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反其所自生,樂樂其所自成”。禮別異不忘本,而后能推本為之節(jié)文;樂統(tǒng)同,樂吾分而已。禮天生自有分別,人須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樂則得其所樂即是樂也,更何所待!是“樂其所自成”。
周樂有象,有大武,有酌。象是武王為文王廟所作,下武繼文也,武功本于文王,武王繼之,故武王歸功于文王以作此樂,象文王也。大武必是武王既崩,國家所作之樂,奏之于武王之廟。酌必是周公七年之后制禮作樂時于大武有增添也,故酌言“告成大武”也,其后必是酌以祀周公。
“治亂以相”,為周召作;“訊疾以雅”,為太公作。
“入門而縣興金奏”,此言兩君相見,凡樂皆作,必肆夏也。至升堂之后,其樂必不皆作,奏必有品次。大合樂猶今之合曲也,必無金石,止用匏竹之類也?!鞍艘艨酥C”,堂上堂下盡作也明矣。
古樂不可見,蓋為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為不可知。只此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一求之,得樂之意蓋盡于是。詩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合人可聽,今日歌者亦以轉聲而不變字為善歌。長言后卻要入于律,律則知音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古樂所以養(yǎng)人德性中和之氣,后之言樂者止以求哀,故晉平公曰:“音無哀于此乎?”哀則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則入于噍殺,太下則入于單緩,蓋窮本知變,樂之情也。
周禮言“樂六變而致物各異”,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事亦不能如是確然。若謂“天神降”,“地只出”,“人鬼可得而禮”,則庸有此理。
商、角、征、羽皆有主,出于唇、齒、喉、舌,獨宮聲全出于口,以兼五聲也。征恐只是征平,或避諱為征仄,如是則清濁平仄不同矣,齒舌之音異矣。
今尺長于古尺,尺度權衡之正必起于律。律本黃鐘,黃鐘之聲,以理亦可定。古法律管當實千有二百粒黍,后人以羊頭山黍用三等篩子透之,取中等者用,此特未為定也。此尺只是器所定。更有因人而制,如言深衣之袂一尺二寸,以古人之身,若止用一尺二寸,豈可運肘,即知因身而定。羊頭山老子說一稃二米黍,直是天氣和,十分豐熟。山上便有,山下亦或有之。
律呂有可求之理,德性深厚者必能知之。
后之言歷數(shù)者,言律一寸而萬數(shù)千分之細,此但有其數(shù)而無其象耳。
聲音之道,與天地同和,與政通。蠶吐絲而商弦絕,正與天地相應。方蠶吐絲,木之氣極盛之時,商金之氣衰。如言“律中大簇”,“律中林鐘”,于此盛則彼必衰。方春木當盛,卻金氣不衰,便是不和,不與天地之氣相應。
先王之樂,必須律以考其聲,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為難。求中聲須得律,律不得則中聲無由見。律者自然之至,此等物雖出于自然,亦須人為之;但古人為之得其自然,至如為規(guī)矩則極盡天下之方圓矣。
鄭衛(wèi)之音,自古以為邪淫之樂,何也?蓋鄭衛(wèi)之地濱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間人自然氣輕浮;其地土苦,不費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脫怠惰,弛慢頹靡。其人情如此,其聲音同之,故聞其樂,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間人自然意氣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所謂“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若四夷則皆據(jù)高山溪谷,故其氣剛勁,此四夷常勝中國者此也。
移人者莫甚于鄭衛(wèi),未成性者皆能移之,所以夫子戒顏回也。
今之琴亦不遠鄭衛(wèi),古音必不如是。古音只是長言,聲依于永,于聲之轉處過,得聲和婉,決無預前定下腔子。
禮所以持性,蓋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須禮以持之,能守禮已不畔道矣。
禮即天地之德也,如顏子者,方勉勉于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禮非止著見于外,亦有無體之禮。蓋禮之原在心,禮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禮天下更無道矣。欲養(yǎng)民當自井田始,治民則教化刑罰俱不出于禮外。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為,但不知耳。
今之人自少見其父祖從仕,或見其鄉(xiāng)閭仕者,其心正欲得利祿縱欲,于義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則或能孝友廉節(jié)者,不美者縱惡而已,性元不曾識磨礪。
時措之宜便是禮,禮即時措時中見之事業(yè)者,非禮之禮,非義之義,但非時中者皆是也。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又不可以一言,如孔子喪出母,子思不喪出母,又不可以子思守禮為非也,又如制禮者小功不稅,使曾子制禮,又不知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時中之義甚大,須是精義入神以致用,始得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此則真義理也;行其典禮而不達會通,則有非時中者矣。禮亦有不須變者,如天敘天秩,如何可變!禮不必皆出于人,至如無人,天地之禮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順之而已,此所以為禮也。學者有專以禮出于人,而不知禮本天之自然,告子專以義為外,而不知所以行義由內(nèi)也,皆非也,當合內(nèi)外之道。
能答曾子之問,能教孺悲之學,斯可以言知禮矣。進人之速無如禮。
學之行之而復疑之,此習矣而不察者也。故學禮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學禮也。
學者行禮時,人不過以為迂。彼以為迂,在我乃是徑捷,此則從吾所好。文則要密察,心則要洪放,如天地自然,從容中禮者盛德之至也。
古人無椅卓,智非不能及也。圣人之才豈不如今人?但席地則體恭,可以拜伏。今坐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識動者,主人始親一酌,已是非常之欽,蓋后世一切取便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