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丞部匯考
后漢
安帝 年置縣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安帝以羌犯
法三輔有陵園之守復置都尉諸曹掾史本注曰諸
曹略如公府其監(jiān)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注
漢官曰河南尹諸縣有四部督郵吏部掾二十
六人
宋
文帝元嘉四年復置部縣有都郵門亭長
按宋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北齊
北齊制清都郡置督郵曹掾
按隋書百官志云云
元
元制驛傳各有主者以典其事
按續(xù)文獻通考元驛傳之制有府寺
通政院兵部
脫脫禾孫站官
有符節(jié)
圖碑圣
旨札子
有次舍有供頓
馬車牛
驢狗轎
驛傳之在漢
地者兵部領之在北地者蒞以通政院郡邑之都會
道路之沖要則設脫脫禾孫之官以檢使客防奸非
驛各有主者以典其事
世祖至元二十年秋七月丙寅開云南驛路分亦奚
不薛地為三設官撫治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癸亥罷大都東西二驛脫脫
禾孫以通政院總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三十年春正月辛巳置遼陽路慶云至合里賓
二十八驛驛給牛三十頭車七輛九月戊午敕各路
達魯花赤總管董驛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成宗大德六年十一月己未詔諸驛使輒枉道者罪
之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十一年十二月丁巳詔大都上都二驛設敕授
官二員余驛一員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元年設水馬站及遞運所后改站為驛驛
設驛丞一員所設大使一員俱未入流
按續(xù)文獻通考云云
洪武六年定諸府設所屬衙門水馬驛驛丞一人
按續(xù)文獻通考云云
宣宗宣德四年令貴州所屬驛丞照云南事例考核
按明會典凡驛遞閘壩官舊制俱三年赴部給由惟
云南驛丞各以三年一次赴布政司考核九年通考
然后赴部宣德四年奏準貴州所屬驛丞照云南事
例考核
英宗正統(tǒng)元年令各處水馬驛丞遞運所大使九年
將滿吏部預選官交代
按明會典正統(tǒng)元年奏準各處水馬驛丞及遞運所
大使九年將滿吏部預選官交代住俸管事新官至
日方許給由
正統(tǒng)三年令驛遞官各聽所轄考察類進仍候九年
赴部通考
按明會典正統(tǒng)三年奏準驛遞官直隸府州縣所轄
三年赴部其有布政司所轄三年赴布政司并按察
司考察稱職平常復職仍將牌冊年終類進九年赴
部通考
正統(tǒng)五年令南北直隸驛遞官赴巡按考核仍候九
年赴部通考
按明會典正統(tǒng)五年奏準南北直隸驛遞官三年赴
巡按御史考核定與稱職不稱職考語連牌冊發(fā)有
司收候年終類繳九年赴部通考
景帝景泰元年令南北直隸驛遞官各赴本部考滿
升用
按明會典景泰元年奏準南北直隸驛遞官三年六
年考滿南直隸者赴南京吏部北直隸者赴吏部又
凡驛丞九年考滿冊內(nèi)事跡不開報應付過使客備
細花名起數(shù)者送問又凡驛遞等官無過升一級有
過本等用
皇清
康熙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七年定在外直省各承宣布政使司
所屬衙門陜西涼莊道所屬各驛驛丞十八員
各提刑按察使司所屬衙門西寧道所屬各驛
驛丞六員寧夏道所屬各驛驛丞三員各府州
縣水馬驛驛丞一員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國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不同康熙九年
改歸畫一未入流驛丞
驛丞部藝文一
館驛使壁記 唐柳宗元
凡萬國之會四夷之來天下之道涂畢出于邦畿之
內(nèi)奉貢輸賦修職于王都者入于近關則皆重足錯
轂以聽有司之命征令賜予布政于下國者出于甸
服而后按行成列以就諸侯之館故館驛之制于千
里之內(nèi)尢重自萬年至于渭南其驛六其蔽曰華州
其關曰潼關自華而北界于櫟陽其驛六其蔽曰同
州其關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藍田其驛六其蔽曰
商州其關曰武關自長安至于盩厔其驛十有一其
蔽曰洋州其關曰華陽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畤其驛
三其蔽曰鳳翔府其關曰隴關自渭而北至于華原
其驛九其蔽曰坊州自咸陽而西至于奉天其驛六
其蔽曰邠州由四海之內(nèi)總而合之以至于關由關
之內(nèi)束而會之以至于王都華人夷人往復而授館
者旁午而至傳吏奉符而閱其數(shù)縣吏執(zhí)牘而書其
物告至告去之役不絕于道寓望迎勞之禮無曠于
日而春秋朝陵之邑皆有傳館其飫餼饔饋咸出于
豐給繕完筑役必歸于整頓列其田租布其貨利權
其入而用其息于是有出納奇贏之羨勾會考校之
政大歷十四年始命御史為之使俾考其成以質(zhì)于
尚書季月之晦必合其簿書以視其等列而校其信
宿必稱其制有不當者反之于官尸其事者有勞焉
則復于天子而優(yōu)升之勞大者增其官次者降其調(diào)
之數(shù)又其次猶異其考績官有不職則以告而罪之
故月受俸二萬于太府史五人承符者二人皆有食
焉先是假廢官之印而用之貞元十九年南陽韓太
告于上始鑄使印而正其名然其嗣當斯職未嘗有
記之者追而求之蓋數(shù)歲而往則有之矣今余為之
記遂以韓氏為首且曰修其職故首之也
驛丞部藝文二
詩
贈館驛劉巡官 唐趙嘏
云別青山馬踏塵負才難覓作閑人莫言館驛無公
事詩酒能消一半春
寄余驛丞 明張寧
南熏亭館晚相延屈指星霜又十年不是重來渾忘
卻黃□舟過驛門前
馬道驛丞歌 張佳引
馬道驛臣八十五身寄西秦家東魯耳聾齒脫鬢如
霜出入逢迎狀傴僂路接青橋與武關棧道崎嶇無
與伍不卑小官有展禽不薄乘田有尼父爾心豈是
學圣賢蝸角蠅頭良自苦余也東朝師保臣剛生六
十負君親抗章十數(shù)不得請今始給驛歸梁岷宦情
見爾如膠漆方信余為勇退人
驛丞部紀事
漢書魏相傳相為茂陵令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
御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相疑其有奸收捕
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黃霸傳霸為潁川太守使郵亭鄉(xiāng)官皆畜雞豚以贍
鰥寡貧窮者
后漢書趙孝傳孝父普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
郎每告歸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還欲止郵亭亭長
先時聞孝當過以有長者客掃灑待之孝既至不自
名長不肯內(nèi)因問曰聞田禾將軍子當從長安來何
時至乎孝曰尋到矣于是遂去
劉寵傳寵歷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約省素家無貸
積嘗出京師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頓灑掃以待
劉公不可得也寵無言而去時人稱其長者
玉泉子裴均仆射之鎮(zhèn)襄州也鄭滑館驛巡官裴弘
泰光聘至驛值彼大宴客司漏名及設定令人召屈
遂奔至均大不悅因責之曰君何后來大涉不敬時
酒已數(shù)籌弘泰曰都不見客司報宴非敢怠慢然叔
父檢罪請盡飲在坐器物仍欲乞飲盡賜弘泰上件
器物可否合坐皆壯之均亦許弘泰弘泰遂次第揭
銀器飲之飲訖即置懷中須臾盈懷盤中余一銀醢
受一斗已上其酒亦滿弘泰捧之而飲均亦令吏去
醢覆中飲訖踏其醢抱之而出請壯馬歸驛均以弘
泰飲酒必過量所傷憂之使吏問飲后所宜使者方
見弘泰戴紗帽于廳上秤器物正重二百余兩均不
覺大笑回車贈賞甚厚
唐書裴潾傳元和初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
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
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會伐蔡復以中人領使?jié)?br />諫曰凡驛有官專尸之畿內(nèi)以京兆尹道有觀察使
刺史相監(jiān)臨臺又御史為之使以察過闕猶有不職
則宜明科條督責之誰不惕懼若復以宮闈臣領之
則內(nèi)人而及外事職分亂矣夫事不善誡于初體有
非不必大方開太平澄本正末宜塞侵官之原出位
之漸帝雖不用而嘉其忠
柳公綽傳公綽長慶元年復為京兆尹時幽鎮(zhèn)用兵
補置諸將使驛系道公綽奏曰比館遞匱乏驛置多
闕敕使衣緋紫者所乘至三四十騎黃綠者不下十
數(shù)吏不得視券隨口輒供驛馬盡乃掠奪民馬怨嗟
驚擾行李殆絕請著定限以息其弊有詔中書條檢
定數(shù)由是吏得紓罪
墨客揮犀舊制三班奉職月俸錢七百驛券肉半斤
大中祥符中有人為題詩所在驛舍門曰三班奉職
實堪悲卑賤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錢何日富半斤羊
肉幾時肥朝廷聞之曰如此何以責廉隅遂議增月
俸
金臺集劉蕡昌平人歷遼金無能發(fā)潛德者天歷間
昌平驛官宮祺始奏建劉諫議院
驛丞部雜錄
墨客揮犀嶺南僻遠之地有驛名翠嵐往來宿者多
飼馬于堂上驛吏諫諭不聽乃題小詩于壁以譏之
曰犬馬本非堂上物莫言驛舍暫經(jīng)過大都人畜須
分別不禁鶯聲可奈何鶯聲之喻蓋昔人曾有為驢
吃牡丹賦云展侶鐵之雙蹄驚回蝶夢聳如船之兩
耳不聽鶯聲驛吏之意出于此
后漢
安帝 年置縣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按后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安帝以羌犯
法三輔有陵園之守復置都尉諸曹掾史本注曰諸
曹略如公府其監(jiān)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注
漢官曰河南尹諸縣有四部督郵吏部掾二十
六人
宋
文帝元嘉四年復置部縣有都郵門亭長
按宋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北齊
北齊制清都郡置督郵曹掾
按隋書百官志云云
元
元制驛傳各有主者以典其事
按續(xù)文獻通考元驛傳之制有府寺
通政院兵部
脫脫禾孫站官
有符節(jié)
圖碑圣
旨札子
有次舍有供頓
馬車牛
驢狗轎
驛傳之在漢
地者兵部領之在北地者蒞以通政院郡邑之都會
道路之沖要則設脫脫禾孫之官以檢使客防奸非
驛各有主者以典其事
世祖至元二十年秋七月丙寅開云南驛路分亦奚
不薛地為三設官撫治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癸亥罷大都東西二驛脫脫
禾孫以通政院總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三十年春正月辛巳置遼陽路慶云至合里賓
二十八驛驛給牛三十頭車七輛九月戊午敕各路
達魯花赤總管董驛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成宗大德六年十一月己未詔諸驛使輒枉道者罪
之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十一年十二月丁巳詔大都上都二驛設敕授
官二員余驛一員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元年設水馬站及遞運所后改站為驛驛
設驛丞一員所設大使一員俱未入流
按續(xù)文獻通考云云
洪武六年定諸府設所屬衙門水馬驛驛丞一人
按續(xù)文獻通考云云
宣宗宣德四年令貴州所屬驛丞照云南事例考核
按明會典凡驛遞閘壩官舊制俱三年赴部給由惟
云南驛丞各以三年一次赴布政司考核九年通考
然后赴部宣德四年奏準貴州所屬驛丞照云南事
例考核
英宗正統(tǒng)元年令各處水馬驛丞遞運所大使九年
將滿吏部預選官交代
按明會典正統(tǒng)元年奏準各處水馬驛丞及遞運所
大使九年將滿吏部預選官交代住俸管事新官至
日方許給由
正統(tǒng)三年令驛遞官各聽所轄考察類進仍候九年
赴部通考
按明會典正統(tǒng)三年奏準驛遞官直隸府州縣所轄
三年赴部其有布政司所轄三年赴布政司并按察
司考察稱職平常復職仍將牌冊年終類進九年赴
部通考
正統(tǒng)五年令南北直隸驛遞官赴巡按考核仍候九
年赴部通考
按明會典正統(tǒng)五年奏準南北直隸驛遞官三年赴
巡按御史考核定與稱職不稱職考語連牌冊發(fā)有
司收候年終類繳九年赴部通考
景帝景泰元年令南北直隸驛遞官各赴本部考滿
升用
按明會典景泰元年奏準南北直隸驛遞官三年六
年考滿南直隸者赴南京吏部北直隸者赴吏部又
凡驛丞九年考滿冊內(nèi)事跡不開報應付過使客備
細花名起數(shù)者送問又凡驛遞等官無過升一級有
過本等用
皇清
康熙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七年定在外直省各承宣布政使司
所屬衙門陜西涼莊道所屬各驛驛丞十八員
各提刑按察使司所屬衙門西寧道所屬各驛
驛丞六員寧夏道所屬各驛驛丞三員各府州
縣水馬驛驛丞一員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國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不同康熙九年
改歸畫一未入流驛丞
驛丞部藝文一
館驛使壁記 唐柳宗元
凡萬國之會四夷之來天下之道涂畢出于邦畿之
內(nèi)奉貢輸賦修職于王都者入于近關則皆重足錯
轂以聽有司之命征令賜予布政于下國者出于甸
服而后按行成列以就諸侯之館故館驛之制于千
里之內(nèi)尢重自萬年至于渭南其驛六其蔽曰華州
其關曰潼關自華而北界于櫟陽其驛六其蔽曰同
州其關曰蒲津自灞而南至于藍田其驛六其蔽曰
商州其關曰武關自長安至于盩厔其驛十有一其
蔽曰洋州其關曰華陽自武功而西至于好畤其驛
三其蔽曰鳳翔府其關曰隴關自渭而北至于華原
其驛九其蔽曰坊州自咸陽而西至于奉天其驛六
其蔽曰邠州由四海之內(nèi)總而合之以至于關由關
之內(nèi)束而會之以至于王都華人夷人往復而授館
者旁午而至傳吏奉符而閱其數(shù)縣吏執(zhí)牘而書其
物告至告去之役不絕于道寓望迎勞之禮無曠于
日而春秋朝陵之邑皆有傳館其飫餼饔饋咸出于
豐給繕完筑役必歸于整頓列其田租布其貨利權
其入而用其息于是有出納奇贏之羨勾會考校之
政大歷十四年始命御史為之使俾考其成以質(zhì)于
尚書季月之晦必合其簿書以視其等列而校其信
宿必稱其制有不當者反之于官尸其事者有勞焉
則復于天子而優(yōu)升之勞大者增其官次者降其調(diào)
之數(shù)又其次猶異其考績官有不職則以告而罪之
故月受俸二萬于太府史五人承符者二人皆有食
焉先是假廢官之印而用之貞元十九年南陽韓太
告于上始鑄使印而正其名然其嗣當斯職未嘗有
記之者追而求之蓋數(shù)歲而往則有之矣今余為之
記遂以韓氏為首且曰修其職故首之也
驛丞部藝文二
詩
贈館驛劉巡官 唐趙嘏
云別青山馬踏塵負才難覓作閑人莫言館驛無公
事詩酒能消一半春
寄余驛丞 明張寧
南熏亭館晚相延屈指星霜又十年不是重來渾忘
卻黃□舟過驛門前
馬道驛丞歌 張佳引
馬道驛臣八十五身寄西秦家東魯耳聾齒脫鬢如
霜出入逢迎狀傴僂路接青橋與武關棧道崎嶇無
與伍不卑小官有展禽不薄乘田有尼父爾心豈是
學圣賢蝸角蠅頭良自苦余也東朝師保臣剛生六
十負君親抗章十數(shù)不得請今始給驛歸梁岷宦情
見爾如膠漆方信余為勇退人
驛丞部紀事
漢書魏相傳相為茂陵令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
御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相疑其有奸收捕
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黃霸傳霸為潁川太守使郵亭鄉(xiāng)官皆畜雞豚以贍
鰥寡貧窮者
后漢書趙孝傳孝父普王莽時為田禾將軍任孝為
郎每告歸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還欲止郵亭亭長
先時聞孝當過以有長者客掃灑待之孝既至不自
名長不肯內(nèi)因問曰聞田禾將軍子當從長安來何
時至乎孝曰尋到矣于是遂去
劉寵傳寵歷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約省素家無貸
積嘗出京師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頓灑掃以待
劉公不可得也寵無言而去時人稱其長者
玉泉子裴均仆射之鎮(zhèn)襄州也鄭滑館驛巡官裴弘
泰光聘至驛值彼大宴客司漏名及設定令人召屈
遂奔至均大不悅因責之曰君何后來大涉不敬時
酒已數(shù)籌弘泰曰都不見客司報宴非敢怠慢然叔
父檢罪請盡飲在坐器物仍欲乞飲盡賜弘泰上件
器物可否合坐皆壯之均亦許弘泰弘泰遂次第揭
銀器飲之飲訖即置懷中須臾盈懷盤中余一銀醢
受一斗已上其酒亦滿弘泰捧之而飲均亦令吏去
醢覆中飲訖踏其醢抱之而出請壯馬歸驛均以弘
泰飲酒必過量所傷憂之使吏問飲后所宜使者方
見弘泰戴紗帽于廳上秤器物正重二百余兩均不
覺大笑回車贈賞甚厚
唐書裴潾傳元和初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
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
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會伐蔡復以中人領使?jié)?br />諫曰凡驛有官專尸之畿內(nèi)以京兆尹道有觀察使
刺史相監(jiān)臨臺又御史為之使以察過闕猶有不職
則宜明科條督責之誰不惕懼若復以宮闈臣領之
則內(nèi)人而及外事職分亂矣夫事不善誡于初體有
非不必大方開太平澄本正末宜塞侵官之原出位
之漸帝雖不用而嘉其忠
柳公綽傳公綽長慶元年復為京兆尹時幽鎮(zhèn)用兵
補置諸將使驛系道公綽奏曰比館遞匱乏驛置多
闕敕使衣緋紫者所乘至三四十騎黃綠者不下十
數(shù)吏不得視券隨口輒供驛馬盡乃掠奪民馬怨嗟
驚擾行李殆絕請著定限以息其弊有詔中書條檢
定數(shù)由是吏得紓罪
墨客揮犀舊制三班奉職月俸錢七百驛券肉半斤
大中祥符中有人為題詩所在驛舍門曰三班奉職
實堪悲卑賤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錢何日富半斤羊
肉幾時肥朝廷聞之曰如此何以責廉隅遂議增月
俸
金臺集劉蕡昌平人歷遼金無能發(fā)潛德者天歷間
昌平驛官宮祺始奏建劉諫議院
驛丞部雜錄
墨客揮犀嶺南僻遠之地有驛名翠嵐往來宿者多
飼馬于堂上驛吏諫諭不聽乃題小詩于壁以譏之
曰犬馬本非堂上物莫言驛舍暫經(jīng)過大都人畜須
分別不禁鶯聲可奈何鶯聲之喻蓋昔人曾有為驢
吃牡丹賦云展侶鐵之雙蹄驚回蝶夢聳如船之兩
耳不聽鶯聲驛吏之意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