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帥部·懷撫
傅載招攜之訓書紀柔遠之說斯懷撫之謂矣。其奉辭為將授命致討總戎作鎮(zhèn)守邊固圉而能推以恩信布之仁惠招輯流散收恤孤弱綏懷新附撫柔異類俾鄰邦敵境愛之如椒蘭外夷殊俗歸之如父母用能固守疆場謐清障塞成勞來安定之績致和平富庶之美《詩》曰:民之攸暨。又曰:懷我好音自非誠心內著德聲外暢亦何以致其感悅哉!。
漢段會宗再為西域都會宗既出諸國遣子弟郊迎小昆彌安日前為會宗所立德之(懷會宗之恩德也。)欲往謁諸翎侯止不聽遂至龜茲諸城郭甚親附(謂城郭諸國)後漢鄧禹為前將軍建武初光武分麾下精兵一萬人使鄧禹西入關時赤眉入長安三輔連覆敗赤眉所過殘賊百姓不知所歸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降者日以千數(shù)眾號百萬禹所止輒停車駐節(jié)以勞來之父老童?犀垂?戴白滿其軍下莫不感悅,於是名震關西帝嘉之數(shù)賜書褒美。
祭彤為遼東太守使招呼鮮卑示以財利其大都護偏何(鮮卑名也。)遣使奉獻愿得歸化彤慰納賞賜稍復親附其異種滿離高句驪之屬遂駱驛款塞彤為人質厚重毅撫夷狄以恩皆畏而愛之故得其死力。
鄧訓章帝時為謁者會上谷太守任興欲誅赤沙烏桓恐恨謀反詔訓將黎陽營兵屯狐奴以防其變(漢官儀曰:漢興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故於黎陽立營以謁者監(jiān)之狐奴縣屬漁陽郡也。)校尉張紆誘誅燒當種羌迷吾等繇是諸羌大怒謀欲報怨朝廷憂之公卿舉鄧訓代紆為校尉諸羌激忿遂相與解仇結婚交質盟詛眾四萬馀人期冰合渡河攻訓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內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徤富強每與戎戰(zhàn)常以少致多雖首施兩端(首施猶首鼠也。)漢亦時收其用時迷吾子迷唐別與武威種羌合兵萬騎來至塞下未敢攻訓先欲脅月氏胡擁衛(wèi)稽故(稽故謂稽留事故稽故字一作諸故)令不得戰(zhàn)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訓曰:不然今張紆失信眾羌大動經(jīng)常屯兵不下二萬轉運之費空竭府帑涼州吏人命縣絲?原諸胡所以難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懷之庶能有用遂令開城及所居園門悉驅群胡妻子內之嚴兵守衛(wèi)羌掠無所得。又不敢逼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諸胡皆言漢家常欲斗我曹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開門內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訓遂撫養(yǎng)其中少年勇者數(shù)百人以為義從。
竇憲為車騎將軍和帝永元元年出雞鹿塞遣軍司馬吳汜梁諷奉金帛遺北單于宣明國威而兵隨其後時虜中乖亂?諷所到輒招降之前後萬馀人遂及單于於西海上宣國威信致以詔賜單于稽首拜受諷因說宜修呼韓邪故事保國安人之福(言依附漢家自保護其國也。宣帝時呼韓于款塞朝于甘泉宮請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居)單于喜悅即將其眾與諷俱還到私渠海聞漢軍已入塞乃遣弟右溫禺?王奉貢入侍隨諷詣闕憲以單于不自身致奏還其侍弟明年單于復遣車諧儲王等款居延塞欲入朝見愿請大使竇憲上遣大將軍護軍班固行中郎將與司馬梁諷迎之會北單于為南匈奴所破被創(chuàng)遁走固至私渠海而還。
陳禪左轉玄菟候城障尉會北匈奴入遼東追拜遼東太守胡憚其威疆退還數(shù)百里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于隨降還郡禪於學行禮為說道義感化之單于懷服遺以胡中珍物而去。
種?為尚書會匈奴寇并涼二州桓帝以為度遼將軍?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羌虜先時有生見獲質於郡縣者悉遣還之誠心懷撫信賞分明由是羌胡龜茲莎車烏孫等皆來順服。
劉虞為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扶馀穢邪單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後前中山相張純等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復以虞為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烏桓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純等純走出塞馀皆降散。
魏蘇則為金城太守是時喪亂之後吏民流散饑窮戶口損耗則撫循之甚謹外招懷羌胡得其牛羊以養(yǎng)貧老與民分糧而食旬日之間流民皆歸得數(shù)千家。
?丘興為武威太守內撫吏民外懷羌胡卒使柔附及群雜胡棄惡詣興興皆安恤使盡力田。
牽招為使持節(jié)護鮮卑校尉屯昌平是時邊民流散山澤。又亡叛在鮮卑中者處有千數(shù)招廣布恩信招誘降附建義中郎將公孫集等率將部曲咸各歸命使還本郡。又懷來鮮卑素利彌加等十馀萬落令皆款塞。
吳孫歆為鎮(zhèn)北將軍為邊將數(shù)十年青徐汝沛頗來歸附淮南濱江屯候皆徹兵遠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shù)百里。
陸遜為大將軍大帝嘉禾五年北征遜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石陽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門噎不得關其所生獲皆加營護不令兵士干擾侵侮將家屬來者使就料視。若亡其妻子者即給衣糧厚加慰勞發(fā)遣令還或有感慕相攜而歸者鄰境懷之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順等并帥支黨來附遜遜傾財帛周贍經(jīng)恤孫皎為征虜將軍督夏口皎嘗遣兵候獲魏邊將吏美女以進皎更其衣服送還之下令曰:今所欲誅者曹氏其百姓何罪自今已往不得擊其老弱由是江淮間多歸附之。
魯肅代周瑜鎮(zhèn)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馀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呂蒙為左護軍虎威將軍襲蜀軍于南郡蒙入據(jù)城盡得蜀中之將士家屬皆撫慰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給醫(yī)藥饑寒者賜衣糧凡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大帝至蜀軍在道路數(shù)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蜀使還私相參詢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蜀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眾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xiāng)人皆委蜀而降荊州遂定。
晉羊祜鎮(zhèn)荊州增修德信以懷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zhàn)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吳二兒為俘者祜遣送還其家後吳將夏詳邵顗等來降二兒之父亦率屬與俱吳將陳尚潘景來寇祜追斬之美其死節(jié)而厚加殯殮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吳將鄧香掠夏口祜募生縛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率部曲而降祜出軍行吳境刈?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眾江沔游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所得者皆封還之。
杜預為征南大將軍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張華為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華撫納新舊戎夏懷之東夷馬韓星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馀里歷世未附二十馀國并遣使朝貢,於是遠夷賓服四境無虞。
王渾為安東將軍鎮(zhèn)壽陽渾不尚刑名處斷明允時吳人新附頗懷畏懼渾撫循羈旅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於是江東之士無不悅附。
周浚為折沖將軍揚州刺史移鎮(zhèn)秣陵時吳初平屢有逃亡者頻討平之賓禮故老搜求俊?甚有威德吳人悅服劉琨為并州刺史時東瀛公騰自晉陽鎮(zhèn)鄴并土饑荒百姓隨騰南下馀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道路斷塞琨募得千馀人轉斗至晉陽府寺焚毀僵尸滿地其有存者饑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琨剪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寇盜至來掩襲常以城門為戰(zhàn)場百姓負盾以耕屬?而耨琨撫循勞徠甚得物性在官未期流人稍復雞犬之音復相接矣。士奔迸者多歸於琨琨善於懷撫而短於控御一日之中雖歸者數(shù)千去者亦相繼克期與猗盧討劉聰盧父子相圖盧及兄子振皆病死徒屬四散琨子遵先質於盧眾皆附之及是遵與箕澹等率盧眾三萬人牛馬羊十萬悉眾歸琨琨由是復振率眾百騎自平城撫納之。
祖逖為奮威將軍討樊雅陳川遣將李頭率眾援之力戰(zhàn)有勛逖時獲雅駿馬頭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與之頭感逖恩遇每嘆曰:若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川聞而怒遂殺頭頭親黨馮寵率其屬數(shù)百人歸於逖後鎮(zhèn)雍丘數(shù)遣軍要截石勒勒屯戎漸?候騎嘗獲濮陽人逖厚待遣歸咸感逖恩德率鄉(xiāng)里五百家降逖勒。又遣精騎萬人距逖復為逖所破勒鎮(zhèn)戍歸附者甚多時趙固上官已李矩郭默等各以詐力相攻擊逖馳使和解之示以禍福遂受逖節(jié)度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遇之由是黃河已南盡為晉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游軍偽抄之明其未附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密以聞前後克獲亦由此也。
荀羨監(jiān)青州諸軍事領兗州刺史先是石季龍死胡中大亂羨撫納降附甚得眾心。
魏浚為武威太守以亂不之官及雒陽陷屯于雒北石梁塢撫養(yǎng)遺眾漸修軍器其附賊者皆先解喻說大晉運數(shù)靈長行已建立歸之者甚眾其有恃遠不從命者遣將討之服從而已不加侵暴,於是遠近感悅襁負至者甚眾應。
詹為南平太守都督平天門武陵軍事天門武陵?蠻并反詹討降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并謀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shù)郡無虞其後天下大亂詹境獨全百姓歌之。又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時王敦新平人情未安詹撫而懷之莫不得其歡心百姓賴之。
陶侃為龍鑲將軍武昌太守時天下饑荒亡者歸之盈路侃竭資賑給焉。
桓宣為平北將軍鎮(zhèn)襄陽宣久在襄陽綏撫僑寓甚有稱績。又監(jiān)沔中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石勒荊州刺史郭敬戍襄陽陶侃使其子平西參軍斌與宣俱攻樊城拔之竟陵太平李陽。又破新野敬懼遁走宣與陽遂平襄陽侃委宣鎮(zhèn)之以其淮南部曲立義成郡宣招懷初附。
桓伊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在州十年綏撫荒雜甚得物情桓沖卒遷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將軍如故假節(jié)伊到鎮(zhèn)以邊境無虞宜以寬恤為務乃上疏以江州虛耗加連歲不登今馀戶有五萬六千宜并合小縣除諸郡逋米移州還鎮(zhèn)豫章詔令移州尋陽其馀皆聽之伊隨宜拯撫百姓賴焉。
褚?為豫州司馬督司州軍事太傅參軍王玄代?為郡時梁國部曲將耿奴甚得人情而專勢?常優(yōu)遇之玄為政既急?知其不能容奴因謂曰:卿威殺已多而人情難一宜深慎之玄納?言外羈縻奴而內懷憤及遷為陳留將發(fā)乃收奴斬之馀黨聚眾殺玄梁郡既有內難而徐州賊張平等欲掩襲之郡人遑惑將以郡歸平荀組遣往撫之眾心乃定。
郗恢督梁秦雍司荊揚并等州諸軍事建威將軍雍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襄陽恢甚得關隴之和降附者動有千計。
瑯琊武王?起家為寧朔將軍監(jiān)守鄴城有綏懷之稱。
宋柳元景為建威將軍北伐斬魏將張是提?斬三千馀級面縛軍門者二千馀人元景輕騎晨至魏兵之面縛者多河內人元景詰之曰:汝等怨王澤不接請命無所今并為魏盡力便是本無善心順附者存恤從惡者誅滅欲知王師正如此也。眾皆曰:虐虜見驅後出赤族以騎蹙步未戰(zhàn)先死此將軍所親見非敢背中國也。諸將欲盡殺之元景以為不可曰:今王旗北掃當令仁聲先路乃悉釋而遣之家在關里者符守關諸軍聽出皆稱萬歲而去。
檀道濟為冠軍將軍武帝北征道濟為前鋒至雒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馀人議者謂應悉戮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於是戎夷感悅相率歸之者甚眾。
梁孫謙宋明帝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為司徒參軍言之明帝擢為明威將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峽常以威力鎮(zhèn)之謙將述職敕募千人自隨謙曰:蠻夷不賓蓋待之失節(jié)耳何煩兵役以為國費固辭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蠻獠懷之競餉金寶謙慰喻而一無所納及掠得生口皆放還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視事三年徵還為撫軍中兵參軍。
徐文盛武帝大同末為持節(jié)督寧州刺史先是州在僻遠所管群蠻不識教義貪欲財賄劫奪相尋前後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撫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風俗遂改。
張興世為游擊將軍北伐次下邳號令嚴明所至獨克下邳人多有欲來降惠紹曰:我。若得城諸卿皆是國人。若不能破賊徒令公等失鄉(xiāng)非朝廷吊人本意也。今。且安堵復業(yè)勿妄自辛苦降人感悅。
陳沈恪宣帝時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州諸軍事鎮(zhèn)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恪未至鎮(zhèn)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險恪不得進朝廷遣司空章昭達督眾軍討紇紇平乃入州州罹兵荒所在殘毀恪綏懷安輯被以恩惠嶺表賴之。
裴忌以大建五年為都官尚書吳明徹督諸軍北伐詔忌以本官監(jiān)明徹軍淮南平授軍師將軍豫州刺史忌善於綏撫甚得民和。
後魏寇贊初為後秦襄邑令姚泓滅秦雍人千有馀家推贊為主歸順拜綏遠將軍魏郡太守其後秦雍之民來奔河南滎陽河內戶至萬數(shù)拜贊安遠將軍南雍州刺史軹縣侯治於雒陽立雍州之郡縣以撫之由是流民襁負自遠而至三倍於前。
于栗?明元時為鎮(zhèn)遠將軍河內鎮(zhèn)將撫導新邦甚有威惠。
刁雍為鎮(zhèn)東將軍與叔孫建攻青州建先攻東陽雍至招集義眾得五千人遣撫慰郡縣土人盡下送租供軍。又詔令南入以亂賊境雍攻克項城會有敕追令隨機立效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民五千馀家置二十七營遷鎮(zhèn)濟陰。
東平王翰初封秦王太武時鎮(zhèn)枹罕以信惠撫眾羌戎敬服改封東平王。
陸俟轉都督雒豫二州諸軍事虎牢鎮(zhèn)大將平?jīng)鲂萃澜鹧虑嫉易佑竦扰褟娃D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平西將軍安定鎮(zhèn)大將既至懷柔羌戎莫不歸附。
盧度世為假節(jié)鎮(zhèn)遠將軍齊州刺史州接邊境將士數(shù)相侵掠度世乃禁勒所統(tǒng)還其俘虜二境以寧趙逸為寧朔將軍赤城鎮(zhèn)將綏和荒服十有馀年百姓安之。
叔孫建為平原鎮(zhèn)大將征南大將軍在平原十馀年綏懷內外甚得邊稱。
陸真文成時為安西將軍長安鎮(zhèn)將東平王道符反于長安殺雍州刺史魚玄明關中草草以真為長安鎮(zhèn)將賜爵河南公長安兵民素服威信真到撫慰之皆怡然安靜。
尉撥為晉昌鎮(zhèn)將綏懷邊民甚著稱績後為杏城鎮(zhèn)將在任九年大收民和山民一千馀家上郡徒各盧水胡八百馀落盡附為民。
王斤為平北將軍時并州胡酋田卜謀反誅馀眾不安遣斤鎮(zhèn)虎威以撫慰之斤綏靜胡?鬼甚收聲稱。
李洪之獻文時為內都大官河西羌胡鎮(zhèn)部落反叛獻文親征命洪之與侍中東郡王陸定總統(tǒng)諸軍輿駕至并州詔洪之為河西都將討山胡山胡皆保險拒戰(zhàn)洪之筑壘於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諸將悉欲進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業(yè)胡人遂降獻文嘉之遷并尚書外都大官。
李崇為鎮(zhèn)西大將軍孝文時巴夷擾動詔崇以本將軍為荊州刺史鎮(zhèn)上洛敕發(fā)陜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辭曰:邊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詔代之自然易帖但須一宣詔旨而已不勞發(fā)兵自防使懷懼也。孝文從之乃輕發(fā)數(shù)十騎直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帖然尋敕邊戍掠得南齊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兩境交和無復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稱績召還京師賞賜隆厚。
莫?為鎮(zhèn)西大將軍時初平河西人心未一?撫慰新舊皆得其所。
杜纂除積弩將軍領眾詣淮迎降民楊廂等?立楚鎮(zhèn)招納山蠻李天保等五百戶。
李輔為鎮(zhèn)遠將軍潁川太守帶長社戍輔綏懷招集甚得邊和任城王澄為征南大將軍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梁州氐帥楊仲顯婆羅楊卜兄弟及符叱盤等自以居邊地險世為兇狡澄至州量彼風俗誘導懷附表送婆羅授仲顯循城鎮(zhèn)副將楊卜為廣業(yè)太守叱盤固道鎮(zhèn)副將自馀首帥各隨才而用之附者賞違命者加誅,於是仇池帖然西南款順。
盧淵為京兆王愉徐州刺史南徐州長史沈陵殺將佐勒宿預之眾逃叛陵在邊歷年結構既廣二州人情咸相煽惑陵之馀黨頗見執(zhí)送淵皆撫而赦之唯歸罪於陵由是眾稍安。
崔敬邕為龍驤將軍管州刺史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韓均為冀州刺史都督定冀相三州諸軍事均親身率下明為耳目廣設方略禁斷奸邪,於是趙郡屠谷西山丁零聚黨山澤以去刂害為業(yè)者均皆誘慰追捕遠近震?先是河內未賓民多去就均撫懷之民咸受優(yōu)復。
皮喜為侍中都督秦雍荊梁益五州諸軍事開府仇池鎮(zhèn)將以其父豹子昔鎮(zhèn)仇池有威信故也。喜至深恩布惠民夷大悅酋帥強好子等各率戶歸附,於是置廣業(yè)固道二郡以居之。
傅豎眼宣武時為建威將軍討揚州賊破之仍鎮(zhèn)於合肥齊民歸之者千戶。又詔假節(jié)行南兗州事豎眼善於綏撫南人多歸之。又為益州刺史進號冠軍將軍撫蜀人以恩信為本保境安民不以小利侵竊有掠數(shù)民入境者移送還本撿勒部下守宰肅然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為魏民矣。是以蜀民請軍者旬月相繼宣武甚嘉之。
李紹為撫軍西道都督行秦州事時隴右新經(jīng)師旅之後百姓多不安業(yè)紹善撫納甚得夷夏之心。
彭城王勰為司徒領揚州刺史既定壽春進位大司馬獲南齊汝陰太守王果豫州治中庾稷等數(shù)人勰傾心禮之常參坐席果承問進曰:果等契闊生平皓首播越顧瞻西夕馀光幾何今遭圣化正應力茲愚老申展尺寸但在南百口生死分張乞還江外以申德澤勰矜而許之果。又謝曰:殿下賜處有過國士果等今還仰負慈澤請聽仁駕振旅反跡江外至此乃還其為遠人所懷如此。
王肅為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lián)P州刺史肅頻在邊悉心撫接遠近歸懷附者。若市以誠綏納咸得其心。
安豐王猛子延明孝明時為尚書右仆射元法僧反詔為東道行臺徐州大都督節(jié)度諸軍事與都督臨淮王?尚書李憲等討法僧梁武帝遣其豫章王綜鎮(zhèn)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人譽招懷舊土遠近歸之。
爾朱天光孝莊時為鎮(zhèn)東將軍初元顥入雒天光與天穆會爾朱榮於河內榮發(fā)之後并肆不安詔天光以本官兼尚書仆射為并肆?恒朔燕蔚顯汾九州行臺仍行并州以安靜之天光至并州部分約勒所在寧輯顥破尋還京師。
北齊盧潛為揚州道行臺左丞與陳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又為揚州刺史領行臺尚書潛在淮南十三年任總軍民顯祖初平淮南給十年優(yōu)復平滿之後逮後主天微永平中徵稅煩雜高文海執(zhí)政斷漁獵人家無以自資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徵責。又敕送突厥馬數(shù)千匹於揚州管內令土豪貴買之錢直始入便出敕括江淮間馬并送至官廄由是百姓搔擾切齒嗟怨?jié)撾S事?lián)嵛考嫘袡嗾实脤庫o。
辛術為東徐州刺史為淮南經(jīng)略顯祖天保元年侯景徵江西租稅術率諸軍渡淮斷之還鎮(zhèn)下邳人隨術北渡淮者三千馀家及王僧辯破侯景術招攜安撫城鎮(zhèn)相繼款附前後來二十馀州。
斛律羨為幽安平南北營東燕六州都督突厥來寇州境羨御之望見軍威不敢戰(zhàn)來款附慮其有詐。且喻之曰:爾輩此行本非朝貢見機始變未是宿心。若有誠實宜速歸巢穴別遣使來,於是退走後主天統(tǒng)初突厥木汗遣使請朝獻羨始以聞自是朝貢歲時不絕羨有力焉。
後周韋旭後魏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州刺史時氐賊數(shù)為抄竊旭隨機招撫并即歸附。
李賢初為西魏原州刺史賢雖少從戎旅而頗閑政事?lián)釋оl(xiāng)里甚得民和文帝大統(tǒng)十二年隨獨孤信征涼州平之。又撫慰張掖等五郡而還。
宇文測為大都督行汾州事政存簡惠頗得民和地接東魏數(shù)相抄竊或有獲其為寇者多縛送之測皆命解縛置之賓館然後引與相見如客禮焉設酒肴宴勞放還其國并給糧餼衛(wèi)送出境自是東魏大慚乃不為寇汾晉之間各安其業(yè)兩界之民遂通慶吊不復為仇讎矣。時論稱之比於羊叔子。
赫連達初從賀拔岳西征為都督及岳為侯莫陳悅所害達馳詣太祖太祖引軍向高平令達率騎據(jù)彈箏峽時百姓惶懼多奔散者有數(shù)村民方扶老弱驅畜牧欲入山避難軍士爭欲掠之達曰:遠近民黎多受制于賊今。若值便掠縛何謂伐罪吊民不如因而撫之以示義師之德乃撫以恩信民皆悅附,於是迭相曉語咸復舊業(yè)太祖聞而嘉之。
尉遲迥既平蜀為都督益等十州諸軍事益州刺史自劍閣以南得承制刺拜及黜陟迥乃明賞罰布德威綏輯新邦經(jīng)略未附夷夏懷而歸焉。
侯莫陳[A13C]為開府儀同三司從滕王追擊龍泉文城叛胡[A13C]與柱國竇盧?分路而進[A13C]懸軍五百馀里破其三柵先是稽胡叛亂輒略邊人為奴至是詔胡有厭匿良人者誅籍沒其妻子有人言為胡村所隱匿者?將斬之[A13C]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行諸胡固非悉反但相逼脅為亂今撫慰之自可不戰(zhàn)而定如即誅之轉相驚恐為難不細未。若召其渠帥以隱匿者附之令自歸首則群胡可安?從之諸胡爭附北土以安。
楊敷孝閔帝時為使持節(jié)蒙州諸軍事刺史先是蠻左等多受齊假署數(shù)為亂逆敷推誠布信隨方撫慰蠻左等感之相率歸附敷乃送酋帥四十馀人赴闕請因齊所假而授之諸蠻等愈更感悅州境獲寧司馬裔自孝閔踐祚為驃騎大將軍後為御正中大夫及大軍東討與少卿楊標守軹關即授懷州刺史武帝天和初隨上庸公陸滕討信州反蠻令賢等裔自開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禍福群蠻率服。
齊王憲討北齊任城王湝廣憲王孝衍於信都憲至信都登張耳蒙以望俄而湝領軍尉相愿偽出戰(zhàn)略陣遂以眾降相愿湝之腹心也。眾駭因破之擒湝及孝衍憲謂湝曰:任城王何苦至此湝曰:下官神武帝子兄弟十五幸而獨存逢宗社顛覆今日得死無愧墳陵憲壯之命歸其妻子厚加資給。又問孝衍孝衍自陳國難辭淚俱發(fā)俯仰有節(jié)憲亦為之改容。
韋世康自武帝平齊授司馬總管長史時東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綏撫之士庶胥附。
楊雄為通雒防主雄處疆場務在保境息民接待敵人必推誠仗信齊雒州刺史獨孤永業(yè)深相欽尚移書稱美之。
楊忠為大將軍再舉盡定漢中之地寬以御眾甚得新附之心。
隋虞慶則初仕後周為并州總管長史時稽胡數(shù)為反叛越王盛御史下大夫高?討平之將班師?等咸謀須文武?略者鎮(zhèn)遏之表請慶則,於是即拜石州總管甚有威惠境內清肅稽胡慕義而歸者八千馀戶。
高?為左軍大將蕭巖之叛也。詔?綏集江漢甚得民和。
韋沖開皇初為開府時發(fā)南汾胡千馀州人北筑長城在涂皆亡高祖呼沖問計沖曰:夷狄之性易為反覆皆由牧宰不稱之所致也。臣謂以禮綏靜可不勞兵而定帝然之命沖綏懷叛者月馀皆至并赴長城下書勞勉之尋拜石州刺史甚得諸胡歡心後為營州總管沖容貌都雅寬厚得眾心撫?羯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畏懼朝貢相續(xù)開皇中為南寧州總管持節(jié)撫慰沖既至南寧帥爨震及西爨首領皆詣府參謁帝大悅下詔褒揚之。
韋?開皇中平陳之後為江州總管進圖嶺南既至廣州說陳渝州都督王猛下之嶺表皆定帝聞而大悅許以便宜從事?所綏集二十四州拜廣州總管長孫晟為左勛衛(wèi)驃騎將軍持節(jié)護突厥晟遣降虜覘俟雍問知其牙內屢有災變夜見赤虹光照數(shù)百里天狗?雨血三日流星墜其營內有聲如雷每夜自驚言隋師。且至并遣奏知仍請出討突厥都速等歸染於前後至者男女萬口晟安置之由是突厥悅附後都藍大亂為其部下所殺晟因奏請曰:今王師臨境戰(zhàn)數(shù)有功賊內橫離其王被殺乘此招誘必并來降請遣染於部下分頭撫慰帝許之果盡來附慕容三藏以功授大將軍。又授廓州刺史州極西界與吐谷渾鄰接奸宄犯法者皆遷配彼州流人多有逃逸及三藏至招納綏撫百姓愛悅襁負日至吏民歌頌之。
周法尚為柱州總管桂州人李光仕作亂詔法尚討之光仕率勁兵保白石洞其黨有來降附輒以妻子還之居旬日降者數(shù)千人。
唐韋仁壽初為?州都督府長史時南寧州內附朝廷使安撫類皆受賄邊人患之或有叛者高祖以仁壽素有能名令檢校南寧州都督寄聽政於越?使每歲一至其地以慰之仁壽將兵五百人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牧宰法令清肅人懷忄?悅。
許紹為陜州刺史行軍總管紹與王世充蕭銑疆境深接紹之士卒為賊輒殺之紹執(zhí)得敵人皆資給放去諸賊感?鬼自是以後不復侵掠合境獲安。
張士貴高祖起義初遣經(jīng)略河南士貴勒兵遇桑顯和擊破之召所俘虜三千馀人慰喻遣還。
盧士良武德中為河南刺史吐谷渾及黨項入寇士良擊破之前後歸附者六十馀戶後檢校晉州事及在河南既兵亂之後戶口去散到官之始城邑蕭條才數(shù)百家士良撫納夷夏大弘恩信數(shù)載之後復業(yè)者三千馀家時黨項羌依阻山谷頻為寇盜士良戰(zhàn)捷之後諸羌畏懼相率內屬卒不為患。
劉咸為廣州總管武德六年崗州刺史馮士?以新會反咸討降之復其位。
李靖為兵部尚書討蕭銑降之仍渡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馮盎李光度等皆遣子弟來謁自馀州縣莫不服從量其誠效授以官爵凡所招慰戶數(shù)十萬優(yōu)詔勞勉授靖嶺南道安撫大使簡較桂州總管靖以南方去朝廷遙遠喪亂以來不見恩德。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所部兵馬發(fā)往桂州南巡所經(jīng)之處靖請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遠近悅服。又突厥種落離叛朝廷進取以靖為代州行軍總管撫納降附靖輕騎先據(jù)定襄城突厥部落望風逃散由是突厥頡利可汗率眾歸款進封代國公。
張儉貞觀初為朔州刺史突厥頡利敗後恩給部落饑寒離散儉招慰安輯之其不來者便居磧北既親屬分往私相往還儉雅得其情亦不禁止但存綱紀羈縻而已及儉移勝州都督州司謂其將叛遽以奏聞詔起儉為使觀動靜儉單馬推誠入其部落召諸首領布以腹心咸匍匐稽顙應時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檢校代州都督恩給部落竟無叛離儉遂勸其營田每年豐熟慮其私蓄富實易生驕侈表請和糴擬就貯備蕃人喜悅銳意營田長城之北有同中壤由是邊儲實焉。
李素立為揚州大都督府司馬時突厥鐵勒部落相率內附太宗於其地置瀚海都護府以統(tǒng)之以素立為瀚海都護。又有闕泥熟別部尤為邊患素立遣使招諭降之夷人感其惠爭奉牛酒素立唯收其酒一杯馀悉還之建立廨舍開屯田久之轉綿州刺史蘇定以高宗顯慶二年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破阿史那賀魯於金牙山盡收其所據(jù)之地,於是悉命諸部歸其所居間通道路列置館驛埋瘞骸骨所在問疾苦分其疆界復其產業(yè)賀魯所擄掠者悉括還之,於是西域諸國安堵如故。
裴行儉以麟德二年為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
薛仁貴總章元年為安東都護總兵二萬人以鎮(zhèn)高麗仁貴恤孤老躬儉約盜賊有?者隨才任使忠孝節(jié)義咸加旌表高麗人眾莫不欣然慕化。
薛訥為幽州都督睿宗太極元年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和戎軍大使訥鎮(zhèn)幽州二十馀載邊人懷之未嘗深入虜亦不敢犯。
李晟德宗時鎮(zhèn)涇原常曰:河隴之陷也。非吐蕃能之皆以將帥貪暴種落攜貳人不得耕稼展轉皆東徙自棄之耳。且土無絲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豈有已乎!乃傾家財賞降者以懷來之降虜浪息曩晟奏封王每蕃使至晟必置浪息曩別座衣以錦袍金帶以寵異之蕃人皆相指因榮羨息曩。
李復為嶺南節(jié)度使瓊州久陷於蠻獠中復累遣使降之因奏瓊州設都督府以撫綏之。
韋皋為劍南節(jié)度使貞元四年四月東蠻鬼王驃旁等自陷?州臣於吐蕃絕朝貢者二十馀年及是皋招誘之始棄吐蕃內附來朝特封為和義順政等郡王。且衣以冠帶仍給兩林勿鄧等部落功而遣之。又皋以?南蠻眾一萬與吐蕃和好蕃人入寇必以蠻為前鋒,於是遣使通?南蠻以離吐蕃之助其王異牟尋因遣使愿受正朔,於是朝廷命詞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袁滋持節(jié)冊異牟尋為南詔王自是遂修朝貢而吐蕃不寇蜀邊。
馬總憲宗時為淮西節(jié)度使總以申光蔡等州久陷賊寇人不知法威刑勸導咸令率化奏改彰義軍曰:淮西賊之偽跡一皆削蕩。
李遜為濠州刺史先是濠之都將楊騰刻削士卒州兵三千人各謀殺騰騰覺走揚州而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馀亂未殄徐驅其間為陳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
鄭權為德棣滄景節(jié)度使朝廷用兵討淄青李師道權奏於安德平原二縣之間置歸化縣以集降民李夷簡為西川節(jié)度使時有?州刺史王?以貪虐為蠻戎所怒相率攻之?州遂亂夷簡發(fā)使曉諭戎人畏伏。
盧簡求凡歷四鎮(zhèn)皆接邊郵屬雜虜寇邊因之移授所至撫御邊鄙晏然太原素管退渾契?沙陀三部落或撫納不至多為邊患前政或要之詛盟質之子弟然為盜不息簡求撫之以德接以恩信所執(zhí)子弟一切遣之故五部之人欣然聽命。
崔從為?坊丹延節(jié)度使?時內接畿甸外連羌落從鎮(zhèn)撫甚得其制黨項有以羊馬來致之從皆撫慰還之。
後唐魏王繼岌以莊宗同光三年冬平蜀遣使赍書詔南詔蠻(時郭崇韜欲聲教達於南荒募蜀川曾使南詔者有秦州副使徐藹諳?南苴羊城途路。且云:中和二年僖宗在蜀令嗣王龜年使?南藹季父為副使藹為判官時不到苴羊城只達於善閘回時約為甥舅許出降安化公主?南使來迎公主次驛報收長安黃巢東走乃?以佗歲)。
霍彥威初仕梁為?州節(jié)度使鳳翔李茂貞攻圍半年竟不能下或得俘掠悉放之歸秦人懷之遂無侵擾。
王處直為定州節(jié)度使處直為人精簡好求吏理雖地處一隅介於大國招懷撫納甚得人和藥彥稠明宗時授?州節(jié)度使詔會兵制置鹽州蕃戎逃遁獲陷蕃士庶千馀并遣復鄉(xiāng)里。
張希崇鎮(zhèn)靈武閔帝應順元年正月沙州瓜州遣牙將各以方物朝貢回鶻可汗仁美遣使獻故可汗仁裕遺留貢物鞍馬器械仁美。又獻美玉圓玉秋轡?岡砂羚羊角波斯寶纟?玉帶蓋希崇招懷邊鎮(zhèn)內附故也。
張敬詢?yōu)榇笸姽?jié)度使至鎮(zhèn)招撫室韋曷刺缽于鉞萬馀帳以捍北邊。
晉馮暉為滑州節(jié)度使移鎮(zhèn)靈武初張希崇鎮(zhèn)靈州以久在北蕃頗究邊事能駕御河西邊人而數(shù)年之間侵盜屏息希崇卒未有主帥蕃部寇鈔無復畏憚而暉疆暴之名聞於遐徼及暉到鎮(zhèn)蕃部集慶暉大張宴席酒肴豐備群夷告醉爭陳獻賀暉皆以錦采酬之蕃情大悅黨項拓拔彥超者州界部族之大者暉至來謁厚加待遇仍為在城治第豐其服玩因留之不令歸部河西養(yǎng)馬所產易為交市暉期年得馬五千匹而蕃部歸心。
漢薛懷德為邢州節(jié)度上言昨契丹侵逼諸縣人戶入山逃避臣已散差人招攜安撫漸已復業(yè)。
周向訓知延州太祖廣順三年六月上言所屬蕃部侵盜漢戶臣已招喚諸部酋率設酒食仍令誓約更不敢侵犯。
王景為鳳翔節(jié)度使世宗顯德二年五月上言今月七日收下黃牛新城大忌等三砦相次。又收下鬼迷黃花下湛滴水皂莢等五砦其鄉(xiāng)村人戶并已招攜安撫。
傅載招攜之訓書紀柔遠之說斯懷撫之謂矣。其奉辭為將授命致討總戎作鎮(zhèn)守邊固圉而能推以恩信布之仁惠招輯流散收恤孤弱綏懷新附撫柔異類俾鄰邦敵境愛之如椒蘭外夷殊俗歸之如父母用能固守疆場謐清障塞成勞來安定之績致和平富庶之美《詩》曰:民之攸暨。又曰:懷我好音自非誠心內著德聲外暢亦何以致其感悅哉!。
漢段會宗再為西域都會宗既出諸國遣子弟郊迎小昆彌安日前為會宗所立德之(懷會宗之恩德也。)欲往謁諸翎侯止不聽遂至龜茲諸城郭甚親附(謂城郭諸國)後漢鄧禹為前將軍建武初光武分麾下精兵一萬人使鄧禹西入關時赤眉入長安三輔連覆敗赤眉所過殘賊百姓不知所歸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降者日以千數(shù)眾號百萬禹所止輒停車駐節(jié)以勞來之父老童?犀垂?戴白滿其軍下莫不感悅,於是名震關西帝嘉之數(shù)賜書褒美。
祭彤為遼東太守使招呼鮮卑示以財利其大都護偏何(鮮卑名也。)遣使奉獻愿得歸化彤慰納賞賜稍復親附其異種滿離高句驪之屬遂駱驛款塞彤為人質厚重毅撫夷狄以恩皆畏而愛之故得其死力。
鄧訓章帝時為謁者會上谷太守任興欲誅赤沙烏桓恐恨謀反詔訓將黎陽營兵屯狐奴以防其變(漢官儀曰:漢興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故於黎陽立營以謁者監(jiān)之狐奴縣屬漁陽郡也。)校尉張紆誘誅燒當種羌迷吾等繇是諸羌大怒謀欲報怨朝廷憂之公卿舉鄧訓代紆為校尉諸羌激忿遂相與解仇結婚交質盟詛眾四萬馀人期冰合渡河攻訓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內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徤富強每與戎戰(zhàn)常以少致多雖首施兩端(首施猶首鼠也。)漢亦時收其用時迷吾子迷唐別與武威種羌合兵萬騎來至塞下未敢攻訓先欲脅月氏胡擁衛(wèi)稽故(稽故謂稽留事故稽故字一作諸故)令不得戰(zhàn)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訓曰:不然今張紆失信眾羌大動經(jīng)常屯兵不下二萬轉運之費空竭府帑涼州吏人命縣絲?原諸胡所以難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懷之庶能有用遂令開城及所居園門悉驅群胡妻子內之嚴兵守衛(wèi)羌掠無所得。又不敢逼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諸胡皆言漢家常欲斗我曹今鄧使君待我以恩信開門內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歡喜叩頭曰:唯使君所命訓遂撫養(yǎng)其中少年勇者數(shù)百人以為義從。
竇憲為車騎將軍和帝永元元年出雞鹿塞遣軍司馬吳汜梁諷奉金帛遺北單于宣明國威而兵隨其後時虜中乖亂?諷所到輒招降之前後萬馀人遂及單于於西海上宣國威信致以詔賜單于稽首拜受諷因說宜修呼韓邪故事保國安人之福(言依附漢家自保護其國也。宣帝時呼韓于款塞朝于甘泉宮請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居)單于喜悅即將其眾與諷俱還到私渠海聞漢軍已入塞乃遣弟右溫禺?王奉貢入侍隨諷詣闕憲以單于不自身致奏還其侍弟明年單于復遣車諧儲王等款居延塞欲入朝見愿請大使竇憲上遣大將軍護軍班固行中郎將與司馬梁諷迎之會北單于為南匈奴所破被創(chuàng)遁走固至私渠海而還。
陳禪左轉玄菟候城障尉會北匈奴入遼東追拜遼東太守胡憚其威疆退還數(shù)百里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慰之單于隨降還郡禪於學行禮為說道義感化之單于懷服遺以胡中珍物而去。
種?為尚書會匈奴寇并涼二州桓帝以為度遼將軍?到營所先宣恩信誘降諸胡羌虜先時有生見獲質於郡縣者悉遣還之誠心懷撫信賞分明由是羌胡龜茲莎車烏孫等皆來順服。
劉虞為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扶馀穢邪單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後前中山相張純等與烏桓大人共連盟攻薊下復以虞為幽州牧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烏桓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純等純走出塞馀皆降散。
魏蘇則為金城太守是時喪亂之後吏民流散饑窮戶口損耗則撫循之甚謹外招懷羌胡得其牛羊以養(yǎng)貧老與民分糧而食旬日之間流民皆歸得數(shù)千家。
?丘興為武威太守內撫吏民外懷羌胡卒使柔附及群雜胡棄惡詣興興皆安恤使盡力田。
牽招為使持節(jié)護鮮卑校尉屯昌平是時邊民流散山澤。又亡叛在鮮卑中者處有千數(shù)招廣布恩信招誘降附建義中郎將公孫集等率將部曲咸各歸命使還本郡。又懷來鮮卑素利彌加等十馀萬落令皆款塞。
吳孫歆為鎮(zhèn)北將軍為邊將數(shù)十年青徐汝沛頗來歸附淮南濱江屯候皆徹兵遠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shù)百里。
陸遜為大將軍大帝嘉禾五年北征遜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石陽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門噎不得關其所生獲皆加營護不令兵士干擾侵侮將家屬來者使就料視。若亡其妻子者即給衣糧厚加慰勞發(fā)遣令還或有感慕相攜而歸者鄰境懷之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順等并帥支黨來附遜遜傾財帛周贍經(jīng)恤孫皎為征虜將軍督夏口皎嘗遣兵候獲魏邊將吏美女以進皎更其衣服送還之下令曰:今所欲誅者曹氏其百姓何罪自今已往不得擊其老弱由是江淮間多歸附之。
魯肅代周瑜鎮(zhèn)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馀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呂蒙為左護軍虎威將軍襲蜀軍于南郡蒙入據(jù)城盡得蜀中之將士家屬皆撫慰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給醫(yī)藥饑寒者賜衣糧凡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大帝至蜀軍在道路數(shù)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蜀使還私相參詢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蜀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眾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xiāng)人皆委蜀而降荊州遂定。
晉羊祜鎮(zhèn)荊州增修德信以懷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zhàn)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吳二兒為俘者祜遣送還其家後吳將夏詳邵顗等來降二兒之父亦率屬與俱吳將陳尚潘景來寇祜追斬之美其死節(jié)而厚加殯殮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吳將鄧香掠夏口祜募生縛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率部曲而降祜出軍行吳境刈?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眾江沔游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所得者皆封還之。
杜預為征南大將軍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張華為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華撫納新舊戎夏懷之東夷馬韓星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馀里歷世未附二十馀國并遣使朝貢,於是遠夷賓服四境無虞。
王渾為安東將軍鎮(zhèn)壽陽渾不尚刑名處斷明允時吳人新附頗懷畏懼渾撫循羈旅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於是江東之士無不悅附。
周浚為折沖將軍揚州刺史移鎮(zhèn)秣陵時吳初平屢有逃亡者頻討平之賓禮故老搜求俊?甚有威德吳人悅服劉琨為并州刺史時東瀛公騰自晉陽鎮(zhèn)鄴并土饑荒百姓隨騰南下馀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道路斷塞琨募得千馀人轉斗至晉陽府寺焚毀僵尸滿地其有存者饑羸無復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琨剪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寇盜至來掩襲常以城門為戰(zhàn)場百姓負盾以耕屬?而耨琨撫循勞徠甚得物性在官未期流人稍復雞犬之音復相接矣。士奔迸者多歸於琨琨善於懷撫而短於控御一日之中雖歸者數(shù)千去者亦相繼克期與猗盧討劉聰盧父子相圖盧及兄子振皆病死徒屬四散琨子遵先質於盧眾皆附之及是遵與箕澹等率盧眾三萬人牛馬羊十萬悉眾歸琨琨由是復振率眾百騎自平城撫納之。
祖逖為奮威將軍討樊雅陳川遣將李頭率眾援之力戰(zhàn)有勛逖時獲雅駿馬頭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與之頭感逖恩遇每嘆曰:若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川聞而怒遂殺頭頭親黨馮寵率其屬數(shù)百人歸於逖後鎮(zhèn)雍丘數(shù)遣軍要截石勒勒屯戎漸?候騎嘗獲濮陽人逖厚待遣歸咸感逖恩德率鄉(xiāng)里五百家降逖勒。又遣精騎萬人距逖復為逖所破勒鎮(zhèn)戍歸附者甚多時趙固上官已李矩郭默等各以詐力相攻擊逖馳使和解之示以禍福遂受逖節(jié)度逖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遇之由是黃河已南盡為晉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游軍偽抄之明其未附諸塢主感戴胡中有異密以聞前後克獲亦由此也。
荀羨監(jiān)青州諸軍事領兗州刺史先是石季龍死胡中大亂羨撫納降附甚得眾心。
魏浚為武威太守以亂不之官及雒陽陷屯于雒北石梁塢撫養(yǎng)遺眾漸修軍器其附賊者皆先解喻說大晉運數(shù)靈長行已建立歸之者甚眾其有恃遠不從命者遣將討之服從而已不加侵暴,於是遠近感悅襁負至者甚眾應。
詹為南平太守都督平天門武陵軍事天門武陵?蠻并反詹討降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并謀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shù)郡無虞其後天下大亂詹境獨全百姓歌之。又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時王敦新平人情未安詹撫而懷之莫不得其歡心百姓賴之。
陶侃為龍鑲將軍武昌太守時天下饑荒亡者歸之盈路侃竭資賑給焉。
桓宣為平北將軍鎮(zhèn)襄陽宣久在襄陽綏撫僑寓甚有稱績。又監(jiān)沔中軍事南中郎將江夏相石勒荊州刺史郭敬戍襄陽陶侃使其子平西參軍斌與宣俱攻樊城拔之竟陵太平李陽。又破新野敬懼遁走宣與陽遂平襄陽侃委宣鎮(zhèn)之以其淮南部曲立義成郡宣招懷初附。
桓伊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在州十年綏撫荒雜甚得物情桓沖卒遷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將軍如故假節(jié)伊到鎮(zhèn)以邊境無虞宜以寬恤為務乃上疏以江州虛耗加連歲不登今馀戶有五萬六千宜并合小縣除諸郡逋米移州還鎮(zhèn)豫章詔令移州尋陽其馀皆聽之伊隨宜拯撫百姓賴焉。
褚?為豫州司馬督司州軍事太傅參軍王玄代?為郡時梁國部曲將耿奴甚得人情而專勢?常優(yōu)遇之玄為政既急?知其不能容奴因謂曰:卿威殺已多而人情難一宜深慎之玄納?言外羈縻奴而內懷憤及遷為陳留將發(fā)乃收奴斬之馀黨聚眾殺玄梁郡既有內難而徐州賊張平等欲掩襲之郡人遑惑將以郡歸平荀組遣往撫之眾心乃定。
郗恢督梁秦雍司荊揚并等州諸軍事建威將軍雍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襄陽恢甚得關隴之和降附者動有千計。
瑯琊武王?起家為寧朔將軍監(jiān)守鄴城有綏懷之稱。
宋柳元景為建威將軍北伐斬魏將張是提?斬三千馀級面縛軍門者二千馀人元景輕騎晨至魏兵之面縛者多河內人元景詰之曰:汝等怨王澤不接請命無所今并為魏盡力便是本無善心順附者存恤從惡者誅滅欲知王師正如此也。眾皆曰:虐虜見驅後出赤族以騎蹙步未戰(zhàn)先死此將軍所親見非敢背中國也。諸將欲盡殺之元景以為不可曰:今王旗北掃當令仁聲先路乃悉釋而遣之家在關里者符守關諸軍聽出皆稱萬歲而去。
檀道濟為冠軍將軍武帝北征道濟為前鋒至雒陽凡拔城破壘俘四千馀人議者謂應悉戮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於是戎夷感悅相率歸之者甚眾。
梁孫謙宋明帝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為司徒參軍言之明帝擢為明威將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峽常以威力鎮(zhèn)之謙將述職敕募千人自隨謙曰:蠻夷不賓蓋待之失節(jié)耳何煩兵役以為國費固辭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蠻獠懷之競餉金寶謙慰喻而一無所納及掠得生口皆放還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視事三年徵還為撫軍中兵參軍。
徐文盛武帝大同末為持節(jié)督寧州刺史先是州在僻遠所管群蠻不識教義貪欲財賄劫奪相尋前後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撫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風俗遂改。
張興世為游擊將軍北伐次下邳號令嚴明所至獨克下邳人多有欲來降惠紹曰:我。若得城諸卿皆是國人。若不能破賊徒令公等失鄉(xiāng)非朝廷吊人本意也。今。且安堵復業(yè)勿妄自辛苦降人感悅。
陳沈恪宣帝時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州諸軍事鎮(zhèn)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恪未至鎮(zhèn)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險恪不得進朝廷遣司空章昭達督眾軍討紇紇平乃入州州罹兵荒所在殘毀恪綏懷安輯被以恩惠嶺表賴之。
裴忌以大建五年為都官尚書吳明徹督諸軍北伐詔忌以本官監(jiān)明徹軍淮南平授軍師將軍豫州刺史忌善於綏撫甚得民和。
後魏寇贊初為後秦襄邑令姚泓滅秦雍人千有馀家推贊為主歸順拜綏遠將軍魏郡太守其後秦雍之民來奔河南滎陽河內戶至萬數(shù)拜贊安遠將軍南雍州刺史軹縣侯治於雒陽立雍州之郡縣以撫之由是流民襁負自遠而至三倍於前。
于栗?明元時為鎮(zhèn)遠將軍河內鎮(zhèn)將撫導新邦甚有威惠。
刁雍為鎮(zhèn)東將軍與叔孫建攻青州建先攻東陽雍至招集義眾得五千人遣撫慰郡縣土人盡下送租供軍。又詔令南入以亂賊境雍攻克項城會有敕追令隨機立效雍,於是招集譙梁彭沛民五千馀家置二十七營遷鎮(zhèn)濟陰。
東平王翰初封秦王太武時鎮(zhèn)枹罕以信惠撫眾羌戎敬服改封東平王。
陸俟轉都督雒豫二州諸軍事虎牢鎮(zhèn)大將平?jīng)鲂萃澜鹧虑嫉易佑竦扰褟娃D為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平西將軍安定鎮(zhèn)大將既至懷柔羌戎莫不歸附。
盧度世為假節(jié)鎮(zhèn)遠將軍齊州刺史州接邊境將士數(shù)相侵掠度世乃禁勒所統(tǒng)還其俘虜二境以寧趙逸為寧朔將軍赤城鎮(zhèn)將綏和荒服十有馀年百姓安之。
叔孫建為平原鎮(zhèn)大將征南大將軍在平原十馀年綏懷內外甚得邊稱。
陸真文成時為安西將軍長安鎮(zhèn)將東平王道符反于長安殺雍州刺史魚玄明關中草草以真為長安鎮(zhèn)將賜爵河南公長安兵民素服威信真到撫慰之皆怡然安靜。
尉撥為晉昌鎮(zhèn)將綏懷邊民甚著稱績後為杏城鎮(zhèn)將在任九年大收民和山民一千馀家上郡徒各盧水胡八百馀落盡附為民。
王斤為平北將軍時并州胡酋田卜謀反誅馀眾不安遣斤鎮(zhèn)虎威以撫慰之斤綏靜胡?鬼甚收聲稱。
李洪之獻文時為內都大官河西羌胡鎮(zhèn)部落反叛獻文親征命洪之與侍中東郡王陸定總統(tǒng)諸軍輿駕至并州詔洪之為河西都將討山胡山胡皆保險拒戰(zhàn)洪之筑壘於石樓南白雞原以對之諸將悉欲進攻洪之乃開以大信聽其復業(yè)胡人遂降獻文嘉之遷并尚書外都大官。
李崇為鎮(zhèn)西大將軍孝文時巴夷擾動詔崇以本將軍為荊州刺史鎮(zhèn)上洛敕發(fā)陜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辭曰:邊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詔代之自然易帖但須一宣詔旨而已不勞發(fā)兵自防使懷懼也。孝文從之乃輕發(fā)數(shù)十騎直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帖然尋敕邊戍掠得南齊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兩境交和無復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稱績召還京師賞賜隆厚。
莫?為鎮(zhèn)西大將軍時初平河西人心未一?撫慰新舊皆得其所。
杜纂除積弩將軍領眾詣淮迎降民楊廂等?立楚鎮(zhèn)招納山蠻李天保等五百戶。
李輔為鎮(zhèn)遠將軍潁川太守帶長社戍輔綏懷招集甚得邊和任城王澄為征南大將軍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梁州氐帥楊仲顯婆羅楊卜兄弟及符叱盤等自以居邊地險世為兇狡澄至州量彼風俗誘導懷附表送婆羅授仲顯循城鎮(zhèn)副將楊卜為廣業(yè)太守叱盤固道鎮(zhèn)副將自馀首帥各隨才而用之附者賞違命者加誅,於是仇池帖然西南款順。
盧淵為京兆王愉徐州刺史南徐州長史沈陵殺將佐勒宿預之眾逃叛陵在邊歷年結構既廣二州人情咸相煽惑陵之馀黨頗見執(zhí)送淵皆撫而赦之唯歸罪於陵由是眾稍安。
崔敬邕為龍驤將軍管州刺史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韓均為冀州刺史都督定冀相三州諸軍事均親身率下明為耳目廣設方略禁斷奸邪,於是趙郡屠谷西山丁零聚黨山澤以去刂害為業(yè)者均皆誘慰追捕遠近震?先是河內未賓民多去就均撫懷之民咸受優(yōu)復。
皮喜為侍中都督秦雍荊梁益五州諸軍事開府仇池鎮(zhèn)將以其父豹子昔鎮(zhèn)仇池有威信故也。喜至深恩布惠民夷大悅酋帥強好子等各率戶歸附,於是置廣業(yè)固道二郡以居之。
傅豎眼宣武時為建威將軍討揚州賊破之仍鎮(zhèn)於合肥齊民歸之者千戶。又詔假節(jié)行南兗州事豎眼善於綏撫南人多歸之。又為益州刺史進號冠軍將軍撫蜀人以恩信為本保境安民不以小利侵竊有掠數(shù)民入境者移送還本撿勒部下守宰肅然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為魏民矣。是以蜀民請軍者旬月相繼宣武甚嘉之。
李紹為撫軍西道都督行秦州事時隴右新經(jīng)師旅之後百姓多不安業(yè)紹善撫納甚得夷夏之心。
彭城王勰為司徒領揚州刺史既定壽春進位大司馬獲南齊汝陰太守王果豫州治中庾稷等數(shù)人勰傾心禮之常參坐席果承問進曰:果等契闊生平皓首播越顧瞻西夕馀光幾何今遭圣化正應力茲愚老申展尺寸但在南百口生死分張乞還江外以申德澤勰矜而許之果。又謝曰:殿下賜處有過國士果等今還仰負慈澤請聽仁駕振旅反跡江外至此乃還其為遠人所懷如此。
王肅為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lián)P州刺史肅頻在邊悉心撫接遠近歸懷附者。若市以誠綏納咸得其心。
安豐王猛子延明孝明時為尚書右仆射元法僧反詔為東道行臺徐州大都督節(jié)度諸軍事與都督臨淮王?尚書李憲等討法僧梁武帝遣其豫章王綜鎮(zhèn)徐州延明先牧徐方甚得人譽招懷舊土遠近歸之。
爾朱天光孝莊時為鎮(zhèn)東將軍初元顥入雒天光與天穆會爾朱榮於河內榮發(fā)之後并肆不安詔天光以本官兼尚書仆射為并肆?恒朔燕蔚顯汾九州行臺仍行并州以安靜之天光至并州部分約勒所在寧輯顥破尋還京師。
北齊盧潛為揚州道行臺左丞與陳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又為揚州刺史領行臺尚書潛在淮南十三年任總軍民顯祖初平淮南給十年優(yōu)復平滿之後逮後主天微永平中徵稅煩雜高文海執(zhí)政斷漁獵人家無以自資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徵責。又敕送突厥馬數(shù)千匹於揚州管內令土豪貴買之錢直始入便出敕括江淮間馬并送至官廄由是百姓搔擾切齒嗟怨?jié)撾S事?lián)嵛考嫘袡嗾实脤庫o。
辛術為東徐州刺史為淮南經(jīng)略顯祖天保元年侯景徵江西租稅術率諸軍渡淮斷之還鎮(zhèn)下邳人隨術北渡淮者三千馀家及王僧辯破侯景術招攜安撫城鎮(zhèn)相繼款附前後來二十馀州。
斛律羨為幽安平南北營東燕六州都督突厥來寇州境羨御之望見軍威不敢戰(zhàn)來款附慮其有詐。且喻之曰:爾輩此行本非朝貢見機始變未是宿心。若有誠實宜速歸巢穴別遣使來,於是退走後主天統(tǒng)初突厥木汗遣使請朝獻羨始以聞自是朝貢歲時不絕羨有力焉。
後周韋旭後魏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州刺史時氐賊數(shù)為抄竊旭隨機招撫并即歸附。
李賢初為西魏原州刺史賢雖少從戎旅而頗閑政事?lián)釋оl(xiāng)里甚得民和文帝大統(tǒng)十二年隨獨孤信征涼州平之。又撫慰張掖等五郡而還。
宇文測為大都督行汾州事政存簡惠頗得民和地接東魏數(shù)相抄竊或有獲其為寇者多縛送之測皆命解縛置之賓館然後引與相見如客禮焉設酒肴宴勞放還其國并給糧餼衛(wèi)送出境自是東魏大慚乃不為寇汾晉之間各安其業(yè)兩界之民遂通慶吊不復為仇讎矣。時論稱之比於羊叔子。
赫連達初從賀拔岳西征為都督及岳為侯莫陳悅所害達馳詣太祖太祖引軍向高平令達率騎據(jù)彈箏峽時百姓惶懼多奔散者有數(shù)村民方扶老弱驅畜牧欲入山避難軍士爭欲掠之達曰:遠近民黎多受制于賊今。若值便掠縛何謂伐罪吊民不如因而撫之以示義師之德乃撫以恩信民皆悅附,於是迭相曉語咸復舊業(yè)太祖聞而嘉之。
尉遲迥既平蜀為都督益等十州諸軍事益州刺史自劍閣以南得承制刺拜及黜陟迥乃明賞罰布德威綏輯新邦經(jīng)略未附夷夏懷而歸焉。
侯莫陳[A13C]為開府儀同三司從滕王追擊龍泉文城叛胡[A13C]與柱國竇盧?分路而進[A13C]懸軍五百馀里破其三柵先是稽胡叛亂輒略邊人為奴至是詔胡有厭匿良人者誅籍沒其妻子有人言為胡村所隱匿者?將斬之[A13C]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行諸胡固非悉反但相逼脅為亂今撫慰之自可不戰(zhàn)而定如即誅之轉相驚恐為難不細未。若召其渠帥以隱匿者附之令自歸首則群胡可安?從之諸胡爭附北土以安。
楊敷孝閔帝時為使持節(jié)蒙州諸軍事刺史先是蠻左等多受齊假署數(shù)為亂逆敷推誠布信隨方撫慰蠻左等感之相率歸附敷乃送酋帥四十馀人赴闕請因齊所假而授之諸蠻等愈更感悅州境獲寧司馬裔自孝閔踐祚為驃騎大將軍後為御正中大夫及大軍東討與少卿楊標守軹關即授懷州刺史武帝天和初隨上庸公陸滕討信州反蠻令賢等裔自開州道入先遣使宣示禍福群蠻率服。
齊王憲討北齊任城王湝廣憲王孝衍於信都憲至信都登張耳蒙以望俄而湝領軍尉相愿偽出戰(zhàn)略陣遂以眾降相愿湝之腹心也。眾駭因破之擒湝及孝衍憲謂湝曰:任城王何苦至此湝曰:下官神武帝子兄弟十五幸而獨存逢宗社顛覆今日得死無愧墳陵憲壯之命歸其妻子厚加資給。又問孝衍孝衍自陳國難辭淚俱發(fā)俯仰有節(jié)憲亦為之改容。
韋世康自武帝平齊授司馬總管長史時東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綏撫之士庶胥附。
楊雄為通雒防主雄處疆場務在保境息民接待敵人必推誠仗信齊雒州刺史獨孤永業(yè)深相欽尚移書稱美之。
楊忠為大將軍再舉盡定漢中之地寬以御眾甚得新附之心。
隋虞慶則初仕後周為并州總管長史時稽胡數(shù)為反叛越王盛御史下大夫高?討平之將班師?等咸謀須文武?略者鎮(zhèn)遏之表請慶則,於是即拜石州總管甚有威惠境內清肅稽胡慕義而歸者八千馀戶。
高?為左軍大將蕭巖之叛也。詔?綏集江漢甚得民和。
韋沖開皇初為開府時發(fā)南汾胡千馀州人北筑長城在涂皆亡高祖呼沖問計沖曰:夷狄之性易為反覆皆由牧宰不稱之所致也。臣謂以禮綏靜可不勞兵而定帝然之命沖綏懷叛者月馀皆至并赴長城下書勞勉之尋拜石州刺史甚得諸胡歡心後為營州總管沖容貌都雅寬厚得眾心撫?羯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畏懼朝貢相續(xù)開皇中為南寧州總管持節(jié)撫慰沖既至南寧帥爨震及西爨首領皆詣府參謁帝大悅下詔褒揚之。
韋?開皇中平陳之後為江州總管進圖嶺南既至廣州說陳渝州都督王猛下之嶺表皆定帝聞而大悅許以便宜從事?所綏集二十四州拜廣州總管長孫晟為左勛衛(wèi)驃騎將軍持節(jié)護突厥晟遣降虜覘俟雍問知其牙內屢有災變夜見赤虹光照數(shù)百里天狗?雨血三日流星墜其營內有聲如雷每夜自驚言隋師。且至并遣奏知仍請出討突厥都速等歸染於前後至者男女萬口晟安置之由是突厥悅附後都藍大亂為其部下所殺晟因奏請曰:今王師臨境戰(zhàn)數(shù)有功賊內橫離其王被殺乘此招誘必并來降請遣染於部下分頭撫慰帝許之果盡來附慕容三藏以功授大將軍。又授廓州刺史州極西界與吐谷渾鄰接奸宄犯法者皆遷配彼州流人多有逃逸及三藏至招納綏撫百姓愛悅襁負日至吏民歌頌之。
周法尚為柱州總管桂州人李光仕作亂詔法尚討之光仕率勁兵保白石洞其黨有來降附輒以妻子還之居旬日降者數(shù)千人。
唐韋仁壽初為?州都督府長史時南寧州內附朝廷使安撫類皆受賄邊人患之或有叛者高祖以仁壽素有能名令檢校南寧州都督寄聽政於越?使每歲一至其地以慰之仁壽將兵五百人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牧宰法令清肅人懷忄?悅。
許紹為陜州刺史行軍總管紹與王世充蕭銑疆境深接紹之士卒為賊輒殺之紹執(zhí)得敵人皆資給放去諸賊感?鬼自是以後不復侵掠合境獲安。
張士貴高祖起義初遣經(jīng)略河南士貴勒兵遇桑顯和擊破之召所俘虜三千馀人慰喻遣還。
盧士良武德中為河南刺史吐谷渾及黨項入寇士良擊破之前後歸附者六十馀戶後檢校晉州事及在河南既兵亂之後戶口去散到官之始城邑蕭條才數(shù)百家士良撫納夷夏大弘恩信數(shù)載之後復業(yè)者三千馀家時黨項羌依阻山谷頻為寇盜士良戰(zhàn)捷之後諸羌畏懼相率內屬卒不為患。
劉咸為廣州總管武德六年崗州刺史馮士?以新會反咸討降之復其位。
李靖為兵部尚書討蕭銑降之仍渡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馮盎李光度等皆遣子弟來謁自馀州縣莫不服從量其誠效授以官爵凡所招慰戶數(shù)十萬優(yōu)詔勞勉授靖嶺南道安撫大使簡較桂州總管靖以南方去朝廷遙遠喪亂以來不見恩德。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所部兵馬發(fā)往桂州南巡所經(jīng)之處靖請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遠近悅服。又突厥種落離叛朝廷進取以靖為代州行軍總管撫納降附靖輕騎先據(jù)定襄城突厥部落望風逃散由是突厥頡利可汗率眾歸款進封代國公。
張儉貞觀初為朔州刺史突厥頡利敗後恩給部落饑寒離散儉招慰安輯之其不來者便居磧北既親屬分往私相往還儉雅得其情亦不禁止但存綱紀羈縻而已及儉移勝州都督州司謂其將叛遽以奏聞詔起儉為使觀動靜儉單馬推誠入其部落召諸首領布以腹心咸匍匐稽顙應時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檢校代州都督恩給部落竟無叛離儉遂勸其營田每年豐熟慮其私蓄富實易生驕侈表請和糴擬就貯備蕃人喜悅銳意營田長城之北有同中壤由是邊儲實焉。
李素立為揚州大都督府司馬時突厥鐵勒部落相率內附太宗於其地置瀚海都護府以統(tǒng)之以素立為瀚海都護。又有闕泥熟別部尤為邊患素立遣使招諭降之夷人感其惠爭奉牛酒素立唯收其酒一杯馀悉還之建立廨舍開屯田久之轉綿州刺史蘇定以高宗顯慶二年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破阿史那賀魯於金牙山盡收其所據(jù)之地,於是悉命諸部歸其所居間通道路列置館驛埋瘞骸骨所在問疾苦分其疆界復其產業(yè)賀魯所擄掠者悉括還之,於是西域諸國安堵如故。
裴行儉以麟德二年為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
薛仁貴總章元年為安東都護總兵二萬人以鎮(zhèn)高麗仁貴恤孤老躬儉約盜賊有?者隨才任使忠孝節(jié)義咸加旌表高麗人眾莫不欣然慕化。
薛訥為幽州都督睿宗太極元年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和戎軍大使訥鎮(zhèn)幽州二十馀載邊人懷之未嘗深入虜亦不敢犯。
李晟德宗時鎮(zhèn)涇原常曰:河隴之陷也。非吐蕃能之皆以將帥貪暴種落攜貳人不得耕稼展轉皆東徙自棄之耳。且土無絲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豈有已乎!乃傾家財賞降者以懷來之降虜浪息曩晟奏封王每蕃使至晟必置浪息曩別座衣以錦袍金帶以寵異之蕃人皆相指因榮羨息曩。
李復為嶺南節(jié)度使瓊州久陷於蠻獠中復累遣使降之因奏瓊州設都督府以撫綏之。
韋皋為劍南節(jié)度使貞元四年四月東蠻鬼王驃旁等自陷?州臣於吐蕃絕朝貢者二十馀年及是皋招誘之始棄吐蕃內附來朝特封為和義順政等郡王。且衣以冠帶仍給兩林勿鄧等部落功而遣之。又皋以?南蠻眾一萬與吐蕃和好蕃人入寇必以蠻為前鋒,於是遣使通?南蠻以離吐蕃之助其王異牟尋因遣使愿受正朔,於是朝廷命詞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袁滋持節(jié)冊異牟尋為南詔王自是遂修朝貢而吐蕃不寇蜀邊。
馬總憲宗時為淮西節(jié)度使總以申光蔡等州久陷賊寇人不知法威刑勸導咸令率化奏改彰義軍曰:淮西賊之偽跡一皆削蕩。
李遜為濠州刺史先是濠之都將楊騰刻削士卒州兵三千人各謀殺騰騰覺走揚州而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馀亂未殄徐驅其間為陳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
鄭權為德棣滄景節(jié)度使朝廷用兵討淄青李師道權奏於安德平原二縣之間置歸化縣以集降民李夷簡為西川節(jié)度使時有?州刺史王?以貪虐為蠻戎所怒相率攻之?州遂亂夷簡發(fā)使曉諭戎人畏伏。
盧簡求凡歷四鎮(zhèn)皆接邊郵屬雜虜寇邊因之移授所至撫御邊鄙晏然太原素管退渾契?沙陀三部落或撫納不至多為邊患前政或要之詛盟質之子弟然為盜不息簡求撫之以德接以恩信所執(zhí)子弟一切遣之故五部之人欣然聽命。
崔從為?坊丹延節(jié)度使?時內接畿甸外連羌落從鎮(zhèn)撫甚得其制黨項有以羊馬來致之從皆撫慰還之。
後唐魏王繼岌以莊宗同光三年冬平蜀遣使赍書詔南詔蠻(時郭崇韜欲聲教達於南荒募蜀川曾使南詔者有秦州副使徐藹諳?南苴羊城途路。且云:中和二年僖宗在蜀令嗣王龜年使?南藹季父為副使藹為判官時不到苴羊城只達於善閘回時約為甥舅許出降安化公主?南使來迎公主次驛報收長安黃巢東走乃?以佗歲)。
霍彥威初仕梁為?州節(jié)度使鳳翔李茂貞攻圍半年竟不能下或得俘掠悉放之歸秦人懷之遂無侵擾。
王處直為定州節(jié)度使處直為人精簡好求吏理雖地處一隅介於大國招懷撫納甚得人和藥彥稠明宗時授?州節(jié)度使詔會兵制置鹽州蕃戎逃遁獲陷蕃士庶千馀并遣復鄉(xiāng)里。
張希崇鎮(zhèn)靈武閔帝應順元年正月沙州瓜州遣牙將各以方物朝貢回鶻可汗仁美遣使獻故可汗仁裕遺留貢物鞍馬器械仁美。又獻美玉圓玉秋轡?岡砂羚羊角波斯寶纟?玉帶蓋希崇招懷邊鎮(zhèn)內附故也。
張敬詢?yōu)榇笸姽?jié)度使至鎮(zhèn)招撫室韋曷刺缽于鉞萬馀帳以捍北邊。
晉馮暉為滑州節(jié)度使移鎮(zhèn)靈武初張希崇鎮(zhèn)靈州以久在北蕃頗究邊事能駕御河西邊人而數(shù)年之間侵盜屏息希崇卒未有主帥蕃部寇鈔無復畏憚而暉疆暴之名聞於遐徼及暉到鎮(zhèn)蕃部集慶暉大張宴席酒肴豐備群夷告醉爭陳獻賀暉皆以錦采酬之蕃情大悅黨項拓拔彥超者州界部族之大者暉至來謁厚加待遇仍為在城治第豐其服玩因留之不令歸部河西養(yǎng)馬所產易為交市暉期年得馬五千匹而蕃部歸心。
漢薛懷德為邢州節(jié)度上言昨契丹侵逼諸縣人戶入山逃避臣已散差人招攜安撫漸已復業(yè)。
周向訓知延州太祖廣順三年六月上言所屬蕃部侵盜漢戶臣已招喚諸部酋率設酒食仍令誓約更不敢侵犯。
王景為鳳翔節(jié)度使世宗顯德二年五月上言今月七日收下黃牛新城大忌等三砦相次。又收下鬼迷黃花下湛滴水皂莢等五砦其鄉(xiāng)村人戶并已招攜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