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求賢
《傳》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晁錯有言曰: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為輔翼。若夫居大寶之位制四海之命蓋并建眾職非借才於異代故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曷嘗不昧旦丕顯求衣未明訪問諮諏膝之前席然後異人間出賢士鄉(xiāng)臻濟濟之寧文王彬彬之盛漢室者繇斯而已矣。若乃青?之士翔而後集爵以德進義無茍合易祿而難畜難進而易退其或弓旌之逾分薰蕕之同器蓋有閉門卻埽隱居求志者有矣。故五三而下致治之后罔不退?不明以延髦俊而後為盛德也。
虞舜詢於四岳辟四門(詢謀也。謀治政于四岳開辟四方之門未開者以廣致眾賢)。
周成王嗣位求忠臣輔助以為政作小毖之詩(毖慎也。天下之事當慎其小小時不慎後為禍大)。
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言魯侯有孝德)王曰:何以對曰:肅恭明神而敬事?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故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咨王曰:。然則能訓治其民矣。乃命魯孝公於夷宮。
漢高祖十一年詔曰: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繇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音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ガ侯下諸侯王(ガ音贊蕭何封國在南陽)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中執(zhí)法中丞也。)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有賢者郡守身往勸勉令至京師駕車遣之)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行狀年紀也。)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文帝二年十一月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輔朕之不逮。
十五年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上親策之博納以言。
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鬻者以千數(shù)其不足采者輒報聞罷(報云:天子聞其所上之書而罷之令歸)。
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元光元年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孝謂善事父母廉謂清廉有廉隅)。
五年徵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世之術(shù)者縣次給食令與計偕(計者上計簿使也。郡國每歲遣詣京師偕者俱也。令所徵之人與上計者俱來而縣次給之食)。
元朔元年詔曰:夫本仁祖義褒德錄賢勸善刑暴(本仁祖義謂以仁義為本始)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故詔執(zhí)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guī)熃窕蛑陵H郡而不薦一人(闔閉也??傄豢ぶ泄恃躁H郡也。)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壅於上聞也。(究竟也。言見壅遏不得聞於天子也。)。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是時天下慎法莫敢謬舉而貢士蓋鮮故有斯詔。
元封五年四月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是(?是蹋也。奔走也。奔?是者乘之即奔立則?是人也。?是音提)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泛覆也。方勇反字本作覆後通用耳覆駕者馬有逸氣而不循軌轍也。)?斥弛之士(?斥者?斥落無檢局也。弛者放廢不遵禮度也。?斥音士各反弛音式爾反)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縣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絕遠之國謂聲教之外)。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詔曰: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zhàn)戰(zhàn)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傳孝經(jīng)《論語》尚書未能有明(賈誼作保傅傳在禮大戴記通言能通讀也。帝自謂雖通舉此四書皆未能有所明此帝之謙也。)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
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庚午地震詔內(nèi)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中國為內(nèi)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
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yè)奉宗廟?於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樼饓淖孀趶R朕甚懼焉丞相御史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經(jīng)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毋有所諱令三輔太常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地節(jié)三年詔令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
元康元年秋八月詔曰:朕不明六藝郁於大道是以陰陽風雨失時其博舉吏民厥身?正通文學明於先王之術(shù)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神爵四年四月詔令內(nèi)郡國舉賢良可親民者各一人。
元帝初元元年三月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
二年三月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
永光二年三月日有食之詔內(nèi)郡國舉茂材異等賢良直言之士一人。
成帝建始元年二月詔三輔內(nèi)郡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三年十二月詔丞相御史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及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詣公車朕將覽焉。
河平四年三月詔舉?厚有行能直言之士。
元延元年秋七月詔內(nèi)郡國舉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哀帝建平元年二月詔曰:蓋聞圣王之治以得賢為首其與大司馬列侯將軍中二千石州牧守相舉孝悌?厚能直言通政事延於側(cè)陋可親民者各一人四年冬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兵法有大慮者。
元壽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蝕之詔曰: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夙夜憂勞未遑寧息惟陰陽不調(diào)元元不贍未睹厥咎婁敕公卿,庶幾有望(婁古屢字)至今有司執(zhí)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勢獲名溫良寬柔陷于亡滅是故殘賊彌長和睦日衰百姓愁怨靡所錯躬(錯猶置也。)乃正月朔日有蝕之厥咎不遠在予一人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帥百僚敦任仁人黜遠殘賊期於安民陳朕之過失無有所諱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舉賢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
平帝元始二年秋舉勇武有節(jié)明兵法郡一人詣公車冬中二千石舉治獄平歲一人(吏治獄平端也。)。
後漢光武建武七年四月壬午詔曰: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公車門名公車所在因以名焉漢官儀曰:公車令掌殿司馬門天下上事及徵召皆總領(lǐng)之)。
孝章建初元年三月甲寅山陽東平地震己巳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yè)夙夜慄慄不敢荒寧而災異仍見與政相應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耗亂刑罪不中可不憂與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夫鄉(xiāng)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zhèn)蚊判⒘畾q有百數(shù)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畝畝不系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zhì)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五月辛酉初舉孝廉郎中寬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任堪使也。典主也。長謂縣長相謂諸侯相)。
孝和永元六年詔曰:朕以眇末奉承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饉流亡(尚《書》曰:濟河惟兗州言東南據(jù)濟西北距河)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康救之策窘寐永嘆用思孔疚(詩云:憂心孔疚)惟官人不得於上庶民不安於下有司不念寬和而競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不急謂非要)甚非所以上當天心下濟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nèi)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
殤帝延平中詔公卿中二千石各舉隱士大儒務取高行以勸後進。
孝安永初元年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詔公卿內(nèi)外官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shù)之士明政術(shù)通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五年閏三月戊戌詔曰:朕以不德奉郊廟承大業(yè)不能興和降善為人祈福災異蜂起寇賊縱橫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匱乏疲於徵發(fā)重以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朕以不明統(tǒng)理失中亦未獲忠良以毗闕政《傳》曰:顛而不扶危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公卿大夫?qū)⒑我哉葷蛊D?承天誡哉!蓋為政之本莫。若得人褒賢顯善圣制所先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shù)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并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七月己巳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zhàn)陣任將帥者。
元初元年四月丁酉詔三公特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舉敦厚質(zhì)直者各一人。
建光元年四月己巳令公卿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
十一月癸卯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武猛堪將帥者各五人。
延光元年詔三公中二千石舉刺史二千石令長相視事一歲已上至十歲清白愛利能敕身率下防奸理煩有益於人者無拘官簿(清白謂真正也。愛利謂愛人而利之也。無拘官簿謂超遷之不拘常牒也。)刺史舉所部郡國太守相舉墨綬隱親悉心勿取浮華(墨綬謂令長之屬也。隱親猶親自隱也。悉盡也。言令三公以下各舉所知皆當盡心勿取乎!浮華不實者)。
順帝即位三月詔公卿郡守國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永和三年九月丙戌令大將軍三公各舉故刺史二千石及見令長郎謁者四府掾?qū)賱傄阄涿陀兄\謨?nèi)螌浾吒鞫颂剡M卿校尉各一人。
漢安元年二月丙辰詔大將軍公卿舉賢良方正能探賾索隱者各一人。
十一月詔大將軍三公選武猛試用有效驗任為將校者各一人。
沖帝永嘉元年九月京師及太原雁門地震三郡水涌土裂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京師地震詔大將軍公卿郡國舉至孝篤行之士各一人。又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三年六月詔大將軍三公特進侯其與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永興二年二月癸卯京兆地震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延熹八年正月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
九年詔舉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永康元年五月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
靈帝建寧元年五月詔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遺惠為眾所歸者皆詣公車。
中平元年三月詔公卿舉列將子弟及吏民有明戰(zhàn)陳之略者詣公車。
魏武帝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側(cè)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十二月。又下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豈秦濟弱燕繇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二十二年八月。又下令曰: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治之吏高才異質(zhì)或堪為將守負?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文帝黃初四年五月有鵜鶘鳥集靈芝池詔曰:此詩人所謂?澤也。曹詩刺共公遠君子而近小人今,豈有賢智之士處於下位乎!否則斯鳥何為而至其博舉天下雋德茂才獨行君子以答曹人之刺。
明帝太和二年十月詔公卿近臣舉良將各一人。
四年十二月丙寅詔公卿舉賢良。
青龍元年三月甲子詔公卿舉賢良篤行之士各一人。
晉武帝泰始四年詔王公卿尹及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五年將興伐吳之役下詔曰:吳會未平宜得猛士以濟武功雖舊有薦舉之法未足以盡殊才其普告州郡有壯勇秀異才力杰出者皆以名聞簡其尤異擢而用之茍有人勿限所取。
七年六月詔公卿以下舉將帥各一人。
八年詔內(nèi)外群官舉可任邊郡者各三人。
太康九年詔內(nèi)外群官舉守令之才。
明帝太寧三年八月詔曰:昔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jié)h祖過趙錄樂毅之後追顯既往以勸將來吳時將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家訓及忠孝仁義靜已守真不聞於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
成帝咸和六年詔舉賢良直言之士。
七年詔舉賢良。
簡文咸安二年詔曰:朕以眇身?於王公之上思賴群賢以弼其闕夫肥遁窮谷之賢滑泥揚波之士雖抗志玄霄潛默幽岫貪屈高尚之道以隆協(xié)贊之美孰與自足山水棲遲丘壑狥
匹夫之潔而忘兼濟之大邪古人不借才於異代朕所以虛想於今日內(nèi)外百官各勸所司使善無不達而吾獲虛心之求焉。
後魏道武天興四年四月詔有司明隱逸。
天賜元年十有一月上幸西宮大選朝臣令各辨宗黨保舉才行。
明元永興五年二月詔分遣使者巡求雋逸其豪門強族為州閭所推者及有文武才?臨疑能決或有先賢世胄德行清美學優(yōu)義博可為人師者各令詣京師當隨才敘用以贊庶政。
太武神?四年九月詔曰:頃逆命縱逸方夏未寧戎車屢駕不遑休息今二寇摧殄士馬無為方將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廢職舉逸民拔起幽窮延登雋?昧旦思求想遇師輔雖殷宗之夢版筑罔以加也。訪諸有司咸稱范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A13C]渤海高允廣平游雅太原張偉等皆賢雋之胄冠冕州邦有羽儀之用詩不云:乎!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雍熙之美《易》曰: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如玄之比隱跡衡門不曜名譽者盡敕州郡以禮發(fā)遣遂徵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數(shù)百人皆差次敘用延和元年十二月先是辟召賢良州郡多逼遣之詔曰:朕除偽平暴征討累年思得英賢緝熙治道故詔州郡搜揚隱逸進賢舉俊古之君子養(yǎng)志衡門德成業(yè)就才為世使或雍容雅步三命而後至或棲棲遑遑負鼎而自達雖徇尚不同濟時一也。諸召人皆當以禮申諭任其進退何逼遣之有也。比刺史守宰宣揚失旨豈復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後各令鄉(xiāng)閭推舉守宰但宣朕虛心求賢之意既至當待以不次之舉隨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咸使聞知孝文延興二年七月壬寅詔州郡縣各遣二人才堪專對者赴行在所。
三年十一月詔其有力田孝悌才器有益於時信義著於鄉(xiāng)閭者具以名聞。
太和十七年九月帝南伐濟河詔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皆以名聞。
十八年正月車駕南巡詔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皆以名聞。
十一月辛未詔冀定二州孝義廉貞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
十二月車駕南巡詔郢豫二州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
十九年四月行幸魯城詔兗州刺史舉部內(nèi)士人才堪軍國及守宰治行具以名聞。
六月帝自南伐回詔車駕所經(jīng)孝廉義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
十月辛酉詔州郡諸有士庶經(jīng)行修敏文思遒逸才長吏治堪?政事者以時發(fā)遣。
二十年七月丁亥詔曰:炎陽爽節(jié)秋霖大澍在予之責實深慄慄故輟膳三晨以命上訴靈鑒誠款曲流?液雖休勿休寧敢僭怠將有賢人湛德高士凝棲雖加銓采未能招致其精訪幽谷舉茲賢彥直言極諫輔予不及。
二十一年五月詔雍州其孝友德義文學才?悉仰貢舉。
孝明孝昌元年三月詔曰:選眾而舉其來自昔朕纘承大業(yè)綜理萬幾求賢致治心焉。若渴知人則哲振古所難宜博訪公卿采茲聲實可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各薦其所知不限素身居職必使精辦器藝具注所能然後依牒簡擢隨才收敘庶濟濟之美無替往時蹇蹇之直有申茲歲。
九月詔百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
孝莊建義元年五月詔求德行文藝政事強直者縣令太守刺史皆敘其志業(yè)具以表聞得三人以上縣令太守刺史賞一階舉非其人者亦黜一階。
前廢帝普泰元年三月詔天下德孝仁賢忠義志信者可以禮召赴闕其不應召者以不敬論。
後周閔帝元年八月甲午詔曰:帝王之治天下罔弗博求眾才以?厥民今二十四軍宜舉賢良堪治民者軍各九人被舉之人於後不稱厥任者所舉官司皆治其罪。
武帝太和元年二月戊辰詔三公已下各舉所知。
建德元年三月詔公卿以下各舉所知。
三年二月令六府各舉賢良清正之人。
四年詔諸畿郡各舉賢良。
六年平齊詔山東諸州各舉明經(jīng)?治者二人。若奇才異術(shù)卓爾不群者不拘多少。又詔山東諸州舉有才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赴行在所共論政治得失。
靜帝大定元年詔曰:帝王設(shè)官惟才是務人臣報國薦賢為重去歲已來屢有妖寇宰臣英?咸得清蕩逆亂之後兵車始竭遐邇勞役生民未康居官之徒致治者寡斯故上失其道以至於茲亦繇下有幽人未展其力今四海寧一八表無塵元輔執(zhí)鈞垂風揚化。若使天下英杰盡升於朝銓衡陟降量才而處垂拱無為,庶幾可致,於是遣戎秩上開府以上職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舉清平勤?者三人被舉之人居官三年有功過者所舉之人隨加賞罰。
隋文帝開皇三年正月甲戌詔舉賢良。
十八年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平清?濟二科舉人。
仁壽二年七月丙戌詔內(nèi)外官各舉所知。
三年七月丁卯詔曰:日往月來唯天所以運序山鎮(zhèn)川流唯地所以宣氣運序則寒暑無差宣氣則?雨有作故能成天地之大德育萬物而為功況以一人君於四海睹物欲運獨見致治不藉群才未之有也。是以唐堯欽明命羲和以居岳虞舜敬德升元凱而作相伊尹鼎俎之媵為殷之阿衡呂望魚釣之夫為周之尚父此則鳴鶴在陰其子必和風?之從龍虎賢哲之應圣明君德不回臣道以正故能通天地之和順陰陽之序,豈不繇元首而有股肱乎!自王道衰人風薄居上莫能公道以御物為下必踵私法以希時上下相蒙君臣義失義失則政乖政乖則人困蓋同德之風不嗣離德之謗乃生眾人之口鑠金戮辱之禍不測是以行歌避代辭位灌園卷而可懷黜而無慍放逐江湖之上沉赴河海之流所以自潔而不悔者也。至於閭閻秀異之士鄉(xiāng)曲博雅之儒言足以佐時行足以厲俗遺棄於草野湮滅而無聞豈勝道哉!所以覽古而嘆息者也。方今區(qū)宇一家煙火萬里百姓?安四夷賓服豈是人功實乃天意朕唯夙夜祗懼將所以上嗣明靈是以小心厲已日慎一日以遺黎在念憂兆庶未康以庶政為懷慮一物失所雖求傳送莫見幽人徒想崆峒未聞至道唯恐商歌於長夜抱關(guān)於夷門遠跡犬羊之間屈身僮仆之伍其令州縣搜揚賢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識治亂究政教之本達禮樂之源不限多少不得不舉限以三旬咸令進路徵召將送必須以禮(時蘇為太子舍人仁壽末天下舉達禮樂之源者晉王時為雍州牧舉燕應之詔諸州所舉五十馀人謁見高祖望燕謂侍臣曰:唯此一人稱吾所舉于是拜晉王友)。
煬帝大業(yè)三年四月甲午詔曰:天下之重非獨治所安帝王之功豈一士之力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經(jīng)邦何嘗不選賢與能收采滯幽周稱多士漢號得人尚想前風載懷欽佇朕負?夙興冕旒待旦引領(lǐng)巖谷?以周行冀與群才共康庶績而匯茅寂寞投竿罕至豈美璞韜時采未值良工將介石在懷確乎!難確垂鑒則哲憮然興嘆凡厥在位譬諸股肱。若濟巨川義同舟?戢豈得保茲寵祿晦爾所知優(yōu)游卒歲甚無謂也。祁大夫之舉善良史以為至公臧文仲之蔽賢尼父譏其竊位求諸往古非無褒貶宜思進善用匡寡薄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節(jié)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勵俗有益風化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美秀并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才堪將略則拔之以御侮膂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其見任九品以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十年五月庚子詔郡舉孝悌廉潔各十人。
唐高祖武德五年詔擇善任能救民之要術(shù)推賢進士奉上之良規(guī)自古哲王弘風闡教設(shè)官分職唯才是與然而巖穴幽居草萊僻陋被褐懷珠無因自達實資選眾之舉固藉左右之容義自搜揚理宜精擢是以貢士有?爰致加錫之隆無益於時必貽貶黜之咎末葉澆偽名實相乖取非其人濫居班秩流品所以未穆庶職,於是隳廢朕膺圖馭宇寧濟兆民思得賢能用清治本招選之道宜革前弊懲勸之方式加常典茍有才藝所貴?時潔已登朝無嫌自進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一人其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聽自巳具陳藝能當加顯擢授以不次賞罰之科并依別格所司頒下詳加搜引務在獎納稱朕意焉。
太宗貞觀元年三月帝謂尚書右仆射封德彝曰:比來令卿舉賢才未嘗有所推薦天下事重宜分朕憂對曰:臣愚豈敢不盡心但今所見實無奇才異行帝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不借才於異代皆取士於當時何代無賢才但患遺之不知耳德彝慚而退。
三年四月詔曰:白屋之內(nèi)閭閻之人但有文武材能灼然可取或言忠行謹堪理時務或在?亂而肆情遇太平而克己亦錄名狀官人同申。
是年帝謂宰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專心政道聞有好人則抽擢驅(qū)使而議者多稱彼皆宰相親故但公等至公行事無避此言便為形跡古人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而為後代稱者以其舉得賢故也。卿等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弟及有讎嫌必不得不舉。
十一年四月詔曰:朕以寡薄嗣守鴻基實資多士共康庶政虛巳側(cè)席為日已久投竿舍筑罕值其人自親巡東夏觀省風俗興言至治夕惕兢懷然則齊趙魏魯禮義自出江淮吳會英髦斯在山川所感古今寧殊載佇風猷實勞夢想宜令河北淮南諸州長官於所部之內(nèi)精加訪采其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儒術(shù)該通可為時師范文詞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治體可委字民并志行修立為鄉(xiāng)里所推者舉送雒陽宮各給傳乘優(yōu)禮發(fā)遣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有老病不堪入朝者具以名聞庶巖穴靡遺俊?可致務盡搜揚之道稱朕意焉。
十五年六月詔曰:朕遐觀前載歷選列辟莫不貴在得人崇茲多士猶股肱之佐元首譬舟航之濟巨川。若夫構(gòu)大廈者采眾材於山岳善為國者求異人於管庫是以陶唐有虞揖讓之圣帝也。非元愷不能成功商湯姬發(fā)革命之明主也。非伊呂無以定其禍亂況乎!齊桓中人之材器非?哲漢武嗣業(yè)之主志在驕奢猶賴管仲隰朋之相平津博陸之輔既為五霸之長亦稱萬代之宗是知得士則昌失人則亂朕凝旒夙夜虛心政道雖天地效祉宗社降靈區(qū)宇晏如俊?咸事尚恐山林藪澤藏荊隋之寶卜祝屠釣韜蕭張之奇是以躬撫黎庶親觀風俗臨河渭而佇英杰眺箕[A13C]而懷隱淪亟移日月空勞夢寢而驪龍莫兆商歌寂寥豈混跡駑駘未逄良樂之顧將毓德巖穴方追禽尚之游望?長想增其嘆息可令天下諸州搜揚所部士庶之內(nèi)或識達公方學綜今古廉潔正直可以經(jīng)國佐時或孝悌淳篤節(jié)義昭顯始終不移可以敦風厲俗或儒術(shù)通明學堪師范或文章秀異才足著述并宜薦舉具以名聞限來年二月總集泰山庶獨往之夫不遺於版筑藏器之士方升於廊廟務得奇?zhèn)シQ朕意焉。
是年帝謂宰臣曰:致太平之運者唯在得賢才卿等既不能知朕不可遍識日復一日無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舉於事何如魏徵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且矜能伐善恐長澆競之風不可行也。乃止。
十七年五月乙丑詔曰:朕觀前烈建國君民未有不藉忠良而能濟其功業(yè)者也。朕顯承宗祀獲奉鴻基側(cè)席求賢有年載矣。而山林莫致珍玩必臻豈朕好惡之情未達於下其令州縣舉孝廉茂才好學異能卓犖之士。
二十年六月手詔曰:高明之天資星辰以麗象博厚之地藉川岳而成形況於帝王體元立極臨馭萬物字養(yǎng)生靈者乎!所以致治之君遠讒佞近忠良屈己以伸人故能成其化為亂之主親不肖疏賢臣虐下以恣情用能成其亂明君遵彼以興國暗主行此以亡身是以馭朽臨冰銘心自戒宵興旰食側(cè)席思賢庶欲博訪丘園搜采英俊弼我王道臻於大化焉可令天下諸州明揚側(cè)陋所部之內(nèi)不限吏人其有服道棲仁澄心礪操出片言而標物范備百行以綜人師質(zhì)高視於琳瑯人不間於曾閔潔志丘園揚名里?或甄明政術(shù)曉達公方稟木鐸於孔門受金科於鄭相奇謀間發(fā)明略可以佐時識鑒精通偉才堪於?國或含章杰出命世挺生麗藻遒文馳楚澤而方駕鉤深睹奧振梁苑以先鳴業(yè)擅專門詞高載筆或辨雕春囿談瑩秋天發(fā)研機於一言起飛電於三寸蓄茲奔箭未遂揚庭并宜推擇咸同舉薦以禮將送具狀表聞限以今冬并與考使同赴庶使焚林之舉咸矯翼於巖廊尺木之階方振鱗於游霧翹心俊?稱朕意焉。
高宗以貞觀二十三年即位九月詔曰:殷宗邁德化致升平周王顯仁政稱刑措太祖文皇帝神明配德靈武兼資掃?槍而王區(qū)夏混陰陽而作天地以此大業(yè)留屬微躬雖復?變星霜而心嬰荼毒州郡之長能修厥職禮義興行奸回自屏刑憲不苛孤?是賴有司詢訪宜以名聞有一於此當超不次其有經(jīng)明行修談講精熟立身嚴潔才堪教胄者志節(jié)妙識用精通博聞強正終堪卿輔者游情文藻下筆成章援心處事端平可紀者疾惡揚善依忠履義執(zhí)持典憲終然不移者京司長官上都督府及上州各舉二人中下州刺史各舉一人前代忠鯁身死王門子孫才堪任官而留滯停移者慨想遺風尤宜旌舉。
顯慶元年十月手詔曰:朕受命上玄嗣膺下武每肅恭旒冕延想英奇俯振鷺而企貞臣仰飛鴻而慕良輔?臺側(cè)席玉管屢移宣室整衣金壺亟改寂寥靡覿鑒寐興懷比年雖常進舉遂無英俊猶恐棲巖穴而韜奇樂丘園而晦影宜令河南河北江淮以南州縣或緯俗之英聲馳管樂或濟時之器價逸蕭張學宰帝師材堪棟輔者必當任之不次可明加采訪務盡才杰州縣以禮發(fā)遣。
二年二月詔曰:濟時興國實佇九功御敵安邊亦資七德朕端拱宣室思弘景化將欲分憂俊?共逸巖廊而比來貢寂英奇舉非勇杰豈稱安慮危之志處存思亂之心如不旌賁遠近則爪牙何寄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牧守各舉所知或勇冠三軍翹關(guān)拔山之力智兼百勝緯地經(jīng)天之才蘊奇策於良平馳功績於衛(wèi)霍蹤二起於吳白軌雙李於牧廣賞纖善而萬眾悅罰片惡而一軍懼如有此色可精加采訪各以奏聞。
三年七月帝謂宰臣曰:四海之廣唯在得賢卿等用人多作形跡獲避親知不能盡意甚為不取昔祁奚舉子古人以為美談即使卿等兒侄有材亦須依例進舉。
五年六月詔內(nèi)外官四科舉人或孝悌可稱德行夙著通涉經(jīng)史堪居繁劇或游泳儒術(shù)沉研冊府下帷不倦博物馳聲或藻思清華詞鋒秀逸舉標文雅材堪遠大或廉平處事強直為心洞曉刑書兼苞文藝者精加搜訪各以名薦。
龍朔元年八月帝謂侍臣曰:往者天下七國皆有英賢今四海一統(tǒng)遂無俊杰亦繇經(jīng)營遼海未暇搜揚將濟巨川佇聞舟楫何其寂寞一至於斯許圉師對曰:百里奚處虞而虞亡入秦而秦霸在陛下用之耳帝,於是欲於李義府門中拔擢有材用者遂令本州給傳遣詣東都及至無堪應務者竟罷之。
三年八月詔內(nèi)外官五品以上各舉巖藪幽素之士廣加詢訪旁求謠俗式企英材允毗闕政。
乾封二年八月高宗引侍臣責以不進賢良司刑少常伯李安期進曰:臣聞圣帝明王莫不勞於求賢逸於任使。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況天下至廣非無英彥但比來公卿有所薦引即遭囂謗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茍免競為緘默。若陛下虛巳招納務於搜訪不忌親讎唯能是用讒毀亦既不入誰敢不竭忠誠此皆事繇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帝深然之。
十月令天下諸州舉鴻儒碩學博聞強記之士。
咸亨二年十月景帝詔曰:禮樂之道其來尚矣。朕誕膺明命克光正歷思隆頌聲以康至道而曲臺闡訓猶乖揖讓之容太樂登歌徒紀鏗鏘之韻良以教虧綿?學闕瞽宗興言盛業(yè)寤嘆盈抱。然則幽誠所著縱九皋而必聞忠信。且存在十室而無棄但慮習俎之彥韞跡於閭閻辨鐸之英韜深於林藪夫良玉無脛求之斯來真龍難睹好之而至其四方士庶及丘園棲隱有能明習禮經(jīng)詳究音律於行無遺在藝可錄者宜令州縣搜揚博訪具以名聞。
五年八月詔五品以上各舉所知。
上元三年閏三月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各舉所知一人。
儀鳳元年十二月詔曰:山東江左人物甚眾雖每充賓薦而未盡英髦或孝悌通神遐邇惟敬或德行光裕邦邑崇仰或?qū)W統(tǒng)九流垂帷睹奧或文高六藝下筆成章或備曉八音洞該七曜或射能穿札力可翹關(guān)或丘園秀異志存棲隱或?qū)涀訉O素稱勇烈委巡撫大使咸加采訪佇申褒獎亦有婆娑鄉(xiāng)曲負材傲俗為譏議所斥陷於?斥弛之流者亦宜推擇各以名聞。
三年十二月詔京文武職事三品以上官每年各舉所知或才蘊廊廟器均瑚璉體王佐之嘉猷資公輔之宏量或奇謀異笑決勝千里或投石拔距勇冠三軍或謇諤忠亮志存規(guī)弼或繩違糾惡不避權(quán)豪或威惠仁明堪居牧守之重或公正廉直足膺令長之任咸宜搜訪具錄封進朕當詳覽量加獎擢。
調(diào)露元年七月詔令雒州明揚側(cè)陋或孝弟純至感於神明或文武兼資才堪將相或?qū)W藝該博業(yè)標儒首或藻思宏贍思擅文宗或洞曉音律識均牙曠或深明歷數(shù)妙同京管者咸令薦舉。
永隆元年十二月詔縣令刺史御史員外郎太子舍人司儀郎左右史文武五品以上清要近侍及宿衛(wèi)之官并令舉所知一人。
中宗神龍元年二月詔九品以上及朝集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三月制令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各舉縣令一人。
五月制令職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一人。
九月制內(nèi)外文武五品以上官并縣令京師清官九品以上各舉孝弟廉讓一人。
景龍元年二月令舉天下鴻儒碩學之士。
三年三月令內(nèi)外五品以上舉堪任刺史縣令者。
《傳》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晁錯有言曰: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為輔翼。若夫居大寶之位制四海之命蓋并建眾職非借才於異代故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曷嘗不昧旦丕顯求衣未明訪問諮諏膝之前席然後異人間出賢士鄉(xiāng)臻濟濟之寧文王彬彬之盛漢室者繇斯而已矣。若乃青?之士翔而後集爵以德進義無茍合易祿而難畜難進而易退其或弓旌之逾分薰蕕之同器蓋有閉門卻埽隱居求志者有矣。故五三而下致治之后罔不退?不明以延髦俊而後為盛德也。
虞舜詢於四岳辟四門(詢謀也。謀治政于四岳開辟四方之門未開者以廣致眾賢)。
周成王嗣位求忠臣輔助以為政作小毖之詩(毖慎也。天下之事當慎其小小時不慎後為禍大)。
宣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侯者樊穆仲曰:魯侯孝(言魯侯有孝德)王曰:何以對曰:肅恭明神而敬事?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故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咨王曰:。然則能訓治其民矣。乃命魯孝公於夷宮。
漢高祖十一年詔曰: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繇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音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ガ侯下諸侯王(ガ音贊蕭何封國在南陽)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中執(zhí)法中丞也。)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有賢者郡守身往勸勉令至京師駕車遣之)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行狀年紀也。)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文帝二年十一月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輔朕之不逮。
十五年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上親策之博納以言。
武帝初即位徵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鬻者以千數(shù)其不足采者輒報聞罷(報云:天子聞其所上之書而罷之令歸)。
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元光元年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孝謂善事父母廉謂清廉有廉隅)。
五年徵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世之術(shù)者縣次給食令與計偕(計者上計簿使也。郡國每歲遣詣京師偕者俱也。令所徵之人與上計者俱來而縣次給之食)。
元朔元年詔曰:夫本仁祖義褒德錄賢勸善刑暴(本仁祖義謂以仁義為本始)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故詔執(zhí)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guī)熃窕蛑陵H郡而不薦一人(闔閉也??傄豢ぶ泄恃躁H郡也。)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壅於上聞也。(究竟也。言見壅遏不得聞於天子也。)。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是時天下慎法莫敢謬舉而貢士蓋鮮故有斯詔。
元封五年四月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是(?是蹋也。奔走也。奔?是者乘之即奔立則?是人也。?是音提)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泛覆也。方勇反字本作覆後通用耳覆駕者馬有逸氣而不循軌轍也。)?斥弛之士(?斥者?斥落無檢局也。弛者放廢不遵禮度也。?斥音士各反弛音式爾反)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縣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絕遠之國謂聲教之外)。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詔曰: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zhàn)戰(zhàn)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傳孝經(jīng)《論語》尚書未能有明(賈誼作保傅傳在禮大戴記通言能通讀也。帝自謂雖通舉此四書皆未能有所明此帝之謙也。)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
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庚午地震詔內(nèi)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中國為內(nèi)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
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yè)奉宗廟?於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樼饓淖孀趶R朕甚懼焉丞相御史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經(jīng)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毋有所諱令三輔太常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地節(jié)三年詔令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
元康元年秋八月詔曰:朕不明六藝郁於大道是以陰陽風雨失時其博舉吏民厥身?正通文學明於先王之術(shù)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神爵四年四月詔令內(nèi)郡國舉賢良可親民者各一人。
元帝初元元年三月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
二年三月詔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
永光二年三月日有食之詔內(nèi)郡國舉茂材異等賢良直言之士一人。
成帝建始元年二月詔三輔內(nèi)郡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三年十二月詔丞相御史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及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詣公車朕將覽焉。
河平四年三月詔舉?厚有行能直言之士。
元延元年秋七月詔內(nèi)郡國舉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哀帝建平元年二月詔曰:蓋聞圣王之治以得賢為首其與大司馬列侯將軍中二千石州牧守相舉孝悌?厚能直言通政事延於側(cè)陋可親民者各一人四年冬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兵法有大慮者。
元壽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蝕之詔曰: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夙夜憂勞未遑寧息惟陰陽不調(diào)元元不贍未睹厥咎婁敕公卿,庶幾有望(婁古屢字)至今有司執(zhí)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勢獲名溫良寬柔陷于亡滅是故殘賊彌長和睦日衰百姓愁怨靡所錯躬(錯猶置也。)乃正月朔日有蝕之厥咎不遠在予一人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帥百僚敦任仁人黜遠殘賊期於安民陳朕之過失無有所諱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舉賢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
平帝元始二年秋舉勇武有節(jié)明兵法郡一人詣公車冬中二千石舉治獄平歲一人(吏治獄平端也。)。
後漢光武建武七年四月壬午詔曰: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公車門名公車所在因以名焉漢官儀曰:公車令掌殿司馬門天下上事及徵召皆總領(lǐng)之)。
孝章建初元年三月甲寅山陽東平地震己巳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yè)夙夜慄慄不敢荒寧而災異仍見與政相應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耗亂刑罪不中可不憂與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夫鄉(xiāng)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zhèn)蚊判⒘畾q有百數(shù)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畝畝不系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zhì)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五月辛酉初舉孝廉郎中寬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任堪使也。典主也。長謂縣長相謂諸侯相)。
孝和永元六年詔曰:朕以眇末奉承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饉流亡(尚《書》曰:濟河惟兗州言東南據(jù)濟西北距河)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康救之策窘寐永嘆用思孔疚(詩云:憂心孔疚)惟官人不得於上庶民不安於下有司不念寬和而競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不急謂非要)甚非所以上當天心下濟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nèi)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
殤帝延平中詔公卿中二千石各舉隱士大儒務取高行以勸後進。
孝安永初元年三月癸酉日有食之詔公卿內(nèi)外官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shù)之士明政術(shù)通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五年閏三月戊戌詔曰:朕以不德奉郊廟承大業(yè)不能興和降善為人祈福災異蜂起寇賊縱橫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匱乏疲於徵發(fā)重以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朕以不明統(tǒng)理失中亦未獲忠良以毗闕政《傳》曰:顛而不扶危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公卿大夫?qū)⒑我哉葷蛊D?承天誡哉!蓋為政之本莫。若得人褒賢顯善圣制所先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shù)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并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七月己巳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zhàn)陣任將帥者。
元初元年四月丁酉詔三公特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舉敦厚質(zhì)直者各一人。
建光元年四月己巳令公卿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
十一月癸卯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武猛堪將帥者各五人。
延光元年詔三公中二千石舉刺史二千石令長相視事一歲已上至十歲清白愛利能敕身率下防奸理煩有益於人者無拘官簿(清白謂真正也。愛利謂愛人而利之也。無拘官簿謂超遷之不拘常牒也。)刺史舉所部郡國太守相舉墨綬隱親悉心勿取浮華(墨綬謂令長之屬也。隱親猶親自隱也。悉盡也。言令三公以下各舉所知皆當盡心勿取乎!浮華不實者)。
順帝即位三月詔公卿郡守國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永和三年九月丙戌令大將軍三公各舉故刺史二千石及見令長郎謁者四府掾?qū)賱傄阄涿陀兄\謨?nèi)螌浾吒鞫颂剡M卿校尉各一人。
漢安元年二月丙辰詔大將軍公卿舉賢良方正能探賾索隱者各一人。
十一月詔大將軍三公選武猛試用有效驗任為將校者各一人。
沖帝永嘉元年九月京師及太原雁門地震三郡水涌土裂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京師地震詔大將軍公卿郡國舉至孝篤行之士各一人。又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三年六月詔大將軍三公特進侯其與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永興二年二月癸卯京兆地震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延熹八年正月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
九年詔舉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永康元年五月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
靈帝建寧元年五月詔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遺惠為眾所歸者皆詣公車。
中平元年三月詔公卿舉列將子弟及吏民有明戰(zhàn)陳之略者詣公車。
魏武帝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側(cè)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十二月。又下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豈秦濟弱燕繇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二十二年八月。又下令曰: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治之吏高才異質(zhì)或堪為將守負?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文帝黃初四年五月有鵜鶘鳥集靈芝池詔曰:此詩人所謂?澤也。曹詩刺共公遠君子而近小人今,豈有賢智之士處於下位乎!否則斯鳥何為而至其博舉天下雋德茂才獨行君子以答曹人之刺。
明帝太和二年十月詔公卿近臣舉良將各一人。
四年十二月丙寅詔公卿舉賢良。
青龍元年三月甲子詔公卿舉賢良篤行之士各一人。
晉武帝泰始四年詔王公卿尹及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五年將興伐吳之役下詔曰:吳會未平宜得猛士以濟武功雖舊有薦舉之法未足以盡殊才其普告州郡有壯勇秀異才力杰出者皆以名聞簡其尤異擢而用之茍有人勿限所取。
七年六月詔公卿以下舉將帥各一人。
八年詔內(nèi)外群官舉可任邊郡者各三人。
太康九年詔內(nèi)外群官舉守令之才。
明帝太寧三年八月詔曰:昔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jié)h祖過趙錄樂毅之後追顯既往以勸將來吳時將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家訓及忠孝仁義靜已守真不聞於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
成帝咸和六年詔舉賢良直言之士。
七年詔舉賢良。
簡文咸安二年詔曰:朕以眇身?於王公之上思賴群賢以弼其闕夫肥遁窮谷之賢滑泥揚波之士雖抗志玄霄潛默幽岫貪屈高尚之道以隆協(xié)贊之美孰與自足山水棲遲丘壑狥
匹夫之潔而忘兼濟之大邪古人不借才於異代朕所以虛想於今日內(nèi)外百官各勸所司使善無不達而吾獲虛心之求焉。
後魏道武天興四年四月詔有司明隱逸。
天賜元年十有一月上幸西宮大選朝臣令各辨宗黨保舉才行。
明元永興五年二月詔分遣使者巡求雋逸其豪門強族為州閭所推者及有文武才?臨疑能決或有先賢世胄德行清美學優(yōu)義博可為人師者各令詣京師當隨才敘用以贊庶政。
太武神?四年九月詔曰:頃逆命縱逸方夏未寧戎車屢駕不遑休息今二寇摧殄士馬無為方將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廢職舉逸民拔起幽窮延登雋?昧旦思求想遇師輔雖殷宗之夢版筑罔以加也。訪諸有司咸稱范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A13C]渤海高允廣平游雅太原張偉等皆賢雋之胄冠冕州邦有羽儀之用詩不云:乎!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雍熙之美《易》曰: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如玄之比隱跡衡門不曜名譽者盡敕州郡以禮發(fā)遣遂徵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數(shù)百人皆差次敘用延和元年十二月先是辟召賢良州郡多逼遣之詔曰:朕除偽平暴征討累年思得英賢緝熙治道故詔州郡搜揚隱逸進賢舉俊古之君子養(yǎng)志衡門德成業(yè)就才為世使或雍容雅步三命而後至或棲棲遑遑負鼎而自達雖徇尚不同濟時一也。諸召人皆當以禮申諭任其進退何逼遣之有也。比刺史守宰宣揚失旨豈復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後各令鄉(xiāng)閭推舉守宰但宣朕虛心求賢之意既至當待以不次之舉隨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咸使聞知孝文延興二年七月壬寅詔州郡縣各遣二人才堪專對者赴行在所。
三年十一月詔其有力田孝悌才器有益於時信義著於鄉(xiāng)閭者具以名聞。
太和十七年九月帝南伐濟河詔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皆以名聞。
十八年正月車駕南巡詔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皆以名聞。
十一月辛未詔冀定二州孝義廉貞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
十二月車駕南巡詔郢豫二州孝悌廉義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
十九年四月行幸魯城詔兗州刺史舉部內(nèi)士人才堪軍國及守宰治行具以名聞。
六月帝自南伐回詔車駕所經(jīng)孝廉義文武應求者具以名聞。
十月辛酉詔州郡諸有士庶經(jīng)行修敏文思遒逸才長吏治堪?政事者以時發(fā)遣。
二十年七月丁亥詔曰:炎陽爽節(jié)秋霖大澍在予之責實深慄慄故輟膳三晨以命上訴靈鑒誠款曲流?液雖休勿休寧敢僭怠將有賢人湛德高士凝棲雖加銓采未能招致其精訪幽谷舉茲賢彥直言極諫輔予不及。
二十一年五月詔雍州其孝友德義文學才?悉仰貢舉。
孝明孝昌元年三月詔曰:選眾而舉其來自昔朕纘承大業(yè)綜理萬幾求賢致治心焉。若渴知人則哲振古所難宜博訪公卿采茲聲實可令第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各薦其所知不限素身居職必使精辦器藝具注所能然後依牒簡擢隨才收敘庶濟濟之美無替往時蹇蹇之直有申茲歲。
九月詔百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
孝莊建義元年五月詔求德行文藝政事強直者縣令太守刺史皆敘其志業(yè)具以表聞得三人以上縣令太守刺史賞一階舉非其人者亦黜一階。
前廢帝普泰元年三月詔天下德孝仁賢忠義志信者可以禮召赴闕其不應召者以不敬論。
後周閔帝元年八月甲午詔曰:帝王之治天下罔弗博求眾才以?厥民今二十四軍宜舉賢良堪治民者軍各九人被舉之人於後不稱厥任者所舉官司皆治其罪。
武帝太和元年二月戊辰詔三公已下各舉所知。
建德元年三月詔公卿以下各舉所知。
三年二月令六府各舉賢良清正之人。
四年詔諸畿郡各舉賢良。
六年平齊詔山東諸州各舉明經(jīng)?治者二人。若奇才異術(shù)卓爾不群者不拘多少。又詔山東諸州舉有才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赴行在所共論政治得失。
靜帝大定元年詔曰:帝王設(shè)官惟才是務人臣報國薦賢為重去歲已來屢有妖寇宰臣英?咸得清蕩逆亂之後兵車始竭遐邇勞役生民未康居官之徒致治者寡斯故上失其道以至於茲亦繇下有幽人未展其力今四海寧一八表無塵元輔執(zhí)鈞垂風揚化。若使天下英杰盡升於朝銓衡陟降量才而處垂拱無為,庶幾可致,於是遣戎秩上開府以上職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舉清平勤?者三人被舉之人居官三年有功過者所舉之人隨加賞罰。
隋文帝開皇三年正月甲戌詔舉賢良。
十八年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平清?濟二科舉人。
仁壽二年七月丙戌詔內(nèi)外官各舉所知。
三年七月丁卯詔曰:日往月來唯天所以運序山鎮(zhèn)川流唯地所以宣氣運序則寒暑無差宣氣則?雨有作故能成天地之大德育萬物而為功況以一人君於四海睹物欲運獨見致治不藉群才未之有也。是以唐堯欽明命羲和以居岳虞舜敬德升元凱而作相伊尹鼎俎之媵為殷之阿衡呂望魚釣之夫為周之尚父此則鳴鶴在陰其子必和風?之從龍虎賢哲之應圣明君德不回臣道以正故能通天地之和順陰陽之序,豈不繇元首而有股肱乎!自王道衰人風薄居上莫能公道以御物為下必踵私法以希時上下相蒙君臣義失義失則政乖政乖則人困蓋同德之風不嗣離德之謗乃生眾人之口鑠金戮辱之禍不測是以行歌避代辭位灌園卷而可懷黜而無慍放逐江湖之上沉赴河海之流所以自潔而不悔者也。至於閭閻秀異之士鄉(xiāng)曲博雅之儒言足以佐時行足以厲俗遺棄於草野湮滅而無聞豈勝道哉!所以覽古而嘆息者也。方今區(qū)宇一家煙火萬里百姓?安四夷賓服豈是人功實乃天意朕唯夙夜祗懼將所以上嗣明靈是以小心厲已日慎一日以遺黎在念憂兆庶未康以庶政為懷慮一物失所雖求傳送莫見幽人徒想崆峒未聞至道唯恐商歌於長夜抱關(guān)於夷門遠跡犬羊之間屈身僮仆之伍其令州縣搜揚賢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識治亂究政教之本達禮樂之源不限多少不得不舉限以三旬咸令進路徵召將送必須以禮(時蘇為太子舍人仁壽末天下舉達禮樂之源者晉王時為雍州牧舉燕應之詔諸州所舉五十馀人謁見高祖望燕謂侍臣曰:唯此一人稱吾所舉于是拜晉王友)。
煬帝大業(yè)三年四月甲午詔曰:天下之重非獨治所安帝王之功豈一士之力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經(jīng)邦何嘗不選賢與能收采滯幽周稱多士漢號得人尚想前風載懷欽佇朕負?夙興冕旒待旦引領(lǐng)巖谷?以周行冀與群才共康庶績而匯茅寂寞投竿罕至豈美璞韜時采未值良工將介石在懷確乎!難確垂鑒則哲憮然興嘆凡厥在位譬諸股肱。若濟巨川義同舟?戢豈得保茲寵祿晦爾所知優(yōu)游卒歲甚無謂也。祁大夫之舉善良史以為至公臧文仲之蔽賢尼父譏其竊位求諸往古非無褒貶宜思進善用匡寡薄夫孝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節(jié)義可稱或操履清潔所以激貪勵俗有益風化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美秀并為廊廟之用實乃瑚璉之資才堪將略則拔之以御侮膂力驍壯則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藝可取亦宜采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其見任九品以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
十年五月庚子詔郡舉孝悌廉潔各十人。
唐高祖武德五年詔擇善任能救民之要術(shù)推賢進士奉上之良規(guī)自古哲王弘風闡教設(shè)官分職唯才是與然而巖穴幽居草萊僻陋被褐懷珠無因自達實資選眾之舉固藉左右之容義自搜揚理宜精擢是以貢士有?爰致加錫之隆無益於時必貽貶黜之咎末葉澆偽名實相乖取非其人濫居班秩流品所以未穆庶職,於是隳廢朕膺圖馭宇寧濟兆民思得賢能用清治本招選之道宜革前弊懲勸之方式加常典茍有才藝所貴?時潔已登朝無嫌自進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總管刺史舉一人其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聽自巳具陳藝能當加顯擢授以不次賞罰之科并依別格所司頒下詳加搜引務在獎納稱朕意焉。
太宗貞觀元年三月帝謂尚書右仆射封德彝曰:比來令卿舉賢才未嘗有所推薦天下事重宜分朕憂對曰:臣愚豈敢不盡心但今所見實無奇才異行帝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不借才於異代皆取士於當時何代無賢才但患遺之不知耳德彝慚而退。
三年四月詔曰:白屋之內(nèi)閭閻之人但有文武材能灼然可取或言忠行謹堪理時務或在?亂而肆情遇太平而克己亦錄名狀官人同申。
是年帝謂宰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專心政道聞有好人則抽擢驅(qū)使而議者多稱彼皆宰相親故但公等至公行事無避此言便為形跡古人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而為後代稱者以其舉得賢故也。卿等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弟及有讎嫌必不得不舉。
十一年四月詔曰:朕以寡薄嗣守鴻基實資多士共康庶政虛巳側(cè)席為日已久投竿舍筑罕值其人自親巡東夏觀省風俗興言至治夕惕兢懷然則齊趙魏魯禮義自出江淮吳會英髦斯在山川所感古今寧殊載佇風猷實勞夢想宜令河北淮南諸州長官於所部之內(nèi)精加訪采其孝悌淳篤兼閑時務儒術(shù)該通可為時師范文詞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治體可委字民并志行修立為鄉(xiāng)里所推者舉送雒陽宮各給傳乘優(yōu)禮發(fā)遣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有老病不堪入朝者具以名聞庶巖穴靡遺俊?可致務盡搜揚之道稱朕意焉。
十五年六月詔曰:朕遐觀前載歷選列辟莫不貴在得人崇茲多士猶股肱之佐元首譬舟航之濟巨川。若夫構(gòu)大廈者采眾材於山岳善為國者求異人於管庫是以陶唐有虞揖讓之圣帝也。非元愷不能成功商湯姬發(fā)革命之明主也。非伊呂無以定其禍亂況乎!齊桓中人之材器非?哲漢武嗣業(yè)之主志在驕奢猶賴管仲隰朋之相平津博陸之輔既為五霸之長亦稱萬代之宗是知得士則昌失人則亂朕凝旒夙夜虛心政道雖天地效祉宗社降靈區(qū)宇晏如俊?咸事尚恐山林藪澤藏荊隋之寶卜祝屠釣韜蕭張之奇是以躬撫黎庶親觀風俗臨河渭而佇英杰眺箕[A13C]而懷隱淪亟移日月空勞夢寢而驪龍莫兆商歌寂寥豈混跡駑駘未逄良樂之顧將毓德巖穴方追禽尚之游望?長想增其嘆息可令天下諸州搜揚所部士庶之內(nèi)或識達公方學綜今古廉潔正直可以經(jīng)國佐時或孝悌淳篤節(jié)義昭顯始終不移可以敦風厲俗或儒術(shù)通明學堪師范或文章秀異才足著述并宜薦舉具以名聞限來年二月總集泰山庶獨往之夫不遺於版筑藏器之士方升於廊廟務得奇?zhèn)シQ朕意焉。
是年帝謂宰臣曰:致太平之運者唯在得賢才卿等既不能知朕不可遍識日復一日無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舉於事何如魏徵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且矜能伐善恐長澆競之風不可行也。乃止。
十七年五月乙丑詔曰:朕觀前烈建國君民未有不藉忠良而能濟其功業(yè)者也。朕顯承宗祀獲奉鴻基側(cè)席求賢有年載矣。而山林莫致珍玩必臻豈朕好惡之情未達於下其令州縣舉孝廉茂才好學異能卓犖之士。
二十年六月手詔曰:高明之天資星辰以麗象博厚之地藉川岳而成形況於帝王體元立極臨馭萬物字養(yǎng)生靈者乎!所以致治之君遠讒佞近忠良屈己以伸人故能成其化為亂之主親不肖疏賢臣虐下以恣情用能成其亂明君遵彼以興國暗主行此以亡身是以馭朽臨冰銘心自戒宵興旰食側(cè)席思賢庶欲博訪丘園搜采英俊弼我王道臻於大化焉可令天下諸州明揚側(cè)陋所部之內(nèi)不限吏人其有服道棲仁澄心礪操出片言而標物范備百行以綜人師質(zhì)高視於琳瑯人不間於曾閔潔志丘園揚名里?或甄明政術(shù)曉達公方稟木鐸於孔門受金科於鄭相奇謀間發(fā)明略可以佐時識鑒精通偉才堪於?國或含章杰出命世挺生麗藻遒文馳楚澤而方駕鉤深睹奧振梁苑以先鳴業(yè)擅專門詞高載筆或辨雕春囿談瑩秋天發(fā)研機於一言起飛電於三寸蓄茲奔箭未遂揚庭并宜推擇咸同舉薦以禮將送具狀表聞限以今冬并與考使同赴庶使焚林之舉咸矯翼於巖廊尺木之階方振鱗於游霧翹心俊?稱朕意焉。
高宗以貞觀二十三年即位九月詔曰:殷宗邁德化致升平周王顯仁政稱刑措太祖文皇帝神明配德靈武兼資掃?槍而王區(qū)夏混陰陽而作天地以此大業(yè)留屬微躬雖復?變星霜而心嬰荼毒州郡之長能修厥職禮義興行奸回自屏刑憲不苛孤?是賴有司詢訪宜以名聞有一於此當超不次其有經(jīng)明行修談講精熟立身嚴潔才堪教胄者志節(jié)妙識用精通博聞強正終堪卿輔者游情文藻下筆成章援心處事端平可紀者疾惡揚善依忠履義執(zhí)持典憲終然不移者京司長官上都督府及上州各舉二人中下州刺史各舉一人前代忠鯁身死王門子孫才堪任官而留滯停移者慨想遺風尤宜旌舉。
顯慶元年十月手詔曰:朕受命上玄嗣膺下武每肅恭旒冕延想英奇俯振鷺而企貞臣仰飛鴻而慕良輔?臺側(cè)席玉管屢移宣室整衣金壺亟改寂寥靡覿鑒寐興懷比年雖常進舉遂無英俊猶恐棲巖穴而韜奇樂丘園而晦影宜令河南河北江淮以南州縣或緯俗之英聲馳管樂或濟時之器價逸蕭張學宰帝師材堪棟輔者必當任之不次可明加采訪務盡才杰州縣以禮發(fā)遣。
二年二月詔曰:濟時興國實佇九功御敵安邊亦資七德朕端拱宣室思弘景化將欲分憂俊?共逸巖廊而比來貢寂英奇舉非勇杰豈稱安慮危之志處存思亂之心如不旌賁遠近則爪牙何寄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牧守各舉所知或勇冠三軍翹關(guān)拔山之力智兼百勝緯地經(jīng)天之才蘊奇策於良平馳功績於衛(wèi)霍蹤二起於吳白軌雙李於牧廣賞纖善而萬眾悅罰片惡而一軍懼如有此色可精加采訪各以奏聞。
三年七月帝謂宰臣曰:四海之廣唯在得賢卿等用人多作形跡獲避親知不能盡意甚為不取昔祁奚舉子古人以為美談即使卿等兒侄有材亦須依例進舉。
五年六月詔內(nèi)外官四科舉人或孝悌可稱德行夙著通涉經(jīng)史堪居繁劇或游泳儒術(shù)沉研冊府下帷不倦博物馳聲或藻思清華詞鋒秀逸舉標文雅材堪遠大或廉平處事強直為心洞曉刑書兼苞文藝者精加搜訪各以名薦。
龍朔元年八月帝謂侍臣曰:往者天下七國皆有英賢今四海一統(tǒng)遂無俊杰亦繇經(jīng)營遼海未暇搜揚將濟巨川佇聞舟楫何其寂寞一至於斯許圉師對曰:百里奚處虞而虞亡入秦而秦霸在陛下用之耳帝,於是欲於李義府門中拔擢有材用者遂令本州給傳遣詣東都及至無堪應務者竟罷之。
三年八月詔內(nèi)外官五品以上各舉巖藪幽素之士廣加詢訪旁求謠俗式企英材允毗闕政。
乾封二年八月高宗引侍臣責以不進賢良司刑少常伯李安期進曰:臣聞圣帝明王莫不勞於求賢逸於任使。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況天下至廣非無英彥但比來公卿有所薦引即遭囂謗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茍免競為緘默。若陛下虛巳招納務於搜訪不忌親讎唯能是用讒毀亦既不入誰敢不竭忠誠此皆事繇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帝深然之。
十月令天下諸州舉鴻儒碩學博聞強記之士。
咸亨二年十月景帝詔曰:禮樂之道其來尚矣。朕誕膺明命克光正歷思隆頌聲以康至道而曲臺闡訓猶乖揖讓之容太樂登歌徒紀鏗鏘之韻良以教虧綿?學闕瞽宗興言盛業(yè)寤嘆盈抱。然則幽誠所著縱九皋而必聞忠信。且存在十室而無棄但慮習俎之彥韞跡於閭閻辨鐸之英韜深於林藪夫良玉無脛求之斯來真龍難睹好之而至其四方士庶及丘園棲隱有能明習禮經(jīng)詳究音律於行無遺在藝可錄者宜令州縣搜揚博訪具以名聞。
五年八月詔五品以上各舉所知。
上元三年閏三月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各舉所知一人。
儀鳳元年十二月詔曰:山東江左人物甚眾雖每充賓薦而未盡英髦或孝悌通神遐邇惟敬或德行光裕邦邑崇仰或?qū)W統(tǒng)九流垂帷睹奧或文高六藝下筆成章或備曉八音洞該七曜或射能穿札力可翹關(guān)或丘園秀異志存棲隱或?qū)涀訉O素稱勇烈委巡撫大使咸加采訪佇申褒獎亦有婆娑鄉(xiāng)曲負材傲俗為譏議所斥陷於?斥弛之流者亦宜推擇各以名聞。
三年十二月詔京文武職事三品以上官每年各舉所知或才蘊廊廟器均瑚璉體王佐之嘉猷資公輔之宏量或奇謀異笑決勝千里或投石拔距勇冠三軍或謇諤忠亮志存規(guī)弼或繩違糾惡不避權(quán)豪或威惠仁明堪居牧守之重或公正廉直足膺令長之任咸宜搜訪具錄封進朕當詳覽量加獎擢。
調(diào)露元年七月詔令雒州明揚側(cè)陋或孝弟純至感於神明或文武兼資才堪將相或?qū)W藝該博業(yè)標儒首或藻思宏贍思擅文宗或洞曉音律識均牙曠或深明歷數(shù)妙同京管者咸令薦舉。
永隆元年十二月詔縣令刺史御史員外郎太子舍人司儀郎左右史文武五品以上清要近侍及宿衛(wèi)之官并令舉所知一人。
中宗神龍元年二月詔九品以上及朝集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三月制令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各舉縣令一人。
五月制令職官五品以上各舉所知一人。
九月制內(nèi)外文武五品以上官并縣令京師清官九品以上各舉孝弟廉讓一人。
景龍元年二月令舉天下鴻儒碩學之士。
三年三月令內(nèi)外五品以上舉堪任刺史縣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