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傷寒論讀法十四條
傷寒。非奇病也。傷寒論。非奇書也。仲景據(jù)其所見。筆之于書。非既有此書。而天下之人。根據(jù)書而病也。其三陰三陽。轉(zhuǎn)變之處。前人往往詞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氣。如何傳法。并不得如何傳法。讀者。須消去此等臆見。每讀一段。即設一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機治法。而后借證于書。不得專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須辨?zhèn)疄楹蔚炔 4吮舅臅r皆有之病也。但三時多有挾溫挾濕挾燥挾風之異。其氣不專于寒。其膚腠疏松。初傷即兼二三經(jīng)。再傳而六經(jīng)已遍。惟冬時腠理固密。寒邪必先傷皮膚。以漸深入。故謂三時傷寒。治法不同。
則可。謂三時無傷寒則不可。仲景是專論冬時傷寒。惟即病于冬。與遲病于春。中多相間錯出。未曾分析其遲病于春者。亦系專指寒病。未及化熱者。與內(nèi)經(jīng)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之旨不同。
第二須辨論中寒熱二字。為何等氣。寒者。天地之邪氣也。熱者。人身之正氣也。為寒邪所束。不得宣發(fā)。郁結(jié)而成與寒邪是兩氣。非寒能化熱也。與溫熱病。傷于天地之熱邪者不同。寒邪既散。即當陽氣伸而熱解。其有不解者。正氣久困。經(jīng)脈凝滯。不能自運。抑或誤治使然。
第三須將傳字看得活。非邪氣有腳。能自國中轉(zhuǎn)變。步伐止齊也。病證變見何象。即為邪傷何經(jīng)。如少陽主行津液。津液灼干。即少陽證。陽明主運渣滓。渣滓燥結(jié)。即陽明證。讀者須思何以頭痛嘔吐暈眩脅脹。何以大便秘結(jié)潮熱自汗。不得渾之曰。邪入少陽故爾也。邪入陽明故爾也。當在氣化上推求。不得專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須辨初傷。有三陽。有兩感。有直中。太陽行身之后。而主表。其時陽明少陽。決無不傷。內(nèi)經(jīng)曰。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頰則下少陽。中于陽則溜于經(jīng)。中于陰則溜于腑。即仲景所敘太陽中風。鼻鳴干嘔。豈專太陽。但邪在大表。治法。不外麻桂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兩感直中。皆因其人陽氣之虛。或邪氣之猛也。太陽少陰。陽明太陰。皆有兩感。少陽厥陰。兩感殊少。直中亦然。少厥兩感。即陽氣蔑矣。直中與兩感不同者。兩感是一陰一陽同病。其邪相等。直中是邪甚于陰也。其陽一斷無不傷。但陰分之病。較兩感為急。
第五須識傷營傷衛(wèi)。不能判然兩途。仲景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只略敘于麻黃證中。不過分析風寒所傷之偏重如此。其意側(cè)重在寒。是串說。非平說。況夫中風脈緩自汗。汗即營也。營液外泄。桂枝湯是充助營氣之劑。傷寒脈緊無汗。是衛(wèi)氣為寒所拘。麻黃輕迅。是過營透衛(wèi)以開表。其力正注于衛(wèi)。何得謂風傷衛(wèi)不傷營。寒傷營不傷衛(wèi)。
更何得以此劈分兩大綱?!鸢炊码砝黹]密。寒邪以漸而深。初傷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fā)之。不必得汗。其邪自散。次傷肌肉。乃在津液。邪與汗俱。汗出邪退。次傷經(jīng)脈。乃入血分。既入經(jīng)脈。則或竄筋骨?;驖⑷苟鴵?jù)臟腑。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經(jīng)脈之中者。故三陰亦有表證可汗也。既入經(jīng)脈。必連臟腑。非可專恃汗法矣。其未入經(jīng)脈時。所稱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三陰病者。只是三陽三陰之部。非經(jīng)也。
第六須辨寒熱傳化之機。初傷固總是寒。日久有寒邪內(nèi)陷者。是其人本內(nèi)寒也。有寒去熱不解者。是其人陰不足也。寒邪內(nèi)陷必下利。即所謂陰傳太陰也。其實即陽明之下陷耳。繼即少陽之氣陷。繼即少陰之氣陷。至厥陰肝氣亦陷。無復生機矣。始終總不離乎下利。若利早止于厥陰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于厥陰已陷之后。息高時冒。
陰氣竭矣。熱氣不解必秘結(jié)。必自汗。即所謂陽傳陽明也。此時太陰之津液。必已虧矣。治之失法。而少陰之精又虧。厥陰之血又虧。始終總不離乎秘結(jié)。非邪至陽明。即無復傳也??偛浑x乎陽明耳。
第七須識傷寒溫病始異終同之說。不可執(zhí)也。此只說得熱傳陽明一邊。其寒傳太陰。迥乎不同。傷寒有寒死證。
無熱死證。陽明內(nèi)實。非死證也。其有死者。皆由誤治若溫熱病。則有自然一成不變之熱死證。
第八須識合病并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前人分別合病并病。語多牽強。當是兩陽同感。謂之合病。由此連彼謂之并病。更有邪氣未及彼經(jīng)。而彼經(jīng)為之擾動者。其見證必有虛實之不同。如素胃寒者。一傷于寒。即口淡。即便滑。素陰虛者。一傷于寒。熱氣內(nèi)菀。即喘喝。即口渴。豈真邪傳陽明太陰耶。但散其寒。諸證即瘳。亦有略須兼顧者。必其內(nèi)虛之甚。預杜邪氣內(nèi)陷之路也。
第九須求寒熱氣化之真際。六經(jīng)傳次。本不必根據(jù)仲景篇次也。無如前人越經(jīng)傳表里傳等語。說得過泥。并未靠定各經(jīng)。切發(fā)其所以然。如少陽主經(jīng)脈之津液。經(jīng)脈灼干即見少陽證。太陰主腸胃之津液。腸胃灼干。即見太陰證。
陽明主腸胃之渣滓。渣滓燥結(jié)。即見陽明證。厥陰主津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見厥陰證。少陰主下焦之氣化津液。
津竭氣散。即見少陰證。此從熱化也。從寒化者。陽氣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總是何臟受傷。即何經(jīng)見證。
第十寒化熱化。各視本體之陰陽虛實。此語淺而極真。論中誤汗后。有為內(nèi)寒者。有為內(nèi)熱者。誤下后亦有內(nèi)寒者。有內(nèi)熱者。若執(zhí)過汗亡陽、過下亡陰之例。便不可通。故讀者以隨文生義為貴。夫六經(jīng)乘虛而傳。寒熱隨偏而化也。
第十一須知表里之說。有形層之表里。有經(jīng)絡之表里。有臟腑之表里。有氣化之表里。形層即前所謂皮膚肌肉筋骨。所謂部分也。邪在三陰之部。里而仍表。仍宜汗解。邪入三陽之經(jīng)。表而已里。只有清化。即和解也。少陽半表半里。亦有數(shù)解。以部位言。則外在經(jīng)絡。而內(nèi)連三焦也。以氣化言。則表寒未清。而里熱已盛也??偸菤饣锝Y(jié)之象。
第十二須知手經(jīng)足經(jīng)。并無分別。足經(jīng)部位大。邪氣在表尚在經(jīng)脈之外。其氣是一大片。故見足經(jīng)證。邪入經(jīng)脈之中。反多見手經(jīng)證矣。大抵足經(jīng)證見者。多在軀殼之外。手經(jīng)證見者。多關(guān)臟腑之中。足證有在經(jīng)者。手證絕少在經(jīng)也。經(jīng)者。身形之事也。臟腑者。神明氣化之事也。
第十三須知三陰三陽。只是經(jīng)絡表里之雅名。于臟腑氣血之陰陽。不相涉也。若謂邪入三陽。即為傷陽。邪入三陰。即為傷陰。則差矣。內(nèi)經(jīng)心為太陽。肝為少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脾與六腑為至陰。此以氣血清濁言之。
今人已不講。其實各經(jīng)各臟各腑之中。各有陰陽。此說甚長。細讀內(nèi)經(jīng)。自能辨之。
第十四讀書須知闕疑。論中敘證。有極簡者。有極繁者。有方證不合者。有上下文義不貫者。一經(jīng)設身處境。
實在難以遵行。安知非錯簡脫簡耶。不必枉費心機。以俟將來之閱歷。即如少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太陽誤下利不止者。此協(xié)熱利也。承氣湯。此必內(nèi)有伏熱。三焦腸胃。穢氣郁濁。頗似溫病之發(fā)于伏邪者。于傷寒自利。及誤下而利者。殊不合格。又太陽誤下結(jié)胸。正宜兼開兼降。以宣內(nèi)陷之陽。而開邪氣之結(jié)。乃反用甘遂巴豆以重泄之。是以一誤為不足。而又益之也。又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者。葛根湯。不下利但嘔者。葛根湯加半夏。既不下利。何以仍用原方。是原方只治合病。并非治下利也。前文何必特署下利字樣。此類宜詳思之。前人只說三陽合病。皆有下利絕不說合病所以下利之故。此之謂半截學問。
總之。讀傷寒論。只當涵泳白文。注家無慮數(shù)十。以予所見二十余種。皆不免穿鑿附會。言似新奇。莫能見之行事。鄙見只當分作四層。曰傷寒初起本證治法。曰傷寒初起兼證治法。曰傷寒日久化寒。并誤治化寒證治。曰傷寒日久化熱。并誤治化熱證治。其霍亂風濕食復勞復。以雜證附之。再參之陶節(jié)庵書。及各家論溫熱書。互相考證。
庶于讀書有條理。而臨診亦可有徑途矣。蓋經(jīng)脈部位。與夫形層表里淺深之事。固不可不講。而究不可過執(zhí)也。著力仍在氣化上。此書在唐以前已非一本。其章節(jié)離合。本無深意。讀者只應各就本文思量。不必牽扯上下文。積久自能融會貫通。
[卷下] 南北傷寒溫病異治
傷寒溫病南北證治。其大綱有不同者。北方天地之氣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燥化也。燥之為政。清泠而堅削。故其治。常宜兼滋血而舒筋。南方天地之氣化皆濕。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濕化也。濕之為政。混濁而壅滯。故其治。常宜兼清血而堅筋。又南人乍北。多患瘧痢。北人乍南。多患傷寒溫熱。所以然者。腠理水濕之邪。
為天氣所斂。不得熏蒸發(fā)泄。透入血脈。氣困血滯則為瘧。氣陷血潰則為痢。下焦久伏之寒。為地氣所沖。升騰上越?;蛴缬谌?。或散布于脈絡。寒盛而中焦無熱。即為下寒觸發(fā)之傷寒。中焦積熱。同時沖發(fā)。即為寒溫相伏之溫病。凡如此者。雖有新感表證。俱不宜重用發(fā)汗。瘧痢。并和血行氣以化濕。傷寒。溫降而微清之。溫熱。先清而后溫降之?;蛟?。子嘗論瘧痢皆宜透汗。今乃謂雖有新感。不宜重汗。何也。曰南方瘧痢。皆是夏伏暑濕。交秋發(fā)病。其時濕熱熏蒸。腠理疏豁。若不振衛(wèi)陽以御表邪。邪氣浸灌。來源不斷。病何由愈。若至北方。氣燥肌斂。
邪氣來源已斷。故只宜從里化。不得逆其氣以虛其表。暗損真元。豈竟不汗哉。不得辛溫重劑強汗耳。傷寒溫熱何如。曰此必有大汗。然亦非發(fā)散之謂也。溫之清之。微散以導之待時自作。若迫而汗之。氣行而邪不能從。汗出而熱不得退。致成壞病。誰之咎乎。大凡壞病率由治上遺下。治氣遺血故也。
[卷下] 附治瘧宜破血發(fā)汗
瘧者。風涼暑濕之邪。伏于血脈之中而作也。涼濕為尤重。先傷于暑濕。復傷于風涼。迫濕深入。故邪氣既外據(jù)筋絡骨節(jié)之一處。而其內(nèi)入者。又隨血脈以上下。此血與筋骨受病之一處。相觸即發(fā)病矣。血行有常度。故其發(fā)有定時。漸早者陽氣漸盛。血行漸速也。漸宴者。濕勝氣困。血行漸遲也。病之輕重。在邪氣之微甚。正氣之強弱。
不在部位之淺深高下焉。逐日為輕。間日三日為重之說。不足據(jù)也。治法必重以破血之品。散惡血以搜伏邪。使邪氣無容藏之地。加發(fā)汗之品。使通身上下。透汗以托邪外出。雖濕徹衾褥不忌也。第其汗宜多而不宜急。急者。下咽即汗。逆亂正氣。反不能與邪相值。必下午及臨臥連次服藥。俟藥力百脈。半夜后接服一次。以助其力。根據(jù)舊熟睡。于睡態(tài)朦朧之中。溱溱周浹濕散暑消百脈得鬯。汗自漸減。撤衾換衣。衣宜稍濃。仍令手足常溫。微汗。
續(xù)續(xù)直過。前日發(fā)病之時。而不斷也。則愈矣。傷寒論所謂先其時發(fā)汗是也。夷堅志曰。暑毒困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困脾者。困血也。連腳。故汗。必過膝也。每仿其法。應手輒效。又吾鄉(xiāng)俗以生鹿血酒服。截瘧奇效。此固山深水寒體氣所宜。熱盛者未可概施。亦可見瘧邪在血。
治瘧之必溫通血脈也。
[卷下] 附治痢宜和營衛(wèi)養(yǎng)筋膜
王損庵論治痢。必和營衛(wèi)。其義甚精。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即從此脫化。蓋痢疾或由生冷內(nèi)傷。胃絡血痹。
或由風濕外束。暑郁血亂。無論赤白。皆濕熱搏結(jié)于血分。而筋膜之力弛。氣化之行滯也。濕盛則血滯而氣困。熱盛則膜腫而血溢。以破血之品疏營。而邪氣無伏藏之地。以發(fā)汗之品宣衛(wèi)。而邪氣有宣泄之路。表里之脈絡既通。
其痢宜止。而有不止者。三焦筋膜之力。久為濕熱熏蒸。腫弛緩。不能自束。故為涎為血。時時淫溢自下而不固也。以酸苦之味堅斂之。乃能收功。內(nèi)經(jīng)謂下利身大熱者死。陳修園謂兼外感者先發(fā)之。史載之謂疫痢水邪犯心。
惡寒發(fā)熱者難治。用細辛白芷肉桂附子。皆和營衛(wèi)之類也。凡痢止而飲食不復者。濕熱未清也。飲食如常。大便作墜者。腸腫未消。血絡痹也。腫痹之久。流為休息。休息之久。轉(zhuǎn)為腸痿。休息者。血絡不凈。膜力不復也。噤口者。濕熱太盛。胃脘血痹而腫也。腸膜微痿。酸苦堅之。某老醫(yī)治痢后脫肛。以白芍四錢為君。即上。若腸體全痿。
氣不能貫。右尺中沉之分。應指丸丸。弱無力。內(nèi)經(jīng)所謂按之如丸泥。大腸氣予不足也。大便脫血及血痢重久者有之。
[卷下] 男婦傷寒溫病舌黑異治
男婦氣血異體。證治亦有大端不同者。男子氣壯。血不易瘀。舌黑耳聾。血絡痹也。為熱入血室。舌卷囊縮。
血痹之甚筋失養(yǎng)也。亦有未及化熱。兩肋血絡先痹者。其證舌苔忽黃忽白。必帶灰黑。小便忽閉忽通。煩躁不能安眠。或有一邊不良于眠。其脈忽長忽短。忽洪忽緊。全無定象。必得明醫(yī)。善攻其血。乃可治之。未有瘀不化黑不退。而病能愈者也。若婦人血盛。常有經(jīng)水適來適斷。與病相觸。肝胃之絡。最易停瘀。舌黑譫語。事所常有。但耳不聾。乳不縮。不為敗證。即耳微聾而譫妄狂躁者。亦邪正相搏之象。惟聲息低微。不能轉(zhuǎn)側(cè)。乃在所忌。其舌或藍或灰或黑。有僅在一偏。有全體皆透。均不得據(jù)為兇候。故治婦科傷寒溫病。起手即宜兼和血以防之。否則。
病愈而絡瘀不凈。積為胃痛腰疼痼疾。又世以黑而芒刺為熱。濕潤為寒。然瘀血舌黑。雖熱而不生芒刺。有煙癮人。
雖寒而亦見燥裂。在察其兼證以別之。蓋男子之血。必因寒而瘀。因熱而瘀。因溫病過服寒劑。遏熱閉絡而瘀。女子不必因寒因熱邪。與血不必相入。而血能自瘀。故病愈。而黑不退者有之。
[卷下] 附讀傷寒論雜記四篇
傳經(jīng)必始太陽終厥陰者。太陽主氣。厥陰主血也。邪氣初傷。必在于氣。漸深必及于血。血脈者。臟腑之道路也。邪既入血。遂聽其入腑入臟而不可御矣。治之必以行血活絡。使血絡松活。邪乃易消。養(yǎng)津強膜。使津膜相養(yǎng)。
正氣乃固。否則血死氣散水停筋弛。臟腑之腠理系絡。漸見腫硬。無噓之氣。以相循環(huán)。無伸縮之力以自兜裹。
而肩助引痛。不能轉(zhuǎn)側(cè)。一邊不能眠。唇面青黑。腫氣喘。小澀大滑。臍筑湫痛。五液注下。諸敗證見矣。故少陰一經(jīng)。雖多死證而偏屬于寒。猶可溫化。厥陰死證寒熱夾雜不清。無從著手。由是言之。太陽病。只是表之氣分。
病不必拘于膀胱小腸經(jīng)也。厥陰病。只是里之血分病。不必拘于肝與心主經(jīng)也。推之陽明太陰少陽少陰。莫不皆然。
故曰當在氣化上講求。勿在部位上拘泥。(上傳經(jīng)始太陽終厥陰解)傷于寒毒為傷寒。傷于溫毒為溫病。與傷寒傳化之溫病。治法大異而小同。溫毒起手須用涼散。接手即宜苦寒以化之。咸寒以潤之。甘寒以補之。而收功焉。甚有迭用苦寒。如吳又可所謂俟熱邪復淤到胃。再三下之者。傷寒轉(zhuǎn)化之溫。乃正氣所化。是無根之邪。不宜重用驅(qū)逐。不但無須涼散。即苦寒亦不宜早用。更不宜迭用。故有下不厭遲之說。王叔和傷寒例。剖析界限極明。后人反從而斥之。何也。至于瘟疫別是天地一種乖戾之氣?;蚱跐?。
或偏于燥?;蚱诤?。不專屬熱也。初起。即在血分。血分。濁惡甚于溫病末候。與溫病為別派。如慎柔五書辨虛損癆瘵之例相似。虛損無蟲而瘵有蟲。溫熱無蟲而疫有蟲。一常氣。一奇氣也。惟其奇也。故豬瘟不死雞。雞瘟不死牛。其傷人也?;?qū)①F逸?;?qū)谫v?;?qū)妷?。或?qū)⒂字?。有不可以常理喻者。溫病重癥與瘟疫輕癥。
往往相似。即疹軟腳大頭粗頸。溫病亦間有此癥。大抵溫病必由漸而成。氣候?qū)儆跓?。瘟疫一起即見。氣候寒熱燥濕并有之。又有瘴毒溪毒。與瘟疫異源同派。疫有寒有熱。多偏于燥。瘴亦有寒有熱而多偏于濕。一發(fā)于天氣。
一發(fā)于地氣也。(上寒溫疫瘴解)辨脈篇。脈浮而大。醫(yī)反下之。更飲冷水。其人即kt。此節(jié)是仲景作論本旨。族人誤死于傷寒者。誤以治溫法治之也。寒水相搏。胃氣愈促。能無呃乎。曾診龔某。正與此合。二月。先忽大吐。喉傷礙食。以為火也。用涼劑。遂發(fā)寒熱。以為春溫也。加重之。遂作呃。三日邀診。脈來。弦長挺互。應指戰(zhàn)栗。沉分。尺中尤甚。呃聲頻仍。氣從臍下直上撞心。曰。此下焦伏寒。乘時陽而上越。為涼藥所抑而作呃耳。三日內(nèi)當轉(zhuǎn)關(guān)。否則再七日可危。以生附子肉桂子細辛吳萸羌活獨活胡蘆巴破故紙。加澤瀉牛膝導之。囑令停溫急服。三日復診。其父喜迎于門口。呃大減矣。小便鬯矣。筋骨痛減。能自起坐矣。及入診。見面色枯黃。唇舌燥萎。脈來長。無神搖擺尤甚。
驚曰。得毋改方乎。乃言小兒體弱。尊方力大。前日頭煎。分三次服。每次皆呃止。熟睡兩時。夜得微汗。昨日某醫(yī)來。以尊方一劑已足。改用平補。視之。則大劑參歸術(shù)。加姜汁膽汁也。我避中焦。急趨下焦。彼補中焦。升提下焦。況術(shù)尤動氣所忌。病患自室中大喊曰。自服彼方小便復閉。胸滿氣急難受也。此時若肯重服黑錫丹破陰丹。
或可希冀。勉照前方加竹茹知母與之。應期見鬼而逝。(上妄下變呃)平脈之平讀若駢。猶辨也。
關(guān)猶部也。寸關(guān)尺三部謂之三關(guān)。動脈見于關(guān)上無頭尾者。謂形圓如豆。分見于各關(guān)之上。而不能通長有頭尾也。
微脈名。又不甚也。以句中有無而字別之。
若或也。發(fā)汗若下之。又此以曾經(jīng)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坐猶因也。但坐汗出不徹故也。如陌上編。歸來怨新婦。但坐觀羅敷。又無因而突然也。以手把刃。坐作瘡也。如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反脈名。來微去大故名反。又金匱來近去遠故曰反。
又不應也。脈浮而大。醫(yī)反下之。又復也。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謂既始得之。復有發(fā)熱表證也。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謂既項背ktkt。復汗出惡風也。又卻也。語助詞。
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謂其脈先微后數(shù)。卻始終只在于浮也。又脈濡而弱。弱反在關(guān)。濡反在巔。(上字訓正誤)
[卷下] 牢脈病機
牢脈。為氣血交困。寒濕深固之極象。當脈證初起之時。未見困憊。人每忽之。而不知其機之甚危。勢之甚急也。凡寒之所在。則脈弦。今堅大搏擊。見于極沉。里寒可知。然病患。往往不自覺其內(nèi)寒。而反苦內(nèi)熱者。以此寒。不在臟腑。而在陰絡也。陰絡者。筋骨之間。內(nèi)膜之部也。胸肋骨縫之中。隱隱拘急而不適。俯仰搖扭之際。
隱隱牽絆而不和。因此軀殼之表里隔塞。不得交通。表氣散于表。不得交于里。故四肢乏力。皮膚微腫。搔之。如有所隔。自腰以上。流汗不止。里氣結(jié)于里。泄于里。不得通于表。故胸膈支滿。稍動即喘。大便溏秘無定。此皆風濕內(nèi)襲。浸淫日深。大率由于先經(jīng)勞力汗出。當風受邪。繼又勞力汗出。邪氣欲出未盡。續(xù)又受邪。如此更迭反復。以致邪氣。跋前后。不得入于里。亦不得閉于表。而獨留滯于夾縫之筋膜。故此脈此證。多見于沖冒風露。
寢處卑濕。勞心勞力。表里交瘁之人。仲景辨脈篇。寸口脈。陰陽俱緊。清邪中下。濁邪中下一節(jié)。前后敘證。全是榮衛(wèi)隔絕。氣困血滯。無一不與牢脈主病相合。治法。當深明陰陽開合之樞。先以行氣化血。舒筋活絡為主。始見聲如甕中。鼻流清涕。狀如傷風。是陽氣內(nèi)振也。繼見寒熱忽作。狀如瘧疾。是陽氣外達也。繼見寐中多汗。清涼似水。是邪氣漸出也。繼見大便滑墜。微似痢疾。是內(nèi)膜溫舒結(jié)痰下注也。急以強筋固氣之劑調(diào)之。蓋先撐筋膜之邪氣于表。而后收臟腑之正氣于里。迭為君臣。需以歲月。乃克有濟。若遷延日久。百脈已痹。病勢已急。其能待乎。寒熱互攻。氣血交敗。未有甚于此脈此證者。仲景所謂臍筑湫痛。下如汗泥。即失治。而筋弛血潰者也。
[卷下] 發(fā)汗別法
別法。非通法也。我獨用之。聊記以備一格焉。予脾肺氣弱。久困濕邪。平時??囿w重氣短而脈遲。及患感冒如傷寒瘧疾之類。即心氣迫塞難堪。急用防風浮萍二活威靈仙水葒子苦杏仁牛膝。甚者加麻黃川芎炒白芷。因有便血證。不敢犯細辛桂枝。又加炒白芥子石菖蒲焦山楂以開痰。桃仁茜草以和血。貫眾老鸛草以化濕。慮中氣之不充也。酌加山藥龍骨薺菟絲子以助脾肺。慮元氣之不固也。又加桑螵蛸冬蟲夏草龜版以安下元。邪氣漸退。即加牡蠣鱉甲以和肝。而防虛陽上越。屢試輒效。且無病后虛弱。久待調(diào)理之患。又嘗治木匠某。感冒發(fā)熱。根據(jù)常力作不休。數(shù)日困極求診。呼吸喘促。臘槁無汗。身熱如焚。久撫反涼。六脈浮散。僅在皮毛。不分起伏。一息不知十幾至也。若以正汗法發(fā)之。必汗出而氣脫。破故紙益智仁并鹽水炒菟絲子淮山藥巴戟天狗脊牛膝木瓜山萸肉。加羌防麻辛一劑。天明得汗。脈息勻調(diào)矣。汗漏不止。以附子桂枝湯與之。遂愈。此勞力傷寒重證也。帶病力作勞。傷筋骨。元氣外越。不能歸窟。故不僅助脾肺。而必注意肝腎。大凡汗出。不徹以致邪浮正結(jié)。相搏于皮毛之間。必先斂之。而后發(fā)之何者。陰陽開合之機。必先一。而后能一噓也。此中微妙。全在會心。
傷寒。非奇病也。傷寒論。非奇書也。仲景據(jù)其所見。筆之于書。非既有此書。而天下之人。根據(jù)書而病也。其三陰三陽。轉(zhuǎn)變之處。前人往往詞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氣。如何傳法。并不得如何傳法。讀者。須消去此等臆見。每讀一段。即設一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機治法。而后借證于書。不得專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須辨?zhèn)疄楹蔚炔 4吮舅臅r皆有之病也。但三時多有挾溫挾濕挾燥挾風之異。其氣不專于寒。其膚腠疏松。初傷即兼二三經(jīng)。再傳而六經(jīng)已遍。惟冬時腠理固密。寒邪必先傷皮膚。以漸深入。故謂三時傷寒。治法不同。
則可。謂三時無傷寒則不可。仲景是專論冬時傷寒。惟即病于冬。與遲病于春。中多相間錯出。未曾分析其遲病于春者。亦系專指寒病。未及化熱者。與內(nèi)經(jīng)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之旨不同。
第二須辨論中寒熱二字。為何等氣。寒者。天地之邪氣也。熱者。人身之正氣也。為寒邪所束。不得宣發(fā)。郁結(jié)而成與寒邪是兩氣。非寒能化熱也。與溫熱病。傷于天地之熱邪者不同。寒邪既散。即當陽氣伸而熱解。其有不解者。正氣久困。經(jīng)脈凝滯。不能自運。抑或誤治使然。
第三須將傳字看得活。非邪氣有腳。能自國中轉(zhuǎn)變。步伐止齊也。病證變見何象。即為邪傷何經(jīng)。如少陽主行津液。津液灼干。即少陽證。陽明主運渣滓。渣滓燥結(jié)。即陽明證。讀者須思何以頭痛嘔吐暈眩脅脹。何以大便秘結(jié)潮熱自汗。不得渾之曰。邪入少陽故爾也。邪入陽明故爾也。當在氣化上推求。不得專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須辨初傷。有三陽。有兩感。有直中。太陽行身之后。而主表。其時陽明少陽。決無不傷。內(nèi)經(jīng)曰。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頰則下少陽。中于陽則溜于經(jīng)。中于陰則溜于腑。即仲景所敘太陽中風。鼻鳴干嘔。豈專太陽。但邪在大表。治法。不外麻桂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兩感直中。皆因其人陽氣之虛。或邪氣之猛也。太陽少陰。陽明太陰。皆有兩感。少陽厥陰。兩感殊少。直中亦然。少厥兩感。即陽氣蔑矣。直中與兩感不同者。兩感是一陰一陽同病。其邪相等。直中是邪甚于陰也。其陽一斷無不傷。但陰分之病。較兩感為急。
第五須識傷營傷衛(wèi)。不能判然兩途。仲景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只略敘于麻黃證中。不過分析風寒所傷之偏重如此。其意側(cè)重在寒。是串說。非平說。況夫中風脈緩自汗。汗即營也。營液外泄。桂枝湯是充助營氣之劑。傷寒脈緊無汗。是衛(wèi)氣為寒所拘。麻黃輕迅。是過營透衛(wèi)以開表。其力正注于衛(wèi)。何得謂風傷衛(wèi)不傷營。寒傷營不傷衛(wèi)。
更何得以此劈分兩大綱?!鸢炊码砝黹]密。寒邪以漸而深。初傷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fā)之。不必得汗。其邪自散。次傷肌肉。乃在津液。邪與汗俱。汗出邪退。次傷經(jīng)脈。乃入血分。既入經(jīng)脈。則或竄筋骨?;驖⑷苟鴵?jù)臟腑。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經(jīng)脈之中者。故三陰亦有表證可汗也。既入經(jīng)脈。必連臟腑。非可專恃汗法矣。其未入經(jīng)脈時。所稱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三陰病者。只是三陽三陰之部。非經(jīng)也。
第六須辨寒熱傳化之機。初傷固總是寒。日久有寒邪內(nèi)陷者。是其人本內(nèi)寒也。有寒去熱不解者。是其人陰不足也。寒邪內(nèi)陷必下利。即所謂陰傳太陰也。其實即陽明之下陷耳。繼即少陽之氣陷。繼即少陰之氣陷。至厥陰肝氣亦陷。無復生機矣。始終總不離乎下利。若利早止于厥陰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于厥陰已陷之后。息高時冒。
陰氣竭矣。熱氣不解必秘結(jié)。必自汗。即所謂陽傳陽明也。此時太陰之津液。必已虧矣。治之失法。而少陰之精又虧。厥陰之血又虧。始終總不離乎秘結(jié)。非邪至陽明。即無復傳也??偛浑x乎陽明耳。
第七須識傷寒溫病始異終同之說。不可執(zhí)也。此只說得熱傳陽明一邊。其寒傳太陰。迥乎不同。傷寒有寒死證。
無熱死證。陽明內(nèi)實。非死證也。其有死者。皆由誤治若溫熱病。則有自然一成不變之熱死證。
第八須識合病并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前人分別合病并病。語多牽強。當是兩陽同感。謂之合病。由此連彼謂之并病。更有邪氣未及彼經(jīng)。而彼經(jīng)為之擾動者。其見證必有虛實之不同。如素胃寒者。一傷于寒。即口淡。即便滑。素陰虛者。一傷于寒。熱氣內(nèi)菀。即喘喝。即口渴。豈真邪傳陽明太陰耶。但散其寒。諸證即瘳。亦有略須兼顧者。必其內(nèi)虛之甚。預杜邪氣內(nèi)陷之路也。
第九須求寒熱氣化之真際。六經(jīng)傳次。本不必根據(jù)仲景篇次也。無如前人越經(jīng)傳表里傳等語。說得過泥。并未靠定各經(jīng)。切發(fā)其所以然。如少陽主經(jīng)脈之津液。經(jīng)脈灼干即見少陽證。太陰主腸胃之津液。腸胃灼干。即見太陰證。
陽明主腸胃之渣滓。渣滓燥結(jié)。即見陽明證。厥陰主津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見厥陰證。少陰主下焦之氣化津液。
津竭氣散。即見少陰證。此從熱化也。從寒化者。陽氣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總是何臟受傷。即何經(jīng)見證。
第十寒化熱化。各視本體之陰陽虛實。此語淺而極真。論中誤汗后。有為內(nèi)寒者。有為內(nèi)熱者。誤下后亦有內(nèi)寒者。有內(nèi)熱者。若執(zhí)過汗亡陽、過下亡陰之例。便不可通。故讀者以隨文生義為貴。夫六經(jīng)乘虛而傳。寒熱隨偏而化也。
第十一須知表里之說。有形層之表里。有經(jīng)絡之表里。有臟腑之表里。有氣化之表里。形層即前所謂皮膚肌肉筋骨。所謂部分也。邪在三陰之部。里而仍表。仍宜汗解。邪入三陽之經(jīng)。表而已里。只有清化。即和解也。少陽半表半里。亦有數(shù)解。以部位言。則外在經(jīng)絡。而內(nèi)連三焦也。以氣化言。則表寒未清。而里熱已盛也??偸菤饣锝Y(jié)之象。
第十二須知手經(jīng)足經(jīng)。并無分別。足經(jīng)部位大。邪氣在表尚在經(jīng)脈之外。其氣是一大片。故見足經(jīng)證。邪入經(jīng)脈之中。反多見手經(jīng)證矣。大抵足經(jīng)證見者。多在軀殼之外。手經(jīng)證見者。多關(guān)臟腑之中。足證有在經(jīng)者。手證絕少在經(jīng)也。經(jīng)者。身形之事也。臟腑者。神明氣化之事也。
第十三須知三陰三陽。只是經(jīng)絡表里之雅名。于臟腑氣血之陰陽。不相涉也。若謂邪入三陽。即為傷陽。邪入三陰。即為傷陰。則差矣。內(nèi)經(jīng)心為太陽。肝為少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脾與六腑為至陰。此以氣血清濁言之。
今人已不講。其實各經(jīng)各臟各腑之中。各有陰陽。此說甚長。細讀內(nèi)經(jīng)。自能辨之。
第十四讀書須知闕疑。論中敘證。有極簡者。有極繁者。有方證不合者。有上下文義不貫者。一經(jīng)設身處境。
實在難以遵行。安知非錯簡脫簡耶。不必枉費心機。以俟將來之閱歷。即如少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太陽誤下利不止者。此協(xié)熱利也。承氣湯。此必內(nèi)有伏熱。三焦腸胃。穢氣郁濁。頗似溫病之發(fā)于伏邪者。于傷寒自利。及誤下而利者。殊不合格。又太陽誤下結(jié)胸。正宜兼開兼降。以宣內(nèi)陷之陽。而開邪氣之結(jié)。乃反用甘遂巴豆以重泄之。是以一誤為不足。而又益之也。又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者。葛根湯。不下利但嘔者。葛根湯加半夏。既不下利。何以仍用原方。是原方只治合病。并非治下利也。前文何必特署下利字樣。此類宜詳思之。前人只說三陽合病。皆有下利絕不說合病所以下利之故。此之謂半截學問。
總之。讀傷寒論。只當涵泳白文。注家無慮數(shù)十。以予所見二十余種。皆不免穿鑿附會。言似新奇。莫能見之行事。鄙見只當分作四層。曰傷寒初起本證治法。曰傷寒初起兼證治法。曰傷寒日久化寒。并誤治化寒證治。曰傷寒日久化熱。并誤治化熱證治。其霍亂風濕食復勞復。以雜證附之。再參之陶節(jié)庵書。及各家論溫熱書。互相考證。
庶于讀書有條理。而臨診亦可有徑途矣。蓋經(jīng)脈部位。與夫形層表里淺深之事。固不可不講。而究不可過執(zhí)也。著力仍在氣化上。此書在唐以前已非一本。其章節(jié)離合。本無深意。讀者只應各就本文思量。不必牽扯上下文。積久自能融會貫通。
[卷下] 南北傷寒溫病異治
傷寒溫病南北證治。其大綱有不同者。北方天地之氣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燥化也。燥之為政。清泠而堅削。故其治。常宜兼滋血而舒筋。南方天地之氣化皆濕。人身呼吸腠理之間。皆濕化也。濕之為政。混濁而壅滯。故其治。常宜兼清血而堅筋。又南人乍北。多患瘧痢。北人乍南。多患傷寒溫熱。所以然者。腠理水濕之邪。
為天氣所斂。不得熏蒸發(fā)泄。透入血脈。氣困血滯則為瘧。氣陷血潰則為痢。下焦久伏之寒。為地氣所沖。升騰上越?;蛴缬谌?。或散布于脈絡。寒盛而中焦無熱。即為下寒觸發(fā)之傷寒。中焦積熱。同時沖發(fā)。即為寒溫相伏之溫病。凡如此者。雖有新感表證。俱不宜重用發(fā)汗。瘧痢。并和血行氣以化濕。傷寒。溫降而微清之。溫熱。先清而后溫降之?;蛟?。子嘗論瘧痢皆宜透汗。今乃謂雖有新感。不宜重汗。何也。曰南方瘧痢。皆是夏伏暑濕。交秋發(fā)病。其時濕熱熏蒸。腠理疏豁。若不振衛(wèi)陽以御表邪。邪氣浸灌。來源不斷。病何由愈。若至北方。氣燥肌斂。
邪氣來源已斷。故只宜從里化。不得逆其氣以虛其表。暗損真元。豈竟不汗哉。不得辛溫重劑強汗耳。傷寒溫熱何如。曰此必有大汗。然亦非發(fā)散之謂也。溫之清之。微散以導之待時自作。若迫而汗之。氣行而邪不能從。汗出而熱不得退。致成壞病。誰之咎乎。大凡壞病率由治上遺下。治氣遺血故也。
[卷下] 附治瘧宜破血發(fā)汗
瘧者。風涼暑濕之邪。伏于血脈之中而作也。涼濕為尤重。先傷于暑濕。復傷于風涼。迫濕深入。故邪氣既外據(jù)筋絡骨節(jié)之一處。而其內(nèi)入者。又隨血脈以上下。此血與筋骨受病之一處。相觸即發(fā)病矣。血行有常度。故其發(fā)有定時。漸早者陽氣漸盛。血行漸速也。漸宴者。濕勝氣困。血行漸遲也。病之輕重。在邪氣之微甚。正氣之強弱。
不在部位之淺深高下焉。逐日為輕。間日三日為重之說。不足據(jù)也。治法必重以破血之品。散惡血以搜伏邪。使邪氣無容藏之地。加發(fā)汗之品。使通身上下。透汗以托邪外出。雖濕徹衾褥不忌也。第其汗宜多而不宜急。急者。下咽即汗。逆亂正氣。反不能與邪相值。必下午及臨臥連次服藥。俟藥力百脈。半夜后接服一次。以助其力。根據(jù)舊熟睡。于睡態(tài)朦朧之中。溱溱周浹濕散暑消百脈得鬯。汗自漸減。撤衾換衣。衣宜稍濃。仍令手足常溫。微汗。
續(xù)續(xù)直過。前日發(fā)病之時。而不斷也。則愈矣。傷寒論所謂先其時發(fā)汗是也。夷堅志曰。暑毒困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困脾者。困血也。連腳。故汗。必過膝也。每仿其法。應手輒效。又吾鄉(xiāng)俗以生鹿血酒服。截瘧奇效。此固山深水寒體氣所宜。熱盛者未可概施。亦可見瘧邪在血。
治瘧之必溫通血脈也。
[卷下] 附治痢宜和營衛(wèi)養(yǎng)筋膜
王損庵論治痢。必和營衛(wèi)。其義甚精。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即從此脫化。蓋痢疾或由生冷內(nèi)傷。胃絡血痹。
或由風濕外束。暑郁血亂。無論赤白。皆濕熱搏結(jié)于血分。而筋膜之力弛。氣化之行滯也。濕盛則血滯而氣困。熱盛則膜腫而血溢。以破血之品疏營。而邪氣無伏藏之地。以發(fā)汗之品宣衛(wèi)。而邪氣有宣泄之路。表里之脈絡既通。
其痢宜止。而有不止者。三焦筋膜之力。久為濕熱熏蒸。腫弛緩。不能自束。故為涎為血。時時淫溢自下而不固也。以酸苦之味堅斂之。乃能收功。內(nèi)經(jīng)謂下利身大熱者死。陳修園謂兼外感者先發(fā)之。史載之謂疫痢水邪犯心。
惡寒發(fā)熱者難治。用細辛白芷肉桂附子。皆和營衛(wèi)之類也。凡痢止而飲食不復者。濕熱未清也。飲食如常。大便作墜者。腸腫未消。血絡痹也。腫痹之久。流為休息。休息之久。轉(zhuǎn)為腸痿。休息者。血絡不凈。膜力不復也。噤口者。濕熱太盛。胃脘血痹而腫也。腸膜微痿。酸苦堅之。某老醫(yī)治痢后脫肛。以白芍四錢為君。即上。若腸體全痿。
氣不能貫。右尺中沉之分。應指丸丸。弱無力。內(nèi)經(jīng)所謂按之如丸泥。大腸氣予不足也。大便脫血及血痢重久者有之。
[卷下] 男婦傷寒溫病舌黑異治
男婦氣血異體。證治亦有大端不同者。男子氣壯。血不易瘀。舌黑耳聾。血絡痹也。為熱入血室。舌卷囊縮。
血痹之甚筋失養(yǎng)也。亦有未及化熱。兩肋血絡先痹者。其證舌苔忽黃忽白。必帶灰黑。小便忽閉忽通。煩躁不能安眠。或有一邊不良于眠。其脈忽長忽短。忽洪忽緊。全無定象。必得明醫(yī)。善攻其血。乃可治之。未有瘀不化黑不退。而病能愈者也。若婦人血盛。常有經(jīng)水適來適斷。與病相觸。肝胃之絡。最易停瘀。舌黑譫語。事所常有。但耳不聾。乳不縮。不為敗證。即耳微聾而譫妄狂躁者。亦邪正相搏之象。惟聲息低微。不能轉(zhuǎn)側(cè)。乃在所忌。其舌或藍或灰或黑。有僅在一偏。有全體皆透。均不得據(jù)為兇候。故治婦科傷寒溫病。起手即宜兼和血以防之。否則。
病愈而絡瘀不凈。積為胃痛腰疼痼疾。又世以黑而芒刺為熱。濕潤為寒。然瘀血舌黑。雖熱而不生芒刺。有煙癮人。
雖寒而亦見燥裂。在察其兼證以別之。蓋男子之血。必因寒而瘀。因熱而瘀。因溫病過服寒劑。遏熱閉絡而瘀。女子不必因寒因熱邪。與血不必相入。而血能自瘀。故病愈。而黑不退者有之。
[卷下] 附讀傷寒論雜記四篇
傳經(jīng)必始太陽終厥陰者。太陽主氣。厥陰主血也。邪氣初傷。必在于氣。漸深必及于血。血脈者。臟腑之道路也。邪既入血。遂聽其入腑入臟而不可御矣。治之必以行血活絡。使血絡松活。邪乃易消。養(yǎng)津強膜。使津膜相養(yǎng)。
正氣乃固。否則血死氣散水停筋弛。臟腑之腠理系絡。漸見腫硬。無噓之氣。以相循環(huán)。無伸縮之力以自兜裹。
而肩助引痛。不能轉(zhuǎn)側(cè)。一邊不能眠。唇面青黑。腫氣喘。小澀大滑。臍筑湫痛。五液注下。諸敗證見矣。故少陰一經(jīng)。雖多死證而偏屬于寒。猶可溫化。厥陰死證寒熱夾雜不清。無從著手。由是言之。太陽病。只是表之氣分。
病不必拘于膀胱小腸經(jīng)也。厥陰病。只是里之血分病。不必拘于肝與心主經(jīng)也。推之陽明太陰少陽少陰。莫不皆然。
故曰當在氣化上講求。勿在部位上拘泥。(上傳經(jīng)始太陽終厥陰解)傷于寒毒為傷寒。傷于溫毒為溫病。與傷寒傳化之溫病。治法大異而小同。溫毒起手須用涼散。接手即宜苦寒以化之。咸寒以潤之。甘寒以補之。而收功焉。甚有迭用苦寒。如吳又可所謂俟熱邪復淤到胃。再三下之者。傷寒轉(zhuǎn)化之溫。乃正氣所化。是無根之邪。不宜重用驅(qū)逐。不但無須涼散。即苦寒亦不宜早用。更不宜迭用。故有下不厭遲之說。王叔和傷寒例。剖析界限極明。后人反從而斥之。何也。至于瘟疫別是天地一種乖戾之氣?;蚱跐?。
或偏于燥?;蚱诤?。不專屬熱也。初起。即在血分。血分。濁惡甚于溫病末候。與溫病為別派。如慎柔五書辨虛損癆瘵之例相似。虛損無蟲而瘵有蟲。溫熱無蟲而疫有蟲。一常氣。一奇氣也。惟其奇也。故豬瘟不死雞。雞瘟不死牛。其傷人也?;?qū)①F逸?;?qū)谫v?;?qū)妷?。或?qū)⒂字?。有不可以常理喻者。溫病重癥與瘟疫輕癥。
往往相似。即疹軟腳大頭粗頸。溫病亦間有此癥。大抵溫病必由漸而成。氣候?qū)儆跓?。瘟疫一起即見。氣候寒熱燥濕并有之。又有瘴毒溪毒。與瘟疫異源同派。疫有寒有熱。多偏于燥。瘴亦有寒有熱而多偏于濕。一發(fā)于天氣。
一發(fā)于地氣也。(上寒溫疫瘴解)辨脈篇。脈浮而大。醫(yī)反下之。更飲冷水。其人即kt。此節(jié)是仲景作論本旨。族人誤死于傷寒者。誤以治溫法治之也。寒水相搏。胃氣愈促。能無呃乎。曾診龔某。正與此合。二月。先忽大吐。喉傷礙食。以為火也。用涼劑。遂發(fā)寒熱。以為春溫也。加重之。遂作呃。三日邀診。脈來。弦長挺互。應指戰(zhàn)栗。沉分。尺中尤甚。呃聲頻仍。氣從臍下直上撞心。曰。此下焦伏寒。乘時陽而上越。為涼藥所抑而作呃耳。三日內(nèi)當轉(zhuǎn)關(guān)。否則再七日可危。以生附子肉桂子細辛吳萸羌活獨活胡蘆巴破故紙。加澤瀉牛膝導之。囑令停溫急服。三日復診。其父喜迎于門口。呃大減矣。小便鬯矣。筋骨痛減。能自起坐矣。及入診。見面色枯黃。唇舌燥萎。脈來長。無神搖擺尤甚。
驚曰。得毋改方乎。乃言小兒體弱。尊方力大。前日頭煎。分三次服。每次皆呃止。熟睡兩時。夜得微汗。昨日某醫(yī)來。以尊方一劑已足。改用平補。視之。則大劑參歸術(shù)。加姜汁膽汁也。我避中焦。急趨下焦。彼補中焦。升提下焦。況術(shù)尤動氣所忌。病患自室中大喊曰。自服彼方小便復閉。胸滿氣急難受也。此時若肯重服黑錫丹破陰丹。
或可希冀。勉照前方加竹茹知母與之。應期見鬼而逝。(上妄下變呃)平脈之平讀若駢。猶辨也。
關(guān)猶部也。寸關(guān)尺三部謂之三關(guān)。動脈見于關(guān)上無頭尾者。謂形圓如豆。分見于各關(guān)之上。而不能通長有頭尾也。
微脈名。又不甚也。以句中有無而字別之。
若或也。發(fā)汗若下之。又此以曾經(jīng)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坐猶因也。但坐汗出不徹故也。如陌上編。歸來怨新婦。但坐觀羅敷。又無因而突然也。以手把刃。坐作瘡也。如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反脈名。來微去大故名反。又金匱來近去遠故曰反。
又不應也。脈浮而大。醫(yī)反下之。又復也。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謂既始得之。復有發(fā)熱表證也。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謂既項背ktkt。復汗出惡風也。又卻也。語助詞。
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謂其脈先微后數(shù)。卻始終只在于浮也。又脈濡而弱。弱反在關(guān)。濡反在巔。(上字訓正誤)
[卷下] 牢脈病機
牢脈。為氣血交困。寒濕深固之極象。當脈證初起之時。未見困憊。人每忽之。而不知其機之甚危。勢之甚急也。凡寒之所在。則脈弦。今堅大搏擊。見于極沉。里寒可知。然病患。往往不自覺其內(nèi)寒。而反苦內(nèi)熱者。以此寒。不在臟腑。而在陰絡也。陰絡者。筋骨之間。內(nèi)膜之部也。胸肋骨縫之中。隱隱拘急而不適。俯仰搖扭之際。
隱隱牽絆而不和。因此軀殼之表里隔塞。不得交通。表氣散于表。不得交于里。故四肢乏力。皮膚微腫。搔之。如有所隔。自腰以上。流汗不止。里氣結(jié)于里。泄于里。不得通于表。故胸膈支滿。稍動即喘。大便溏秘無定。此皆風濕內(nèi)襲。浸淫日深。大率由于先經(jīng)勞力汗出。當風受邪。繼又勞力汗出。邪氣欲出未盡。續(xù)又受邪。如此更迭反復。以致邪氣。跋前后。不得入于里。亦不得閉于表。而獨留滯于夾縫之筋膜。故此脈此證。多見于沖冒風露。
寢處卑濕。勞心勞力。表里交瘁之人。仲景辨脈篇。寸口脈。陰陽俱緊。清邪中下。濁邪中下一節(jié)。前后敘證。全是榮衛(wèi)隔絕。氣困血滯。無一不與牢脈主病相合。治法。當深明陰陽開合之樞。先以行氣化血。舒筋活絡為主。始見聲如甕中。鼻流清涕。狀如傷風。是陽氣內(nèi)振也。繼見寒熱忽作。狀如瘧疾。是陽氣外達也。繼見寐中多汗。清涼似水。是邪氣漸出也。繼見大便滑墜。微似痢疾。是內(nèi)膜溫舒結(jié)痰下注也。急以強筋固氣之劑調(diào)之。蓋先撐筋膜之邪氣于表。而后收臟腑之正氣于里。迭為君臣。需以歲月。乃克有濟。若遷延日久。百脈已痹。病勢已急。其能待乎。寒熱互攻。氣血交敗。未有甚于此脈此證者。仲景所謂臍筑湫痛。下如汗泥。即失治。而筋弛血潰者也。
[卷下] 發(fā)汗別法
別法。非通法也。我獨用之。聊記以備一格焉。予脾肺氣弱。久困濕邪。平時??囿w重氣短而脈遲。及患感冒如傷寒瘧疾之類。即心氣迫塞難堪。急用防風浮萍二活威靈仙水葒子苦杏仁牛膝。甚者加麻黃川芎炒白芷。因有便血證。不敢犯細辛桂枝。又加炒白芥子石菖蒲焦山楂以開痰。桃仁茜草以和血。貫眾老鸛草以化濕。慮中氣之不充也。酌加山藥龍骨薺菟絲子以助脾肺。慮元氣之不固也。又加桑螵蛸冬蟲夏草龜版以安下元。邪氣漸退。即加牡蠣鱉甲以和肝。而防虛陽上越。屢試輒效。且無病后虛弱。久待調(diào)理之患。又嘗治木匠某。感冒發(fā)熱。根據(jù)常力作不休。數(shù)日困極求診。呼吸喘促。臘槁無汗。身熱如焚。久撫反涼。六脈浮散。僅在皮毛。不分起伏。一息不知十幾至也。若以正汗法發(fā)之。必汗出而氣脫。破故紙益智仁并鹽水炒菟絲子淮山藥巴戟天狗脊牛膝木瓜山萸肉。加羌防麻辛一劑。天明得汗。脈息勻調(diào)矣。汗漏不止。以附子桂枝湯與之。遂愈。此勞力傷寒重證也。帶病力作勞。傷筋骨。元氣外越。不能歸窟。故不僅助脾肺。而必注意肝腎。大凡汗出。不徹以致邪浮正結(jié)。相搏于皮毛之間。必先斂之。而后發(fā)之何者。陰陽開合之機。必先一。而后能一噓也。此中微妙。全在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