
元吳澄撰。 正德辛巳刊本。嘉靖己酉顧應(yīng)祥據(jù)以刊于滇中。 通志堂本。
《尚書集傳纂疏》六卷
元陳櫟撰。 通志堂本。 此書與董鼎輯錄大同小異。 昭文張氏有元泰定丁卯梅溪書院刊本,舊藏汲古閣。蔡氏序后有木記。 明淡生堂祁氏舊抄本,附《書序纂疏》一卷。
《讀書叢說》六卷
元許謙撰。 《四庫》著錄從吳玉墀家本傳抄,第二卷中脫四頁,第三卷中脫二頁,第五卷、第六卷各脫四頁。 元至正六年刊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學(xué)海類編》本。
《尚書輯錄纂注》六卷
元董鼎撰。 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版頁十行,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四。多《書序纂注》一卷。 通志堂本。
《尚書通考》十卷
元黃鎮(zhèn)成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元天歷刊殘本,云通志堂刻卷一闕兩頁,卷四闕一頁。
《書蔡傳旁通》六卷
元陳師凱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至正乙酉崇化余志安勤有堂書坊刊本。有余氏印行木記,乃盧佳威丘集后先舊藏。
《讀書管見》二卷
元王充耘撰。 通志堂本。 梅鶚《跋》稱“是書得之西皋黃氏,寫者草草,其末尤甚?!?
《書義斷法》六卷
元陳悅道撰。 《四庫》依抄本。
《尚書纂傳》四十六卷
元王天與撰。 通志堂本。 元至大刊本,
《尚書蔡傳音釋》六卷《序》一卷附《尚書纂圖》
元鄒季友撰。 明刊本。 《天祿后目》有元至正刊鄒氏《音釋》本。云:季友,鄒近仁字,鄱陽人楊簡弟子也。昭文張氏亦有元至正刊本。按季友字晉昭,近仁乃其大父?!短斓摵竽俊匪笳`。 高均儒有明司禮監(jiān)刊本亦佳。
《尚書句解》十三卷
元朱祖義撰。 通志堂本。 何云,《六經(jīng)》皆有《句解》,不過節(jié)舊注,并無心得之義。
《書傳會選》六卷
明劉三吾等奉敕撰。 明官刊本。 明味經(jīng)堂刊本。
《書傳大全》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官刊本。 詩庾閣本。
《書傳集解》十二卷
明黃諫撰?!督?jīng)義考》作《書傳集義》,云未見。張氏《愛日精廬藏書志》有此書,稍有缺佚。 錢唐丁丙有此書殘本,是汲古閣舊藏??O精,蓋即張氏本也。張《目》云,以唐宋金元諸儒說附《傳》下,間下己意,訂正不少。所載書說,今已失傳者,四十馀家。大抵引先儒之說十之七,下己說十之三。每卷首末俱有項氏萬卷堂圖籍印,又汲古閣毛氏家藏三印。 是書《千頃堂書目》有而《明史》失收。
《尚書考異》六卷
明梅鷟撰。 《平津館叢書》六卷。 道光五年旌德朱琳立本齋 刊本。
《尚書疑義》六卷
明烏明衡撰。 《四庫》據(jù)天一閣抄本。
《尚書日記》十六卷
明王樵撰。 明刊《尚書日記》未定本有二。 又有《書帷別記》刊本。樵晚年增刪《日記》,又以《別記》并入,成此十六卷。 萬歷乙未刊。 崇禎五年莊繼光重刊。
《尚書砭蔡編》一卷
明袁仁撰。 明原刊。 《學(xué)海類編》本題《尚書蔡傳考誤》。 瓶花齋 寫本。
《尚書疏衍》四卷
明陳第撰。 《四庫》依開萬樓抄本。 《陳一齋全書》刊本。
《尚書注考》一卷
明陳泰交撰。 《四庫》依瓶花齋抄本。
《洪范明義》四卷
名黃道周撰。 石齋九種本。
《日講書經(jīng)解義》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大學(xué)士庫勒納等奉敕編。 康熙中內(nèi)府刊本。
《欽定書經(jīng)傳說匯纂》二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大學(xué)士王頊齡等奉敕撰。 雍正中內(nèi)府刊本。 各省覆刊本。
《書經(jīng)稗疏》 四卷
國朝王夫之撰。 《昭代叢書》癸集本。 湘潭刊《船山遺書》本。 湘鄉(xiāng)刊《船山遺書》本。
《古文尚書疏證》八卷
國朝閻若璩撰。 乾隆乙丑刊本。 此書有胡渭過 刊本無之。 又武億刊本。 吳氏刊本。
《古文尚書冤詞》八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尚書埤傳》十七卷
國朝朱鶴齡撰。 康熙刊本。
《禹貢長箋》二十卷
國朝朱鶴齡撰。 刊本。
《禹貢錐指》二十卷《圖》一卷
國朝胡渭撰。 康熙中漱六軒刊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洪范正論》五卷
國朝胡渭撰。 康熙刊本。
《尚書解義》一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榕村又別有《洪范說》一卷。
《尚書識馀》二十五卷
國朝徐秉義撰。 鈔本。
《書經(jīng)衷論》四卷
國朝張英撰。 《張文端全集》本。
《尚書質(zhì)疑》 卷
國朝顧棟高撰。隱括大意為若干篇,蓋其進(jìn)呈稿本。近乃刻行。
《尚書地理今釋》
國朝蔣廷錫撰。 借月山房匯鈔本。 澤古堂叢鈔本。 指海本。三書皆一板,易主而易名。 阮刻《經(jīng)解》本。
《尚書考辨》四卷
國朝宋鑒撰。鑒字半塘,安邑人,官廣東南雄府通判。嘉慶四年刊。卷一《今文古文考辨》,卷二《真古文尚書三十一篇考辨》,卷三、四《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考辨》。
《尚書后案》三十卷
國朝王鳴盛撰。草創(chuàng)于乙丑,成于己亥。凡三十五卷。 王氏元刻本。 阮刊《經(jīng)解》本。
《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附二卷
國朝江聲撰。其自寫刊之本,經(jīng)、注、疏皆用篆文。 阮刻《經(jīng)解》本。
《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卷
國朝孫星衍撰。上四書并以今文為主,而不信偽古文。 平津館本。 阮氏《經(jīng)解》本。
《尚書釋天》六卷
國朝盛百二撰。自序。 乾隆十八年刊于任城書院。 羊城亦同時刊。
《禹貢會箋》十二卷
國朝徐文靖撰。《位山六種》本。 乾隆十八年趙氏刊本。
《禹貢分箋》七卷
嘉慶二十四年,海鹽方溶撰。其門人黃振堃刊于銀花藤館。卷一:《圖》。二、三、四:北、中、南三條《水圖志》。四:《水道匯》。五:南北條《山表》。六:三條及運河《諸水歸合表》。七:《禹貢釋文》 。于今昔水道離合遷改之由甚明晰。
附錄
《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
舊本題漢伏勝撰,鄭玄注。據(jù)其玄序文,乃勝之遺說,張生、歐陽生等錄之也。 雅雨堂本三卷。 孫晴川八種本三卷。 量豐垣考纂本三卷。 《漢魏遺書》本 。 陳壽祺重校補本五卷。 盧抱經(jīng)校補本。 樊氏刊本。
《書義矜式》六卷
元王充耘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 近年廣東仿元刊本。
《書義主意》六卷
王充耘撰。前有謝孫升至正七年序。 劉錦文至正戊子序其書,依《尚書》篇次擬題。一題下為總括二、三語,又申論百馀言、二百言??偫ㄕ咴黄?,申論者即示以主意也。后附《群英書義》二卷,則錦文與盱江張?zhí)┩庍x。錦文乃建安書坊,其《主意》如今之題鏡,所附《選義》若今之房行墨藝選本矣。 同治改元,郘亭在皖口收此影元刊鈔本。謝序失去首頁。傳是樓有鈔本。
右書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二 獨山莫友之子偲
經(jīng)部三
《詩》類
《天祿后目》有宋刊活字本《毛詩》白文四卷,模印系藍(lán)色。 單《傳箋》武英仿宋岳氏本。 又葛本。 又蘇州近年刊本。 又旌德立本齋刊本。 阮《??庇洝匪鶕?jù)有宋光宗時小字《傳》、《箋》本。 單刊《毛傳》有段玉裁經(jīng)韻樓本。
《詩序》二卷
注疏及各本,《小序》分冠各篇之首,朱《傳》以后始合附卷末,然亦未嘗離本經(jīng)而別自為書也。《四庫目》想因叢書中有單刻《詩序》者,故別為一條,然《書小序》并未別著錄,何獨于《詩》而異之耶? 《學(xué)津》本一卷。
《毛詩正義》四十卷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 閩本。 監(jiān)本。 毛本。 殿本。 江西本。 明有程應(yīng)衢刊本二十卷。
《纂圖互注毛詩》二十卷附《毛詩舉要圖》、《毛詩篇目》
宋刊本。毘陵周氏九松迂叟舊藏。是書《傳》、《箋》下附《釋文》及附注重言重意,蓋南宋麻沙坊本也?!秱鳌?、《箋》、《釋文》俱雙行小字?!秱鳌窡o標(biāo)題?!豆{》以“箋云”冠之,無《傳》者亦無標(biāo)題。《釋文》則以圈隔。每頁二十四行,大二十一字,小二十五字。見昭文張氏《藏書志》。
元刊本《毛詩注疏》二十卷
分卷與宋刊同,蓋依《箋》卷為《疏》卷也。每頁十六行,大十八字,小二十五字。《傳》、《箋》、《釋文》、《正義》并雙行?!秱鳌?、《箋》、《釋文》與宋刊本同,《疏》則以“正義”兩字冠之?!对娮V序》后即繼以《周南召南譜》,閩、監(jiān)、毛本移此譜入卷第一中“鄭箋正義云”后?!啊蛾P(guān)雎》舊解云”至“無所疑亂故也”,又“風(fēng)之始”至“并是此義定也”,此本與宋刊俱不誤,可貴。
《毛詩艸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吳陸璣撰。 《說郛》本。 《漢魏叢書》本。 《唐宋叢書》本。 《秘笈》本。 《續(xù)百川學(xué)?!繁尽?《鹽邑志林》本。 丁杰???。 趙佑校刊本,佳。
《毛詩陸疏廣要》二卷
明毛晉撰。 《津逮》本、《學(xué)津》本并四卷。
《毛詩指說》一卷
唐成伯玙撰。 通志堂本。 《藝圃搜奇》本。
《毛詩本義》十六卷
宋歐陽修撰。 通志堂本內(nèi)有《詩譜》一卷。昭文張氏又明刊本,較通志本為完善。何義門云,通志堂據(jù)錢尊王宋刊本。顧伊人??蔽串?dāng),可惜。 明刊本每篇冠以《小序》,經(jīng)文下備列《傳》、《箋》,乃附論及《本義》。 國朝吳騫有《訂正詩譜》,并附許謙《詩譜》??搿队薰葏矔贰?郘亭有《詩本義》寫本,甚舊,蓋出明刊。其錄《傳》、《箋》頗有刪節(jié),疑歐氏原本如此。通志堂刊悉去《傳》、《箋》,非也。近江西祠堂刊本又依《傳》、《箋》,悉補舊本節(jié)去字句,亦非也。舊抄亦有《詩譜》。
《詩經(jīng)傳》二十卷
宋蘇轍撰。 明焦氏刊《兩蘇經(jīng)解》本。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
宋蔡卞撰。 通志堂本。 卞此書自首至尾并鈔陸佃《埤雅》之文,未曾自下一字,不知刊《經(jīng)解》者何以收編?《四庫》又何以入錄?其人其書,皆可廢也。
《毛詩集解》四十二卷
通志堂本。
《詩補傳》三十卷
宋范處義撰。 通志堂本不著撰人。
《詩總聞》二十卷
宋王質(zhì)撰。 《四庫》依周亮工家抄。 聚珍板本。 閩覆本。 《經(jīng)苑》本。 是書世久無傳,謝肇淛始錄本于秘府,后為陳開仲購得,乃歸諸亮工。 宋淳熙癸卯吳興陳日強刊本。 張金吾有舊抄,自《序》后《十聞例》。
《毛詩補音》十卷
宋吳棫撰。 《經(jīng)義考》作《毛詩葉韻補音》,云存。今未見其書?!堆┥娇偮劇分兴堵勔簟?,即吳才老此書也。
《詩集傳》八卷
宋朱子傳。 附《詩序辨》一卷。《詩序辨》,《朱子遺書》有單刻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二十卷,曾藏李霨家。 吳氏拜經(jīng)樓有不全宋本八卷,原二十卷。經(jīng)文與唐石經(jīng)同。 明司禮監(jiān)刊本二十卷,字大醒目。 周孚非《鄭樵詩辨妄》 ,載《蠹齋鉛刀編》中。
《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宋呂祖謙撰。 嘉靖四年陸釴刊本。 萬歷癸丑陳氏刊本。 嘉慶中聽彝堂刊本。 《墨海金壺》本。 《經(jīng)苑》本。 昭文張氏有陸釴本。有嚴(yán)虞惇思菴校,朱《傳》與《小序》異者,一一標(biāo)明。間附識語,亦精當(dāng)。 《天祿后目》:《呂氏讀詩記》有宋刊巾箱本二部,一本十二行,行二十字。一本十四行,行十九字。 宋殘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明嘉靖刊本,古體字精。又方宋字次之。了翁《后序》為眉山賀春卿重刊是書而作。時去祖謙歿未遠(yuǎn)而板已再新,知宋人絕重是書也。 郘亭有宋刊殘本,每半頁十四行,行十九字。即《天祿后目》云第二本同。存第二十一至三十二,凡十二卷。 昭文張氏有宋刊卷一至十九,安得萃而合之?
《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
宋戴溪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經(jīng)苑》本。
《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四卷
宋袁燮撰。 聚珍本。 閩覆本。 蘇杭縮本。
《劉氏詩說》十卷
宋劉克撰。仿《呂氏讀詩記》,每篇條列諸家解,而系己說于后。所采視呂氏加詳。淳佑六年,克子坦鋟梓時刪去諸家,獨存克說。原十二卷,缺第九、第十兩卷。 《四庫》未錄。阮文達(dá)曾以進(jìn)呈內(nèi)府。 道光戊子長洲汪氏為之刊本。 案《劉氏詩說》阮氏進(jìn)本闕第二、第九、第十共三卷,蓋從傳是樓宋本景寫。宋本后歸汪士鐘。道光戊子,士鐘景刊。士鐘又在嘉興錢香樹家假得舊抄本,只存六卷而第二卷在焉,遂仿寫補入刊行。
《詩童子問》十卷
宋輔廣撰。 路小洲有元刊本二十卷,載文公《詩傳》于上及《師友粹言》。 汲古單刊《童子問》十卷,末附《詩葉韻考異》一卷?!秾W(xué)海類編》單刻。
《毛詩集解》二十五卷
宋段昌武撰。 《四庫》依孫承澤家抄本。 宋有淳佑八年刊本。 明朱睦桔萬卷堂有宋槧完本,已歿于水。 昭文張氏有千頃堂舊抄本。
《詩義指南》一卷
宋段昌武撰。 知不足齋刊本。自《關(guān)雎》至《鳧鷺》,或取一章一節(jié)發(fā)其義,以下未及。 阮氏曾以進(jìn)呈。
《毛詩要義》二十卷
宋魏了翁撰。 《敏求記》云有此書。每卷分上下,實二十卷,后載《序譜》。系趙清常從閣本抄出,中有脫簡。 宋本首為《譜序》一卷,經(jīng)依《箋》編二十卷,中又分子卷十有七,凡三十八卷。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 同治乙丑曾假讀于上海郁泰峰氏,海內(nèi)更無第二本。 (蘇州局本)
《詩緝》三十六卷
宋嚴(yán)粲撰。 明著府居敬堂刊本。 味經(jīng)堂刊本。 (味經(jīng)堂本乾隆中似有翻刊。)
《詩傳遺說》六卷
宋朱鑒編。 通志堂本。
《詩考》一卷
宋王應(yīng)麟撰。 《玉?!泛蟾皆?。 明修本。 今刊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六卷,與《玉?!犯奖径喈悺:脑乓嘤性┒ǘ∶鋷r精舍刊本六卷。 武進(jìn)胡文英有《詩考校補》二卷,乾隆四十九年刊。 周邵蓮有《詩考異字箋馀》十四卷,嘉慶六年刊。 馮登訓(xùn)有《疏證》九卷,嘉慶中刊。 抱經(jīng)學(xué)士有《補緝》一卷,止抄本。
《韓魯齊三家詩考》六卷
元泰定本。 附胡氏《詩傳纂疏》后。附與《玉海》后本異同頗多,蓋王氏舊編也。 丙寅秋,郘亭客滬,見有持售者,即張胡藏本同。
《詩傳注疏》三卷
宋謝枋得撰。 枋得有《疊山文集》,《四庫》著錄而未收此書。 《宋藝文志》亦不載,而元人詩說多引之。此本計三百一條,似系后人掇輯。其生丁《板》、《蕩》,每多《小雅》憂傷哀怒之思。 阮氏曾進(jìn)呈。咸豐中,江西刊《謝集》,附刊以行。
《詩地理考》六卷
宋王應(yīng)麟撰。 《玉?!犯皆?。 明修本。 今刊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詩集傳名物鈔》八卷
元許謙撰。 通志堂本內(nèi)附《詩譜》。
《詩集傳音釋》二十八卷
元廬陵羅復(fù)纂輯《許氏名物鈔》作為《集傳音釋》。 昭文張氏有元至正刊本。
《詩集傳附錄纂疏》二十卷
元胡一桂撰。 《四庫》未著錄。 元泰定刊本,每頁廿二行,大字每行二十,小字每行廿四 。 昭文張氏有汲古閣所藏元泰定本。 《錢大昕集》有跋,語此元刻本附刊王氏《三家詩考》六卷。
《詩傳通釋》二十卷
元劉瑾撰。 路小洲有元刊本一卷,后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梓木”印。 張氏《志》亦有之。
《詩經(jīng)疏義》二十卷
元朱公遷撰。 克勤堂余氏刊本。 正統(tǒng)甲子刊本題《詩傳會通》。 明安定書院本。 有元刊本。
《詩疑問》七卷附《詩辨說》一卷
元朱倬撰。 通志堂本。 (收竹垣莊抄本,從元本書。)
《詩解頤》四卷
明朱善撰。 通志堂本。 明有兩刊本,跋中詳審之。
《詩集傳大全》二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詩說解頤》四十卷
明季本撰。 明刊本。
《詩義集說》四卷
明孫鼎撰。鼎字宜鉉,廬陵人。永樂中領(lǐng)鄉(xiāng)薦,任松江教授,擢監(jiān)察御史提學(xué)南畿。是編采取《解頤》 、《發(fā)揮》、《矜式》等書,擇其新義匯成一編,分《總論》、《章旨》、《節(jié)旨》各類。書成于正統(tǒng)十二年。 阮氏曾以進(jìn)呈。
《詩私記》二卷
明李先芳撰。 刊本。
《詩故》十卷
明朱謀?撰。 刊本。 徐《目》作《詩訓(xùn)》十卷。
《六家詩名物疏》五十四卷
明馮應(yīng)京撰。 萬歷乙巳刊本。
《詩經(jīng)疑問》十二卷
明姚舜牧撰。 明刊本。
《詩經(jīng)世本古義》二十八卷
明何楷撰。 明末刊本。 嘉慶己卯謝氏刊本。 閩新刊本。
《待軒詩記》八卷
明張次仲撰。 刊本?;蜃魇?。
《讀詩略記》六卷
明朱朝瑛撰。 《四庫》據(jù)抄本。
《欽定詩經(jīng)傳說匯纂》二十卷《序》二卷
康熙六十年戶部尚書王鴻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各省覆本。
《御纂詩義折中》二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田間詩學(xué)》十二卷
國朝錢澄之撰。 桐城刊本。
《詩經(jīng)埤疏》四卷
國朝王夫之撰。 湘潭本。
《詩經(jīng)通義》十二卷
國朝朱鶴齡撰。 刊本。
《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國朝陳啟源撰。 嘉慶十八年龐氏刊本。 阮氏《經(jīng)解》本。
《詩所》八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毛詩寫官記》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詩札》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詩傳詩說駁議》五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續(xù)詩傳鳥名》三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詩識名解》十五卷
國朝姚炳撰。 刊本。 嘉慶丁卯校修本。
《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
國朝陳大章撰。 康熙中刊本。
《詩說》三卷
國朝惠周惕撰。 嘉慶十七年金氏刊。 阮《經(jīng)解》本。 指海本。 璜川吳氏刊本。
《詩經(jīng)劄記》一卷
國朝楊名時撰。 《楊氏全書》本。
《讀詩質(zhì)疑》三十一卷《附錄》十五卷
國朝嚴(yán)虞惇撰。 乾隆中刊本。 有沈淑《補輯經(jīng)文考異》百十馀條附卷首。
《三家詩拾遺》十卷
國朝范家相撰。 嘉慶中葉鈞重訂本。 守山閣本。
《詩沈》二十卷
國朝范家相撰。 嘉慶中與《三家詩拾遺》合刊本。
《詩序補義》二十四卷
國朝炳璋撰。 乾隆二十七年孫人寬刊本作《廣義》。
《虞東學(xué)詩》十二卷
國朝顧鎮(zhèn)撰。 乾隆中誦芬堂刊本。
《詩義廣詮》三十卷
國朝長洲宋文翰編。又名《皇清詩解合鈔》。始顧炎武,迄王引之,皆取發(fā)明聲音、訓(xùn)故者。未刊。
《毛詩后箋》三十卷
國朝胡承珙撰。 道光丁酉刊。
《詩毛傳疏》三十卷
國朝陳奐撰。 道光二十七年刊。
附錄
《韓詩外傳》十卷
漢韓嬰撰。 元至正十五年錢惟善刊本。 沈辨野竹齋刊本。 明通津草堂本。 嘉靖乙未吳人蘇獻(xiàn)可刊本。 嘉靖初金臺汪諒刊本。 嘉靖己亥歷下薛來刊本。 明新都唐琳刊本。 《漢魏叢書》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漢魏遺書》本。 近趙懷玉校本最善。 又周廷采注本亦可。 《容齋二筆》卷八云,慶歷中,將作監(jiān)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于杭。末題云,蒙文相公改正三十馀字。
右詩類
經(jīng)部四
禮類明嘉靖中有仿宋刻《三禮》單注本?!吨芏Y》十二卷、《儀禮》十卷、《禮記》二十卷。 士禮居刊《周禮鄭注》即翻嘉靖本,最善。 福禮堂刊《周禮》單注附《釋文》,清芬閣重刊并佳。 明刊《周禮鄭注》十二卷,嘉靖中徐氏翻宋八行本。 嘉靖丁亥松江守何鰲刊本。 曲阜孔氏敦本堂 。 《平津館書目》有明翻宋刊《周禮》二部,并十二卷。一十六行,行十七字;一十八行,行十七字。并載《釋文》,音義句皆有圈。 (徐刻《三禮》罕見,以黃丕烈繙《周禮》推之,皆每頁十六行,行十七字,不附音釋。)
《周禮注疏》四十二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有一明本,聞人詮刻。與《天一閣目》《儀禮》同種。 (平津本明翻宋刊十六行者,即岳本也。)
《考工記注》
唐杜牧撰。 道光中胡珽琳瑯秘室以活字本印行。 《四庫》未收。 (《周禮詳解》四十卷,宋王昭禹撰。商邱宋氏 寫本。)
《周禮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
宋王安石撰。 明萬歷刊本。 《墨海金壺》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粵雅堂本。
《周禮至太平論》十卷
宋李覯撰。 載《盱江集》中卷五至十四。
《周禮復(fù)古編》一卷
宋俞廷椿撰。 明刊本附元陳友仁《周禮集說》后。 《淡生堂馀苑》本。
《禮經(jīng)會元》四卷
宋葉時撰。 元至元刊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 通志堂本。 藤花榭本。 《汪氏叢書》本。 洞庭席氏刊,附陸清獻(xiàn)評點。 明刊。 乾隆五年刊。 道光中賀長齡撫黔刊。
《太平經(jīng)國之書》十一卷
宋鄭伯謙撰。 明嘉靖中江西布政司刊。 通志堂本。 藤花榭本。 學(xué)津本。 《汪氏叢書》本。
《周禮訂義》八十卷
宋王與之撰。 通志堂本。 丁小疋藏方望溪、鐘庶經(jīng)刪定本,乃在三禮館點勘者。鐘用朱筆,方用綠筆。
《鬳齋考工記解》二卷
宋林希逸撰。 通志堂本。
《周禮句解》十二卷
宋朱甲撰。 明初刊。 永樂中刊本,有黃翰跋。 正統(tǒng)刊。 (明成化戊子刊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三字。)
《周禮集說》十卷
宋陳友仁增修。 明初刊。 成化刊。 閣本缺十一卷,張金吾從成化刊本補錄。 明按察副使祥符田勤甫刊。 元刊本名《周禮義疏》,十二卷,全。
《周禮說》十冊
《內(nèi)閣目》稱宋淳熙間黃叔度撰。 道光二十二年陳金鑒刊本二卷。
《周禮傳》十卷《圖釋》二卷《翼傳》二卷
明王應(yīng)電撰。 明刊。
《周禮全經(jīng)釋原》十四卷
明柯尚遷撰。 明隆慶四年刊本。
《周禮注疏刪翼》三十卷
明王忠長撰。 崇禎刊本。
《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刊本。
《周禮述注》二十四卷
國朝李光坡撰。 刊本。
《周禮訓(xùn)纂》二十一卷
國朝李鐘倫撰。 乾隆丁丑其子清馥刊本。
《周官集注》十二卷
國朝方苞撰。 《望溪全書》本。 望溪《周官析疑》四十卷。 《周官辨非》一卷。 《四庫》入《存目》。
《周禮疑義》四十四卷
鄭《注》、賈《疏》,國朝吳廷華《存疑》。 張金吾藏本。
《禮說》十四卷
國朝惠士奇撰。 紅豆齋原刊。 嘉慶丁巳上海彭氏刊。 阮《經(jīng)解》本。
《周官祿田考》三卷
國朝沈彤撰。 《果堂集》刊。 阮《經(jīng)解》本。
《考工記圖》二卷
國朝江永撰。 乾隆丁亥許作屏刊。 阮《經(jīng)解》本。 《敷文閣會抄》本。 守山閣本。
右禮類《周禮》之屬
《儀禮注疏》十七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聞人詮刊于常州本。 道光庚寅汪氏仿宋單疏。二本皆善。單疏分五十卷,與《唐志》卷數(shù)合。 正統(tǒng)五年陳鳳吾刊《儀禮注疏》于山東,合為十七卷。以板送南監(jiān)。 李元陽按福建,即依刻入《十三經(jīng)》。經(jīng)文佚脫數(shù)處,悉承之。后北監(jiān)、毛刊并仍其誤。 嘉慶丙寅張敦仁刊《儀禮注疏》五十卷,以宋嚴(yán)州本經(jīng)注及景德單疏合編。顧廣圻為之校補,缺疏之六卷,多依魏鶴山《要義》。 又通覆校最為善本,惜流傳不多,欲重刊此經(jīng)注疏,當(dāng)用此本。 通志堂刊有《儀禮》正文十七卷,亦據(jù)宋刊校,以置《儀禮圖》之前。其編目失記,意宋本《儀禮圖》前所舊有。 《儀禮》單注有明嘉靖中徐氏仿宋本。 又鐘人杰重刊徐本。 黃丕烈仿宋嚴(yán)州本十七卷最精。 宋景德中刊《儀禮注疏》五十卷,經(jīng)注不錄。舊藏吳門黃氏。闕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凡六卷。每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汪士鐘閬源據(jù)以仿刊。今此宋本猶存,卷末列校定、再校、都校等銜名十八行。
《儀禮識誤》三卷
宋張淳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杭縮本。
《儀禮集釋》三十卷
宋李如圭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位西經(jīng)籍說》中有筆記于《儀禮集釋》之旁。有永嘉張淳校本、《得月簃叢書》本二條。 (《箓竹目》有《集注》五冊。)
《儀禮釋宮》一卷
宋李如圭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
宋楊復(fù)撰。 路小洲有元余志安勤有堂刊本。 明正德本。 通志堂本。 張金吾有宋十行本,亦有元本。于自序后有“崇化余志安刊于勤有堂”木印。
《儀禮要義》五十卷
宋魏了翁撰。 宋本行款與《毛詩要義》同。頁十八行,行十八字。 吳興嚴(yán)氏藏有宋刊本。 汪氏藏宋本有抄補。 張金吾藏有抄本 。 嚴(yán)氏宋本購自杭州汪氏,闕一末頁,馀皆完好。價廿六萬錢。又自手錄二部,亦售于人。宋本售與阮蕓薹三百兩,已入天府矣。 (蘇州局本。)
《儀禮逸經(jīng)傳》二卷
元吳澄撰。 通志堂本。 學(xué)津本。 郘亭有吳艸廬《三禮考注》六十四卷,明刊。 朱竹垞云,非艸廬書,乃晏璧所為也?!端膸臁啡搿洞婺俊?,而《天祿琳瑯書目》于明本中收之,亦以其刊之佳耳。
《儀禮集說》十七卷
元敖繼公撰。 元板大字本。 通志堂本。 何云,后有一紙最善,惜尚缺幾卷,失記其詳,應(yīng)訪求補足。
《經(jīng)禮補逸》九卷
元汪克寬撰。 洪武刊本。 通志堂本。
《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監(jiān)本正誤》一卷《石經(jīng)正誤》一卷
國朝張爾岐撰。 乾隆八年高氏刊本。 和衷堂本。
《儀禮商》二卷
國朝萬斯大撰。 《提要》有《附錄》一卷。 《經(jīng)學(xué)五書》本。
《儀禮述注》十七卷
國朝李光坡撰。 乾隆二十年刊本。
《儀禮析疑》十七卷
國朝方苞撰。 《望溪全書》本。
《儀禮章句》十七卷
國朝吳廷華撰。 乾隆丁丑刻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廷華有《儀禮疑義》五十卷,《周禮疑義》四十四卷,《禮記疑義》七十二卷。
《補饗禮》一卷
國朝諸錦撰。 《藝海珠塵》本。
《禮經(jīng)本義》十七卷
國朝蔡德晉撰。 兩見舊寫本。 德晉書原共三十七卷,前二十卷解《周禮》為上編,入《存目》。 又有《禮傳本義》二十卷,雜采《小戴記》及他書為之。
《宮室考》十三卷
國朝任啟運撰。 任釣臺《清芬樓六種》本。
《肆獻(xiàn)祼饋食禮》三卷
國朝任啟運撰。 清芬樓本。
《儀禮正偽》 卷
國朝金日追撰。
《禮經(jīng)釋例》十三卷
國朝凌廷堪撰。 《文選樓叢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儀禮釋宮增注》一卷
國朝江永撰。 成都龍氏敷文閣匯鈔本。 指海本。
《儀禮小疏》一卷
國朝沈彤撰。 《果堂集》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儀禮集編》四十卷
國朝盛世佐撰。 嘉慶辛酉馮氏刊本十七卷。
《儀禮釋宮》九卷
國朝胡匡衷撰。 胡氏刊本。
《儀禮圖》六卷《讀禮記》二卷
國朝張惠言撰。 《張皋文雜著》本。
《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
國朝胡承珙撰 。 求是齋刊本。
《儀禮正義》四十卷
國朝胡培翚撰。 原刊本。
附錄
《內(nèi)外服制通釋》七卷
宋車垓撰。 《四庫》依抄本錄。 見張廉卿收舊抄本。其《目錄》尚有八、九兩卷,細(xì)目俱存而書亡。
《儀禮喪服足徵記》十卷
國朝程瑤田撰。 通藝錄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
國朝徐乾學(xué)撰。 康熙間刊本。
右禮類《儀禮》之屬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乾隆乙卯和坤仿宋刊本六十三卷。 曲阜孔氏有惠棟校宋刊《禮記》七十卷。自附釋音注疏本,分六十三卷 。此后閩、監(jiān)、毛悉依之,非復(fù)七十卷之舊矣。 阮氏《??庇洝芬曰輻澅緸橹?,云和刻稱惠校者,乃仍六十三卷,坊賈作偽以紿之,非真本也。 《禮記》單注仿宋岳本。 明嘉靖三年《三禮》合刊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禮記鄭注》三部。 嘉慶丙寅,陽城張氏仿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本最精善。 (和刻序文后有“建安劉叔剛宅鋟梓”木記。)
《月令解》十二卷
宋張?zhí)捵?原書注多重復(fù)。 《四庫》依《永樂大典》刪汰。
《蔡氏月令》二卷
國朝蔡云輯。 漢蔡邕所著。采自群書,補綴成篇。曰《明堂月令論》,曰《月令章句》、《月令問答》,而以《月令集證》附之。 道光四年王氏刊本。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宋衛(wèi)湜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云,徐刻此書,據(jù)兩抄本,皆未盡善。顧伊人意為改訂,大有乖誤。后有項氏宋刊本,雖缺十馀卷,其板最精,且多魏鶴山《序》一首,未能借校補刊,可惜也。 衛(wèi)氏書宋刊足本,今藏上海郁泰峰家。 (湖州鄭大慶有《禮記釋注續(xù)正》,全謝山有之。后不同者有莊者。)
《禮記纂言》三十六卷
元吳澄撰。 元板長格大字本。 明正德庚辰刊本。 崇禎己巳晉陽張養(yǎng)重刊本。 《朱高安全書》本。嘉靖已丑再刻。 元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
《禮記要義》三十三卷。
宋魏了翁撰。 阮文達(dá)曾德影宋抄本三十三卷,與《四庫》已錄之《尚書要義》所缺三卷,同進(jìn)呈內(nèi)府。闕者,《曲禮》上下兩篇。其上《王制》一篇,又分上下,實三十四卷。
《云莊禮記集說》十卷
元陳澔撰。 元明刊本前有《凡例》若干條,今通行本不存矣。 元文宗時建安鄭德明刊本。 明嘉靖丁亥南康府六老堂刊,及嘉靖丙辰刊本并三十卷。 嘉靖庚辰刊本十卷。 嘉靖丙申重刊本。 崇禎癸酉烏程閩齊伋三訂本 。 曾見明刊本三種,皆三十卷。疑是陳氏舊編而《大全》所依。 (頃見元巾箱本,半頁九行,行十七字。注每行低一格,行十六字。)
《禮記大全》三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月令明義》四卷
明黃道周撰。 康熙刊本。 《石齋全書》本。 下四種并同。
《表記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坊記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緇衣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儒行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日講禮記解義》六十四卷
是編為圣祖仁皇帝講筵舊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詔儒臣排纂頒行。 內(nèi)府刊本。
《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各省覆本。
《深衣考》一卷
國朝黃宗羲撰。 《四庫》依瓶花齋抄本。 澤古齋本。 借月本。
《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
國朝納喇性德撰。 通志堂本。 此書本嘉興陸元輔撰。 見《陸清獻(xiàn)日記》及《方望溪集》。
《禮記述注》二十八卷
國朝李光坡撰。 乾隆三十三年刊。
《禮記析疑》四十六卷
國朝芳苞撰。 《望溪全書》本。 任啟運《釣臺全書》有《禮記章句》十卷。 《四庫》入《存目》。
《檀弓疑問》一卷
國朝邵泰衢撰。 與其《史記疑問》合刊。
《禮記訓(xùn)義擇言》八卷
國朝江永撰。 乾隆辛亥刊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續(xù)禮記集說》一百卷
國朝杭世駿輯編,依衛(wèi)湜例。 昭文張氏有抄本。 同治丁卯在浙見兩抄本。 大宗興修《三禮》,凡宋元說《禮》之書見《永樂大典》者悉錄出。又上溯漢魏,下迄國朝,一百八十馀家,裒以續(xù)衛(wèi)氏書,務(wù)取其別具新義,不襲陳言者。
《深衣考誤》一卷
國朝江永撰。 阮氏《經(jīng)解》本。
附錄
《大戴禮記》十三卷
漢戴德撰。 聚珍本。 《漢魏叢書》本。 雅雨堂本。 孔廣森重校注。 又王聘珍解詁本。 嘉定汪照《解詁》十三卷。 《附錄》一卷。 王昶序。 阮元《曾子注釋》。 《天祿后目》有宋刊《大戴禮記》三部。 元劉廷翰有注、無注兩本。 今擺本、盧本、孔本皆佳。 明方本、蔡本,國朝高安本尚可取。 明袁褧翻刻本為最善。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后有“嘉靖癸巳袁氏嘉趣堂重雕”一行,孔廣森云,宋本即此。 明屠本、鐘本、朱養(yǎng)純本及何氏、程氏、《漢魏叢書》本皆劣。 (明崇禎間沈泰本。)
《夏小正戴氏傳》四卷
宋傅崧卿撰。 通志堂本。 明袁褧本。 士禮居重刊袁本。 黃氏又附刻顧鳳藻《夏小正經(jīng)傳集解》本。 經(jīng)訓(xùn)堂有《??甲ⅰ繁尽?又莊述祖《考釋》本。 又洪震煊《義疏》本。 盧抱經(jīng)云,此書明王廷相、楊慎皆有纂輯。 明顧起經(jīng)有《夏小正補解據(jù)錄》一卷。 金屨祥注一卷。宋有抄本。 (元至大元年重刪宋本。有元劉庭干本,未知即是其本否。)
右禮類《禮記》之屬
《三禮圖集注》二十卷
宋聶崇義撰。 《四庫》以錢曾藏影宋本傳鈔。 通志堂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三部。 宋本圖自圖一頁,注自注一頁。 通志堂縮注于圖下,失宋本之舊。
《三禮圖》四卷
明劉績撰。 《四庫》依曝書亭抄本。 國朝孫星衍有《三禮圖》三卷。
《學(xué)禮質(zhì)疑》二卷
國朝萬斯大撰。 《經(jīng)學(xué)五書》本。 阮氏《經(jīng)解》本。
《讀禮志疑》六卷
國朝陸隴其撰。 有單刊本。 《學(xué)海類編》本十二卷。 《書三味齋叢書》本。 張清恪公刊本。
《郊社禘祫問》一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藝海珠塵》本。
《禘說》二卷
國朝惠棟撰。 經(jīng)訓(xùn)堂刊。
《參讀禮志疑》二卷
國朝汪紱撰。 棲碧山房刊本。
右禮類《三禮總義》
《禮書》一百五十卷
宋程祥道撰。 明南監(jiān)有元至正丁亥刊本。 宋刊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二字。 明張溥盛順本。 嘉慶甲子明郭氏刊本。
《儀禮經(jīng)傳通解》三十七卷《續(xù)》二十九卷。
宋朱子撰。 今通行者呂氏寶誥堂刊本,中多脫字,以意填補。 乾隆中有梁萬方改訂本,甚劣。 《四庫》入《存目》。 宋有嘉定丁丑刊大字本。 《天祿后目》有元刊本。 明有正統(tǒng)刊本。 昭文張氏有影元抄本。 《續(xù)通解》于漫缺者皆空之。
《禮書綱目》八十五卷
國朝江永撰。 嘉慶庚午刊本。
《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
國朝秦蕙田撰。 乾隆刊本。 郘亭有秦文公朱校初印樣本,絕佳。是張廷濟(jì)叔未舊藏。
右禮類《通禮》之屬
《書儀》十卷
宋司馬光撰。 雍正癸卯汪亮采仿宋刊。 同治七年江蘇書局覆汪本。 學(xué)津本。 《天祿后目》有宋紹熙三年刊本。
明刊本。
《家禮》五卷附一卷
宋朱熹撰。 汲古閣有宋刊本楊復(fù)注,與今世行本不同。 明仿宋錄一卷,石門呂氏刊本。 元刊本《纂圖集注》十卷。 劉垓?qū)O增注。 劉璋補注。 昭文張氏有《纂圖集注文公家禮》十卷,題楊復(fù)附注,劉垓增注。即錢尊王家物。 張氏又有影宋刊本十卷。 鄧鐘岳仿宋本。 康熙辛巳汪氏刊本。 明邱文莊刊本,多所更定,非原書。八卷。 (近洪氏刊宋本。)
《五服圖解》一卷
元龔端禮撰。禮字仁夫,嘉興人。絳云、述古兩《書目》皆載之?!督?jīng)義考》云未見。端禮祖頤正,常著服圖。淵源有自 。端禮又復(fù)精勤參考,閱十載而后成其書。其例以五服列五門,每門列男女、已未成人之科,分正、加、降、義四等之服,劃圖分章,展卷釐然,頗足為參考禮制之助。當(dāng)元泰定元年,嘉興路呈此書于江浙行省,移咨中書省。有至治間刊本。 阮氏曾依寫進(jìn)呈。
《泰泉鄉(xiāng)禮》七卷
明黃佐撰。 道光辛巳香山黃氏刊本。 錢塘費丙章刊本。 兩廣總督祁?刊本。
《朱子禮纂》五卷
國朝李光地編。 《榕村全書》本。
《辨定祭禮通俗譜》五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右禮類《雜禮書》之屬
經(jīng)部五
春秋類
單《左氏》古經(jīng)有段氏經(jīng)韻樓校慶元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左傳》,無注,二十卷。 單《左氏集解》有武英殿仿宋相臺本。 明代翻岳板凡四本。 又《汪氏叢書》本。 吳興嚴(yán)氏藏有南宋不全本四卷。 吳門黃氏所藏宋刊本,一為大字,一為小字,巾箱本最佳。 又有宋岳氏本。 淳熙種德堂小字本。 明永懷堂本。 姚培謙刊《杜注》,節(jié)附《疏》及顧氏《補正》,亦便課蒙,亦有誤。 (王伯厚有《春秋左注》十二卷。抱經(jīng)堂抄本在小山堂。周香巖有段玉裁余本、王本及宋本《釋文》,《御覽》、《正義》參校并增補。)
《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錢氏《養(yǎng)心錄》稱吳門朱文游家有宋刊《春秋正義》二十六卷,疑即阮氏《??庇洝匪鶕?jù)。云宋慶元間,吳興沈中賓刊本三十六卷也。 又有南宋刊本釋音注疏六十卷,有明正德修補之頁。此后,閩、監(jiān)、毛本皆分為六十卷。 《愛日精廬藏書志》《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臨金壇段氏校宋慶元本。段略跋云,此書淳化庚寅官本,慶元庚申摹刻者也。凡宋本佳處,此本盡有。今日所存宋本,未能善于此,乃滋蘭室朱文游物。陳芳琳借校一部,嘉慶壬戌,余借諸令嗣,命長孫美中細(xì)意臨校。 文游名奐,藏書最精。 淳熙種德堂小字本,每頁二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廿二。末卷尾有楷書木記云:“依監(jiān)本寫作大字,附以《釋文》,兼列圖表。淳熙柔兆涒灘閩山阮仲猷刊?!眲t三年丙申也。 《天祿后目》有北宋刻《集解》本三十卷,不附《音義》。自序后連卷一,不另篇。闕筆極謹(jǐn)嚴(yán)。如桓二年“珽”字,諸書從未見避。各本誤字,一一無誤。如昭二十年“賜北宮喜謚”,杜注“皆死而賜謚及墓田傳終言之”,無“未”字“而”字,以為稀世之珍,非相臺岳氏及諸宋本可及。 有宋刊本四部。 又宋刊附《釋文》麻沙本二部。 又元刊巾箱本一部。 又明翻宋本一部。其所收宋本《集解》,已有七部,即彭文勤《讀書跋尾》所記。
《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
周公羊高傳述,其玄孫壽及胡毋子都錄為書。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天祿后目》宋本卷首有景德二年六月黑口本,每頁二十行,行十七字。 十行本、閩本皆不題撰、注、疏人姓名。徐彥作《公羊疏》,不見《唐志》。北監(jiān)本始依《崇文總目》作徐彥疏。張氏志《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十二卷,臨何氏校余仁仲本后,有經(jīng)、傳注、音義字?jǐn)?shù)三行,“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上方臨惠氏評閱語。蜀大字校經(jīng)注三卷,元板校疏,宋板官本校經(jīng)注。全。唐石經(jīng)校經(jīng)。 單何氏《解詁》有汪氏問禮堂仿宋紹熙辛亥刊本十二卷,宋刊《公羊注》余仁仲本也。 同治二年,邵陽魏彥獲其板于上海,補《??庇洝芬痪砜揭孕?。今板歸金陵書局,每頁二十二行 ,行大字十九,小字雙行二十七。
《春秋穀梁傳疏》二十卷
周穀梁赤所述,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阮氏《??庇洝贰豆颉贰ⅰ斗Y梁》注、疏,皆據(jù)何義門之弟煌依宋元諸刻精校本。 又有不全影宋單疏,為明李中麓家抄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監(jiān)本附音《春秋穀梁傳疏》二十二卷二部。 宋板每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字,小字二十三字。今歸袁芳瑛漱六家。 惠氏校宋余仁仲本《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每頁二十三行,行大字十九,小字雙行,行二十七。 又有建安余氏萬卷堂刊本,與《公羊》同。卷末有經(jīng)、傳注、音義字?jǐn)?shù)三行,及“國學(xué)進(jìn)士余仁仲、劉子庚”等題名五行。 又余氏萬卷堂藏書木記見張氏志。 張金吾又有李中麓藏抄《穀梁疏》七卷,雖闕誤不少,而遠(yuǎn)勝今本,為《??庇洝肺床梢喽唷?
《春秋穀梁傳注》二十卷
宋余氏萬卷堂本。 光緒八年遵義黎星使得之日本東京,即據(jù)以重刊,極為精雅。
《箴膏肓》一卷《起廢疾》一卷《發(fā)墨守》一卷
漢鄭玄撰 。 《漢魏叢書》本。 《藝海珠塵》本。 問經(jīng)堂本。 孔廣森集本。 鄭學(xué)本。 武億王秀復(fù)重定本。 武進(jìn)莊述祖輯本。 《箴膏肓》二十八條,《起廢疾》三十八條,《發(fā)墨守》五條。
《春秋集傳纂例》十卷
唐陸淳撰。 明刊本。 康熙中龔氏《玉玲瓏閣叢刻》本。并下二種。 乾隆中刊本。 《經(jīng)苑》本。 金泰初三年刊本。 延祐五年,集賢學(xué)士克酬言,唐陸淳所著《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三書,請令江西行省鋟梓。 蜀有小字本。 張金吾有舊抄本。 (元有平陽府刊本。)
《春秋釋例》十五卷
晉杜預(yù)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岱南閣本。 孫氏重校本。 嘉慶二年莊氏本。 孔氏微波榭刻《杜氏地名》一卷,《長歷》一卷。 掃葉山房重刊本。
《春秋微旨》三卷
唐陸淳撰。 玉玲瓏閣本。 《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原》本。 海昌陳氏養(yǎng)和堂刊巾箱本。 《經(jīng)苑》本。 袁桷有皇祐間汴本。
《春秋集傳辨疑》十卷
唐陸淳撰。 明嘉靖乙未刊本。 海昌陳氏養(yǎng)和堂刊巾箱本。 汪文藻刊小字本。 玉玲瓏閣本。 (以上四種并有《古經(jīng)解匯函》本 。)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蜀馮繼光撰。 宋岳珂重編。 通志堂本。 武英殿岳本。 列杜解前,明刊岳本同。下《年表》亦然。 宋淳熙中阮氏種德堂十行小字本附《集解》前。 嘉靖翻刊種德堂本附《集解》后。與通志堂本多異。 絳云樓藏宋板,白紙初印。今在蘇城胡心耘家。 (明刊本,無錫華察題跋《天一目》。)
《春秋年表》一卷
不著撰人。 通志堂本。 岳本翻刊。
《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二卷
宋孫復(fù)撰。 通志堂本。 吳兔床有影宋抄本。
《春秋皇綱論》五卷
宋王皙撰。 通志堂本。
《春秋權(quán)衡》十七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三劉全集》本。 又有單刻本。 呂鶴田有宋刊《權(quán)衡》、《意林》二書紙板,甚寬大?!稒?quán)衡》半頁十三行,《意林》半頁十二行,行皆十二字。 虞集《送劉叔熙序》云,《意林》及此書刻本在學(xué)宮。是二書有元刻本。
《春秋傳》十五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三劉全集》本。 又單刻本。 有宋刻本。 內(nèi)府所藏寫本。
《春秋意林》二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聚珍本。 閩覆本。 《三劉全集》本。 有單刊本。 宋刊本。 元刊本。
《春秋傳說例》一卷
宋劉敞撰。 聚珍本。 閩覆本。 《藝海珠塵》本。
《春秋經(jīng)解》十三卷
宋孫覺撰。 聚珍本。 閩覆本。 通志堂單刻本。 汪刻叢書本。 (嘉定丙子汪綱刻之新安。)
《春秋集傳》十二卷
宋蘇轍撰。 明刊焦氏《兩蘇經(jīng)解》本。 《經(jīng)苑》本。
《春秋辨疑》四卷
宋蕭楚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杭縮本。 海寧新刊本。 汪氏有宋本十卷。
《春秋本例》二十卷
宋崔子方撰。 通志堂刊,用汲古閣舊抄本。
《春秋例要》一卷
宋崔子方撰。 附刊《本例》。 閣本無。
《春秋經(jīng)解》十二卷
宋崔子方撰。 《提要》次《本例》前。 有宋本。
《春秋五禮例宗》七卷
宋張大亨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十卷。 胡心耘見過宋刊。
《春秋傳》二十卷
宋葉夢得撰。 通志堂本。
《春秋通訓(xùn)》六卷
宋張大亨撰。 《墨海金壺》本。
《春秋考》十六卷
宋葉夢得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宋開禧中與《春秋傳》、《春秋讞》同刻于南劍州。
《春秋集解》三十卷
宋呂本中撰。 通志堂本。
《春秋傳》三十卷
宋胡安國撰。 明正統(tǒng)十二年刊《六經(jīng)》本。 成化甲午崇仁書院刊。 嘉靖癸未贛州清獻(xiàn)堂刊本。 內(nèi)府刊《六經(jīng)》本。 國初至乾隆坊刊甚多。 《天祿后目》有元刊本二部。
《春秋集注》四十卷
宋高閌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春秋后傳》十二卷
宋陳傅良撰。 通志堂本。
《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
宋呂祖謙撰。 通志堂其《類編》六卷。 昭文張氏有刊本。
《詳注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
宋呂祖謙撰。其門人張成招注。 明正德中書林劉氏安正堂刊本。 瞿氏清吟閣本。 閣本所收,有朱彝尊收藏印。
《春秋比事》二十卷
宋沈棐撰。 《四庫》依吳玉墀家抄本錄。元至正中金華刊。
《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
宋魏了翁撰。 此書本末有“萬歷戊申中秋后三日龍池山樵彭年”手跋。
《春秋分紀(jì)》九十卷
宋程公說撰。 此本從影宋抄本傳抄,宋諱皆闕筆。 昭文張氏舊錄附《例要》。 宋淳祐三年刊。袁漱六有舊抄本。
《春秋講義》四卷
宋戴溪撰。 宋嘉定癸未刊本。 寶慶丙戌刊本。
《春秋集義》五十卷《綱領(lǐng)》三卷
宋李明復(fù)撰。 《四庫》依無錫鄒氏蕉綠草堂藏寫本錄。
《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lǐng)》一卷
宋張洽撰。 通志堂本無《綱領(lǐng)》。 何子貞有宋本。
《春秋集傳》二十六卷
宋張洽撰。 明宗室朱睦桔有刊本,見《列朝詩集小傳》 吳興嚴(yán)久能有元延祐元年李教授萬敵臨江學(xué)刻本。缺十八至二十,又二十二至二十六,共七卷。 阮文達(dá)撫浙時,曾以進(jìn)呈內(nèi)府。 路小洲有此元刊本,不全。 昭文張氏有抄本,亦僅十九卷,附《綱領(lǐng)》,缺七卷。 是書《經(jīng)義考》注佚,諸家書目亦絕少著錄。其《繞會群言》掊擊外辨,多《集注》所未及。其《繳省投進(jìn)狀》后有“延祐甲寅,李教授捐俸補刊于臨江路學(xué)”兩行。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jì)編》三卷
宋李琪撰。 通志堂本。 乾隆末當(dāng)涂朱煌刊本。
《春秋通說》十三卷
宋黃仲炎撰。 通志堂本。
《春秋經(jīng)詮》十六卷
宋趙鵬飛撰。 通志堂本。 何云據(jù)天一閣抄本,有脫文。
《春秋或問》二十卷附《春秋五論》一卷
宋呂大圭撰。 通志堂本無《五論》。
《春秋左傳句解》六十卷
宋林堯叟撰。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經(jīng)義考》亦注曰“存”。《陳鳣集》有跋語。 元刊本作四十卷。 宋刊本卷末有“紹興字樣”一行。
《春秋詳說》三十卷
宋家鉉翁撰。 通志堂本。
《讀春秋編》十二卷
宋陳深撰。 通志堂本。
《春秋提綱》十卷
元陳則通撰。 通志堂本。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
元俞皋撰。 通志堂本。
《春秋纂言》十二卷《總例》一卷
元吳澄撰。 《四庫》著錄依抄本。 元刊大字本。 明嘉靖中蔣若愚刊本,久佚。 朱檢討曾見吳郡陸醫(yī)其清家兩淮所進(jìn),《四庫》殆傳寫陸本。 張金吾載舊抄本《纂言》,其《總例》五卷。
《春秋諸國統(tǒng)紀(jì)》六卷《目錄》一卷
元齊履謙撰。 通志堂本。 《目錄》云,汲古閣元本,顏書甚精。系述古堂舊藏。
《春秋本義》三十卷
元程端學(xué)撰。 通志堂本。 何云,元刻句讀、圈點甚精,東海盡刪云。
《春秋或問》十卷
元程端學(xué)撰。 通志堂本。
《春秋三傳辨疑》二十卷
元程端學(xué)撰。 《四庫》著錄依吳玉墀家抄本。
《春秋讞義》九卷
元王元杰撰。 昭文張氏有抄本十二卷,完足。有元至正十年于文船序。 萬卷樓抄本。
《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
元李濂撰。 通志堂本。 吳兔床有元虞氏明復(fù)齋刊本,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至正本自序后有“至正辛卯臘月,崇川書府重刊本”印。
《春秋經(jīng)傳闕疑》四十五卷
元鄭玉撰。 康熙辛卯鄭氏刊本。
《春秋集傳》十五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明初刊本,每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七字。下四種同。
《春秋師說》三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又宏治癸丑太平黃倫刊。并下二種覆明初本。
《春秋屬詞》十五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又宏治癸丑覆刊,十三行,行二十七字。
《春秋左氏傳補注》十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又宏治癸丑刊。上三種有趙吉士刊本。
《春秋金鎖匙》一卷
元趙汸撰。 《學(xué)海類編》本。 微波榭本 。 《學(xué)津討原》本。
《春秋胡傳附錄纂疏》三十卷
元汪克寬撰。 元至正八年建安劉叔簡刊本。黑口,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
《春王正月考》二卷
明張以寧撰。 通志堂本。 宣德元年刊本。
《春秋鉤玄》四卷
明石光霽撰。 《四庫》依吳玉墀家抄本。 《淡生堂馀苑》本。
《春秋大全》七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
《春秋經(jīng)傳辨疑》一卷
明童品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云刊本久佚。
《春秋正傳》三十七卷
明湛若水撰。 乾隆已卯湛氏刊。
《左傳附注》五卷
明陸粲撰。 明刊本末尚有《后錄》一卷,列其疑誤、衍脫、重出者。自序題嘉靖庚子。
《春秋胡氏傳辨疑》二卷
明陸粲撰。 指海本。
《春秋明志錄》十二卷
明熊過撰。 《四庫》依抄本。
《春秋正旨》一卷
明高拱撰。 明刊《全集》中本。 墨海本。 守山本。
《春秋輯傳》十三卷《宗旨》一卷《凡例》二卷
明王樵撰。 《四庫》著錄系商邱宋氏抄本二十三卷。
《春秋億》六卷
明徐學(xué)謨撰。 明徐氏《海隅集》刊本。
《春秋事義全考》十六卷
明姜寶撰。 刊本。
《春秋胡傳考誤》一卷
明袁仁撰。 舊刊本作鐵胡編。 《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左傳屬事》二十卷
明傅遜撰。 萬歷乙酉刊本。
《左氏釋》二卷
明馮時可撰。 此書與《左氏討》、《左氏論》合為一書,題曰《元敏天池集》。
《春秋孔義》十二卷
明高攀龍撰。 崇禎庚辰刊本。 《經(jīng)義考》誤題李攀龍撰。
《春秋辨義》三十九卷
明卓爾康撰。 卓氏刊本。
《讀春秋略記》十卷
明朱朝瑛撰。 《四庫》依抄本。
《左傳杜林合注》五十卷
明王道焜、趙如源同編。 崇禎中杭州刊本。 芥子園本。 坊刊甚多。 林注《句解》七十卷,有元刊。
《日講春秋解義》六十四卷。
是編亦圣祖仁皇帝講筵舊本,世宗憲皇帝重加考訂,排纂成書。 內(nèi)府刊本。
《欽定春秋傳說匯纂》三十八卷
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
乾隆二十三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左傳杜解補正》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 《亭林十書》本。 指海本。 阮《經(jīng)解》本。 康熙中蘇州刊杜注本后附此書。 璜川吳氏刊本。
《春秋裨疏》二卷
國朝王夫之撰。 湘潭、湘鄉(xiāng)兩刊《船山遺書》本。 《昭代叢書》壬集本。
《春秋平義》十二卷
國朝俞汝言撰。 《四庫》依汝言手稿傳抄。
《春秋四傳糾正》一卷
國朝俞汝言撰。 《四庫》依汝言手稿傳抄。
《讀左日鈔》十二卷《補錄》二卷
國朝朱鶴齡撰。 刊本。
《左傳事緯》十二卷《附錄》八卷
國朝馬骕撰。 許元淮刊本。 翻刻無《附錄》。 函海內(nèi)別本四卷。
《春秋識馀》十六卷
國朝徐秉義撰。 張金吾有抄本。
《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春秋簡書刊誤》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屬詞比事記》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
國朝高士奇撰。 康熙中高氏刊本。 又有《姓名考》四卷。
《春秋管窺》十二卷
國朝徐廷垣撰。 《提要》云,舊帙蠹蝕,無別本可校。蓋亦未有刊本。
《三傳折諸》四十四卷
國朝張尚瑗撰。 乾隆中刊本。
《春秋闕如編》八卷
國朝焦袁熹撰。 《四庫》依袁熹手稿傳抄。 嘉慶甲子錢氏刊本。
《春秋宗朱辨義》十二卷
國朝張自超撰。 刊本。
《春秋通論》四卷
國朝方苞撰。 《望溪全書》本。
《春秋世族譜》一卷
國朝陳厚耀撰。 當(dāng)涂朱煌刊。 吳玨刊。
《半農(nóng)春秋說》十五卷
國朝惠士奇撰。 吳氏璜川書屋刊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輿圖》一卷《附錄》一卷
國朝顧棟高撰。 乾隆十三年刊本。 萬卷樓本。 阮《經(jīng)解》本。
《春秋識小錄》九卷
國朝陳廷祚撰。 刊本。 《藝海珠塵》本。
《左傳補注》六卷
國朝惠棟撰。 《貸園叢書》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左氏傳小疏》一卷
國朝沈彤撰。 《果堂集》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地理考實》四卷
國朝江永撰。 阮《經(jīng)解》本。
《讀春秋存稿》四卷《春秋雜案》十卷
國朝趙佑撰 。 乾隆中刊本。
《讀左補義》五十卷
國朝姜炳章撰。 乾隆三十四年刊本。
《公羊春秋通義》十二卷
國朝孔廣森撰。 孔氏刊《顨軒遺書》本。
《春秋隨筆》二卷
國朝顧奎光撰。 《敷文閣匯抄》本。
附錄
《春秋繁露》十七卷
漢董仲舒撰。 《漢魏叢書》本。 《兩京遺編》本八卷。 《鐘評秘書十八種》本。 嘉靖甲寅張溈陽刊本。 天啟乙丑王道焜刊本。 乾隆十六年董氏刊本。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抱經(jīng)堂刊最善。 凌曙注本。 嘉慶乙亥刊本。 明蘭雪堂活字本。 重刻閣本。
右《春秋》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三 獨山莫友之子偲
經(jīng)部六
《孝經(jīng)》類直齋云,《孝經(jīng)》鄭注 ,乾道中刊于京口學(xué)宮,今已無傳。舊在東先生輯本。
《古文孝經(jīng)孔氏傳》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經(jīng)》一卷
舊本題漢孔安國撰。 知不足齋本。 《佚存叢書》本。 近年日本別撰一《孝經(jīng)》鄭注,尤為偽中之偽。知不足齋并刻之。 陽湖孫氏有日本單刻《孝經(jīng)》,刻于永實三年,當(dāng)康熙三十五年。題云“天下至寶,萬世不易人倫孝道經(jīng)”。 (嚴(yán)可均輯刻本,姚氏重刊。 錢獻(xiàn)之繙刊。)
《孝經(jīng)正義》 三卷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明嘉靖初金臺汪諒刊注疏。 南宋閩中看本即世所謂十行本也,間有正德、嘉靖補刻頁。惟《孝經(jīng)》殘缺最多,原頁幾無一二存矣。 阮刻即從十行本開雕。 明皇御注,阮《??庇洝匪鶕?jù),有南宋相臺岳氏本。 《天祿后目》亦有宋岳刊本一部,附音義。桐鄉(xiāng)金氏翔和書屋翻刻相臺本。 同治庚午揚州書局重刊相臺本。 明有正德六年刊本。 近姑蘇張氏翻正德本。 通志堂本合馬范石臺御書石刻本為最舊。 (日本刻北宋小字本。 黎刻卷子本。)
《古文孝經(jīng)指解》一卷
宋司馬光撰。 通志堂本并全載注本。當(dāng)康熙四十五年。
《孝經(jīng)刊誤》一卷
宋朱子撰。 《朱子遺書》本。 《經(jīng)苑》本。
《孝經(jīng)大義》一卷
宋董鼎撰。 通志堂本。 前有熊禾序,蓋元大德九年,鼎子真卿從胡一桂訪禾于云谷山中,以此書質(zhì)禾,禾屬其從兄熊敬刊行。
《孝經(jīng)定本》一卷
元吳澄撰。 通志堂本。 尚有元朱申《句解》一卷。
《孝經(jīng)述注》一卷
明項霦撰。 《借月山房叢書》本。
《孝經(jīng)集傳》四卷
明黃道周撰。 石齋九種本。
《孝經(jīng)大全》二十八卷《或問》一卷附《翼》一卷
明呂維琪撰。 康熙三年呂氏刊。
《御注孝經(jīng)》一卷
順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 內(nèi)府刊本。
《孝經(jīng)問》一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孝經(jīng)全注》一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近日祝桐君刊本。
《孝經(jīng)匯纂》三卷
國朝孫念劬撰輯。 嘉慶四年孫氏強恕堂刊本。
《孝經(jīng)精義》一卷附錄《或問》一卷《馀論》一卷
國朝張敘撰。 乾隆三年刊。
右《孝經(jīng)》類
經(jīng)部七
《五經(jīng)總義》類
《駁五經(jīng)異義》一卷
漢鄭玄撰。 《藝海珠塵》本。 問經(jīng)堂本。 《許鄭遺書》本。 武億刊本。 孔氏鄭學(xué)本。 陳壽祺《疏證》本三卷。 (陽湖莊氏、海寧陳氏兩輯本。)
《鄭注》三卷《補遺》一卷
魏鄭小同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問經(jīng)堂本。 《汗筠齋叢書》本。 《粵雅堂叢書》本。 (《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經(jīng)典釋文》三十卷
唐陸德明撰。 通志堂本。 抱經(jīng)堂本,附《??庇洝?。 宋撫州公使庫《禮記音義》,通志堂有仿宋單刻本,佳。 蜀大字本《論》、《孟》、《孝經(jīng)》三《音義》,黃丕烈士禮居仿宋亦佳。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第七卷后揭北宋初年??备鞴巽暶翟鞴贂?,有蒙古篆印及文淵閣印。 錢遵王家有葉林宗影抄北宋本,徐、盧并據(jù)以??倍槐M從。阮氏《??庇洝啡該?jù)葉本以校二本。何義門云,旭刻顧伊人所校,滿紙訛謬。武陵顧豹文有宋本,東海未能借較。 張金吾家有殘本一卷。宋列為崇文閣官書,乃《春秋左氏音義》之六,蓋全書之第二十卷也。卷末有“國子監(jiān)崇文閣官書,借讀者必須愛護(hù)。損壞缺失,典掌者不許收受”印記。 《元史?仁宗記》:“皇慶二年六月,建崇文閣于國子監(jiān)?!薄睹魈珜W(xué)志》:“崇文閣,元藏書之所。”《春明夢馀錄》:“國子監(jiān)彝倫堂,明之崇文閣也?!?又有子晉書印,蓋元官書歸汲古者時,可證通志、抱經(jīng)臆改之失。
《七經(jīng)小傳》三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藤花榭本。 《三劉文集》本。 汪刻叢書本。 《天祿后目》有北宋刊本。 元進(jìn)士劉聞庭臨川刊本。
《程氏經(jīng)說》七卷
不著撰人。 《二程全書》本。 寶誥堂刊本八卷。
《六經(jīng)圖》六卷
宋楊甲撰。 萬歷乙卯吳氏刊本。 又郭刊本。 康熙中汪氏、潘氏二刊本。 乾隆五年六安王皜輯錄本。 乾隆九年鄭之僑本。 《天祿后目》稱,明新都吳繼仕仿宋本極精,書首刻“熙春堂藏板”。又歸修吉堂。每卷末有識語。 又吳繼仕另刻《七經(jīng)圖》。 宋乾道刊本為圖三百有九,《易》七十,《書》五十五 ,《詩》四十七,《周禮》六十五,《禮記》四十三,《春秋》二十九。見苗昌言序 。明計部方公得宋本重刊,長尺五寸,廣二尺。
《六經(jīng)正誤》六卷
宋毛居正撰。 通志堂本。 嘉靖癸未南京重刊宋本。
《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一卷
宋岳珂撰。 乾隆戊申任文???。 《知不足齋叢書》本。 儀征汪氏藤花榭刊本。 吳志忠刊宋本。每半頁八行,行十八字。有明翻本,有新翻本。 粵雅堂刊本。 周展有《讀相臺三經(jīng)隨筆》四卷。 宋有抱經(jīng)樓抄本。
《融堂四書管見》十三卷
宋錢時撰。 《四庫》依瓶花齋鈔本。 宋景定辛酉天臺錢可則刊本。
《四如講稿》六卷
宋黃仲元撰。 嘉靖丙午刊本。 舊鈔本。 板心有“繡佛齋藏本》字。
《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
國朝沈廷芳撰。 盧云,嘉善浦堂原編。
《十三經(jīng)注疏并釋文??庇洝范偎氖寰?
國朝阮元撰。 阮氏刊本。 《經(jīng)解》本。
《石經(jīng)考文提要》十三卷
國朝彭元瑞撰。
《經(jīng)義雜記》三十卷
國朝臧琳撰。 《臧氏叢書》本。
《經(jīng)義述聞》三十二卷
國朝王引之撰。 嘉慶二年刊。 道光七年重定刊于京師。 近揚州有覆本。
《朱子五經(jīng)語類》八十卷
國朝程川撰。 雍正乙巳刊。
《群經(jīng)補義》五卷
國朝江永撰。 《敷文閣匯鈔》本。 阮刊《經(jīng)解》本。 《經(jīng)學(xué)叢書》本。 (《經(jīng)學(xué)叢書》乃璜川吳氏刊也。)
《經(jīng)咫》一卷
國朝陳祖范撰。 乾隆甲申陳氏刊《司業(yè)集》本。
《惜抱軒九經(jīng)說》十七卷
國朝姚鼐撰。 嘉慶丙辰刊于旌德,僅十二卷。 已巳刊于江寧,乃足本。
《九經(jīng)辨字瀆蒙》十二卷
國朝沈炳震撰。 《四庫》依抄本錄。
《古經(jīng)解鉤沉》三十卷
國朝余蕭客編。 乾隆中刊本。
附錄
《古緯書》三十六卷
明孫瑴編。 明刊本。 守山閣本。 《墨海金壺》本。 單刻《尚書中候》,鄭學(xué)本。 照廣閣本。 《許鄭遺書》本。 嘉慶庚午山淵堂活字板本。 余杭刊本。 嘉興本。 吳興本。
《七緯》三十八卷
國朝趙在翰撰。 嘉慶十四年刊。
右《五經(jīng)總義》類
經(jīng)部八
《四書》類
《孟子》單趙注,有乾隆辛丑安邱韓氏刊本。 又孔氏微波榭刻本。皆善。 季滄葦《書目》亦有相臺趙注。 錢曾有舊抄,云以建安監(jiān)本校對,脫誤甚多。 真定梁氏有北宋本,后歸王侍郎之樞。 單《論語集解》十卷,昭文張氏有抄本。 元至正時,日本國人所寫,即錢遵王家物。 《天祿后目》有宋相臺岳氏本《論語》何注十卷,《孟子》趙岐注十四卷,皆附《音義》。
《孟子正義》十四卷
漢趙岐注,其疏舊題宋孫奭撰。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論語義疏》十卷
魏何晏等注,梁皇侃疏。 日本國寬延庚午年根遜志原刊本,當(dāng)康熙二十九年。 乾隆五十一年內(nèi)府刊本。 知不足齋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述古堂藏日本舊抄《論語集解》十卷中,遇“吾”字缺首筆,“語”字亦然。豈避日本諱耶?每卷終注經(jīng)若干字,注若干字。末有“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鏤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謹(jǐn)志”兩行。 又有“學(xué)古神德楷法,日下逸人書”一行。正平乃據(jù)割年號,當(dāng)其國天皇貞治三年,中國元順帝二十四年也。見張金吾《藏書志》。 《敏求記》亦載之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 光緒八年,遵義黎氏得之日本東京,即于其地付刊。 (鮑本每頁中無“知不足齋”字。)
《論語正義》二十卷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明正德刊本。《養(yǎng)新錄》有跋語,似即阮《??庇洝匪鶕?jù)十行本。 明崇禎丙子,熊九香、熊九敕刊《論》、《孟》注疏,楊鶚序云,“面《十三經(jīng)》中《四書》全本行世,正其訛舛,而馀經(jīng)嗣刻”云云。 (頃見宋刻巾箱本,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三字。首有季滄葦、阮文達(dá)諸印。)
《論語筆解》二卷
唐韓愈撰。 宋刊附《五百家韓集》本十卷。 見《天祿琳瑯書目》及朱竹垞跋。朱謂李太仆家藏。 《敏求記》有十卷本。 《說郛》、《唐宋叢書》不全。 明范氏《二十種叢書》本。 明世學(xué)山本。 《續(xù)百川學(xué)?!繁?。 《藝海珠塵》本。 《墨海金壺》本。
《孟子音義》二卷
宋孫奭撰。 通志堂本。 抱經(jīng)堂校本。 乾隆辛丑安邱韓氏岱云刊本。 黃丕烈刊蜀大字《孝經(jīng)》、《論》、《孟》音義。 孔刻附《章句》后。
《論語拾遺》一卷
宋蘇轍撰。 《兩蘇經(jīng)解》本。 指海本。
《孟子解》一卷
宋蘇轍撰。 《兩蘇經(jīng)解》本。 指海本。
《論語全解》十卷
宋陳祥道撰。 張金吾《志》載舊抄本,題云“重廣陳用之學(xué)士真本《八經(jīng)論語全解義》十卷”。
《孟子傳》二十九卷
宋張九成撰。 《四庫》從南宋刊本傳抄。 汲古閣有影宋精抄本。 季目有宋刊本三十二卷,題《九成孟子解》。 汪士鐘藏北宋本亦二十九卷,缺《盡心》上下。每卷題云,“張狀元《孟子傳》第幾”。結(jié)銜云,“皇朝太師崇國文忠公鹽官張九成子韶”。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頁左端線外標(biāo)篇名。同治丁卯冬,見于胥門。《四庫》所據(jù),豈即此本耶?何闕佚之相同也? (南潯劉氏有宋刻本。)
《尊孟辨》三卷《續(xù)辨》二卷《別錄》一卷
宋余允文撰。 明中葉后,已無完本。 守山閣本。
《中庸集解》三卷
宋石?撰。 《提要》無此條,并見后“《中庸輯略》條”內(nèi)。 道光已酉,友芝曾以衛(wèi)氏《集說》所抄,合今行《朱子遺書集略》合校,刊于遵義。 (元本。)
《大學(xué)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
宋朱子撰。 內(nèi)府仿宋淳祐刊本。 元和吳志忠仿宋本附《考證》。 嘉靖丁亥南康府六老堂刊本。 明刊仿宋本,大字,每卷后有音注。不知何人所刻。每半頁七行,行十五字。 錢塘丁丙收一本,亦七行十五字者,經(jīng)、注句讀有旁抹及方圓圍其文字。異今本處,與吳志忠所言宋本大同。序后及每卷末,皆附《音考》。于名物制度,亦有補益。蓋宋元間翻刻所加,當(dāng)在用以取士后也。其《音考》,字較本書圓活。丁卯秋,客杭見之。 (吳志忠本、明經(jīng)廠本《孟子》皆十四卷。)
《四書或問》三十九卷
宋朱子撰。 《論孟或問》,《朱子遺書》本。 《大學(xué)中庸或問》,元明《四書集注》及明以來《大全》書并附各《章句》之后,坊本始刪去之。 合刻《四書或問》,徐思曠夾注本。 墨潤齋刊本。
《論孟精義》三十四卷
宋朱子撰。 《朱子遺書》本。
《中庸輯略》二卷
宋朱子撰。 明嘉靖乙巳呂信卿刊本。 《朱子遺書》,康熙六十年湖北車雙亭刊本。 墨潤齋刊本。 今行本多錯誤,友芝曾以宋人引據(jù)校于石氏《集解》本。
《論語原意》二卷
宋鄭汝諧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指海本四卷。 《經(jīng)苑》本。
《癸巳論語解》十卷
宋張栻撰。 通志堂本。 何云所刊據(jù)天一閣抄,未盡可信。 康熙丁丑仇兆鰲刊。 《學(xué)津討源》本。
《癸巳孟子說》七卷
宋張栻撰。 通志堂本。 何云亦據(jù)天一閣抄,后得最精宋本,未能校正修板。 康熙丁丑仇氏刊本。
《四書箋義》十二卷
宋趙德撰。 宋宗室,隱居浙之東湖,號鐵峰。其書《四庫》未收。阮文達(dá)撫浙,曾據(jù)元泰定刊本影抄,進(jìn)呈內(nèi)府。 仁和何元錫刊本。 又守山閣本。
《四書集編》二十六卷
宋真德秀撰。 通志堂本。 《浦城遺書》本。 何云,徐刻從李中麓鈔本,惜未盡善。
《孟子集疏》十四卷
宋蔡模撰。 通志堂本。 何云,尚有《論語集疏》,當(dāng)訪求刻之。
《論語集說》十卷
宋蔡節(jié)撰。 通志堂本。
《中庸指歸》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xué)發(fā)微》一卷《大學(xué)本旨》一卷
宋黎立武撰。 《學(xué)海類編》本。
《四書纂疏》二十六卷
宋趙順孫撰。 通志堂本。
《大學(xué)疏義》一卷
宋金履祥撰。 雍正己酉金氏藕塘祠塾重刊本。
《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
宋金履祥撰。 金氏祠塾刊本 。 4月15日
《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八卷
元劉因編。 原本三十卷,今佚二卷。此本至《孟子?滕文公上》而止,亦元人遺笈僅存者,不以殘缺病也。
《四書辨疑》十五卷
元陳天祥撰。 通志堂本。
《讀四書叢說》四卷
元許謙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八卷?!恫貢尽吩?,《元史》載許謙《四書叢說》二十卷,蓋本黃晉撰《墓志》?!督?jīng)義考》云未見?!端膸臁匪?,闕佚已多。是本凡《大學(xué)》一卷,《論語》三卷,《中庸》、《孟子》各二卷,首尾完整,信希有之書。惟與史不符,或是經(jīng)后人合并歟? 又有不全元刊本六卷,卷數(shù)同。缺《大學(xué)》、《論語》中卷。 仁和何元錫刊巾箱本,八卷完善,與趙德《四書箋義》合刊。 《平津館藏書目》有元刊《讀論語叢說》上、中、下三卷黑口本,每頁小字三十二行,行二十六字。 《經(jīng)苑》本。 阮氏從元刊本抄《論語叢說》三卷進(jìn)呈,又抄《中庸叢說》二卷。 (德清徐氏修吉堂有元刊本三卷,嚴(yán)修能抄錄一過。)
《四書通》二十六卷
元胡炳文撰。 通志堂本。 近年有重刊本。 武林朱勛單刻本。 元刻本每半頁十一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一。
《四書通證》六卷
元張存中撰。 通志堂本。 蔣生沐有元刊本,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
《四書疑節(jié)》十二卷
元袁俊翁撰。 《四庫》依元板傳抄入錄。
《四書經(jīng)疑貫通》八卷
元王充耘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傳錄,尚首位完具,惟第二卷中脫一頁,第八卷中脫一頁,無從校補,則亦僅存之笈。
《四書纂箋》二十八卷
元詹道傳撰。 通志堂本二十六卷。
《四書輯釋》三十六卷
元倪士毅撰。 朱考曰存。天一閣有刊本。
《四書通旨》六卷
元朱公遷撰。 通志堂本。
《四書管窺》八卷
元史伯璿撰。 《四庫》依汲古閣抄本,云明初有二刻本,皆佚。 《總目提要》引《東楊里集》稱有四冊,刻板在永嘉郡學(xué)。永嘉葉琮知黃州府,又刊置府學(xué)。 (朱述之云,項幾山有足本 。)
《大學(xué)中庸集說啟蒙》二卷
元景星撰。 通志堂本。
《四書待問》二十二卷
元蕭鎰編。鎰字南金,臨江人。因當(dāng)時取士,以經(jīng)說為試藝,首歷采宋元儒自朱子、張南軒以下十三家說而折衷之,亦間取時文不背師說者,設(shè)為問答之義。 阮氏曾進(jìn)呈。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季目有元刊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三字。后有“泰定丁卯春,仲虞氏務(wù)本堂刊”木記。
《四書大全》三十六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高麗國刊本。
《四書蒙引》十五卷《別附》一卷
明蔡清撰。 明刊本。 初稿十四卷,蔡氏門人季墀刊。 此類所著錄元明以來解義,率皆淺略膚漫,言考證者,尤駁雜無謂。要以虛齋《蒙引》為最精當(dāng),馀則居正《直解》、林希元《存疑》、王樵紹《聞編》,皆頗樸實暢達(dá),而較之《蒙引》,則遠(yuǎn)不及矣。
《四書因問》六卷
明呂柟撰。 嘉慶悟午重刊本。
《問辨錄》十卷
明高拱撰。 明刊。
《論語類考》二十卷
明陳士元撰。 明刊本。 《湖海樓叢書》本。 《歸云別集》本。
《孟子雜記》四卷
明陳士元撰。 明刊本。 《湖海樓叢書》本。 《歸云別集》本。
《論語商》二卷
明劉宗周撰。 《四庫》依抄本錄。 《劉子全書》本。
《四書留書》四卷
明章世純撰。 原刊本作《章子留書》。原十卷,馀四卷泛作儒家言。入《存目》。
《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
康熙十六年,大學(xué)士庫勒納等奉敕編。 康熙內(nèi)府刊本。
《四書近指》二十卷
國朝孫奇逢撰。 容城刊本。
《孟子師說》二卷
國朝黃宗羲撰。 刊本。
《大學(xué)翼真》七卷
國朝胡渭撰。 小酉山房刊本。 小山堂有竹軒寫本,歐書絕精。 (刊板今歸丹鉛精舍。)
《四書講義困勉錄》三十七卷
國朝陸隴其撰。 康熙中刊本。 又有《續(xù)錄》六卷。
《松陽講義》十二卷
國朝陸隴其撰。 天德堂刊本。
《大學(xué)古本說》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馀論》一卷《論語劄記》二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論語稽求篇》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四書賸言》四卷《補》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大學(xué)證文》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四書釋地》一卷《續(xù)》一卷《又續(xù)》二卷《三續(xù)》二卷
國朝閻若璩撰。 眷西堂本。 坊覆本非一。 阮《經(jīng)解》本。 樊廷枚《四書釋地補》一卷《續(xù)補》一卷《又續(xù)補》一卷《三續(xù)補》一卷。 嘉慶丙子刊本。 宋翔鳳《四書釋地辨證》二卷,《樸學(xué)齋叢書》刊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四書劄記》四卷
國朝楊名時撰。 《楊氏全書》本。
《此木軒四書說》九卷
國朝焦袁熹撰。 康熙丙子刊本。 《書三昧齋叢書》本。
《鄉(xiāng)黨圖考》十卷
國朝江永撰。 潛德堂本。 覆板本非一。 又有巾箱本。
《四書逸箋》六卷
國朝程大中撰。 乾隆中刊本。 《墨海金壺》本。 海山仙館本。 《粵雅堂叢書》本。
右《四書》類
經(jīng)部九
《樂》類
殘本《樂書要錄》三卷
唐武后時官書,原十卷。 日本國猶存此殘本,天瀑山人以活字印入《佚存叢書》。其所引古書,今頗罕見。阮氏曾進(jìn)呈。
《皇祐新樂圖記》三卷
宋阮逸、胡瑗奉敕撰。 宋皇祐五年刊大字本。 胡心耘有校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張金吾藏影寫《新樂圖記》,卷末有“皇祐五年十月初三日奉圣旨開板印造”兩行。
《樂書》二百卷
宋陳旸撰。 宋慶元已未陳岐命林子沖校刊本。半頁二十六行,行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雙行注或二十二,或至二十六字。 元至正丁亥刊本。 明鄭世子刊本。 張溥刊本。 昭文張氏元至正本,有《目錄》二十卷。有《至正丁亥秋七月,福州路儒學(xué)教授林光大合刻禮樂書后序》。 陳岐假守盱江閱軍所,藏有《禮書》而《樂書》未睹,從其家得副本,令建昌軍南縣主簿林子沖??币孕?。 郘亭有殘本,存《目錄》一卷,一之八,十七之四十四,百三十三之百三十九,百五十四之百七十二,百八十七之二百,僅七十六卷。卷末跋書林子沖,《目錄》前題名作宇沖。
《律呂新書》二卷
宋蔡元定撰。 《性理大全》本。 雍正中周模注本。 乾隆中羅登選《箋義》本。
《瑟譜》六卷
元熊朋來撰。 《墨海金壺》本。 指海本。 《經(jīng)苑》本。 粵雅堂本。
《韶舞九成樂譜》一卷
元余載撰。 《墨海金壺》本。
《律呂成書》二卷
元劉瑾撰。 《墨海金壺》本。
《苑洛志樂》二十卷
明韓邦棋撰。 明嘉靖刊本。 康熙二十二年吳氏刊。 乾隆十一年薛氏刊。 《陸清獻(xiàn)日記》述孟長安言,容城舊有《苑洛志樂》板,與吳巡道所刻為三。
《鐘律通考》六卷
明倪復(fù)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錄。
《樂律全書》四十二卷
明朱載堉撰。 明刊本,實三十八卷。
《御纂律呂正義》五卷
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撰。 內(nèi)府刊本。
《欽定詩經(jīng)樂譜》三十卷
乾隆五十三年奉敕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古樂經(jīng)傳》五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古樂書》二卷
國朝應(yīng)撝謙撰。 《四庫》依抄本錄。
《圣喻樂本解說》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皇言定聲錄》八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竟山樂錄》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李氏學(xué)樂錄》二卷
國朝李塨撰。 《西河全書》本。
《樂律表微》八卷
國朝胡彥升撰。 耆學(xué)齋刊本。
《律呂新論》二卷
國朝江永撰。 守山閣本。
《律話》三卷
國朝戴長庚撰。 道光癸巳戴氏刊本。
《音分古義》二卷《附》一卷
國朝戴崿士撰。 咸豐庚申,杭州城失守死之。是書以無錫華翼綸借觀得存。同治丙寅,彝兒在滬上見華氏錄本,借抄以備影山之藏。聞戴稿歸其子者,且失之矣。
右《樂》類
經(jīng)部十
嘉靖乙酉,張景華刊《爾雅注》三卷,與雪窗本合。亦附音釋于注下。雪窗本誤處,此有不誤,蓋從景泰馬諒本出也。
右樂類
小學(xué)類《爾雅》單注有明嘉靖三年張景華刊本。 嘉靖十七年吳元恭刊本。 郎奎金《五雅》本。 有臧庸堂仿元雪窗書院本。 顧廣圻仿吳元恭本。 福屨堂附《釋文》本。 曾燠刊影宋繪圖單注本。 清芬閣重刊福履堂本。 道光乙酉,金陵陳宗彝抱獨廬重刊明景泰丙子馬諒校本。 鐘人杰本。 胡文煥《格致叢書》本。 曲阜孔氏本。 (近坊間繙顧本。巴陵方功惠繙臧庸堂本。又見明畢效欽本。)
《爾雅注疏》十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提要》作十一卷。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種本。 阮氏所據(jù)有黃丕烈藏宋刊單疏本,半頁十五行,行三十字。 又有元刊明修注疏本,半頁九行,行二十字。 宋刊單疏,吳門袁氏有之。注與疏本別行,故復(fù)述注文。 張金吾有元刊元印本十卷,完善,無補換之頁。首有“汲古閣”、“西河季子之印”兩印?!稜栄攀琛窡o南宋十行本、北宋單疏外,此為最古。 元雪窗書院本三卷,《釋訓(xùn)》“綽綽、爰爰,緩也?!弊⒃疲骸敖詫捑徱??!庇朴啤⒎Q稱、丕丕、簡簡、存存、懋懋、庸庸、綽綽,盡重語。元本及閩、監(jiān)、毛本俱脫。序下有“雪窗書院新刊”八字 ,故稱雪窗本。字體與唐石經(jīng)同。每頁二十行,行經(jīng)十九字,注二十六字。注下連附音起,于本字上加圈為識。校諸注疏本,獨為完善。 元大德乙亥曹氏進(jìn)德齋刊本,半頁八行,行十六字。 影宋蜀大字本《爾雅注》,大字每半頁八行,行十五、十六字不等,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遵義黎氏得之日本東京,及于其處刊行。 (黎刻蜀大字本。陸心源刻單疏本。)
《爾雅注》三卷
宋鄭樵撰。 《津逮秘書》本。 學(xué)津本。 候官鄭杰已亥刊巾箱本。 嘉慶黔中刊本。 鄭坦刊本,注亦大字。
《爾雅新義》十卷
宋陸佃撰。 嘉慶戊辰三間草堂刊。 《四庫》未收。 阮氏進(jìn)呈。 (粵雅本。)
《爾雅正義》二十卷。
國朝邵晉涵撰。 乾隆戊申刊本。 京覆本。 阮《經(jīng)解》本。
《爾雅義疏》二十卷
國朝郝懿行撰。 阮《經(jīng)解》本。 咸豐初陸刊本。 又淮上刊本。
《爾雅補郭》二卷
國朝翟灝撰。 刊本。
《爾雅釋地四篇注》一卷
國朝錢坫撰。 《錢氏四種》本。
《小爾雅》一卷
漢孔鮒撰。 《四庫》附《孔叢子》中,入之《存目》。 有李軌注。 宋咸注。 本朝有王煦撰《疏證》八卷。 宋綿初《訓(xùn)纂》 卷。 并刊本。
《方言》十三卷
漢楊雄撰。 《漢魏叢書》本。 《格致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胡文煥《百名家書》本。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戴震《疏證》,微波榭本。 抱經(jīng)堂校本。 宋有慶元庚申刊本。 明陳與郊編《方言類聚》四卷,萬歷甲辰刊。依《爾雅》例,分十六門,頗易尋檢?!端膸臁啡搿洞婺俊分小?《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十三卷,昭文張氏有藏影宋本,云即戴氏《疏證》所稱曹毅之本也。末有“正德乙巳夏五,得曹毅之宋刊本手影”一行。又有“丙辰九月,戴之補抄”一行。卷十“膊,凡也?!弊ⅲ骸按艘袅x所未詳?!备鞅尽按恕闭`“皆”。十一“南楚之外謂之蟅蟒?!弊ⅲ骸耙嗪敉E蛨?!备鞅尽巴E蛨”俱誤“吒?”。是二處似勝而戴校未及。
《釋名》八卷
漢劉熙撰。 漢魏本。 格致本。 《古今逸史》本。 《五雅》本改題《逸雅》。 《百名家書》本。 鐘評《秘書》本。 宋刊本八卷,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本。 昭文張氏有殘本。 明畢效欽本八卷。 諸邦倫刊及《夷門廣牘》本一卷。 孫星衍有明翻陳道人本。 篆字本。 吳志忠本。 孫志殘宋本,存一至四。 (呂柟繙陳道人本。)
《釋名疏證》八卷《補遺》一卷《續(xù)纂》一卷。
國朝畢沅撰。 經(jīng)訓(xùn)堂刊。 又有篆文一本,江聲寫本。
《廣釋名》二卷
國朝張金吾撰。 刊本。
《廣雅》十卷。
魏張揖撰 。 漢魏本。 格致本。 《逸史》本。 《五雅》本。 明正德庚辰吳郡本。 王懷祖云,《廣雅》除宋本外,畢效欽本最佳。 張金吾有明支硎山人舊抄《博雅》十卷,有顧千里跋。 (盧抱經(jīng)、嚴(yán)修能皆有校本。)
《廣雅疏證》十卷附曹憲《音義》十卷
國朝王念孫懷祖撰。 子引之續(xù)成刊。
《匡謬正俗》八卷
唐顏師古撰。 雅雨堂本。 《藝海珠塵》本。
《群經(jīng)音辨》七卷
宋賈昌朝撰。 張氏澤存堂刊本。 《天祿后目》有宋本三部。 宋初刊于崇文書院,南渡后再刊于臨安府學(xué),三刊于汀州寧化縣學(xué)。 樂意軒有翻宋本。 粵雅堂刊本。
《埤雅》二十卷
宋陸佃撰。 《格致叢書》本。 《五雅》本。 明初顧棫刊本。 成化己亥刊本。 嘉靖元年贛州府清獻(xiàn)堂本。 乾隆間有活字本。 明正統(tǒng)九年,贛州通判鄭暹刊。 明牛衷增修本四十二卷,名《埤雅廣要》?!端膸臁啡胄≌f家。 宋宣和七年,其子宰始刊板。后其五世孫壑知贛州,又刊于郡庠。 (季目有金本三十卷。)
《爾雅翼》三十二卷
宋羅愿撰。 明新安畢效欽刊。 《五雅》本。 《格致叢書》本。 天啟中羅氏刊。 學(xué)津刊元洪焱祖《音釋》本。 嘉慶已未重刊明本。 宋咸淳庚午刊本。 元延祐庚申,郡守朱霽重刊本。
《駢雅》七卷
明朱謀?撰。 明朱氏刊本。 借月山房本。 澤古齋本。
《駢雅訓(xùn)纂》十六卷
國朝魏茂林撰。 道光二十五年刊。
《字詁》一卷
國朝黃生撰。 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指海本。 道光壬寅,族從孫黃承吉合《字詁》、《義府》刊本。
《續(xù)方言》二卷
國朝杭世駿撰。 《杭氏七種》本。 《藝海珠塵》本。 程際盛《續(xù)方言補正》二卷,《程氏遺書》本。亦見《藝海珠塵》本。
《別雅》五卷
國朝吳玉搢撰。 耆經(jīng)堂刊本。 (滂喜齋本。)
《經(jīng)傳釋詞》十卷
國朝王引之撰。 王氏刊本。 揚州刊本。 阮《經(jīng)解》本。 守山閣本。
《十雅并注》二十卷。
國朝夏昧堂撰。 夏氏刊本。 又先刊無注本。
右小學(xué)類訓(xùn)詁之屬
《急就章》四卷
漢史游撰。 《玉海附刊》本。 元本。 格致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岱南閣巾箱本有《考異》一卷。 《抱獨廬叢刻》有《經(jīng)文草書》一卷。 (黎刊日本人寫本。)
《說文解字》三十卷
漢許慎撰。 宋徐鉉等補音并加增《新附字》。 汲古閣大字本。 朱筠重刊汲古本。 孫氏平津館仿宋小字本。 藤花榭仿宋小字本。 黃丕烈有宋刊小字本十五卷,段懋堂曾取以校訂。 浦氏翻刻孫本。 同治十二年,番禺陳昌治繩齋刊本《說文解字》一行本,附《通檢》六卷,番禺黎永椿編集。
《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二卷
宋李燾重編。 明萬歷戊戌,陳大科刊大字本。 明刊中字本。 天啟七年,世裕堂重刊。 又孫西浦翁刊大字本,劣。其子見易跋。
《說文解字補義》十二卷
元包西魯撰。 《四庫》未收,阮元曾進(jìn)呈。 西魯字魯伯,進(jìn)賢人,至元乙未自序。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今歸上海郁氏。
《說文長箋》一百卷。
明趙宦光撰。 有萬歷丙午刊本。 《四庫》入《存目》。 又有《六書長箋》七卷,同時刊。亦入《存目》。
《說文解字注》三十卷附《六書音韻表》二卷
國朝段玉裁撰。 段氏經(jīng)韻樓刊本。 玉裁又有《說文訂》一卷,專訂毛扆刊本改宋之誤。
《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新附考》六卷《續(xù)考》一卷
國朝鈕樹玉撰。 鈕氏刊本。
《說文斠詮》十四卷
國朝錢坫撰 。 錢氏刊本。
《說文校議》十五卷
國朝嚴(yán)可均撰。 嚴(yán)氏刊本。 又有《說文聲類》二卷。
《說文義證》五十卷
國朝桂馥撰。 有山東刊本。 同治九年,湖北崇文書局刊本。
《說文釋例》三十卷《句讀》二十卷
國朝王筠箓友撰。 《句讀》道光庚戌刊,《釋例》先十四年丁酉刊。筠,安邱人。
《唐本說文木部箋異》
友芝撰。 同治二年,湘鄉(xiāng)曾相國刊于安慶幕府。
《說文系傳》四十卷
南唐徐鍇撰。 汪啟淑刊大字本。馬氏《龍威秘書》小字本。馬出于汪,并多錯脫。 道光十九年,戚刻仿宋本最善。附承培元《??庇洝啡?。 殘宋本半頁七行,行大字十四,小字二十二。存《通釋》第三十至末,凡十一卷。寒山趙宦光舊物,曾藏黃丕烈家。 (姚氏重刊本。 吳寶恕重刊本。 蘇州局本。)
《說文系傳考異》四卷
國朝汪憲撰。 道光丁酉,瞿世瑛氏清吟閣刊本。
《說文系傳校錄》三十卷
國朝王筠撰。 刊本。
《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
南唐徐鍇撰。 元刊本。 明巡撫李顯刊本。 函海本。 行款與李本同,蓋出李本。 同治甲子,吳縣馮桂芬據(jù)影抄宋本刊,無新附字,無后序,無羼入“萰、?”等俗字。
《重修玉篇》三十卷
梁顧野王撰。 張士俊澤存堂仿宋本。 新安汪氏明善堂本。 曹楝亭五種本。 道光中湘潭鄧氏覆張本,劣。附《札記》。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三部。 明司禮監(jiān)本,部次稍不同,注亦稍略,然仍是宋人重修之本。 萬歷初,元益王府刊本。 汪士鐘家有北宋本。 (《原本玉篇殘卷》,黎氏在日本刊。)
《干祿字書》一卷
唐顏元孫撰。 石本在潼州。 宋寶祐丁巳,衡陽陳蘭孫刊本。 馬曰璐仿宋重雕,與蜀石多不同。 又有柏鄉(xiāng)魏公刊本。 《四庫》稱別本入《存目》。 《夷門廣牘》本。 《格致叢書》本。 龔氏刊本。
《五經(jīng)文字》三卷。
唐張參撰。 石本。 馬氏叢書樓刊本。 微波榭刊本。 顧氏玲瓏山館重刊本。
《九經(jīng)字樣》一卷
唐唐玄度撰。 石本。 叢書樓本。 微波榭本。 玲瓏山館本。 汪刻叢書本。 趙谷林重刻五代和凝本。
《汗簡》三卷《目錄序略》一卷
宋郭忠恕撰。 康熙癸未汪立名刊本。 馮已蒼手抄本七卷,在昭文張氏。 又孫本芝抄本。
《佩觽》三卷
宋郭忠恕撰。 宋萬玉堂本,末頁中縫有“周潮繕寫”四字。 萬玉堂《太玄》末頁亦有“海虞周潮書”五字,蓋出一手。 明初仿宋刊本。 澤存堂本。 《續(xù)知不足齋》本。 《唐宋叢書》本。 海寧許氏仿宋刊本。 鎖氏特健藥齋???。 端始堂本。
《古文四聲韻》五卷
宋夏竦撰。 乾隆己卯汪啟淑刊本。 又云《集古文韻》。 天一閣宋紹興己丑浮屠寶達(dá)重刊本,即吾衍所謂僧翻本。 汪氏據(jù)汲古閣影寫宋刻付雕,有慶歷四年竦《自序》。
《類篇》四十五卷
宋司馬光撰。 楝亭《曹氏五種》本十五卷,分卷上、中、下。
《五音類聚四聲篇?!肥寰?
金韓道昭撰。 全引《玉篇》,增字增義,改并部次以成,可?!队衿贰?《四庫》入《存目》中。明成化官刊,合《五音集韻》。后有數(shù)刊。
《鐘鼎款識》一卷
宋王厚之撰。 阮氏刊本,板式極大。 近年粵東重刊本。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
宋薛尚功撰。 石刻宋拓本,嘉善程氏有之。 明萬歷間朱印本,訛闕甚多。 崇禎中朱謀堙???。 阮刊本。
《復(fù)古篇》二卷
宋張有撰。 昭文張氏有明初刊。 元吳均增補題《補復(fù)古篇》。 吳均仲平增補之。 本卷上分子卷三卷,下分子卷五卷。吳方山藏書,見張氏志。 明萬歷中黎民表刊。 安邑葛氏刊本。 淮南局本。
《續(xù)復(fù)古篇》四卷
元曹本撰。本字子學(xué),大名人。嘗為都昌丞,后佐信州幕,與太仆危素友善。好古篆,下筆深穩(wěn)。是書因張有所分六類而益其二,曰字同音異,曰音同字異。成于至正十二年,溯始功已十九年。 阮氏曾以抄本進(jìn)呈,尚缺上正下訛一類。 (近姚彥侍刊本。)
《漢隸字源》六卷
宋婁機撰。 汲古閣本。 丁杰刊本。 張金吾有汲古舊抄本。
《隸韻》十卷《考證》一卷
宋劉球撰。 刊本。嘉慶十五年,秦恩復(fù)刊。首存《殘碑目》一卷及球《進(jìn)表》半篇。十卷末行有“御前應(yīng)奉沈亨刊”七字,蓋當(dāng)日奏進(jìn)奉刊之本。《考證》則翁方綱所記,阮氏曾以進(jìn)呈。
《集篆古文韻海》五卷
宋杜從古撰。字唐稽,里居未詳。《自序》稱“朝請郎尚書職方員外郎”。是編依舊抄影寫。從古以《汗簡》、《古文四聲韻》缺佚未備,因而廣之?!缎颉吩啤氨取都崱穭t不足,較《韻略》則有余。視竦所集,則增數(shù)十倍矣。”《書史會要》云:“宣和中,從古與米友仁、徐兢同為書學(xué)博士。高宗稱先皇帝席書,設(shè)學(xué)養(yǎng)士,獨得杜唐稽一人?!庇^其書,所譽良不虛。 阮氏曾進(jìn)呈。
《班馬字類》五卷
宋婁機撰。 明刊本。 今澤存堂張士俊刊。 馬氏玲瓏山館仿宋本,題《史漢字類》。其板后歸吳興倪氏鋤經(jīng)堂。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六部。 昭文張氏有抄本,附宋李曾伯《補遺》一千二百三十九字,隨婁本依韻編入。有《景定甲子刊書自序》。 海昌蔣氏刊婁本。
《字通》一卷
宋李從周撰。 寶祐甲寅虞兟刊本。 知不足齋本。
《六書故》三十三卷
宋戴侗撰。 明嶺南張萱刊本。 乾隆四十九年,蜀李鼎元刊本。
《龍龕手鏡》四卷
遼僧行均撰。 函海本。 汪氏叢書本。 遼板每半頁十行,每行大小三十字不等。 仁和瞿氏所藏。
《六書統(tǒng)》二十卷
元楊恒撰。 元至大戊申刊本。 元統(tǒng)重修。 明翻元本。 張目謂元本卷末有“三年八月,江浙等處儒學(xué)提舉余謙補修”一行?!叭辍鄙袭?dāng)是元統(tǒng),蓋至大刊元統(tǒng)補修本。 同治已巳在蘇肆見一本,其首倪堅序。
《續(xù)古篆韻》六卷
元吾邱衍撰。 《四庫》未收。 阮氏曾進(jìn)呈,依舊抄影寫。 道光丙申,陳仲彝抱獨廬刊本。 (《周秦刻石釋音》一卷,嘉靖十年刊本,行十七字。)
《增廣鐘鼎篆韻》七卷
元臨江楊銁信文甫集。宋王楚作《鐘鼎篆韻》,薛尚功廣其一卷為七卷,信文又博采以補未備,益以黨世杰《集韻》。其所增以“楊增”別之。 延佑甲申馮子振序。 昭文張氏有抄本。 阮氏曾以進(jìn)呈。其《提要》云,卷末有洪熙侯書籍印,蓋明本也。
《字鑒》五卷
元李文仲撰。 澤存堂刊本。 近年許槤刊本。
《說文字原》一卷《六書正訛》五卷
元周伯琦撰。 元至正乙未刊本。 嘉靖元年于氏刊本。 成化本。 崇禎甲戌,胡正言重刊本。 張目《字原》有影元刊本,《正訛》有元刊本。
《篆法偏旁點畫辨》一卷《釋篆法辨》一卷
元應(yīng)在撰。 明刊本。根據(jù)篆書以訂隸楷之誤。述古堂及《補元藝文志》皆著錄,而不知其名。 張金吾《藏書志》。
《漢隸分韻》七卷
不著撰人。 元刊本。 明刊本。 《格致叢書》本。 乾隆壬辰辨志堂刊本。
《六書本義》十二卷
明趙撝謙撰。 明正德己卯于器之刊本。 秦川胡文質(zhì)刊本。
《奇字韻》五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只一卷。
《古音駢字》一卷《續(xù)編》一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
《俗書刊誤》十二卷
明焦竑撰。 見過齋本。
《字?jǐn)仭匪木?
明葉秉敬撰。 杭人潘之琮刊本。 顧氏玲瓏山館重刊本。
《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康熙五十五年,大學(xué)士張玉書等奉敕撰。 康熙內(nèi)府刊本。 江南覆本。 海昌陳氏刊本。 道光重校內(nèi)刊本。 王引之撰《??庇洝肥?,王氏刊本。 汪汲《字典記》云,共四萬九千三十字。
《欽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
乾隆二十八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欽定增訂清文鑒》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 二卷
乾隆三十六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清文備考》六卷
國朝戴榖撰。 刊本。
《清文啟蒙》四卷
國朝舞格撰。 作忠堂刊本。
《欽定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三十三卷
乾隆四十四年,大學(xué)士阿桂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未入《提要》。
《小學(xué)鉤沉》十九卷
國朝任大椿輯。 汪廷珍刊本。 近人刊本。
《篆隸考異》二卷
國朝周靖撰。 《四庫》依長洲文倉手抄本。 云未有刊板。 陸心源藏其手稿八卷。
《經(jīng)籍纂詁》一百六卷附《補遺》一百六卷
國朝阮元撰。 嘉慶四年刊。
《謬篆分韻》五卷《補》一卷
國朝桂馥撰。 原刊本。
《隸辨》八卷
國朝顧靄吉撰。 項氏玉淵堂刊本。 乾隆癸亥黃晟翻項本。
《隸篇》十五卷《續(xù)》十五卷《再續(xù)》十五卷
國朝翟云升撰。 道光十八年刊。
右小學(xué)類字書之屬
《廣韻》五卷
不著撰人。 明司禮監(jiān)本。 顧亭林刊本。 又有麻沙小字,題乙未歲明德堂刊。似是元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麻紗本。 (黎刊元本。)
《重修廣韻》五卷
宋大中祥符四年,陳彭年等奉敕撰。 張士俊仿宋本,佳。 新安汪氏明善堂本。 曹楝亭本,末入聲注不全。 陸丹叔藏有宋刊本。 長沙鄧刊張本,劣。 (黎刊宋本。)
《集韻》十卷
宋丁度等撰。 曹楝亭五種本。 昭文張氏有余蕭客精校本。 嘉慶甲戌,顧廣圻重修曹板。曹氏刊本,謬誤甚多。中有一卷,全出改竄者,須用宋本校正。 吳鐘駿有毛氏影抄本,阮蕓臺、段懋堂題跋。 陳小鐵有段玉裁、鈕樹玉合校本。 汪遠(yuǎn)孫有從宋板校本。 仁和瞿氏有影宋抄本。
《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檢例》一卷
宋司馬光撰。 昭文張氏舊抄,較《大典》本完善。 《墨海金壺》本。 毛抄影宋本一卷。 五硯樓袁氏校本一卷,與《敏求記》合。今藏胡心耘家,無《檢例》。 愛日精廬舊抄,首曰“《切韻指掌圖要括》”。 邵氏《檢例》大半襲《要括》原文,或即溫公之《檢例》歟?有自序,有嘉定癸亥《董一南序》。 (陸心源刊本。)
《韻補》五卷
宋吳棫撰。 明初刊本。 嘉靖元年,陳鳳梧重刊本上下卷。 《天祿后目》有刊本。 山西楊氏新刊叢書本。 高宰平有元刊本。 大字宋本。 中字宋本。 小字古體明刊本。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五卷附《貢舉條式》一卷
宋丁度撰。 曹楝亭五種。 《四庫》據(jù)常熟錢氏影宋抄本,所附《條式》,曹刻無之。
《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五卷
宋歐陽德隆撰。 《提要》云,久無刊本。 此本從宋槧抄出,曹寅所刊別本序中闕六字,《條例》中缺二字,此本皆完,知寅未見也。邵本朱記。
《新編分類增注正誤決疑韻》一卷
本五卷,存入聲屋至三十四之一卷。 宋巾箱本,每韻前列“字畫之誤”、“音韻之疑”兩類,每字下凡字同音異、字異義同者,辨正頗為精審,尤致謹(jǐn)于避諱。其書特備場屋之用,自來無著錄者,而宋刊、宋印可愛。見張金吾《續(xù)志》。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
宋毛晃增注。 明刊多訛誤。 《四庫》依宋寶佑四年蜀中刊本著錄。 宋刊有紹定庚寅上巳重刊本,藏邵僧彌家。后歸顧抱沖。 淳佑四年高衍孫著本。 元刊本卷一后,有“至正辛丑,妃仙興慶書堂新刊”木印。有曹子清刊本。 顧亭林云,于六合湯盛宏濩處得宋刻,其端云“男進(jìn)士居正??卦觥?。光宗、寧宗諱并回避,則寧宗以后刊本也。
《平水新刊韻略》五卷
金王文郁撰。 昭文張氏有此書,系元大德刊本。
《九經(jīng)補韻》一卷
宋楊伯嵒撰。 《百川學(xué)海》本。 《古今逸史》本。 秦氏《汗云齋叢書》本,附錢侗《考證》本。
《新刊韻略》五卷
金王文郁撰,并舊韻二百六部為一百六部。所并之韻,韻首一字以魚尾隔之。是書金正大已丑初刊,尚有元大德刊本。其成書先劉淵二十四年。就《韻會》所引考之,蓋襲取文郁書而稍增損之。卷末有“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軒王宅印”木印。黃蕘圃藏,錢竹汀跋。見張氏《藏書志》。
《五音集韻》十五卷
金韓道昭撰。 元至正庚寅重刊小字本。 明成化丁亥刊小字本。 成化庚寅重刊本。 正德乙亥刊大字本。 萬歷已丑刊本。
《古今韻會》三十卷
元熊忠撰。 元刊本載熊忠《序》,稱黃先生作《古今韻會》,惜其篇帙浩瀚,因取《禮部韻略》,增以毛、劉二《韻》及經(jīng)傳當(dāng)收未載之字,別為此書。 昭文張氏、上海郝氏皆有元刊本。 明嘉靖乙未,江西提學(xué)李愚谷刊本。 日本國據(jù)嘉靖本重刊。 (淮南局本。 姚氏刊本。)
《四聲等子》一卷
不著撰人。 元刊本。每半頁十三行,行十八字。 萬歷五年,崇德圓通庵僧如彩單刊板。半頁十三行,行十八字。 增一經(jīng)刊本。
《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一卷
元劉鑒撰。 明成化丁亥,釋文儒刊本。附《改并五音篇》后。 萬歷已丑刊本。亦附《改并篇韻》后。 今康熙甲子,釋恒遠(yuǎn)單刊本。
《洪武正韻》十六卷
明樂韶鳳等奉敕撰。 明初官本。 隆慶辛卯重刊本。
《古音叢目》五卷《古音獵要》五卷《古音馀》五卷《附錄》一卷
明楊慎撰。 此下六種,二十二卷,明嘉靖李元陽中溪刊本。 升庵戍滇,與李元陽最善。 函海本。
《古音略例》一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 李元陽刊本。
《轉(zhuǎn)注古音略》五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 李元陽刊本。
《毛詩古音考》四卷
明陳第撰。 《一齋全書》本。 又閩中徐氏明刊本。 龍氏《敷文閣匯鈔》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屈宋古音義》三卷
明陳第撰。 《一齋全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欽定音韻闡微》十八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欽定同文韻統(tǒng)》六卷
乾隆十五年,莊親王允錄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朱墨本。
《欽定葉韻匯輯》五十八卷
乾隆十五年,大學(xué)士梁詩正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欽定音韻述微》三十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 《佩文詩韻》所收,一萬二百五十二字。
《音論》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詩本音》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易音》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唐韻正》二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古音表》二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韻補正》一卷
國朝顧炎武撰。 《亭林十書》本。 指海本。
《聲類表》十卷
國朝戴震撰。 《戴氏遺書》本。
《聲韻考》四卷
國朝戴震撰。 《戴氏遺書》本。 段氏經(jīng)韻樓本。 《貸園叢書》本。
《古今通韻》十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康熙甲子史館刊本。 《西河全書》本。
《易韻》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唐韻考》五卷
國朝紀(jì)容舒撰。 守山閣刊本。
《古韻標(biāo)準(zhǔn)》四卷
國朝江永撰。 《貸園叢書》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指海本。 《音學(xué)辨微》一卷。 《粵雅堂叢書》本。
右小學(xué)類韻書之屬
附錄
《六藝綱目》二卷
元舒天民撰。 元至正甲辰刊本。 近年劉喜海刊本。 指海本。 楊以增刊本。 金陵朱述之刊本。 近汪鳴鑾刊,或即劉舊板引耶?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 獨山莫友芝子偲
史部一
正史類明南監(jiān)板《二十一史》,或取他省舊刊,附官刊《元史》。不足之部,則新刻足之。其式大小、行疏密,皆不一律。以嘉靖印者為最佳。后來所收舊板,遞有修補,不足貴矣。其板至嘉慶間,乃毀于火。然至雍、乾以來印者,不可讀矣。 收南監(jiān)本,能得嘉靖前舊刊諸種,益以嘉靖新刊,初印數(shù)種,乃為最佳。梅伯言、路小洲兩家俱有初印本,當(dāng)是嘉靖時印,未必諸舊刊皆初印也。 明北監(jiān)板。萬歷間依南監(jiān)本重寫,刊為一律。雖較正齊,而不如南監(jiān)舊印之少訛字??滴蹰g通修補一過,其板至今猶存。然自乾隆殿板成,此板遂罕印矣。 北監(jiān)不如南監(jiān)古雅,唯《三國志》一種,精校勝南監(jiān)。 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板,依北監(jiān)《二十一史》式,而益以新修《明史》及《舊唐書》,曰《二十三史》?!妒贰?、《漢》等前數(shù)部,校對差善。六朝及《宋》、《遼》、《金》等,即與北監(jiān)無異。乾隆四十九年,刊《舊五代史》入之,又曰《二十四史》。其中《宋》、《遼》、《金》、《元》四史。以在乾隆四十年前印,未改譯人名者為不易得。道光四年新修殿板,校補漫闕,多為淺學(xué)誤改,人不甚重。仍以乾隆四年本為佳。殿板《史》、《漢》初印者猶難得,以《史記?五帝本紀(jì)》末一頁不漫漶者,為最早精印之本。乾隆殿板初印,其上端大線,皆齊畫若一。 咸豐中,廣州陳氏翻刊官本《二十四史》,聞其《史》、《漢》等二三部,經(jīng)校者意改字甚多,遲遲未印行。今頗行矣,人亦不重之。 汲古閣《十七史》,并明崇禎時刊成,經(jīng)亂未能合印,頗有損失。至本朝順治庚子,修補完乃通行,即以此時印者為初印。其明時初印,僅有一二單部,不能全覯也。其《史記集解》后,附司馬貞《索隱》三十卷;《五代史記》后,附《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二種。 毛氏《十七史》,多據(jù)宋元舊板,勝其《十三經(jīng)注疏》之僅傳監(jiān)板者多矣。 汲古閣《十七史》外,尚刊有《宋史》,與《十七史》同式。聞吳中藏書家二三處有之,同治丁卯,郘亭于滬肆中見其殘卷始信?!妒呤贰烦跤”?,邵位西言呂鶴田有之。郘亭又見陳息 有一部 。郘亭丙寅秋在滬收一部桃花紙印者,絕寬大。蓋康熙中印,亦精好醒目。惜其中《三國志》、《晉書》、《唐書》,乃以書業(yè)堂翻本單宣城紙印插入。翻刻汲古《十七史》,有書業(yè)堂及掃葉山房二本,以書業(yè)趙氏本為勝。并嘉、道來蘇城書肆。
《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司馬遷撰。 正文無注者,明葛氏刊本。 近日馮應(yīng)榴刊本。 坊刊本。 陳明卿本最善。 陳臥子本次之。 鐘伯敬本不載《十表》最次矣。 又有鐘人杰本。 黃嘉惠本。 《天祿琳瑯后目》有宋板《史記目錄》,后刊校書官張耒職名。因文潛所校定,以為北宋元佑間本。 又一部,紹興三年官刊本。 又三部,俱嘉靖六年萬卷樓刊本。以上俱有《正義》。 又一部,即元中統(tǒng)二年段刊《索隱》本。 又二部,昭文張氏有宋乾道刊《集解》、《索隱》足本。 又有九行大字北宋刊殘本十四卷。 梅伯言嘗見有汪文盛刊本《史記注》。 何子貞有明武進(jìn)吳中珩刊本。 明李元陽、高士魁校本,名《史記題評》。 成容伯有安成郡彭寅翁崇道精舍刊本。 《史記集解》、《索隱》,宋乾道蔡夢弼刊本?!赌夸洝泛笥小叭彘噪[蔡夢弼傅卿校正”一行?!度时炯o(jì)》后有“建溪蔡夢弼傅卿親??饔跂|塾,時歲乾道七年春王正一日書”兩行?!段宓奂o(jì)》后有“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刊梓于望道亭”兩行。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注二十八字。字畫精朗,蓋錢求赤藏,后歸季滄葦者。 北宋殘本《集解》,“禎”字不缺,蓋仁宗以前刊。頁二十八行,行二十七字,注三十一字至三十五字不等。 宋蜀大字《史記》殘本,“慎”字不缺,是孝宗前刊。頁十八行,行十六字,注二十字。 元本《史記集解》、《索隱》。 又元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殘本,《十二諸侯年表》后有木印云,“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不著年月。驗板式,蓋元刊也。上五種,昭文張氏愛日精廬藏。 錢氏百衲本有抄補十馀卷,所集宋板只四種。一種小字十二行,一種大字十行,一種中字十二行,一種小字十三行。其十行、十三行本,單《集解》,十二行兼有《索隱》。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痛訾之。劉燕庭所藏百衲本,一本但《集解》 ,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字或二十五、六、七不等。注每行三十一、二字?!吧鳌弊秩惫P,是南宋本?!兑?、周本紀(jì)》“炮烙”皆作“炮格”。一本亦止《集解》,半頁十行,行正文十九字,注二十五、六字?!盎浮弊植槐芟用?,當(dāng)是北宋刻。一本兼《集解》、《索隱》,半頁十二行,行大二十二字,小二十八字。《年表》、《月表》卷尾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jǐn)案京、蜀諸本校理,置梓于東塾”二十字二行,與張金吾《藏書志》所記合。避缺至“慎”字,凡四本。 劉方伯藏尚有《三家注》合刊本,與柯本行款同。卷末有“校對宣德郎秘書省正字張耒”隸書木記,與《天祿琳瑯》所記同。吳荷屋藏單《集解》宋本,缺者以兼《索隱》宋本補之。見王氏《讀書雜志》,且云二本各存其半。
《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
宋裴骃撰。 汲古閣刊單《集解》。 據(jù)北宋本,正文與各本多異。 黃丕烈有蜀大字本。 郁泰峰亦有蜀大字殘本,為姚氏婉真芙初女史舊藏,初印絕精。半頁九行,行十六字。注行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
《史記索隱》三十卷
唐司馬貞撰。 汲古閣單行本。 顧抱沖有淳熙辛丑澄江耿秉刊本。 黃蕘圃有宋乾道三年蔡夢弼刊本。 元中統(tǒng)本。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注雙行,字同。 郘亭有明初游明校正重刊中統(tǒng)二年平陽道段氏本。 又有明正德刊本。皆有《集解》、《索隱》而無《正義》,俱百三十卷。 韓筱亭有不全十二行、十四字本。 錢遵王百衲本,歸錢竹汀之孫桂昌 ,一歸劉燕庭。 柯維熊校金臺汪諒本,前《序》云,陜西翻宋板無《正義》,白鹿洞本有《正義》,即柯所出。
《史記正義》一百三十卷
唐張守節(jié)撰。 南監(jiān)有四本。嘉靖張邦奇本,萬歷二年余有丁大字本、小字本,萬歷二十四年馮夢禎本。北監(jiān)本。此五本注皆不全。 明嘉靖四年震澤王延喆刊本,是年金臺汪諒先刊柯維熊校本,十三年秦藩刊本,俱翻宋板。每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二十三??卤尽端麟[序》后,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茶鹽司干辦公事石公憲發(fā)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行,知三本并從紹興本出也。每卷尾總計史若干字、注若干字為二行,亦有不具者。三本悉同。王板所據(jù)本《周本紀(jì)》,脫第二十七頁,柯板《秦本紀(jì)》,脫第三十一頁,各以意補綴。注各有不全,然可以互補。秦藩本則兩頁并全,所以為勝。 林稚隆評林本從柯本出,尚無大刪節(jié)。又有翻本。 乾隆四年殿本,各注皆全。 又古香齋巾箱本,與殿板同?!斗怖费砸运伪九c王本詳對,即柯本也。 《崇文總目》有單行《正義》三十卷,今佚。
《讀史記十表》十卷
國朝汪越撰。 有原刊本。
《太史史例》一百卷
明張象之撰。 刊本。
《史詮》五卷
明程一枝撰。 刊本。
《史記疑問》一卷
國朝邵泰衢撰。 有刊本三卷。
《史記志疑》三十六卷
國朝梁玉繩撰。 梁氏刊本。玉繩又有《漢書人表考》九卷,在《清白士集》中。
《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班固撰,其妹昭續(xù)成之。唐顏師古注。 南監(jiān),嘉靖九年,張邦奇、江汝璧???。 北監(jiān)本。 殿本。 汲古閣本無三劉說,與明汪文盛刊本并善。 歐陽鐸本。 田汝成重刊歐陽本。 明德藩最樂軒本。 嘉靖已酉,福建按察周采、提學(xué)副使周珫、柯喬等同???,即修汪本耳。 鷺洲書院大字本,始刊于南宋,畢工于元至正間。半頁八行,行大字十六字,小字二十一,較景佑本尤爽目。 內(nèi)府有宋景德刊本。 昭文張氏有宋元板二部。 宋湖提舉鹽茶司小字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七至二十九字不等。注行三十三至三十五字不等。避諱至“慎”字,蓋孝宗時刊本。 黃丕烈有宋景佑二年刊本,云以校汪、毛二本,多異。 吳騫有不全宋本《列傳》十四卷,每頁十六行,行十六字。 宋刊元修本,每頁二十行,行十九字,注二十五字至二十八字不等。板心注補刊年號。 元太平路新刊《漢書》,有太平路儒學(xué)教授孔文聲《跋》,云用板二千七百七十五,始大德乙巳仲夏,終十有二月二十四日。上二種,張金吾《書目》記。 北宋官刊《漢書》,始于淳化。后有景德元年刻本,景佑二年刻本,熙寧二年刻本。宋景文所據(jù)以校者,即景佑本也,其原刻至今猶有傳者。但景文?!稘h書》,無意改之字。如有所疑,即云某當(dāng)作某。豈料后人屢經(jīng)傳刊,竟據(jù)以改字,是景文之罪人也。此本猶刊于北宋而改已多,惜哉。不然何有熙寧以后刊本,反與景文意合耶?卷中避“敬”、“殷”、“恒”等字外,尚有“貞”字系仁宗嫌名,“屬”字真宗嫌名,“煦”字系哲宗諱。此后,“植”、“慎”等字不復(fù)避。其為哲徽間刊本可知。宣和六年,國子監(jiān)??稘h書》,疑即此本,然無跡可求。宋刊《漢書》,以此為中乘。尚有紹興六年刊本,當(dāng)自檜以下矣。 此鐵樵朱筆記語,其前有一行云,蘇州汪氏有宋刊景佑本一百卷,另卷有宋本一百卷,補《溝洫》、《藝文志》。未審其記者即汪氏本否? 宋犖有百衲本歸季滄葦。近人桐鄉(xiāng)汪氏轉(zhuǎn)歸楊至堂。 袁漱六有宋慶元劉之問刊本,即殿板所從出。
《班馬異同》三十五卷
宋倪思撰。 嘉靖十六年,李元陽、汪佃???。楊士奇《跋》稱此書本名《史漢異同》。 不題撰人姓名。據(jù)《文獻(xiàn)通考》題作倪思,李刻因改此名。 吳槎客拜經(jīng)樓有不全宋本。 喬鶴儕有元大德太平路刻本。 又韓敬求仲序刊本。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
《本紀(jì)》十卷、《列傳》八十卷,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注。《志》三十卷,晉司馬彪《續(xù)漢書》文。梁劉昭注。 南、北監(jiān)本。 毛本。 殿本。 汪文盛本。 嘉靖丁酉廣東崇正書院本。 明吳勉學(xué)刊本。 明周采、周珫、柯喬等修汪文盛本,而勅ゾ煽????硎滋庖圓傻瓤?!逗菏欏芬噯唬??珊蕖?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北宋刊《后漢書注》,紙瑩字朗,紙背有“濟(jì)道”二字朱印,“桓”、“構(gòu)”俱不缺筆。板心有注“大德九年”,“元統(tǒng)二年補刊”者,蓋北宋刊、元修補本。每頁二十行,行十九字。注二十五字。末有“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敕,重校定刊正”一條,后刊孫安何、趙安仁銜名二行,下缺景佑元年秘書丞余靖上言。 宋刊元修《后漢書》,款式與《前漢書》同,蓋同時刊板,同時修補之本。 宋嘉定刊《后漢書》,每頁十六行,行十六字。注二十一字。《百宋一廛賦注》云 :“嘉定戊辰,蔡祺純父所刊也?!?宋刊《后漢書》,每頁二十行,行十八、十九字不等。注二十四字。劉元起刊本,《百宋一廛賦》著錄。 元大德刊《后漢書》,景佑校正狀后,有“大德九年十一月望日,甯國路儒學(xué)教授任內(nèi)刊”。此張氏五本也。 蘇城汪氏有宋刊殘本,存六百卷。 又有宋景佑刊本。 牌漕司院本。
《補后漢書年表》十卷
宋熊方撰。 刊本。 愛日精廬有舊抄本,題《經(jīng)進(jìn)集補后漢書年表》,具熊方《自序進(jìn)表進(jìn)狀》。 《四庫》著錄系開萬樓抄本。 知不足齋本。
《后漢書補表》八卷
國朝錢大昭撰。 嘉慶三年,秦氏汗筠齋刊。
《新校正漢地理志》十六卷
國朝錢玷撰。 刊本。
《漢書地理志補注》一百二卷
國朝吳卓信撰。 安徽潘氏刊本。
《漢書疏證》三十六卷
缺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地理志》三卷。
《后漢書疏證》十二冊
國朝沈欽韓撰。 稿本。
《后漢書補注》二十四卷
國朝惠棟撰。 嘉慶九年裕德堂刊。
《兩漢刊誤補遺》十卷
宋吳人杰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知不足齋本。 宋淳熙乙酉刊本。 嘉慶已未刊本。 兩淮馬裕家藏本,乃朱毘田抄自山東李開先家。
《三國志》六十五卷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本,注作大字,低一格。 又陳仁錫刊本,有評點。 路小洲有宋刊《蜀志》,紙背皆乾、道等年公牘尾。 蘇城汪氏有宋本精抄補五卷。 黃蕘圃有宋刊單行《吳志》二十卷,今歸郁泰峰。 天一閣有元大德丙午朱天錫刊本。 元刻本半頁十行,行十九字。注廿二、三字不等。 明嘉靖蔡宙等刊本。 《述古堂目》有單行裴注本。 愛日精廬北宋刊《三國志》殘本,每頁二十六行,行二十五字。 又元大德本《三國志》,末有大德丙午日南志前進(jìn)士朱天錫《跋》,謂江左憲臺命諸路學(xué)校,分派《十七史》鐫梓。池庠所刊者,《三國志》。池郡士多貧窶,是舉幾中輟??偣芡豕沓⑹?。
《三國志辨誤》三卷
不著撰人。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本。 守山本。
《三國志補注》六卷附《諸史然疑》一卷
國朝杭世駿撰。 杭氏刊本。 知不足齋止刊《然疑》。
《補三國疆域志》二卷
國朝洪亮吉撰。 乾隆辛丑,孫星衍刊本。
《晉書》一百三十卷
唐房喬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并《宋書》九行寬本。汲古無何超《音義》三卷。 明有蔣之翹更定本。 鐘人杰刊本。 明仿宋本。 萬歷吳琯仲虛西爽堂刊本,《音義》散附各卷末。 宋大字本,半頁九行,行十六字。許子雙家有宋刊本。 桂林唐子實有宋寶佑刊本九行,每行十四字。 元有十行刊本。 明有翻宋九行大字刊本。 宋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明王弇州舊藏,后歸商邱宋犖,今歸錢塘丁丙。 張金吾有《晉書音義》元刊本,楊齊宣《序》,《何超》自序。 明萬歷中,周氏翻宋九行十六字本。
《補東晉疆域志》四卷
國朝洪亮吉撰。 嘉慶丙辰洪氏刊本。
《宋書》一百卷
梁沈約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季滄葦《書目》,《史記》至北宋,俱有宋、元板本,且不止一部。 按《宋書》以下,各家書目不言有宋本,即元刊本亦少,恐《季目》不可盡信。
《南齊書》五十九卷
梁蕭子顯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汲古閣本。 南監(jiān)大字本乃元刊,每頁十八行。
《梁書》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又有余有丁等???。 汪閬源藏宋本,鮑以文定為北宋刊。不避南宋帝諱,每冊有禮部官印。舊藏張氏石鼓亭,面頁有元時閱借觀書云云五行木印,隸書。板式極寬大,半頁九行,行十八字。
《陳書》三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魏書》一百十四卷
北齊魏收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元刊本紙板闊。
《北齊書》五十卷
唐李百藥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大字本乃元刊,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嘉靖八、九年間修補。 天一閣有萬歷十年刊本。
《周書》五十卷
唐令狐德棻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隋書》八十五卷
唐魏征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刊本。 殿本。 內(nèi)府有南宋嘉定間刊本。 天一閣有景泰元年夏日永刊本。 昭文張氏元刊本。天圣二年五月十一日,赍禁中《隋書》一部,付崇文院。至六月五日敕差官??詢?nèi)出板式刊造。
《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壽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張溥刊本。 殿本。 昭文張氏元刊本,每冊首有“南沙龔氏浪泊草堂”印記,每卷末俱有題識。 天一閣、平津館俱有元刊本。
《北史》一百卷
唐李延壽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舊唐書》二百卷
晉劉昫等撰。 明嘉靖十七年,聞人詮??尽?殿本。 依閣板擺印本。 道光二十年,揚州陳氏懼盈齋依聞本校刊,附《??庇洝妨?,《逸文》十二卷。 蘇城汪氏有殘宋本六十八卷,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 《愛日精廬志》云,《舊唐》殘宋本,每卷末俱有“左奉議郎充紹興府府學(xué)教授朱倬校正”一行,僅存一百四十卷下至百四十四上五卷。 歙縣程哲???,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五字。甚精,曾見校樣,似未卒工。
《新唐書》二百五十五卷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汲古本無董沖《釋音》。 內(nèi)府有宋嘉佑刊本。 天一閣有元大德刊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 《季目》宋本、元本共三部。 宋嘉佑杭州本, 每頁二十行,行十九字。 歐陽氏有單刊《紀(jì)》、《表》、《志》本。 歐、宋《唐書》北宋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修換者半。汪士鐘藏,今在蘇肆。 又一本,每半頁十六行,行二十九字。亦汪士鐘藏,今歸錢塘丁丙。其為宋為元,未能確審。 又一本,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其板較宋嘉佑本四面大一指,其卷端題名,但云“歐陽修奉敕”。當(dāng)元、明初間刻,不似嘉佑刻本,全具官銜二行云敕撰之備,唯董沖《釋音》,今官本失其《序》,此本有之。丁卯秋,見諸滬肆。
《新唐書糾謬》二十卷
宋吳縝撰。 知不足齋本。 紹興長樂吳元美刊于湖州。 海虞趙開美??尽?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
宋薛居正等撰。 聚珍板本。 殿本。 掃葉山房刊本。 彭文勤公云,《四庫全書》本逐條注明《大典》卷數(shù),知其存缺章句,不沒其實。后武英殿鐫本盡刪之,曾屢爭之總裁,不見聽,而薛氏真面目不可識矣。 在廠肆見一抄本,有“讀易樓”印,逐條注明采取書名、卷數(shù),如彭氏之說。
《新五代史》七十五卷
宋歐陽修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明汪文盛刊本 。 南監(jiān)又有余有丁刊本。 昭文張氏有元宗文書院刊本。 《季目》有北宋本。 又元本。 乾隆丙辰歐陽氏刊本。 《宋志》此書作七十四卷。 元刊本有陳師錫《序》。
《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
國朝彭元瑞纂輯,劉鳳誥編。 道光八年刊本。
《五代史記纂誤》三卷
宋吳縝撰。 聚珍本。 閩覆本。 知不足齋本,附吳蘭庭《補》四卷。
《五代史記纂誤補》四卷
國朝歸安吳蘭庭撰。 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南監(jiān)本成化中,兩廣巡撫朱英刊于廣州,后取其板置監(jiān)。 汲古閣有刊本,行印絕少。與其《十七史》同式。 《宋史》以至正五年十月表進(jìn),即于六年月 咨浙江行省,差史官翰林應(yīng)鳳、張翥馳驛赍凈稿前去選匠依式鏤板。其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中行上右旁書通,卷中絕大書《紀(jì)》、《表》、《志》、《傳》等分卷。見于滬肆。
《遼史》一百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南監(jiān)本嘉靖七年所刊,唯《史記》、兩《漢書》、《遼》、《金》二史五部。 昭文張氏有明初抄本,項墨林藏書。 郘亭有元本《遼史》,是泰和周春浦所贈,存遵義家中。黎莼齋歸,屬其往尋以來,則亡矣。憶其式,一如前記《宋史》。
《遼史拾遺》二十四卷
國朝厲鶚撰。 汪氏刊本。 附《拾遺補》五卷。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
元托克托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有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委官鐫梓印造咨文,至正五年。
《金源札記》三卷
國朝施國祁撰。 刊本。
《元史類編》四十二卷
國朝邵遠(yuǎn)平撰。一名《續(xù)宏簡錄》,以續(xù)乃翁書。 有刊本。 又掃葉山房刊。此書《四庫存目》入別史。
《元史》二百卷
明宋濂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南監(jiān)即洪武時刊本,后補換幾盡。 昭文張氏有初印本。
《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
乾隆五十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國朝保和殿大學(xué)士張廷玉等奉敕撰。 殿本。 外翻本不佳。
《補元史藝文志》四卷《世族表》三卷
國朝錢大昕撰。 《潛研堂叢書》本。
《元史本證》五十卷
國朝汪輝祖撰。 嘉慶壬戌汪氏刊本。
《明史稿》三百十卷《卷首》五卷
國朝王鴻緒撰。 《橫云山人集》本。
《廿二史考異》一百卷《三史拾遺》五卷《諸史拾遺》五卷
國朝錢大昕撰。 潛研堂本。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國朝王鳴盛撰。 乾隆丁未刊本。
《廿二史扎記》三十六卷
國朝趙翼撰。 嘉慶五年刊本。
右正史類
史部二
編年類
《竹書記年》二卷
《漢魏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天一閣刊本。 《五經(jīng)翼》本。 《史拾遺聞》本。 孫晴川《考定》本。 洪稚存校本。 《平津館叢書》本。 陳詩《集注》本。 陳逢衡《集證》五十卷。 雷學(xué)洪《考訂》本。 林春浦《補證》本。
《竹書統(tǒng)箋》十二卷
國朝徐文靖撰。 乾隆十五年崔氏刊本。 《位山六種》本。 孫晴川刊本,十二卷。
《漢紀(jì)》三十卷
漢荀悅撰。 明呂柟校正,翟清刊本。 嘉靖戊申黃姬水刊本。 萬歷二十六年刊本。 康熙中蔣國祥刊本,后附《兩漢紀(jì)字句異同考》。 《天祿后目》有《前漢紀(jì)》三十卷,紹興十二年刊本。
《后漢紀(jì)》三十卷
晉袁宏撰。 明南監(jiān)刊本。 呂柟校正,翟清刊本。 嘉靖戊申黃姬水刊本。 康熙中蔣國祥刊本。 康熙丙子成德刊本。
《元經(jīng)》十卷
隋王通撰,唐薛收續(xù)并傳,宋阮逸注。 《漢魏叢書》本。 明刊單行本,善。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三字。
《通紀(jì)》七卷《續(xù)》五卷
唐馬總撰。 此書起太古,訖隋季。歷代事粗陳其概,展卷了然。后孫光憲復(fù)輯全唐五代事以續(xù)之,各十卷。今馬氏書缺三卷,孫氏書缺五卷。 阮氏曾以進(jìn)呈。
《通歷》十五卷
唐馬總撰。 昭文張氏藏明人抄本。 總撰《通歷》十卷。 孫光憲續(xù)十卷,宋時合為一書。此本缺首三卷,其卷四至卷末與直齋《解題》悉合。后有鈕樹玉《跋》。 按此當(dāng)與前《通紀(jì)》同一書而多五卷。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三卷
唐溫大雅撰。 《秘冊匯函》本。 《津逮秘書》本。 《唐宋叢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 各家書目俱有元刊本。 嘉慶二十一年,鄱陽胡克家翻刊元板,盛行于世。 此書元板明印者流傳尚多,因洪武初,取其板藏南監(jiān)者,至成化后傳印不絕。胡氏即從此板翻刊,摹勒特精,世愈重其印。然吳中珩、陳仁錫本之初印者,未嘗不佳,胡特精刊耳,亦不遂無訛字也。 同治戊辰,江蘇開書局,友芝董其役,議以鄱陽胡氏善印本重刊。授工之始則自最末一帙層累而上,既若干卷,聞鄱陽猶在,冬十月購,至寶。存前二百有七卷,而局刻適完,所闕卷暨《釋文辨誤》混然相接湊異矣。 道光中,湖南翻刻果泉本,甚惡,訛誤滿紙。 明陳仁錫刊本,附《目錄》三十卷及劉恕《外紀(jì)》等,世謂之《七編通鑒》。 吳勉學(xué)刊本。 路進(jìn)刊本。 《天祿后目》有北宋刊本,無注。 署大字本二,無注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每頁邊線左有某王帝字,似元覆宋本。 嘉靖甲辰杭州刊本,無注,末附《考異》十卷。 崇禎丁丑宜興刊本。 蘇城汪氏有趙子昂藏本精抄補二十五卷。 《提要》于《通鑒》后次《辨誤》,次《舉正》,次《通釋》,次《考異》,次《目錄》,次《釋例》,與《簡目》兩本并小異。
《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
宋司馬光撰。 明刊本有二《考異》,附入《通鑒》者不全。 劉茮云有京口刊本。 嘉靖甲辰刊本足。 蘇城汪氏有宋刊。
《通鑒釋例》一卷
宋司馬光撰。 明陳仁錫刊,附《大目錄》之首。 昭文張氏有舊抄原本。
《資治通鑒目錄》三十卷
宋司馬光撰。 世謂《大目錄》,陳仁錫刊本有之,他刻皆無。 道光間揚州刊本。 趙府居敬堂刊本。 蘇城汪氏有宋本。 郁泰峰家有宋本,郘亭借觀過,蓋元翻也,然勝陳本處多。同治八年,蘇局仿刊。
《通鑒詳節(jié)》一百卷
宋呂祖謙撰。 崑山徐氏書目有二部,一大板,一小板。 季滄葦目亦有宋刊本。
《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jié)》二百八十八卷
宋陸唐老編。 汲古閣有刊本。 《四庫》入《存目》,中有《舉要歷》。陸清獻(xiàn)《日記》云,未知即溫公原本否。 昭文張氏目有此書宋刊一百二十卷,謂《集注》姓氏后有“蔡氏家塾校正”六字,以《百宋一廛內(nèi)簡尺牘目》后所題相同例之,蓋甯宗時蔡建侯刊也。首有神宗《御序》、溫公《親節(jié)資治通鑒序》、劉《外紀(jì)序》、溫公《外紀(jì)序》、《釋文序》。
《通鑒地理通釋》十四卷
宋王應(yīng)麟撰。 元刊附《玉海》后本。 明及今刊附《玉?!繁?。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資治通鑒釋文辨誤》十二卷
元胡三省撰。 明吳、陳兩刊皆附《通鑒》后。 胡克家本。 昭文張氏有刊本。 黃丕烈有宋本。 史炤《釋文》三十卷,半頁十二行,行大小三十字。路小洲亦有之。 史炤《通鑒釋文》三十卷。 昭文張氏有王西莊家舊抄本,半頁十二行,行三十一、二字不等。有紹興三年馮時行《跋》。
《通鑒胡注舉正》一卷
國朝陳景云撰。 《文道十書》本。 錢大昕亦有《通鑒注辨正》二卷。 乾隆壬子刊。
《稽古錄》二十卷
宋司馬光撰。 明弘治辛酉楊璋刻本。 崇禎中長州陳氏刊本。 天一閣刊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
《通鑒外紀(jì)》十卷《目錄》五卷
宋劉恕撰。 明陳仁錫本。 嘉慶辛未璜川吳氏刊本。 山淵堂本。 宋本。 又宋板《通鑒外紀(jì)詳節(jié)》精美。
《歷代年紀(jì)》十卷
宋晁公邁撰。 昭文張氏有宋紹熙年間刊本。
《皇王大紀(jì)》八十卷
宋胡宏撰。 明萬歷辛亥陳邦瞻刊本。
《編年通載》十五卷
宋張權(quán)撰,或作張衡。 陽湖孫氏有宋刊本。 阮氏有本,卷一至卷四,僅四卷。曾以進(jìn)呈。
《皇宋十朝綱要》二十五卷
宋眉山李埴?編。 始太祖至高宗。《四庫》未收。 郘亭同治丙寅秋,獲舊抄本于滬肆。
《中興兩朝圣政》六十四卷
未詳撰人。起建炎元年,訖淳熙十五年。書中標(biāo)題謂之《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其編年紀(jì)事,一仿《通鑒》為之。 阮氏曾以進(jìn)呈,依宋刊影抄。闕卷之三十至四十五。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
宋李燾撰。 昭文張氏活字排印。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一百八卷,燾二次所進(jìn)太祖至英宗五朝事跡也。本藏季滄葦氏,徐乾學(xué)取得疏進(jìn)之。 蘇城汪氏有宋本。
《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
宋朱子撰。 有乾道壬辰四月刊本,潔紙初印,每頁八行,行十七字雙行,注同。首尾完具,無攙配。季振宜舊藏,后歸郁松年,今歸豐順丁日昌禹生。 原翻宋本《通鑒綱目》,每半頁十行,行大十六字,小二十四字。遇宋諱或省或不省,字體書式,極似明人王柯《史記》而字較流美。是書自明人刊本,以七家注羼入,甚為礙目。惟宋元舊本無之,故可貴。此閶門肆出,惜缺后半。 明弘治戊午黃仲昭??荆∷我疠贰栋l(fā)明》、劉友益《書法》,元汪克寬《考異》、王幼學(xué)《集覽》、徐文昭《考證》,明陳濟(jì)《正誤》、馮智舒(一作劉宏毅)《質(zhì)實》凡七家之書,散入條下,是為今本。后傳刻非一,唯成化內(nèi)府刊大字本,無諸家注。后附《集覽》、《發(fā)明》二種單行本,較為清豁。 嘉靖甲午江西本。 正德癸酉福州本。 陳仁錫本。 康熙己巳徽州刊本。
宋尹起莘《綱目》、《發(fā)明》單行本
崇禎壬午包氏刊,作五十九卷。 宋劉友益《書法》五十九卷。 元徐昭文《考證》一卷。 元王幼學(xué)《集覽》五十九卷。 衢宗佑《集覽鐫誤》三卷,一本附《綱目考異辨疑》,明永樂中刊本。 元汪克寬《考異》五十九卷。 明陳濟(jì)《集覽正誤》二卷。 《綱目釋地糾謬》六卷。 《補注》六卷,國朝張庚撰。 《四庫》存目。
《讀通鑒綱目條記》二十卷
國朝李述萊撰。 取御批本、元本及明諸本會校之,凡原本疏舛,刊本訛謬,逐條札記。
《中興兩朝編年》一十八卷
不著撰人名氏。起建炎元年,訖淳熙十七年。 昭文張氏有宋刊本。
《綱目分注補遺》四卷
國朝芮長恤撰。 刊本。
《綱目訂誤》四卷
國朝陳景云撰。 《文道十書》本。
《大事記》十二卷《通釋》三卷《解題》十二卷
宋呂祖謙撰。 胡氏刊本。 明王禎有《續(xù)編》七十七卷,成化中刊。 呂氏書有宋嘉定壬申刊本。 明初刊黑口本。 呂柟刊本。 新活字本。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
宋李心傳撰。 宋寶佑初揚州刊本。
《建炎筆錄》三卷
宋趙鼎撰。鼎字元鎮(zhèn),聞喜人。崇甯五年登進(jìn)士第。官至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安置潮州。事詳史傳。是傳藏書家目未見,從舊抄過錄。所記自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車駕在維揚起,訖于紹興七年十二月十二朝辭上殿。本末粲然,蓋鼎耳目所親見聞,自確南渡雜史中最有典據(jù)者。 阮氏以進(jìn)呈。
《宋九朝編年備要》三十卷
宋陳均撰。 昭文張氏影寫宋刊本作《皇朝編年備要》二十五卷,《補刊編年備要》五卷。 黃丕烈有宋精刊本。 宋本初印,少徽、欽兩朝。影宋精抄全,今在胡心耘家。 昭文張氏云,《皇朝編年備要》與《兩抄編年綱目》及《兩朝綱目備要》款式相同。 蓋宋時三書合刻。
《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十五卷
宋劉時舉撰。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元刊本《池北書庫藏書目錄》后,有“陳氏馀慶堂刊”六字。
《西漢年紀(jì)》三十卷
宋王益之撰。 掃葉山房席氏刊本。
《靖康要錄》十六卷
不著撰人。 彭文勤公云,此書采入《三朝北盟會編》,十之六、七,可用以校補。
《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
不著撰人。 昭文有影寫宋刊本,作《續(xù)編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記光、甯兩朝之事,以續(xù)《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宋紀(jì)三朝政要》六卷
不著撰人。 有元刊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守山閣本。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
不著撰人。 路小洲有元刊本,題云《續(xù)通鑒長編》。 張氏有元刊本,附《宋季朝事實》二卷,紀(jì)度宗、少宗,益、廣二王事跡。此書又名《宋鑒》,《許周生集》有跋。 元有酆城游氏刊本。又有元刊本,題《諸儒集議續(xù)資治通鑒》。 游明刊本題《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板心題曰《宋鑒》。半頁十六行,行二十六字。其附入《講義》低一格,半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 昭文張氏《宋史全文》元本,卷首題“豐城游明大升校正”,蓋刊書者姓名也?!妒酚洝芬嘤杏问峡尽都狻贰ⅰ端麟[》,或以為明初人。
《宋元資治通鑒》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應(yīng)旂撰。 陳人錫《七編》本。 應(yīng)旂又有《甲子會紀(jì)》五卷 ,亦刊入《七編》中。 《四庫》并入《存目》。
《宋元資治通鑒》六十四卷
明王宗沐撰。 吳勉學(xué)、路進(jìn)刊本。
《續(xù)資治通鑒綱目》二十七卷
明高輅等奉敕撰。 成化時官刊本。 《四庫》存目。
《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
宋金履祥撰。 含經(jīng)堂刊本。 《仁山全書》本。 吳勉學(xué)本。 路進(jìn)刊本。 劉宏毅《音釋》本。 原刻本善。題《綱目前編》者,為后人所亂。入《舉要》于十八卷之中,非金氏原次矣 。
《通鑒續(xù)編》二十四卷
明陳桱撰。 明刊本。 《平津館藏書記》有元至正二十一年刊本。 孫星衍云,桱雖入明而書成于元時,故題元人。 郘亭亦有元至正刊本,字畫絕工。 鐵樵云,此書有《節(jié)要》三十卷。 嘉靖壬戌新賢書堂刊。
《大事記續(xù)編》七十七卷
明王袆撰。 明成化中刊。 正統(tǒng)刊本七十三卷。 《千頃堂書目》有《遼實錄》七十卷。 《金朝實錄》九部,太祖、太宗、睿宗、海陵、世宗、章宗、衛(wèi)王、宣宗。 《元實錄》三部,世祖、成宗、武宗。 《明實錄》十四部,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并獻(xiàn)皇帝。 《明實錄》,上海郁氏有寫本。
《元史續(xù)編》十六卷
明胡粹中撰。 《天一閣書目》有刊本。 席刊似邵氏《類編》也。
《御批通鑒集覽》一百六十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江南織造覆本。 乾隆末內(nèi)刊大字朱墨套板本。
《御定通鑒綱目三編》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是書先撰者二十卷,有內(nèi)刊本及古香齋巾箱本。 外間傳刻數(shù)本,皆二十卷本。四十卷本未見傳刻。
《皇清開國方略》三十二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 《提要》次《御定通鑒綱目三編》之前,《簡明目》列《綱目三編》之后。 內(nèi)刊本。
《資治通鑒后編》一百八十四卷
國朝徐乾學(xué)撰。 《四庫》著錄即徐氏稿本,中缺第十一卷。此書未刊行,及畢氏書出遂廢。
《續(xù)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
國朝畢沅撰。 嘉慶二年刊。板在嘉興馮氏,今上海道應(yīng)寶時敏齋買存,龍門書院補刊,損闕數(shù)十板。同治丁卯秋,已印行江浙。
《歷代帝王表》十四卷
國朝齊召南撰。 附《帝王廟謚年號譜》一卷,陸費墀撰。 《年表》內(nèi)明一代阮福補。 道光四年阮氏刊。
《歷代三元甲子編年》三卷
內(nèi)府刊本,又名《萬年書》。欽天監(jiān)官撰。起黃帝六十一年,訖同治一百六十年?!度f年書》起天命九年甲子,至同治一百六十年。
右編年類
史部三
紀(jì)事本末類
《通鑒紀(jì)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樞撰。 通行本。 張溥校定本。 通行本合明沈朝陽《前編》及陳邦瞻、谷應(yīng)泰之書為一。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二部。 宋刊元印本一部。 宋刊有嚴(yán)陵小字本。 明岳州本當(dāng)從此出。 岳州本湖廣巡撫、豐城李栻???。十二行,行二十八字。 內(nèi)府及陽湖孫氏,并有宋寶佑丁巳趙汝?重刊大字本。每頁二十二行,行十九字。是板明初尚在南監(jiān),故印本至今不少。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
宋章沖撰。 《通志堂經(jīng)解》本。宋淳熙乙巳刊本。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宋徐夢萃編。 《四庫》著錄系抄本。 開萬樓有刊本。
《皇朝通鑒長編紀(jì)事本末》一百五十卷
宋楊仲良撰。 阮氏有舊抄本,中缺數(shù)卷。 昭文張氏亦有此書。傳是樓、千頃堂二家目題歐陽守道撰,蓋以守道有《序》而誤?!端膸臁肺词眨钍显赃M(jìn)呈。其知為仲良者,陳均《九朝編年》引用書目有之。在宋寶佑元年刊于廬陵郡齋。五年,貢士徐琥重刊。見守道序刊。
《蜀鑒》十卷
宋郭允滔撰。 明初刊本。 嘉靖乙卯刊本。 守山閣本。
《炎徼紀(jì)聞》四卷
明田汝成撰。 《紀(jì)錄匯編》本。 《澤古齋叢鈔》。 借月山房。 指海本。
《宋史紀(jì)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陳邦瞻撰。 通行本。 《明史?藝文志》載馮、陳二書合三十卷,外又載張溥《宋史紀(jì)事本末》一百九卷,《元史紀(jì)事本末》二十七卷,蓋以一篇為一卷也。
《元史紀(jì)事本末》四卷
明陳邦瞻撰。 通行本。 張溥校本。
《綏寇紀(jì)略》十二卷
國朝吳偉業(yè)撰。 嘉慶四年,張氏照曠閣刊十五卷足本,即《學(xué)津討源》本也。
《滇考》二卷
國朝馮甦撰。 《四庫》著錄依抄本。 《云南備征志》刊本。
《明史紀(jì)事本末》八十卷
國朝谷應(yīng)泰撰。 通行本蓋再三翻刻,以初刊中行有《明史紀(jì)事本末》者為善。 姚際恒云,《明史紀(jì)事本末》乃海昌士人談遷所作,《后論》則杭州諸生陸圻作也。又鄭元慶述朱竹垞言,此書德清徐侍郎倬所著,為諸生時,為谷所識拔,以此報之。 明張岱《石匱書》,計二百二十一卷。海昌朱氏藏有抄本,附《續(xù)后記》六十三卷,《石匱書》正集二百二十一卷。第百六十五卷全闕,百六十六卷闕《熊桴傳》,百八十闕《孫丕揚傳》,百八十二全闕,百八十五闕《曹學(xué)佺傳》,百八十六闕《王佐傳》。后集六十三卷,十二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三十卷、三十一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五十四卷全闕,二十八卷闕《徐懌傳》,三十二卷闕《杜士全》、《陳鑣傳》,三十四卷闕《黃濤》、《徐爾榖》、《錢秉》、《董志甯》、《屠獻(xiàn)策傳》,五十卷闕《十八傳》,五十五闕《末別傳》。四人皆原闕,有目無書。此書體例,仿照《史記》?!逗喢髂俊费?,谷氏記事因此書。大約建文之遜國,前人從未直談,總成疑案。張岱于《建文紀(jì)》題曰《讓帝本紀(jì)》,落墨處間用曲筆。谷氏于遜國一篇,大約因此?!端膸臁房傋?,得自耳食,并未見全書也。 正集記十三朝事,后集系思陵以后事。陶庵此書,全仿《史記》。如司馬氏有《仲尼弟子列傳》,因有《陽明弟子列傳》之類皆是?!缎颉范?,一篇倪文忠,一篇黃漳浦。后集無《序》。位西所記也。
《三藩紀(jì)事本末》四卷
國朝楊陸榮撰。 《四庫存目》有單刊本。 又《澤古齋叢鈔》本。
《繹史》一百六十卷
國朝馬骕撰。 康熙中刊本。其板取入內(nèi)府,后翻刊者不佳。
《左傳紀(jì)事本末》五十三卷
國朝高士奇撰。 高氏刊本。 宋句龍傳,明唐順之、孫范皆有《春秋左傳》分國紀(jì)事之書。孫范書二十卷,有刊本。
《通鑒紀(jì)事本末補后編》五十卷
國朝仁和張星曜撰。 以袁氏《本末》,未有專紀(jì)崇信釋老,亂國亡家為篇者,乃雜引正史所載,附以稗官雜記及諸儒明辨之語,條分類列,以此為書。星曜字紫臣,成書自序在康熙庚午,尚未刊行。同治丁卯,丁禹生收其手稿。
《平臺紀(jì)略》十一卷
國朝藍(lán)鼎元撰。 王氏刊本。 《鹿州全集》,大小二本。
《皇朝武功紀(jì)盛》四卷
國朝趙翼撰。 讀畫齋刊本。 單刊大小二本。
《盛武記》十四卷
國朝魏源撰。 道光二十二年刊。后又有重定刊本。 又有小本。
右紀(jì)事本末類
史部四
別史類
《逸周書》十卷
《漢魏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鐘評《秘書》本。 《三代遺書》本。 姜仲文刊本。 章蘗刊本。 卜世昌、何中允刊本。 《秘書》二十一種本。 《五經(jīng)翼》本。 抱經(jīng)堂??緸樯啤?陳逢衡《補注》二十四卷。 丁宗洛《管箋》十六卷。 朱右曾《周書注》十卷,善。 元至正刊本,有至正甲午黃玠刊板《序》。
《東觀漢紀(jì)》二十四卷
聚珍本。 閩覆本。 掃葉山房本。
《建康實錄》二十卷
唐許嵩撰。 張海鵬重刊宋本。 宋本在汪氏。 上海郁氏有舊影宋抄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顧澗濱據(jù)宋本校后,列嘉佑三年開造校正官張廬民等銜名七行,紹興十八年重刊??惫夙n軫等銜名九行。
《隆平集》二十卷
宋曾鞏撰。 明刊本。 淡生堂《馀苑》本。 康熙辛巳彭氏刊本。 有圈點,劣。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wèi)《序》。
《古史》六十卷
宋蘇轍撰。 掃葉山房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小字本一部,大字本二部。 陽湖孫氏有元刊大字本。 明初本,每頁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
《通志》二百卷
宋鄭樵撰。 殿本。 明刊大板本。 明陳宗夔單刊《二十略》。 于敏中重刊陳本,名《通志略》,五十一卷。 昭文張氏有元至治刊本二百卷,有至治元年五月福州路總管司堂吳繹《疏》,又二年五月吳繹《序》。 《天祿后目》本同。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偁撰。 五峰閣刊本。 掃葉山房本。 《汪鈍翁外稿》有《東都事略跋》三卷。 蘇城汪氏有宋眉山程氏刊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 許增亦有此宋本大半部。 豐城丁禹生收郁氏宜稼堂藏,陳仲魚舊藏本《目錄》后,有楷書二行木記,云“眉山陳舍人宅刊行,已申工司,不許覆板?!背跤O精好,薄棉紙,三邊甚寬。有薛紹彭、劉涇二印及仲魚畫像印。
《路史》四十七卷
宋羅泌撰。 明豫章刊,不全。 明萬歷喬可傳本。 乾隆元年羅氏刊本 ,最善。 近坊刊敦化堂本、酉山堂本皆陋。 明仁和吳宏基摹宋刊本 。
《契丹國志》十七卷
宋葉隆禮撰。 掃葉山房刊本。 元刊本,藏昭文張氏。
《大金國志》四十卷
宋宇文懋昭撰。 掃葉山房本。
《古今紀(jì)要》十九卷
宋黃震撰。 至元三公孫禮之刊本。 明刊附《黃氏日抄》仿元刊本。 乾隆丁亥,新安汪氏覆元本。 《知不足齋叢書》中有《逸篇》一卷。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云首標(biāo)《黃氏日抄》,而《日抄》前部九十五卷中不入此書。 元刊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
宋蕭常撰。 《墨海金壺》本。 道光新丑,上海郁氏宜稼堂刊本,附《札記》六卷。 明謝陛《季漢書》六十卷,有刊本。《四庫》存目。 明吳尚儉《續(xù)后漢書》六十卷。吳興周氏有舊寫定本,未刊。 國朝章陶《季漢書》九十卷,道光已丑刊。附張廉《辨異》一卷。
《續(xù)后漢書》九十卷
元郝經(jīng)傳。 荀宗道注。 道光辛丑,宜稼堂刊本。 附《札記》四卷。
《元秘史》十五卷
張氏愛日精廬有抄本,云不著撰人名氏。 《文淵閣書目》著錄。文辭鄙俚,未經(jīng)譯潤,故傳本絕稀。然《元史》序次太祖、太宗兩朝,事跡顛倒復(fù)沓。此書倫次頗詳,且得其實,可以羽翼正史。 《四庫》未收。 儀征阮氏亦有抄本,謂其紀(jì)年以“鼠兒、兔兒、羊兒”等,不以支干。而所載元初世系,史所述始自勃端叉兒之前,尚有十一世。曾以進(jìn)呈。
《更定晉書》一百三十卷
明蔣之翹撰。 有刊本。 《四庫》入《存目》。
《南宋書》六十八卷
明錢士升撰。 掃葉山房刊本。 《四庫》存目。
《春秋別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撰。 《嶺南遺書》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欽定歷代紀(jì)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內(nèi)閣學(xué)士王之樞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欽定續(xù)通志》六百四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 殿本。
《明書》一百七十二卷
國朝傅維麟撰。 有刊本。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
國朝萬斯同撰。 留香閣刊本,五十九卷。
《東華錄》三十二卷
國朝蔣良驥撰。 道光年間刊本。 群玉山房活字本。
《晉略》六十卷
國朝周濟(jì)撰。 道光十九年刊本。 何子貞有乾隆間郭倫所撰《晉紀(jì)》六十八卷,與此書大旨相同。
《后漢書補遺》二十一卷
國朝姚之骃編。 康熙癸巳姚氏刊。
《季漢書》九十卷
國朝湯成烈撰。意同蕭、郝《續(xù)漢書》而加詳核,用力尤在《表》、《志》。乃其道、咸間令浙時撰,七易稿而成,亂后亡去,尚有四易稿在。同治末,乃補成之,自謂不及昔定本。書名仍謝陛、章陶以《蜀志》載《輔臣贊》,稱《季漢》也。
《尚史》一百七卷
國朝李鍇撰。 刊本。
右別史類
史部五
雜史類
《國語》六十一卷
吳韋昭注。 段玉裁校訂本。 衍圣公刊本。 《四庫》著錄疑即段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附《補音》三卷。 明樊川許宗魯宜靜書堂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中多古體。 又張一鯤本。 萬歷乙酉,新都吳儒紀(jì)重刊張本,云張、李、郭、周四先生南都校本《國語》,張歸蜀,其本入蜀,此又重刊。 嘉靖戊子金李刊本。 閔齊伋刊本。 關(guān)中葉邦榮刊本。 盧之頤刊本。 葛端調(diào)刊本。 朱墨套本。 《國語注》有紹興十九年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 黃丕烈仿宋明道二年刊本,附仳烈《札記》一卷,??⒕?。 《國語》明刊無注本,分八卷。半頁十行,行十七字。
《國語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發(fā)正》二十一卷《國語考異》四卷
國朝錢塘汪遠(yuǎn)孫撰。 道光丙午,汪氏綺振堂刊本,其板經(jīng)亂猶存。
《國語補音》三卷
唐人舊本,宋宋庠補輯。 微波榭刊本。 元刊本。 明翻宋刊《國語》本,后附《補音》。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敬、讓闕筆。錢士興、惠松崖皆有識語,較黃氏《札記》、惠校較多。
《戰(zhàn)國策注》三十三卷
漢高誘注。 宋姚宏因誘注殘本補之。 《四庫》著錄依汲古閣影宋抄本。 雅雨堂刊據(jù)宋梁溪安氏本,實多以鮑氏本竄改。 黃氏仿宋剡川姚氏本,附《札記》三卷。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善。 昭文張氏有陸敕先精校梁溪安氏姚宏本,與黃刻姚宏本小異。
鮑氏《戰(zhàn)國策注》十卷
宋鮑彪撰。 曲阜孔氏刊本。 明嘉靖壬子杜詩刊本。 內(nèi)府有宋紹興刊本。 昭文張氏有元至正二十五年刊本鮑、吳注,乃陸敕先藏書。
《戰(zhàn)國策校注》十卷
元吳師道撰。 《四庫》著錄依元時舊刊本。 來氏《惜陰軒叢書》本,依元本重刊,最善。 陽湖孫氏有元至正十五年平江路學(xué)刊本。每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 明翻黑口本,劣,然注全。葛鼎刊本多刪注。
《戰(zhàn)國策釋地》二卷
國朝張琦撰。 嘉慶二十年刊本。
《貞觀政要》十卷
唐吳兢撰。 宋小字本。 明成化內(nèi)府大本。 國初朱載農(nóng)刊大字本。 近年掃葉山房刊本。 邵位西有《永樂大典》校掃葉山房本。
《渚宮舊事》五卷《補遺》一卷
唐余知古撰。 平津館本。 《墨海金壺》本。
《奉天錄》四卷
唐趙一元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成都龍萬育活字本。 張志云,紀(jì)朱泚作亂事,起建中四年涇源叛命,終興元元年克復(fù)神都。序述詳備,而于秉節(jié)不屈段太尉,尤三致意焉。唐舊籍傳世已希,此帙自《崇文目》、《通志》、直齋外,絕無著錄,洵秘笈也。 咸豐三年,南海伍氏重刊入《粵雅堂叢書》。
《東觀奏記》三卷
唐裴庭裕撰。 《稗?!繁尽?《唐宋叢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五代史闕文》一卷
宋王禹偁撰。 明余寅刊本。 汲古刊本。 嘉靖年間,秦汴序刊本。
《五代史補》五卷
宋陶岳撰。 明余寅刊本?!兜免旁贰繁尽?汲古閣本。
《北狩見聞錄》一卷
宋曹勛撰。 《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彭文勤公云,此書與《靖康孤臣泣血錄》,俱全采入《三朝北盟會編》。
《松漠紀(jì)聞》一卷《續(xù)》一卷
宋洪皓撰。 顧氏《文房小說》本。 《歷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無《序》。 《學(xué)津討源》本。
《燕翼貽謀錄》五卷
宋王栐撰。 《百川學(xué)?!繁尽?《歷代小史》本。 《唐宋叢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太平治跡統(tǒng)類前集》三十卷
宋彭百川撰。 《四庫》著錄系曝書亭抄本。似無刊本,且原多訛闕。 《文獻(xiàn)通考》載《前集》四十卷,《后集》三十三卷。
《中興御侮錄》二卷
宋失名。 昭文張氏有舊抄,不著撰人。 粵雅堂刊。 《存目》有《御侮集》二卷,似即一書。
《襄陽守城錄》一卷
宋趙萬年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咸淳遺事》二卷
不著撰人。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大金吊伐錄》四卷
不著撰人。 《墨海金壺》本二卷。 守山閣本。
《汝南遺事》四卷
元王鶚撰。 澤古齋本。 借月山房本。 指海本。
《皇元征緬錄》一卷
不著撰人。 稱英宗為今上,是亦成于至治之初。所載征緬事,多與《元史?緬國傳》相同。自大德二年以下,更足補正史所未備。 阮氏曾錄進(jìn)呈。 守山閣刊本。
《招捕總錄》一卷
不著撰人。 紀(jì)元代招捕事,起于世祖至元,訖于英宗至治。分二十九種,其事多不見于正史,而實有關(guān)于正史。阮氏曾依舊抄錄進(jìn)呈。 守山閣刊。 友芝按,二書皆《元政典》中之子篇,蘇天爵采入《元文類》,此單行者,當(dāng)自《文類》中錄出,以欺藏書家。進(jìn)者、刊者,都未詳考。
《錢塘遺事》十卷
元劉一清撰。 掃葉山房本。
《平宋錄》三卷
元劉閩中撰。 《墨?!繁?。 守山閣本。
《弇山堂別集》一百卷
明王世貞撰。 明萬歷庚寅刊。
《革除逸史》二卷
明朱睦桔撰。 明刊本。 指海本。
右雜史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五 獨山莫友芝子偲
史部六
詔令奏議
《上諭內(nèi)閣》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元年至十三年。 刊本。
《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奉敕???。 朱墨套板。 金陵翻刻本。 揚州排印本。 江西排印本。 金陵排字本。
《兩漢詔令》二十三卷
西漢十二卷,宋林虙編。 東漢十一卷,宋樓昉編。 路小洲有宋刊本,不真,疑明初刊本。
《宋大詔令》二百四十卷
昭文張氏有抄本,缺四十四卷,不載編人。始建隆,訖宣和。
《政府奏議》二卷
宋范仲淹撰。 《范文正全集》明本。 今本。 元元統(tǒng)刊本?!赌夸洝酚小霸y(tǒng)甲申,褒賢世家歲寒堂刊”木印。見昭文張氏《書志》。 天一閣有明嘉靖辛酉,范惟一??尽蹲嘧h》十七卷,《書牘》一卷,《奏議續(xù)集》二卷。
《陸宣公奏議》十五卷
宋郎煜注。 元至正刊本。 又明刊本三十二卷。
《包孝肅奏議》十卷
宋包拯撰。 明正統(tǒng)元年胡儼刊。 嘉靖三十四年雷逵刊本。 同治初,李瀚章刊本。 宋淳熙元年,趙磻老廬州刊本。明刊本依之。 《廬陽三賢集》本。
《盡言集》十三卷
宋劉世安撰。 明刊本。
《左史諫草》一卷
宋呂午撰。 依閣抄本。
《李忠定公奏議》六十九卷《附錄》九卷
宋李綱撰。 《四庫》存目。 明正德刊本。
《商文毅疏稿略》一卷
明商路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著錄,云刊本久佚。
《王端毅奏議》十五卷
明王恕撰。 正德辛巳,三原令王成章刊。
《馬端肅奏議》十二卷
明馬文升撰。 正德十五年刊本?!缎颉贩Q本二十七卷。 此為巡撫張公所選定。 嘉靖丁未,魏尚綸編刊本十六卷。
《關(guān)中奏議》十卷
明楊一清撰。 《天一閣書目》有刊本十八卷。 嘉靖初刊本。 嘉靖二十九年刊本。 道光中云南刊本。
《楊文忠公三錄》七卷
明楊廷和撰。 刊本。
《胡端敏奏議》十卷
明胡世甯撰。 《天一閣目》有刊本。 明嘉靖刊本。 顧霑刊本十二卷。
《何文簡疏議》十卷
明何孟春撰。 萬歷初趙賢刊本。
《垂光集》二卷
明周璽撰。 溫陵刊本。
《孫毅菴奏議》二卷
明孫懋撰。 明刊本。
《玉坡奏議》五卷
明張源撰。 刊本。
《南宮奏稿》五卷
明夏言撰。 明王廷瞻刊本。
《訥溪奏疏》一卷
明周怡撰。 《訥溪集》明刊本。 指海本。
《兩河經(jīng)略》四卷
明潘季馴撰。 刊本。
《兩垣奏議》一卷
明逯中立撰。 附刊中立《周易劄記》后本。 澤古堂本。 借月山房本。 指海本。
《周忠愍奏疏》二卷
明周起元撰。 周氏裔孫刊本。
《張襄壯奏疏》六卷
國朝張勇撰。 刊本。
《靳文襄奏疏》八卷
國朝靳輔撰。 公子治豫刊本。
《華野疏稿》五卷
國朝郭琇撰。 郭氏裔孫刊本。
《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
明楊士奇等奉敕編。 明永樂官刊本。 《總目》稱當(dāng)時書成,刊印僅數(shù)百本,板藏禁中,世頗希有。 今舊家藏當(dāng)時印本,每冊首鈐“廣運之寶”。 太倉張溥有詳節(jié)本。 《四庫》存目。
《名臣經(jīng)濟(jì)錄》五十三卷
明黃馴本。 明新安刊本。
《右編》四十卷
明唐順之編。 南京祭酒劉日甯補訂刊本。 《四庫》存目。
《欽定名臣奏議》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編。 聚珍板本。 閩覆本。
右詔令奏議類奏議之屬
史部七
傳記類
《孔子編年》五卷
宋胡仔撰。 嘉靖戊寅胡氏耘經(jīng)軒刊本。 嘉慶戊寅胡培翚刊本。
《孔氏祖庭廣記》十二卷
金孔元措撰。 錢塘何氏有大蒙古元年刻本,即宋淳佑二年也。 此本見昭文張氏《志》。 孫氏平津館有抄本。 琳瑯館新刊本。 《四庫》未收。
《東家雜記》二卷
宋孔傳撰。 《四庫》依宋刊錄。 黃丕烈有宋刊本。 近刊《琳瑯館叢書》本,與《祖庭廣記》合刊。
右傳記類圣賢之屬
《晏子春秋》八卷
撰人名氏無考。舊題晏嬰撰者,誤也。 明李氏緜眇閣抄本。 明李先刊本六卷。 吳勉學(xué)《二十子》本四卷。 《子匯》本二卷,劣。 孫星衍校本七卷,附《音義》二卷,刊入《經(jīng)訓(xùn)堂叢書》。又黃氏刊本,皆善。 明吳懷保??径?。 吳方山藏元刊本,在昭文張氏。 孫淵如得元刊本,授吳山尊付刊,顧千里為之校,最善。 明成化間刊本。
《魏鄭公諫錄》五卷
唐王方慶撰。 明正德二年刊本,杜啟《序》。 嘉靖刊本,末附彭年《輯補》一卷。 秀野草堂康熙間刊本。 乾隆中刊本。
《李相國論事集》六卷
唐蔣偕撰。 《四庫》依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指海本。
《杜工部年譜》一卷
宋趙子櫟撰。 道光壬午山陰杜春生校宋刊本,題《杜工部草堂詩年譜上卷》。
《杜工部詩年譜》一卷
宋魯訔撰。 道光壬午杜春生刊,題《下卷》。
《韓柳年譜》八卷
雍正庚戌,馬曰璐合刊。
《紹陶錄》二卷
宋王質(zhì)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云韓堂紹陶錄》二卷。
《辯誣筆錄》一卷
宋趙鼎撰。曰辨張邦昌僭干王時,雍權(quán)京畿,提刑有新奉玉音之語;曰辨盜用都督府錢十七萬;曰辨資善堂汲引親黨。皆秦檜惡其逼己,誣以去之,又忌其復(fù)用,諷為加誣之事,并與史相證。 阮氏以進(jìn)呈。
《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xù)編》三十卷
宋岳珂撰。 明嘉靖唐一鵬刊。 國朝月志景重編本,多后十卷。其原本卷數(shù),則減并于其舊。 昭文張氏有元至正二十三年刊。 《金陀》書當(dāng)時《初編》刊于檇李,《續(xù)編》刻于南徐,端平甲午合刊于廟塾。元季重刊于西湖書院。 明嘉靖壬寅,晉江洪富刊本。后十七年,莆田黃日敬修補。編中有《忠武文集》十卷,《四庫》載《文集》僅一卷,未及搜之此書也。 近杭州刻本。
《魏鄭公諫續(xù)錄》二卷
元翟思忠撰。 元統(tǒng)中刊本。 聚珍本。 閩覆本。
《諸葛武侯傳》一卷
宋張栻撰。其集不載,乃宋刊單行本。闡發(fā)、考證極確。 阮氏以進(jìn)呈。
《種太尉傳》一卷
宋和汾散人趙起得君撰。 汲古閣舊抄本。
《鄜王劉公家傳》三卷
不著撰人。記劉光世戰(zhàn)績。
《復(fù)齋郭公言行錄》一卷
元刊本。 元福州路儒學(xué)教授徐東述。 郭公名郁,汴之封邱人。仕元,歷官至福建都轉(zhuǎn)運鹽使,所至有聲。 阮氏曾錄進(jìn)呈。
《徐文清公家傳》一卷
文清名僑,字崇甫,婺之義烏人。《宋史》有傳。理宗時人。此傳宋朱元龍等撰,有可補史闕者。附《毅齋詩集別錄》一卷,亦流傳絕少。 阮氏以進(jìn)呈。
《諸葛忠武書》十卷
明楊時偉編。 明萬歷己未,楊時偉合刊《忠武》、《靖節(jié)》二編本。
《甯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錄》一卷
不著撰人。 指海本。
《朱子年譜》四卷《考異》四卷《附錄》二卷
國朝王懋竑撰。 乾隆辛未白田草堂刊本。 道光中江寧刊本。 粵雅堂本。 《朱子年譜》舊有明洪武甲戌裔孫景刊本。 宣德六年葉氏刊本。 嘉靖間李默刊本、婺源洪氏本皆五卷。 建寧朱氏本。 武進(jìn)鄒氏本。
右傳記類名人之屬
《古列女傳》七卷《續(xù)列女傳》一卷
漢劉向撰。 明黃省曾刊本。 阮福道光時刊仿宋繪圖本。 又郝氏刊《補注》本。 汪氏《輯注》本。 顧抱沖仿宋刊本,附《考證》一卷。佳。
《襄陽耆舊記》三卷
晉習(xí)鑿齒撰。 國朝任兆麟刊《心齋十種》本。
《襄陽耆舊傳》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所序人物上起周秦,下迄五代,蓋宋人依習(xí)氏本重編。版心有“五云溪活字”兩行,見《愛日精廬藏書志》。 明五云溪活字本。
《高士傳》三卷
晉皇甫謐撰。 《漢魏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明黃省曾刊本。
《卓異記》一卷
舊本或題唐李翱、或題唐陳翱、或題唐陳翰。 《廣秘笈》本。 《歷代小史》本。 顧氏《文房小說》本。 《續(xù)百川學(xué)海》本。 錢氏《敏求記》有樂史《廣卓異記》二十卷。
《春秋列國諸臣傳》三十卷
宋王當(dāng)撰。 《通志堂經(jīng)解》本。 《愛日精廬志》云,《臣傳》舊抄本題云《新刊標(biāo)注蜀本王學(xué)士當(dāng)春秋臣傳》。直學(xué)省元曾基之、學(xué)諭省元丘文之同校正。
《廉吏傳》二卷
宋費樞撰。 路小洲有述古堂抄本。
《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一卷
宋紹興戊辰,王佐榜進(jìn)士題名也。 胡心耘有宋刊本。 弘治中會稽王鑒之刊本,題《朱子同年錄》。 明初刊本。 國初刊本。 乾隆癸卯活字板本。
《伊雒淵源錄》十四卷
宋朱子撰。 呂氏刊《朱子遺書》本。 《正誼堂叢書》本。 明嘉靖乙丑刊本。 元至正癸未,蘇天爵伯修在鄂刊于武昌郡庠。既涖浙,又命刻于吳學(xué)。郡守蕭仁甫相成之子。至正九年已丑三月,詳李世安《后序》。 郘亭有吳本,同治戊辰十一月收于泰州肆中,蓋此書傳本最舊者。 《續(xù)錄》六卷,明謝鐸撰刊。
《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續(xù)集》八卷《別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
宋朱熹撰。 安福張鰲山刊本。 道光元年洪瑩仿宋刊本,佳。 萬歷丁未揚州刊本。 崇禎癸酉南京刊小字本。 崇禎戊寅張來刊本。
《名臣碑傳琬琰集》一百七卷
宋杜大珪編。 《四庫》著錄依浙江孫仲曾家本。 路小洲有宋刊本。 天一閣有抄本。 陽湖孫氏有宋刊,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五字。上二十七卷,中二十五卷,下二十五卷。稱宋本,實明初刊本。
《中興四將傳》四卷
宋章穎撰。 昭文張氏有抄本 。 又《千頃堂書目》有《南渡十將傳》十卷。
《錢塘先賢傳贊》一卷
宋袁韶傳。 元至正二年重刊本。 明刊本。 知不足齋本。
《慶元黨禁》一卷
不著撰人。 知不足齋本。
《寶佑四年登科錄》一卷
宋文天祥榜進(jìn)士題名也。 有宋刊本。 明初刊本。 乾隆癸卯活字本。
《莆陽比事》七卷
宋李俊甫撰??「ψ钟捉?,莆田人。是編見《宋史?藝文志》,成于嘉定間,取唐以來凡莆陽事之可傳者,綺分璧合,釐為七卷。明人林兆珂曾以宋本翻刊。 阮氏依抄進(jìn)呈。
《京口耆舊傳》九卷
不著撰人。 守山閣本。 道光二十九年賀鳴謙刊本。似是排字本。
《昭忠錄》一卷
不著撰人。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粵雅堂本。
《敬鄉(xiāng)錄》十四卷
元吳師道撰。 《四庫》依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唐才子傳》八卷
元辛文房撰。 嘉慶中王氏刊本。 日本《佚存叢書》活字本十卷。 指海本十卷。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元蘇天爵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昭文張氏有元元統(tǒng)乙亥余志安勤有堂刊本。
《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題名錄》一卷
有元刊本。余志忠榜進(jìn)士題名也。色目一甲一名為同同,二名即忠宣公。
《洪武四年登科錄》一卷
《藝海珠塵》本。
《浦陽人物記》二卷
明宋濂撰。 知不足齋本。 《宋文憲全集》本。
《古今列女傳》三卷
明解縉等奉敕撰。 永樂九年內(nèi)府刊。
《殿閣詞林記》三十二卷
明廖道南撰。 明詹氏刊本。
《嘉靖以來首輔傳》八卷
明王世貞撰。 內(nèi)刊本。 借月山房匯抄本。
《明名臣琬琰錄》二十四卷《續(xù)錄》二十二卷
明徐纮編。 刊本。
《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
明徐學(xué)乾聚撰。 刊本。 《四庫》存目。
《今獻(xiàn)備遺》四十二卷
明項篤壽撰。 刊本。
《百越先賢志》四卷
明歐大任撰。 萬歷壬辰游樸刊本。 《嶺南遺書》本。
《元儒考略》四卷
明馮從吾撰。 刊本。
《國史滿洲名臣傳》四十八卷《漢名臣傳》三十二卷又《貳臣傳》十二卷《逆臣傳》四卷
坊刊本。
《國史儒林文苑傳稿》
阮元撰集。
《國史忠義傳稿》八冊 卷
郘亭在京師收寫本,以付黃子壽。
《從政觀法錄》三十卷
國朝朱方增,輯取《國史名臣傳》所載,去繁存要,仍每人為一傳,凡二百八十人。道光庚寅刊。
《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十二卷
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 浙中刊本。
《宋元學(xué)案》一百卷
國朝黃宗羲、全祖望原輯,王梓材增補。 道光丙午,何紹基刊之京師。
《明儒學(xué)案》六十二卷
國朝黃宗羲撰。 康熙中刊本。 近有覆本。
《中州人物考》八卷
國朝孫奇逢撰。 《四庫》依抄本。
《明名臣言行錄》九十五卷
國朝康熙初徐開仕撰。 崑山徐氏刊本。
《皇朝獻(xiàn)徵錄》
國朝錢儀吉撰。取各家文集中碑志傳記之文,依次編集,有加無已,聞已得八十馀冊,后不知更增若干。
《東林列傳》二十四卷
國朝陳鼎撰。 康熙中刊本。 山壽堂刊本。
《儒林宗派》十六卷
國朝萬斯同撰。 辨志堂刊本。
《明儒言行錄》十卷《續(xù)錄》二卷
國朝沈佳撰。 刊本。
《史傳三編》五十六卷
國朝朱軾撰。 《朱文端十三種》本。
右傳記類總錄之屬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宋藤元發(fā)撰。 《墨海金壺》本。
《驂鸞錄》一卷
宋范成大撰。 知不足齋本。 《石湖三錄》本。 眉公《秘笈》本。 近華亭張詩舲刊本,極精。
《吳船錄》二卷
宋范成大撰。 知不足齋本。 《廣秘笈》本 。 《藝圃搜奇》本。 《石湖三錄》本。
《入蜀記》六卷
宋陸游撰。 《放翁文集》本。 知不足齋本。 《藝圃搜奇》本。 《廣秘笈》本,四卷。
《西使記》一卷
元劉郁撰。 《古今說?!繁尽?《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保越錄》一卷
不著撰人。 《學(xué)海類編》本。
《閩越巡視紀(jì)略》六卷
國朝杜臻撰。 刊本。
《松亭行紀(jì)》二卷
國朝高士奇撰。 《江村全集》本。 《說鈴》本。
《扈從西巡日錄》一卷
國朝高士奇撰。 《江村全集》本。 《說鈴》本。
右傳記類雜錄之屬
史部八
史抄類
《呂東萊十七史詳節(jié)》二百七十三卷
明正德丙子劉宏毅刊本。 《四庫》存目。 《天祿后目》有宋元本十馀部。
《南朝史精語》十卷
宋洪邁撰。 乾隆五十二年,南城吳照刊。 《四庫》存目。
《兩漢博聞》十二卷
宋楊侃撰。 嘉慶戊午黃氏刊本,不著撰人。
《漢雋》十卷
宋林越撰。 明刊本。 又嘉靖中吳氏刊本。 《四庫》存目。 又明凌氏文林綺繡刊本十六卷,改名《兩漢雋言》。后六卷凌迪知續(xù)。
《通鑒總類》二十卷
宋沈樞撰。 明成化十六年官刊本。 萬歷司農(nóng)監(jiān)刊本。 元至正中刊本。 《天祿后目》有宋嘉定刊本三部。
《史緯》三百三十卷
國朝陳元錫編。 刊本。 《四庫》存目。
《南北史捃華》八卷
國朝周嘉猷撰。 刊本。分三十五目,略依《世說》。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
國朝沈名蓀、朱昆田同編。 無刊本。此書不分門類,張仲甫取其原本,增益排比,尚未刊行。
右史抄類
史部九
載記類
《吳越春秋》十卷
漢趙煜撰,徐天祐注。 元本、明本皆作徐天祜,非天祐也?!短斓摵竽俊芬嘣迫?,蓋字受之,固宜為祜也。 《漢魏叢書》、《古今逸史》、《二十一種秘書》本俱六卷。 昭文張氏有影宋抄本。 又有明初刊本,有徐注。 弘治中袁大倫刊本,佳。張藏似即此本。 陽湖孫氏有元大德刊本。 元本徐注十卷,末頁二行云:“大德十年,歲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書成刊板,十二月畢工?!焙筇斓v及紹興路學(xué)官題名五行。每頁十八行,行十七字。 明萬歷丙戌,武林馮念祖翻刊徐注本于臥龍山房,甚精工。見天祿琳瑯。 張氏《愛日精廬藏書志》,《吳越春秋》,嘉定甲申,新安汪氏綱與《越絕書》同刊。 《天祿后目》有宋紹興十年刊本。云《總目》但見元大德丙午重刊本,未窺中秘之藏也。 《后目》所收,亦徐天祐音注。所謂“紹興十年,歲在丙午”,蓋書賈以大德本作偽,非宋本也。
《越絕書》十五卷
漢袁康撰。 明初刊本。 《古今逸史》本。 田汝成本,昭文張氏藏。 明張佳胤校刊本。 丁文伯刊本。
《華陽國志》十二卷《附錄》一卷
晉常璩撰。 《四庫》依張佳胤嘉靖甲子足本錄。 《漢魏叢書》本、《古今逸史》皆不全。 明何宇度本良。 《函海》本全。 嘉慶甲戌,廖寅題襟館本,乃顧千里校。 宋元豐中,呂大防成都刊本。 嘉泰甲子李?刊本。 宋李?嘉泰甲子本,校明何鏜吳琯本,增出卷十之上、中兩卷。李、廖二卷皆有之。
《鄴中記》一卷
晉陸翙撰。 聚珍本。 閩覆本。 《續(xù)百川學(xué)海》本。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魏崔鴻撰。 明屠喬孫等刊本。 乾隆辛丑仁和汪日桂重刊本。 此書《四庫目》以為即屠、項二君所偽作,然《汲古閣秘書目》有精抄本二十冊二套,稱系從宋板抄出,在刻本之前。屠、項刻此書在萬歷中,而毛氏家藏已有抄本,即使偽托,亦前人所為,決非二君自作自為也。
《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
國朝洪亮吉撰刻。
別本《十六國春秋》十六卷
魏崔鴻撰。 《漢魏叢書》本。
《蠻書》十卷
唐樊綽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桐華館刻本。 琳瑯秘室本。 《云南備徵志》本。
《釣磯立談》一卷
不著撰人。 《淡生堂馀苑》本。 曹楝亭刻本。 知不足齋本,佳。
《江南野史》十卷
宋龍袞撰。 《四庫》依抄本。 《淡生堂馀苑》本。
《江南別錄》一卷
宋陳彭年撰。 《歷代小史》本。 《古今說?!繁?。 《學(xué)海類編》本。 《墨海金壺》本。
《江表志》三卷
宋鄭文寶撰。 《藝圃搜奇》本。 《學(xué)海類編》本。 《墨海金壺》本。
《江南馀載》二卷
不著撰人。 知不足齋本。 《函?!繁?。 《龍威秘書》本。
《三楚新錄》三卷
宋周羽翀撰。 《歷代小史》本。 《古今說?!繁?。 《學(xué)海類編》本。 《續(xù)百川學(xué)?!繁尽?《墨海金壺》本。
《錦里耆舊撰》四卷
宋句延慶撰。 《讀畫齋叢書》本。
《五國故事》二卷
不著撰人。 《藝圃搜奇》本。 《淡生堂馀苑》本。 《學(xué)海類編》本。 《龍威秘書》本。 《函?!繁尽?知不足齋本。
《蜀梼杌》二卷
宋張?zhí)埔?《歷代小史》本。 《藝圃搜奇》本。 《續(xù)百川學(xué)海》本。 《學(xué)海類編》本。 《藝海珠塵》本。 《函海》本。
《南唐書》三十卷
宋馬令撰。 陳仁錫刻。 蔣國祥馬、陸合刊。 《淡生堂馀苑》本。 《唐宋叢書》本。 《墨海金壺》本。 昭文張氏有元刻本,又茶夢室主人手抄本。 平津館有明刻本,每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多《自序》一篇。
《南唐書》十八卷《音釋》一卷
宋陸游撰。 明沈士龍刻。 蔣國祥合刻。 汲古閣刻元刻小字本。 明人撰《唐馀紀(jì)傳》全襲此書,不過增刪數(shù)字耳。 《秘冊匯海》本無《音釋》。 王士禎有其門人成名昭寄以宋槧四冊,凡十五卷,與今刻十八卷編次小異。
《陸氏南唐書注》十八卷《唐年世總釋》一卷《州軍總音釋》一卷
國朝湯運泰撰。 道光二年刻。
《九國志》十二卷
《四庫》未收。 宋路振撰。 儀徵阮氏得曲阜孔氏舊抄殘頁,凡《列傳》一百三十六篇,編為十二卷。曾以進(jìn)呈。 守山閣刻本多《拾遺》一卷。
《續(xù)唐書》七十卷
國朝陳鱣撰。其書以南唐為正統(tǒng),蓋本之陳霆《唐馀紀(jì)傳》而為之者,又用蕭常、郝經(jīng)等《續(xù)后漢書》之例。
《吳越備史》四卷《補遺》一卷
宋錢儼撰。 嘉靖中錢德洪刻本六卷。 《學(xué)津討源》本。 掃葉山房本。 昭文張氏有精校本。 乾隆六十年刻錢時鈺校補書六卷。
《安南志略》十九卷
元黎山則撰。 寶山蔣敦復(fù)有錢竹汀及其子某舟行寫本。 姚名甫有舊抄本。 日本活字本。
《南漢書》十八卷《叢錄》二卷《南漢文字》四卷
國朝梁廷柟撰。 道光已丑刻。
《南疆逸史》十六卷
國朝萬斯同撰。
《西魏書》二十四卷
國朝謝啟昆撰。 乾隆已卯刻本。
《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
國朝吳任臣撰。 康熙十七年,匯賢齋刻。 有翻本。
附錄
《越史略》三卷
不著撰人。 守山閣本。
《朝鮮史略》六卷
不著撰人。 萬歷丁巳刻,本名《東國史略》。
《高麗史》一百三十九卷。
朝鮮人鄭麟趾撰。 《四庫存目》著錄只二卷,乃殘本也。 昭文張氏有抄足本。 朝鮮刻本。
《琉球國志略》十六卷
國朝周煌撰。 聚珍板本。 《提要》遺未錄。 周氏刻本。
《吾妻鏡》五十二卷
亦名《東鑒》,即日本國史也。 朱竹垞有跋,無撰人名氏。
《藩部要略》十八卷《表》四卷
國朝祁韻士撰。 道光丙午刻。
右載紀(jì)類
史部十
時令類
《歲時廣記》四卷
宋陳元諒撰。 《學(xué)海類編》本,有《圖說》一卷?!陡裰聟矔繁?,二十圖全。 路小洲有舊抄本,完全無缺。 天一閣有二十四卷足本。
《歲華紀(jì)麗》四卷
唐韓諤撰。 王士禎以為胡震亨偽造,然錢遵王家有舊抄本七卷,之內(nèi)有缺文,后見章邱李中麓藏宋刻本正同。據(jù)錢氏言,此書原有真本,或震亨稍微改輯耳。 《四庫》存目。 《津逮秘書》本。 《唐宋叢書》本。
《御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圖說》一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奉敕撰。
右時令類
史部十一
地理類
《三輔黃圖》六卷
不著撰人。 《漢魏叢書》、《古今逸史》本皆不全。 明嘉靖劉景韶刻本。 萬歷郭子華刻本。 經(jīng)訓(xùn)堂、平津館兩《叢書》本皆善。經(jīng)訓(xùn)多《補遺》一卷。 平津書一卷,系校宋本。 胡心耘見過宋板,不全。 張《志》,《黃圖》毛斧季校宋本,頁十行,行二十字至二十二、三字不等。卷二建章宮條“構(gòu)”字注“御名”,蓋據(jù)南宋高宗時刻本。首尾通一卷,合《隋志》。
《歷代宮殿名》一卷
宋李昉等奉敕撰 。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長安宮殿考》二十卷
國朝汪士鋐撰。 南匯吳氏家藏舊抄本,未刻。
《禁扁》五卷
元王士點撰。 曹楝亭刻本。
右地理類宮殿疏之屬
《元和郡縣志》四十卷
唐李吉甫撰。 聚珍板本。 岱南閣校刻本三十四卷,補《目錄》一卷,《遺文》一卷。 影宋抄本作《元和郡縣圖志》,宋淳熙三年張幾仲子顏刻,有《目錄》二卷。今在杭州瞿氏。 近有嚴(yán)氏《志補》,已刻。 張氏舊抄缺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等凡六卷。 近江寧刻本。 廣東刻本。
《太平寰宇記》一百九十三卷
宋樂史撰。 活字板本。 乾隆癸丑樂氏刻本。 錢遵王家有足本。 江西萬庭蘭重刻宋本,附《大清一統(tǒng)志表》,校正舛誤,又補《四庫》本所缺,定為一百九十二卷,《補缺》八卷,《紀(jì)元表》一卷。 王漁洋云,金陵焦氏有宋刻。今藏吳廬侍郎家。 季氏抄卷第四及一百十三至一百十九,凡八卷。 近刊本。
《輿地紀(jì)勝》二百卷
《四庫》未收。 宋王象之撰。 述古堂有宋刻足本。 陽湖孫氏、昭文張氏、儀徵阮氏均有抄本,不全,共缺三十二卷。阮文達(dá)曾以進(jìn)呈。 道光二十九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 咸豐五年,廣東粵雅堂刻本 。 近刊本。
《天下名勝志》五十一冊共一百九十八卷
明曹學(xué)佺纂刻本。 《四庫》存目。
《寰宇通志》一百九十卷
明陳循等撰。 景泰中刻本。
《讀史方輿紀(jì)要》百六十卷《圖表》五卷
國朝顧祖禹撰,彭元瑞校本。 道光中,成都龍萬育敷文閣刻。 安康張氏鵬翂???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嘉慶間,成都龍萬育活字板校印,尋刻板,與《方輿紀(jì)要》并得其稿。今存興化某氏,蓋未成之書。 顧氏又有《肇域志》若干卷,亦采掇而未貫串之稿。今存杭州許氏。
《元豐九域志》十卷
宋王存等奉敕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乾隆四十九年馮氏刻本。 季《目》有抄本二十四卷,似附古跡,所謂民本也。十卷則官修原本。 傳是樓影宋本,字密而小。佚第十卷,以蘇州朱煥家抄本補之。閩中刻本不精,如睦州宣和中改嚴(yán)州,此書未改,出于北宋可知。 近刊本。
《虞地廣記》三十八卷
宋歐陽忞撰 。 聚珍板本。 閩覆本。 黃丕烈仿宋刻本,附《札記》二卷。 曾藏元和吳氏,秀水朱氏。 近刊本。
《方輿勝覽》七十卷
宋祝穆撰。 內(nèi)府及平津館,均有宋咸淳丁卯刻本。 路小洲亦有宋刻本。 宋刻黑口本,每頁二十八行,行二十三字。其中事要標(biāo)以大書,則跨兩行。
《一統(tǒng)志案說》十六卷
道光丁亥,張氏活字板印本題顧炎武撰。張穆云,此書雜纂顧祖禹《方輿紀(jì)要》中《總論》,合為一編,非炎武所作也。
《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二十卷《皇朝輿地韻編》 二卷《圖》一卷
國朝李兆洛撰。以《皇輿表》、《一統(tǒng)志表》表歷代沿革不便檢尋,乃取歷代《史》、《志》郡縣名,依韻編次,而以今地名釋之。頗足為讀史之助。 道光二十年,輩學(xué)齋活字板印。 咸豐末,鄧傳密又刊本于湖南。
《明一統(tǒng)志》九十卷
明李賢等奉敕撰。 天順五年刻大字本。 弘治乙丑,慎獨齋刻本。 《元大一統(tǒng)志》一千卷 ,今世僅有殘本。《潛研堂集》有跋語。
《大清一統(tǒng)志》五百卷
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刻本。 近年國史館重修告成,僅寫清本二分,以卷帙繁重未刻。然所修亦不如舊本精善。 近常州活字板本。
《一統(tǒng)輿地全圖》五十葉
國朝李兆洛,仿乾隆圖之義分為八排,兼列里方及經(jīng)緯度,府廳州縣道光間現(xiàn)名??滩荒芫?,亦無村鎮(zhèn)小地名,然較《一統(tǒng)志圖》為佳。近年陳延恩又刻李圖,編本便于掛壁,排擠促狹,又遜原圖矣。 李又有寫本《歷代輿地圖》,不能甚精。
右地理類總志之屬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三卷
宋朱長文撰。 明嘉靖戊申,錢氏懸磬堂刻本。 黃丕烈有宋刻,云即錢氏所藏,而錢刻本又多舛誤。 《學(xué)津討源》本。 琳瑯秘室本。 胡心耘亦有宋本。
《乾道臨安志》三卷
宋周淙撰。 《四庫》依孫仰曾家刻殘本。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
宋梁克家撰。 《四庫》依抄本錄上三種。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淳佑臨安志》六卷
宋施諤撰。 原十卷,缺首四卷。張氏《志》云,存城府、山川兩門,未詳凡若干卷。阮氏曾進(jìn)呈。
《紹熙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
宋楊潛撰。 嘉慶壬戌沈氏刻。 云間即今江南之華亭,在宋兼今松江全郡地。此《志》繁簡得中,成于紹熙四年。 阮氏曾進(jìn)呈。
《嘉定鎮(zhèn)江志》二十二卷《附錄》一卷《??庇洝芬痪?
宋盧憲撰。 道光二十二年,丹涂包良臣刻。陳直齋《書錄》載是書三十三卷。 阮氏曾以進(jìn)呈。
《咸淳毘陵志》三十卷
宋史能之因宋慈未成之稿續(xù)撰。 嘉定錢氏、陽湖孫氏有抄本,缺第二十卷,又缺十一卷第一頁,又二十卷少六、七兩頁。嘉慶耿辰趙懷玉刻。 近人收吳枚菴舊藏宋本,缺處與趙刻同。 曾收宋本,經(jīng)人校其十一卷,闕葉已補填。
《淳佑玉峰志》三卷《續(xù)志》一卷
宋陽羨進(jìn)士凌萬頃叔慶、陳留邊實同撰。其《續(xù)志》則實撰??紞嬌轿墨I(xiàn),以二書為最古。見張氏《藏書志》。 阮氏曾進(jìn)呈。
《吳郡志》五十卷
宋范成大撰。 汲古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附《校勘記》一卷。 汪氏有大字宋本。 紹定初,廣德李壽朋刻本。 昭文張氏有宋刻配陳抄本。
《新安志》十卷
宋羅愿撰。 明翻宋刻本。 康熙戊子歙黃氏刻本。 李爰得刻本。
《嘉泰會稽志》二十卷《寶慶續(xù)志》八卷
宋施宿等撰。 明正德耿午仿宋刻本。 近年山陰杜氏刻本。
《剡錄》十卷
宋高似孫撰。 宋嘉定乙亥刻本。 汪氏有影宋本。 道光八年,嵊令李式圃刻本。
《嘉定赤城志》四十卷
宋陳耆卿撰。 明弘治丁巳謝鐸重刊本,昭文張氏藏。 《臺州叢書》本。 宋刻黑口大字本,每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開慶續(xù)志》十二卷
《四明志》宋羅濬撰?!独m(xù)志》宋梅應(yīng)發(fā)、劉錫回撰。 《四明五志》本。 刻本。
《澉水志》八卷
宋常棠撰。 刻本,附明董榖《續(xù)志》九卷,《鹽邑志林》二卷。
《景定建康志》五十卷
宋周應(yīng)合撰。 明嘉靖刻本。 萬歷刻本。 嘉慶六年蘇州刻本。 黃丕烈有舊抄本。
《景定嚴(yán)州續(xù)志》十卷
宋鄭瑤、方仁榮同撰。 黃丕烈有宋刻本《前志》,僅存首三卷。《養(yǎng)新錄》有跋。 姚若有影抄本。
《咸淳臨安志》九十三卷
宋潛說友撰。 宋刻本,每半頁十行,行大小二十字。 道光十年,杭州汪氏刻本九十五卷,《補缺》一卷,《札記》三卷。
《類編長安志》十卷
元京兆路儒學(xué)教授薛延年校正,取宋敏求《長安志》,芟繁提要,增入金元沿革,分門類聚,故曰《類編》。張金吾藏菉竹堂舊抄。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
元盧鎮(zhèn)撰。字子安,淮南人。至正間以領(lǐng)兵副元帥,兼知常熟判事。琴川,常熟地名也。 阮氏有刻本。 汲古毛氏刻本。 張金吾云,言耐恩藏有田元刻本。 阮氏曾進(jìn)呈。
《至順鎮(zhèn)江志》二十一卷《??庇洝范?
不著撰人。 丹徒包良臣刻,后附《輿地紀(jì)勝》內(nèi)《鎮(zhèn)江府》一卷。 張金吾云,此志凡一百門,詳贍賅洽。
《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
元徐碩撰。 元刻本。 姚若有舊抄本。 張金吾亦有之。
《大德昌國州圖志》七卷
元馮復(fù)京、郭薦等同撰。 《四庫》依抄本。 《四明五志》本。
抄本《崑山郡志》六卷
元埔城楊德譓撰。字履祥,自號東溪老人。事跡無考。元成宗元貞二年,升昆山為州,故曰《郡志》。 見張金吾《書志》。 阮氏進(jìn)呈。
《齊乘》六卷
元于欽撰。 乾隆中周氏刻本。 明嘉靖甲子,四明杜思知青浦,翻刻元至正本。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其子潛刻于浙。
《至正金陵新志》十五卷
元張鉉撰。 平津館有至正四年刻本,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內(nèi)有明補修本。 上海郁氏亦有之。 又于上海肆中見一部,并有修板。 張金吾有陳眉公舊藏元刻。
《無錫縣志》四卷
不著撰人。 明刊本。
《蘇州府志》五十卷《圖》一卷
明洪武時刻本,郡人盧熊籍。損益舊《志》,釐然大備。見張金吾《藏書志》。
《姑蘇志》六十卷
明王鏊撰。 明正德丙寅刻本。
《武功縣志》二卷
明康海撰。 正德己卯刻本。 萬歷刻本。 乾隆二十六年孫景烈刻本。 得月簃刻本。 風(fēng)滿樓刻本。 耿氏刻本。 道光八年黨氏刻本。
《朝邑縣志》二卷
明韓邦靖撰。 道光四年,南海葉夢龍刻本。 《得月簃叢書》本。 王元啟《惺齋雜著》有《校正朝邑志》,臆改不佳。
《嶺海域圖》一卷
明姚虞撰。 《目》中載此圖而不及諸全圖,體例未純,不無可議。 《嶺南叢書》本。 嘉應(yīng)吳氏??瘫?。 守山閣本。
《滇略》十卷
明謝肇淛撰。 萬歷刻本。 新刻本。
《吳興備志》三十二卷
明董斯純撰。 路小洲有刻本。
《湖錄》一百五卷
國朝鄭元慶撰。原一百二十卷,未刻行。乾隆初修《湖州府志》,用為藍(lán)本。
《皇輿表》十六卷
康熙中,學(xué)士揆敘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
《欽定熱河志》八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道光八年新修《承德府志》更詳。
《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日下舊聞》四十二卷
國朝朱彝尊撰。 六峰閣刻本。
《宸垣識略》十六卷
國朝吳長元撰。 池北草堂刻巾箱本。
《新疆志略》十卷
道光中徐松撰。 官本 。松筠奏進(jìn)。
《皇清職貢圖》九卷
乾隆十六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提要》入《外記》。 亦有案語。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五十卷
國朝洪亮吉撰。無甚發(fā)明,特《一統(tǒng)志》節(jié)本,便于攜帶。較之世所通行《廣輿記》,稍雅飭耳。 洪氏乾隆戊申刻本。
《欽定盛京通志》一百二十卷
乾隆四十四年,阿桂等奉敕撰。 實一百三十卷。
《畿輔通志》一百二十卷
國朝直隸總督李衛(wèi)等監(jiān)修。 雍正乙卯刻。 各省《通志》多有續(xù)修之本,每勝原本?!端膸臁匪d皆失。凡《地志》,上取其最古者,以敘次之雅;下取其最新者,以其蒐采之詳。
《江南通志》二百卷
國朝兩江總督趙宏恩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
道光十年陶澍總修。
《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
國朝江西巡撫謝旻等監(jiān)修。 雍正十年刻。
《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國朝浙江總督稽曾筠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國朝浙閩總督郝玉麟等監(jiān)修。 乾隆丁巳刻。
《湖廣通志》一百二十卷
國朝湖廣總督邁柱等監(jiān)修。 雍正癸丑刻。
《湖北通志》一百卷
嘉慶八年,吳熊光等總修。
《湖南通志》二百二十八卷
國朝河?xùn)|總督王士俊等監(jiān)修。 雍正十三年刻。
《豫東識小錄》二卷
國朝朱云錦撰。 嘉慶戊寅刻。
《山東通志》三十六卷
國朝山東巡撫岳濬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國朝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等監(jiān)修。 雍正甲寅刻。
《陜西通志》一百卷
國朝陜西總督劉于義等監(jiān)修。 雍正十三年刻。
《甘肅通志》五十卷
國朝甘肅巡撫許容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國朝四川總督黃廷桂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本。 嘉慶二十一年常明等重修本,二百二十六卷。
《廣東通志》六十四卷
國朝廣東巡撫郝玉麟等監(jiān)修。 雍正辛卯刻。 道光二年阮元等重修本,三百三十卷。
《廣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
國朝廣西巡撫金釭等監(jiān)修。 嘉慶六年謝啟昆重修本,二百七十九卷。
《貴州通志》四十六卷
國朝云貴總督鄂爾泰等監(jiān)修。 乾隆辛酉刻。
《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嘉慶戊辰顧錫祉來賢堂刊本。 《蘇州府志》,此書一名《歷代都城宮闕考》。
《蕭山縣志誤刻》三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右地理類都會郡縣之類
《水經(jīng)注》四十卷
漢桑欽撰。 單《水經(jīng)》,《說郛》、《漢魏叢書》等本。 明新安吳琯刻本。 康熙架午項絪玉淵堂本。 天都黃晟翻項本。 明嘉靖甲午黃省曾刻本。 朱謀瑋校箋本,萬歷中刻。 聚珍板本。 閩中覆本。 戴震改定本,微波榭刻。蘇杭縮徐本。 昭文張氏有馮已蒼據(jù)柳大中影寫宋本校者,又以朱郁儀校及謝耳伯所見宋本補校。
《水經(jīng)注集釋訂訛》四十卷
國朝沈炳巽撰。 《四庫》依抄本錄。
《水經(jīng)注釋地》四十卷《水道直指》一卷《補遺》二卷
國朝張匡學(xué)撰。 嘉慶二年,新安張氏刻。
《水經(jīng)注釋》四十卷《刻誤》十二卷《附錄》一卷
國朝趙一清撰。 乾隆十九年趙氏刻本。 趙氏板后歸振綺堂汪氏。
《吳中水利書》一卷
宋單鍔撰。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
宋魏峴撰。 明崇禎辛巳,陳朝輔刻本。 守山閣本。
《河防通議》二卷
元沙克汁撰。 守山閣本。
《治河圖略》一卷
元王喜撰。 《墨海金壺》本。
《上虞縣五鄉(xiāng)水利本末》
元陳恬撰。 裒集自唐迄元興廢沿革事實,臚載甚略。 愛日精廬藏本。
《浙西水利書》三卷
明姚文灝撰。 道光四年刻《浙西備考》八卷。 王鳳生撰。
《河防一覽》十四卷
明潘季馴撰。 明萬歷庚寅刻本。 乾隆十三年刻本。 奏議類之《兩河兩經(jīng)略》,即是書之第七卷之十二卷。
《三吳水利錄》四卷
明歸有光撰。 《別下齋叢書》本。
《北河紀(jì)》八卷《紀(jì)馀》四卷
明謝肇淛撰。 明刻本。 國朝閻廷謨有《北河續(xù)紀(jì)》八卷。 《四庫》存目。
《水利芻言》一卷
抄本。愛日精廬藏。 明常熟李卿云撰。 論開浚白茆河事。 正德辛巳刻本。
《三吳水利考》十六卷
明張內(nèi)蘊、周大韶同撰。 刻本。
《吳中水利書》二十八卷
明張國維撰。 崇禎丙子刻本。
《昆侖河源考》一卷
國朝萬斯同撰。 指海本。
《山東運河備覽》十二卷
國朝陸耀撰。 切問齋刊本。
《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八卷
即以《奏績書》為底本重編,增首卷閣圖。有東撫刻本,后又重刻小字本。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十五卷共九種有圖
國朝吳邦慶撰集。 道光四年刻本。
《居濟(jì)一得》八卷
國朝張伯行撰。 正誼堂元刻本。
《治河奏績書》四卷
國朝靳輔撰。附《河防述言》一卷。 《四庫》依抄本。
《直隸河渠志》一卷
國朝陳儀撰。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
《畿輔安瀾志》五十六卷
嘉慶十四年,王履泰撰。 命武英殿聚珍板印。
《直隸河渠書》一百二卷
國朝戴震撰。方觀承總督直隸時,屬仁和趙一清撰《直隸河渠水利》一百三十二卷,后屬東原刪定為此編。未刻行,入周元理家。嘉慶乙巳,周氏之姻王履泰刪并為五十六卷,易名《畿輔安瀾志》獻(xiàn)之朝。王履泰發(fā)北河效用,仍命武英殿刻行,而趙書、戴書尚有傳抄本行世。 友芝案,履泰書雖竊趙、戴,而戴氏后續(xù)載北河事案,至嘉慶十二年止,亦非全據(jù)舊編也。
莫繩孫序
先君子于經(jīng)籍刊板善劣、時代,每箋志《四庫簡目》當(dāng)條之下,間及存目,其四庫未收者亦記諸上下方。又采錄邵位西年丈懿辰所見經(jīng)籍筆記益之。邵本有汪鐵樵先生家驤朱筆記并取焉。同治辛未,先君子棄養(yǎng)。繩孫謹(jǐn)依錄為十六卷。凡經(jīng)部四庫存目者三,四庫未收者百十八;史部存目者二十八,未收者二百有十;子部存目者十四,未收者百九十八;集部存目者一,未收這百二十一。其四庫已著錄,未箋傳本者并闕之。蓋是書當(dāng)與《簡明目錄》合觀也。癸酉長夏第二男繩孫謹(jǐn)志。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總目
卷第一經(jīng)部 易類 書類
卷第二經(jīng)部 詩類 禮類 春秋類
卷第三經(jīng)部 孝經(jīng)類 五經(jīng)總類 四書類 樂類 小學(xué)類
卷第四史部 正史類 編年類 記事本末類 別史類 雜
史類
卷第五史部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史抄類 載記類 時
令類 地理類
卷第六史部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錄類 史評類
卷第七子部 儒家類 兵家類 法家類 農(nóng)家類
卷第八子部 醫(yī)家類 天文算法類
卷第九子部 術(shù)數(shù)類 藝術(shù)類 譜錄類
卷第十子部 雜家類 類書類
卷第十一子部 小說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
卷第十二集部 楚詞類 別集類漢至五代
卷第十三集部 別集類宋
卷第十四集部 別集類金至元
卷第十五集部 別集類明至國朝
卷第十六集部 總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一 獨山莫友芝子偲
經(jīng)部一
《五經(jīng)》古注
乾隆中仿宋相臺岳氏本刊。道光中貴州、廣東皆有翻本。貴州本無卷端璽印。 (福建翻本有璽印而不精,近日印本尤漫漶。江寧書局翻本無璽印,頗佳。 戊戌在京,見廠市各書肆俱有廠刊本《五經(jīng)》,價十金一部而印本漫漶,據(jù)說為道光間所印。)
《五經(jīng)》白文
明趙用賢刻本。諸藩刻本亦多嘉靖庚子衛(wèi)王府本。
《六經(jīng)》白文
古香齋巾箱本
篆文《七經(jīng)》白文
《易》、《書》、《詩》、《春秋》、《周禮》、《儀禮》、《四書》有明刊本,半頁九行,行十三字。 國朝內(nèi)府刊本,半頁八行,行十二字。李光地、張照等奉旨校閱。
《九經(jīng)》白文
無錫秦氏巾箱本。《易》三卷,《詩》、《書》各四卷,《春秋》十七卷,《禮記》、《周禮》各六卷,《孝經(jīng)》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學(xué)中庸章句》一卷,小學(xué)二卷。 盧抱經(jīng)曰:“《九經(jīng)》小字本,吾見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錫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又不及焉?!卑辞匕嬉愿叫W(xué)者為真宋刊?!段褰?jīng)》白文字小至每半頁二十行,版式又小,與秦本不同。又有《九經(jīng)》,略似秦本之十四行板,大小亦略似,蓋即其所出抱經(jīng)所謂“南宋不如北宋”者也。又見一南宋《九經(jīng)》,半頁二十行板,大小略似秦板者。《天祿后目》有南宋刊巾箱《九經(jīng)》白文,不知其廿行抑十四行。
《十三經(jīng)》古注
明永懷堂葛氏刊,又有翻本。今在浙猶存,同治辛卯見新印本。江西稽古樓《十三經(jīng)》古注巾箱本。其《春秋》三《傳》用閩齊伋刪注,與葛本同。其《四書》古注、朱注并列。
《六經(jīng)》注
有正統(tǒng)本、怡府明善堂巾箱本、汲古閣本、今天都黃晟巾箱本及今揚州鮑氏本。諸本《春秋》皆刻胡傳,惟鮑氏并四傳合鈔。又揚州黃氏刊本,其《春秋》獨用《左傳》,與內(nèi)府刊《六經(jīng)》同。按明正統(tǒng)中,內(nèi)府刊《五經(jīng)四書集注》大板甚佳。《易》兼程、朱傳義,《詩、書集傳》連音釋、綱領(lǐng)、序辨,《大學(xué)、中庸章句》連或問,惟《春秋》為胡傳。此后刻《六經(jīng)》者,綱領(lǐng)、序辨等不全,皆不如正統(tǒng)本。同治五年,金陵開書局,刻《五經(jīng)》、《四書》,程注、傳義分刻,各還兩家舊式,甚善?!洞呵铩酚谩蹲髠鳌?,惜不依岳本而據(jù)姚本。 《注疏》有十行,行十七字,附音釋本,系宋元舊刊。至明正德后遞有修補之頁,即明初南雍所集舊板也。阮氏所藏,凡有十經(jīng),獨闕《儀禮》、《孝經(jīng)》、《爾雅》三種。所作《??庇洝窊?jù)此本為多。后又得《孝經(jīng)》,凡十一經(jīng)。至嘉靖中,閩中御使李元陽等,即用此十行本重寫,刊為《十三經(jīng)注疏》。每半頁九行,行廿一字,所謂閩本也。南監(jiān)中諸經(jīng)板仍十行之舊,其初本闕《儀禮》,以楊復(fù)《儀禮圖》補之,亦宋元舊板。嘉靖五年,陳鳳梧刻《儀禮注疏》于山東,以板送監(jiān)。十行,行二十字。閩刻《儀禮》即據(jù)其本。經(jīng)文佚脫數(shù)處,亦未能校補。后南監(jiān)《周禮》、《禮記》、《孟子》板盡無存,余亦多殘缺。神宗萬歷中,乃依閩版刻北監(jiān)《十三經(jīng)》。崇禎時,常熟毛氏又依北監(jiān)板刊《十三經(jīng)》,訛誤甚多,不及其《十七史》多據(jù)古本重刊,勝于監(jiān)板也。 本朝乾隆初,殿板注疏句下加圈,校刻甚精。嘉慶乙亥,阮文達(dá)太傅巡撫江西,重刊十行本于南昌府學(xué),共四百六十卷,后附《??庇洝?,然不若單本《校勘記》之詳備。學(xué)者但得阮氏《??庇洝啡?,不論何本注疏,皆可據(jù)以校讀矣。惟蘇州翻刻汲古閣本,至為惡劣。
通志堂《九經(jīng)解》
百四十種,千七百八十六卷。崑山徐氏傳是樓所藏舊本,納蘭成德校勘。翁覃溪有單刻目錄。
《皇清經(jīng)解》
百八十三種,千四百卷。道光九年儀征阮氏 刻于廣州。
《易》類
《子夏易傳》十一卷
舊題卜子夏撰。 納蘭成德刻《通志堂經(jīng)解》本。 《學(xué)津討源》本。 王謨輯《漢魏遺書》本一卷。 孫堂輯《廿一家易說》本一卷。 張惠言輯本。 吳騫《義疏》二卷。 此書晁以道稱張弧偽作。通志堂所刊,已非張弧之舊。王謨以下諸人所輯,則并非此書,皆自他書輯出。惟吳騫本最精審。
馬融《易傳》一卷
荀爽《易注》一卷
王肅《易注》一卷
虞翻《易注》一卷
干寶《易注》一卷
《九家易集注》一卷并孫堂所輯
《周易虞氏易》九卷 《消息》二卷
國朝張惠言校補惠棟輯本,而略為融貫。嘉慶中,阮氏為刊行,又刊入《經(jīng)解》。近時通行,場屋士子利其參互之說,作《易經(jīng)》文,捃摭敷衍,矜奇炫博。實則漢學(xué)諸經(jīng),惟《易》一類最為雜亂無理,程子教人先看王弼,因其一掃漢人之蕪穢也。
《周易鄭康成注》一卷
漢鄭玄撰。 《玉?!泛蟾娇居性?《秘冊匯函》本附刊李氏《集解》后。
《新本鄭氏周易》三卷
漢鄭玄撰。 國朝惠棟編。 《雅雨堂叢書》本十卷。 孫堂廿一家注本。又丁杰輯補十二卷,《湖海樓叢書》本。 又張惠言《輯義》二卷,見阮氏刻《經(jīng)解》。 又孔廣森 輯本十二卷。 廣東新刊《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陸氏易解》一卷
吳陸績撰。 樊維城刊《鹽邑志林》本。 《津逮秘書》本三卷。 《學(xué)津討源》本三卷。 《敏求記》云,三卷本舊抄。 孫堂《廿一家易注》本重校補一卷作《周易述》。 《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周易注》十卷
魏王弼注,《系辭》以下韓康伯注。 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宋相臺岳氏本。 又明味經(jīng)堂刊本。(味經(jīng)堂刊本,線外有耳,標(biāo)某卦。其刻法如宋本,后附《釋文》。) 永懷堂葛氏本。 又《漢魏叢書》、《津逮秘書》、《學(xué)津討源》、天一閣皆有單刊《略例》。 《說郛》中刊《略例》無邢注。 毛氏影寫宋相臺本,每半頁八行,行十七字。每卷末俱有“相臺岳氏刊梓荊溪家塾”篆文木記。 江寧翻相臺本、閩翻相臺本以下《書》、《禮》、《左傳》并同。 (味經(jīng)堂刊本線外有耳,標(biāo)某卦,其刻法如宋本,后附《釋文》。)
《周易正義》十卷
唐孔穎達(dá)撰。 明嘉靖閩刊本。 萬歷十四年北監(jiān)本。 毛氏汲古閣本。 乾隆十一年殿本。 嘉慶二十一年江西南昌阮刊本。 諸本附《略例》,阮本無之。此書一名《周易兼義》。阮氏《??庇洝房s聚,有錢遵王校宋本。 盧抱經(jīng)傳校明錢求赤校影宋抄本前有長孫無忌《上五經(jīng)正義表》,宋本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廿四。元本半頁九行,行十七字。
《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李鼎祚撰。 《秘冊匯函》本十一卷。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雅雨堂盧氏本題云《李氏易傳》。 《天一閣目》有明宗室朱睦桔、西亭氏刊本,后附《略例》一卷。 朱睦桔刊本亦十七卷,附《略例》一卷?!缎颉费缘美钪新醇宜伪局乜C鲜呔砘蚣磽?jù)此本也。 昭文張氏有影宋刻十卷本,云十七卷乃毛刻所分,非原次也。 嘉慶戊寅吳周孝垓刊本。 陽湖孫星衍嘉慶三年刊巾箱本《周易古注》于《岱南閣叢書》中,亦題曰《周易集解》十卷。每條先列李氏《集解》,次列王注,又自采漢儒說附于后。 此書惟《新唐志》作十七卷,余目錄家及李自序俱作十卷,毛乃并改合《唐志》。張氏影宋即毛舊藏。 《匯函》本。
《周易口訣義》六卷
唐史徵撰。 武英殿聚珍本。 福建翻刊聚珍本。 岱南閣巾箱本。 《匯函》本。(道光已酉江西刊《遜敏齋叢書》本。)
《周易舉正》三卷
唐郭京撰。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天一閣本。 鄭珍有影宋刊抄本絕精。
《易數(shù)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
宋劉牧撰。 通志堂本。 《道藏》頁本。
《周易口義》十二卷
宋倪天隱述。 康熙二十六年李氏刊本。 丁德明刊本。
《溫公易說》六卷
宋司馬光撰。 聚珍板本。 閩翻本。 河南新刻《經(jīng)苑》本。
《橫渠易說》三卷
宋張載撰。 明刊白口本。 通志堂本。(收呂柟刊。)
《東坡易傳》九卷
宋蘇軾撰。 明萬歷丙申閩齊伋刻朱墨套板本。 明焦竑刊《兩蘇經(jīng)解》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吳三鯨刊本。(閩本不佳。)
《易傳》四卷
宋程子撰。《經(jīng)籍志》十卷。 錢曾云宋刊本六卷。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六卷。 宋本每頁廿四行,行廿二字。 御兒呂氏《二程》全書本。 河南程氏祠堂本。 同治丙寅金陵局本。(明刊廣東崇正堂本《周易傳義》十卷,明中宮刊二十四卷,皆合刊也。)
《易程傳》六卷
宋本光緒八年遵義黎欽使庶昌在日本國得元本,每頁大字二十二行,行廿一字。即在東京據(jù)以重刊,極精。
《了翁易說》一卷
宋陳瓘撰。 《四庫》從吳玉墀家紹興中陳正刊本傳抄。 山陰淡生堂祁氏有寫本。 了翁疑是了齋,當(dāng)考 。 (字正同,刊于常州官舍。)
《吳園易解》九卷
宋張根撰。 聚珍本。 閩翻本。 《墨海金壺》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自《說卦傳》以下殘闕。 澹生堂寫本尚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惟《序論》殘闕過半。昭文張氏舊抄同,謂刊本更闕多字。
《周易新講義》十卷
宋龔原撰。原字深甫,遂昌人。少與陸佃同師王安石。官至寶文閣待制。王安石自以《易解》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故紹圣后,原與耿南仲注《易》并行場屋。見晁公武《讀書志》。其書《四庫》未收,阮文達(dá)公元撫浙時,獲本進(jìn)呈內(nèi)府。
《周易新講義》十卷
宋耿南仲撰。 《宋志》作《解義》。晁公武云,紹武間場屋行之。今存者間有闕文。日本國《佚存叢書》本題龔原撰。
《紫巖易傳》十卷
宋張浚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以為明書帕本不足憑。
《讀易詳說》十卷
宋李光撰。 諸家書目或作“讀易老人解說”?!端沃尽纷鳌兑讉鳌贰?缺《豫》、《隨》、《無妄》、《暌》、《蹇》、《中孚》六卦及《晉卦》六三以下,《復(fù)》與《大畜》亦有闕文。《系辭》以下無解。
《易小傳》六卷
宋沈該撰。 通志堂本每卷分上下,合十二卷。 宋本有《系辭補注》附卷末,今本已佚。 澹生堂抄本有《系辭補注》一卷,向藏山陰沈氏詒經(jīng)堂,止十?dāng)?shù)葉。
《泰軒易傳》六卷
宋李中正撰。中正字伯謙,清源人。是書后有嘉定庚辰廣川董洪跋,稱泰軒先生以易名吾邦,凡卦爻之義,皆于六畫之中求之云云。后又有日本國天瀑山人跋,稱是書為足利學(xué)所貯文明中影本。日本《佚存叢書》以活字板擺印。 《四庫》未收。阮相國曾以進(jìn)呈,見《研經(jīng)室外集》。《提要》:“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載,亦不見于諸家書目?!?近重刊《佚存》本。
《漢上易集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
宋朱震撰。 通志堂本。
《周易窺馀》十五卷
宋鄭剛中撰。 按明文淵閣、菉竹堂《書目》俱有此書。
《易璇璣》三卷
宋吳沆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云,汲古閣后得舊本有序文,寫付東海,后人竟未補刻。全書亦尚有訛處,不曾修板。
《易變體義》十二卷
宋都絜撰。 缺《豫》、《隨》、《大壯》、《暌》、《蹇》、《大畜》、《中孚》七卦。
《周易經(jīng)傳集解》三十六卷
宋林栗撰。 秀水曹倦圃有寫本。 通志堂本已刊,因栗與朱子為難毀其板。 《四庫》著錄系曝書亭藏本傳鈔。
《易原》八卷
宋程大昌撰。 聚珍板本。 閩翻本。 《新安文獻(xiàn)志》尚載三篇,則正德時尚有傳本。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
宋程迥撰。 明刊本,曹倦圃藏。 天一閣刊本。 《說郛》本《古占》一卷。
《周易本義》十二卷
宋朱子撰。 內(nèi)庭仿宋刻本前列九圖,后附《五贊筮儀》。 又康熙五十年曹寅刻本。 又寶應(yīng)劉氏獲古齋重刊宋本附載呂氏《音訓(xùn)》,惟不載九圖、《筮儀》為謬。 (方功惠重刻內(nèi)府本。)
《易學(xué)啟蒙》四卷
朱子撰。御兒呂氏刊《朱子遺書》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 宋本《易學(xué)啟蒙》上下每半頁七行,行十五字。 通志堂本。
《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
宋郭雍撰。 《宋志》亦十一卷。聚珍板本。 閩翻本。 杭州縮巾箱本。 (祁抄。)
《周氏易海撮要》十二卷
宋李衡刪定。 通志堂本。(《淡生馀苑》刊,止一卷。)
《南軒易說》三卷
宋張栻撰。 《四庫》著錄系曹溶從元刻傳抄本。 元至元壬辰胡順父刊本,末有鉤摩舊本三小印,一作“謙卦”,一曰“贛州胡氏”,知順父即贛人,一曰“和卿”,蓋其字也。
《復(fù)齋易說》六卷
宋趙彥肅撰。 通志堂本。
《楊氏易傳》二十卷
宋楊簡撰。 明萬歷乙未劉日升、陳道亨刊本。 錢曾云,每卷端題曰“慈湖堂 經(jīng)義考”,作十卷。
《周易玩詞》十六卷
宋項安世撰。 通志堂本。 《讀書附志》云,其子寅孫刊于建安書院。樂章識于后。
《易說》四卷
宋趙善譽撰。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叢書》本。 缺《豫》、《隨》、《無妄》、《大壯》、《晉》、《暌》、《蹇》、《解》、《中孚》九卦。
《誠齋易傳》二十卷
宋楊萬里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近慈溪葉氏刊本。 黃丕烈有宋刊本。 明嘉靖壬寅尹耕療鶴亭刊本。
《大易粹言》十卷
宋方聞一編。 大興朱氏藏有宋刊本,今已售出?!端膸臁分浖磸拇吮緜鞒?。 《天祿后目》有宋本十二卷,首卷總序,末卷諸家論易五篇云。 《四庫全書》改標(biāo)方聞一編,可以不必仍定為曾穜撰。淳熙中曾穜守舒州,命聞一輯是書??逯每S,后摹印漫漶,張嗣古、陳造先后修之。
《易圖說》三卷
宋吳仁杰撰。 通志堂本。
《古周易》一卷
宋呂祖謙編。 通志堂本。 又李調(diào)元輯《易古文》三卷,函海本。 劉臺拱繙刻《本義》后附此書。 (陳伯巳曰,其門人王莘叟等受晦菴刻之臨淳。)
《古易音訓(xùn)》二卷
宋呂祖謙撰。久無傳本。 嘉慶壬戌宋咸熙從董真卿《周易會通》中抄出刊行。
《易傳燈》四卷
宋徐總干撰。 《函?!繁尽?《經(jīng)苑》本。
《易裨傳》二卷
宋林玉撰。 通志堂本。 《四庫》著錄系元至正間陳泰刊本傳鈔。
《厚齋易學(xué)》五十二卷
宋馮椅撰。 原本各自為書,《中興藝文志》可考。
《童溪易傳》三十卷
宋王宗傳撰。 通志堂本。 何云后闕二卷,非全書也。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三十卷,即崑山徐氏原本。
《西溪易說》十二卷
宋李過撰。 《四庫》 著錄系吳玉墀家抄本。 《天一閣目》有此書,缺慶元戊午《自序》,書中亦多缺文。
《丙子學(xué)易編》一卷
宋李心傳撰。 通志堂本附俞氏《周易集說》后,蓋俞石澗之節(jié)本,視原書特十分之一耳。 此本原初俞炎所鈔,后有炎《跋》,曰“此書系借聞德坊周家書肆所鬻者,天寒日短,并日而抄其可取者?!鄙w所存不及十之一矣。
《易通》六卷
宋趙以夫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周易經(jīng)傳訓(xùn)解》二卷
宋蔡淵撰。 《四庫》著錄系從吳玉墀家藏本傳抄。
《易象意言》一卷
宋蔡淵撰。 《大典》本首尾全。 《四庫》從《大典》本錄出。 杭州聚珍板本。 閩覆本。 《藝海珠塵》本。 吳氏《聽彝堂叢書》本。
《周易要義》十卷
宋魏了翁撰。 天一閣寫本。 了翁有《十七家易集義》,仲子靜齋刊于紫陽書院,今佚。此《要義》又有傳是樓抄本,見昭文張金吾《藏書志》。 郁松年藏宋刊本甚精。
《東谷易翼傳》二卷
宋鄭汝諧撰。 通志堂本鄭作趙,缺真德秀《序》。 (鄭如網(wǎng)刊于閩嶠漕司。又有盧陵刊本。)
《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
宋朱鑒編。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
《易學(xué)啟蒙小傳》一卷
宋稅與權(quán)撰。 通志堂本附《古經(jīng)傳》一卷。 《提要》附《古經(jīng)傳》一卷。
《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
宋趙汝楳撰。 萬歷間周藩刊本。 通志堂本。 又名《易序叢書》合十卷。 《道古堂集》有《跋》。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道古堂集》以《易序叢書》寶祐丁巳序板行,竹垞云即輯此三書,非也。)
《周易詳解》十六卷
宋李杞撰。 缺《豫》、《隨》、《無妄》、《大壯》、《暌》、《蹇》、《中孚》七卦及《晉》后四爻。
《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
宋方寶孫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
宋董楷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分十七卷。《凡例》后有“至正壬午桃溪居敬書堂刊行”木印。吳兔床有居敬堂刊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易學(xué)啟蒙通釋》二卷
宋胡方平撰。 通志堂本缺《自序》一首,僅有《后序》。
《三易備遺》十卷
宋朱元升撰。 通志堂本。
《周易象義》十六卷
宋丁易東撰。 《四庫》著錄系《大典》本,缺《豫》、《隨》、《無妄》、《大壯》、《暌》、《蹇》、《中孚》七卦及《晉》卦后四爻。張目有殘。宋本自《豐》至《未濟(jì)》凡二卷,則《中孚》卦可補閣本之缺。 易東尚有《大衍索隱》三卷,今存二卷,系二老閣寫本。
《周易集說》四十卷
元俞琰撰。 通志堂本祗十三卷。《天一閣目》有抄本十二卷。《自序》稱自至元甲申始作《易解》,至皇慶癸丑成書,蓋元人也。《四庫》題宋人,誤。
《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
元雷思齊撰。 通志堂本但刊《易圖》?!蹲孕颉奉}元大德庚子,《四庫》題宋人,誤也。 又此書在道藏太元部若字號中。
《讀易私言》一卷
元許衡撰。 通志堂本。 《說郛》本。 《學(xué)海類編》本。 舊在集內(nèi)元文類,《中州文表》俱載之,而何焯以為李簡書,誤也。
《易本義附錄纂注》十五卷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本?!白ⅰ薄短嵋纷鳌笆琛薄?
《易學(xué)啟蒙翼傳》四卷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本。 元刊每頁十六行,行十六字。
《易纂言外翼》八卷
元吳澄撰。 《四庫》系《大典》本。王漁洋云,康熙丙辰得之京師,私刊本也。全謝山云,《外翼》十六卷,今已罕見,獨楊止菴嘗述之。 (《易纂言》三卷,通志本至治癸亥、萬歷甲寅兩本。)
《易原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六卷
元寶巴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
元趙采撰。 《四庫》著錄系吳玉墀家抄本。
《周易衍義》十六卷
元胡震撰。 《四庫》著錄系吳玉墀家抄本。
《易學(xué)濫觴》一卷
元黃澤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經(jīng)苑》本。
《大易緝說》十卷
元王申子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云,吳任臣家有元刻,徐僅從抄本付刊,未能借校。
《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
元胡炳文撰。 通志堂本。 嘉靖元年鄧杞刊本。 舊抄本十卷,附輯錄《云峰易義》一卷。
《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
元熊良輔撰。 通志堂本。
《大易象數(shù)鉤深圖》三卷
元張理撰。 通志堂本從《道藏》付刊,又刊《易象圖說》三卷。
《學(xué)易記》九卷
元李簡撰。 通志堂本。 何云,東海從李中麓家藏抄本付刊,后得元刻本,未能校正修板。
《周易集傳》八卷
元龍仁夫撰。 《別下齋叢書》本。
《讀易考原》一卷
元蕭漢中撰。 附朱申《周易旁注經(jīng)圖》后,蓋亦朱氏節(jié)錄,非漢中原本矣。
《易精蘊大義》十二卷
元解蒙撰。 缺《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七卦 及《晉》卦后四爻。
《易學(xué)變通》六卷
元曾貫撰。 缺《豫》、《隨》、《無妄》、《大壯》、《晉》、《暌》、《蹇》、《中孚》八卦。
《周易會通》十四卷
元董真卿撰。 通志堂本。 元刊十一行,行十九字。
《周易圖說》二卷
元錢義方撰?!端膸臁分洿思跋隆敦匙兞x蘊》,并吳玉墀家抄本。 曝書亭寫本。
《周易參義》十二卷
元梁寅撰。 通志堂本。 (朱竺夫藏舊抄本,趙清常手校。)
《周易文詮》四卷
元趙汸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 《經(jīng)義考》八卷,此本舊抄只四卷,首尾完具,不似有所缺佚,或后人合并歟?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
明胡廣撰。 明官刊本。 菊仙書屋本。
《周易經(jīng)疑》三卷
元進(jìn)士臨川涂潛生易菴撰。 見昭文張金吾《愛日精廬志》,謂元刻本。按潛生字自昭,宜黃人,曾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督?jīng)義考》載潛生《易主義》一卷,已逸。引楊士奇曰,《易主義》,潛生專為科舉設(shè)。此書題曰《經(jīng)疑》,元取士以《經(jīng)疑》,或即《主義》歟? 《四庫》未收,阮文達(dá)曾以進(jìn)呈。
《易經(jīng)蒙引》十二卷
明蔡清撰。 嘉靖八年建陽書坊初刊本。 林希元重刊本。 宋兆禴重訂刊本。
《讀易馀言》五卷
明崔銑撰。 《四庫》從黃登賢藏本傳抄。
《易學(xué)啟蒙意見》五卷
明韓邦奇撰。 正德甲戌李滄刊本。
《易經(jīng)存疑》十二卷
明林希元撰。 乾隆壬戌裔孫廷?刊本。
《周易辨錄》四卷
明楊爵撰。 刊本。
《周易象旨決錄》七卷
明熊過撰。 康熙中刊本。
《易象鉤解》四卷
明陳士元撰。 守山閣本。 道光癸巳刊《歸云別集》本。
《周易集注》十六卷
明來知德撰。 萬歷辛丑郭子章刊本。 康熙戊辰崔華刊本。 寶廉堂本。 嘉慶中蜀中翻刊本。
《讀易紀(jì)聞》六卷
明張獻(xiàn)翼撰。 《四庫》從吳玉墀家藏本傳抄。 刊本。 獻(xiàn)翼又有《讀易約說》三卷、《雜說》二卷、《臆說》三卷,原刊本《經(jīng)義考》云未見。 《四庫》未收。
《八白易傳》十六卷
明葉山撰。 刊本。
《洗心齋讀易述》十七卷
明潘士藻撰。 萬歷丙午刊本。
《像象管見》九卷
明錢一本撰。 萬歷甲寅刊本。
《易義古象通》八卷
明魏濬撰。 刊本。
《周易像象述》五卷
明吳桂森撰。 《四庫》著錄系抄本。是書成于天啟乙丑,其上方朱字評語稱景逸高先生批者,高攀龍筆;稱錢師批者,錢一本筆也。 頃收舊抄本實六卷,首有天啟乙丑自序、崇禎丙子同郡張瑋序。 (《提要》謂其經(jīng)文用注疏本,惟刪卦首六畫。六卷,舊抄本實未嘗刪,疑《庫》本傳寫之失耳。)
《易象正》十六卷
明黃道周撰。 康熙癸亥刊《石齋九種》本。
《周易演旨》六十五卷
明程玉潤撰。以一卦為一卷,并后《系辭》上下《傳》為六十五卷。大意申暢程《傳》,凡《傳》義及朱子《本義》異同者,多調(diào)停其說。 《四庫存目》有程氏《易窺》,作十冊,無卷數(shù),云未見此書。疑即《經(jīng)義考》所載《演旨》之初稿也。 路小舟有崇禎壬午刊本。
《兒易內(nèi)儀》六卷《兒易外儀》十五卷
明倪元璐撰。 有刊本。字畫惡劣,解亦穿鑿,特以人重耳?!端膸臁芬最愂諘詾E。 刊以崇禎辛巳五月。 (粵雅堂刊本。)
《易學(xué)》五十卷
明卓爾康撰。爾康,仁和人,字去病。《明史?藝文志》:“卓爾康《易學(xué)全書》五十卷”。 《四庫提要存目》僅有爾康《易學(xué)》殘本十二卷,蓋乾隆中采進(jìn)已無全本。此本吳騫拜經(jīng)樓所藏舊抄全帙,其《說卦傳》二卷獨存刊本,鋟付錄始此兩卷,明末之亂,遂未及完耳。
《卦變考略》一卷
明董守諭撰。 刊本。
《古周易訂詁》十六卷
明何楷撰。 乾隆辛未刊本。
《周易玩詞困學(xué)記》十五卷
明張次仲撰。 國初刊本。 康熙己酉自序刊本六卷。
《易經(jīng)通注》九卷
國朝順治十三年,大學(xué)士傅以漸等奉敕撰。 《提要》稱原稿藏左庶子 曹本榮子孫家,至開四庫館,湖北巡撫采進(jìn)。
《日講易經(jīng)解義》十八卷
康熙二十二年大學(xué)士牛鈕等奉敕編。 內(nèi)府刊本。 外省翻本。
《御纂周易折中》 二十二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各直省刊本。
《御纂周易述義》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翻本。
《讀易大旨》五卷
國朝孫奇逢撰。 容城刊本。
《周易裨疏》四卷附《考異》一卷
國朝王夫之撰。 《昭代叢書》壬集刊本。 道光二十二年湘潭王氏刊《船山遺書》本。 同治四年湘鄉(xiāng)曾氏刊《船山遺書》本。
《易酌》十四卷
國朝刁包撰。 雍正中與《潛室札記》合刊于江西。
《田間易學(xué)》十二卷
國朝錢澄之撰。 桐城刊本。
《周易象數(shù)論》六卷
國朝黃宗羲撰。 西麓堂刊本。
《周易象詞》二十一卷附《尋門馀論》二卷《圖學(xué)辨惑》一卷
國朝黃宗炎撰。 《四庫》著錄抄本。 《昭代叢書》癸集刊本。
《周易筮述》八卷
國朝王宏撰。 乾隆癸丑滋德堂刊本。
《易經(jīng)識解》五卷
國朝閣學(xué)徐秉義纂輯。秉義有《九經(jīng)識馀》,今存《易》、《書》、《詩》、《春秋》四種,體例與鄭方坤《經(jīng)稗》相類,而征引較詳。張金吾《藏書志》抄本。
《仲氏易》三十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推易始末》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龍威秘書》本。
《春秋占筮書》三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龍威秘書》本。
《易小帖》五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集》本。
《喬氏易俟》十八卷
國朝喬萊撰。 道光辛丑戴繇刊本。
《周易通論》四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貴陽道光間刊本,許滇生校。 文貞易學(xué)精深,遠(yuǎn)出元明諸儒之上,當(dāng)與所修《折中》及《文集》、《語錄》參看。
《周易觀彖》十二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江寧刊本。 道光間貴陽刊本,許滇生校。
《大易通解》四卷
國朝魏荔彤撰。 《提要》作十五卷《附錄》一卷。
《易經(jīng)衷論》二卷
國朝張英撰。 《張文端全集》本。
《易圖明辨》十卷
國朝胡渭撰。 耆學(xué)齋刊本。 守山閣本。 咸豐三年伍崇曜刊《粵雅堂叢書》本。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
國朝納喇性德撰。 通志堂本。
《周易劄記》二卷
國朝楊名時撰 。 《楊氏全書》本。
《周易傳義合訂》十二卷
國朝朱軾撰。 《朱高安全書》本。 傳義合刊宋元板已有之,非自《永樂大全》 始也。
《周易玩詞集解》十卷
國朝查慎行撰。 《昭代叢書》巳集刊本。
《易說》六卷
國朝惠士奇撰。 璜川吳氏刊本。 阮刊《經(jīng)解》本。
《周易函書約存》二十四卷《約注》十八卷《別集》八卷《約存》十八卷《別集》十六卷
國朝胡煦撰。 乾隆癸巳胡氏刊本。
《易箋》八卷
國朝陳法撰。 京師刊本。
《楚蒙山房易經(jīng)解》十六卷
國朝晏斯盛撰。 刊本。
《周易孔義集說》二十卷
國朝沈起元撰。 學(xué)易堂刊本。
《易翼述信》十二卷
國朝王又樸撰。 刊本。
《周易淺釋》四卷
國朝潘思榘撰。 刊本。
《周易洗心》九卷
國朝任啟運撰。 《釣臺全書》刊本。 近蘇局刊本。
《豐川易說》十卷
國朝王心敬撰。 刊本。
《周易述》二十三卷
國朝惠棟撰。 乾隆庚辰雅雨堂刊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雅雨刻實二十一卷,《四庫》并其缺卷數(shù)之上海李松補全十五卦、二傳,并附原書《刊誤》一卷。未及合刊。 又江藩有《周易述補》四卷另刊,刊本行。 又刊入阮氏《經(jīng)解》。
《易漢學(xué)》八卷
國朝惠棟撰。 畢氏《經(jīng)訓(xùn)堂叢書》本。 《昭代叢書》壬集刊本。 又坊刊本。
《易例》二卷
國朝惠棟撰。 《貸園叢書》本。 借月山房匯抄本。
《周易本義辨證》五卷
國朝惠棟撰。 常熟蔣氏省吾堂刊本。
《易經(jīng)揆》十四卷附《啟蒙補》二卷
國朝梁錫玙撰。 乾隆十七年刊本。
《周易觀象補義略》四厚冊
國朝諸錦撰。錦字襄七,號草廬,秀水人。雍正甲辰進(jìn)士,乾隆丙辰詔試鴻博,授翰林檢討,官至右春坊右贊善。其《毛詩說補》、《饗禮》等,《四庫》并已著錄,而未及是書。此書集諸儒之說而斷以己意,末題子婿范成編次。嘉慶末,禾人戴光曾得此稿本于吳中,其《提綱》一卷及《下經(jīng)》自《姤》初一下至《雜卦》,皆其手書,尤可寶貴。今歸海寧查氏。
附錄
《乾坤鑿度》二卷
是書為《永樂大典》所載《易緯》八種之一,下七種并同。 內(nèi)府十行本。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杭縮本。 又重刊稍大之本。 嘉慶十四年侯官趙氏刊《七緯》本。 又天一閣刊本。 錢曾有宋刊本,云以校天一閣本,多訛脫。 秀水章全考定句讀刊本。 《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明楊之森刊,又蔡文范刊。)
《周易乾鑿度》二卷
又雅雨堂刊本。
《易緯稽覽圖》二卷
又《藝海珠塵》本。
《易緯辨終備》一卷
《易緯通卦驗》二卷
《易緯乾元序制記》一卷
《易緯是類謀》一卷
又《藝海珠塵》本
《易緯坤靈圖》一卷
右易類
經(jīng)部二
書類
單《孔傳》,武英殿仿宋岳本、葛本。《天祿后目》有《纂圖注尚書》十二卷。單《孔傳》,《石經(jīng)考文提要》所據(jù)南宋巾箱單注本,似即此書。
《尚書正義》二十卷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dá)疏。 閩刊本。 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江西本。 明永樂二年甲申刊《尚書注疏》二十卷。 阮氏《??庇洝肺戳写吮尽?日本國于道光丁亥年新刊影宋本《尚書正義》,洋紙頗精。 元板本。
《洪范口義》二卷
宋胡瑗撰。 《墨海金壺》本。
《東坡書傳》十三卷
宋蘇軾撰。 明焦氏《兩蘇經(jīng)解》本。 閩刊朱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尚書全解》四十卷
宋林之奇撰。 通志堂本三十九卷,闕《多方篇》。 海昌蔣生沐單刻此《多方篇》入?yún)矔小?
《鄭敷文書說》一卷
宋鄭伯熊撰。 《函?!繁?。 《藝海珠塵》本。 《經(jīng)苑》本。
《禹貢指南》四卷
宋毛晃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杭縮本。
《禹貢論》五卷《后論》一卷《山川地理圖》二卷
宋程大昌撰。 通志堂本。 《指海》本有圖。
《尚書解》二十六卷
宋夏僎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宋淳熙間麻沙劉氏書坊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十六卷,經(jīng)文下有重言重義,蓋從麻沙坊本重錄者。板心有“怡顏堂抄書”五字。
《禹貢說斷》四卷
宋傅寅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義烏陳坡刊本。
《書說》三十五卷
后十三卷宋呂祖謙撰,前二十二卷其門人時瀾增修。 通志堂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巾箱本,第十三至三十卷刻本;第一至十二卷、第三十一至三十五卷汲古閣影宋抄本。 嚴(yán)先生有宋殘本十六卷,自《堯典》至《武成》,首無敘目。首卷題“門人鞏豐仲至抄”,即時氏據(jù)以芟夷剪裁者。紙墨良善,書中有《禹貢圖》一紙,旁小字一行,云“丁未六月蔡清刊”。 (此書原本其門人鞏豐仲至抄,時瀾據(jù)之以刪潤者。世無知之者矣。嚴(yán)云經(jīng)刪后反不如原書之曲暢。其本后歸許聞生。)
《尚書說》七卷
宋黃度撰。 明呂光洵與唐順之校本。昭文張氏有舊抄本,經(jīng)注皆大字,又有雙行小注補注所未及。通志堂刊本改注為小字,而刪其注中之注,不得為完書。脫文闕字更難枚舉。張本乃千頃堂舊抄。 通志堂本。 今黃氏家塾刻本較通志堂為完善。
《五誥解》四卷
宋楊簡撰。 《墨海金壺》本。
《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
宋袁燮撰。 《四庫》本,亦從《永樂大典》錄出。
《書集傳》六卷
宋蔡沈撰。 明正統(tǒng)十二年刊《五經(jīng)四書》本。內(nèi)府鄒季友《音釋》最善。 宋元明刊本均載《小序》,唯近世坊本不載耳?!秴R纂》亦載也。 咸豐丙辰祝同君刊正依統(tǒng)本精校。 同治五年望三益齋刊亦依正統(tǒng)本附《音釋》精校。 明有嘉靖丙辰刊本。 明又有熊振宇、楊一鶚兩刊。 道光戊子旌德朱琳立本齋刊本。陽湖孫氏有元坊刻本,改《集傳》為《集注》,六卷作十卷。附鄒氏《音釋》,每句皆作小圈,讀法或作連圈。黑口,巾箱本。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七字。 (近洪氏景刊元本。)
《尚書精義》五十卷
宋黃倫撰。 河南《新刊經(jīng)苑》本。 余氏萬春堂刊本。
《尚書詳解》五十卷
宋陳經(jīng)撰。 《四庫》從汪如藻家抄本傳抄。 聚珍板本。
《融堂書解》二十卷
宋錢時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杭縮本。
《洪范統(tǒng)一》一卷
宋趙善湘撰。 《函海》本。 《藝海珠塵》本。 《經(jīng)苑》本。
《尚書要義》十七卷《序說》一卷。
宋魏了翁撰。 所佚七、八、九三卷,阮文達(dá)曾以抄本進(jìn)呈。 宋本有“曠翁手識”一印,“山陰祁氏藏書”一印,“澹生堂經(jīng)籍記”一印。明末祁彪佳所藏也。 鶴山諸經(jīng)《要義》皆宋本,無別刻,劇可寶貴。 (蘇州局本。)
《尚書集傳或問》二卷
宋陳大猷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 陳氏《尚書東齋集傳》十二卷宋刊本,禾中胡氏有之。《四庫》未見。
《尚書詳解》十三卷
宋胡士行撰。 通志堂本。
《尚書表注》二卷
宋金履祥撰。 通志堂本。 《金仁山全書》本。 昭文張氏有宋刊本,云金氏刊本未善。通志堂刊本亦有異同。何義門云,通志堂據(jù)元刊本。金有殘闕,伊人以意補之。 有宋刻本,藏花山馬氏及吳氏瓶花齋。 昭文張氏有顧伊人藏宋末元初刊本。不分卷,遇宋諱間有闕筆。板心有齊芳堂、存耕堂、章林書、阮訥齋等氏。 《金仁山書說》全載《通鑒》前編中。昭文張氏有舊抄《尚書金氏注》殘本,較之《表注》甚詳,惜其不全,而不知其全固在也??冀鹗稀稌f》,當(dāng)于《通鑒》前編求之。學(xué)者不可不知。 湘潭袁芳英漱六有宋刊單《孔傳》本,書匡上下甚寬大,全錄金氏《表注》,芳英以為仁山手批。
《書纂言》四卷
元吳澄撰。 正德辛巳刊本。嘉靖己酉顧應(yīng)祥據(jù)以刊于滇中。 通志堂本。
《尚書集傳纂疏》六卷
元陳櫟撰。 通志堂本。 此書與董鼎輯錄大同小異。 昭文張氏有元泰定丁卯梅溪書院刊本,舊藏汲古閣。蔡氏序后有木記。 明淡生堂祁氏舊抄本,附《書序纂疏》一卷。
《讀書叢說》六卷
元許謙撰。 《四庫》著錄從吳玉墀家本傳抄,第二卷中脫四頁,第三卷中脫二頁,第五卷、第六卷各脫四頁。 元至正六年刊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學(xué)海類編》本。
《尚書輯錄纂注》六卷
元董鼎撰。 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版頁十行,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四。多《書序纂注》一卷。 通志堂本。
《尚書通考》十卷
元黃鎮(zhèn)成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元天歷刊殘本,云通志堂刻卷一闕兩頁,卷四闕一頁。
《書蔡傳旁通》六卷
元陳師凱撰。 通志堂本。 昭文張氏有至正乙酉崇化余志安勤有堂書坊刊本。有余氏印行木記,乃盧佳威丘集后先舊藏。
《讀書管見》二卷
元王充耘撰。 通志堂本。 梅鶚《跋》稱“是書得之西皋黃氏,寫者草草,其末尤甚?!?
《書義斷法》六卷
元陳悅道撰。 《四庫》依抄本。
《尚書纂傳》四十六卷
元王天與撰。 通志堂本。 元至大刊本,
《尚書蔡傳音釋》六卷《序》一卷附《尚書纂圖》
元鄒季友撰。 明刊本。 《天祿后目》有元至正刊鄒氏《音釋》本。云:季友,鄒近仁字,鄱陽人楊簡弟子也。昭文張氏亦有元至正刊本。按季友字晉昭,近仁乃其大父?!短斓摵竽俊匪笳`。 高均儒有明司禮監(jiān)刊本亦佳。
《尚書句解》十三卷
元朱祖義撰。 通志堂本。 何云,《六經(jīng)》皆有《句解》,不過節(jié)舊注,并無心得之義。
《書傳會選》六卷
明劉三吾等奉敕撰。 明官刊本。 明味經(jīng)堂刊本。
《書傳大全》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官刊本。 詩庾閣本。
《書傳集解》十二卷
明黃諫撰?!督?jīng)義考》作《書傳集義》,云未見。張氏《愛日精廬藏書志》有此書,稍有缺佚。 錢唐丁丙有此書殘本,是汲古閣舊藏??O精,蓋即張氏本也。張《目》云,以唐宋金元諸儒說附《傳》下,間下己意,訂正不少。所載書說,今已失傳者,四十馀家。大抵引先儒之說十之七,下己說十之三。每卷首末俱有項氏萬卷堂圖籍印,又汲古閣毛氏家藏三印。 是書《千頃堂書目》有而《明史》失收。
《尚書考異》六卷
明梅鷟撰。 《平津館叢書》六卷。 道光五年旌德朱琳立本齋 刊本。
《尚書疑義》六卷
明烏明衡撰。 《四庫》據(jù)天一閣抄本。
《尚書日記》十六卷
明王樵撰。 明刊《尚書日記》未定本有二。 又有《書帷別記》刊本。樵晚年增刪《日記》,又以《別記》并入,成此十六卷。 萬歷乙未刊。 崇禎五年莊繼光重刊。
《尚書砭蔡編》一卷
明袁仁撰。 明原刊。 《學(xué)海類編》本題《尚書蔡傳考誤》。 瓶花齋 寫本。
《尚書疏衍》四卷
明陳第撰。 《四庫》依開萬樓抄本。 《陳一齋全書》刊本。
《尚書注考》一卷
明陳泰交撰。 《四庫》依瓶花齋抄本。
《洪范明義》四卷
名黃道周撰。 石齋九種本。
《日講書經(jīng)解義》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大學(xué)士庫勒納等奉敕編。 康熙中內(nèi)府刊本。
《欽定書經(jīng)傳說匯纂》二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大學(xué)士王頊齡等奉敕撰。 雍正中內(nèi)府刊本。 各省覆刊本。
《書經(jīng)稗疏》 四卷
國朝王夫之撰。 《昭代叢書》癸集本。 湘潭刊《船山遺書》本。 湘鄉(xiāng)刊《船山遺書》本。
《古文尚書疏證》八卷
國朝閻若璩撰。 乾隆乙丑刊本。 此書有胡渭過 刊本無之。 又武億刊本。 吳氏刊本。
《古文尚書冤詞》八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尚書埤傳》十七卷
國朝朱鶴齡撰。 康熙刊本。
《禹貢長箋》二十卷
國朝朱鶴齡撰。 刊本。
《禹貢錐指》二十卷《圖》一卷
國朝胡渭撰。 康熙中漱六軒刊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洪范正論》五卷
國朝胡渭撰。 康熙刊本。
《尚書解義》一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榕村又別有《洪范說》一卷。
《尚書識馀》二十五卷
國朝徐秉義撰。 鈔本。
《書經(jīng)衷論》四卷
國朝張英撰。 《張文端全集》本。
《尚書質(zhì)疑》 卷
國朝顧棟高撰。隱括大意為若干篇,蓋其進(jìn)呈稿本。近乃刻行。
《尚書地理今釋》
國朝蔣廷錫撰。 借月山房匯鈔本。 澤古堂叢鈔本。 指海本。三書皆一板,易主而易名。 阮刻《經(jīng)解》本。
《尚書考辨》四卷
國朝宋鑒撰。鑒字半塘,安邑人,官廣東南雄府通判。嘉慶四年刊。卷一《今文古文考辨》,卷二《真古文尚書三十一篇考辨》,卷三、四《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考辨》。
《尚書后案》三十卷
國朝王鳴盛撰。草創(chuàng)于乙丑,成于己亥。凡三十五卷。 王氏元刻本。 阮刊《經(jīng)解》本。
《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附二卷
國朝江聲撰。其自寫刊之本,經(jīng)、注、疏皆用篆文。 阮刻《經(jīng)解》本。
《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卷
國朝孫星衍撰。上四書并以今文為主,而不信偽古文。 平津館本。 阮氏《經(jīng)解》本。
《尚書釋天》六卷
國朝盛百二撰。自序。 乾隆十八年刊于任城書院。 羊城亦同時刊。
《禹貢會箋》十二卷
國朝徐文靖撰。《位山六種》本。 乾隆十八年趙氏刊本。
《禹貢分箋》七卷
嘉慶二十四年,海鹽方溶撰。其門人黃振堃刊于銀花藤館。卷一:《圖》。二、三、四:北、中、南三條《水圖志》。四:《水道匯》。五:南北條《山表》。六:三條及運河《諸水歸合表》。七:《禹貢釋文》 。于今昔水道離合遷改之由甚明晰。
附錄
《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
舊本題漢伏勝撰,鄭玄注。據(jù)其玄序文,乃勝之遺說,張生、歐陽生等錄之也。 雅雨堂本三卷。 孫晴川八種本三卷。 量豐垣考纂本三卷。 《漢魏遺書》本 。 陳壽祺重校補本五卷。 盧抱經(jīng)校補本。 樊氏刊本。
《書義矜式》六卷
元王充耘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 近年廣東仿元刊本。
《書義主意》六卷
王充耘撰。前有謝孫升至正七年序。 劉錦文至正戊子序其書,依《尚書》篇次擬題。一題下為總括二、三語,又申論百馀言、二百言??偫ㄕ咴黄?,申論者即示以主意也。后附《群英書義》二卷,則錦文與盱江張?zhí)┩庍x。錦文乃建安書坊,其《主意》如今之題鏡,所附《選義》若今之房行墨藝選本矣。 同治改元,郘亭在皖口收此影元刊鈔本。謝序失去首頁。傳是樓有鈔本。
右書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二 獨山莫友之子偲
經(jīng)部三
《詩》類
《天祿后目》有宋刊活字本《毛詩》白文四卷,模印系藍(lán)色。 單《傳箋》武英仿宋岳氏本。 又葛本。 又蘇州近年刊本。 又旌德立本齋刊本。 阮《??庇洝匪鶕?jù)有宋光宗時小字《傳》、《箋》本。 單刊《毛傳》有段玉裁經(jīng)韻樓本。
《詩序》二卷
注疏及各本,《小序》分冠各篇之首,朱《傳》以后始合附卷末,然亦未嘗離本經(jīng)而別自為書也。《四庫目》想因叢書中有單刻《詩序》者,故別為一條,然《書小序》并未別著錄,何獨于《詩》而異之耶? 《學(xué)津》本一卷。
《毛詩正義》四十卷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 閩本。 監(jiān)本。 毛本。 殿本。 江西本。 明有程應(yīng)衢刊本二十卷。
《纂圖互注毛詩》二十卷附《毛詩舉要圖》、《毛詩篇目》
宋刊本。毘陵周氏九松迂叟舊藏。是書《傳》、《箋》下附《釋文》及附注重言重意,蓋南宋麻沙坊本也?!秱鳌?、《箋》、《釋文》俱雙行小字?!秱鳌窡o標(biāo)題?!豆{》以“箋云”冠之,無《傳》者亦無標(biāo)題。《釋文》則以圈隔。每頁二十四行,大二十一字,小二十五字。見昭文張氏《藏書志》。
元刊本《毛詩注疏》二十卷
分卷與宋刊同,蓋依《箋》卷為《疏》卷也。每頁十六行,大十八字,小二十五字。《傳》、《箋》、《釋文》、《正義》并雙行?!秱鳌?、《箋》、《釋文》與宋刊本同,《疏》則以“正義”兩字冠之?!对娮V序》后即繼以《周南召南譜》,閩、監(jiān)、毛本移此譜入卷第一中“鄭箋正義云”后?!啊蛾P(guān)雎》舊解云”至“無所疑亂故也”,又“風(fēng)之始”至“并是此義定也”,此本與宋刊俱不誤,可貴。
《毛詩艸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吳陸璣撰。 《說郛》本。 《漢魏叢書》本。 《唐宋叢書》本。 《秘笈》本。 《續(xù)百川學(xué)?!繁尽?《鹽邑志林》本。 丁杰???。 趙佑校刊本,佳。
《毛詩陸疏廣要》二卷
明毛晉撰。 《津逮》本、《學(xué)津》本并四卷。
《毛詩指說》一卷
唐成伯玙撰。 通志堂本。 《藝圃搜奇》本。
《毛詩本義》十六卷
宋歐陽修撰。 通志堂本內(nèi)有《詩譜》一卷。昭文張氏又明刊本,較通志本為完善。何義門云,通志堂據(jù)錢尊王宋刊本。顧伊人??蔽串?dāng),可惜。 明刊本每篇冠以《小序》,經(jīng)文下備列《傳》、《箋》,乃附論及《本義》。 國朝吳騫有《訂正詩譜》,并附許謙《詩譜》??搿队薰葏矔贰?郘亭有《詩本義》寫本,甚舊,蓋出明刊。其錄《傳》、《箋》頗有刪節(jié),疑歐氏原本如此。通志堂刊悉去《傳》、《箋》,非也。近江西祠堂刊本又依《傳》、《箋》,悉補舊本節(jié)去字句,亦非也。舊抄亦有《詩譜》。
《詩經(jīng)傳》二十卷
宋蘇轍撰。 明焦氏刊《兩蘇經(jīng)解》本。
《毛詩名物解》二十卷
宋蔡卞撰。 通志堂本。 卞此書自首至尾并鈔陸佃《埤雅》之文,未曾自下一字,不知刊《經(jīng)解》者何以收編?《四庫》又何以入錄?其人其書,皆可廢也。
《毛詩集解》四十二卷
通志堂本。
《詩補傳》三十卷
宋范處義撰。 通志堂本不著撰人。
《詩總聞》二十卷
宋王質(zhì)撰。 《四庫》依周亮工家抄。 聚珍板本。 閩覆本。 《經(jīng)苑》本。 是書世久無傳,謝肇淛始錄本于秘府,后為陳開仲購得,乃歸諸亮工。 宋淳熙癸卯吳興陳日強刊本。 張金吾有舊抄,自《序》后《十聞例》。
《毛詩補音》十卷
宋吳棫撰。 《經(jīng)義考》作《毛詩葉韻補音》,云存。今未見其書?!堆┥娇偮劇分兴堵勔簟?,即吳才老此書也。
《詩集傳》八卷
宋朱子傳。 附《詩序辨》一卷。《詩序辨》,《朱子遺書》有單刻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二十卷,曾藏李霨家。 吳氏拜經(jīng)樓有不全宋本八卷,原二十卷。經(jīng)文與唐石經(jīng)同。 明司禮監(jiān)刊本二十卷,字大醒目。 周孚非《鄭樵詩辨妄》 ,載《蠹齋鉛刀編》中。
《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
宋呂祖謙撰。 嘉靖四年陸釴刊本。 萬歷癸丑陳氏刊本。 嘉慶中聽彝堂刊本。 《墨海金壺》本。 《經(jīng)苑》本。 昭文張氏有陸釴本。有嚴(yán)虞惇思菴校,朱《傳》與《小序》異者,一一標(biāo)明。間附識語,亦精當(dāng)。 《天祿后目》:《呂氏讀詩記》有宋刊巾箱本二部,一本十二行,行二十字。一本十四行,行十九字。 宋殘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明嘉靖刊本,古體字精。又方宋字次之。了翁《后序》為眉山賀春卿重刊是書而作。時去祖謙歿未遠(yuǎn)而板已再新,知宋人絕重是書也。 郘亭有宋刊殘本,每半頁十四行,行十九字。即《天祿后目》云第二本同。存第二十一至三十二,凡十二卷。 昭文張氏有宋刊卷一至十九,安得萃而合之?
《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
宋戴溪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經(jīng)苑》本。
《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四卷
宋袁燮撰。 聚珍本。 閩覆本。 蘇杭縮本。
《劉氏詩說》十卷
宋劉克撰。仿《呂氏讀詩記》,每篇條列諸家解,而系己說于后。所采視呂氏加詳。淳佑六年,克子坦鋟梓時刪去諸家,獨存克說。原十二卷,缺第九、第十兩卷。 《四庫》未錄。阮文達(dá)曾以進(jìn)呈內(nèi)府。 道光戊子長洲汪氏為之刊本。 案《劉氏詩說》阮氏進(jìn)本闕第二、第九、第十共三卷,蓋從傳是樓宋本景寫。宋本后歸汪士鐘。道光戊子,士鐘景刊。士鐘又在嘉興錢香樹家假得舊抄本,只存六卷而第二卷在焉,遂仿寫補入刊行。
《詩童子問》十卷
宋輔廣撰。 路小洲有元刊本二十卷,載文公《詩傳》于上及《師友粹言》。 汲古單刊《童子問》十卷,末附《詩葉韻考異》一卷?!秾W(xué)海類編》單刻。
《毛詩集解》二十五卷
宋段昌武撰。 《四庫》依孫承澤家抄本。 宋有淳佑八年刊本。 明朱睦桔萬卷堂有宋槧完本,已歿于水。 昭文張氏有千頃堂舊抄本。
《詩義指南》一卷
宋段昌武撰。 知不足齋刊本。自《關(guān)雎》至《鳧鷺》,或取一章一節(jié)發(fā)其義,以下未及。 阮氏曾以進(jìn)呈。
《毛詩要義》二十卷
宋魏了翁撰。 《敏求記》云有此書。每卷分上下,實二十卷,后載《序譜》。系趙清常從閣本抄出,中有脫簡。 宋本首為《譜序》一卷,經(jīng)依《箋》編二十卷,中又分子卷十有七,凡三十八卷。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 同治乙丑曾假讀于上海郁泰峰氏,海內(nèi)更無第二本。 (蘇州局本)
《詩緝》三十六卷
宋嚴(yán)粲撰。 明著府居敬堂刊本。 味經(jīng)堂刊本。 (味經(jīng)堂本乾隆中似有翻刊。)
《詩傳遺說》六卷
宋朱鑒編。 通志堂本。
《詩考》一卷
宋王應(yīng)麟撰。 《玉?!泛蟾皆?。 明修本。 今刊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六卷,與《玉?!犯奖径喈悺:脑乓嘤性┒ǘ∶鋷r精舍刊本六卷。 武進(jìn)胡文英有《詩考校補》二卷,乾隆四十九年刊。 周邵蓮有《詩考異字箋馀》十四卷,嘉慶六年刊。 馮登訓(xùn)有《疏證》九卷,嘉慶中刊。 抱經(jīng)學(xué)士有《補緝》一卷,止抄本。
《韓魯齊三家詩考》六卷
元泰定本。 附胡氏《詩傳纂疏》后。附與《玉海》后本異同頗多,蓋王氏舊編也。 丙寅秋,郘亭客滬,見有持售者,即張胡藏本同。
《詩傳注疏》三卷
宋謝枋得撰。 枋得有《疊山文集》,《四庫》著錄而未收此書。 《宋藝文志》亦不載,而元人詩說多引之。此本計三百一條,似系后人掇輯。其生丁《板》、《蕩》,每多《小雅》憂傷哀怒之思。 阮氏曾進(jìn)呈。咸豐中,江西刊《謝集》,附刊以行。
《詩地理考》六卷
宋王應(yīng)麟撰。 《玉?!犯皆?。 明修本。 今刊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詩集傳名物鈔》八卷
元許謙撰。 通志堂本內(nèi)附《詩譜》。
《詩集傳音釋》二十八卷
元廬陵羅復(fù)纂輯《許氏名物鈔》作為《集傳音釋》。 昭文張氏有元至正刊本。
《詩集傳附錄纂疏》二十卷
元胡一桂撰。 《四庫》未著錄。 元泰定刊本,每頁廿二行,大字每行二十,小字每行廿四 。 昭文張氏有汲古閣所藏元泰定本。 《錢大昕集》有跋,語此元刻本附刊王氏《三家詩考》六卷。
《詩傳通釋》二十卷
元劉瑾撰。 路小洲有元刊本一卷,后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梓木”印。 張氏《志》亦有之。
《詩經(jīng)疏義》二十卷
元朱公遷撰。 克勤堂余氏刊本。 正統(tǒng)甲子刊本題《詩傳會通》。 明安定書院本。 有元刊本。
《詩疑問》七卷附《詩辨說》一卷
元朱倬撰。 通志堂本。 (收竹垣莊抄本,從元本書。)
《詩解頤》四卷
明朱善撰。 通志堂本。 明有兩刊本,跋中詳審之。
《詩集傳大全》二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詩說解頤》四十卷
明季本撰。 明刊本。
《詩義集說》四卷
明孫鼎撰。鼎字宜鉉,廬陵人。永樂中領(lǐng)鄉(xiāng)薦,任松江教授,擢監(jiān)察御史提學(xué)南畿。是編采取《解頤》 、《發(fā)揮》、《矜式》等書,擇其新義匯成一編,分《總論》、《章旨》、《節(jié)旨》各類。書成于正統(tǒng)十二年。 阮氏曾以進(jìn)呈。
《詩私記》二卷
明李先芳撰。 刊本。
《詩故》十卷
明朱謀?撰。 刊本。 徐《目》作《詩訓(xùn)》十卷。
《六家詩名物疏》五十四卷
明馮應(yīng)京撰。 萬歷乙巳刊本。
《詩經(jīng)疑問》十二卷
明姚舜牧撰。 明刊本。
《詩經(jīng)世本古義》二十八卷
明何楷撰。 明末刊本。 嘉慶己卯謝氏刊本。 閩新刊本。
《待軒詩記》八卷
明張次仲撰。 刊本?;蜃魇?。
《讀詩略記》六卷
明朱朝瑛撰。 《四庫》據(jù)抄本。
《欽定詩經(jīng)傳說匯纂》二十卷《序》二卷
康熙六十年戶部尚書王鴻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各省覆本。
《御纂詩義折中》二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田間詩學(xué)》十二卷
國朝錢澄之撰。 桐城刊本。
《詩經(jīng)埤疏》四卷
國朝王夫之撰。 湘潭本。
《詩經(jīng)通義》十二卷
國朝朱鶴齡撰。 刊本。
《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國朝陳啟源撰。 嘉慶十八年龐氏刊本。 阮氏《經(jīng)解》本。
《詩所》八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毛詩寫官記》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詩札》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詩傳詩說駁議》五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續(xù)詩傳鳥名》三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詩識名解》十五卷
國朝姚炳撰。 刊本。 嘉慶丁卯校修本。
《詩傳名物集覽》十二卷
國朝陳大章撰。 康熙中刊本。
《詩說》三卷
國朝惠周惕撰。 嘉慶十七年金氏刊。 阮《經(jīng)解》本。 指海本。 璜川吳氏刊本。
《詩經(jīng)劄記》一卷
國朝楊名時撰。 《楊氏全書》本。
《讀詩質(zhì)疑》三十一卷《附錄》十五卷
國朝嚴(yán)虞惇撰。 乾隆中刊本。 有沈淑《補輯經(jīng)文考異》百十馀條附卷首。
《三家詩拾遺》十卷
國朝范家相撰。 嘉慶中葉鈞重訂本。 守山閣本。
《詩沈》二十卷
國朝范家相撰。 嘉慶中與《三家詩拾遺》合刊本。
《詩序補義》二十四卷
國朝炳璋撰。 乾隆二十七年孫人寬刊本作《廣義》。
《虞東學(xué)詩》十二卷
國朝顧鎮(zhèn)撰。 乾隆中誦芬堂刊本。
《詩義廣詮》三十卷
國朝長洲宋文翰編。又名《皇清詩解合鈔》。始顧炎武,迄王引之,皆取發(fā)明聲音、訓(xùn)故者。未刊。
《毛詩后箋》三十卷
國朝胡承珙撰。 道光丁酉刊。
《詩毛傳疏》三十卷
國朝陳奐撰。 道光二十七年刊。
附錄
《韓詩外傳》十卷
漢韓嬰撰。 元至正十五年錢惟善刊本。 沈辨野竹齋刊本。 明通津草堂本。 嘉靖乙未吳人蘇獻(xiàn)可刊本。 嘉靖初金臺汪諒刊本。 嘉靖己亥歷下薛來刊本。 明新都唐琳刊本。 《漢魏叢書》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漢魏遺書》本。 近趙懷玉校本最善。 又周廷采注本亦可。 《容齋二筆》卷八云,慶歷中,將作監(jiān)主簿李用章序之,命工刊刻于杭。末題云,蒙文相公改正三十馀字。
右詩類
經(jīng)部四
禮類明嘉靖中有仿宋刻《三禮》單注本?!吨芏Y》十二卷、《儀禮》十卷、《禮記》二十卷。 士禮居刊《周禮鄭注》即翻嘉靖本,最善。 福禮堂刊《周禮》單注附《釋文》,清芬閣重刊并佳。 明刊《周禮鄭注》十二卷,嘉靖中徐氏翻宋八行本。 嘉靖丁亥松江守何鰲刊本。 曲阜孔氏敦本堂 。 《平津館書目》有明翻宋刊《周禮》二部,并十二卷。一十六行,行十七字;一十八行,行十七字。并載《釋文》,音義句皆有圈。 (徐刻《三禮》罕見,以黃丕烈繙《周禮》推之,皆每頁十六行,行十七字,不附音釋。)
《周禮注疏》四十二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有一明本,聞人詮刻。與《天一閣目》《儀禮》同種。 (平津本明翻宋刊十六行者,即岳本也。)
《考工記注》
唐杜牧撰。 道光中胡珽琳瑯秘室以活字本印行。 《四庫》未收。 (《周禮詳解》四十卷,宋王昭禹撰。商邱宋氏 寫本。)
《周禮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
宋王安石撰。 明萬歷刊本。 《墨海金壺》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粵雅堂本。
《周禮至太平論》十卷
宋李覯撰。 載《盱江集》中卷五至十四。
《周禮復(fù)古編》一卷
宋俞廷椿撰。 明刊本附元陳友仁《周禮集說》后。 《淡生堂馀苑》本。
《禮經(jīng)會元》四卷
宋葉時撰。 元至元刊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 通志堂本。 藤花榭本。 《汪氏叢書》本。 洞庭席氏刊,附陸清獻(xiàn)評點。 明刊。 乾隆五年刊。 道光中賀長齡撫黔刊。
《太平經(jīng)國之書》十一卷
宋鄭伯謙撰。 明嘉靖中江西布政司刊。 通志堂本。 藤花榭本。 學(xué)津本。 《汪氏叢書》本。
《周禮訂義》八十卷
宋王與之撰。 通志堂本。 丁小疋藏方望溪、鐘庶經(jīng)刪定本,乃在三禮館點勘者。鐘用朱筆,方用綠筆。
《鬳齋考工記解》二卷
宋林希逸撰。 通志堂本。
《周禮句解》十二卷
宋朱甲撰。 明初刊。 永樂中刊本,有黃翰跋。 正統(tǒng)刊。 (明成化戊子刊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三字。)
《周禮集說》十卷
宋陳友仁增修。 明初刊。 成化刊。 閣本缺十一卷,張金吾從成化刊本補錄。 明按察副使祥符田勤甫刊。 元刊本名《周禮義疏》,十二卷,全。
《周禮說》十冊
《內(nèi)閣目》稱宋淳熙間黃叔度撰。 道光二十二年陳金鑒刊本二卷。
《周禮傳》十卷《圖釋》二卷《翼傳》二卷
明王應(yīng)電撰。 明刊。
《周禮全經(jīng)釋原》十四卷
明柯尚遷撰。 明隆慶四年刊本。
《周禮注疏刪翼》三十卷
明王忠長撰。 崇禎刊本。
《欽定周官義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刊本。
《周禮述注》二十四卷
國朝李光坡撰。 刊本。
《周禮訓(xùn)纂》二十一卷
國朝李鐘倫撰。 乾隆丁丑其子清馥刊本。
《周官集注》十二卷
國朝方苞撰。 《望溪全書》本。 望溪《周官析疑》四十卷。 《周官辨非》一卷。 《四庫》入《存目》。
《周禮疑義》四十四卷
鄭《注》、賈《疏》,國朝吳廷華《存疑》。 張金吾藏本。
《禮說》十四卷
國朝惠士奇撰。 紅豆齋原刊。 嘉慶丁巳上海彭氏刊。 阮《經(jīng)解》本。
《周官祿田考》三卷
國朝沈彤撰。 《果堂集》刊。 阮《經(jīng)解》本。
《考工記圖》二卷
國朝江永撰。 乾隆丁亥許作屏刊。 阮《經(jīng)解》本。 《敷文閣會抄》本。 守山閣本。
右禮類《周禮》之屬
《儀禮注疏》十七卷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聞人詮刊于常州本。 道光庚寅汪氏仿宋單疏。二本皆善。單疏分五十卷,與《唐志》卷數(shù)合。 正統(tǒng)五年陳鳳吾刊《儀禮注疏》于山東,合為十七卷。以板送南監(jiān)。 李元陽按福建,即依刻入《十三經(jīng)》。經(jīng)文佚脫數(shù)處,悉承之。后北監(jiān)、毛刊并仍其誤。 嘉慶丙寅張敦仁刊《儀禮注疏》五十卷,以宋嚴(yán)州本經(jīng)注及景德單疏合編。顧廣圻為之校補,缺疏之六卷,多依魏鶴山《要義》。 又通覆校最為善本,惜流傳不多,欲重刊此經(jīng)注疏,當(dāng)用此本。 通志堂刊有《儀禮》正文十七卷,亦據(jù)宋刊校,以置《儀禮圖》之前。其編目失記,意宋本《儀禮圖》前所舊有。 《儀禮》單注有明嘉靖中徐氏仿宋本。 又鐘人杰重刊徐本。 黃丕烈仿宋嚴(yán)州本十七卷最精。 宋景德中刊《儀禮注疏》五十卷,經(jīng)注不錄。舊藏吳門黃氏。闕第二十三至二十七,凡六卷。每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汪士鐘閬源據(jù)以仿刊。今此宋本猶存,卷末列校定、再校、都校等銜名十八行。
《儀禮識誤》三卷
宋張淳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杭縮本。
《儀禮集釋》三十卷
宋李如圭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河南經(jīng)苑》本。 《位西經(jīng)籍說》中有筆記于《儀禮集釋》之旁。有永嘉張淳校本、《得月簃叢書》本二條。 (《箓竹目》有《集注》五冊。)
《儀禮釋宮》一卷
宋李如圭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
宋楊復(fù)撰。 路小洲有元余志安勤有堂刊本。 明正德本。 通志堂本。 張金吾有宋十行本,亦有元本。于自序后有“崇化余志安刊于勤有堂”木印。
《儀禮要義》五十卷
宋魏了翁撰。 宋本行款與《毛詩要義》同。頁十八行,行十八字。 吳興嚴(yán)氏藏有宋刊本。 汪氏藏宋本有抄補。 張金吾藏有抄本 。 嚴(yán)氏宋本購自杭州汪氏,闕一末頁,馀皆完好。價廿六萬錢。又自手錄二部,亦售于人。宋本售與阮蕓薹三百兩,已入天府矣。 (蘇州局本。)
《儀禮逸經(jīng)傳》二卷
元吳澄撰。 通志堂本。 學(xué)津本。 郘亭有吳艸廬《三禮考注》六十四卷,明刊。 朱竹垞云,非艸廬書,乃晏璧所為也?!端膸臁啡搿洞婺俊?,而《天祿琳瑯書目》于明本中收之,亦以其刊之佳耳。
《儀禮集說》十七卷
元敖繼公撰。 元板大字本。 通志堂本。 何云,后有一紙最善,惜尚缺幾卷,失記其詳,應(yīng)訪求補足。
《經(jīng)禮補逸》九卷
元汪克寬撰。 洪武刊本。 通志堂本。
《欽定儀禮義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儀禮鄭注句讀》十七卷附《監(jiān)本正誤》一卷《石經(jīng)正誤》一卷
國朝張爾岐撰。 乾隆八年高氏刊本。 和衷堂本。
《儀禮商》二卷
國朝萬斯大撰。 《提要》有《附錄》一卷。 《經(jīng)學(xué)五書》本。
《儀禮述注》十七卷
國朝李光坡撰。 乾隆二十年刊本。
《儀禮析疑》十七卷
國朝方苞撰。 《望溪全書》本。
《儀禮章句》十七卷
國朝吳廷華撰。 乾隆丁丑刻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廷華有《儀禮疑義》五十卷,《周禮疑義》四十四卷,《禮記疑義》七十二卷。
《補饗禮》一卷
國朝諸錦撰。 《藝海珠塵》本。
《禮經(jīng)本義》十七卷
國朝蔡德晉撰。 兩見舊寫本。 德晉書原共三十七卷,前二十卷解《周禮》為上編,入《存目》。 又有《禮傳本義》二十卷,雜采《小戴記》及他書為之。
《宮室考》十三卷
國朝任啟運撰。 任釣臺《清芬樓六種》本。
《肆獻(xiàn)祼饋食禮》三卷
國朝任啟運撰。 清芬樓本。
《儀禮正偽》 卷
國朝金日追撰。
《禮經(jīng)釋例》十三卷
國朝凌廷堪撰。 《文選樓叢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儀禮釋宮增注》一卷
國朝江永撰。 成都龍氏敷文閣匯鈔本。 指海本。
《儀禮小疏》一卷
國朝沈彤撰。 《果堂集》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儀禮集編》四十卷
國朝盛世佐撰。 嘉慶辛酉馮氏刊本十七卷。
《儀禮釋宮》九卷
國朝胡匡衷撰。 胡氏刊本。
《儀禮圖》六卷《讀禮記》二卷
國朝張惠言撰。 《張皋文雜著》本。
《儀禮古今文疏義》十七卷
國朝胡承珙撰 。 求是齋刊本。
《儀禮正義》四十卷
國朝胡培翚撰。 原刊本。
附錄
《內(nèi)外服制通釋》七卷
宋車垓撰。 《四庫》依抄本錄。 見張廉卿收舊抄本。其《目錄》尚有八、九兩卷,細(xì)目俱存而書亡。
《儀禮喪服足徵記》十卷
國朝程瑤田撰。 通藝錄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
國朝徐乾學(xué)撰。 康熙間刊本。
右禮類《儀禮》之屬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乾隆乙卯和坤仿宋刊本六十三卷。 曲阜孔氏有惠棟校宋刊《禮記》七十卷。自附釋音注疏本,分六十三卷 。此后閩、監(jiān)、毛悉依之,非復(fù)七十卷之舊矣。 阮氏《??庇洝芬曰輻澅緸橹?,云和刻稱惠校者,乃仍六十三卷,坊賈作偽以紿之,非真本也。 《禮記》單注仿宋岳本。 明嘉靖三年《三禮》合刊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禮記鄭注》三部。 嘉慶丙寅,陽城張氏仿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本最精善。 (和刻序文后有“建安劉叔剛宅鋟梓”木記。)
《月令解》十二卷
宋張?zhí)捵?原書注多重復(fù)。 《四庫》依《永樂大典》刪汰。
《蔡氏月令》二卷
國朝蔡云輯。 漢蔡邕所著。采自群書,補綴成篇。曰《明堂月令論》,曰《月令章句》、《月令問答》,而以《月令集證》附之。 道光四年王氏刊本。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宋衛(wèi)湜撰。 通志堂本。 何義門云,徐刻此書,據(jù)兩抄本,皆未盡善。顧伊人意為改訂,大有乖誤。后有項氏宋刊本,雖缺十馀卷,其板最精,且多魏鶴山《序》一首,未能借校補刊,可惜也。 衛(wèi)氏書宋刊足本,今藏上海郁泰峰家。 (湖州鄭大慶有《禮記釋注續(xù)正》,全謝山有之。后不同者有莊者。)
《禮記纂言》三十六卷
元吳澄撰。 元板長格大字本。 明正德庚辰刊本。 崇禎己巳晉陽張養(yǎng)重刊本。 《朱高安全書》本。嘉靖已丑再刻。 元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
《禮記要義》三十三卷。
宋魏了翁撰。 阮文達(dá)曾德影宋抄本三十三卷,與《四庫》已錄之《尚書要義》所缺三卷,同進(jìn)呈內(nèi)府。闕者,《曲禮》上下兩篇。其上《王制》一篇,又分上下,實三十四卷。
《云莊禮記集說》十卷
元陳澔撰。 元明刊本前有《凡例》若干條,今通行本不存矣。 元文宗時建安鄭德明刊本。 明嘉靖丁亥南康府六老堂刊,及嘉靖丙辰刊本并三十卷。 嘉靖庚辰刊本十卷。 嘉靖丙申重刊本。 崇禎癸酉烏程閩齊伋三訂本 。 曾見明刊本三種,皆三十卷。疑是陳氏舊編而《大全》所依。 (頃見元巾箱本,半頁九行,行十七字。注每行低一格,行十六字。)
《禮記大全》三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月令明義》四卷
明黃道周撰。 康熙刊本。 《石齋全書》本。 下四種并同。
《表記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坊記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緇衣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儒行集傳》二卷
明黃道周撰。
《日講禮記解義》六十四卷
是編為圣祖仁皇帝講筵舊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詔儒臣排纂頒行。 內(nèi)府刊本。
《欽定禮記義疏》八十二卷
乾隆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各省覆本。
《深衣考》一卷
國朝黃宗羲撰。 《四庫》依瓶花齋抄本。 澤古齋本。 借月本。
《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
國朝納喇性德撰。 通志堂本。 此書本嘉興陸元輔撰。 見《陸清獻(xiàn)日記》及《方望溪集》。
《禮記述注》二十八卷
國朝李光坡撰。 乾隆三十三年刊。
《禮記析疑》四十六卷
國朝芳苞撰。 《望溪全書》本。 任啟運《釣臺全書》有《禮記章句》十卷。 《四庫》入《存目》。
《檀弓疑問》一卷
國朝邵泰衢撰。 與其《史記疑問》合刊。
《禮記訓(xùn)義擇言》八卷
國朝江永撰。 乾隆辛亥刊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續(xù)禮記集說》一百卷
國朝杭世駿輯編,依衛(wèi)湜例。 昭文張氏有抄本。 同治丁卯在浙見兩抄本。 大宗興修《三禮》,凡宋元說《禮》之書見《永樂大典》者悉錄出。又上溯漢魏,下迄國朝,一百八十馀家,裒以續(xù)衛(wèi)氏書,務(wù)取其別具新義,不襲陳言者。
《深衣考誤》一卷
國朝江永撰。 阮氏《經(jīng)解》本。
附錄
《大戴禮記》十三卷
漢戴德撰。 聚珍本。 《漢魏叢書》本。 雅雨堂本。 孔廣森重校注。 又王聘珍解詁本。 嘉定汪照《解詁》十三卷。 《附錄》一卷。 王昶序。 阮元《曾子注釋》。 《天祿后目》有宋刊《大戴禮記》三部。 元劉廷翰有注、無注兩本。 今擺本、盧本、孔本皆佳。 明方本、蔡本,國朝高安本尚可取。 明袁褧翻刻本為最善。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后有“嘉靖癸巳袁氏嘉趣堂重雕”一行,孔廣森云,宋本即此。 明屠本、鐘本、朱養(yǎng)純本及何氏、程氏、《漢魏叢書》本皆劣。 (明崇禎間沈泰本。)
《夏小正戴氏傳》四卷
宋傅崧卿撰。 通志堂本。 明袁褧本。 士禮居重刊袁本。 黃氏又附刻顧鳳藻《夏小正經(jīng)傳集解》本。 經(jīng)訓(xùn)堂有《??甲ⅰ繁尽?又莊述祖《考釋》本。 又洪震煊《義疏》本。 盧抱經(jīng)云,此書明王廷相、楊慎皆有纂輯。 明顧起經(jīng)有《夏小正補解據(jù)錄》一卷。 金屨祥注一卷。宋有抄本。 (元至大元年重刪宋本。有元劉庭干本,未知即是其本否。)
右禮類《禮記》之屬
《三禮圖集注》二十卷
宋聶崇義撰。 《四庫》以錢曾藏影宋本傳鈔。 通志堂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三部。 宋本圖自圖一頁,注自注一頁。 通志堂縮注于圖下,失宋本之舊。
《三禮圖》四卷
明劉績撰。 《四庫》依曝書亭抄本。 國朝孫星衍有《三禮圖》三卷。
《學(xué)禮質(zhì)疑》二卷
國朝萬斯大撰。 《經(jīng)學(xué)五書》本。 阮氏《經(jīng)解》本。
《讀禮志疑》六卷
國朝陸隴其撰。 有單刊本。 《學(xué)海類編》本十二卷。 《書三味齋叢書》本。 張清恪公刊本。
《郊社禘祫問》一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藝海珠塵》本。
《禘說》二卷
國朝惠棟撰。 經(jīng)訓(xùn)堂刊。
《參讀禮志疑》二卷
國朝汪紱撰。 棲碧山房刊本。
右禮類《三禮總義》
《禮書》一百五十卷
宋程祥道撰。 明南監(jiān)有元至正丁亥刊本。 宋刊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二字。 明張溥盛順本。 嘉慶甲子明郭氏刊本。
《儀禮經(jīng)傳通解》三十七卷《續(xù)》二十九卷。
宋朱子撰。 今通行者呂氏寶誥堂刊本,中多脫字,以意填補。 乾隆中有梁萬方改訂本,甚劣。 《四庫》入《存目》。 宋有嘉定丁丑刊大字本。 《天祿后目》有元刊本。 明有正統(tǒng)刊本。 昭文張氏有影元抄本。 《續(xù)通解》于漫缺者皆空之。
《禮書綱目》八十五卷
國朝江永撰。 嘉慶庚午刊本。
《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
國朝秦蕙田撰。 乾隆刊本。 郘亭有秦文公朱校初印樣本,絕佳。是張廷濟(jì)叔未舊藏。
右禮類《通禮》之屬
《書儀》十卷
宋司馬光撰。 雍正癸卯汪亮采仿宋刊。 同治七年江蘇書局覆汪本。 學(xué)津本。 《天祿后目》有宋紹熙三年刊本。
明刊本。
《家禮》五卷附一卷
宋朱熹撰。 汲古閣有宋刊本楊復(fù)注,與今世行本不同。 明仿宋錄一卷,石門呂氏刊本。 元刊本《纂圖集注》十卷。 劉垓?qū)O增注。 劉璋補注。 昭文張氏有《纂圖集注文公家禮》十卷,題楊復(fù)附注,劉垓增注。即錢尊王家物。 張氏又有影宋刊本十卷。 鄧鐘岳仿宋本。 康熙辛巳汪氏刊本。 明邱文莊刊本,多所更定,非原書。八卷。 (近洪氏刊宋本。)
《五服圖解》一卷
元龔端禮撰。禮字仁夫,嘉興人。絳云、述古兩《書目》皆載之?!督?jīng)義考》云未見。端禮祖頤正,常著服圖。淵源有自 。端禮又復(fù)精勤參考,閱十載而后成其書。其例以五服列五門,每門列男女、已未成人之科,分正、加、降、義四等之服,劃圖分章,展卷釐然,頗足為參考禮制之助。當(dāng)元泰定元年,嘉興路呈此書于江浙行省,移咨中書省。有至治間刊本。 阮氏曾依寫進(jìn)呈。
《泰泉鄉(xiāng)禮》七卷
明黃佐撰。 道光辛巳香山黃氏刊本。 錢塘費丙章刊本。 兩廣總督祁?刊本。
《朱子禮纂》五卷
國朝李光地編。 《榕村全書》本。
《辨定祭禮通俗譜》五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右禮類《雜禮書》之屬
經(jīng)部五
春秋類
單《左氏》古經(jīng)有段氏經(jīng)韻樓校慶元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左傳》,無注,二十卷。 單《左氏集解》有武英殿仿宋相臺本。 明代翻岳板凡四本。 又《汪氏叢書》本。 吳興嚴(yán)氏藏有南宋不全本四卷。 吳門黃氏所藏宋刊本,一為大字,一為小字,巾箱本最佳。 又有宋岳氏本。 淳熙種德堂小字本。 明永懷堂本。 姚培謙刊《杜注》,節(jié)附《疏》及顧氏《補正》,亦便課蒙,亦有誤。 (王伯厚有《春秋左注》十二卷。抱經(jīng)堂抄本在小山堂。周香巖有段玉裁余本、王本及宋本《釋文》,《御覽》、《正義》參校并增補。)
《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dá)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錢氏《養(yǎng)心錄》稱吳門朱文游家有宋刊《春秋正義》二十六卷,疑即阮氏《??庇洝匪鶕?jù)。云宋慶元間,吳興沈中賓刊本三十六卷也。 又有南宋刊本釋音注疏六十卷,有明正德修補之頁。此后,閩、監(jiān)、毛本皆分為六十卷。 《愛日精廬藏書志》《春秋左傳正義》三十六卷,臨金壇段氏校宋慶元本。段略跋云,此書淳化庚寅官本,慶元庚申摹刻者也。凡宋本佳處,此本盡有。今日所存宋本,未能善于此,乃滋蘭室朱文游物。陳芳琳借校一部,嘉慶壬戌,余借諸令嗣,命長孫美中細(xì)意臨校。 文游名奐,藏書最精。 淳熙種德堂小字本,每頁二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廿二。末卷尾有楷書木記云:“依監(jiān)本寫作大字,附以《釋文》,兼列圖表。淳熙柔兆涒灘閩山阮仲猷刊?!眲t三年丙申也。 《天祿后目》有北宋刻《集解》本三十卷,不附《音義》。自序后連卷一,不另篇。闕筆極謹(jǐn)嚴(yán)。如桓二年“珽”字,諸書從未見避。各本誤字,一一無誤。如昭二十年“賜北宮喜謚”,杜注“皆死而賜謚及墓田傳終言之”,無“未”字“而”字,以為稀世之珍,非相臺岳氏及諸宋本可及。 有宋刊本四部。 又宋刊附《釋文》麻沙本二部。 又元刊巾箱本一部。 又明翻宋本一部。其所收宋本《集解》,已有七部,即彭文勤《讀書跋尾》所記。
《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
周公羊高傳述,其玄孫壽及胡毋子都錄為書。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天祿后目》宋本卷首有景德二年六月黑口本,每頁二十行,行十七字。 十行本、閩本皆不題撰、注、疏人姓名。徐彥作《公羊疏》,不見《唐志》。北監(jiān)本始依《崇文總目》作徐彥疏。張氏志《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十二卷,臨何氏校余仁仲本后,有經(jīng)、傳注、音義字?jǐn)?shù)三行,“余仁仲刊于家塾”一行。上方臨惠氏評閱語。蜀大字校經(jīng)注三卷,元板校疏,宋板官本校經(jīng)注。全。唐石經(jīng)校經(jīng)。 單何氏《解詁》有汪氏問禮堂仿宋紹熙辛亥刊本十二卷,宋刊《公羊注》余仁仲本也。 同治二年,邵陽魏彥獲其板于上海,補《??庇洝芬痪砜揭孕?。今板歸金陵書局,每頁二十二行 ,行大字十九,小字雙行二十七。
《春秋穀梁傳疏》二十卷
周穀梁赤所述,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阮氏《??庇洝贰豆颉贰ⅰ斗Y梁》注、疏,皆據(jù)何義門之弟煌依宋元諸刻精校本。 又有不全影宋單疏,為明李中麓家抄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監(jiān)本附音《春秋穀梁傳疏》二十二卷二部。 宋板每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字,小字二十三字。今歸袁芳瑛漱六家。 惠氏校宋余仁仲本《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每頁二十三行,行大字十九,小字雙行,行二十七。 又有建安余氏萬卷堂刊本,與《公羊》同。卷末有經(jīng)、傳注、音義字?jǐn)?shù)三行,及“國學(xué)進(jìn)士余仁仲、劉子庚”等題名五行。 又余氏萬卷堂藏書木記見張氏志。 張金吾又有李中麓藏抄《穀梁疏》七卷,雖闕誤不少,而遠(yuǎn)勝今本,為《??庇洝肺床梢喽唷?
《春秋穀梁傳注》二十卷
宋余氏萬卷堂本。 光緒八年遵義黎星使得之日本東京,即據(jù)以重刊,極為精雅。
《箴膏肓》一卷《起廢疾》一卷《發(fā)墨守》一卷
漢鄭玄撰 。 《漢魏叢書》本。 《藝海珠塵》本。 問經(jīng)堂本。 孔廣森集本。 鄭學(xué)本。 武億王秀復(fù)重定本。 武進(jìn)莊述祖輯本。 《箴膏肓》二十八條,《起廢疾》三十八條,《發(fā)墨守》五條。
《春秋集傳纂例》十卷
唐陸淳撰。 明刊本。 康熙中龔氏《玉玲瓏閣叢刻》本。并下二種。 乾隆中刊本。 《經(jīng)苑》本。 金泰初三年刊本。 延祐五年,集賢學(xué)士克酬言,唐陸淳所著《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三書,請令江西行省鋟梓。 蜀有小字本。 張金吾有舊抄本。 (元有平陽府刊本。)
《春秋釋例》十五卷
晉杜預(yù)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岱南閣本。 孫氏重校本。 嘉慶二年莊氏本。 孔氏微波榭刻《杜氏地名》一卷,《長歷》一卷。 掃葉山房重刊本。
《春秋微旨》三卷
唐陸淳撰。 玉玲瓏閣本。 《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原》本。 海昌陳氏養(yǎng)和堂刊巾箱本。 《經(jīng)苑》本。 袁桷有皇祐間汴本。
《春秋集傳辨疑》十卷
唐陸淳撰。 明嘉靖乙未刊本。 海昌陳氏養(yǎng)和堂刊巾箱本。 汪文藻刊小字本。 玉玲瓏閣本。 (以上四種并有《古經(jīng)解匯函》本 。)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蜀馮繼光撰。 宋岳珂重編。 通志堂本。 武英殿岳本。 列杜解前,明刊岳本同。下《年表》亦然。 宋淳熙中阮氏種德堂十行小字本附《集解》前。 嘉靖翻刊種德堂本附《集解》后。與通志堂本多異。 絳云樓藏宋板,白紙初印。今在蘇城胡心耘家。 (明刊本,無錫華察題跋《天一目》。)
《春秋年表》一卷
不著撰人。 通志堂本。 岳本翻刊。
《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二卷
宋孫復(fù)撰。 通志堂本。 吳兔床有影宋抄本。
《春秋皇綱論》五卷
宋王皙撰。 通志堂本。
《春秋權(quán)衡》十七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三劉全集》本。 又有單刻本。 呂鶴田有宋刊《權(quán)衡》、《意林》二書紙板,甚寬大?!稒?quán)衡》半頁十三行,《意林》半頁十二行,行皆十二字。 虞集《送劉叔熙序》云,《意林》及此書刻本在學(xué)宮。是二書有元刻本。
《春秋傳》十五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三劉全集》本。 又單刻本。 有宋刻本。 內(nèi)府所藏寫本。
《春秋意林》二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聚珍本。 閩覆本。 《三劉全集》本。 有單刊本。 宋刊本。 元刊本。
《春秋傳說例》一卷
宋劉敞撰。 聚珍本。 閩覆本。 《藝海珠塵》本。
《春秋經(jīng)解》十三卷
宋孫覺撰。 聚珍本。 閩覆本。 通志堂單刻本。 汪刻叢書本。 (嘉定丙子汪綱刻之新安。)
《春秋集傳》十二卷
宋蘇轍撰。 明刊焦氏《兩蘇經(jīng)解》本。 《經(jīng)苑》本。
《春秋辨疑》四卷
宋蕭楚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杭縮本。 海寧新刊本。 汪氏有宋本十卷。
《春秋本例》二十卷
宋崔子方撰。 通志堂刊,用汲古閣舊抄本。
《春秋例要》一卷
宋崔子方撰。 附刊《本例》。 閣本無。
《春秋經(jīng)解》十二卷
宋崔子方撰。 《提要》次《本例》前。 有宋本。
《春秋五禮例宗》七卷
宋張大亨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十卷。 胡心耘見過宋刊。
《春秋傳》二十卷
宋葉夢得撰。 通志堂本。
《春秋通訓(xùn)》六卷
宋張大亨撰。 《墨海金壺》本。
《春秋考》十六卷
宋葉夢得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宋開禧中與《春秋傳》、《春秋讞》同刻于南劍州。
《春秋集解》三十卷
宋呂本中撰。 通志堂本。
《春秋傳》三十卷
宋胡安國撰。 明正統(tǒng)十二年刊《六經(jīng)》本。 成化甲午崇仁書院刊。 嘉靖癸未贛州清獻(xiàn)堂刊本。 內(nèi)府刊《六經(jīng)》本。 國初至乾隆坊刊甚多。 《天祿后目》有元刊本二部。
《春秋集注》四十卷
宋高閌撰。 聚珍本。 閩覆本。
《春秋后傳》十二卷
宋陳傅良撰。 通志堂本。
《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
宋呂祖謙撰。 通志堂其《類編》六卷。 昭文張氏有刊本。
《詳注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
宋呂祖謙撰。其門人張成招注。 明正德中書林劉氏安正堂刊本。 瞿氏清吟閣本。 閣本所收,有朱彝尊收藏印。
《春秋比事》二十卷
宋沈棐撰。 《四庫》依吳玉墀家抄本錄。元至正中金華刊。
《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
宋魏了翁撰。 此書本末有“萬歷戊申中秋后三日龍池山樵彭年”手跋。
《春秋分紀(jì)》九十卷
宋程公說撰。 此本從影宋抄本傳抄,宋諱皆闕筆。 昭文張氏舊錄附《例要》。 宋淳祐三年刊。袁漱六有舊抄本。
《春秋講義》四卷
宋戴溪撰。 宋嘉定癸未刊本。 寶慶丙戌刊本。
《春秋集義》五十卷《綱領(lǐng)》三卷
宋李明復(fù)撰。 《四庫》依無錫鄒氏蕉綠草堂藏寫本錄。
《春秋集注》十一卷《綱領(lǐng)》一卷
宋張洽撰。 通志堂本無《綱領(lǐng)》。 何子貞有宋本。
《春秋集傳》二十六卷
宋張洽撰。 明宗室朱睦桔有刊本,見《列朝詩集小傳》 吳興嚴(yán)久能有元延祐元年李教授萬敵臨江學(xué)刻本。缺十八至二十,又二十二至二十六,共七卷。 阮文達(dá)撫浙時,曾以進(jìn)呈內(nèi)府。 路小洲有此元刊本,不全。 昭文張氏有抄本,亦僅十九卷,附《綱領(lǐng)》,缺七卷。 是書《經(jīng)義考》注佚,諸家書目亦絕少著錄。其《繞會群言》掊擊外辨,多《集注》所未及。其《繳省投進(jìn)狀》后有“延祐甲寅,李教授捐俸補刊于臨江路學(xué)”兩行。
《春秋王霸列國世紀(jì)編》三卷
宋李琪撰。 通志堂本。 乾隆末當(dāng)涂朱煌刊本。
《春秋通說》十三卷
宋黃仲炎撰。 通志堂本。
《春秋經(jīng)詮》十六卷
宋趙鵬飛撰。 通志堂本。 何云據(jù)天一閣抄本,有脫文。
《春秋或問》二十卷附《春秋五論》一卷
宋呂大圭撰。 通志堂本無《五論》。
《春秋左傳句解》六十卷
宋林堯叟撰。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經(jīng)義考》亦注曰“存”。《陳鳣集》有跋語。 元刊本作四十卷。 宋刊本卷末有“紹興字樣”一行。
《春秋詳說》三十卷
宋家鉉翁撰。 通志堂本。
《讀春秋編》十二卷
宋陳深撰。 通志堂本。
《春秋提綱》十卷
元陳則通撰。 通志堂本。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
元俞皋撰。 通志堂本。
《春秋纂言》十二卷《總例》一卷
元吳澄撰。 《四庫》著錄依抄本。 元刊大字本。 明嘉靖中蔣若愚刊本,久佚。 朱檢討曾見吳郡陸醫(yī)其清家兩淮所進(jìn),《四庫》殆傳寫陸本。 張金吾載舊抄本《纂言》,其《總例》五卷。
《春秋諸國統(tǒng)紀(jì)》六卷《目錄》一卷
元齊履謙撰。 通志堂本。 《目錄》云,汲古閣元本,顏書甚精。系述古堂舊藏。
《春秋本義》三十卷
元程端學(xué)撰。 通志堂本。 何云,元刻句讀、圈點甚精,東海盡刪云。
《春秋或問》十卷
元程端學(xué)撰。 通志堂本。
《春秋三傳辨疑》二十卷
元程端學(xué)撰。 《四庫》著錄依吳玉墀家抄本。
《春秋讞義》九卷
元王元杰撰。 昭文張氏有抄本十二卷,完足。有元至正十年于文船序。 萬卷樓抄本。
《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
元李濂撰。 通志堂本。 吳兔床有元虞氏明復(fù)齋刊本,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至正本自序后有“至正辛卯臘月,崇川書府重刊本”印。
《春秋經(jīng)傳闕疑》四十五卷
元鄭玉撰。 康熙辛卯鄭氏刊本。
《春秋集傳》十五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明初刊本,每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七字。下四種同。
《春秋師說》三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又宏治癸丑太平黃倫刊。并下二種覆明初本。
《春秋屬詞》十五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又宏治癸丑覆刊,十三行,行二十七字。
《春秋左氏傳補注》十卷
元趙汸撰。 通志堂本。 明初刊本。 又宏治癸丑刊。上三種有趙吉士刊本。
《春秋金鎖匙》一卷
元趙汸撰。 《學(xué)海類編》本。 微波榭本 。 《學(xué)津討原》本。
《春秋胡傳附錄纂疏》三十卷
元汪克寬撰。 元至正八年建安劉叔簡刊本。黑口,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
《春王正月考》二卷
明張以寧撰。 通志堂本。 宣德元年刊本。
《春秋鉤玄》四卷
明石光霽撰。 《四庫》依吳玉墀家抄本。 《淡生堂馀苑》本。
《春秋大全》七十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
《春秋經(jīng)傳辨疑》一卷
明童品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云刊本久佚。
《春秋正傳》三十七卷
明湛若水撰。 乾隆已卯湛氏刊。
《左傳附注》五卷
明陸粲撰。 明刊本末尚有《后錄》一卷,列其疑誤、衍脫、重出者。自序題嘉靖庚子。
《春秋胡氏傳辨疑》二卷
明陸粲撰。 指海本。
《春秋明志錄》十二卷
明熊過撰。 《四庫》依抄本。
《春秋正旨》一卷
明高拱撰。 明刊《全集》中本。 墨海本。 守山本。
《春秋輯傳》十三卷《宗旨》一卷《凡例》二卷
明王樵撰。 《四庫》著錄系商邱宋氏抄本二十三卷。
《春秋億》六卷
明徐學(xué)謨撰。 明徐氏《海隅集》刊本。
《春秋事義全考》十六卷
明姜寶撰。 刊本。
《春秋胡傳考誤》一卷
明袁仁撰。 舊刊本作鐵胡編。 《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左傳屬事》二十卷
明傅遜撰。 萬歷乙酉刊本。
《左氏釋》二卷
明馮時可撰。 此書與《左氏討》、《左氏論》合為一書,題曰《元敏天池集》。
《春秋孔義》十二卷
明高攀龍撰。 崇禎庚辰刊本。 《經(jīng)義考》誤題李攀龍撰。
《春秋辨義》三十九卷
明卓爾康撰。 卓氏刊本。
《讀春秋略記》十卷
明朱朝瑛撰。 《四庫》依抄本。
《左傳杜林合注》五十卷
明王道焜、趙如源同編。 崇禎中杭州刊本。 芥子園本。 坊刊甚多。 林注《句解》七十卷,有元刊。
《日講春秋解義》六十四卷。
是編亦圣祖仁皇帝講筵舊本,世宗憲皇帝重加考訂,排纂成書。 內(nèi)府刊本。
《欽定春秋傳說匯纂》三十八卷
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
乾隆二十三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外省覆本。
《左傳杜解補正》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 《亭林十書》本。 指海本。 阮《經(jīng)解》本。 康熙中蘇州刊杜注本后附此書。 璜川吳氏刊本。
《春秋裨疏》二卷
國朝王夫之撰。 湘潭、湘鄉(xiāng)兩刊《船山遺書》本。 《昭代叢書》壬集本。
《春秋平義》十二卷
國朝俞汝言撰。 《四庫》依汝言手稿傳抄。
《春秋四傳糾正》一卷
國朝俞汝言撰。 《四庫》依汝言手稿傳抄。
《讀左日鈔》十二卷《補錄》二卷
國朝朱鶴齡撰。 刊本。
《左傳事緯》十二卷《附錄》八卷
國朝馬骕撰。 許元淮刊本。 翻刻無《附錄》。 函海內(nèi)別本四卷。
《春秋識馀》十六卷
國朝徐秉義撰。 張金吾有抄本。
《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春秋簡書刊誤》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屬詞比事記》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
國朝高士奇撰。 康熙中高氏刊本。 又有《姓名考》四卷。
《春秋管窺》十二卷
國朝徐廷垣撰。 《提要》云,舊帙蠹蝕,無別本可校。蓋亦未有刊本。
《三傳折諸》四十四卷
國朝張尚瑗撰。 乾隆中刊本。
《春秋闕如編》八卷
國朝焦袁熹撰。 《四庫》依袁熹手稿傳抄。 嘉慶甲子錢氏刊本。
《春秋宗朱辨義》十二卷
國朝張自超撰。 刊本。
《春秋通論》四卷
國朝方苞撰。 《望溪全書》本。
《春秋世族譜》一卷
國朝陳厚耀撰。 當(dāng)涂朱煌刊。 吳玨刊。
《半農(nóng)春秋說》十五卷
國朝惠士奇撰。 吳氏璜川書屋刊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輿圖》一卷《附錄》一卷
國朝顧棟高撰。 乾隆十三年刊本。 萬卷樓本。 阮《經(jīng)解》本。
《春秋識小錄》九卷
國朝陳廷祚撰。 刊本。 《藝海珠塵》本。
《左傳補注》六卷
國朝惠棟撰。 《貸園叢書》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左氏傳小疏》一卷
國朝沈彤撰。 《果堂集》本。 《經(jīng)解》本。
《春秋地理考實》四卷
國朝江永撰。 阮《經(jīng)解》本。
《讀春秋存稿》四卷《春秋雜案》十卷
國朝趙佑撰 。 乾隆中刊本。
《讀左補義》五十卷
國朝姜炳章撰。 乾隆三十四年刊本。
《公羊春秋通義》十二卷
國朝孔廣森撰。 孔氏刊《顨軒遺書》本。
《春秋隨筆》二卷
國朝顧奎光撰。 《敷文閣匯抄》本。
附錄
《春秋繁露》十七卷
漢董仲舒撰。 《漢魏叢書》本。 《兩京遺編》本八卷。 《鐘評秘書十八種》本。 嘉靖甲寅張溈陽刊本。 天啟乙丑王道焜刊本。 乾隆十六年董氏刊本。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抱經(jīng)堂刊最善。 凌曙注本。 嘉慶乙亥刊本。 明蘭雪堂活字本。 重刻閣本。
右《春秋》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三 獨山莫友之子偲
經(jīng)部六
《孝經(jīng)》類直齋云,《孝經(jīng)》鄭注 ,乾道中刊于京口學(xué)宮,今已無傳。舊在東先生輯本。
《古文孝經(jīng)孔氏傳》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經(jīng)》一卷
舊本題漢孔安國撰。 知不足齋本。 《佚存叢書》本。 近年日本別撰一《孝經(jīng)》鄭注,尤為偽中之偽。知不足齋并刻之。 陽湖孫氏有日本單刻《孝經(jīng)》,刻于永實三年,當(dāng)康熙三十五年。題云“天下至寶,萬世不易人倫孝道經(jīng)”。 (嚴(yán)可均輯刻本,姚氏重刊。 錢獻(xiàn)之繙刊。)
《孝經(jīng)正義》 三卷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明嘉靖初金臺汪諒刊注疏。 南宋閩中看本即世所謂十行本也,間有正德、嘉靖補刻頁。惟《孝經(jīng)》殘缺最多,原頁幾無一二存矣。 阮刻即從十行本開雕。 明皇御注,阮《??庇洝匪鶕?jù),有南宋相臺岳氏本。 《天祿后目》亦有宋岳刊本一部,附音義。桐鄉(xiāng)金氏翔和書屋翻刻相臺本。 同治庚午揚州書局重刊相臺本。 明有正德六年刊本。 近姑蘇張氏翻正德本。 通志堂本合馬范石臺御書石刻本為最舊。 (日本刻北宋小字本。 黎刻卷子本。)
《古文孝經(jīng)指解》一卷
宋司馬光撰。 通志堂本并全載注本。當(dāng)康熙四十五年。
《孝經(jīng)刊誤》一卷
宋朱子撰。 《朱子遺書》本。 《經(jīng)苑》本。
《孝經(jīng)大義》一卷
宋董鼎撰。 通志堂本。 前有熊禾序,蓋元大德九年,鼎子真卿從胡一桂訪禾于云谷山中,以此書質(zhì)禾,禾屬其從兄熊敬刊行。
《孝經(jīng)定本》一卷
元吳澄撰。 通志堂本。 尚有元朱申《句解》一卷。
《孝經(jīng)述注》一卷
明項霦撰。 《借月山房叢書》本。
《孝經(jīng)集傳》四卷
明黃道周撰。 石齋九種本。
《孝經(jīng)大全》二十八卷《或問》一卷附《翼》一卷
明呂維琪撰。 康熙三年呂氏刊。
《御注孝經(jīng)》一卷
順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 內(nèi)府刊本。
《孝經(jīng)問》一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孝經(jīng)全注》一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近日祝桐君刊本。
《孝經(jīng)匯纂》三卷
國朝孫念劬撰輯。 嘉慶四年孫氏強恕堂刊本。
《孝經(jīng)精義》一卷附錄《或問》一卷《馀論》一卷
國朝張敘撰。 乾隆三年刊。
右《孝經(jīng)》類
經(jīng)部七
《五經(jīng)總義》類
《駁五經(jīng)異義》一卷
漢鄭玄撰。 《藝海珠塵》本。 問經(jīng)堂本。 《許鄭遺書》本。 武億刊本。 孔氏鄭學(xué)本。 陳壽祺《疏證》本三卷。 (陽湖莊氏、海寧陳氏兩輯本。)
《鄭注》三卷《補遺》一卷
魏鄭小同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問經(jīng)堂本。 《汗筠齋叢書》本。 《粵雅堂叢書》本。 (《經(jīng)學(xué)匯函》本。)
《經(jīng)典釋文》三十卷
唐陸德明撰。 通志堂本。 抱經(jīng)堂本,附《??庇洝?。 宋撫州公使庫《禮記音義》,通志堂有仿宋單刻本,佳。 蜀大字本《論》、《孟》、《孝經(jīng)》三《音義》,黃丕烈士禮居仿宋亦佳。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第七卷后揭北宋初年??备鞴巽暶翟鞴贂?,有蒙古篆印及文淵閣印。 錢遵王家有葉林宗影抄北宋本,徐、盧并據(jù)以??倍槐M從。阮氏《??庇洝啡該?jù)葉本以校二本。何義門云,旭刻顧伊人所校,滿紙訛謬。武陵顧豹文有宋本,東海未能借較。 張金吾家有殘本一卷。宋列為崇文閣官書,乃《春秋左氏音義》之六,蓋全書之第二十卷也。卷末有“國子監(jiān)崇文閣官書,借讀者必須愛護(hù)。損壞缺失,典掌者不許收受”印記。 《元史?仁宗記》:“皇慶二年六月,建崇文閣于國子監(jiān)?!薄睹魈珜W(xué)志》:“崇文閣,元藏書之所。”《春明夢馀錄》:“國子監(jiān)彝倫堂,明之崇文閣也?!?又有子晉書印,蓋元官書歸汲古者時,可證通志、抱經(jīng)臆改之失。
《七經(jīng)小傳》三卷
宋劉敞撰。 通志堂本。 藤花榭本。 《三劉文集》本。 汪刻叢書本。 《天祿后目》有北宋刊本。 元進(jìn)士劉聞庭臨川刊本。
《程氏經(jīng)說》七卷
不著撰人。 《二程全書》本。 寶誥堂刊本八卷。
《六經(jīng)圖》六卷
宋楊甲撰。 萬歷乙卯吳氏刊本。 又郭刊本。 康熙中汪氏、潘氏二刊本。 乾隆五年六安王皜輯錄本。 乾隆九年鄭之僑本。 《天祿后目》稱,明新都吳繼仕仿宋本極精,書首刻“熙春堂藏板”。又歸修吉堂。每卷末有識語。 又吳繼仕另刻《七經(jīng)圖》。 宋乾道刊本為圖三百有九,《易》七十,《書》五十五 ,《詩》四十七,《周禮》六十五,《禮記》四十三,《春秋》二十九。見苗昌言序 。明計部方公得宋本重刊,長尺五寸,廣二尺。
《六經(jīng)正誤》六卷
宋毛居正撰。 通志堂本。 嘉靖癸未南京重刊宋本。
《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一卷
宋岳珂撰。 乾隆戊申任文???。 《知不足齋叢書》本。 儀征汪氏藤花榭刊本。 吳志忠刊宋本。每半頁八行,行十八字。有明翻本,有新翻本。 粵雅堂刊本。 周展有《讀相臺三經(jīng)隨筆》四卷。 宋有抱經(jīng)樓抄本。
《融堂四書管見》十三卷
宋錢時撰。 《四庫》依瓶花齋鈔本。 宋景定辛酉天臺錢可則刊本。
《四如講稿》六卷
宋黃仲元撰。 嘉靖丙午刊本。 舊鈔本。 板心有“繡佛齋藏本》字。
《十三經(jīng)注疏正字》八十一卷
國朝沈廷芳撰。 盧云,嘉善浦堂原編。
《十三經(jīng)注疏并釋文??庇洝范偎氖寰?
國朝阮元撰。 阮氏刊本。 《經(jīng)解》本。
《石經(jīng)考文提要》十三卷
國朝彭元瑞撰。
《經(jīng)義雜記》三十卷
國朝臧琳撰。 《臧氏叢書》本。
《經(jīng)義述聞》三十二卷
國朝王引之撰。 嘉慶二年刊。 道光七年重定刊于京師。 近揚州有覆本。
《朱子五經(jīng)語類》八十卷
國朝程川撰。 雍正乙巳刊。
《群經(jīng)補義》五卷
國朝江永撰。 《敷文閣匯鈔》本。 阮刊《經(jīng)解》本。 《經(jīng)學(xué)叢書》本。 (《經(jīng)學(xué)叢書》乃璜川吳氏刊也。)
《經(jīng)咫》一卷
國朝陳祖范撰。 乾隆甲申陳氏刊《司業(yè)集》本。
《惜抱軒九經(jīng)說》十七卷
國朝姚鼐撰。 嘉慶丙辰刊于旌德,僅十二卷。 已巳刊于江寧,乃足本。
《九經(jīng)辨字瀆蒙》十二卷
國朝沈炳震撰。 《四庫》依抄本錄。
《古經(jīng)解鉤沉》三十卷
國朝余蕭客編。 乾隆中刊本。
附錄
《古緯書》三十六卷
明孫瑴編。 明刊本。 守山閣本。 《墨海金壺》本。 單刻《尚書中候》,鄭學(xué)本。 照廣閣本。 《許鄭遺書》本。 嘉慶庚午山淵堂活字板本。 余杭刊本。 嘉興本。 吳興本。
《七緯》三十八卷
國朝趙在翰撰。 嘉慶十四年刊。
右《五經(jīng)總義》類
經(jīng)部八
《四書》類
《孟子》單趙注,有乾隆辛丑安邱韓氏刊本。 又孔氏微波榭刻本。皆善。 季滄葦《書目》亦有相臺趙注。 錢曾有舊抄,云以建安監(jiān)本校對,脫誤甚多。 真定梁氏有北宋本,后歸王侍郎之樞。 單《論語集解》十卷,昭文張氏有抄本。 元至正時,日本國人所寫,即錢遵王家物。 《天祿后目》有宋相臺岳氏本《論語》何注十卷,《孟子》趙岐注十四卷,皆附《音義》。
《孟子正義》十四卷
漢趙岐注,其疏舊題宋孫奭撰。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論語義疏》十卷
魏何晏等注,梁皇侃疏。 日本國寬延庚午年根遜志原刊本,當(dāng)康熙二十九年。 乾隆五十一年內(nèi)府刊本。 知不足齋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述古堂藏日本舊抄《論語集解》十卷中,遇“吾”字缺首筆,“語”字亦然。豈避日本諱耶?每卷終注經(jīng)若干字,注若干字。末有“道祐居士重新命工鏤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謹(jǐn)志”兩行。 又有“學(xué)古神德楷法,日下逸人書”一行。正平乃據(jù)割年號,當(dāng)其國天皇貞治三年,中國元順帝二十四年也。見張金吾《藏書志》。 《敏求記》亦載之日本正平本《論語集解》。 光緒八年,遵義黎氏得之日本東京,即于其地付刊。 (鮑本每頁中無“知不足齋”字。)
《論語正義》二十卷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本。 明正德刊本。《養(yǎng)新錄》有跋語,似即阮《??庇洝匪鶕?jù)十行本。 明崇禎丙子,熊九香、熊九敕刊《論》、《孟》注疏,楊鶚序云,“面《十三經(jīng)》中《四書》全本行世,正其訛舛,而馀經(jīng)嗣刻”云云。 (頃見宋刻巾箱本,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三字。首有季滄葦、阮文達(dá)諸印。)
《論語筆解》二卷
唐韓愈撰。 宋刊附《五百家韓集》本十卷。 見《天祿琳瑯書目》及朱竹垞跋。朱謂李太仆家藏。 《敏求記》有十卷本。 《說郛》、《唐宋叢書》不全。 明范氏《二十種叢書》本。 明世學(xué)山本。 《續(xù)百川學(xué)?!繁?。 《藝海珠塵》本。 《墨海金壺》本。
《孟子音義》二卷
宋孫奭撰。 通志堂本。 抱經(jīng)堂校本。 乾隆辛丑安邱韓氏岱云刊本。 黃丕烈刊蜀大字《孝經(jīng)》、《論》、《孟》音義。 孔刻附《章句》后。
《論語拾遺》一卷
宋蘇轍撰。 《兩蘇經(jīng)解》本。 指海本。
《孟子解》一卷
宋蘇轍撰。 《兩蘇經(jīng)解》本。 指海本。
《論語全解》十卷
宋陳祥道撰。 張金吾《志》載舊抄本,題云“重廣陳用之學(xué)士真本《八經(jīng)論語全解義》十卷”。
《孟子傳》二十九卷
宋張九成撰。 《四庫》從南宋刊本傳抄。 汲古閣有影宋精抄本。 季目有宋刊本三十二卷,題《九成孟子解》。 汪士鐘藏北宋本亦二十九卷,缺《盡心》上下。每卷題云,“張狀元《孟子傳》第幾”。結(jié)銜云,“皇朝太師崇國文忠公鹽官張九成子韶”。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頁左端線外標(biāo)篇名。同治丁卯冬,見于胥門。《四庫》所據(jù),豈即此本耶?何闕佚之相同也? (南潯劉氏有宋刻本。)
《尊孟辨》三卷《續(xù)辨》二卷《別錄》一卷
宋余允文撰。 明中葉后,已無完本。 守山閣本。
《中庸集解》三卷
宋石?撰。 《提要》無此條,并見后“《中庸輯略》條”內(nèi)。 道光已酉,友芝曾以衛(wèi)氏《集說》所抄,合今行《朱子遺書集略》合校,刊于遵義。 (元本。)
《大學(xué)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
宋朱子撰。 內(nèi)府仿宋淳祐刊本。 元和吳志忠仿宋本附《考證》。 嘉靖丁亥南康府六老堂刊本。 明刊仿宋本,大字,每卷后有音注。不知何人所刻。每半頁七行,行十五字。 錢塘丁丙收一本,亦七行十五字者,經(jīng)、注句讀有旁抹及方圓圍其文字。異今本處,與吳志忠所言宋本大同。序后及每卷末,皆附《音考》。于名物制度,亦有補益。蓋宋元間翻刻所加,當(dāng)在用以取士后也。其《音考》,字較本書圓活。丁卯秋,客杭見之。 (吳志忠本、明經(jīng)廠本《孟子》皆十四卷。)
《四書或問》三十九卷
宋朱子撰。 《論孟或問》,《朱子遺書》本。 《大學(xué)中庸或問》,元明《四書集注》及明以來《大全》書并附各《章句》之后,坊本始刪去之。 合刻《四書或問》,徐思曠夾注本。 墨潤齋刊本。
《論孟精義》三十四卷
宋朱子撰。 《朱子遺書》本。
《中庸輯略》二卷
宋朱子撰。 明嘉靖乙巳呂信卿刊本。 《朱子遺書》,康熙六十年湖北車雙亭刊本。 墨潤齋刊本。 今行本多錯誤,友芝曾以宋人引據(jù)校于石氏《集解》本。
《論語原意》二卷
宋鄭汝諧撰。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金壺》本。 指海本四卷。 《經(jīng)苑》本。
《癸巳論語解》十卷
宋張栻撰。 通志堂本。 何云所刊據(jù)天一閣抄,未盡可信。 康熙丁丑仇兆鰲刊。 《學(xué)津討源》本。
《癸巳孟子說》七卷
宋張栻撰。 通志堂本。 何云亦據(jù)天一閣抄,后得最精宋本,未能校正修板。 康熙丁丑仇氏刊本。
《四書箋義》十二卷
宋趙德撰。 宋宗室,隱居浙之東湖,號鐵峰。其書《四庫》未收。阮文達(dá)撫浙,曾據(jù)元泰定刊本影抄,進(jìn)呈內(nèi)府。 仁和何元錫刊本。 又守山閣本。
《四書集編》二十六卷
宋真德秀撰。 通志堂本。 《浦城遺書》本。 何云,徐刻從李中麓鈔本,惜未盡善。
《孟子集疏》十四卷
宋蔡模撰。 通志堂本。 何云,尚有《論語集疏》,當(dāng)訪求刻之。
《論語集說》十卷
宋蔡節(jié)撰。 通志堂本。
《中庸指歸》一卷《中庸分章》一卷《大學(xué)發(fā)微》一卷《大學(xué)本旨》一卷
宋黎立武撰。 《學(xué)海類編》本。
《四書纂疏》二十六卷
宋趙順孫撰。 通志堂本。
《大學(xué)疏義》一卷
宋金履祥撰。 雍正己酉金氏藕塘祠塾重刊本。
《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孟子集注考證》七卷
宋金履祥撰。 金氏祠塾刊本 。 4月15日
《四書集義精要》二十八卷
元劉因編。 原本三十卷,今佚二卷。此本至《孟子?滕文公上》而止,亦元人遺笈僅存者,不以殘缺病也。
《四書辨疑》十五卷
元陳天祥撰。 通志堂本。
《讀四書叢說》四卷
元許謙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八卷?!恫貢尽吩?,《元史》載許謙《四書叢說》二十卷,蓋本黃晉撰《墓志》?!督?jīng)義考》云未見?!端膸臁匪?,闕佚已多。是本凡《大學(xué)》一卷,《論語》三卷,《中庸》、《孟子》各二卷,首尾完整,信希有之書。惟與史不符,或是經(jīng)后人合并歟? 又有不全元刊本六卷,卷數(shù)同。缺《大學(xué)》、《論語》中卷。 仁和何元錫刊巾箱本,八卷完善,與趙德《四書箋義》合刊。 《平津館藏書目》有元刊《讀論語叢說》上、中、下三卷黑口本,每頁小字三十二行,行二十六字。 《經(jīng)苑》本。 阮氏從元刊本抄《論語叢說》三卷進(jìn)呈,又抄《中庸叢說》二卷。 (德清徐氏修吉堂有元刊本三卷,嚴(yán)修能抄錄一過。)
《四書通》二十六卷
元胡炳文撰。 通志堂本。 近年有重刊本。 武林朱勛單刻本。 元刻本每半頁十一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一。
《四書通證》六卷
元張存中撰。 通志堂本。 蔣生沐有元刊本,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
《四書疑節(jié)》十二卷
元袁俊翁撰。 《四庫》依元板傳抄入錄。
《四書經(jīng)疑貫通》八卷
元王充耘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傳錄,尚首位完具,惟第二卷中脫一頁,第八卷中脫一頁,無從校補,則亦僅存之笈。
《四書纂箋》二十八卷
元詹道傳撰。 通志堂本二十六卷。
《四書輯釋》三十六卷
元倪士毅撰。 朱考曰存。天一閣有刊本。
《四書通旨》六卷
元朱公遷撰。 通志堂本。
《四書管窺》八卷
元史伯璿撰。 《四庫》依汲古閣抄本,云明初有二刻本,皆佚。 《總目提要》引《東楊里集》稱有四冊,刻板在永嘉郡學(xué)。永嘉葉琮知黃州府,又刊置府學(xué)。 (朱述之云,項幾山有足本 。)
《大學(xué)中庸集說啟蒙》二卷
元景星撰。 通志堂本。
《四書待問》二十二卷
元蕭鎰編。鎰字南金,臨江人。因當(dāng)時取士,以經(jīng)說為試藝,首歷采宋元儒自朱子、張南軒以下十三家說而折衷之,亦間取時文不背師說者,設(shè)為問答之義。 阮氏曾進(jìn)呈。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季目有元刊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三字。后有“泰定丁卯春,仲虞氏務(wù)本堂刊”木記。
《四書大全》三十六卷
明胡廣等奉敕撰。 明刊本。 高麗國刊本。
《四書蒙引》十五卷《別附》一卷
明蔡清撰。 明刊本。 初稿十四卷,蔡氏門人季墀刊。 此類所著錄元明以來解義,率皆淺略膚漫,言考證者,尤駁雜無謂。要以虛齋《蒙引》為最精當(dāng),馀則居正《直解》、林希元《存疑》、王樵紹《聞編》,皆頗樸實暢達(dá),而較之《蒙引》,則遠(yuǎn)不及矣。
《四書因問》六卷
明呂柟撰。 嘉慶悟午重刊本。
《問辨錄》十卷
明高拱撰。 明刊。
《論語類考》二十卷
明陳士元撰。 明刊本。 《湖海樓叢書》本。 《歸云別集》本。
《孟子雜記》四卷
明陳士元撰。 明刊本。 《湖海樓叢書》本。 《歸云別集》本。
《論語商》二卷
明劉宗周撰。 《四庫》依抄本錄。 《劉子全書》本。
《四書留書》四卷
明章世純撰。 原刊本作《章子留書》。原十卷,馀四卷泛作儒家言。入《存目》。
《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
康熙十六年,大學(xué)士庫勒納等奉敕編。 康熙內(nèi)府刊本。
《四書近指》二十卷
國朝孫奇逢撰。 容城刊本。
《孟子師說》二卷
國朝黃宗羲撰。 刊本。
《大學(xué)翼真》七卷
國朝胡渭撰。 小酉山房刊本。 小山堂有竹軒寫本,歐書絕精。 (刊板今歸丹鉛精舍。)
《四書講義困勉錄》三十七卷
國朝陸隴其撰。 康熙中刊本。 又有《續(xù)錄》六卷。
《松陽講義》十二卷
國朝陸隴其撰。 天德堂刊本。
《大學(xué)古本說》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馀論》一卷《論語劄記》二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論語稽求篇》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四書賸言》四卷《補》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大學(xué)證文》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四書釋地》一卷《續(xù)》一卷《又續(xù)》二卷《三續(xù)》二卷
國朝閻若璩撰。 眷西堂本。 坊覆本非一。 阮《經(jīng)解》本。 樊廷枚《四書釋地補》一卷《續(xù)補》一卷《又續(xù)補》一卷《三續(xù)補》一卷。 嘉慶丙子刊本。 宋翔鳳《四書釋地辨證》二卷,《樸學(xué)齋叢書》刊本。 阮刻《經(jīng)解》本。
《四書劄記》四卷
國朝楊名時撰。 《楊氏全書》本。
《此木軒四書說》九卷
國朝焦袁熹撰。 康熙丙子刊本。 《書三昧齋叢書》本。
《鄉(xiāng)黨圖考》十卷
國朝江永撰。 潛德堂本。 覆板本非一。 又有巾箱本。
《四書逸箋》六卷
國朝程大中撰。 乾隆中刊本。 《墨海金壺》本。 海山仙館本。 《粵雅堂叢書》本。
右《四書》類
經(jīng)部九
《樂》類
殘本《樂書要錄》三卷
唐武后時官書,原十卷。 日本國猶存此殘本,天瀑山人以活字印入《佚存叢書》。其所引古書,今頗罕見。阮氏曾進(jìn)呈。
《皇祐新樂圖記》三卷
宋阮逸、胡瑗奉敕撰。 宋皇祐五年刊大字本。 胡心耘有校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張金吾藏影寫《新樂圖記》,卷末有“皇祐五年十月初三日奉圣旨開板印造”兩行。
《樂書》二百卷
宋陳旸撰。 宋慶元已未陳岐命林子沖校刊本。半頁二十六行,行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雙行注或二十二,或至二十六字。 元至正丁亥刊本。 明鄭世子刊本。 張溥刊本。 昭文張氏元至正本,有《目錄》二十卷。有《至正丁亥秋七月,福州路儒學(xué)教授林光大合刻禮樂書后序》。 陳岐假守盱江閱軍所,藏有《禮書》而《樂書》未睹,從其家得副本,令建昌軍南縣主簿林子沖??币孕?。 郘亭有殘本,存《目錄》一卷,一之八,十七之四十四,百三十三之百三十九,百五十四之百七十二,百八十七之二百,僅七十六卷。卷末跋書林子沖,《目錄》前題名作宇沖。
《律呂新書》二卷
宋蔡元定撰。 《性理大全》本。 雍正中周模注本。 乾隆中羅登選《箋義》本。
《瑟譜》六卷
元熊朋來撰。 《墨海金壺》本。 指海本。 《經(jīng)苑》本。 粵雅堂本。
《韶舞九成樂譜》一卷
元余載撰。 《墨海金壺》本。
《律呂成書》二卷
元劉瑾撰。 《墨海金壺》本。
《苑洛志樂》二十卷
明韓邦棋撰。 明嘉靖刊本。 康熙二十二年吳氏刊。 乾隆十一年薛氏刊。 《陸清獻(xiàn)日記》述孟長安言,容城舊有《苑洛志樂》板,與吳巡道所刻為三。
《鐘律通考》六卷
明倪復(fù)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錄。
《樂律全書》四十二卷
明朱載堉撰。 明刊本,實三十八卷。
《御纂律呂正義》五卷
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撰。 內(nèi)府刊本。
《欽定詩經(jīng)樂譜》三十卷
乾隆五十三年奉敕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古樂經(jīng)傳》五卷
國朝李光地撰。 《榕村全書》本。
《古樂書》二卷
國朝應(yīng)撝謙撰。 《四庫》依抄本錄。
《圣喻樂本解說》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皇言定聲錄》八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竟山樂錄》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李氏學(xué)樂錄》二卷
國朝李塨撰。 《西河全書》本。
《樂律表微》八卷
國朝胡彥升撰。 耆學(xué)齋刊本。
《律呂新論》二卷
國朝江永撰。 守山閣本。
《律話》三卷
國朝戴長庚撰。 道光癸巳戴氏刊本。
《音分古義》二卷《附》一卷
國朝戴崿士撰。 咸豐庚申,杭州城失守死之。是書以無錫華翼綸借觀得存。同治丙寅,彝兒在滬上見華氏錄本,借抄以備影山之藏。聞戴稿歸其子者,且失之矣。
右《樂》類
經(jīng)部十
嘉靖乙酉,張景華刊《爾雅注》三卷,與雪窗本合。亦附音釋于注下。雪窗本誤處,此有不誤,蓋從景泰馬諒本出也。
右樂類
小學(xué)類《爾雅》單注有明嘉靖三年張景華刊本。 嘉靖十七年吳元恭刊本。 郎奎金《五雅》本。 有臧庸堂仿元雪窗書院本。 顧廣圻仿吳元恭本。 福屨堂附《釋文》本。 曾燠刊影宋繪圖單注本。 清芬閣重刊福履堂本。 道光乙酉,金陵陳宗彝抱獨廬重刊明景泰丙子馬諒校本。 鐘人杰本。 胡文煥《格致叢書》本。 曲阜孔氏本。 (近坊間繙顧本。巴陵方功惠繙臧庸堂本。又見明畢效欽本。)
《爾雅注疏》十卷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提要》作十一卷。 閩、監(jiān)、毛、殿、江西五種本。 阮氏所據(jù)有黃丕烈藏宋刊單疏本,半頁十五行,行三十字。 又有元刊明修注疏本,半頁九行,行二十字。 宋刊單疏,吳門袁氏有之。注與疏本別行,故復(fù)述注文。 張金吾有元刊元印本十卷,完善,無補換之頁。首有“汲古閣”、“西河季子之印”兩印?!稜栄攀琛窡o南宋十行本、北宋單疏外,此為最古。 元雪窗書院本三卷,《釋訓(xùn)》“綽綽、爰爰,緩也?!弊⒃疲骸敖詫捑徱??!庇朴啤⒎Q稱、丕丕、簡簡、存存、懋懋、庸庸、綽綽,盡重語。元本及閩、監(jiān)、毛本俱脫。序下有“雪窗書院新刊”八字 ,故稱雪窗本。字體與唐石經(jīng)同。每頁二十行,行經(jīng)十九字,注二十六字。注下連附音起,于本字上加圈為識。校諸注疏本,獨為完善。 元大德乙亥曹氏進(jìn)德齋刊本,半頁八行,行十六字。 影宋蜀大字本《爾雅注》,大字每半頁八行,行十五、十六字不等,小字雙行,行二十一字。遵義黎氏得之日本東京,及于其處刊行。 (黎刻蜀大字本。陸心源刻單疏本。)
《爾雅注》三卷
宋鄭樵撰。 《津逮秘書》本。 學(xué)津本。 候官鄭杰已亥刊巾箱本。 嘉慶黔中刊本。 鄭坦刊本,注亦大字。
《爾雅新義》十卷
宋陸佃撰。 嘉慶戊辰三間草堂刊。 《四庫》未收。 阮氏進(jìn)呈。 (粵雅本。)
《爾雅正義》二十卷。
國朝邵晉涵撰。 乾隆戊申刊本。 京覆本。 阮《經(jīng)解》本。
《爾雅義疏》二十卷
國朝郝懿行撰。 阮《經(jīng)解》本。 咸豐初陸刊本。 又淮上刊本。
《爾雅補郭》二卷
國朝翟灝撰。 刊本。
《爾雅釋地四篇注》一卷
國朝錢坫撰。 《錢氏四種》本。
《小爾雅》一卷
漢孔鮒撰。 《四庫》附《孔叢子》中,入之《存目》。 有李軌注。 宋咸注。 本朝有王煦撰《疏證》八卷。 宋綿初《訓(xùn)纂》 卷。 并刊本。
《方言》十三卷
漢楊雄撰。 《漢魏叢書》本。 《格致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胡文煥《百名家書》本。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戴震《疏證》,微波榭本。 抱經(jīng)堂校本。 宋有慶元庚申刊本。 明陳與郊編《方言類聚》四卷,萬歷甲辰刊。依《爾雅》例,分十六門,頗易尋檢?!端膸臁啡搿洞婺俊分小?《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十三卷,昭文張氏有藏影宋本,云即戴氏《疏證》所稱曹毅之本也。末有“正德乙巳夏五,得曹毅之宋刊本手影”一行。又有“丙辰九月,戴之補抄”一行。卷十“膊,凡也?!弊ⅲ骸按艘袅x所未詳?!备鞅尽按恕闭`“皆”。十一“南楚之外謂之蟅蟒?!弊ⅲ骸耙嗪敉E蛨?!备鞅尽巴E蛨”俱誤“吒?”。是二處似勝而戴校未及。
《釋名》八卷
漢劉熙撰。 漢魏本。 格致本。 《古今逸史》本。 《五雅》本改題《逸雅》。 《百名家書》本。 鐘評《秘書》本。 宋刊本八卷,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本。 昭文張氏有殘本。 明畢效欽本八卷。 諸邦倫刊及《夷門廣牘》本一卷。 孫星衍有明翻陳道人本。 篆字本。 吳志忠本。 孫志殘宋本,存一至四。 (呂柟繙陳道人本。)
《釋名疏證》八卷《補遺》一卷《續(xù)纂》一卷。
國朝畢沅撰。 經(jīng)訓(xùn)堂刊。 又有篆文一本,江聲寫本。
《廣釋名》二卷
國朝張金吾撰。 刊本。
《廣雅》十卷。
魏張揖撰 。 漢魏本。 格致本。 《逸史》本。 《五雅》本。 明正德庚辰吳郡本。 王懷祖云,《廣雅》除宋本外,畢效欽本最佳。 張金吾有明支硎山人舊抄《博雅》十卷,有顧千里跋。 (盧抱經(jīng)、嚴(yán)修能皆有校本。)
《廣雅疏證》十卷附曹憲《音義》十卷
國朝王念孫懷祖撰。 子引之續(xù)成刊。
《匡謬正俗》八卷
唐顏師古撰。 雅雨堂本。 《藝海珠塵》本。
《群經(jīng)音辨》七卷
宋賈昌朝撰。 張氏澤存堂刊本。 《天祿后目》有宋本三部。 宋初刊于崇文書院,南渡后再刊于臨安府學(xué),三刊于汀州寧化縣學(xué)。 樂意軒有翻宋本。 粵雅堂刊本。
《埤雅》二十卷
宋陸佃撰。 《格致叢書》本。 《五雅》本。 明初顧棫刊本。 成化己亥刊本。 嘉靖元年贛州府清獻(xiàn)堂本。 乾隆間有活字本。 明正統(tǒng)九年,贛州通判鄭暹刊。 明牛衷增修本四十二卷,名《埤雅廣要》?!端膸臁啡胄≌f家。 宋宣和七年,其子宰始刊板。后其五世孫壑知贛州,又刊于郡庠。 (季目有金本三十卷。)
《爾雅翼》三十二卷
宋羅愿撰。 明新安畢效欽刊。 《五雅》本。 《格致叢書》本。 天啟中羅氏刊。 學(xué)津刊元洪焱祖《音釋》本。 嘉慶已未重刊明本。 宋咸淳庚午刊本。 元延祐庚申,郡守朱霽重刊本。
《駢雅》七卷
明朱謀?撰。 明朱氏刊本。 借月山房本。 澤古齋本。
《駢雅訓(xùn)纂》十六卷
國朝魏茂林撰。 道光二十五年刊。
《字詁》一卷
國朝黃生撰。 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指海本。 道光壬寅,族從孫黃承吉合《字詁》、《義府》刊本。
《續(xù)方言》二卷
國朝杭世駿撰。 《杭氏七種》本。 《藝海珠塵》本。 程際盛《續(xù)方言補正》二卷,《程氏遺書》本。亦見《藝海珠塵》本。
《別雅》五卷
國朝吳玉搢撰。 耆經(jīng)堂刊本。 (滂喜齋本。)
《經(jīng)傳釋詞》十卷
國朝王引之撰。 王氏刊本。 揚州刊本。 阮《經(jīng)解》本。 守山閣本。
《十雅并注》二十卷。
國朝夏昧堂撰。 夏氏刊本。 又先刊無注本。
右小學(xué)類訓(xùn)詁之屬
《急就章》四卷
漢史游撰。 《玉海附刊》本。 元本。 格致本。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岱南閣巾箱本有《考異》一卷。 《抱獨廬叢刻》有《經(jīng)文草書》一卷。 (黎刊日本人寫本。)
《說文解字》三十卷
漢許慎撰。 宋徐鉉等補音并加增《新附字》。 汲古閣大字本。 朱筠重刊汲古本。 孫氏平津館仿宋小字本。 藤花榭仿宋小字本。 黃丕烈有宋刊小字本十五卷,段懋堂曾取以校訂。 浦氏翻刻孫本。 同治十二年,番禺陳昌治繩齋刊本《說文解字》一行本,附《通檢》六卷,番禺黎永椿編集。
《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二卷
宋李燾重編。 明萬歷戊戌,陳大科刊大字本。 明刊中字本。 天啟七年,世裕堂重刊。 又孫西浦翁刊大字本,劣。其子見易跋。
《說文解字補義》十二卷
元包西魯撰。 《四庫》未收,阮元曾進(jìn)呈。 西魯字魯伯,進(jìn)賢人,至元乙未自序。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今歸上海郁氏。
《說文長箋》一百卷。
明趙宦光撰。 有萬歷丙午刊本。 《四庫》入《存目》。 又有《六書長箋》七卷,同時刊。亦入《存目》。
《說文解字注》三十卷附《六書音韻表》二卷
國朝段玉裁撰。 段氏經(jīng)韻樓刊本。 玉裁又有《說文訂》一卷,專訂毛扆刊本改宋之誤。
《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新附考》六卷《續(xù)考》一卷
國朝鈕樹玉撰。 鈕氏刊本。
《說文斠詮》十四卷
國朝錢坫撰 。 錢氏刊本。
《說文校議》十五卷
國朝嚴(yán)可均撰。 嚴(yán)氏刊本。 又有《說文聲類》二卷。
《說文義證》五十卷
國朝桂馥撰。 有山東刊本。 同治九年,湖北崇文書局刊本。
《說文釋例》三十卷《句讀》二十卷
國朝王筠箓友撰。 《句讀》道光庚戌刊,《釋例》先十四年丁酉刊。筠,安邱人。
《唐本說文木部箋異》
友芝撰。 同治二年,湘鄉(xiāng)曾相國刊于安慶幕府。
《說文系傳》四十卷
南唐徐鍇撰。 汪啟淑刊大字本。馬氏《龍威秘書》小字本。馬出于汪,并多錯脫。 道光十九年,戚刻仿宋本最善。附承培元《??庇洝啡?。 殘宋本半頁七行,行大字十四,小字二十二。存《通釋》第三十至末,凡十一卷。寒山趙宦光舊物,曾藏黃丕烈家。 (姚氏重刊本。 吳寶恕重刊本。 蘇州局本。)
《說文系傳考異》四卷
國朝汪憲撰。 道光丁酉,瞿世瑛氏清吟閣刊本。
《說文系傳校錄》三十卷
國朝王筠撰。 刊本。
《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
南唐徐鍇撰。 元刊本。 明巡撫李顯刊本。 函海本。 行款與李本同,蓋出李本。 同治甲子,吳縣馮桂芬據(jù)影抄宋本刊,無新附字,無后序,無羼入“萰、?”等俗字。
《重修玉篇》三十卷
梁顧野王撰。 張士俊澤存堂仿宋本。 新安汪氏明善堂本。 曹楝亭五種本。 道光中湘潭鄧氏覆張本,劣。附《札記》。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三部。 明司禮監(jiān)本,部次稍不同,注亦稍略,然仍是宋人重修之本。 萬歷初,元益王府刊本。 汪士鐘家有北宋本。 (《原本玉篇殘卷》,黎氏在日本刊。)
《干祿字書》一卷
唐顏元孫撰。 石本在潼州。 宋寶祐丁巳,衡陽陳蘭孫刊本。 馬曰璐仿宋重雕,與蜀石多不同。 又有柏鄉(xiāng)魏公刊本。 《四庫》稱別本入《存目》。 《夷門廣牘》本。 《格致叢書》本。 龔氏刊本。
《五經(jīng)文字》三卷。
唐張參撰。 石本。 馬氏叢書樓刊本。 微波榭刊本。 顧氏玲瓏山館重刊本。
《九經(jīng)字樣》一卷
唐唐玄度撰。 石本。 叢書樓本。 微波榭本。 玲瓏山館本。 汪刻叢書本。 趙谷林重刻五代和凝本。
《汗簡》三卷《目錄序略》一卷
宋郭忠恕撰。 康熙癸未汪立名刊本。 馮已蒼手抄本七卷,在昭文張氏。 又孫本芝抄本。
《佩觽》三卷
宋郭忠恕撰。 宋萬玉堂本,末頁中縫有“周潮繕寫”四字。 萬玉堂《太玄》末頁亦有“海虞周潮書”五字,蓋出一手。 明初仿宋刊本。 澤存堂本。 《續(xù)知不足齋》本。 《唐宋叢書》本。 海寧許氏仿宋刊本。 鎖氏特健藥齋???。 端始堂本。
《古文四聲韻》五卷
宋夏竦撰。 乾隆己卯汪啟淑刊本。 又云《集古文韻》。 天一閣宋紹興己丑浮屠寶達(dá)重刊本,即吾衍所謂僧翻本。 汪氏據(jù)汲古閣影寫宋刻付雕,有慶歷四年竦《自序》。
《類篇》四十五卷
宋司馬光撰。 楝亭《曹氏五種》本十五卷,分卷上、中、下。
《五音類聚四聲篇?!肥寰?
金韓道昭撰。 全引《玉篇》,增字增義,改并部次以成,可?!队衿贰?《四庫》入《存目》中。明成化官刊,合《五音集韻》。后有數(shù)刊。
《鐘鼎款識》一卷
宋王厚之撰。 阮氏刊本,板式極大。 近年粵東重刊本。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
宋薛尚功撰。 石刻宋拓本,嘉善程氏有之。 明萬歷間朱印本,訛闕甚多。 崇禎中朱謀堙???。 阮刊本。
《復(fù)古篇》二卷
宋張有撰。 昭文張氏有明初刊。 元吳均增補題《補復(fù)古篇》。 吳均仲平增補之。 本卷上分子卷三卷,下分子卷五卷。吳方山藏書,見張氏志。 明萬歷中黎民表刊。 安邑葛氏刊本。 淮南局本。
《續(xù)復(fù)古篇》四卷
元曹本撰。本字子學(xué),大名人。嘗為都昌丞,后佐信州幕,與太仆危素友善。好古篆,下筆深穩(wěn)。是書因張有所分六類而益其二,曰字同音異,曰音同字異。成于至正十二年,溯始功已十九年。 阮氏曾以抄本進(jìn)呈,尚缺上正下訛一類。 (近姚彥侍刊本。)
《漢隸字源》六卷
宋婁機撰。 汲古閣本。 丁杰刊本。 張金吾有汲古舊抄本。
《隸韻》十卷《考證》一卷
宋劉球撰。 刊本。嘉慶十五年,秦恩復(fù)刊。首存《殘碑目》一卷及球《進(jìn)表》半篇。十卷末行有“御前應(yīng)奉沈亨刊”七字,蓋當(dāng)日奏進(jìn)奉刊之本。《考證》則翁方綱所記,阮氏曾以進(jìn)呈。
《集篆古文韻海》五卷
宋杜從古撰。字唐稽,里居未詳。《自序》稱“朝請郎尚書職方員外郎”。是編依舊抄影寫。從古以《汗簡》、《古文四聲韻》缺佚未備,因而廣之?!缎颉吩啤氨取都崱穭t不足,較《韻略》則有余。視竦所集,則增數(shù)十倍矣。”《書史會要》云:“宣和中,從古與米友仁、徐兢同為書學(xué)博士。高宗稱先皇帝席書,設(shè)學(xué)養(yǎng)士,獨得杜唐稽一人?!庇^其書,所譽良不虛。 阮氏曾進(jìn)呈。
《班馬字類》五卷
宋婁機撰。 明刊本。 今澤存堂張士俊刊。 馬氏玲瓏山館仿宋本,題《史漢字類》。其板后歸吳興倪氏鋤經(jīng)堂。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六部。 昭文張氏有抄本,附宋李曾伯《補遺》一千二百三十九字,隨婁本依韻編入。有《景定甲子刊書自序》。 海昌蔣氏刊婁本。
《字通》一卷
宋李從周撰。 寶祐甲寅虞兟刊本。 知不足齋本。
《六書故》三十三卷
宋戴侗撰。 明嶺南張萱刊本。 乾隆四十九年,蜀李鼎元刊本。
《龍龕手鏡》四卷
遼僧行均撰。 函海本。 汪氏叢書本。 遼板每半頁十行,每行大小三十字不等。 仁和瞿氏所藏。
《六書統(tǒng)》二十卷
元楊恒撰。 元至大戊申刊本。 元統(tǒng)重修。 明翻元本。 張目謂元本卷末有“三年八月,江浙等處儒學(xué)提舉余謙補修”一行?!叭辍鄙袭?dāng)是元統(tǒng),蓋至大刊元統(tǒng)補修本。 同治已巳在蘇肆見一本,其首倪堅序。
《續(xù)古篆韻》六卷
元吾邱衍撰。 《四庫》未收。 阮氏曾進(jìn)呈,依舊抄影寫。 道光丙申,陳仲彝抱獨廬刊本。 (《周秦刻石釋音》一卷,嘉靖十年刊本,行十七字。)
《增廣鐘鼎篆韻》七卷
元臨江楊銁信文甫集。宋王楚作《鐘鼎篆韻》,薛尚功廣其一卷為七卷,信文又博采以補未備,益以黨世杰《集韻》。其所增以“楊增”別之。 延佑甲申馮子振序。 昭文張氏有抄本。 阮氏曾以進(jìn)呈。其《提要》云,卷末有洪熙侯書籍印,蓋明本也。
《字鑒》五卷
元李文仲撰。 澤存堂刊本。 近年許槤刊本。
《說文字原》一卷《六書正訛》五卷
元周伯琦撰。 元至正乙未刊本。 嘉靖元年于氏刊本。 成化本。 崇禎甲戌,胡正言重刊本。 張目《字原》有影元刊本,《正訛》有元刊本。
《篆法偏旁點畫辨》一卷《釋篆法辨》一卷
元應(yīng)在撰。 明刊本。根據(jù)篆書以訂隸楷之誤。述古堂及《補元藝文志》皆著錄,而不知其名。 張金吾《藏書志》。
《漢隸分韻》七卷
不著撰人。 元刊本。 明刊本。 《格致叢書》本。 乾隆壬辰辨志堂刊本。
《六書本義》十二卷
明趙撝謙撰。 明正德己卯于器之刊本。 秦川胡文質(zhì)刊本。
《奇字韻》五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只一卷。
《古音駢字》一卷《續(xù)編》一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
《俗書刊誤》十二卷
明焦竑撰。 見過齋本。
《字?jǐn)仭匪木?
明葉秉敬撰。 杭人潘之琮刊本。 顧氏玲瓏山館重刊本。
《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康熙五十五年,大學(xué)士張玉書等奉敕撰。 康熙內(nèi)府刊本。 江南覆本。 海昌陳氏刊本。 道光重校內(nèi)刊本。 王引之撰《??庇洝肥?,王氏刊本。 汪汲《字典記》云,共四萬九千三十字。
《欽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
乾隆二十八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欽定增訂清文鑒》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 二卷
乾隆三十六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清文備考》六卷
國朝戴榖撰。 刊本。
《清文啟蒙》四卷
國朝舞格撰。 作忠堂刊本。
《欽定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三十三卷
乾隆四十四年,大學(xué)士阿桂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未入《提要》。
《小學(xué)鉤沉》十九卷
國朝任大椿輯。 汪廷珍刊本。 近人刊本。
《篆隸考異》二卷
國朝周靖撰。 《四庫》依長洲文倉手抄本。 云未有刊板。 陸心源藏其手稿八卷。
《經(jīng)籍纂詁》一百六卷附《補遺》一百六卷
國朝阮元撰。 嘉慶四年刊。
《謬篆分韻》五卷《補》一卷
國朝桂馥撰。 原刊本。
《隸辨》八卷
國朝顧靄吉撰。 項氏玉淵堂刊本。 乾隆癸亥黃晟翻項本。
《隸篇》十五卷《續(xù)》十五卷《再續(xù)》十五卷
國朝翟云升撰。 道光十八年刊。
右小學(xué)類字書之屬
《廣韻》五卷
不著撰人。 明司禮監(jiān)本。 顧亭林刊本。 又有麻沙小字,題乙未歲明德堂刊。似是元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麻紗本。 (黎刊元本。)
《重修廣韻》五卷
宋大中祥符四年,陳彭年等奉敕撰。 張士俊仿宋本,佳。 新安汪氏明善堂本。 曹楝亭本,末入聲注不全。 陸丹叔藏有宋刊本。 長沙鄧刊張本,劣。 (黎刊宋本。)
《集韻》十卷
宋丁度等撰。 曹楝亭五種本。 昭文張氏有余蕭客精校本。 嘉慶甲戌,顧廣圻重修曹板。曹氏刊本,謬誤甚多。中有一卷,全出改竄者,須用宋本校正。 吳鐘駿有毛氏影抄本,阮蕓臺、段懋堂題跋。 陳小鐵有段玉裁、鈕樹玉合校本。 汪遠(yuǎn)孫有從宋板校本。 仁和瞿氏有影宋抄本。
《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檢例》一卷
宋司馬光撰。 昭文張氏舊抄,較《大典》本完善。 《墨海金壺》本。 毛抄影宋本一卷。 五硯樓袁氏校本一卷,與《敏求記》合。今藏胡心耘家,無《檢例》。 愛日精廬舊抄,首曰“《切韻指掌圖要括》”。 邵氏《檢例》大半襲《要括》原文,或即溫公之《檢例》歟?有自序,有嘉定癸亥《董一南序》。 (陸心源刊本。)
《韻補》五卷
宋吳棫撰。 明初刊本。 嘉靖元年,陳鳳梧重刊本上下卷。 《天祿后目》有刊本。 山西楊氏新刊叢書本。 高宰平有元刊本。 大字宋本。 中字宋本。 小字古體明刊本。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五卷附《貢舉條式》一卷
宋丁度撰。 曹楝亭五種。 《四庫》據(jù)常熟錢氏影宋抄本,所附《條式》,曹刻無之。
《增修校正押韻釋疑》五卷
宋歐陽德隆撰。 《提要》云,久無刊本。 此本從宋槧抄出,曹寅所刊別本序中闕六字,《條例》中缺二字,此本皆完,知寅未見也。邵本朱記。
《新編分類增注正誤決疑韻》一卷
本五卷,存入聲屋至三十四之一卷。 宋巾箱本,每韻前列“字畫之誤”、“音韻之疑”兩類,每字下凡字同音異、字異義同者,辨正頗為精審,尤致謹(jǐn)于避諱。其書特備場屋之用,自來無著錄者,而宋刊、宋印可愛。見張金吾《續(xù)志》。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
宋毛晃增注。 明刊多訛誤。 《四庫》依宋寶佑四年蜀中刊本著錄。 宋刊有紹定庚寅上巳重刊本,藏邵僧彌家。后歸顧抱沖。 淳佑四年高衍孫著本。 元刊本卷一后,有“至正辛丑,妃仙興慶書堂新刊”木印。有曹子清刊本。 顧亭林云,于六合湯盛宏濩處得宋刻,其端云“男進(jìn)士居正??卦觥?。光宗、寧宗諱并回避,則寧宗以后刊本也。
《平水新刊韻略》五卷
金王文郁撰。 昭文張氏有此書,系元大德刊本。
《九經(jīng)補韻》一卷
宋楊伯嵒撰。 《百川學(xué)海》本。 《古今逸史》本。 秦氏《汗云齋叢書》本,附錢侗《考證》本。
《新刊韻略》五卷
金王文郁撰,并舊韻二百六部為一百六部。所并之韻,韻首一字以魚尾隔之。是書金正大已丑初刊,尚有元大德刊本。其成書先劉淵二十四年。就《韻會》所引考之,蓋襲取文郁書而稍增損之。卷末有“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軒王宅印”木印。黃蕘圃藏,錢竹汀跋。見張氏《藏書志》。
《五音集韻》十五卷
金韓道昭撰。 元至正庚寅重刊小字本。 明成化丁亥刊小字本。 成化庚寅重刊本。 正德乙亥刊大字本。 萬歷已丑刊本。
《古今韻會》三十卷
元熊忠撰。 元刊本載熊忠《序》,稱黃先生作《古今韻會》,惜其篇帙浩瀚,因取《禮部韻略》,增以毛、劉二《韻》及經(jīng)傳當(dāng)收未載之字,別為此書。 昭文張氏、上海郝氏皆有元刊本。 明嘉靖乙未,江西提學(xué)李愚谷刊本。 日本國據(jù)嘉靖本重刊。 (淮南局本。 姚氏刊本。)
《四聲等子》一卷
不著撰人。 元刊本。每半頁十三行,行十八字。 萬歷五年,崇德圓通庵僧如彩單刊板。半頁十三行,行十八字。 增一經(jīng)刊本。
《經(jīng)史正音切韻指南》一卷
元劉鑒撰。 明成化丁亥,釋文儒刊本。附《改并五音篇》后。 萬歷已丑刊本。亦附《改并篇韻》后。 今康熙甲子,釋恒遠(yuǎn)單刊本。
《洪武正韻》十六卷
明樂韶鳳等奉敕撰。 明初官本。 隆慶辛卯重刊本。
《古音叢目》五卷《古音獵要》五卷《古音馀》五卷《附錄》一卷
明楊慎撰。 此下六種,二十二卷,明嘉靖李元陽中溪刊本。 升庵戍滇,與李元陽最善。 函海本。
《古音略例》一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 李元陽刊本。
《轉(zhuǎn)注古音略》五卷
明楊慎撰。 函海本。 李元陽刊本。
《毛詩古音考》四卷
明陳第撰。 《一齋全書》本。 又閩中徐氏明刊本。 龍氏《敷文閣匯鈔》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屈宋古音義》三卷
明陳第撰。 《一齋全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欽定音韻闡微》十八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欽定同文韻統(tǒng)》六卷
乾隆十五年,莊親王允錄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朱墨本。
《欽定葉韻匯輯》五十八卷
乾隆十五年,大學(xué)士梁詩正等奉敕撰。 內(nèi)刊本。
《欽定音韻述微》三十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 《佩文詩韻》所收,一萬二百五十二字。
《音論》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詩本音》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易音》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阮《經(jīng)解》本。
《唐韻正》二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古音表》二卷
國朝顧炎武撰。 《音學(xué)五書》本。
《韻補正》一卷
國朝顧炎武撰。 《亭林十書》本。 指海本。
《聲類表》十卷
國朝戴震撰。 《戴氏遺書》本。
《聲韻考》四卷
國朝戴震撰。 《戴氏遺書》本。 段氏經(jīng)韻樓本。 《貸園叢書》本。
《古今通韻》十二卷
國朝毛奇齡撰。 康熙甲子史館刊本。 《西河全書》本。
《易韻》四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唐韻考》五卷
國朝紀(jì)容舒撰。 守山閣刊本。
《古韻標(biāo)準(zhǔn)》四卷
國朝江永撰。 《貸園叢書》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指海本。 《音學(xué)辨微》一卷。 《粵雅堂叢書》本。
右小學(xué)類韻書之屬
附錄
《六藝綱目》二卷
元舒天民撰。 元至正甲辰刊本。 近年劉喜海刊本。 指海本。 楊以增刊本。 金陵朱述之刊本。 近汪鳴鑾刊,或即劉舊板引耶?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四 獨山莫友芝子偲
史部一
正史類明南監(jiān)板《二十一史》,或取他省舊刊,附官刊《元史》。不足之部,則新刻足之。其式大小、行疏密,皆不一律。以嘉靖印者為最佳。后來所收舊板,遞有修補,不足貴矣。其板至嘉慶間,乃毀于火。然至雍、乾以來印者,不可讀矣。 收南監(jiān)本,能得嘉靖前舊刊諸種,益以嘉靖新刊,初印數(shù)種,乃為最佳。梅伯言、路小洲兩家俱有初印本,當(dāng)是嘉靖時印,未必諸舊刊皆初印也。 明北監(jiān)板。萬歷間依南監(jiān)本重寫,刊為一律。雖較正齊,而不如南監(jiān)舊印之少訛字??滴蹰g通修補一過,其板至今猶存。然自乾隆殿板成,此板遂罕印矣。 北監(jiān)不如南監(jiān)古雅,唯《三國志》一種,精校勝南監(jiān)。 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板,依北監(jiān)《二十一史》式,而益以新修《明史》及《舊唐書》,曰《二十三史》?!妒贰?、《漢》等前數(shù)部,校對差善。六朝及《宋》、《遼》、《金》等,即與北監(jiān)無異。乾隆四十九年,刊《舊五代史》入之,又曰《二十四史》。其中《宋》、《遼》、《金》、《元》四史。以在乾隆四十年前印,未改譯人名者為不易得。道光四年新修殿板,校補漫闕,多為淺學(xué)誤改,人不甚重。仍以乾隆四年本為佳。殿板《史》、《漢》初印者猶難得,以《史記?五帝本紀(jì)》末一頁不漫漶者,為最早精印之本。乾隆殿板初印,其上端大線,皆齊畫若一。 咸豐中,廣州陳氏翻刊官本《二十四史》,聞其《史》、《漢》等二三部,經(jīng)校者意改字甚多,遲遲未印行。今頗行矣,人亦不重之。 汲古閣《十七史》,并明崇禎時刊成,經(jīng)亂未能合印,頗有損失。至本朝順治庚子,修補完乃通行,即以此時印者為初印。其明時初印,僅有一二單部,不能全覯也。其《史記集解》后,附司馬貞《索隱》三十卷;《五代史記》后,附《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二種。 毛氏《十七史》,多據(jù)宋元舊板,勝其《十三經(jīng)注疏》之僅傳監(jiān)板者多矣。 汲古閣《十七史》外,尚刊有《宋史》,與《十七史》同式。聞吳中藏書家二三處有之,同治丁卯,郘亭于滬肆中見其殘卷始信?!妒呤贰烦跤”?,邵位西言呂鶴田有之。郘亭又見陳息 有一部 。郘亭丙寅秋在滬收一部桃花紙印者,絕寬大。蓋康熙中印,亦精好醒目。惜其中《三國志》、《晉書》、《唐書》,乃以書業(yè)堂翻本單宣城紙印插入。翻刻汲古《十七史》,有書業(yè)堂及掃葉山房二本,以書業(yè)趙氏本為勝。并嘉、道來蘇城書肆。
《史記》一百三十卷
漢司馬遷撰。 正文無注者,明葛氏刊本。 近日馮應(yīng)榴刊本。 坊刊本。 陳明卿本最善。 陳臥子本次之。 鐘伯敬本不載《十表》最次矣。 又有鐘人杰本。 黃嘉惠本。 《天祿琳瑯后目》有宋板《史記目錄》,后刊校書官張耒職名。因文潛所校定,以為北宋元佑間本。 又一部,紹興三年官刊本。 又三部,俱嘉靖六年萬卷樓刊本。以上俱有《正義》。 又一部,即元中統(tǒng)二年段刊《索隱》本。 又二部,昭文張氏有宋乾道刊《集解》、《索隱》足本。 又有九行大字北宋刊殘本十四卷。 梅伯言嘗見有汪文盛刊本《史記注》。 何子貞有明武進(jìn)吳中珩刊本。 明李元陽、高士魁校本,名《史記題評》。 成容伯有安成郡彭寅翁崇道精舍刊本。 《史記集解》、《索隱》,宋乾道蔡夢弼刊本?!赌夸洝泛笥小叭彘噪[蔡夢弼傅卿校正”一行?!度时炯o(jì)》后有“建溪蔡夢弼傅卿親??饔跂|塾,時歲乾道七年春王正一日書”兩行?!段宓奂o(jì)》后有“建溪三峰蔡夢弼傅卿親校,刊梓于望道亭”兩行。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注二十八字。字畫精朗,蓋錢求赤藏,后歸季滄葦者。 北宋殘本《集解》,“禎”字不缺,蓋仁宗以前刊。頁二十八行,行二十七字,注三十一字至三十五字不等。 宋蜀大字《史記》殘本,“慎”字不缺,是孝宗前刊。頁十八行,行十六字,注二十字。 元本《史記集解》、《索隱》。 又元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殘本,《十二諸侯年表》后有木印云,“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不著年月。驗板式,蓋元刊也。上五種,昭文張氏愛日精廬藏。 錢氏百衲本有抄補十馀卷,所集宋板只四種。一種小字十二行,一種大字十行,一種中字十二行,一種小字十三行。其十行、十三行本,單《集解》,十二行兼有《索隱》。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痛訾之。劉燕庭所藏百衲本,一本但《集解》 ,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字或二十五、六、七不等。注每行三十一、二字?!吧鳌弊秩惫P,是南宋本?!兑?、周本紀(jì)》“炮烙”皆作“炮格”。一本亦止《集解》,半頁十行,行正文十九字,注二十五、六字?!盎浮弊植槐芟用?,當(dāng)是北宋刻。一本兼《集解》、《索隱》,半頁十二行,行大二十二字,小二十八字。《年表》、《月表》卷尾有“建安蔡夢弼傅卿,謹(jǐn)案京、蜀諸本校理,置梓于東塾”二十字二行,與張金吾《藏書志》所記合。避缺至“慎”字,凡四本。 劉方伯藏尚有《三家注》合刊本,與柯本行款同。卷末有“校對宣德郎秘書省正字張耒”隸書木記,與《天祿琳瑯》所記同。吳荷屋藏單《集解》宋本,缺者以兼《索隱》宋本補之。見王氏《讀書雜志》,且云二本各存其半。
《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
宋裴骃撰。 汲古閣刊單《集解》。 據(jù)北宋本,正文與各本多異。 黃丕烈有蜀大字本。 郁泰峰亦有蜀大字殘本,為姚氏婉真芙初女史舊藏,初印絕精。半頁九行,行十六字。注行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
《史記索隱》三十卷
唐司馬貞撰。 汲古閣單行本。 顧抱沖有淳熙辛丑澄江耿秉刊本。 黃蕘圃有宋乾道三年蔡夢弼刊本。 元中統(tǒng)本。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注雙行,字同。 郘亭有明初游明校正重刊中統(tǒng)二年平陽道段氏本。 又有明正德刊本。皆有《集解》、《索隱》而無《正義》,俱百三十卷。 韓筱亭有不全十二行、十四字本。 錢遵王百衲本,歸錢竹汀之孫桂昌 ,一歸劉燕庭。 柯維熊校金臺汪諒本,前《序》云,陜西翻宋板無《正義》,白鹿洞本有《正義》,即柯所出。
《史記正義》一百三十卷
唐張守節(jié)撰。 南監(jiān)有四本。嘉靖張邦奇本,萬歷二年余有丁大字本、小字本,萬歷二十四年馮夢禎本。北監(jiān)本。此五本注皆不全。 明嘉靖四年震澤王延喆刊本,是年金臺汪諒先刊柯維熊校本,十三年秦藩刊本,俱翻宋板。每半頁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二十三??卤尽端麟[序》后,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茶鹽司干辦公事石公憲發(fā)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行,知三本并從紹興本出也。每卷尾總計史若干字、注若干字為二行,亦有不具者。三本悉同。王板所據(jù)本《周本紀(jì)》,脫第二十七頁,柯板《秦本紀(jì)》,脫第三十一頁,各以意補綴。注各有不全,然可以互補。秦藩本則兩頁并全,所以為勝。 林稚隆評林本從柯本出,尚無大刪節(jié)。又有翻本。 乾隆四年殿本,各注皆全。 又古香齋巾箱本,與殿板同?!斗怖费砸运伪九c王本詳對,即柯本也。 《崇文總目》有單行《正義》三十卷,今佚。
《讀史記十表》十卷
國朝汪越撰。 有原刊本。
《太史史例》一百卷
明張象之撰。 刊本。
《史詮》五卷
明程一枝撰。 刊本。
《史記疑問》一卷
國朝邵泰衢撰。 有刊本三卷。
《史記志疑》三十六卷
國朝梁玉繩撰。 梁氏刊本。玉繩又有《漢書人表考》九卷,在《清白士集》中。
《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班固撰,其妹昭續(xù)成之。唐顏師古注。 南監(jiān),嘉靖九年,張邦奇、江汝璧???。 北監(jiān)本。 殿本。 汲古閣本無三劉說,與明汪文盛刊本并善。 歐陽鐸本。 田汝成重刊歐陽本。 明德藩最樂軒本。 嘉靖已酉,福建按察周采、提學(xué)副使周珫、柯喬等同???,即修汪本耳。 鷺洲書院大字本,始刊于南宋,畢工于元至正間。半頁八行,行大字十六字,小字二十一,較景佑本尤爽目。 內(nèi)府有宋景德刊本。 昭文張氏有宋元板二部。 宋湖提舉鹽茶司小字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七至二十九字不等。注行三十三至三十五字不等。避諱至“慎”字,蓋孝宗時刊本。 黃丕烈有宋景佑二年刊本,云以校汪、毛二本,多異。 吳騫有不全宋本《列傳》十四卷,每頁十六行,行十六字。 宋刊元修本,每頁二十行,行十九字,注二十五字至二十八字不等。板心注補刊年號。 元太平路新刊《漢書》,有太平路儒學(xué)教授孔文聲《跋》,云用板二千七百七十五,始大德乙巳仲夏,終十有二月二十四日。上二種,張金吾《書目》記。 北宋官刊《漢書》,始于淳化。后有景德元年刻本,景佑二年刻本,熙寧二年刻本。宋景文所據(jù)以校者,即景佑本也,其原刻至今猶有傳者。但景文?!稘h書》,無意改之字。如有所疑,即云某當(dāng)作某。豈料后人屢經(jīng)傳刊,竟據(jù)以改字,是景文之罪人也。此本猶刊于北宋而改已多,惜哉。不然何有熙寧以后刊本,反與景文意合耶?卷中避“敬”、“殷”、“恒”等字外,尚有“貞”字系仁宗嫌名,“屬”字真宗嫌名,“煦”字系哲宗諱。此后,“植”、“慎”等字不復(fù)避。其為哲徽間刊本可知。宣和六年,國子監(jiān)??稘h書》,疑即此本,然無跡可求。宋刊《漢書》,以此為中乘。尚有紹興六年刊本,當(dāng)自檜以下矣。 此鐵樵朱筆記語,其前有一行云,蘇州汪氏有宋刊景佑本一百卷,另卷有宋本一百卷,補《溝洫》、《藝文志》。未審其記者即汪氏本否? 宋犖有百衲本歸季滄葦。近人桐鄉(xiāng)汪氏轉(zhuǎn)歸楊至堂。 袁漱六有宋慶元劉之問刊本,即殿板所從出。
《班馬異同》三十五卷
宋倪思撰。 嘉靖十六年,李元陽、汪佃???。楊士奇《跋》稱此書本名《史漢異同》。 不題撰人姓名。據(jù)《文獻(xiàn)通考》題作倪思,李刻因改此名。 吳槎客拜經(jīng)樓有不全宋本。 喬鶴儕有元大德太平路刻本。 又韓敬求仲序刊本。
《后漢書》一百二十卷
《本紀(jì)》十卷、《列傳》八十卷,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注。《志》三十卷,晉司馬彪《續(xù)漢書》文。梁劉昭注。 南、北監(jiān)本。 毛本。 殿本。 汪文盛本。 嘉靖丁酉廣東崇正書院本。 明吳勉學(xué)刊本。 明周采、周珫、柯喬等修汪文盛本,而勅ゾ煽????硎滋庖圓傻瓤?!逗菏欏芬噯唬??珊蕖?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北宋刊《后漢書注》,紙瑩字朗,紙背有“濟(jì)道”二字朱印,“桓”、“構(gòu)”俱不缺筆。板心有注“大德九年”,“元統(tǒng)二年補刊”者,蓋北宋刊、元修補本。每頁二十行,行十九字。注二十五字。末有“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敕,重校定刊正”一條,后刊孫安何、趙安仁銜名二行,下缺景佑元年秘書丞余靖上言。 宋刊元修《后漢書》,款式與《前漢書》同,蓋同時刊板,同時修補之本。 宋嘉定刊《后漢書》,每頁十六行,行十六字。注二十一字。《百宋一廛賦注》云 :“嘉定戊辰,蔡祺純父所刊也?!?宋刊《后漢書》,每頁二十行,行十八、十九字不等。注二十四字。劉元起刊本,《百宋一廛賦》著錄。 元大德刊《后漢書》,景佑校正狀后,有“大德九年十一月望日,甯國路儒學(xué)教授任內(nèi)刊”。此張氏五本也。 蘇城汪氏有宋刊殘本,存六百卷。 又有宋景佑刊本。 牌漕司院本。
《補后漢書年表》十卷
宋熊方撰。 刊本。 愛日精廬有舊抄本,題《經(jīng)進(jìn)集補后漢書年表》,具熊方《自序進(jìn)表進(jìn)狀》。 《四庫》著錄系開萬樓抄本。 知不足齋本。
《后漢書補表》八卷
國朝錢大昭撰。 嘉慶三年,秦氏汗筠齋刊。
《新校正漢地理志》十六卷
國朝錢玷撰。 刊本。
《漢書地理志補注》一百二卷
國朝吳卓信撰。 安徽潘氏刊本。
《漢書疏證》三十六卷
缺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地理志》三卷。
《后漢書疏證》十二冊
國朝沈欽韓撰。 稿本。
《后漢書補注》二十四卷
國朝惠棟撰。 嘉慶九年裕德堂刊。
《兩漢刊誤補遺》十卷
宋吳人杰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知不足齋本。 宋淳熙乙酉刊本。 嘉慶已未刊本。 兩淮馬裕家藏本,乃朱毘田抄自山東李開先家。
《三國志》六十五卷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本,注作大字,低一格。 又陳仁錫刊本,有評點。 路小洲有宋刊《蜀志》,紙背皆乾、道等年公牘尾。 蘇城汪氏有宋本精抄補五卷。 黃蕘圃有宋刊單行《吳志》二十卷,今歸郁泰峰。 天一閣有元大德丙午朱天錫刊本。 元刻本半頁十行,行十九字。注廿二、三字不等。 明嘉靖蔡宙等刊本。 《述古堂目》有單行裴注本。 愛日精廬北宋刊《三國志》殘本,每頁二十六行,行二十五字。 又元大德本《三國志》,末有大德丙午日南志前進(jìn)士朱天錫《跋》,謂江左憲臺命諸路學(xué)校,分派《十七史》鐫梓。池庠所刊者,《三國志》。池郡士多貧窶,是舉幾中輟??偣芡豕沓⑹?。
《三國志辨誤》三卷
不著撰人。 聚珍本。 閩覆本。 墨海本。 守山本。
《三國志補注》六卷附《諸史然疑》一卷
國朝杭世駿撰。 杭氏刊本。 知不足齋止刊《然疑》。
《補三國疆域志》二卷
國朝洪亮吉撰。 乾隆辛丑,孫星衍刊本。
《晉書》一百三十卷
唐房喬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并《宋書》九行寬本。汲古無何超《音義》三卷。 明有蔣之翹更定本。 鐘人杰刊本。 明仿宋本。 萬歷吳琯仲虛西爽堂刊本,《音義》散附各卷末。 宋大字本,半頁九行,行十六字。許子雙家有宋刊本。 桂林唐子實有宋寶佑刊本九行,每行十四字。 元有十行刊本。 明有翻宋九行大字刊本。 宋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明王弇州舊藏,后歸商邱宋犖,今歸錢塘丁丙。 張金吾有《晉書音義》元刊本,楊齊宣《序》,《何超》自序。 明萬歷中,周氏翻宋九行十六字本。
《補東晉疆域志》四卷
國朝洪亮吉撰。 嘉慶丙辰洪氏刊本。
《宋書》一百卷
梁沈約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季滄葦《書目》,《史記》至北宋,俱有宋、元板本,且不止一部。 按《宋書》以下,各家書目不言有宋本,即元刊本亦少,恐《季目》不可盡信。
《南齊書》五十九卷
梁蕭子顯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汲古閣本。 南監(jiān)大字本乃元刊,每頁十八行。
《梁書》五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又有余有丁等???。 汪閬源藏宋本,鮑以文定為北宋刊。不避南宋帝諱,每冊有禮部官印。舊藏張氏石鼓亭,面頁有元時閱借觀書云云五行木印,隸書。板式極寬大,半頁九行,行十八字。
《陳書》三十六卷
唐姚思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魏書》一百十四卷
北齊魏收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元刊本紙板闊。
《北齊書》五十卷
唐李百藥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南監(jiān)大字本乃元刊,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嘉靖八、九年間修補。 天一閣有萬歷十年刊本。
《周書》五十卷
唐令狐德棻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隋書》八十五卷
唐魏征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刊本。 殿本。 內(nèi)府有南宋嘉定間刊本。 天一閣有景泰元年夏日永刊本。 昭文張氏元刊本。天圣二年五月十一日,赍禁中《隋書》一部,付崇文院。至六月五日敕差官??詢?nèi)出板式刊造。
《南史》八十卷
唐李延壽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張溥刊本。 殿本。 昭文張氏元刊本,每冊首有“南沙龔氏浪泊草堂”印記,每卷末俱有題識。 天一閣、平津館俱有元刊本。
《北史》一百卷
唐李延壽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舊唐書》二百卷
晉劉昫等撰。 明嘉靖十七年,聞人詮??尽?殿本。 依閣板擺印本。 道光二十年,揚州陳氏懼盈齋依聞本校刊,附《??庇洝妨?,《逸文》十二卷。 蘇城汪氏有殘宋本六十八卷,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 《愛日精廬志》云,《舊唐》殘宋本,每卷末俱有“左奉議郎充紹興府府學(xué)教授朱倬校正”一行,僅存一百四十卷下至百四十四上五卷。 歙縣程哲???,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五字。甚精,曾見校樣,似未卒工。
《新唐書》二百五十五卷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汲古本無董沖《釋音》。 內(nèi)府有宋嘉佑刊本。 天一閣有元大德刊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 《季目》宋本、元本共三部。 宋嘉佑杭州本, 每頁二十行,行十九字。 歐陽氏有單刊《紀(jì)》、《表》、《志》本。 歐、宋《唐書》北宋本,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修換者半。汪士鐘藏,今在蘇肆。 又一本,每半頁十六行,行二十九字。亦汪士鐘藏,今歸錢塘丁丙。其為宋為元,未能確審。 又一本,每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其板較宋嘉佑本四面大一指,其卷端題名,但云“歐陽修奉敕”。當(dāng)元、明初間刻,不似嘉佑刻本,全具官銜二行云敕撰之備,唯董沖《釋音》,今官本失其《序》,此本有之。丁卯秋,見諸滬肆。
《新唐書糾謬》二十卷
宋吳縝撰。 知不足齋本。 紹興長樂吳元美刊于湖州。 海虞趙開美??尽?
《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錄》二卷
宋薛居正等撰。 聚珍板本。 殿本。 掃葉山房刊本。 彭文勤公云,《四庫全書》本逐條注明《大典》卷數(shù),知其存缺章句,不沒其實。后武英殿鐫本盡刪之,曾屢爭之總裁,不見聽,而薛氏真面目不可識矣。 在廠肆見一抄本,有“讀易樓”印,逐條注明采取書名、卷數(shù),如彭氏之說。
《新五代史》七十五卷
宋歐陽修撰。 南、北監(jiān)本。 汲古閣本。 殿本。 明汪文盛刊本 。 南監(jiān)又有余有丁刊本。 昭文張氏有元宗文書院刊本。 《季目》有北宋本。 又元本。 乾隆丙辰歐陽氏刊本。 《宋志》此書作七十四卷。 元刊本有陳師錫《序》。
《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
國朝彭元瑞纂輯,劉鳳誥編。 道光八年刊本。
《五代史記纂誤》三卷
宋吳縝撰。 聚珍本。 閩覆本。 知不足齋本,附吳蘭庭《補》四卷。
《五代史記纂誤補》四卷
國朝歸安吳蘭庭撰。 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南監(jiān)本成化中,兩廣巡撫朱英刊于廣州,后取其板置監(jiān)。 汲古閣有刊本,行印絕少。與其《十七史》同式。 《宋史》以至正五年十月表進(jìn),即于六年月 咨浙江行省,差史官翰林應(yīng)鳳、張翥馳驛赍凈稿前去選匠依式鏤板。其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中行上右旁書通,卷中絕大書《紀(jì)》、《表》、《志》、《傳》等分卷。見于滬肆。
《遼史》一百十六卷
元托克托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南監(jiān)本嘉靖七年所刊,唯《史記》、兩《漢書》、《遼》、《金》二史五部。 昭文張氏有明初抄本,項墨林藏書。 郘亭有元本《遼史》,是泰和周春浦所贈,存遵義家中。黎莼齋歸,屬其往尋以來,則亡矣。憶其式,一如前記《宋史》。
《遼史拾遺》二十四卷
國朝厲鶚撰。 汪氏刊本。 附《拾遺補》五卷。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
元托克托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有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委官鐫梓印造咨文,至正五年。
《金源札記》三卷
國朝施國祁撰。 刊本。
《元史類編》四十二卷
國朝邵遠(yuǎn)平撰。一名《續(xù)宏簡錄》,以續(xù)乃翁書。 有刊本。 又掃葉山房刊。此書《四庫存目》入別史。
《元史》二百卷
明宋濂等撰。 南、北監(jiān)本。 殿本。 南監(jiān)即洪武時刊本,后補換幾盡。 昭文張氏有初印本。
《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
乾隆五十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國朝保和殿大學(xué)士張廷玉等奉敕撰。 殿本。 外翻本不佳。
《補元史藝文志》四卷《世族表》三卷
國朝錢大昕撰。 《潛研堂叢書》本。
《元史本證》五十卷
國朝汪輝祖撰。 嘉慶壬戌汪氏刊本。
《明史稿》三百十卷《卷首》五卷
國朝王鴻緒撰。 《橫云山人集》本。
《廿二史考異》一百卷《三史拾遺》五卷《諸史拾遺》五卷
國朝錢大昕撰。 潛研堂本。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
國朝王鳴盛撰。 乾隆丁未刊本。
《廿二史扎記》三十六卷
國朝趙翼撰。 嘉慶五年刊本。
右正史類
史部二
編年類
《竹書記年》二卷
《漢魏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天一閣刊本。 《五經(jīng)翼》本。 《史拾遺聞》本。 孫晴川《考定》本。 洪稚存校本。 《平津館叢書》本。 陳詩《集注》本。 陳逢衡《集證》五十卷。 雷學(xué)洪《考訂》本。 林春浦《補證》本。
《竹書統(tǒng)箋》十二卷
國朝徐文靖撰。 乾隆十五年崔氏刊本。 《位山六種》本。 孫晴川刊本,十二卷。
《漢紀(jì)》三十卷
漢荀悅撰。 明呂柟校正,翟清刊本。 嘉靖戊申黃姬水刊本。 萬歷二十六年刊本。 康熙中蔣國祥刊本,后附《兩漢紀(jì)字句異同考》。 《天祿后目》有《前漢紀(jì)》三十卷,紹興十二年刊本。
《后漢紀(jì)》三十卷
晉袁宏撰。 明南監(jiān)刊本。 呂柟校正,翟清刊本。 嘉靖戊申黃姬水刊本。 康熙中蔣國祥刊本。 康熙丙子成德刊本。
《元經(jīng)》十卷
隋王通撰,唐薛收續(xù)并傳,宋阮逸注。 《漢魏叢書》本。 明刊單行本,善。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三字。
《通紀(jì)》七卷《續(xù)》五卷
唐馬總撰。 此書起太古,訖隋季。歷代事粗陳其概,展卷了然。后孫光憲復(fù)輯全唐五代事以續(xù)之,各十卷。今馬氏書缺三卷,孫氏書缺五卷。 阮氏曾以進(jìn)呈。
《通歷》十五卷
唐馬總撰。 昭文張氏藏明人抄本。 總撰《通歷》十卷。 孫光憲續(xù)十卷,宋時合為一書。此本缺首三卷,其卷四至卷末與直齋《解題》悉合。后有鈕樹玉《跋》。 按此當(dāng)與前《通紀(jì)》同一書而多五卷。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三卷
唐溫大雅撰。 《秘冊匯函》本。 《津逮秘書》本。 《唐宋叢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 各家書目俱有元刊本。 嘉慶二十一年,鄱陽胡克家翻刊元板,盛行于世。 此書元板明印者流傳尚多,因洪武初,取其板藏南監(jiān)者,至成化后傳印不絕。胡氏即從此板翻刊,摹勒特精,世愈重其印。然吳中珩、陳仁錫本之初印者,未嘗不佳,胡特精刊耳,亦不遂無訛字也。 同治戊辰,江蘇開書局,友芝董其役,議以鄱陽胡氏善印本重刊。授工之始則自最末一帙層累而上,既若干卷,聞鄱陽猶在,冬十月購,至寶。存前二百有七卷,而局刻適完,所闕卷暨《釋文辨誤》混然相接湊異矣。 道光中,湖南翻刻果泉本,甚惡,訛誤滿紙。 明陳仁錫刊本,附《目錄》三十卷及劉恕《外紀(jì)》等,世謂之《七編通鑒》。 吳勉學(xué)刊本。 路進(jìn)刊本。 《天祿后目》有北宋刊本,無注。 署大字本二,無注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每頁邊線左有某王帝字,似元覆宋本。 嘉靖甲辰杭州刊本,無注,末附《考異》十卷。 崇禎丁丑宜興刊本。 蘇城汪氏有趙子昂藏本精抄補二十五卷。 《提要》于《通鑒》后次《辨誤》,次《舉正》,次《通釋》,次《考異》,次《目錄》,次《釋例》,與《簡目》兩本并小異。
《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
宋司馬光撰。 明刊本有二《考異》,附入《通鑒》者不全。 劉茮云有京口刊本。 嘉靖甲辰刊本足。 蘇城汪氏有宋刊。
《通鑒釋例》一卷
宋司馬光撰。 明陳仁錫刊,附《大目錄》之首。 昭文張氏有舊抄原本。
《資治通鑒目錄》三十卷
宋司馬光撰。 世謂《大目錄》,陳仁錫刊本有之,他刻皆無。 道光間揚州刊本。 趙府居敬堂刊本。 蘇城汪氏有宋本。 郁泰峰家有宋本,郘亭借觀過,蓋元翻也,然勝陳本處多。同治八年,蘇局仿刊。
《通鑒詳節(jié)》一百卷
宋呂祖謙撰。 崑山徐氏書目有二部,一大板,一小板。 季滄葦目亦有宋刊本。
《陸狀元集百家注資治通鑒詳節(jié)》二百八十八卷
宋陸唐老編。 汲古閣有刊本。 《四庫》入《存目》,中有《舉要歷》。陸清獻(xiàn)《日記》云,未知即溫公原本否。 昭文張氏目有此書宋刊一百二十卷,謂《集注》姓氏后有“蔡氏家塾校正”六字,以《百宋一廛內(nèi)簡尺牘目》后所題相同例之,蓋甯宗時蔡建侯刊也。首有神宗《御序》、溫公《親節(jié)資治通鑒序》、劉《外紀(jì)序》、溫公《外紀(jì)序》、《釋文序》。
《通鑒地理通釋》十四卷
宋王應(yīng)麟撰。 元刊附《玉海》后本。 明及今刊附《玉?!繁?。 津逮本。 學(xué)津本。
《資治通鑒釋文辨誤》十二卷
元胡三省撰。 明吳、陳兩刊皆附《通鑒》后。 胡克家本。 昭文張氏有刊本。 黃丕烈有宋本。 史炤《釋文》三十卷,半頁十二行,行大小三十字。路小洲亦有之。 史炤《通鑒釋文》三十卷。 昭文張氏有王西莊家舊抄本,半頁十二行,行三十一、二字不等。有紹興三年馮時行《跋》。
《通鑒胡注舉正》一卷
國朝陳景云撰。 《文道十書》本。 錢大昕亦有《通鑒注辨正》二卷。 乾隆壬子刊。
《稽古錄》二十卷
宋司馬光撰。 明弘治辛酉楊璋刻本。 崇禎中長州陳氏刊本。 天一閣刊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
《通鑒外紀(jì)》十卷《目錄》五卷
宋劉恕撰。 明陳仁錫本。 嘉慶辛未璜川吳氏刊本。 山淵堂本。 宋本。 又宋板《通鑒外紀(jì)詳節(jié)》精美。
《歷代年紀(jì)》十卷
宋晁公邁撰。 昭文張氏有宋紹熙年間刊本。
《皇王大紀(jì)》八十卷
宋胡宏撰。 明萬歷辛亥陳邦瞻刊本。
《編年通載》十五卷
宋張權(quán)撰,或作張衡。 陽湖孫氏有宋刊本。 阮氏有本,卷一至卷四,僅四卷。曾以進(jìn)呈。
《皇宋十朝綱要》二十五卷
宋眉山李埴?編。 始太祖至高宗。《四庫》未收。 郘亭同治丙寅秋,獲舊抄本于滬肆。
《中興兩朝圣政》六十四卷
未詳撰人。起建炎元年,訖淳熙十五年。書中標(biāo)題謂之《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其編年紀(jì)事,一仿《通鑒》為之。 阮氏曾以進(jìn)呈,依宋刊影抄。闕卷之三十至四十五。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
宋李燾撰。 昭文張氏活字排印。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一百八卷,燾二次所進(jìn)太祖至英宗五朝事跡也。本藏季滄葦氏,徐乾學(xué)取得疏進(jìn)之。 蘇城汪氏有宋本。
《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
宋朱子撰。 有乾道壬辰四月刊本,潔紙初印,每頁八行,行十七字雙行,注同。首尾完具,無攙配。季振宜舊藏,后歸郁松年,今歸豐順丁日昌禹生。 原翻宋本《通鑒綱目》,每半頁十行,行大十六字,小二十四字。遇宋諱或省或不省,字體書式,極似明人王柯《史記》而字較流美。是書自明人刊本,以七家注羼入,甚為礙目。惟宋元舊本無之,故可貴。此閶門肆出,惜缺后半。 明弘治戊午黃仲昭??荆∷我疠贰栋l(fā)明》、劉友益《書法》,元汪克寬《考異》、王幼學(xué)《集覽》、徐文昭《考證》,明陳濟(jì)《正誤》、馮智舒(一作劉宏毅)《質(zhì)實》凡七家之書,散入條下,是為今本。后傳刻非一,唯成化內(nèi)府刊大字本,無諸家注。后附《集覽》、《發(fā)明》二種單行本,較為清豁。 嘉靖甲午江西本。 正德癸酉福州本。 陳仁錫本。 康熙己巳徽州刊本。
宋尹起莘《綱目》、《發(fā)明》單行本
崇禎壬午包氏刊,作五十九卷。 宋劉友益《書法》五十九卷。 元徐昭文《考證》一卷。 元王幼學(xué)《集覽》五十九卷。 衢宗佑《集覽鐫誤》三卷,一本附《綱目考異辨疑》,明永樂中刊本。 元汪克寬《考異》五十九卷。 明陳濟(jì)《集覽正誤》二卷。 《綱目釋地糾謬》六卷。 《補注》六卷,國朝張庚撰。 《四庫》存目。
《讀通鑒綱目條記》二十卷
國朝李述萊撰。 取御批本、元本及明諸本會校之,凡原本疏舛,刊本訛謬,逐條札記。
《中興兩朝編年》一十八卷
不著撰人名氏。起建炎元年,訖淳熙十七年。 昭文張氏有宋刊本。
《綱目分注補遺》四卷
國朝芮長恤撰。 刊本。
《綱目訂誤》四卷
國朝陳景云撰。 《文道十書》本。
《大事記》十二卷《通釋》三卷《解題》十二卷
宋呂祖謙撰。 胡氏刊本。 明王禎有《續(xù)編》七十七卷,成化中刊。 呂氏書有宋嘉定壬申刊本。 明初刊黑口本。 呂柟刊本。 新活字本。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
宋李心傳撰。 宋寶佑初揚州刊本。
《建炎筆錄》三卷
宋趙鼎撰。鼎字元鎮(zhèn),聞喜人。崇甯五年登進(jìn)士第。官至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安置潮州。事詳史傳。是傳藏書家目未見,從舊抄過錄。所記自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車駕在維揚起,訖于紹興七年十二月十二朝辭上殿。本末粲然,蓋鼎耳目所親見聞,自確南渡雜史中最有典據(jù)者。 阮氏以進(jìn)呈。
《宋九朝編年備要》三十卷
宋陳均撰。 昭文張氏影寫宋刊本作《皇朝編年備要》二十五卷,《補刊編年備要》五卷。 黃丕烈有宋精刊本。 宋本初印,少徽、欽兩朝。影宋精抄全,今在胡心耘家。 昭文張氏云,《皇朝編年備要》與《兩抄編年綱目》及《兩朝綱目備要》款式相同。 蓋宋時三書合刻。
《續(xù)宋編年資治通鑒》十五卷
宋劉時舉撰。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元刊本《池北書庫藏書目錄》后,有“陳氏馀慶堂刊”六字。
《西漢年紀(jì)》三十卷
宋王益之撰。 掃葉山房席氏刊本。
《靖康要錄》十六卷
不著撰人。 彭文勤公云,此書采入《三朝北盟會編》,十之六、七,可用以校補。
《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
不著撰人。 昭文有影寫宋刊本,作《續(xù)編兩朝綱目備要》,十六卷。記光、甯兩朝之事,以續(xù)《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宋紀(jì)三朝政要》六卷
不著撰人。 有元刊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守山閣本。
《宋史全文》三十六卷
不著撰人。 路小洲有元刊本,題云《續(xù)通鑒長編》。 張氏有元刊本,附《宋季朝事實》二卷,紀(jì)度宗、少宗,益、廣二王事跡。此書又名《宋鑒》,《許周生集》有跋。 元有酆城游氏刊本。又有元刊本,題《諸儒集議續(xù)資治通鑒》。 游明刊本題《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板心題曰《宋鑒》。半頁十六行,行二十六字。其附入《講義》低一格,半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 昭文張氏《宋史全文》元本,卷首題“豐城游明大升校正”,蓋刊書者姓名也?!妒酚洝芬嘤杏问峡尽都狻贰ⅰ端麟[》,或以為明初人。
《宋元資治通鑒》一百五十七卷
明薛應(yīng)旂撰。 陳人錫《七編》本。 應(yīng)旂又有《甲子會紀(jì)》五卷 ,亦刊入《七編》中。 《四庫》并入《存目》。
《宋元資治通鑒》六十四卷
明王宗沐撰。 吳勉學(xué)、路進(jìn)刊本。
《續(xù)資治通鑒綱目》二十七卷
明高輅等奉敕撰。 成化時官刊本。 《四庫》存目。
《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
宋金履祥撰。 含經(jīng)堂刊本。 《仁山全書》本。 吳勉學(xué)本。 路進(jìn)刊本。 劉宏毅《音釋》本。 原刻本善。題《綱目前編》者,為后人所亂。入《舉要》于十八卷之中,非金氏原次矣 。
《通鑒續(xù)編》二十四卷
明陳桱撰。 明刊本。 《平津館藏書記》有元至正二十一年刊本。 孫星衍云,桱雖入明而書成于元時,故題元人。 郘亭亦有元至正刊本,字畫絕工。 鐵樵云,此書有《節(jié)要》三十卷。 嘉靖壬戌新賢書堂刊。
《大事記續(xù)編》七十七卷
明王袆撰。 明成化中刊。 正統(tǒng)刊本七十三卷。 《千頃堂書目》有《遼實錄》七十卷。 《金朝實錄》九部,太祖、太宗、睿宗、海陵、世宗、章宗、衛(wèi)王、宣宗。 《元實錄》三部,世祖、成宗、武宗。 《明實錄》十四部,太祖至熹宗十三朝并獻(xiàn)皇帝。 《明實錄》,上海郁氏有寫本。
《元史續(xù)編》十六卷
明胡粹中撰。 《天一閣書目》有刊本。 席刊似邵氏《類編》也。
《御批通鑒集覽》一百六十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三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江南織造覆本。 乾隆末內(nèi)刊大字朱墨套板本。
《御定通鑒綱目三編》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是書先撰者二十卷,有內(nèi)刊本及古香齋巾箱本。 外間傳刻數(shù)本,皆二十卷本。四十卷本未見傳刻。
《皇清開國方略》三十二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 《提要》次《御定通鑒綱目三編》之前,《簡明目》列《綱目三編》之后。 內(nèi)刊本。
《資治通鑒后編》一百八十四卷
國朝徐乾學(xué)撰。 《四庫》著錄即徐氏稿本,中缺第十一卷。此書未刊行,及畢氏書出遂廢。
《續(xù)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
國朝畢沅撰。 嘉慶二年刊。板在嘉興馮氏,今上海道應(yīng)寶時敏齋買存,龍門書院補刊,損闕數(shù)十板。同治丁卯秋,已印行江浙。
《歷代帝王表》十四卷
國朝齊召南撰。 附《帝王廟謚年號譜》一卷,陸費墀撰。 《年表》內(nèi)明一代阮福補。 道光四年阮氏刊。
《歷代三元甲子編年》三卷
內(nèi)府刊本,又名《萬年書》。欽天監(jiān)官撰。起黃帝六十一年,訖同治一百六十年?!度f年書》起天命九年甲子,至同治一百六十年。
右編年類
史部三
紀(jì)事本末類
《通鑒紀(jì)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樞撰。 通行本。 張溥校定本。 通行本合明沈朝陽《前編》及陳邦瞻、谷應(yīng)泰之書為一。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二部。 宋刊元印本一部。 宋刊有嚴(yán)陵小字本。 明岳州本當(dāng)從此出。 岳州本湖廣巡撫、豐城李栻???。十二行,行二十八字。 內(nèi)府及陽湖孫氏,并有宋寶佑丁巳趙汝?重刊大字本。每頁二十二行,行十九字。是板明初尚在南監(jiān),故印本至今不少。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五卷
宋章沖撰。 《通志堂經(jīng)解》本。宋淳熙乙巳刊本。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宋徐夢萃編。 《四庫》著錄系抄本。 開萬樓有刊本。
《皇朝通鑒長編紀(jì)事本末》一百五十卷
宋楊仲良撰。 阮氏有舊抄本,中缺數(shù)卷。 昭文張氏亦有此書。傳是樓、千頃堂二家目題歐陽守道撰,蓋以守道有《序》而誤?!端膸臁肺词眨钍显赃M(jìn)呈。其知為仲良者,陳均《九朝編年》引用書目有之。在宋寶佑元年刊于廬陵郡齋。五年,貢士徐琥重刊。見守道序刊。
《蜀鑒》十卷
宋郭允滔撰。 明初刊本。 嘉靖乙卯刊本。 守山閣本。
《炎徼紀(jì)聞》四卷
明田汝成撰。 《紀(jì)錄匯編》本。 《澤古齋叢鈔》。 借月山房。 指海本。
《宋史紀(jì)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陳邦瞻撰。 通行本。 《明史?藝文志》載馮、陳二書合三十卷,外又載張溥《宋史紀(jì)事本末》一百九卷,《元史紀(jì)事本末》二十七卷,蓋以一篇為一卷也。
《元史紀(jì)事本末》四卷
明陳邦瞻撰。 通行本。 張溥校本。
《綏寇紀(jì)略》十二卷
國朝吳偉業(yè)撰。 嘉慶四年,張氏照曠閣刊十五卷足本,即《學(xué)津討源》本也。
《滇考》二卷
國朝馮甦撰。 《四庫》著錄依抄本。 《云南備征志》刊本。
《明史紀(jì)事本末》八十卷
國朝谷應(yīng)泰撰。 通行本蓋再三翻刻,以初刊中行有《明史紀(jì)事本末》者為善。 姚際恒云,《明史紀(jì)事本末》乃海昌士人談遷所作,《后論》則杭州諸生陸圻作也。又鄭元慶述朱竹垞言,此書德清徐侍郎倬所著,為諸生時,為谷所識拔,以此報之。 明張岱《石匱書》,計二百二十一卷。海昌朱氏藏有抄本,附《續(xù)后記》六十三卷,《石匱書》正集二百二十一卷。第百六十五卷全闕,百六十六卷闕《熊桴傳》,百八十闕《孫丕揚傳》,百八十二全闕,百八十五闕《曹學(xué)佺傳》,百八十六闕《王佐傳》。后集六十三卷,十二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三十卷、三十一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五十四卷全闕,二十八卷闕《徐懌傳》,三十二卷闕《杜士全》、《陳鑣傳》,三十四卷闕《黃濤》、《徐爾榖》、《錢秉》、《董志甯》、《屠獻(xiàn)策傳》,五十卷闕《十八傳》,五十五闕《末別傳》。四人皆原闕,有目無書。此書體例,仿照《史記》?!逗喢髂俊费?,谷氏記事因此書。大約建文之遜國,前人從未直談,總成疑案。張岱于《建文紀(jì)》題曰《讓帝本紀(jì)》,落墨處間用曲筆。谷氏于遜國一篇,大約因此?!端膸臁房傋?,得自耳食,并未見全書也。 正集記十三朝事,后集系思陵以后事。陶庵此書,全仿《史記》。如司馬氏有《仲尼弟子列傳》,因有《陽明弟子列傳》之類皆是?!缎颉范?,一篇倪文忠,一篇黃漳浦。后集無《序》。位西所記也。
《三藩紀(jì)事本末》四卷
國朝楊陸榮撰。 《四庫存目》有單刊本。 又《澤古齋叢鈔》本。
《繹史》一百六十卷
國朝馬骕撰。 康熙中刊本。其板取入內(nèi)府,后翻刊者不佳。
《左傳紀(jì)事本末》五十三卷
國朝高士奇撰。 高氏刊本。 宋句龍傳,明唐順之、孫范皆有《春秋左傳》分國紀(jì)事之書。孫范書二十卷,有刊本。
《通鑒紀(jì)事本末補后編》五十卷
國朝仁和張星曜撰。 以袁氏《本末》,未有專紀(jì)崇信釋老,亂國亡家為篇者,乃雜引正史所載,附以稗官雜記及諸儒明辨之語,條分類列,以此為書。星曜字紫臣,成書自序在康熙庚午,尚未刊行。同治丁卯,丁禹生收其手稿。
《平臺紀(jì)略》十一卷
國朝藍(lán)鼎元撰。 王氏刊本。 《鹿州全集》,大小二本。
《皇朝武功紀(jì)盛》四卷
國朝趙翼撰。 讀畫齋刊本。 單刊大小二本。
《盛武記》十四卷
國朝魏源撰。 道光二十二年刊。后又有重定刊本。 又有小本。
右紀(jì)事本末類
史部四
別史類
《逸周書》十卷
《漢魏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鐘評《秘書》本。 《三代遺書》本。 姜仲文刊本。 章蘗刊本。 卜世昌、何中允刊本。 《秘書》二十一種本。 《五經(jīng)翼》本。 抱經(jīng)堂??緸樯啤?陳逢衡《補注》二十四卷。 丁宗洛《管箋》十六卷。 朱右曾《周書注》十卷,善。 元至正刊本,有至正甲午黃玠刊板《序》。
《東觀漢紀(jì)》二十四卷
聚珍本。 閩覆本。 掃葉山房本。
《建康實錄》二十卷
唐許嵩撰。 張海鵬重刊宋本。 宋本在汪氏。 上海郁氏有舊影宋抄本。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顧澗濱據(jù)宋本校后,列嘉佑三年開造校正官張廬民等銜名七行,紹興十八年重刊??惫夙n軫等銜名九行。
《隆平集》二十卷
宋曾鞏撰。 明刊本。 淡生堂《馀苑》本。 康熙辛巳彭氏刊本。 有圈點,劣。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wèi)《序》。
《古史》六十卷
宋蘇轍撰。 掃葉山房本。 《天祿后目》有宋刊小字本一部,大字本二部。 陽湖孫氏有元刊大字本。 明初本,每頁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
《通志》二百卷
宋鄭樵撰。 殿本。 明刊大板本。 明陳宗夔單刊《二十略》。 于敏中重刊陳本,名《通志略》,五十一卷。 昭文張氏有元至治刊本二百卷,有至治元年五月福州路總管司堂吳繹《疏》,又二年五月吳繹《序》。 《天祿后目》本同。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偁撰。 五峰閣刊本。 掃葉山房本。 《汪鈍翁外稿》有《東都事略跋》三卷。 蘇城汪氏有宋眉山程氏刊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 許增亦有此宋本大半部。 豐城丁禹生收郁氏宜稼堂藏,陳仲魚舊藏本《目錄》后,有楷書二行木記,云“眉山陳舍人宅刊行,已申工司,不許覆板?!背跤O精好,薄棉紙,三邊甚寬。有薛紹彭、劉涇二印及仲魚畫像印。
《路史》四十七卷
宋羅泌撰。 明豫章刊,不全。 明萬歷喬可傳本。 乾隆元年羅氏刊本 ,最善。 近坊刊敦化堂本、酉山堂本皆陋。 明仁和吳宏基摹宋刊本 。
《契丹國志》十七卷
宋葉隆禮撰。 掃葉山房刊本。 元刊本,藏昭文張氏。
《大金國志》四十卷
宋宇文懋昭撰。 掃葉山房本。
《古今紀(jì)要》十九卷
宋黃震撰。 至元三公孫禮之刊本。 明刊附《黃氏日抄》仿元刊本。 乾隆丁亥,新安汪氏覆元本。 《知不足齋叢書》中有《逸篇》一卷。 《天祿后目》有宋刊本,云首標(biāo)《黃氏日抄》,而《日抄》前部九十五卷中不入此書。 元刊本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
《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
宋蕭常撰。 《墨海金壺》本。 道光新丑,上海郁氏宜稼堂刊本,附《札記》六卷。 明謝陛《季漢書》六十卷,有刊本。《四庫》存目。 明吳尚儉《續(xù)后漢書》六十卷。吳興周氏有舊寫定本,未刊。 國朝章陶《季漢書》九十卷,道光已丑刊。附張廉《辨異》一卷。
《續(xù)后漢書》九十卷
元郝經(jīng)傳。 荀宗道注。 道光辛丑,宜稼堂刊本。 附《札記》四卷。
《元秘史》十五卷
張氏愛日精廬有抄本,云不著撰人名氏。 《文淵閣書目》著錄。文辭鄙俚,未經(jīng)譯潤,故傳本絕稀。然《元史》序次太祖、太宗兩朝,事跡顛倒復(fù)沓。此書倫次頗詳,且得其實,可以羽翼正史。 《四庫》未收。 儀征阮氏亦有抄本,謂其紀(jì)年以“鼠兒、兔兒、羊兒”等,不以支干。而所載元初世系,史所述始自勃端叉兒之前,尚有十一世。曾以進(jìn)呈。
《更定晉書》一百三十卷
明蔣之翹撰。 有刊本。 《四庫》入《存目》。
《南宋書》六十八卷
明錢士升撰。 掃葉山房刊本。 《四庫》存目。
《春秋別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撰。 《嶺南遺書》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欽定歷代紀(jì)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一年,內(nèi)閣學(xué)士王之樞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欽定續(xù)通志》六百四十七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 殿本。
《明書》一百七十二卷
國朝傅維麟撰。 有刊本。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
國朝萬斯同撰。 留香閣刊本,五十九卷。
《東華錄》三十二卷
國朝蔣良驥撰。 道光年間刊本。 群玉山房活字本。
《晉略》六十卷
國朝周濟(jì)撰。 道光十九年刊本。 何子貞有乾隆間郭倫所撰《晉紀(jì)》六十八卷,與此書大旨相同。
《后漢書補遺》二十一卷
國朝姚之骃編。 康熙癸巳姚氏刊。
《季漢書》九十卷
國朝湯成烈撰。意同蕭、郝《續(xù)漢書》而加詳核,用力尤在《表》、《志》。乃其道、咸間令浙時撰,七易稿而成,亂后亡去,尚有四易稿在。同治末,乃補成之,自謂不及昔定本。書名仍謝陛、章陶以《蜀志》載《輔臣贊》,稱《季漢》也。
《尚史》一百七卷
國朝李鍇撰。 刊本。
右別史類
史部五
雜史類
《國語》六十一卷
吳韋昭注。 段玉裁校訂本。 衍圣公刊本。 《四庫》著錄疑即段本。 昭文張氏有元刊本,附《補音》三卷。 明樊川許宗魯宜靜書堂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中多古體。 又張一鯤本。 萬歷乙酉,新都吳儒紀(jì)重刊張本,云張、李、郭、周四先生南都校本《國語》,張歸蜀,其本入蜀,此又重刊。 嘉靖戊子金李刊本。 閔齊伋刊本。 關(guān)中葉邦榮刊本。 盧之頤刊本。 葛端調(diào)刊本。 朱墨套本。 《國語注》有紹興十九年刊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 黃丕烈仿宋明道二年刊本,附仳烈《札記》一卷,??⒕?。 《國語》明刊無注本,分八卷。半頁十行,行十七字。
《國語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發(fā)正》二十一卷《國語考異》四卷
國朝錢塘汪遠(yuǎn)孫撰。 道光丙午,汪氏綺振堂刊本,其板經(jīng)亂猶存。
《國語補音》三卷
唐人舊本,宋宋庠補輯。 微波榭刊本。 元刊本。 明翻宋刊《國語》本,后附《補音》。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敬、讓闕筆。錢士興、惠松崖皆有識語,較黃氏《札記》、惠校較多。
《戰(zhàn)國策注》三十三卷
漢高誘注。 宋姚宏因誘注殘本補之。 《四庫》著錄依汲古閣影宋抄本。 雅雨堂刊據(jù)宋梁溪安氏本,實多以鮑氏本竄改。 黃氏仿宋剡川姚氏本,附《札記》三卷。半頁十一行,行二十字。善。 昭文張氏有陸敕先精校梁溪安氏姚宏本,與黃刻姚宏本小異。
鮑氏《戰(zhàn)國策注》十卷
宋鮑彪撰。 曲阜孔氏刊本。 明嘉靖壬子杜詩刊本。 內(nèi)府有宋紹興刊本。 昭文張氏有元至正二十五年刊本鮑、吳注,乃陸敕先藏書。
《戰(zhàn)國策校注》十卷
元吳師道撰。 《四庫》著錄依元時舊刊本。 來氏《惜陰軒叢書》本,依元本重刊,最善。 陽湖孫氏有元至正十五年平江路學(xué)刊本。每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 明翻黑口本,劣,然注全。葛鼎刊本多刪注。
《戰(zhàn)國策釋地》二卷
國朝張琦撰。 嘉慶二十年刊本。
《貞觀政要》十卷
唐吳兢撰。 宋小字本。 明成化內(nèi)府大本。 國初朱載農(nóng)刊大字本。 近年掃葉山房刊本。 邵位西有《永樂大典》校掃葉山房本。
《渚宮舊事》五卷《補遺》一卷
唐余知古撰。 平津館本。 《墨海金壺》本。
《奉天錄》四卷
唐趙一元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成都龍萬育活字本。 張志云,紀(jì)朱泚作亂事,起建中四年涇源叛命,終興元元年克復(fù)神都。序述詳備,而于秉節(jié)不屈段太尉,尤三致意焉。唐舊籍傳世已希,此帙自《崇文目》、《通志》、直齋外,絕無著錄,洵秘笈也。 咸豐三年,南海伍氏重刊入《粵雅堂叢書》。
《東觀奏記》三卷
唐裴庭裕撰。 《稗?!繁尽?《唐宋叢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五代史闕文》一卷
宋王禹偁撰。 明余寅刊本。 汲古刊本。 嘉靖年間,秦汴序刊本。
《五代史補》五卷
宋陶岳撰。 明余寅刊本?!兜免旁贰繁尽?汲古閣本。
《北狩見聞錄》一卷
宋曹勛撰。 《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彭文勤公云,此書與《靖康孤臣泣血錄》,俱全采入《三朝北盟會編》。
《松漠紀(jì)聞》一卷《續(xù)》一卷
宋洪皓撰。 顧氏《文房小說》本。 《歷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無《序》。 《學(xué)津討源》本。
《燕翼貽謀錄》五卷
宋王栐撰。 《百川學(xué)?!繁尽?《歷代小史》本。 《唐宋叢書》本。 《學(xué)津討源》本。
《太平治跡統(tǒng)類前集》三十卷
宋彭百川撰。 《四庫》著錄系曝書亭抄本。似無刊本,且原多訛闕。 《文獻(xiàn)通考》載《前集》四十卷,《后集》三十三卷。
《中興御侮錄》二卷
宋失名。 昭文張氏有舊抄,不著撰人。 粵雅堂刊。 《存目》有《御侮集》二卷,似即一書。
《襄陽守城錄》一卷
宋趙萬年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咸淳遺事》二卷
不著撰人。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大金吊伐錄》四卷
不著撰人。 《墨海金壺》本二卷。 守山閣本。
《汝南遺事》四卷
元王鶚撰。 澤古齋本。 借月山房本。 指海本。
《皇元征緬錄》一卷
不著撰人。 稱英宗為今上,是亦成于至治之初。所載征緬事,多與《元史?緬國傳》相同。自大德二年以下,更足補正史所未備。 阮氏曾錄進(jìn)呈。 守山閣刊本。
《招捕總錄》一卷
不著撰人。 紀(jì)元代招捕事,起于世祖至元,訖于英宗至治。分二十九種,其事多不見于正史,而實有關(guān)于正史。阮氏曾依舊抄錄進(jìn)呈。 守山閣刊。 友芝按,二書皆《元政典》中之子篇,蘇天爵采入《元文類》,此單行者,當(dāng)自《文類》中錄出,以欺藏書家。進(jìn)者、刊者,都未詳考。
《錢塘遺事》十卷
元劉一清撰。 掃葉山房本。
《平宋錄》三卷
元劉閩中撰。 《墨?!繁?。 守山閣本。
《弇山堂別集》一百卷
明王世貞撰。 明萬歷庚寅刊。
《革除逸史》二卷
明朱睦桔撰。 明刊本。 指海本。
右雜史類
《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五 獨山莫友芝子偲
史部六
詔令奏議
《上諭內(nèi)閣》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元年至十三年。 刊本。
《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奉敕???。 朱墨套板。 金陵翻刻本。 揚州排印本。 江西排印本。 金陵排字本。
《兩漢詔令》二十三卷
西漢十二卷,宋林虙編。 東漢十一卷,宋樓昉編。 路小洲有宋刊本,不真,疑明初刊本。
《宋大詔令》二百四十卷
昭文張氏有抄本,缺四十四卷,不載編人。始建隆,訖宣和。
《政府奏議》二卷
宋范仲淹撰。 《范文正全集》明本。 今本。 元元統(tǒng)刊本?!赌夸洝酚小霸y(tǒng)甲申,褒賢世家歲寒堂刊”木印。見昭文張氏《書志》。 天一閣有明嘉靖辛酉,范惟一??尽蹲嘧h》十七卷,《書牘》一卷,《奏議續(xù)集》二卷。
《陸宣公奏議》十五卷
宋郎煜注。 元至正刊本。 又明刊本三十二卷。
《包孝肅奏議》十卷
宋包拯撰。 明正統(tǒng)元年胡儼刊。 嘉靖三十四年雷逵刊本。 同治初,李瀚章刊本。 宋淳熙元年,趙磻老廬州刊本。明刊本依之。 《廬陽三賢集》本。
《盡言集》十三卷
宋劉世安撰。 明刊本。
《左史諫草》一卷
宋呂午撰。 依閣抄本。
《李忠定公奏議》六十九卷《附錄》九卷
宋李綱撰。 《四庫》存目。 明正德刊本。
《商文毅疏稿略》一卷
明商路撰。 《四庫》依天一閣抄本著錄,云刊本久佚。
《王端毅奏議》十五卷
明王恕撰。 正德辛巳,三原令王成章刊。
《馬端肅奏議》十二卷
明馬文升撰。 正德十五年刊本?!缎颉贩Q本二十七卷。 此為巡撫張公所選定。 嘉靖丁未,魏尚綸編刊本十六卷。
《關(guān)中奏議》十卷
明楊一清撰。 《天一閣書目》有刊本十八卷。 嘉靖初刊本。 嘉靖二十九年刊本。 道光中云南刊本。
《楊文忠公三錄》七卷
明楊廷和撰。 刊本。
《胡端敏奏議》十卷
明胡世甯撰。 《天一閣目》有刊本。 明嘉靖刊本。 顧霑刊本十二卷。
《何文簡疏議》十卷
明何孟春撰。 萬歷初趙賢刊本。
《垂光集》二卷
明周璽撰。 溫陵刊本。
《孫毅菴奏議》二卷
明孫懋撰。 明刊本。
《玉坡奏議》五卷
明張源撰。 刊本。
《南宮奏稿》五卷
明夏言撰。 明王廷瞻刊本。
《訥溪奏疏》一卷
明周怡撰。 《訥溪集》明刊本。 指海本。
《兩河經(jīng)略》四卷
明潘季馴撰。 刊本。
《兩垣奏議》一卷
明逯中立撰。 附刊中立《周易劄記》后本。 澤古堂本。 借月山房本。 指海本。
《周忠愍奏疏》二卷
明周起元撰。 周氏裔孫刊本。
《張襄壯奏疏》六卷
國朝張勇撰。 刊本。
《靳文襄奏疏》八卷
國朝靳輔撰。 公子治豫刊本。
《華野疏稿》五卷
國朝郭琇撰。 郭氏裔孫刊本。
《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
明楊士奇等奉敕編。 明永樂官刊本。 《總目》稱當(dāng)時書成,刊印僅數(shù)百本,板藏禁中,世頗希有。 今舊家藏當(dāng)時印本,每冊首鈐“廣運之寶”。 太倉張溥有詳節(jié)本。 《四庫》存目。
《名臣經(jīng)濟(jì)錄》五十三卷
明黃馴本。 明新安刊本。
《右編》四十卷
明唐順之編。 南京祭酒劉日甯補訂刊本。 《四庫》存目。
《欽定名臣奏議》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編。 聚珍板本。 閩覆本。
右詔令奏議類奏議之屬
史部七
傳記類
《孔子編年》五卷
宋胡仔撰。 嘉靖戊寅胡氏耘經(jīng)軒刊本。 嘉慶戊寅胡培翚刊本。
《孔氏祖庭廣記》十二卷
金孔元措撰。 錢塘何氏有大蒙古元年刻本,即宋淳佑二年也。 此本見昭文張氏《志》。 孫氏平津館有抄本。 琳瑯館新刊本。 《四庫》未收。
《東家雜記》二卷
宋孔傳撰。 《四庫》依宋刊錄。 黃丕烈有宋刊本。 近刊《琳瑯館叢書》本,與《祖庭廣記》合刊。
右傳記類圣賢之屬
《晏子春秋》八卷
撰人名氏無考。舊題晏嬰撰者,誤也。 明李氏緜眇閣抄本。 明李先刊本六卷。 吳勉學(xué)《二十子》本四卷。 《子匯》本二卷,劣。 孫星衍校本七卷,附《音義》二卷,刊入《經(jīng)訓(xùn)堂叢書》。又黃氏刊本,皆善。 明吳懷保??径?。 吳方山藏元刊本,在昭文張氏。 孫淵如得元刊本,授吳山尊付刊,顧千里為之校,最善。 明成化間刊本。
《魏鄭公諫錄》五卷
唐王方慶撰。 明正德二年刊本,杜啟《序》。 嘉靖刊本,末附彭年《輯補》一卷。 秀野草堂康熙間刊本。 乾隆中刊本。
《李相國論事集》六卷
唐蔣偕撰。 《四庫》依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指海本。
《杜工部年譜》一卷
宋趙子櫟撰。 道光壬午山陰杜春生校宋刊本,題《杜工部草堂詩年譜上卷》。
《杜工部詩年譜》一卷
宋魯訔撰。 道光壬午杜春生刊,題《下卷》。
《韓柳年譜》八卷
雍正庚戌,馬曰璐合刊。
《紹陶錄》二卷
宋王質(zhì)撰。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云韓堂紹陶錄》二卷。
《辯誣筆錄》一卷
宋趙鼎撰。曰辨張邦昌僭干王時,雍權(quán)京畿,提刑有新奉玉音之語;曰辨盜用都督府錢十七萬;曰辨資善堂汲引親黨。皆秦檜惡其逼己,誣以去之,又忌其復(fù)用,諷為加誣之事,并與史相證。 阮氏以進(jìn)呈。
《金陀粹編》二十八卷《續(xù)編》三十卷
宋岳珂撰。 明嘉靖唐一鵬刊。 國朝月志景重編本,多后十卷。其原本卷數(shù),則減并于其舊。 昭文張氏有元至正二十三年刊。 《金陀》書當(dāng)時《初編》刊于檇李,《續(xù)編》刻于南徐,端平甲午合刊于廟塾。元季重刊于西湖書院。 明嘉靖壬寅,晉江洪富刊本。后十七年,莆田黃日敬修補。編中有《忠武文集》十卷,《四庫》載《文集》僅一卷,未及搜之此書也。 近杭州刻本。
《魏鄭公諫續(xù)錄》二卷
元翟思忠撰。 元統(tǒng)中刊本。 聚珍本。 閩覆本。
《諸葛武侯傳》一卷
宋張栻撰。其集不載,乃宋刊單行本。闡發(fā)、考證極確。 阮氏以進(jìn)呈。
《種太尉傳》一卷
宋和汾散人趙起得君撰。 汲古閣舊抄本。
《鄜王劉公家傳》三卷
不著撰人。記劉光世戰(zhàn)績。
《復(fù)齋郭公言行錄》一卷
元刊本。 元福州路儒學(xué)教授徐東述。 郭公名郁,汴之封邱人。仕元,歷官至福建都轉(zhuǎn)運鹽使,所至有聲。 阮氏曾錄進(jìn)呈。
《徐文清公家傳》一卷
文清名僑,字崇甫,婺之義烏人。《宋史》有傳。理宗時人。此傳宋朱元龍等撰,有可補史闕者。附《毅齋詩集別錄》一卷,亦流傳絕少。 阮氏以進(jìn)呈。
《諸葛忠武書》十卷
明楊時偉編。 明萬歷己未,楊時偉合刊《忠武》、《靖節(jié)》二編本。
《甯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錄》一卷
不著撰人。 指海本。
《朱子年譜》四卷《考異》四卷《附錄》二卷
國朝王懋竑撰。 乾隆辛未白田草堂刊本。 道光中江寧刊本。 粵雅堂本。 《朱子年譜》舊有明洪武甲戌裔孫景刊本。 宣德六年葉氏刊本。 嘉靖間李默刊本、婺源洪氏本皆五卷。 建寧朱氏本。 武進(jìn)鄒氏本。
右傳記類名人之屬
《古列女傳》七卷《續(xù)列女傳》一卷
漢劉向撰。 明黃省曾刊本。 阮福道光時刊仿宋繪圖本。 又郝氏刊《補注》本。 汪氏《輯注》本。 顧抱沖仿宋刊本,附《考證》一卷。佳。
《襄陽耆舊記》三卷
晉習(xí)鑿齒撰。 國朝任兆麟刊《心齋十種》本。
《襄陽耆舊傳》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所序人物上起周秦,下迄五代,蓋宋人依習(xí)氏本重編。版心有“五云溪活字”兩行,見《愛日精廬藏書志》。 明五云溪活字本。
《高士傳》三卷
晉皇甫謐撰。 《漢魏叢書》本。 《古今逸史》本。 明黃省曾刊本。
《卓異記》一卷
舊本或題唐李翱、或題唐陳翱、或題唐陳翰。 《廣秘笈》本。 《歷代小史》本。 顧氏《文房小說》本。 《續(xù)百川學(xué)海》本。 錢氏《敏求記》有樂史《廣卓異記》二十卷。
《春秋列國諸臣傳》三十卷
宋王當(dāng)撰。 《通志堂經(jīng)解》本。 《愛日精廬志》云,《臣傳》舊抄本題云《新刊標(biāo)注蜀本王學(xué)士當(dāng)春秋臣傳》。直學(xué)省元曾基之、學(xué)諭省元丘文之同校正。
《廉吏傳》二卷
宋費樞撰。 路小洲有述古堂抄本。
《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一卷
宋紹興戊辰,王佐榜進(jìn)士題名也。 胡心耘有宋刊本。 弘治中會稽王鑒之刊本,題《朱子同年錄》。 明初刊本。 國初刊本。 乾隆癸卯活字板本。
《伊雒淵源錄》十四卷
宋朱子撰。 呂氏刊《朱子遺書》本。 《正誼堂叢書》本。 明嘉靖乙丑刊本。 元至正癸未,蘇天爵伯修在鄂刊于武昌郡庠。既涖浙,又命刻于吳學(xué)。郡守蕭仁甫相成之子。至正九年已丑三月,詳李世安《后序》。 郘亭有吳本,同治戊辰十一月收于泰州肆中,蓋此書傳本最舊者。 《續(xù)錄》六卷,明謝鐸撰刊。
《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續(xù)集》八卷《別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
宋朱熹撰。 安福張鰲山刊本。 道光元年洪瑩仿宋刊本,佳。 萬歷丁未揚州刊本。 崇禎癸酉南京刊小字本。 崇禎戊寅張來刊本。
《名臣碑傳琬琰集》一百七卷
宋杜大珪編。 《四庫》著錄依浙江孫仲曾家本。 路小洲有宋刊本。 天一閣有抄本。 陽湖孫氏有宋刊,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五字。上二十七卷,中二十五卷,下二十五卷。稱宋本,實明初刊本。
《中興四將傳》四卷
宋章穎撰。 昭文張氏有抄本 。 又《千頃堂書目》有《南渡十將傳》十卷。
《錢塘先賢傳贊》一卷
宋袁韶傳。 元至正二年重刊本。 明刊本。 知不足齋本。
《慶元黨禁》一卷
不著撰人。 知不足齋本。
《寶佑四年登科錄》一卷
宋文天祥榜進(jìn)士題名也。 有宋刊本。 明初刊本。 乾隆癸卯活字本。
《莆陽比事》七卷
宋李俊甫撰??「ψ钟捉?,莆田人。是編見《宋史?藝文志》,成于嘉定間,取唐以來凡莆陽事之可傳者,綺分璧合,釐為七卷。明人林兆珂曾以宋本翻刊。 阮氏依抄進(jìn)呈。
《京口耆舊傳》九卷
不著撰人。 守山閣本。 道光二十九年賀鳴謙刊本。似是排字本。
《昭忠錄》一卷
不著撰人。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粵雅堂本。
《敬鄉(xiāng)錄》十四卷
元吳師道撰。 《四庫》依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唐才子傳》八卷
元辛文房撰。 嘉慶中王氏刊本。 日本《佚存叢書》活字本十卷。 指海本十卷。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
元蘇天爵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昭文張氏有元元統(tǒng)乙亥余志安勤有堂刊本。
《元統(tǒng)元年進(jìn)士題名錄》一卷
有元刊本。余志忠榜進(jìn)士題名也。色目一甲一名為同同,二名即忠宣公。
《洪武四年登科錄》一卷
《藝海珠塵》本。
《浦陽人物記》二卷
明宋濂撰。 知不足齋本。 《宋文憲全集》本。
《古今列女傳》三卷
明解縉等奉敕撰。 永樂九年內(nèi)府刊。
《殿閣詞林記》三十二卷
明廖道南撰。 明詹氏刊本。
《嘉靖以來首輔傳》八卷
明王世貞撰。 內(nèi)刊本。 借月山房匯抄本。
《明名臣琬琰錄》二十四卷《續(xù)錄》二十二卷
明徐纮編。 刊本。
《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
明徐學(xué)乾聚撰。 刊本。 《四庫》存目。
《今獻(xiàn)備遺》四十二卷
明項篤壽撰。 刊本。
《百越先賢志》四卷
明歐大任撰。 萬歷壬辰游樸刊本。 《嶺南遺書》本。
《元儒考略》四卷
明馮從吾撰。 刊本。
《國史滿洲名臣傳》四十八卷《漢名臣傳》三十二卷又《貳臣傳》十二卷《逆臣傳》四卷
坊刊本。
《國史儒林文苑傳稿》
阮元撰集。
《國史忠義傳稿》八冊 卷
郘亭在京師收寫本,以付黃子壽。
《從政觀法錄》三十卷
國朝朱方增,輯取《國史名臣傳》所載,去繁存要,仍每人為一傳,凡二百八十人。道光庚寅刊。
《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十二卷
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 浙中刊本。
《宋元學(xué)案》一百卷
國朝黃宗羲、全祖望原輯,王梓材增補。 道光丙午,何紹基刊之京師。
《明儒學(xué)案》六十二卷
國朝黃宗羲撰。 康熙中刊本。 近有覆本。
《中州人物考》八卷
國朝孫奇逢撰。 《四庫》依抄本。
《明名臣言行錄》九十五卷
國朝康熙初徐開仕撰。 崑山徐氏刊本。
《皇朝獻(xiàn)徵錄》
國朝錢儀吉撰。取各家文集中碑志傳記之文,依次編集,有加無已,聞已得八十馀冊,后不知更增若干。
《東林列傳》二十四卷
國朝陳鼎撰。 康熙中刊本。 山壽堂刊本。
《儒林宗派》十六卷
國朝萬斯同撰。 辨志堂刊本。
《明儒言行錄》十卷《續(xù)錄》二卷
國朝沈佳撰。 刊本。
《史傳三編》五十六卷
國朝朱軾撰。 《朱文端十三種》本。
右傳記類總錄之屬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宋藤元發(fā)撰。 《墨海金壺》本。
《驂鸞錄》一卷
宋范成大撰。 知不足齋本。 《石湖三錄》本。 眉公《秘笈》本。 近華亭張詩舲刊本,極精。
《吳船錄》二卷
宋范成大撰。 知不足齋本。 《廣秘笈》本 。 《藝圃搜奇》本。 《石湖三錄》本。
《入蜀記》六卷
宋陸游撰。 《放翁文集》本。 知不足齋本。 《藝圃搜奇》本。 《廣秘笈》本,四卷。
《西使記》一卷
元劉郁撰。 《古今說?!繁尽?《學(xué)海類編》本。 《學(xué)津討源》本。
《保越錄》一卷
不著撰人。 《學(xué)海類編》本。
《閩越巡視紀(jì)略》六卷
國朝杜臻撰。 刊本。
《松亭行紀(jì)》二卷
國朝高士奇撰。 《江村全集》本。 《說鈴》本。
《扈從西巡日錄》一卷
國朝高士奇撰。 《江村全集》本。 《說鈴》本。
右傳記類雜錄之屬
史部八
史抄類
《呂東萊十七史詳節(jié)》二百七十三卷
明正德丙子劉宏毅刊本。 《四庫》存目。 《天祿后目》有宋元本十馀部。
《南朝史精語》十卷
宋洪邁撰。 乾隆五十二年,南城吳照刊。 《四庫》存目。
《兩漢博聞》十二卷
宋楊侃撰。 嘉慶戊午黃氏刊本,不著撰人。
《漢雋》十卷
宋林越撰。 明刊本。 又嘉靖中吳氏刊本。 《四庫》存目。 又明凌氏文林綺繡刊本十六卷,改名《兩漢雋言》。后六卷凌迪知續(xù)。
《通鑒總類》二十卷
宋沈樞撰。 明成化十六年官刊本。 萬歷司農(nóng)監(jiān)刊本。 元至正中刊本。 《天祿后目》有宋嘉定刊本三部。
《史緯》三百三十卷
國朝陳元錫編。 刊本。 《四庫》存目。
《南北史捃華》八卷
國朝周嘉猷撰。 刊本。分三十五目,略依《世說》。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
國朝沈名蓀、朱昆田同編。 無刊本。此書不分門類,張仲甫取其原本,增益排比,尚未刊行。
右史抄類
史部九
載記類
《吳越春秋》十卷
漢趙煜撰,徐天祐注。 元本、明本皆作徐天祜,非天祐也?!短斓摵竽俊芬嘣迫?,蓋字受之,固宜為祜也。 《漢魏叢書》、《古今逸史》、《二十一種秘書》本俱六卷。 昭文張氏有影宋抄本。 又有明初刊本,有徐注。 弘治中袁大倫刊本,佳。張藏似即此本。 陽湖孫氏有元大德刊本。 元本徐注十卷,末頁二行云:“大德十年,歲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書成刊板,十二月畢工?!焙筇斓v及紹興路學(xué)官題名五行。每頁十八行,行十七字。 明萬歷丙戌,武林馮念祖翻刊徐注本于臥龍山房,甚精工。見天祿琳瑯。 張氏《愛日精廬藏書志》,《吳越春秋》,嘉定甲申,新安汪氏綱與《越絕書》同刊。 《天祿后目》有宋紹興十年刊本。云《總目》但見元大德丙午重刊本,未窺中秘之藏也。 《后目》所收,亦徐天祐音注。所謂“紹興十年,歲在丙午”,蓋書賈以大德本作偽,非宋本也。
《越絕書》十五卷
漢袁康撰。 明初刊本。 《古今逸史》本。 田汝成本,昭文張氏藏。 明張佳胤校刊本。 丁文伯刊本。
《華陽國志》十二卷《附錄》一卷
晉常璩撰。 《四庫》依張佳胤嘉靖甲子足本錄。 《漢魏叢書》本、《古今逸史》皆不全。 明何宇度本良。 《函海》本全。 嘉慶甲戌,廖寅題襟館本,乃顧千里校。 宋元豐中,呂大防成都刊本。 嘉泰甲子李?刊本。 宋李?嘉泰甲子本,校明何鏜吳琯本,增出卷十之上、中兩卷。李、廖二卷皆有之。
《鄴中記》一卷
晉陸翙撰。 聚珍本。 閩覆本。 《續(xù)百川學(xué)海》本。
《十六國春秋》一百卷
魏崔鴻撰。 明屠喬孫等刊本。 乾隆辛丑仁和汪日桂重刊本。 此書《四庫目》以為即屠、項二君所偽作,然《汲古閣秘書目》有精抄本二十冊二套,稱系從宋板抄出,在刻本之前。屠、項刻此書在萬歷中,而毛氏家藏已有抄本,即使偽托,亦前人所為,決非二君自作自為也。
《十六國疆域志》十六卷
國朝洪亮吉撰刻。
別本《十六國春秋》十六卷
魏崔鴻撰。 《漢魏叢書》本。
《蠻書》十卷
唐樊綽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桐華館刻本。 琳瑯秘室本。 《云南備徵志》本。
《釣磯立談》一卷
不著撰人。 《淡生堂馀苑》本。 曹楝亭刻本。 知不足齋本,佳。
《江南野史》十卷
宋龍袞撰。 《四庫》依抄本。 《淡生堂馀苑》本。
《江南別錄》一卷
宋陳彭年撰。 《歷代小史》本。 《古今說?!繁?。 《學(xué)海類編》本。 《墨海金壺》本。
《江表志》三卷
宋鄭文寶撰。 《藝圃搜奇》本。 《學(xué)海類編》本。 《墨海金壺》本。
《江南馀載》二卷
不著撰人。 知不足齋本。 《函?!繁?。 《龍威秘書》本。
《三楚新錄》三卷
宋周羽翀撰。 《歷代小史》本。 《古今說?!繁?。 《學(xué)海類編》本。 《續(xù)百川學(xué)?!繁尽?《墨海金壺》本。
《錦里耆舊撰》四卷
宋句延慶撰。 《讀畫齋叢書》本。
《五國故事》二卷
不著撰人。 《藝圃搜奇》本。 《淡生堂馀苑》本。 《學(xué)海類編》本。 《龍威秘書》本。 《函?!繁尽?知不足齋本。
《蜀梼杌》二卷
宋張?zhí)埔?《歷代小史》本。 《藝圃搜奇》本。 《續(xù)百川學(xué)海》本。 《學(xué)海類編》本。 《藝海珠塵》本。 《函海》本。
《南唐書》三十卷
宋馬令撰。 陳仁錫刻。 蔣國祥馬、陸合刊。 《淡生堂馀苑》本。 《唐宋叢書》本。 《墨海金壺》本。 昭文張氏有元刻本,又茶夢室主人手抄本。 平津館有明刻本,每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多《自序》一篇。
《南唐書》十八卷《音釋》一卷
宋陸游撰。 明沈士龍刻。 蔣國祥合刻。 汲古閣刻元刻小字本。 明人撰《唐馀紀(jì)傳》全襲此書,不過增刪數(shù)字耳。 《秘冊匯海》本無《音釋》。 王士禎有其門人成名昭寄以宋槧四冊,凡十五卷,與今刻十八卷編次小異。
《陸氏南唐書注》十八卷《唐年世總釋》一卷《州軍總音釋》一卷
國朝湯運泰撰。 道光二年刻。
《九國志》十二卷
《四庫》未收。 宋路振撰。 儀徵阮氏得曲阜孔氏舊抄殘頁,凡《列傳》一百三十六篇,編為十二卷。曾以進(jìn)呈。 守山閣刻本多《拾遺》一卷。
《續(xù)唐書》七十卷
國朝陳鱣撰。其書以南唐為正統(tǒng),蓋本之陳霆《唐馀紀(jì)傳》而為之者,又用蕭常、郝經(jīng)等《續(xù)后漢書》之例。
《吳越備史》四卷《補遺》一卷
宋錢儼撰。 嘉靖中錢德洪刻本六卷。 《學(xué)津討源》本。 掃葉山房本。 昭文張氏有精校本。 乾隆六十年刻錢時鈺校補書六卷。
《安南志略》十九卷
元黎山則撰。 寶山蔣敦復(fù)有錢竹汀及其子某舟行寫本。 姚名甫有舊抄本。 日本活字本。
《南漢書》十八卷《叢錄》二卷《南漢文字》四卷
國朝梁廷柟撰。 道光已丑刻。
《南疆逸史》十六卷
國朝萬斯同撰。
《西魏書》二十四卷
國朝謝啟昆撰。 乾隆已卯刻本。
《十國春秋》一百十四卷
國朝吳任臣撰。 康熙十七年,匯賢齋刻。 有翻本。
附錄
《越史略》三卷
不著撰人。 守山閣本。
《朝鮮史略》六卷
不著撰人。 萬歷丁巳刻,本名《東國史略》。
《高麗史》一百三十九卷。
朝鮮人鄭麟趾撰。 《四庫存目》著錄只二卷,乃殘本也。 昭文張氏有抄足本。 朝鮮刻本。
《琉球國志略》十六卷
國朝周煌撰。 聚珍板本。 《提要》遺未錄。 周氏刻本。
《吾妻鏡》五十二卷
亦名《東鑒》,即日本國史也。 朱竹垞有跋,無撰人名氏。
《藩部要略》十八卷《表》四卷
國朝祁韻士撰。 道光丙午刻。
右載紀(jì)類
史部十
時令類
《歲時廣記》四卷
宋陳元諒撰。 《學(xué)海類編》本,有《圖說》一卷?!陡裰聟矔繁?,二十圖全。 路小洲有舊抄本,完全無缺。 天一閣有二十四卷足本。
《歲華紀(jì)麗》四卷
唐韓諤撰。 王士禎以為胡震亨偽造,然錢遵王家有舊抄本七卷,之內(nèi)有缺文,后見章邱李中麓藏宋刻本正同。據(jù)錢氏言,此書原有真本,或震亨稍微改輯耳。 《四庫》存目。 《津逮秘書》本。 《唐宋叢書》本。
《御定月令輯要》二十四卷《圖說》一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奉敕撰。
右時令類
史部十一
地理類
《三輔黃圖》六卷
不著撰人。 《漢魏叢書》、《古今逸史》本皆不全。 明嘉靖劉景韶刻本。 萬歷郭子華刻本。 經(jīng)訓(xùn)堂、平津館兩《叢書》本皆善。經(jīng)訓(xùn)多《補遺》一卷。 平津書一卷,系校宋本。 胡心耘見過宋板,不全。 張《志》,《黃圖》毛斧季校宋本,頁十行,行二十字至二十二、三字不等。卷二建章宮條“構(gòu)”字注“御名”,蓋據(jù)南宋高宗時刻本。首尾通一卷,合《隋志》。
《歷代宮殿名》一卷
宋李昉等奉敕撰 。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長安宮殿考》二十卷
國朝汪士鋐撰。 南匯吳氏家藏舊抄本,未刻。
《禁扁》五卷
元王士點撰。 曹楝亭刻本。
右地理類宮殿疏之屬
《元和郡縣志》四十卷
唐李吉甫撰。 聚珍板本。 岱南閣校刻本三十四卷,補《目錄》一卷,《遺文》一卷。 影宋抄本作《元和郡縣圖志》,宋淳熙三年張幾仲子顏刻,有《目錄》二卷。今在杭州瞿氏。 近有嚴(yán)氏《志補》,已刻。 張氏舊抄缺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等凡六卷。 近江寧刻本。 廣東刻本。
《太平寰宇記》一百九十三卷
宋樂史撰。 活字板本。 乾隆癸丑樂氏刻本。 錢遵王家有足本。 江西萬庭蘭重刻宋本,附《大清一統(tǒng)志表》,校正舛誤,又補《四庫》本所缺,定為一百九十二卷,《補缺》八卷,《紀(jì)元表》一卷。 王漁洋云,金陵焦氏有宋刻。今藏吳廬侍郎家。 季氏抄卷第四及一百十三至一百十九,凡八卷。 近刊本。
《輿地紀(jì)勝》二百卷
《四庫》未收。 宋王象之撰。 述古堂有宋刻足本。 陽湖孫氏、昭文張氏、儀徵阮氏均有抄本,不全,共缺三十二卷。阮文達(dá)曾以進(jìn)呈。 道光二十九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 咸豐五年,廣東粵雅堂刻本 。 近刊本。
《天下名勝志》五十一冊共一百九十八卷
明曹學(xué)佺纂刻本。 《四庫》存目。
《寰宇通志》一百九十卷
明陳循等撰。 景泰中刻本。
《讀史方輿紀(jì)要》百六十卷《圖表》五卷
國朝顧祖禹撰,彭元瑞校本。 道光中,成都龍萬育敷文閣刻。 安康張氏鵬翂???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嘉慶間,成都龍萬育活字板校印,尋刻板,與《方輿紀(jì)要》并得其稿。今存興化某氏,蓋未成之書。 顧氏又有《肇域志》若干卷,亦采掇而未貫串之稿。今存杭州許氏。
《元豐九域志》十卷
宋王存等奉敕撰。 聚珍板本。 閩覆本。 乾隆四十九年馮氏刻本。 季《目》有抄本二十四卷,似附古跡,所謂民本也。十卷則官修原本。 傳是樓影宋本,字密而小。佚第十卷,以蘇州朱煥家抄本補之。閩中刻本不精,如睦州宣和中改嚴(yán)州,此書未改,出于北宋可知。 近刊本。
《虞地廣記》三十八卷
宋歐陽忞撰 。 聚珍板本。 閩覆本。 黃丕烈仿宋刻本,附《札記》二卷。 曾藏元和吳氏,秀水朱氏。 近刊本。
《方輿勝覽》七十卷
宋祝穆撰。 內(nèi)府及平津館,均有宋咸淳丁卯刻本。 路小洲亦有宋刻本。 宋刻黑口本,每頁二十八行,行二十三字。其中事要標(biāo)以大書,則跨兩行。
《一統(tǒng)志案說》十六卷
道光丁亥,張氏活字板印本題顧炎武撰。張穆云,此書雜纂顧祖禹《方輿紀(jì)要》中《總論》,合為一編,非炎武所作也。
《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二十卷《皇朝輿地韻編》 二卷《圖》一卷
國朝李兆洛撰。以《皇輿表》、《一統(tǒng)志表》表歷代沿革不便檢尋,乃取歷代《史》、《志》郡縣名,依韻編次,而以今地名釋之。頗足為讀史之助。 道光二十年,輩學(xué)齋活字板印。 咸豐末,鄧傳密又刊本于湖南。
《明一統(tǒng)志》九十卷
明李賢等奉敕撰。 天順五年刻大字本。 弘治乙丑,慎獨齋刻本。 《元大一統(tǒng)志》一千卷 ,今世僅有殘本。《潛研堂集》有跋語。
《大清一統(tǒng)志》五百卷
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刻本。 近年國史館重修告成,僅寫清本二分,以卷帙繁重未刻。然所修亦不如舊本精善。 近常州活字板本。
《一統(tǒng)輿地全圖》五十葉
國朝李兆洛,仿乾隆圖之義分為八排,兼列里方及經(jīng)緯度,府廳州縣道光間現(xiàn)名??滩荒芫?,亦無村鎮(zhèn)小地名,然較《一統(tǒng)志圖》為佳。近年陳延恩又刻李圖,編本便于掛壁,排擠促狹,又遜原圖矣。 李又有寫本《歷代輿地圖》,不能甚精。
右地理類總志之屬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三卷
宋朱長文撰。 明嘉靖戊申,錢氏懸磬堂刻本。 黃丕烈有宋刻,云即錢氏所藏,而錢刻本又多舛誤。 《學(xué)津討源》本。 琳瑯秘室本。 胡心耘亦有宋本。
《乾道臨安志》三卷
宋周淙撰。 《四庫》依孫仰曾家刻殘本。
《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
宋梁克家撰。 《四庫》依抄本錄上三種。 昭文張氏有舊抄本。
《淳佑臨安志》六卷
宋施諤撰。 原十卷,缺首四卷。張氏《志》云,存城府、山川兩門,未詳凡若干卷。阮氏曾進(jìn)呈。
《紹熙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
宋楊潛撰。 嘉慶壬戌沈氏刻。 云間即今江南之華亭,在宋兼今松江全郡地。此《志》繁簡得中,成于紹熙四年。 阮氏曾進(jìn)呈。
《嘉定鎮(zhèn)江志》二十二卷《附錄》一卷《??庇洝芬痪?
宋盧憲撰。 道光二十二年,丹涂包良臣刻。陳直齋《書錄》載是書三十三卷。 阮氏曾以進(jìn)呈。
《咸淳毘陵志》三十卷
宋史能之因宋慈未成之稿續(xù)撰。 嘉定錢氏、陽湖孫氏有抄本,缺第二十卷,又缺十一卷第一頁,又二十卷少六、七兩頁。嘉慶耿辰趙懷玉刻。 近人收吳枚菴舊藏宋本,缺處與趙刻同。 曾收宋本,經(jīng)人校其十一卷,闕葉已補填。
《淳佑玉峰志》三卷《續(xù)志》一卷
宋陽羨進(jìn)士凌萬頃叔慶、陳留邊實同撰。其《續(xù)志》則實撰??紞嬌轿墨I(xiàn),以二書為最古。見張氏《藏書志》。 阮氏曾進(jìn)呈。
《吳郡志》五十卷
宋范成大撰。 汲古本。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附《校勘記》一卷。 汪氏有大字宋本。 紹定初,廣德李壽朋刻本。 昭文張氏有宋刻配陳抄本。
《新安志》十卷
宋羅愿撰。 明翻宋刻本。 康熙戊子歙黃氏刻本。 李爰得刻本。
《嘉泰會稽志》二十卷《寶慶續(xù)志》八卷
宋施宿等撰。 明正德耿午仿宋刻本。 近年山陰杜氏刻本。
《剡錄》十卷
宋高似孫撰。 宋嘉定乙亥刻本。 汪氏有影宋本。 道光八年,嵊令李式圃刻本。
《嘉定赤城志》四十卷
宋陳耆卿撰。 明弘治丁巳謝鐸重刊本,昭文張氏藏。 《臺州叢書》本。 宋刻黑口大字本,每頁二十二行,行二十字。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開慶續(xù)志》十二卷
《四明志》宋羅濬撰?!独m(xù)志》宋梅應(yīng)發(fā)、劉錫回撰。 《四明五志》本。 刻本。
《澉水志》八卷
宋常棠撰。 刻本,附明董榖《續(xù)志》九卷,《鹽邑志林》二卷。
《景定建康志》五十卷
宋周應(yīng)合撰。 明嘉靖刻本。 萬歷刻本。 嘉慶六年蘇州刻本。 黃丕烈有舊抄本。
《景定嚴(yán)州續(xù)志》十卷
宋鄭瑤、方仁榮同撰。 黃丕烈有宋刻本《前志》,僅存首三卷。《養(yǎng)新錄》有跋。 姚若有影抄本。
《咸淳臨安志》九十三卷
宋潛說友撰。 宋刻本,每半頁十行,行大小二十字。 道光十年,杭州汪氏刻本九十五卷,《補缺》一卷,《札記》三卷。
《類編長安志》十卷
元京兆路儒學(xué)教授薛延年校正,取宋敏求《長安志》,芟繁提要,增入金元沿革,分門類聚,故曰《類編》。張金吾藏菉竹堂舊抄。
《重修琴川志》十五卷
元盧鎮(zhèn)撰。字子安,淮南人。至正間以領(lǐng)兵副元帥,兼知常熟判事。琴川,常熟地名也。 阮氏有刻本。 汲古毛氏刻本。 張金吾云,言耐恩藏有田元刻本。 阮氏曾進(jìn)呈。
《至順鎮(zhèn)江志》二十一卷《??庇洝范?
不著撰人。 丹徒包良臣刻,后附《輿地紀(jì)勝》內(nèi)《鎮(zhèn)江府》一卷。 張金吾云,此志凡一百門,詳贍賅洽。
《至元嘉禾志》三十二卷
元徐碩撰。 元刻本。 姚若有舊抄本。 張金吾亦有之。
《大德昌國州圖志》七卷
元馮復(fù)京、郭薦等同撰。 《四庫》依抄本。 《四明五志》本。
抄本《崑山郡志》六卷
元埔城楊德譓撰。字履祥,自號東溪老人。事跡無考。元成宗元貞二年,升昆山為州,故曰《郡志》。 見張金吾《書志》。 阮氏進(jìn)呈。
《齊乘》六卷
元于欽撰。 乾隆中周氏刻本。 明嘉靖甲子,四明杜思知青浦,翻刻元至正本。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其子潛刻于浙。
《至正金陵新志》十五卷
元張鉉撰。 平津館有至正四年刻本,每頁十八行,行十八字。內(nèi)有明補修本。 上海郁氏亦有之。 又于上海肆中見一部,并有修板。 張金吾有陳眉公舊藏元刻。
《無錫縣志》四卷
不著撰人。 明刊本。
《蘇州府志》五十卷《圖》一卷
明洪武時刻本,郡人盧熊籍。損益舊《志》,釐然大備。見張金吾《藏書志》。
《姑蘇志》六十卷
明王鏊撰。 明正德丙寅刻本。
《武功縣志》二卷
明康海撰。 正德己卯刻本。 萬歷刻本。 乾隆二十六年孫景烈刻本。 得月簃刻本。 風(fēng)滿樓刻本。 耿氏刻本。 道光八年黨氏刻本。
《朝邑縣志》二卷
明韓邦靖撰。 道光四年,南海葉夢龍刻本。 《得月簃叢書》本。 王元啟《惺齋雜著》有《校正朝邑志》,臆改不佳。
《嶺海域圖》一卷
明姚虞撰。 《目》中載此圖而不及諸全圖,體例未純,不無可議。 《嶺南叢書》本。 嘉應(yīng)吳氏??瘫?。 守山閣本。
《滇略》十卷
明謝肇淛撰。 萬歷刻本。 新刻本。
《吳興備志》三十二卷
明董斯純撰。 路小洲有刻本。
《湖錄》一百五卷
國朝鄭元慶撰。原一百二十卷,未刻行。乾隆初修《湖州府志》,用為藍(lán)本。
《皇輿表》十六卷
康熙中,學(xué)士揆敘等奉敕撰。 內(nèi)府刊。
《欽定熱河志》八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道光八年新修《承德府志》更詳。
《欽定日下舊聞考》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 內(nèi)府刊本。
《日下舊聞》四十二卷
國朝朱彝尊撰。 六峰閣刻本。
《宸垣識略》十六卷
國朝吳長元撰。 池北草堂刻巾箱本。
《新疆志略》十卷
道光中徐松撰。 官本 。松筠奏進(jìn)。
《皇清職貢圖》九卷
乾隆十六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奉敕撰。 《提要》入《外記》。 亦有案語。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五十卷
國朝洪亮吉撰。無甚發(fā)明,特《一統(tǒng)志》節(jié)本,便于攜帶。較之世所通行《廣輿記》,稍雅飭耳。 洪氏乾隆戊申刻本。
《欽定盛京通志》一百二十卷
乾隆四十四年,阿桂等奉敕撰。 實一百三十卷。
《畿輔通志》一百二十卷
國朝直隸總督李衛(wèi)等監(jiān)修。 雍正乙卯刻。 各省《通志》多有續(xù)修之本,每勝原本?!端膸臁匪d皆失。凡《地志》,上取其最古者,以敘次之雅;下取其最新者,以其蒐采之詳。
《江南通志》二百卷
國朝兩江總督趙宏恩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
道光十年陶澍總修。
《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
國朝江西巡撫謝旻等監(jiān)修。 雍正十年刻。
《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國朝浙江總督稽曾筠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國朝浙閩總督郝玉麟等監(jiān)修。 乾隆丁巳刻。
《湖廣通志》一百二十卷
國朝湖廣總督邁柱等監(jiān)修。 雍正癸丑刻。
《湖北通志》一百卷
嘉慶八年,吳熊光等總修。
《湖南通志》二百二十八卷
國朝河?xùn)|總督王士俊等監(jiān)修。 雍正十三年刻。
《豫東識小錄》二卷
國朝朱云錦撰。 嘉慶戊寅刻。
《山東通志》三十六卷
國朝山東巡撫岳濬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國朝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等監(jiān)修。 雍正甲寅刻。
《陜西通志》一百卷
國朝陜西總督劉于義等監(jiān)修。 雍正十三年刻。
《甘肅通志》五十卷
國朝甘肅巡撫許容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
《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國朝四川總督黃廷桂等監(jiān)修。 乾隆丙辰刻本。 嘉慶二十一年常明等重修本,二百二十六卷。
《廣東通志》六十四卷
國朝廣東巡撫郝玉麟等監(jiān)修。 雍正辛卯刻。 道光二年阮元等重修本,三百三十卷。
《廣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
國朝廣西巡撫金釭等監(jiān)修。 嘉慶六年謝啟昆重修本,二百七十九卷。
《貴州通志》四十六卷
國朝云貴總督鄂爾泰等監(jiān)修。 乾隆辛酉刻。
《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
國朝顧炎武撰。 嘉慶戊辰顧錫祉來賢堂刊本。 《蘇州府志》,此書一名《歷代都城宮闕考》。
《蕭山縣志誤刻》三卷
國朝毛奇齡撰。 《西河全書》本。
右地理類都會郡縣之類
《水經(jīng)注》四十卷
漢桑欽撰。 單《水經(jīng)》,《說郛》、《漢魏叢書》等本。 明新安吳琯刻本。 康熙架午項絪玉淵堂本。 天都黃晟翻項本。 明嘉靖甲午黃省曾刻本。 朱謀瑋校箋本,萬歷中刻。 聚珍板本。 閩中覆本。 戴震改定本,微波榭刻。蘇杭縮徐本。 昭文張氏有馮已蒼據(jù)柳大中影寫宋本校者,又以朱郁儀校及謝耳伯所見宋本補校。
《水經(jīng)注集釋訂訛》四十卷
國朝沈炳巽撰。 《四庫》依抄本錄。
《水經(jīng)注釋地》四十卷《水道直指》一卷《補遺》二卷
國朝張匡學(xué)撰。 嘉慶二年,新安張氏刻。
《水經(jīng)注釋》四十卷《刻誤》十二卷《附錄》一卷
國朝趙一清撰。 乾隆十九年趙氏刻本。 趙氏板后歸振綺堂汪氏。
《吳中水利書》一卷
宋單鍔撰。 《墨海金壺》本。 守山閣本。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
宋魏峴撰。 明崇禎辛巳,陳朝輔刻本。 守山閣本。
《河防通議》二卷
元沙克汁撰。 守山閣本。
《治河圖略》一卷
元王喜撰。 《墨海金壺》本。
《上虞縣五鄉(xiāng)水利本末》
元陳恬撰。 裒集自唐迄元興廢沿革事實,臚載甚略。 愛日精廬藏本。
《浙西水利書》三卷
明姚文灝撰。 道光四年刻《浙西備考》八卷。 王鳳生撰。
《河防一覽》十四卷
明潘季馴撰。 明萬歷庚寅刻本。 乾隆十三年刻本。 奏議類之《兩河兩經(jīng)略》,即是書之第七卷之十二卷。
《三吳水利錄》四卷
明歸有光撰。 《別下齋叢書》本。
《北河紀(jì)》八卷《紀(jì)馀》四卷
明謝肇淛撰。 明刻本。 國朝閻廷謨有《北河續(xù)紀(jì)》八卷。 《四庫》存目。
《水利芻言》一卷
抄本。愛日精廬藏。 明常熟李卿云撰。 論開浚白茆河事。 正德辛巳刻本。
《三吳水利考》十六卷
明張內(nèi)蘊、周大韶同撰。 刻本。
《吳中水利書》二十八卷
明張國維撰。 崇禎丙子刻本。
《昆侖河源考》一卷
國朝萬斯同撰。 指海本。
《山東運河備覽》十二卷
國朝陸耀撰。 切問齋刊本。
《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八卷
即以《奏績書》為底本重編,增首卷閣圖。有東撫刻本,后又重刻小字本。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十五卷共九種有圖
國朝吳邦慶撰集。 道光四年刻本。
《居濟(jì)一得》八卷
國朝張伯行撰。 正誼堂元刻本。
《治河奏績書》四卷
國朝靳輔撰。附《河防述言》一卷。 《四庫》依抄本。
《直隸河渠志》一卷
國朝陳儀撰。 《畿輔河道水利叢書》本。
《畿輔安瀾志》五十六卷
嘉慶十四年,王履泰撰。 命武英殿聚珍板印。
《直隸河渠書》一百二卷
國朝戴震撰。方觀承總督直隸時,屬仁和趙一清撰《直隸河渠水利》一百三十二卷,后屬東原刪定為此編。未刻行,入周元理家。嘉慶乙巳,周氏之姻王履泰刪并為五十六卷,易名《畿輔安瀾志》獻(xiàn)之朝。王履泰發(fā)北河效用,仍命武英殿刻行,而趙書、戴書尚有傳抄本行世。 友芝案,履泰書雖竊趙、戴,而戴氏后續(xù)載北河事案,至嘉慶十二年止,亦非全據(jù)舊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