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子午龜靈
[一]
針灸之取穴法有兩大派別,一派是常規(guī)的病穴取穴法,一派是非常規(guī)的時間取穴法。
時間針灸主要產生于宋元之間,其主要人物有何若愚、竇漢卿、徐子伯等人。究其源則可上溯至《黃帝內經》一書,其中有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時辰干支之說,并指出經脈氣血流注的路線,即始于寅經,途經卯經、辰經、巳經、午經、未經、申經、酉經、戌經、亥經、子經,最后到丑經終止,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十二經流注與時間的關系如下:
時辰 經絡 穴位
寅時 手太陰肺經 太淵
卯時 手陽明大腸經 合谷
辰時 足陽明胃經 中陽
巳時 足太陰脾經 太白
午時 手少陰心經 神門
未時 手太陽小腸經 腕骨
申時 足太陽膀胱經 京骨
酉時 足少陰腎經 太溪
戌時 手厥陰心包經 大陵
亥時 手少陽三焦經 陽池
子時 足少陽膽經 丘墟
丑時 足厥陰肝經 太沖
后世醫(yī)家結合術數,發(fā)展成繁復的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形式。我們先簡單介紹各法的基本方法:
納甲法──
納甲法分兩種,一種是閻氏納甲法;一種是徐氏納甲法。
兩種納甲法都要在人體中找出井、營、俞、經、合五種氣穴來,十二條經脈共有六十個這樣的氣穴〔再加上六個原穴就是六十六個氣穴〕,且每條經脈的五大氣穴都分布在手足兩端。
針灸流注中的氣穴在陰陽經上所配五行天干有所不同,凡陽經都按庚金、壬水、甲木、丙火、戊土流注,而陰經則按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流注,與五大氣穴相配則為:
[圖]
作者以為,不論哪種納甲法都是錯誤的,其理由有四點:
第一、《內經》中雖有時間與經脈的對應關系,但并沒有明確指出所有的井、營、俞、經、合在各條經脈上的具體所在,〔5×12〕個氣穴皆為后人所創(chuàng)。
第二、井、營、俞、經、合全部位于手足兩端也是極不合理的。不可想象,本應在周身如環(huán)無端進行流注的氣血,竟然會在十二時辰內局限在手足兩端的五個定點上經過。
第三、納甲法違背了依病穴治病的基本常識,所取之穴竟然與病證無關。
第四、納甲法有不少時辰出現死穴,即有的時日會連續(xù)十個小時沒有氣穴流注,雖然后人加入了合穴等手法使“死穴”變活,但極其人為,這顯然是因基礎理論的錯誤而產生的修補手法。
不僅納甲法是錯誤的,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也莫不如此。我們不妨也了解一下其操作過程:
靈龜八法──
靈龜八法是取所謂的交經八穴,即:
沖脈──公孫〔乾〕;陽喬──申脈〔坎〕;陰維──內關〔艮〕;陰喬──照?!怖ぁ?;
帶脈──臨泣〔巽〕;任脈──列缺〔離〕;陽維──外關〔震〕;督脈──后蹊〔兌〕
此法是把交經八穴與后天八卦相配,后天八卦所對應的洛書數就是此八穴之本數。而靈龜八法的具體應用方法就是按當日治病時的日干支與時干支進行一番計算即可。其具體計算公式為:
〔日干+日支+時干+時支)÷9取余數,或〔日干+日支+時干+時支〕÷6取余數。
兩種方法是根據陽日除以“9”、陰日除以“6”來計算,余數即為某穴位之本數。另,如余數為“5”時,則寄于“2”宮。
各種干支計算時的本數為:甲己辰戌丑未數為“10”;乙庚申酉數為“9”;丁壬寅卯數為“8”;戊癸丙辛巳午亥子數為“2”。
這四個數很顯然是根據河圖數而來,即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而土“10”、金“9”、木“8”、火“7”是河圖之數,即各干支之數基本根據河圖數而來,其中丙辛合化水并入了火數而造成混亂。而除以“9”和除以“6”也是根據的所謂老陽為九老陰為六而胡亂想象而成。
飛騰八法──
飛騰八法計算開穴的計算方法則有所不同,它與京房八卦所納天干有關,即根據干對應卦而卦對應穴位而求得,各卦所對應的穴位則與靈龜八法相同。
大家如果明白了術數學的原理,就可以知道,這兩種方法全都是錯誤的。其理由是:
第一、靈龜八法的八穴之數與洛書之數相配,而計算則以河圖之數計算,且各干支計算所用的數極混亂,其中河圖內圈之數就沒有使用,這怎么可能得出正確結論呢?
第二、前文早已證明,干支運算之數一定非得是洛書之數,且得按天地雷圖的配宮給出,況且洛書各數之間的運算都必須是使用平行的乘法才行。
第三、京房的八卦納干本來就是錯誤的,他是根據所謂月亮運行規(guī)律人為編造出來的,其納干方法非常丑陋。我們怎么能指望“丑的理論”是正確的呢?
第四、上述兩種求氣穴流注的方法都與“病穴”或“病脈”無關。
第五、交經八穴所屬八脈與后天八卦相配,牽強無理,混亂不清;再者,二五宮同時寄用,更是不明易理的人妄猜的破綻所在,因五宮是寄于八宮的。
那么,這樣一來是不是沒有正確的時間針灸法了呢?我們能否根據雷學原理找出一條極優(yōu)美的、簡單的、與“病穴”或“病脈”有關的,且無時間制約的時間針灸法來呢?
[二]
胡劍北氏曾在《河南中醫(yī)》87年第5期上撰文對上述三法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觀點為:
1、納子法比納甲法、靈龜法、飛騰法三法更有根據。這里所謂的納子法即指十二經支對應十二地支,此法《內經》早就有記載;
2、納子法關于經脈的開旺與天干的關系不大;
3、目前國內運用實驗方法,采用觀察指標,研究證實了經脈臟腑氣血流注的確存在時辰節(jié)律,且均符合納子法的時間觀點;
4、納子法不僅有臨床應用于取穴針刺效驗的大量報道,且有大量用于指導診斷和擇時用藥的報道,而納甲、靈龜、飛騰三法和飛騰法未見顯效的臨床報導,是以納子法的臨床意義大于納甲、靈龜、飛騰三法;
5、如按三法在同一時間取開穴,三法之間相互矛盾,這足以使人懷疑三法究竟有無道理。
胡劍北氏否定了納甲、靈龜、飛騰以及由此繁衍出來的各類小法,但卻肯定了納子法的效用。很顯然胡劍北氏只肯定了《內經》的正確性,那么,我們就用現代的眼光來觀察《內經》中所指出的時間經脈流注的臨床病案報導:
李兆秀氏在《新中醫(yī)》1991年3期上撰文指出;當氣血運行至肺經寅時、左右肺經光子發(fā)射的數量測定值是對稱的,而在其它時辰則不對稱,并出現周期性反應。李兆秀還發(fā)現,病人的周期性發(fā)病時間有規(guī)律,如頭疼發(fā)作多在辰巳時,脾胃經當令,使用調脾胃的方法奏效;老年慢性支氣管病發(fā)作較重的時間是肺經的寅時;五更瀉又多在卯時〔大腸經〕發(fā)作,腎陰虛發(fā)熱病人常在酉時〔腎經〕發(fā)作較重、并在此時辰滋補腎陰效果最隹。
孟喜春在《廣西中醫(yī)藥》1981年3期上報導一案例,患者每至下半夜就突發(fā)腹脹,十年來多方診治,也不見效。后孟喜春氏考其夜半2~3時為丑時,而丑時為肝經流注時辰,故斷其腹脹與肝有關,然后對證下藥,按時辰服藥,病者立愈。
趙楊氏在《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年3期報導了三個與時辰有關的病例:
1、某男性患者,其右耳面部多于卯時和酉時發(fā)作閃電樣劇痛兩月余,醫(yī)者考其病在卯時大腸經,大腸在干為庚金,再考其證為實證,故取腎經〔酉經〕針刺,諸證即消;
2、某男性患者,于每日辰時頭腦發(fā)昏,空痛難耐,故根據其發(fā)病時辰斷其病為脾虛〔辰時為脾經〕,對證下藥投藥二劑,竟得體安;
3、某男性患者,每至丑時右拇趾疼痛難腹忍,數月有余,久治未愈。醫(yī)者考其發(fā)病時辰,以調和肝脾〔丑時肝經,治肝先治脾〕,再兼以固腎之法給藥,針刺,病體得愈。
趙滿華氏在《遼寧中醫(yī)雜志》1983年4期上報導了五個時辰發(fā)病案例:
1、某患者每于夜晚子時發(fā)作,至丑時大汗如洗,病已半月。醫(yī)者考其子丑時為肝膽經主時、寅為肺旺所值一理,結合陰陽氣交合于肝之間的觀點〔按:指丑寅交氣〕,認證為陰陽氣不相順接,故投烏梅丸加減,再以八珍湯調理而愈;
2、某患者左側腰髖部呈閃電樣疼痛兩月余,常于每日晨5時發(fā)作,直至9時疼痛方止,故定其病為肝膽氣滯,其依據為“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之論,擬疏氣止痛湯加味,六劑基本痊愈;
3、某患者小便淋痛黃濁兩年余,中西醫(yī)治也不見好轉。其病于每日申酉時加重,據其發(fā)病時辰,診其為膀胱與腎之病,對證下藥,病得愈;
4、某患者每于寅時之前,在子丑陰陽交替之際,是為寅時陽氣當旺之際,氣不能通達,以烏梅湯加減,病得愈;
5、某患者每于酉時出現陣發(fā)性心悸,時過病愈,狀如常人,并素有五更瀉〔寅時大腸經病〕,故擬服溫陽補腎藥,病體得愈。
俞群力氏在《內蒙古中醫(yī)藥》1988年4期上報導三例時辰案例:
1、某患者每于巳時腹瀉,有一年之久,斷其為脾虛,對證投藥,病愈;
2、某患者每于丑時腹痛,斷其為丑時肝旺之際而氣不通達,對證投藥,病愈;
3、某患者每于酉時頭痛,一年有余,多方求醫(yī),也不見好,觀其病發(fā)于酉時腎經,斷其為腎精不充,腦神失養(yǎng),導致頭痛,對證投藥而病愈。
范鎮(zhèn)海氏在《遼寧中醫(yī)雜志》1990年4期上報導了三例時辰發(fā)病案例:
1、患者每于夜晚子時發(fā)病,過此時辰其證緩解,故據證投藥,病愈;
2、某患者每日于酉時發(fā)病,證見少氣懶言,頭暈疲乏,小便多等,斷為腎陽虛〔酉時腎經〕,并由腎及脾,投金匱腎氣湯,10劑后病證全愈;
3、某患者每日于丑時出現陣咳,久治不效,后因考其病在丑時,辮證為肝氣有余,木火刑金所致,對證投藥,且服藥于丑時前,病體得愈。
陳玉氏在《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年9期報導了四例時辰發(fā)病案:
1、某患者每于丑寅交氣時分發(fā)喘證,伴有氣短、胸悶,故斷其病在肝經,取肝經輸穴太沖針之,病得愈;
2、某患者每于丑寅時分有熱氣上沖胸間及咽侯之感,兼有囗苦舌麻、肢麻。觀其病發(fā)之時辰,斷之肝經、肺經有病,故針肝經太沖、肺經太淵二穴,病體得愈;
3、某男性患者、每日下午酉時即見舌往喉中縮,伴有驚恐,不能言語,過此時辰不藥而愈,故斷其病在腎經,針腎經太溪穴,二次即愈;
4、某女性患者,每日于丑時腰疼難忍、,天亮疼痛若失,故斷其肝經有病,取肝經太沖刺之,二次即愈。
王萬袒氏在《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1991年5期上報導了三例時辰發(fā)病案例,如胃脘痛每日發(fā)病于辰時、哮喘每日發(fā)病于子時等。
……
事實上,按時辰發(fā)病的案例很多,上面所引用的少量案例就足以說明人體發(fā)病的確與時間有關系,并且與《內經》記載的時間相吻合。病發(fā)時間的規(guī)律提示我們,不論何病都有其時間關系,只是大部分病似乎沒有上述案例那么典型而已,但不典型并不意味著沒有這一因素在內。
如果《內經》的納子法真是成功的理論,我們就可以對證取穴,按時投藥以求最隹療效。如有一肺病患者,可在寅時針刺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再投以治肺病的藥。當然,這也只是理想中的單一性的病例,復雜病例則可以用復雜的手法取穴。如肺病由心病而引發(fā),可以根據五臟生克來取原穴補瀉,旺則瀉之、虛則補之,即肺虛心旺便補肺經抑心經,反之亦然。具體取穴時間,則尋找病因,如,某經虛而導致某經旺,還是某經旺而導致的某經虛,關鍵原因找出,按時間針刺病因所在之經的原穴〔按:最佳之法是以針刺、火灸其“病脈”,引導出“經脈感傳”現象,使其“氣至病所”,可惜此法已失傳〕,或補或瀉,再隨證施方。
故按《內經》納子法治病是很簡潔優(yōu)美的,不足之處是按時辰給藥與針刺之法很不方便,它受到晝夜工作、休息的諸多局限。我們是否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呢?
欲解決針刺時辰的不便,我們先來研究造成這不便的原因。事實上,原因很簡單,即臟腑發(fā)病各有一條自己所對應的經脈,而經脈氣血流注所對應的時間各有不同,我們不能控制臟腑經脈開穴的時間,因特定經脈旺衰開閉的時間是一種所謂的“自然時間”,而這種外緣式的“自然時間”是被動的。
于是,現在關鍵問題就是,我們能否放棄“自然時間”,使用一種人體的“內秉時間”呢?
所謂人體的‘內秉時間“是指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的旺衰開閉是由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說,自己是自己開閉的原因,自己是自己流注的依據〔按:內丹中的”活子時“就是此理的運用〕。
根據經脈流注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如果自己能決定自己旺衰開閉,那么該經脈系統(tǒng)必須是個超對稱的帶”自指性態(tài)“的系統(tǒng)。
在前文中,我們知道了這樣一個觀念,即”壬申同氣“是”壬氣“向”申氣“〔或申氣向壬氣〕的轉化機制--”申儀經“如同一條外化的臟腑,而臟腑則如同是”申儀經氣“的內化。天干臟腑器質性系統(tǒng),就是通過壬干與地支經脈循環(huán)性系統(tǒng)的”申儀“聯(lián)接的。這表明我們可以控制外化的臟腑而決定某經脈氣血的開、旺、衰、閉。如在辰時,你欲使寅時所對應的手太陽肺經開旺,你就只需刺激申儀經上的”肺俞“,便可導致手太陽肺經的開旺,然后再針刺肺經原穴或經上的其它病穴;針刺可如此,按時投藥也可如此。
第二節(jié) 八脈表里
[一]
我們把天地雷圖區(qū)分成天盤、雷盤和地盤;如果用來指代人體的生理系統(tǒng),那么,天盤即為臟腑系統(tǒng),地盤則指經脈系統(tǒng),而雷盤就是奇經八脈。
很顯然,我們一直都是把雷盤當作天地二盤的統(tǒng)攝,在雷盤中又以雷氣為最尊。故雷氣在奇經八脈中是藏於太沖脈中的。太沖脈者,醫(yī)家認為是人的血海之所在。其義暗合肝〔太乙〕血之象。一般來講,中醫(yī)都肯定太沖脈同女性的生理關系最密切。因女子的生理以肝為本,以奇經八脈為用,不過這樣一來,奇經八脈的”奇“字之義就與上述說法相背離。奇經八脈的”奇“本是奇異、零余之義,這是指八脈沒有經絡與五臟六腑之間的表里配偶關系。那么,”太乙肝血“肯定不會是臟腑之肝血,它肯定另有所屬。
作者以為奇經八脈所屬臟腑可能就是”奇恒之腑“。所謂奇恒之腑是指腦、膽、胞中、骨髓和脈。為什么說奇經八脈與奇恒之腑相對應呢?難道僅僅因為二者都為”奇“嗎?
從形態(tài)解剖學角度研究,沖脈、督脈和帶脈皆起於胞中,上行至腦;陽 起於足外踝上行,入腦後風池;陰 起足內踝,上行至目內眥,再入腦;陽維脈起於足內踝,上行至腦後;陰維起於足內踝,上連胸部,抵咽喉兩旁,與任脈合;帶脈則環(huán)臍腰一圈。奇經所行大都是上行入腦,其次還與淋巴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關系密切。如耳後淋巴結處有陰維脈和陽維脈;甲狀腺、扁桃體旁有陰灄脈;性腺處有任、督、沖;大腿腹溝部之淋巴網有沖脈;腎上腺旁有帶脈?,F代醫(yī)學早已闡明胸腺、骨髓、淋巴結、扁桃體是人體主要的免疫器官。
以上這一切說明奇恒之腑就是”免疫之腑“,”內分泌之腑“。免疫者是抗異己之所在,內分泌者是生理發(fā)育的調控點,它們總管人體的”自我記憶“,即記住自己的生理特征,以防異己之物質產生或進入。
免疫網和內分泌軸〔”松果體──腦丘下部──垂體──腎上腺──性腺“被稱為內分泌軸〕構成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則同奇經八脈互為表里絡屬。其絡屬的具體形式,作者略作歸類,以拋磚引玉:
太沖脈 膽〔太乙〕,性腺〔卵巢、睪丸〕,大小唾液腺
任 脈 性腺,胸腺
督 脈 骨髓,大腦
陽維脈 下丘腦
陰維脈 淋巴腺,垂體
陰喬脈 甲狀腺,扁桃體
陽喬脈 松果體,大小唾液腺
帶 脈 腎上腺,胰腺,膽〔甲〕
[二]
雷盤有相對於天盤和地盤的獨立性及其原始性,故奇經八脈也極原始。八脈之中,除任督外,余者皆無分立出現的穴位,《八脈經》曰:“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源?!闭蚱娼洖橐粴庵矗粫嘘庩柺д{之病,卻有虧損之虞。張錫純說:“女子不孕之原因甚多,至其人經脈調和,素無它病,而竟多年不孕者,大抵由于血?!蔡珱_脈〕中元陽不足……而致”〔見張錫純《衷中參西錄》〕。在現代醫(yī)學中發(fā)現,常有這樣的病人:或無卵巢,或無子宮,或垂體分泌失去常量,或性腺發(fā)育不全,或精神失常,等等。此類病人大都身體強壯,陰陽調和,此即為奇經虧損之癥。
第三節(jié) 空亡新解
[一]
空亡的含義就是地支“落空”,就是缺少天干與之對應。顯然,干支的單元數目不對等是空亡形成的原因。在不斷流動的空亡現象中,其中最原始最簡單的空亡就是“戌亥空”〔可參見圖■〕。
如果我們要分析空亡的主要性狀特征,是可以用“戌亥空”來以偏概全、以小透大地理解空亡的普適意義的。從邏輯上來講,空亡明顯地就是一種對稱性破缺現象,它表明一種形式邏輯不可能與外界同一層次的形式邏輯建立起完全的對應關系。這個道理可以用攝影機來比喻。
假定我們在空間中的某一點上放置一臺功能極強的攝影機,顯然,攝影機內攝制的影像與外界的物體是一種對應關系。假定該攝影機能夠360度旋轉攝影,故它似乎是可以無限地把宇宙空間中的任意遠近的任何物體都攝下來,這只要你有耐心,花費非常長的時間便可達到目的。但是,由於攝影機不可能造得無限小,故它絕不可能攝下自己所在的空間點上的物體,即攝影機無法攝制到自己,且離攝影機越近的物體就會越模糊。
比喻中的攝影機就是易學中的優(yōu)選邏輯實體──地支系統(tǒng),而地支如果要同天干建立起完全的一一對應關系,那么地支系統(tǒng)自己就會沒有立足點,即地支在時空中不可能存在,它將變成“無限小的東西”。故地支欲存在,就必須有自己的的攝影立足點──“戌亥”;“戌亥”就是干支系統(tǒng)的邏輯之根。
“戌亥”成為最後的攝影立足點後,其“點”內的“自發(fā)變化”就會導致新的影像出現在攝影機內的感光屏上,地支“攝影機”一定會很奇怪地看到了自己體內發(fā)生的影像變化,卻不知道為什么在某一時刻出現的自己的特定影像的來源。而且還會很奇怪地想:為什么在沒有外緣刺激的情況下,竟會出現同“外物活動”所引起的影像相當的成像?
事實上,這一個問題在本書中早有回答,此處的“空亡”所對應的就是“戊土”〔或己土〕,也就是甲木〔或乙木〕。一般人不知到外境〔甲木〕同內境〔戊土〕是同一的,一體的。
空亡的現象要是體現在人的四柱上,得此的空亡人就仿佛是從外界滲入“我們的世界”,故有出家緣分,且可能容易出現“特異功能”。該空亡可使得此命者有不落俗套的思想、實踐方式和感官功能。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命理書都強調得空亡者易成為僧、道、孤之的類人物〔它表現在西方社會或其它社會形態(tài)中,可能成為哲學家、物理學家、巫人〕。
作者為了證明這一現象,曾查柯云路寫的大型特異功能人的報告文學書《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一書,書中只有三個特異功能者有生辰年月記載,現例舉如下:
[圖]
上述三例都有空亡出現。作者還查得道家龍門派傳人王力平先生生辰年月,即:
[圖]
可見,空亡的確是有著類似三奇命局的地方,可能只是沒有“三奇”命局那么典型罷了。估計須綜合多個空亡或是其它星神才有顯效,可惜作者手頭的資料極缺這種類型之人的命造。
[二]
把空亡之理推廣到人之生理上又如何呢?我們不是已知體內十大臟腑在體外不是都有固定的對應經脈嗎?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著手理解空亡在經脈上的體現呢?
欲探索這一問題,我們先不妨把天干〔臟腑〕與地支〔經脈〕作如下對應:
[圖]
圖注:醫(yī)學中經脈與臟腑的對應與術數中的干支對應是不相同的,它可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遁甲系統(tǒng),本書現在還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解釋。
在上圖中天干所對應的經脈,除戌亥所指代的三焦經與心包經所配的天干是作者加入的外,余者都是漢代以后的中醫(yī)傳統(tǒng)配法。
自從古人命名三焦經與心包經以來,歷代醫(yī)學都不明三焦、心包為何臟何腑;它們似乎只是虛指,但卻有實體名稱〔尤其是心包經〕。後世醫(yī)家往往把心包當成心臟外的油膏而了事;可三焦則無可比附,均含糊其辭?!秲冉洝肥沁@樣記載三焦的形態(tài)特征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實際上,這里的三焦是用陰陽規(guī)律類比的,即上為陽,為清氣,為乾燥;而下則為陰,為濁氣,為濕氣;“中”是“上”、“下”的中和,當然是吻合人體的生理特征的。
不少醫(yī)家以為,三焦可能是有名無形的,如《華佗藏經》記載:“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wèi)、氣血,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有其名無其形者也。”有人以為,上述論述太虛,太玄,但作者以為都是正確的。為什么呢?
作者可用前文戌亥空亡之理來分析。我們知道,經脈氣血在周身環(huán)流,其生理特征則由經脈外的臟腑來調控。但由於“地支攝影機”的原理,決不可能有完全對應等同的臟腑與經脈相配,于是經脈將以自身軀殼為其臟腑的。在《形態(tài)發(fā)生》一節(jié)里,我們已認識到十二正經只不過是人體的最低級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它的不斷分化就形成了其它更高級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如淋巴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等。也就是說,全身經脈都是“戌亥經”所化。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戌亥經所化的經脈網如同一個整體的人,它把整個身體作為自己的對應臟腑,我們姑且稱之為“人臟腑”,而體內臟腑即與“人臟腑”同構,又有區(qū)別於“人臟腑”的地方,因體內臟腑并非“經脈”。
三焦在干為“戊”,在人為腑,如同“人體胃”;心包本又名心包絡,絡者,小經脈也;心包者,心血之所包絡也,這里是說人體為心血所包絡,而該心血是為“己氣”所化。己氣與脾血〔注:中醫(yī)認為“脾統(tǒng)血”〕相當,故“人體胃”中充滿血氣,以統(tǒng)周身臟腑,而臟腑則反過來調控經脈。
外在的空亡戊己是相當於沒分化的臟腑之氣,故它又是在外的飲食之氣〔還可包括重力、電磁力、摩擦力、推擠力〕,又是體內周身血氣,故該血氣是渾濁的,它只有上、中、下三焦的輕重、乾濕、清濁之分別,而此分別又是由外界調控的,這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即時形態(tài)共振力與經典力學中的重力相互關系一樣。我們體內臟腑的存在意義,就是把渾濁無分化的血氣加工分化,以方便不同生理需要。
強調一下,戊己反相配戊亥,同甲乙反相配戊亥是相等的,它還可表明外界之氣同內界的氣是同在的,是同時運作的,是無區(qū)別的。故華佗稱之為“中清之腑”,它深藏著這樣一層含義,即體內欲從外界吸收某種物質,那么就恰好碰上該物質進入人的胃與“人體胃”。
第四節(jié) 納音十運
[一]
傳統(tǒng)術數中,除了干支所屬的五行之外,還有納音五行。所謂納音五行是把六十甲子分成三十組,各組相鄰兩個分別配以相同的五行,并分別命名,見圖。
[圖,六十納音表]
六十納音起源很早。正如邵偉華先生所說:“六十甲子表的五行納音,到底是根據什么原則定的,古人雖有所論述,但一無根據,又沒有講清,因此深奧難解。變化無窮的六十甲子表對於我國學術界仍然是個謎。”
六十甲子納音是否有實用價值?如果有的話,它的理數本原是什么?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可能在物理學或各類實踐中深刻地運用納音五行。
事實上,六十甲子納音的運用并不太寬,主要是四柱推命、擇吉等部類,其他術數書也都提到納音,但大都僅為點綴,形同虛設。最使我們感興趣的是,翁文波先生運用天干地支紀歷結合現代檢測手段預測天災,諸如地震、旱澇等巨型災變,其準確率已經超過了國內外各種其他現代預測手段,引起各種媒介及相應社會機構的震驚。翁文波先生的具體預測方法我們不便詳述,但他的預測參照系中就有六十甲子納音與天災周期的密切關系一項。據翁先生的研究,對於地震來說,有兩種運動規(guī)律,可導出兩個經驗公式,都與六十甲子的周期有關。
[圖,地震周期的“沙中金序列”和“白臘金序列”]
圖注:沙中金序列地震的震中用空心圓圈表示,它們分別在北緯35度兩邊;而白臘金序列地震的震中,用黑色方塊表示,它們分別在北東方向,圓的左上角,有一點除外。此二周期與六十甲子納音中的“甲午乙未沙中金”和“庚辰辛巳白臘金”相吻合而得名〔詳見翁文波和張清編著的《天干地支紀歷與預測》〔本圖模自是翁文波先生繪制的兩種序列的地震分布圖〕。
除此之外,北京暴雨的日子,也反映出沙中金序列的特征;而某些大江的水文站,特大洪峰過站的日期,在一段時間內,也可以用白臘金序列的公式近似的表達。中國東部的強臺風發(fā)生的日子也接近白臘金序列公式……。
翁先生還特地提到并轉載了湖南民間利用干支紀年和氣候預測農事的著作《婁景書》,并指出:“雖然《婁景書》說的是湖南一隅的天時變化,難免有局部性。但是它的原則卻有普遍意義?!薄秺渚皶穼夂蜣r事預測的工具就是六十甲子。
順便提一句,今年湖南遭受到了建國以來的特大水災,這在《婁景書》中便有預示:“乙亥年來處處憂,高低田禾滿田疇;低田淹沒禾成腐,中田只有四分收;烏金豹子宜高處,粟麥桑麻將自由;不信但看七八月,家家門首望高樓?!薄沧ⅲ簽踅鹬赣筒?,豹子指黃豆?!场秺渚皶酚州d:丙子年來雨更多,低鄉(xiāng)田地流成河……。估計明年湖南還會有大洪災?!簿帕暄a注:九六年湖南果然又遭百年不遇的更大洪災?!?br />
翁先生的天災預測雖然不是直接從六十納音理論推導而出,但至少已證明六十甲子的周期的確與自然界的物理現象有著深層次的聯(lián)系。因此,作為研究六十甲子相互關系的納音理論值得我們進一步地探討。
[二]
六十甲子納音的理數規(guī)律,清朝的江慎修在《河洛精蘊》曾經提到:“納音生於聲律也。楊子《太玄》曰:’子午之數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律四十二,呂四十六。甲己之數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聲生於日,律生於辰。‘此楊子言納音之源也?!?br />
接著江氏又用河圖數對五音和六十納音進行了一番計算,雖然頭頭是道,但很難站住腳。我們認為,要分析納音規(guī)律的正確性,首先得解決三個問題:
一、六十甲子納音以兩個陰陽五行不一定相同的干支單元為一組,配以相同的五行,此兩個干支單元必須有理數上的同一性。我們既不能孤立地分析各干各支之理數,亦不能把四個干支籠統(tǒng)攪在一起運算,而必須分析兩個干支單元之間的同構關系。例如,“甲子”和“乙丑”之間有何理數上的同一性,“丙寅”和“丁卯”之間有何同構關系,等等。
二、每一組納音的名稱如“海中金”、“爐中火”等等,是由什么邏輯推導而出?
顯而易見,六十甲子納音已經超越了天干、地支原有的陰陽屬性和五行生克關系。例如甲子乙丑海中金,其中的干支陰陽各一半,還有木水土三種五行,然而它們都屬納音五行“海中金”,故納音五行可能是一種理數上合并起來的五行。
要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們以為主要的思路必須遵循統(tǒng)一的邏輯,并且這一邏輯最好能與易數基本邏輯統(tǒng)一。
[三]
如果我們把三十組納音在洛書里循環(huán)飛宮,即以每組納音為基本單元,依次布入九宮,從第一宮起按陽遁依次飛宮,循環(huán)不已,就會發(fā)現奇妙的景觀。具體來說,第一組海中金入一宮,依次飛至第九組白臘金入第九宮,第十組楊柳木又入第一宮,依次飛宮,如此類推。這樣,就會飛出十個完全不同的納音飛宮局勢圖,我們可把每一個運勢圖稱為一運,十運為一個大周期,共三個六十甲子,計一百八十年構成半個周天數。見圖。
[圖,納音十運飛宮圖]
圖注:納音十運飛宮圖,各運俱以中宮納音命名。
上面的納音十運飛宮圖有如下幾個共同特點:
1、各運1、5、9、宮納音五行全部相同,而且此三宮在十運中俱不重復;
2、以1、5、9宮為對稱軸,各運左右個宮之納音五行對稱,狀如羊刃圖,以第一運為例,余可類推,見圖。
[圖]
在納音五行相同的兩運〔指一六金運,二七木運,三八土運,四九火運,五十水運〕各宮五行相同,天干相同,而地支對稱,故它們在六十納音圓周圖中形成旋轉對稱圖形,見圖。
[圖,納音飛宮十運總圖]
仔細觀察還可發(fā)現,各運1、5、9宮之地支形成兩個三合局,而且納音五行相同的兩運,1、5、9宮的天干相同,地支則十二支俱全。
在各運中的納音五行之生克,地支、天干的分布和生克沖合,形成花色繁多的對稱圖形,舉不勝舉,讀者可自行分析。我們只挑選其中最有趣味的對稱分布進行分析。
[圖]
凡各運中,地支以 4、5、6 宮為對稱軸,形成兩個自洽的半圓環(huán)流,兩不半圓環(huán)對稱,以納音一運為例,余可類推見圖:
凡各運中,天干“二八易位”後,天干亦形成兩個自洽的環(huán)流,兩環(huán)流對稱。以納音一運為例,余可類推:
[圖,天干的“二八易位]
[四]
六十納音不僅在圖象中有對稱性分布,而且在洛書運算中亦有對稱分布。我們可以用天干和地支所對應的洛書數〔即天地雷圖中所對應的宮數〕來對六十納音進行同余運算。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其中某些數肯定有例外。如子、午、戊此三個干支,子數”1“應變換成”8“,午數”9“應變換成”2“,戊數”8“應變換成”2“數。
這種變換是什么原理起作用呢?
事實上,在前文的第三章第六節(jié)中我們就已經知道了兩種地支”自指結構“,其中一種”自指結構“是針對地支的五行陰陽極性而來的,其作用在地支藏干一文中得應用,而另一種”自指結構“是針對地支的理數形式而來,其作用就在本節(jié)中得以應用,參見理部·第三章的”太乙地支圖“即可領悟。
[圖]
圖注:天干中的戊干之所以對宮取”2“數,此中原理在所謂的”天乙貴人“取用的一文中就早有此理的體現。
天干中的戊干之所以對宮取”2“數,它則也是一種在理數上形成”自指結構“的一種特定形式。事實上在所謂的天乙貴人取用的一文中就早有此理的體現。
下面我們把三十組納音運算排列出來:
甲×子=3×8=24→化4乙×丑=8×8=64→化4 子由1變換成8
丙×寅=1×8=8 →化8丁×卯=6×3=18→化8
戊×辰=2×4=8 →化8己×巳=2×4=8 →化8 戊由8變換成2
庚×午=7×2=14→化4辛×未=2×2=4 →化4 午由9變換成2
壬×申=9×2=18→化8癸×酉=4×7=28→化8
甲×戌=3×6=18→化8乙×亥=8×6=48→化8
丙×子=1×8=8 →化8丁×丑=6×8=48→化8 子由1變換成8
戊×寅=2×8=16→化6己×卯=2×3=6 →化6 戊由8變換成2
庚×辰=7×4=28→化8辛×巳=2×4=8 →化8
壬×午=9×2=18→化8癸×未=4×2=8 →化8 午由9變換成2
甲×申=3×2=6 →化6乙×酉=8×7=56→化6
丙×戌=1×6=6 →化6丁×亥=6×6=36→化6
戊×子=2×8=16→化6己×丑=2×8=16→化6 戊由8變換成2;子由1變換成8
庚×寅=7×8=56→化6辛×卯=2×3=6 →化6
壬×辰=9×4=36→化6癸×巳=4×4=16→化6
甲×午=3×2=6 →化6乙×未=8×2=16→化6 午由9變換成2
丙×申=1×2=2 →化2丁×酉=6×7=42→化2
戊×戌=2×6=12→化2己×亥=2×6=12→化2 戊由8變換成2
庚×子=7×8=56→化6辛×丑=2×8=16→化6 子由1變換成8
壬×寅=9×8=72→化2癸×卯=4×3=12→化2
甲×辰=3×4=12→化2乙×巳=8×4=32→化2
丙×午=1×2=2 →化2丁×未=6×2=12→化2 午由9變換成2
戊×申=2×2=4 →化4己×酉=2×7=14→化4 戊由8變換成2
庚×戌=7×6=42→化2辛×亥=2×6=12→化2
壬×子=9×8=72→化2癸×丑=4×8=32→化2 子由1變換成8
甲×寅=3×8=24→化4乙×卯=8×3=24→化4
丙×辰=1×4=4 →化4丁×巳=6×4=24→化4
戊×午=2×2=4 →化4己×未=2×2=4 →化4 戊由8變換成2;午由9變換成2
庚×申=7×2=14→化4辛×酉=2×7=14→化4
壬×戌=9×6=54→化4癸×亥=4×6=24→化4
上面的理數運算,只要把”子、午、戊“三個干支之數變換一次就可以,我們發(fā)現每一組納音干支有相等的同余數〔以10為模〕--從而同構,故可隸屬同一種納音五行。
各組納音之洛書化數還有一個特點:納音五行相同的兩運〔指一六金運、二七木運、三八土運、四九水運、五十火運〕,同一宮位上化數之和必等於10。以一六木運為例〔余可類推〕:
一運一至九宮之化數依次為:4→8→8→4→8→8→8→6→2;
六運一至九宮之化數依次為:6→2→2→6→2→2→2→4→6;
故兩運同宮的化數之和俱為10。且前五運化數之和俱為4或8,後五運化數之和俱為6或2;唯艮八宮正好相反,這正是奇點性質的反映。它證明納音中亦有陰陽宮之分:前五運為陽而後五運為陰。
[五]
六十納音還有一個問題,這就是納音之五行是怎么規(guī)定出來的?對此我們還沒有最終解決,但也看到了一些端倪:
納音五行的規(guī)定顯然是從天干五行轉化為後天五行的;因為每一組納音天干五行相同,而地支五行不同,其化數卻相等。我們只要把納音五行飛宮十運的邏輯起點一定,其余各宮五行即可推衍而出。
十運圓周上的納音五行之生克,唯有二八運純粹為相生,也體現了木運的奇點性質。但何以起甲子乙丑為金,且為海中金,其余五行是由一種什么樣的簡單邏輯推衍而出,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六]
[圖,三合飛星圖]
[文章略……]
第五節(jié) 氣數破繆
[一]
歷代應用”氣數“理論者,由於不明河洛理數內涵,幾乎很難去正確運用。比如,常見的”氣數“運用技術大致如下:
1、各種各樣的”除九“、”除六“的運用技術。
2、默念或使用”先天數“以求治病者,如”八卦象數療病法“之類。
3、各種武術、氣功、醫(yī)療中所用的氣數。等等。
作者所強調的就是:無論以何種方法來運用河洛理數進行技術操作,它們全都是錯誤。
因為河洛理數本來是闡述數與數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的,并沒有有單獨實質意義可以存在。最荒唐的是”先天數“,它本為八經卦的次序編號,如新兵列隊編號一樣;可以從左至右編數,也可以從右至左編數。後人攝於邵雍的個人神話,總以為其中寓有極深內涵,實乃不明易數本來之理,而類似情況也存在於天干地支的編號之中。當然,在隨機預測系統(tǒng)的梅花易數中,用先天數區(qū)分體用也能產生功用,但完全是”任運巧合“在其中起作用,已經不是所謂”先天數“的本原作用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易者不懂邏輯語言的規(guī)范特點,也缺少理論的審美能力;而缺少理論審美能力,則是這種現象產生的最深刻原因。
縱覽易學著作,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丑陋的理數圖,偽托陳摶所傳的《太極圖》即為其濫觴;丑陋的理數解析,如孤立地以九六為老陽老陰之數;丑陋的類象技巧,如歷代對星神的解釋;丑陋的斷卦風格,如大雜燴式的《斷易天機》之類。這些理論和技術明顯地違背了人類的審美心理,須知,我們應把美作為判斷理論真?zhèn)蔚氖滓獥l件。
[二]
除去氣數運用中的一些邏輯謬誤,還有許多由此基礎推衍出來的錯誤技術。試舉部分例子:
1、紫微斗數命盤的排盤,以人為的農歷作排盤根據,而不用無置閏、接氣的甲子歷。在全世界,除甲子歷以外的其他任何一種所謂的科學歷都不是”自然歷“,它們都是”人造歷“。
2、用甲子歷和農歷混雜起數的身命卦,以農歷日期起數的結婚方向表,都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定數預測系統(tǒng)“是非用”自然歷“中的甲子歷不可的。
3、風水中的二十四山向的不同陰陽區(qū)分,因其與易理不合,故也是錯誤的。雖然”實踐“上可以給出二十四山向,但最後落在實處時,應只有八個後天八卦所代表的八個陰陽山向。
第六節(jié) 遁甲旁象
[一]
遁甲它解。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理解遁甲系統(tǒng)。
當我們不對天地雷圖進行遁甲操作時,它們還是遁甲系統(tǒng)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考察後天八卦的雷盤即可。因為天地雷圖中的三個盤是相互同構的,理解了其中一個,其余兩個也同時得到解決。
後天八卦里,是艮宮的”土行“有了破缺;破缺的艮卦是坐在可以用來表示先天五行之氣的洛書上的,即艮卦坐在第八宮之中。從逸象的角度來看,洛書的八宮有兩種形式的破缺:
第一,是二八易位式的破缺,震木必須以五行身份出現,以補艮宮在五行連環(huán)相生破缺之需。
第二,河圖先天五行之氣轉換到洛書上,也是在八宮出現了了五行連環(huán)相克中的破缺,而且這一轉換又恰好補足了後天八卦五行連環(huán)相生的缺囗。
是以,從某個角度來講,天地雷圖本身也是遁甲系統(tǒng)。
另外,天地雷圖由於也在坐宮方位上體現了自己隱蔽著的遁甲結構,故它與納音十運圖有相同的”羊刃象“,讀者可作比較。
[二]
公理逸解。
由河洛圖書推衍出的公理,其內部實則也有遁甲現象,我們的理論系統(tǒng)只是由一個遁甲系統(tǒng)轉換到了另一遁甲系統(tǒng)而已。
如表先天之理的河圖數起於一,而一為水,本為後天之理,這顯然是一種交錯概念。這種概念交錯的現象在易學公理系統(tǒng)中有多處體現,它使得公理似乎已經不是最簡系統(tǒng),因為其中似乎有許多”準遁甲構造“。試列之如下:
1、本來定義後天的五行起於水,卻以屬木之震三宮為起始點,與先天五行的次序相同;
2、洛書本屬後天,當它與後天八卦相比較時,又被定義成先天;即二八易位後的洛書稱後天,不移位時稱先天;
3、先天八卦本為先天,震巽易位後則又變?yōu)獒崽?,又似乎同太乙八卦極近似;
4、河圖本為先天,但逆時針移動內圈之數,則又有所謂的”先天中的先天“之象--即陽卦對應奇數,陰卦對應偶數。
[圖,所謂”先天“中的”先天“圖]
如果對這些相互交錯現象領悟不深的話,很可能在理解作者某些分析時會產生迷惑,并且還會難以想象易數運算時出現的的古怪巧合現象。
[三]
遁甲系統(tǒng)等價關系。
我們說”太乙八卦“是遁甲系統(tǒng),是站在爻象兼五行角度上來講的;又說紫微中心變象法變出的八個”太乙八卦圖“是破缺的,是站在八個大整體構造的角度上來講的;而同時說單個的紫微變象圖是遁甲系統(tǒng),又是站在與原始太乙八卦圖等價相變的角度上來講的。等等。
作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講解強調,是擔心有人總是拘泥不化或是天馬行空般地理解作者說的每一句話。須知,在不同的環(huán)境或條件下,各有不同遁甲系統(tǒng)。
[四]
先後天八卦的過渡。
先天卦象與後天卦象相互錯動,其中可有聯(lián)系?有無規(guī)律?
規(guī)律肯定是有的。洛書九宮中,如先天乾卦在後天為離,先天離卦在後天為震,先天震卦在後天為艮,先天艮卦在後天又為乾。這一過程只走了四步就回到了原始起點。其余諸卦也都是如此。八個卦互變步驟如下:
乾→離→震→艮→乾;
兌→巽→坤→坎→兌;
離→震→艮→乾→離;
震→艮→乾→離→震;
巽→坤→坎→兌→巽;
坎→兌→巽→坤→坎;
艮→乾→離→震→艮;
坤→坎→兌→巽→坤。
事實上,這種先後天互變有共同規(guī)律:
[圖,先後天互變圖]
如果看懂了圖■互變的規(guī)律後,你會發(fā)現,此類互變回歸現象還有很多種。只要我們任意把四個頂點聯(lián)絡成網或兩個頂點聯(lián)線或八個頂點聯(lián)網即可。問題是,八個元素的排列組合有40320種,先後天排列只是其中的兩種;上面的所謂先後天互變卦象也只是其中的一種。
我們要問的是,為什么易學只存在一種先後天互變形式?它雖然肯定是唯一的,因為已經有長期的實踐檢驗了它的正確性。但是,如果能在數學中證明它的唯一性,則將是是很有趣味的。
有意味的發(fā)現則是:如果我們把先天八卦的震巽卦互易,并再來一次所謂的”先天“後天互變,則須經過八個步驟才會回到起點:
[圖]
[五]
入中現象。
我們再來強調一下干、支、卦飛入中宮的條件,即入中的”單元“必須是由兩個對待的邏輯單元構成的邏輯實體。
如在”甲子納音飛宮“和”紫白遁甲圖“中,它們的”入中“的”邏輯實體“可以有無限大或無限小的狀態(tài),且也只有這種狀態(tài)的”邏輯實體“方以進入無限大或無限小的區(qū)域──中宮。
[六]
二進制誤區(qū)。
當前的”科學易“論者認為:“八卦中的陰陽爻是二進制的反映”。
其實,在易學中,陰爻是“有”,陽爻也是“有”;陰陽爻只不過是一種“極性符號”,而“0”和“1”則是二進制中的運算單元。二者雖然在二元遞歸層次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有本質上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從易學的角度看:三個陰爻是坤卦,并且坤卦是一個完整的“邏輯元素”;但00=000=0000=00000…=0,而坤卦不能等於“0”。須知“0”和“1”是二進制中的邏輯運算單元,可以獨立存在而起運算作用;而易學中必須是“三爻成象,六爻重卦”。
[七]
納甲問題。
易學中把納干、納支統(tǒng)稱“納甲”,但是,我們往往不清楚“納甲”概念的真實內涵,故作者在此再予以討論。
所謂,“納”者,即為同構轉換之意。同構轉換在本質上是一種映射;通過這種映射,一個系統(tǒng)的隱含結構關系可以用另外一個系統(tǒng)顯示出來。
此類同構轉換的形式大致可分三種:
第二種,“形式邏輯單元”與現實世界之間同構轉換,即把現實現象抽象成符號系統(tǒng),以便於使用符號系統(tǒng)理解與控制現實。如八卦符號與萬物之象之間的同構。
第三種,是現實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同構轉換。如音響系統(tǒng)中,聲響是這樣同構轉換出來的:磁性號→電信號→聲信號;或數字信號〔d〕→電信號→聲信號。
雖然可以把同構細分成三種形式,但在具體實踐中卻常常是混合使用的。顯然,此三種同構形式之間也是同構的。
本書中的藏山納甲是一種超對稱系統(tǒng)之間的同構。即用一個“自指結構”與另一個“自指結構”建立同構關系。
[一]
針灸之取穴法有兩大派別,一派是常規(guī)的病穴取穴法,一派是非常規(guī)的時間取穴法。
時間針灸主要產生于宋元之間,其主要人物有何若愚、竇漢卿、徐子伯等人。究其源則可上溯至《黃帝內經》一書,其中有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時辰干支之說,并指出經脈氣血流注的路線,即始于寅經,途經卯經、辰經、巳經、午經、未經、申經、酉經、戌經、亥經、子經,最后到丑經終止,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十二經流注與時間的關系如下:
時辰 經絡 穴位
寅時 手太陰肺經 太淵
卯時 手陽明大腸經 合谷
辰時 足陽明胃經 中陽
巳時 足太陰脾經 太白
午時 手少陰心經 神門
未時 手太陽小腸經 腕骨
申時 足太陽膀胱經 京骨
酉時 足少陰腎經 太溪
戌時 手厥陰心包經 大陵
亥時 手少陽三焦經 陽池
子時 足少陽膽經 丘墟
丑時 足厥陰肝經 太沖
后世醫(yī)家結合術數,發(fā)展成繁復的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形式。我們先簡單介紹各法的基本方法:
納甲法──
納甲法分兩種,一種是閻氏納甲法;一種是徐氏納甲法。
兩種納甲法都要在人體中找出井、營、俞、經、合五種氣穴來,十二條經脈共有六十個這樣的氣穴〔再加上六個原穴就是六十六個氣穴〕,且每條經脈的五大氣穴都分布在手足兩端。
針灸流注中的氣穴在陰陽經上所配五行天干有所不同,凡陽經都按庚金、壬水、甲木、丙火、戊土流注,而陰經則按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流注,與五大氣穴相配則為:
[圖]
作者以為,不論哪種納甲法都是錯誤的,其理由有四點:
第一、《內經》中雖有時間與經脈的對應關系,但并沒有明確指出所有的井、營、俞、經、合在各條經脈上的具體所在,〔5×12〕個氣穴皆為后人所創(chuàng)。
第二、井、營、俞、經、合全部位于手足兩端也是極不合理的。不可想象,本應在周身如環(huán)無端進行流注的氣血,竟然會在十二時辰內局限在手足兩端的五個定點上經過。
第三、納甲法違背了依病穴治病的基本常識,所取之穴竟然與病證無關。
第四、納甲法有不少時辰出現死穴,即有的時日會連續(xù)十個小時沒有氣穴流注,雖然后人加入了合穴等手法使“死穴”變活,但極其人為,這顯然是因基礎理論的錯誤而產生的修補手法。
不僅納甲法是錯誤的,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也莫不如此。我們不妨也了解一下其操作過程:
靈龜八法──
靈龜八法是取所謂的交經八穴,即:
沖脈──公孫〔乾〕;陽喬──申脈〔坎〕;陰維──內關〔艮〕;陰喬──照?!怖ぁ?;
帶脈──臨泣〔巽〕;任脈──列缺〔離〕;陽維──外關〔震〕;督脈──后蹊〔兌〕
此法是把交經八穴與后天八卦相配,后天八卦所對應的洛書數就是此八穴之本數。而靈龜八法的具體應用方法就是按當日治病時的日干支與時干支進行一番計算即可。其具體計算公式為:
〔日干+日支+時干+時支)÷9取余數,或〔日干+日支+時干+時支〕÷6取余數。
兩種方法是根據陽日除以“9”、陰日除以“6”來計算,余數即為某穴位之本數。另,如余數為“5”時,則寄于“2”宮。
各種干支計算時的本數為:甲己辰戌丑未數為“10”;乙庚申酉數為“9”;丁壬寅卯數為“8”;戊癸丙辛巳午亥子數為“2”。
這四個數很顯然是根據河圖數而來,即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而土“10”、金“9”、木“8”、火“7”是河圖之數,即各干支之數基本根據河圖數而來,其中丙辛合化水并入了火數而造成混亂。而除以“9”和除以“6”也是根據的所謂老陽為九老陰為六而胡亂想象而成。
飛騰八法──
飛騰八法計算開穴的計算方法則有所不同,它與京房八卦所納天干有關,即根據干對應卦而卦對應穴位而求得,各卦所對應的穴位則與靈龜八法相同。
大家如果明白了術數學的原理,就可以知道,這兩種方法全都是錯誤的。其理由是:
第一、靈龜八法的八穴之數與洛書之數相配,而計算則以河圖之數計算,且各干支計算所用的數極混亂,其中河圖內圈之數就沒有使用,這怎么可能得出正確結論呢?
第二、前文早已證明,干支運算之數一定非得是洛書之數,且得按天地雷圖的配宮給出,況且洛書各數之間的運算都必須是使用平行的乘法才行。
第三、京房的八卦納干本來就是錯誤的,他是根據所謂月亮運行規(guī)律人為編造出來的,其納干方法非常丑陋。我們怎么能指望“丑的理論”是正確的呢?
第四、上述兩種求氣穴流注的方法都與“病穴”或“病脈”無關。
第五、交經八穴所屬八脈與后天八卦相配,牽強無理,混亂不清;再者,二五宮同時寄用,更是不明易理的人妄猜的破綻所在,因五宮是寄于八宮的。
那么,這樣一來是不是沒有正確的時間針灸法了呢?我們能否根據雷學原理找出一條極優(yōu)美的、簡單的、與“病穴”或“病脈”有關的,且無時間制約的時間針灸法來呢?
[二]
胡劍北氏曾在《河南中醫(yī)》87年第5期上撰文對上述三法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觀點為:
1、納子法比納甲法、靈龜法、飛騰法三法更有根據。這里所謂的納子法即指十二經支對應十二地支,此法《內經》早就有記載;
2、納子法關于經脈的開旺與天干的關系不大;
3、目前國內運用實驗方法,采用觀察指標,研究證實了經脈臟腑氣血流注的確存在時辰節(jié)律,且均符合納子法的時間觀點;
4、納子法不僅有臨床應用于取穴針刺效驗的大量報道,且有大量用于指導診斷和擇時用藥的報道,而納甲、靈龜、飛騰三法和飛騰法未見顯效的臨床報導,是以納子法的臨床意義大于納甲、靈龜、飛騰三法;
5、如按三法在同一時間取開穴,三法之間相互矛盾,這足以使人懷疑三法究竟有無道理。
胡劍北氏否定了納甲、靈龜、飛騰以及由此繁衍出來的各類小法,但卻肯定了納子法的效用。很顯然胡劍北氏只肯定了《內經》的正確性,那么,我們就用現代的眼光來觀察《內經》中所指出的時間經脈流注的臨床病案報導:
李兆秀氏在《新中醫(yī)》1991年3期上撰文指出;當氣血運行至肺經寅時、左右肺經光子發(fā)射的數量測定值是對稱的,而在其它時辰則不對稱,并出現周期性反應。李兆秀還發(fā)現,病人的周期性發(fā)病時間有規(guī)律,如頭疼發(fā)作多在辰巳時,脾胃經當令,使用調脾胃的方法奏效;老年慢性支氣管病發(fā)作較重的時間是肺經的寅時;五更瀉又多在卯時〔大腸經〕發(fā)作,腎陰虛發(fā)熱病人常在酉時〔腎經〕發(fā)作較重、并在此時辰滋補腎陰效果最隹。
孟喜春在《廣西中醫(yī)藥》1981年3期上報導一案例,患者每至下半夜就突發(fā)腹脹,十年來多方診治,也不見效。后孟喜春氏考其夜半2~3時為丑時,而丑時為肝經流注時辰,故斷其腹脹與肝有關,然后對證下藥,按時辰服藥,病者立愈。
趙楊氏在《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年3期報導了三個與時辰有關的病例:
1、某男性患者,其右耳面部多于卯時和酉時發(fā)作閃電樣劇痛兩月余,醫(yī)者考其病在卯時大腸經,大腸在干為庚金,再考其證為實證,故取腎經〔酉經〕針刺,諸證即消;
2、某男性患者,于每日辰時頭腦發(fā)昏,空痛難耐,故根據其發(fā)病時辰斷其病為脾虛〔辰時為脾經〕,對證下藥投藥二劑,竟得體安;
3、某男性患者,每至丑時右拇趾疼痛難腹忍,數月有余,久治未愈。醫(yī)者考其發(fā)病時辰,以調和肝脾〔丑時肝經,治肝先治脾〕,再兼以固腎之法給藥,針刺,病體得愈。
趙滿華氏在《遼寧中醫(yī)雜志》1983年4期上報導了五個時辰發(fā)病案例:
1、某患者每于夜晚子時發(fā)作,至丑時大汗如洗,病已半月。醫(yī)者考其子丑時為肝膽經主時、寅為肺旺所值一理,結合陰陽氣交合于肝之間的觀點〔按:指丑寅交氣〕,認證為陰陽氣不相順接,故投烏梅丸加減,再以八珍湯調理而愈;
2、某患者左側腰髖部呈閃電樣疼痛兩月余,常于每日晨5時發(fā)作,直至9時疼痛方止,故定其病為肝膽氣滯,其依據為“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之論,擬疏氣止痛湯加味,六劑基本痊愈;
3、某患者小便淋痛黃濁兩年余,中西醫(yī)治也不見好轉。其病于每日申酉時加重,據其發(fā)病時辰,診其為膀胱與腎之病,對證下藥,病得愈;
4、某患者每于寅時之前,在子丑陰陽交替之際,是為寅時陽氣當旺之際,氣不能通達,以烏梅湯加減,病得愈;
5、某患者每于酉時出現陣發(fā)性心悸,時過病愈,狀如常人,并素有五更瀉〔寅時大腸經病〕,故擬服溫陽補腎藥,病體得愈。
俞群力氏在《內蒙古中醫(yī)藥》1988年4期上報導三例時辰案例:
1、某患者每于巳時腹瀉,有一年之久,斷其為脾虛,對證投藥,病愈;
2、某患者每于丑時腹痛,斷其為丑時肝旺之際而氣不通達,對證投藥,病愈;
3、某患者每于酉時頭痛,一年有余,多方求醫(yī),也不見好,觀其病發(fā)于酉時腎經,斷其為腎精不充,腦神失養(yǎng),導致頭痛,對證投藥而病愈。
范鎮(zhèn)海氏在《遼寧中醫(yī)雜志》1990年4期上報導了三例時辰發(fā)病案例:
1、患者每于夜晚子時發(fā)病,過此時辰其證緩解,故據證投藥,病愈;
2、某患者每日于酉時發(fā)病,證見少氣懶言,頭暈疲乏,小便多等,斷為腎陽虛〔酉時腎經〕,并由腎及脾,投金匱腎氣湯,10劑后病證全愈;
3、某患者每日于丑時出現陣咳,久治不效,后因考其病在丑時,辮證為肝氣有余,木火刑金所致,對證投藥,且服藥于丑時前,病體得愈。
陳玉氏在《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年9期報導了四例時辰發(fā)病案:
1、某患者每于丑寅交氣時分發(fā)喘證,伴有氣短、胸悶,故斷其病在肝經,取肝經輸穴太沖針之,病得愈;
2、某患者每于丑寅時分有熱氣上沖胸間及咽侯之感,兼有囗苦舌麻、肢麻。觀其病發(fā)之時辰,斷之肝經、肺經有病,故針肝經太沖、肺經太淵二穴,病體得愈;
3、某男性患者、每日下午酉時即見舌往喉中縮,伴有驚恐,不能言語,過此時辰不藥而愈,故斷其病在腎經,針腎經太溪穴,二次即愈;
4、某女性患者,每日于丑時腰疼難忍、,天亮疼痛若失,故斷其肝經有病,取肝經太沖刺之,二次即愈。
王萬袒氏在《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1991年5期上報導了三例時辰發(fā)病案例,如胃脘痛每日發(fā)病于辰時、哮喘每日發(fā)病于子時等。
……
事實上,按時辰發(fā)病的案例很多,上面所引用的少量案例就足以說明人體發(fā)病的確與時間有關系,并且與《內經》記載的時間相吻合。病發(fā)時間的規(guī)律提示我們,不論何病都有其時間關系,只是大部分病似乎沒有上述案例那么典型而已,但不典型并不意味著沒有這一因素在內。
如果《內經》的納子法真是成功的理論,我們就可以對證取穴,按時投藥以求最隹療效。如有一肺病患者,可在寅時針刺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再投以治肺病的藥。當然,這也只是理想中的單一性的病例,復雜病例則可以用復雜的手法取穴。如肺病由心病而引發(fā),可以根據五臟生克來取原穴補瀉,旺則瀉之、虛則補之,即肺虛心旺便補肺經抑心經,反之亦然。具體取穴時間,則尋找病因,如,某經虛而導致某經旺,還是某經旺而導致的某經虛,關鍵原因找出,按時間針刺病因所在之經的原穴〔按:最佳之法是以針刺、火灸其“病脈”,引導出“經脈感傳”現象,使其“氣至病所”,可惜此法已失傳〕,或補或瀉,再隨證施方。
故按《內經》納子法治病是很簡潔優(yōu)美的,不足之處是按時辰給藥與針刺之法很不方便,它受到晝夜工作、休息的諸多局限。我們是否有辦法解決這一難題呢?
欲解決針刺時辰的不便,我們先來研究造成這不便的原因。事實上,原因很簡單,即臟腑發(fā)病各有一條自己所對應的經脈,而經脈氣血流注所對應的時間各有不同,我們不能控制臟腑經脈開穴的時間,因特定經脈旺衰開閉的時間是一種所謂的“自然時間”,而這種外緣式的“自然時間”是被動的。
于是,現在關鍵問題就是,我們能否放棄“自然時間”,使用一種人體的“內秉時間”呢?
所謂人體的‘內秉時間“是指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的旺衰開閉是由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說,自己是自己開閉的原因,自己是自己流注的依據〔按:內丹中的”活子時“就是此理的運用〕。
根據經脈流注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如果自己能決定自己旺衰開閉,那么該經脈系統(tǒng)必須是個超對稱的帶”自指性態(tài)“的系統(tǒng)。
在前文中,我們知道了這樣一個觀念,即”壬申同氣“是”壬氣“向”申氣“〔或申氣向壬氣〕的轉化機制--”申儀經“如同一條外化的臟腑,而臟腑則如同是”申儀經氣“的內化。天干臟腑器質性系統(tǒng),就是通過壬干與地支經脈循環(huán)性系統(tǒng)的”申儀“聯(lián)接的。這表明我們可以控制外化的臟腑而決定某經脈氣血的開、旺、衰、閉。如在辰時,你欲使寅時所對應的手太陽肺經開旺,你就只需刺激申儀經上的”肺俞“,便可導致手太陽肺經的開旺,然后再針刺肺經原穴或經上的其它病穴;針刺可如此,按時投藥也可如此。
第二節(jié) 八脈表里
[一]
我們把天地雷圖區(qū)分成天盤、雷盤和地盤;如果用來指代人體的生理系統(tǒng),那么,天盤即為臟腑系統(tǒng),地盤則指經脈系統(tǒng),而雷盤就是奇經八脈。
很顯然,我們一直都是把雷盤當作天地二盤的統(tǒng)攝,在雷盤中又以雷氣為最尊。故雷氣在奇經八脈中是藏於太沖脈中的。太沖脈者,醫(yī)家認為是人的血海之所在。其義暗合肝〔太乙〕血之象。一般來講,中醫(yī)都肯定太沖脈同女性的生理關系最密切。因女子的生理以肝為本,以奇經八脈為用,不過這樣一來,奇經八脈的”奇“字之義就與上述說法相背離。奇經八脈的”奇“本是奇異、零余之義,這是指八脈沒有經絡與五臟六腑之間的表里配偶關系。那么,”太乙肝血“肯定不會是臟腑之肝血,它肯定另有所屬。
作者以為奇經八脈所屬臟腑可能就是”奇恒之腑“。所謂奇恒之腑是指腦、膽、胞中、骨髓和脈。為什么說奇經八脈與奇恒之腑相對應呢?難道僅僅因為二者都為”奇“嗎?
從形態(tài)解剖學角度研究,沖脈、督脈和帶脈皆起於胞中,上行至腦;陽 起於足外踝上行,入腦後風池;陰 起足內踝,上行至目內眥,再入腦;陽維脈起於足內踝,上行至腦後;陰維起於足內踝,上連胸部,抵咽喉兩旁,與任脈合;帶脈則環(huán)臍腰一圈。奇經所行大都是上行入腦,其次還與淋巴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關系密切。如耳後淋巴結處有陰維脈和陽維脈;甲狀腺、扁桃體旁有陰灄脈;性腺處有任、督、沖;大腿腹溝部之淋巴網有沖脈;腎上腺旁有帶脈?,F代醫(yī)學早已闡明胸腺、骨髓、淋巴結、扁桃體是人體主要的免疫器官。
以上這一切說明奇恒之腑就是”免疫之腑“,”內分泌之腑“。免疫者是抗異己之所在,內分泌者是生理發(fā)育的調控點,它們總管人體的”自我記憶“,即記住自己的生理特征,以防異己之物質產生或進入。
免疫網和內分泌軸〔”松果體──腦丘下部──垂體──腎上腺──性腺“被稱為內分泌軸〕構成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則同奇經八脈互為表里絡屬。其絡屬的具體形式,作者略作歸類,以拋磚引玉:
太沖脈 膽〔太乙〕,性腺〔卵巢、睪丸〕,大小唾液腺
任 脈 性腺,胸腺
督 脈 骨髓,大腦
陽維脈 下丘腦
陰維脈 淋巴腺,垂體
陰喬脈 甲狀腺,扁桃體
陽喬脈 松果體,大小唾液腺
帶 脈 腎上腺,胰腺,膽〔甲〕
[二]
雷盤有相對於天盤和地盤的獨立性及其原始性,故奇經八脈也極原始。八脈之中,除任督外,余者皆無分立出現的穴位,《八脈經》曰:“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源?!闭蚱娼洖橐粴庵矗粫嘘庩柺д{之病,卻有虧損之虞。張錫純說:“女子不孕之原因甚多,至其人經脈調和,素無它病,而竟多年不孕者,大抵由于血?!蔡珱_脈〕中元陽不足……而致”〔見張錫純《衷中參西錄》〕。在現代醫(yī)學中發(fā)現,常有這樣的病人:或無卵巢,或無子宮,或垂體分泌失去常量,或性腺發(fā)育不全,或精神失常,等等。此類病人大都身體強壯,陰陽調和,此即為奇經虧損之癥。
第三節(jié) 空亡新解
[一]
空亡的含義就是地支“落空”,就是缺少天干與之對應。顯然,干支的單元數目不對等是空亡形成的原因。在不斷流動的空亡現象中,其中最原始最簡單的空亡就是“戌亥空”〔可參見圖■〕。
如果我們要分析空亡的主要性狀特征,是可以用“戌亥空”來以偏概全、以小透大地理解空亡的普適意義的。從邏輯上來講,空亡明顯地就是一種對稱性破缺現象,它表明一種形式邏輯不可能與外界同一層次的形式邏輯建立起完全的對應關系。這個道理可以用攝影機來比喻。
假定我們在空間中的某一點上放置一臺功能極強的攝影機,顯然,攝影機內攝制的影像與外界的物體是一種對應關系。假定該攝影機能夠360度旋轉攝影,故它似乎是可以無限地把宇宙空間中的任意遠近的任何物體都攝下來,這只要你有耐心,花費非常長的時間便可達到目的。但是,由於攝影機不可能造得無限小,故它絕不可能攝下自己所在的空間點上的物體,即攝影機無法攝制到自己,且離攝影機越近的物體就會越模糊。
比喻中的攝影機就是易學中的優(yōu)選邏輯實體──地支系統(tǒng),而地支如果要同天干建立起完全的一一對應關系,那么地支系統(tǒng)自己就會沒有立足點,即地支在時空中不可能存在,它將變成“無限小的東西”。故地支欲存在,就必須有自己的的攝影立足點──“戌亥”;“戌亥”就是干支系統(tǒng)的邏輯之根。
“戌亥”成為最後的攝影立足點後,其“點”內的“自發(fā)變化”就會導致新的影像出現在攝影機內的感光屏上,地支“攝影機”一定會很奇怪地看到了自己體內發(fā)生的影像變化,卻不知道為什么在某一時刻出現的自己的特定影像的來源。而且還會很奇怪地想:為什么在沒有外緣刺激的情況下,竟會出現同“外物活動”所引起的影像相當的成像?
事實上,這一個問題在本書中早有回答,此處的“空亡”所對應的就是“戊土”〔或己土〕,也就是甲木〔或乙木〕。一般人不知到外境〔甲木〕同內境〔戊土〕是同一的,一體的。
空亡的現象要是體現在人的四柱上,得此的空亡人就仿佛是從外界滲入“我們的世界”,故有出家緣分,且可能容易出現“特異功能”。該空亡可使得此命者有不落俗套的思想、實踐方式和感官功能。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命理書都強調得空亡者易成為僧、道、孤之的類人物〔它表現在西方社會或其它社會形態(tài)中,可能成為哲學家、物理學家、巫人〕。
作者為了證明這一現象,曾查柯云路寫的大型特異功能人的報告文學書《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一書,書中只有三個特異功能者有生辰年月記載,現例舉如下:
[圖]
上述三例都有空亡出現。作者還查得道家龍門派傳人王力平先生生辰年月,即:
[圖]
可見,空亡的確是有著類似三奇命局的地方,可能只是沒有“三奇”命局那么典型罷了。估計須綜合多個空亡或是其它星神才有顯效,可惜作者手頭的資料極缺這種類型之人的命造。
[二]
把空亡之理推廣到人之生理上又如何呢?我們不是已知體內十大臟腑在體外不是都有固定的對應經脈嗎?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著手理解空亡在經脈上的體現呢?
欲探索這一問題,我們先不妨把天干〔臟腑〕與地支〔經脈〕作如下對應:
[圖]
圖注:醫(yī)學中經脈與臟腑的對應與術數中的干支對應是不相同的,它可能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遁甲系統(tǒng),本書現在還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解釋。
在上圖中天干所對應的經脈,除戌亥所指代的三焦經與心包經所配的天干是作者加入的外,余者都是漢代以后的中醫(yī)傳統(tǒng)配法。
自從古人命名三焦經與心包經以來,歷代醫(yī)學都不明三焦、心包為何臟何腑;它們似乎只是虛指,但卻有實體名稱〔尤其是心包經〕。後世醫(yī)家往往把心包當成心臟外的油膏而了事;可三焦則無可比附,均含糊其辭?!秲冉洝肥沁@樣記載三焦的形態(tài)特征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實際上,這里的三焦是用陰陽規(guī)律類比的,即上為陽,為清氣,為乾燥;而下則為陰,為濁氣,為濕氣;“中”是“上”、“下”的中和,當然是吻合人體的生理特征的。
不少醫(yī)家以為,三焦可能是有名無形的,如《華佗藏經》記載:“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營衛(wèi)、氣血,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有其名無其形者也。”有人以為,上述論述太虛,太玄,但作者以為都是正確的。為什么呢?
作者可用前文戌亥空亡之理來分析。我們知道,經脈氣血在周身環(huán)流,其生理特征則由經脈外的臟腑來調控。但由於“地支攝影機”的原理,決不可能有完全對應等同的臟腑與經脈相配,于是經脈將以自身軀殼為其臟腑的。在《形態(tài)發(fā)生》一節(jié)里,我們已認識到十二正經只不過是人體的最低級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它的不斷分化就形成了其它更高級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如淋巴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等。也就是說,全身經脈都是“戌亥經”所化。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戌亥經所化的經脈網如同一個整體的人,它把整個身體作為自己的對應臟腑,我們姑且稱之為“人臟腑”,而體內臟腑即與“人臟腑”同構,又有區(qū)別於“人臟腑”的地方,因體內臟腑并非“經脈”。
三焦在干為“戊”,在人為腑,如同“人體胃”;心包本又名心包絡,絡者,小經脈也;心包者,心血之所包絡也,這里是說人體為心血所包絡,而該心血是為“己氣”所化。己氣與脾血〔注:中醫(yī)認為“脾統(tǒng)血”〕相當,故“人體胃”中充滿血氣,以統(tǒng)周身臟腑,而臟腑則反過來調控經脈。
外在的空亡戊己是相當於沒分化的臟腑之氣,故它又是在外的飲食之氣〔還可包括重力、電磁力、摩擦力、推擠力〕,又是體內周身血氣,故該血氣是渾濁的,它只有上、中、下三焦的輕重、乾濕、清濁之分別,而此分別又是由外界調控的,這正如前文所描述的即時形態(tài)共振力與經典力學中的重力相互關系一樣。我們體內臟腑的存在意義,就是把渾濁無分化的血氣加工分化,以方便不同生理需要。
強調一下,戊己反相配戊亥,同甲乙反相配戊亥是相等的,它還可表明外界之氣同內界的氣是同在的,是同時運作的,是無區(qū)別的。故華佗稱之為“中清之腑”,它深藏著這樣一層含義,即體內欲從外界吸收某種物質,那么就恰好碰上該物質進入人的胃與“人體胃”。
第四節(jié) 納音十運
[一]
傳統(tǒng)術數中,除了干支所屬的五行之外,還有納音五行。所謂納音五行是把六十甲子分成三十組,各組相鄰兩個分別配以相同的五行,并分別命名,見圖。
[圖,六十納音表]
六十納音起源很早。正如邵偉華先生所說:“六十甲子表的五行納音,到底是根據什么原則定的,古人雖有所論述,但一無根據,又沒有講清,因此深奧難解。變化無窮的六十甲子表對於我國學術界仍然是個謎。”
六十甲子納音是否有實用價值?如果有的話,它的理數本原是什么?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可能在物理學或各類實踐中深刻地運用納音五行。
事實上,六十甲子納音的運用并不太寬,主要是四柱推命、擇吉等部類,其他術數書也都提到納音,但大都僅為點綴,形同虛設。最使我們感興趣的是,翁文波先生運用天干地支紀歷結合現代檢測手段預測天災,諸如地震、旱澇等巨型災變,其準確率已經超過了國內外各種其他現代預測手段,引起各種媒介及相應社會機構的震驚。翁文波先生的具體預測方法我們不便詳述,但他的預測參照系中就有六十甲子納音與天災周期的密切關系一項。據翁先生的研究,對於地震來說,有兩種運動規(guī)律,可導出兩個經驗公式,都與六十甲子的周期有關。
[圖,地震周期的“沙中金序列”和“白臘金序列”]
圖注:沙中金序列地震的震中用空心圓圈表示,它們分別在北緯35度兩邊;而白臘金序列地震的震中,用黑色方塊表示,它們分別在北東方向,圓的左上角,有一點除外。此二周期與六十甲子納音中的“甲午乙未沙中金”和“庚辰辛巳白臘金”相吻合而得名〔詳見翁文波和張清編著的《天干地支紀歷與預測》〔本圖模自是翁文波先生繪制的兩種序列的地震分布圖〕。
除此之外,北京暴雨的日子,也反映出沙中金序列的特征;而某些大江的水文站,特大洪峰過站的日期,在一段時間內,也可以用白臘金序列的公式近似的表達。中國東部的強臺風發(fā)生的日子也接近白臘金序列公式……。
翁先生還特地提到并轉載了湖南民間利用干支紀年和氣候預測農事的著作《婁景書》,并指出:“雖然《婁景書》說的是湖南一隅的天時變化,難免有局部性。但是它的原則卻有普遍意義?!薄秺渚皶穼夂蜣r事預測的工具就是六十甲子。
順便提一句,今年湖南遭受到了建國以來的特大水災,這在《婁景書》中便有預示:“乙亥年來處處憂,高低田禾滿田疇;低田淹沒禾成腐,中田只有四分收;烏金豹子宜高處,粟麥桑麻將自由;不信但看七八月,家家門首望高樓?!薄沧ⅲ簽踅鹬赣筒?,豹子指黃豆?!场秺渚皶酚州d:丙子年來雨更多,低鄉(xiāng)田地流成河……。估計明年湖南還會有大洪災?!簿帕暄a注:九六年湖南果然又遭百年不遇的更大洪災?!?br />
翁先生的天災預測雖然不是直接從六十納音理論推導而出,但至少已證明六十甲子的周期的確與自然界的物理現象有著深層次的聯(lián)系。因此,作為研究六十甲子相互關系的納音理論值得我們進一步地探討。
[二]
六十甲子納音的理數規(guī)律,清朝的江慎修在《河洛精蘊》曾經提到:“納音生於聲律也。楊子《太玄》曰:’子午之數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律四十二,呂四十六。甲己之數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聲生於日,律生於辰。‘此楊子言納音之源也?!?br />
接著江氏又用河圖數對五音和六十納音進行了一番計算,雖然頭頭是道,但很難站住腳。我們認為,要分析納音規(guī)律的正確性,首先得解決三個問題:
一、六十甲子納音以兩個陰陽五行不一定相同的干支單元為一組,配以相同的五行,此兩個干支單元必須有理數上的同一性。我們既不能孤立地分析各干各支之理數,亦不能把四個干支籠統(tǒng)攪在一起運算,而必須分析兩個干支單元之間的同構關系。例如,“甲子”和“乙丑”之間有何理數上的同一性,“丙寅”和“丁卯”之間有何同構關系,等等。
二、每一組納音的名稱如“海中金”、“爐中火”等等,是由什么邏輯推導而出?
顯而易見,六十甲子納音已經超越了天干、地支原有的陰陽屬性和五行生克關系。例如甲子乙丑海中金,其中的干支陰陽各一半,還有木水土三種五行,然而它們都屬納音五行“海中金”,故納音五行可能是一種理數上合并起來的五行。
要解決這幾個問題,我們以為主要的思路必須遵循統(tǒng)一的邏輯,并且這一邏輯最好能與易數基本邏輯統(tǒng)一。
[三]
如果我們把三十組納音在洛書里循環(huán)飛宮,即以每組納音為基本單元,依次布入九宮,從第一宮起按陽遁依次飛宮,循環(huán)不已,就會發(fā)現奇妙的景觀。具體來說,第一組海中金入一宮,依次飛至第九組白臘金入第九宮,第十組楊柳木又入第一宮,依次飛宮,如此類推。這樣,就會飛出十個完全不同的納音飛宮局勢圖,我們可把每一個運勢圖稱為一運,十運為一個大周期,共三個六十甲子,計一百八十年構成半個周天數。見圖。
[圖,納音十運飛宮圖]
圖注:納音十運飛宮圖,各運俱以中宮納音命名。
上面的納音十運飛宮圖有如下幾個共同特點:
1、各運1、5、9、宮納音五行全部相同,而且此三宮在十運中俱不重復;
2、以1、5、9宮為對稱軸,各運左右個宮之納音五行對稱,狀如羊刃圖,以第一運為例,余可類推,見圖。
[圖]
在納音五行相同的兩運〔指一六金運,二七木運,三八土運,四九火運,五十水運〕各宮五行相同,天干相同,而地支對稱,故它們在六十納音圓周圖中形成旋轉對稱圖形,見圖。
[圖,納音飛宮十運總圖]
仔細觀察還可發(fā)現,各運1、5、9宮之地支形成兩個三合局,而且納音五行相同的兩運,1、5、9宮的天干相同,地支則十二支俱全。
在各運中的納音五行之生克,地支、天干的分布和生克沖合,形成花色繁多的對稱圖形,舉不勝舉,讀者可自行分析。我們只挑選其中最有趣味的對稱分布進行分析。
[圖]
凡各運中,地支以 4、5、6 宮為對稱軸,形成兩個自洽的半圓環(huán)流,兩不半圓環(huán)對稱,以納音一運為例,余可類推見圖:
凡各運中,天干“二八易位”後,天干亦形成兩個自洽的環(huán)流,兩環(huán)流對稱。以納音一運為例,余可類推:
[圖,天干的“二八易位]
[四]
六十納音不僅在圖象中有對稱性分布,而且在洛書運算中亦有對稱分布。我們可以用天干和地支所對應的洛書數〔即天地雷圖中所對應的宮數〕來對六十納音進行同余運算。
不過我們必須知道,其中某些數肯定有例外。如子、午、戊此三個干支,子數”1“應變換成”8“,午數”9“應變換成”2“,戊數”8“應變換成”2“數。
這種變換是什么原理起作用呢?
事實上,在前文的第三章第六節(jié)中我們就已經知道了兩種地支”自指結構“,其中一種”自指結構“是針對地支的五行陰陽極性而來的,其作用在地支藏干一文中得應用,而另一種”自指結構“是針對地支的理數形式而來,其作用就在本節(jié)中得以應用,參見理部·第三章的”太乙地支圖“即可領悟。
[圖]
圖注:天干中的戊干之所以對宮取”2“數,此中原理在所謂的”天乙貴人“取用的一文中就早有此理的體現。
天干中的戊干之所以對宮取”2“數,它則也是一種在理數上形成”自指結構“的一種特定形式。事實上在所謂的天乙貴人取用的一文中就早有此理的體現。
下面我們把三十組納音運算排列出來:
甲×子=3×8=24→化4乙×丑=8×8=64→化4 子由1變換成8
丙×寅=1×8=8 →化8丁×卯=6×3=18→化8
戊×辰=2×4=8 →化8己×巳=2×4=8 →化8 戊由8變換成2
庚×午=7×2=14→化4辛×未=2×2=4 →化4 午由9變換成2
壬×申=9×2=18→化8癸×酉=4×7=28→化8
甲×戌=3×6=18→化8乙×亥=8×6=48→化8
丙×子=1×8=8 →化8丁×丑=6×8=48→化8 子由1變換成8
戊×寅=2×8=16→化6己×卯=2×3=6 →化6 戊由8變換成2
庚×辰=7×4=28→化8辛×巳=2×4=8 →化8
壬×午=9×2=18→化8癸×未=4×2=8 →化8 午由9變換成2
甲×申=3×2=6 →化6乙×酉=8×7=56→化6
丙×戌=1×6=6 →化6丁×亥=6×6=36→化6
戊×子=2×8=16→化6己×丑=2×8=16→化6 戊由8變換成2;子由1變換成8
庚×寅=7×8=56→化6辛×卯=2×3=6 →化6
壬×辰=9×4=36→化6癸×巳=4×4=16→化6
甲×午=3×2=6 →化6乙×未=8×2=16→化6 午由9變換成2
丙×申=1×2=2 →化2丁×酉=6×7=42→化2
戊×戌=2×6=12→化2己×亥=2×6=12→化2 戊由8變換成2
庚×子=7×8=56→化6辛×丑=2×8=16→化6 子由1變換成8
壬×寅=9×8=72→化2癸×卯=4×3=12→化2
甲×辰=3×4=12→化2乙×巳=8×4=32→化2
丙×午=1×2=2 →化2丁×未=6×2=12→化2 午由9變換成2
戊×申=2×2=4 →化4己×酉=2×7=14→化4 戊由8變換成2
庚×戌=7×6=42→化2辛×亥=2×6=12→化2
壬×子=9×8=72→化2癸×丑=4×8=32→化2 子由1變換成8
甲×寅=3×8=24→化4乙×卯=8×3=24→化4
丙×辰=1×4=4 →化4丁×巳=6×4=24→化4
戊×午=2×2=4 →化4己×未=2×2=4 →化4 戊由8變換成2;午由9變換成2
庚×申=7×2=14→化4辛×酉=2×7=14→化4
壬×戌=9×6=54→化4癸×亥=4×6=24→化4
上面的理數運算,只要把”子、午、戊“三個干支之數變換一次就可以,我們發(fā)現每一組納音干支有相等的同余數〔以10為模〕--從而同構,故可隸屬同一種納音五行。
各組納音之洛書化數還有一個特點:納音五行相同的兩運〔指一六金運、二七木運、三八土運、四九水運、五十火運〕,同一宮位上化數之和必等於10。以一六木運為例〔余可類推〕:
一運一至九宮之化數依次為:4→8→8→4→8→8→8→6→2;
六運一至九宮之化數依次為:6→2→2→6→2→2→2→4→6;
故兩運同宮的化數之和俱為10。且前五運化數之和俱為4或8,後五運化數之和俱為6或2;唯艮八宮正好相反,這正是奇點性質的反映。它證明納音中亦有陰陽宮之分:前五運為陽而後五運為陰。
[五]
六十納音還有一個問題,這就是納音之五行是怎么規(guī)定出來的?對此我們還沒有最終解決,但也看到了一些端倪:
納音五行的規(guī)定顯然是從天干五行轉化為後天五行的;因為每一組納音天干五行相同,而地支五行不同,其化數卻相等。我們只要把納音五行飛宮十運的邏輯起點一定,其余各宮五行即可推衍而出。
十運圓周上的納音五行之生克,唯有二八運純粹為相生,也體現了木運的奇點性質。但何以起甲子乙丑為金,且為海中金,其余五行是由一種什么樣的簡單邏輯推衍而出,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六]
[圖,三合飛星圖]
[文章略……]
第五節(jié) 氣數破繆
[一]
歷代應用”氣數“理論者,由於不明河洛理數內涵,幾乎很難去正確運用。比如,常見的”氣數“運用技術大致如下:
1、各種各樣的”除九“、”除六“的運用技術。
2、默念或使用”先天數“以求治病者,如”八卦象數療病法“之類。
3、各種武術、氣功、醫(yī)療中所用的氣數。等等。
作者所強調的就是:無論以何種方法來運用河洛理數進行技術操作,它們全都是錯誤。
因為河洛理數本來是闡述數與數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的,并沒有有單獨實質意義可以存在。最荒唐的是”先天數“,它本為八經卦的次序編號,如新兵列隊編號一樣;可以從左至右編數,也可以從右至左編數。後人攝於邵雍的個人神話,總以為其中寓有極深內涵,實乃不明易數本來之理,而類似情況也存在於天干地支的編號之中。當然,在隨機預測系統(tǒng)的梅花易數中,用先天數區(qū)分體用也能產生功用,但完全是”任運巧合“在其中起作用,已經不是所謂”先天數“的本原作用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易者不懂邏輯語言的規(guī)范特點,也缺少理論的審美能力;而缺少理論審美能力,則是這種現象產生的最深刻原因。
縱覽易學著作,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丑陋的理數圖,偽托陳摶所傳的《太極圖》即為其濫觴;丑陋的理數解析,如孤立地以九六為老陽老陰之數;丑陋的類象技巧,如歷代對星神的解釋;丑陋的斷卦風格,如大雜燴式的《斷易天機》之類。這些理論和技術明顯地違背了人類的審美心理,須知,我們應把美作為判斷理論真?zhèn)蔚氖滓獥l件。
[二]
除去氣數運用中的一些邏輯謬誤,還有許多由此基礎推衍出來的錯誤技術。試舉部分例子:
1、紫微斗數命盤的排盤,以人為的農歷作排盤根據,而不用無置閏、接氣的甲子歷。在全世界,除甲子歷以外的其他任何一種所謂的科學歷都不是”自然歷“,它們都是”人造歷“。
2、用甲子歷和農歷混雜起數的身命卦,以農歷日期起數的結婚方向表,都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定數預測系統(tǒng)“是非用”自然歷“中的甲子歷不可的。
3、風水中的二十四山向的不同陰陽區(qū)分,因其與易理不合,故也是錯誤的。雖然”實踐“上可以給出二十四山向,但最後落在實處時,應只有八個後天八卦所代表的八個陰陽山向。
第六節(jié) 遁甲旁象
[一]
遁甲它解。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理解遁甲系統(tǒng)。
當我們不對天地雷圖進行遁甲操作時,它們還是遁甲系統(tǒng)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考察後天八卦的雷盤即可。因為天地雷圖中的三個盤是相互同構的,理解了其中一個,其余兩個也同時得到解決。
後天八卦里,是艮宮的”土行“有了破缺;破缺的艮卦是坐在可以用來表示先天五行之氣的洛書上的,即艮卦坐在第八宮之中。從逸象的角度來看,洛書的八宮有兩種形式的破缺:
第一,是二八易位式的破缺,震木必須以五行身份出現,以補艮宮在五行連環(huán)相生破缺之需。
第二,河圖先天五行之氣轉換到洛書上,也是在八宮出現了了五行連環(huán)相克中的破缺,而且這一轉換又恰好補足了後天八卦五行連環(huán)相生的缺囗。
是以,從某個角度來講,天地雷圖本身也是遁甲系統(tǒng)。
另外,天地雷圖由於也在坐宮方位上體現了自己隱蔽著的遁甲結構,故它與納音十運圖有相同的”羊刃象“,讀者可作比較。
[二]
公理逸解。
由河洛圖書推衍出的公理,其內部實則也有遁甲現象,我們的理論系統(tǒng)只是由一個遁甲系統(tǒng)轉換到了另一遁甲系統(tǒng)而已。
如表先天之理的河圖數起於一,而一為水,本為後天之理,這顯然是一種交錯概念。這種概念交錯的現象在易學公理系統(tǒng)中有多處體現,它使得公理似乎已經不是最簡系統(tǒng),因為其中似乎有許多”準遁甲構造“。試列之如下:
1、本來定義後天的五行起於水,卻以屬木之震三宮為起始點,與先天五行的次序相同;
2、洛書本屬後天,當它與後天八卦相比較時,又被定義成先天;即二八易位後的洛書稱後天,不移位時稱先天;
3、先天八卦本為先天,震巽易位後則又變?yōu)獒崽?,又似乎同太乙八卦極近似;
4、河圖本為先天,但逆時針移動內圈之數,則又有所謂的”先天中的先天“之象--即陽卦對應奇數,陰卦對應偶數。
[圖,所謂”先天“中的”先天“圖]
如果對這些相互交錯現象領悟不深的話,很可能在理解作者某些分析時會產生迷惑,并且還會難以想象易數運算時出現的的古怪巧合現象。
[三]
遁甲系統(tǒng)等價關系。
我們說”太乙八卦“是遁甲系統(tǒng),是站在爻象兼五行角度上來講的;又說紫微中心變象法變出的八個”太乙八卦圖“是破缺的,是站在八個大整體構造的角度上來講的;而同時說單個的紫微變象圖是遁甲系統(tǒng),又是站在與原始太乙八卦圖等價相變的角度上來講的。等等。
作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講解強調,是擔心有人總是拘泥不化或是天馬行空般地理解作者說的每一句話。須知,在不同的環(huán)境或條件下,各有不同遁甲系統(tǒng)。
[四]
先後天八卦的過渡。
先天卦象與後天卦象相互錯動,其中可有聯(lián)系?有無規(guī)律?
規(guī)律肯定是有的。洛書九宮中,如先天乾卦在後天為離,先天離卦在後天為震,先天震卦在後天為艮,先天艮卦在後天又為乾。這一過程只走了四步就回到了原始起點。其余諸卦也都是如此。八個卦互變步驟如下:
乾→離→震→艮→乾;
兌→巽→坤→坎→兌;
離→震→艮→乾→離;
震→艮→乾→離→震;
巽→坤→坎→兌→巽;
坎→兌→巽→坤→坎;
艮→乾→離→震→艮;
坤→坎→兌→巽→坤。
事實上,這種先後天互變有共同規(guī)律:
[圖,先後天互變圖]
如果看懂了圖■互變的規(guī)律後,你會發(fā)現,此類互變回歸現象還有很多種。只要我們任意把四個頂點聯(lián)絡成網或兩個頂點聯(lián)線或八個頂點聯(lián)網即可。問題是,八個元素的排列組合有40320種,先後天排列只是其中的兩種;上面的所謂先後天互變卦象也只是其中的一種。
我們要問的是,為什么易學只存在一種先後天互變形式?它雖然肯定是唯一的,因為已經有長期的實踐檢驗了它的正確性。但是,如果能在數學中證明它的唯一性,則將是是很有趣味的。
有意味的發(fā)現則是:如果我們把先天八卦的震巽卦互易,并再來一次所謂的”先天“後天互變,則須經過八個步驟才會回到起點:
[圖]
[五]
入中現象。
我們再來強調一下干、支、卦飛入中宮的條件,即入中的”單元“必須是由兩個對待的邏輯單元構成的邏輯實體。
如在”甲子納音飛宮“和”紫白遁甲圖“中,它們的”入中“的”邏輯實體“可以有無限大或無限小的狀態(tài),且也只有這種狀態(tài)的”邏輯實體“方以進入無限大或無限小的區(qū)域──中宮。
[六]
二進制誤區(qū)。
當前的”科學易“論者認為:“八卦中的陰陽爻是二進制的反映”。
其實,在易學中,陰爻是“有”,陽爻也是“有”;陰陽爻只不過是一種“極性符號”,而“0”和“1”則是二進制中的運算單元。二者雖然在二元遞歸層次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有本質上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從易學的角度看:三個陰爻是坤卦,并且坤卦是一個完整的“邏輯元素”;但00=000=0000=00000…=0,而坤卦不能等於“0”。須知“0”和“1”是二進制中的邏輯運算單元,可以獨立存在而起運算作用;而易學中必須是“三爻成象,六爻重卦”。
[七]
納甲問題。
易學中把納干、納支統(tǒng)稱“納甲”,但是,我們往往不清楚“納甲”概念的真實內涵,故作者在此再予以討論。
所謂,“納”者,即為同構轉換之意。同構轉換在本質上是一種映射;通過這種映射,一個系統(tǒng)的隱含結構關系可以用另外一個系統(tǒng)顯示出來。
此類同構轉換的形式大致可分三種:
第二種,“形式邏輯單元”與現實世界之間同構轉換,即把現實現象抽象成符號系統(tǒng),以便於使用符號系統(tǒng)理解與控制現實。如八卦符號與萬物之象之間的同構。
第三種,是現實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同構轉換。如音響系統(tǒng)中,聲響是這樣同構轉換出來的:磁性號→電信號→聲信號;或數字信號〔d〕→電信號→聲信號。
雖然可以把同構細分成三種形式,但在具體實踐中卻常常是混合使用的。顯然,此三種同構形式之間也是同構的。
本書中的藏山納甲是一種超對稱系統(tǒng)之間的同構。即用一個“自指結構”與另一個“自指結構”建立同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