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

兒科醒 作者:


  總論第一
  易曰。天地。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蓋人之生也。必稟天地之正氣以成形。藉陰陽之化育而賦命。而上古元氣渾龐。太和洋溢。八風正而寒暑調(diào)。六氣和而雨若。人情樸實。風俗貞純。是以上古之民。恒多壽而少病。即內(nèi)經(jīng)所謂上古之人。和于陰陽。

  明于術(shù)數(shù)。起居有度。不妄作勞。春秋皆度百歲而去者是也。迨于后世。元氣漸薄。風俗煩偷。人情穿鑿。名利有不時之擾。嗜欲多無厭之求。是以近日之民。恒多病而少壽。即內(nèi)經(jīng)所謂中古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未至半百而衰者是也。夫以黃帝之時。即稱中古。迄今復數(shù)千年來。權(quán)其氣化。不更薄耶。是凡習兒醫(yī)者。須知今昔氣運不同。稟賦根愈薄。凡于小兒之病。更宜加意培植。保護元氣。不可妄用攻伐之劑。以貽人夭札之禍也。乃近日幼科。不明此理。動輒攻伐。

  而又絕其乳食。其呱呱者??诓荒苎?。任醫(yī)冤殺。束手待斃。底于死亡。悲夫。此等惡習。

  不知始自何人。遂至相習成風。流禍無已。愚夫愚婦。溺于其說。至死不悟。為嬰兒之大患而惟揚屬為尤甚。吁可恨也。至若書稱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此蓋當時因事取譬之辭。非教人謂芽兒者。如草木之萌芽。其一點方生之氣甚微。栽培護養(yǎng)。惟恐不及。而堪加之以剝削之撓。施之以斧斤之利乎。此誠不可也。原夫易無妄九五爻辭云。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觀此則知圣人或亦有以鑒夫瞑眩之非。故特示勿藥有喜之戒。而我夫子亦有未達不敢嘗之語。又張仲景先生傷寒論內(nèi)。亦有勿藥為中工之訓。又張子和著儒門事親書。其中有語友人陳敬之云。小兒有病。不如勿用庸醫(yī)。但恐妻外家怪其不醫(yī)。宜用湯浸蒸餅令軟。丸作白丸。給其妻外家。以為真藥。服之以聽天命。最為上藥。后丙戌歲。群兒病泄瀉。用藥者皆死。惟敬之守子和之戒。其兒雖病。得以無恙。以上所引。一為圣人之至訓。一為名醫(yī)之精論。載在簡冊。昭于日月。人第習而不察耳。夫以傷寒劇病。抑且可以勿藥。而況小兒氣血幾何。豈可委之以庸醫(yī)之手。試之以無妄之藥乎。此子和之所以教敬之之不服藥為愈也。仆承師訓。久憫于此。欲效忠告之良謀。用救方今之惡習。爰列若干門于后。以貽夫世之貴小兒而好服藥者。奉為金鑒云。

  延醫(yī)法論第二

  凡診小兒之法。諸書皆以面部及手紋為識病之資。其所援引。率皆渺昧難憑。煩瑣無要于諸大家所謂望聞問切四者之診。置聞問切三者于不講。可得謂之為良醫(yī)乎。夫小兒言語不通。病情難識。則尤當以望聞問切為延醫(yī)之要。蓋望其形色。則有以知其邪正之盛衰。審其聲音。則有以別其稟賦之強弱。詢其向背。則有以識其性情之好惡。察其脈息。則有以明其表里之寒熱。茍能細心求之。則表里寒熱虛實。皆得其真。用藥自無不當。奈何近日幼科。

  學術(shù)更淺。一遇小兒有病。不是從事于表。便是攻伐其里。迨至真陽外越。虛熱日增。則清涼并進。一味胡猜。不獨望聞問切四者不知。抑且置虛寒二癥于不問。嗟乎。曾不知邇來氣化日薄。今人稟賦更虛。加以嬰兒氣血未堅。臟腑柔絕。些小病痛。其元氣已不能支。而堪庸劣之徒。寒熱不分。虛實莫辨。妄意揣摩。任情剝削者乎。茲則掀翻底蘊。直指精微。專以望聞問切四者為綱。以揭明表里寒熱虛實六者之要。俾學人有所根據(jù)。庶幾不致顛倒混施。誅伐無過?;蛴趮雰河袧庑乙印V劣谟盟幹?。寧勿藥。毋過劑。寧輕。毋重。毋偏寒毋偏熱。毋過散。毋過攻。須遵內(nèi)經(jīng)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訓。時以保護元氣為主。知乎此。

  于嬰兒延醫(yī)之道。思過半矣。至于虛寒敗癥。則非峻用溫補。不可挽回。毋得稍涉因循。致令不救。此又不可不知也。

  表論第三

  小兒表癥。謂外感風寒。其見證必先發(fā)熱。然發(fā)熱之證有三。最宜詳辨。不可一概混同也。其在冬月感于寒者。頭痛。身痛。項背強。惡寒。壯熱無汗。脈浮而緊。此太陽表證。

  藥得法。一汗即解。詳見實論。其感于風者。頭痛鼻塞。流涕。發(fā)熱?;蛴泻箰猴L?;驘o汗惡寒?;蚩人愿蓢I。脈浮而數(shù)?;蚓o。此四時之感冒是也。治法不可大發(fā)散。微表之即已如易簡參蘇飲。惺惺散之類主之。大抵近日人情。愛護小兒者眾。富貴之家。重衣濃褥。貧賤之子亦皆衣絮。以致汗液不斷。腠理疏泄。偶觸微風。即成感冒。是以邇來小兒。冬月感寒之癥。百無一二。而傷風發(fā)熱之癥恒多也。至若內(nèi)因于虛。發(fā)熱之癥極多。最為疑似。

  人殊不知。更宜詳辨。如陽虛生寒。陰虛發(fā)熱。血虛發(fā)躁而熱。氣虛自汗不能食而熱。氣虛注夏而熱。暑濕合病而熱。汗后陰虛。陽無所附而熱。汗后陽虛。陰無所附而熱。陽氣下入陰中。晝安靜。夜煩躁而熱。重陽無陰。夜安靜。晝煩躁而熱。以上諸癥。同一發(fā)熱也。若誤表之必死。其次則又有變蒸之熱。將發(fā)痘疹之熱。亦同一發(fā)熱也。而援守各異。每見庸醫(yī)。一遇發(fā)熱。動皆表散。殊不知病有微甚。熱有虛實。雖同一發(fā)熱。而治法殊途。攻補迥。業(yè)幼科者。于臨癥之際。務(wù)宜細心體認。必先問其病之新久。曾未服藥。以及一切愛惡狀。然后再察其熱之溫壯。形之強弱。脈之虛實。色之夭澤。合四者以決之。庶無誤人于夭札也。蓋外感為暴病。其發(fā)熱也驟。必手背熱。脈浮。身熱無汗。仍須分別虛實以治之。詳見虛實門。若無手背熱脈浮身熱無汗等癥?;虬l(fā)熱已久。則非外感證矣。治者審焉。

  [表論第三] 附方

  易簡參蘇飲感感冒發(fā)熱頭痛。與因痰飲凝積。發(fā)而為熱。并宜服之。亦治中脘痞悶。

  嘔逆惡心。小兒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人參(如無以好黨參代之)紫蘇干葛半夏茯苓(各三分)枳殼陳皮甘草桔梗木香(各二分)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七片。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渣服。

  惺惺散治小兒傷寒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甘草北細辛川芎桔梗(炒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入薄荷五葉。水煎服(一方有防風天花粉。)

  里論第四

  凡治小兒里癥。亦惟宜忌二字而已。要在辨之明而見之確耳。夫小兒元氣無多。臟腑脆若夫當下而不下。則津液消爛。所謂急下以救胃中津液是也。不當下而下。則里氣受傷。邪反乘虛內(nèi)陷。其禍更甚。今將宜忌諸形癥。辨晰于左。如稟氣素實。汗不解。發(fā)熱譫語。舌苔黃濃??识?。大便秘。小便赤。腹?jié)M拒按。手足心熱。脈沉而實此為陽邪入里。宜下之。雖二三日。若見上項諸癥。亦宜下之。如調(diào)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之類。少少與之。貴在與病相值。恐多下亡陰也。不可拘于庸醫(yī)下不厭遲之說。謬稱穩(wěn)當。必待至七日之后始下也。

  如太陽證。表未罷。脈浮大惡寒者。此邪在表。雖十余日。亦不宜下。嘔多者不可下。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惡水者。不可下。稟賦虛者。不可下。逆厥者。不可下。

  仲景先生云。日數(shù)雖多。但有表證而脈浮者。猶宜發(fā)汗。日數(shù)雖少。若有里證而脈沉者。即宜下之。此不可不知也。此外有因氣虛陽脫而譫語者。乃大虛之癥。當用參附之劑。不得認為實癥。而誤下之也。慎之慎之。至于傷食停積。小兒雖間亦有之。然皆必由脾虛不運而致。

  經(jīng)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是矣。每見庸醫(yī)肆行克伐。或遇表證。亦云有里。以致小兒外邪未解。里氣已傷。往往變癥蜂起而不可救。受此害者。不知凡幾。殊堪痛恨。曾不知下者。下其邪耳。非飲食積滯之謂也。世人陰受此害者比比矣。故特表而出之。兼詳實論。

  [里論第四] 附方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jié)。日晡潮熱。(凡陽明病有二證在經(jīng)者當解肌。入腑者當攻下。)大黃芒硝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用一二錢。量兒大小。水煎消息服之。

  四順清涼飲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寧。大便秘結(jié)。

  大黃當歸芍藥甘草(各等分)上咀。量兒大小。每服一二錢。水煎服。

  寒論第五

  小兒屬寒之癥。有外感。有內(nèi)傷。有癥變虛寒。三者不同。治法各異。假如內(nèi)傷。必由脾土虛寒?;蚍A賦不足?;?qū)⒆o失宜?;蛉椴覆还?jié)。以致食不運化。

  而見清冷吐瀉者。但察其面色萎黃。肢涼神倦。脈沉無力。安靜不渴。此屬陽虛生寒。

  宜五君子煎。理中湯主之。抑或能食之兒。過餐生冷。而見上項諸癥者。亦理中湯主之。至若癥變虛寒。則由元氣素虛。五臟虧損?;蛞蚝疀隹朔?。陽氣受傷。而見面青唇黯。吐瀉手足并冷者。此屬脾土虛寒。干姜理中湯主之。若面色白。吐瀉腹痛??诒菤饫湔?。屬寒水侮土。益黃散主之。若更兼吃逆。手足指冷。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如不應。急加附子。其次?;蛞圆『??;蛞酝聻a?;蛞哉`用藥餌?;蚴茱L寒。而致氣微神緩?;杷毒ΑL跌Q氣促。驚跳搐搦。如俗所謂慢驚者。此屬脾腎虛寒之候。宜溫補之。詳見辨驚風之誤論。再其次。則脾腎虛寒之甚。以致吐瀉不止者。宜附子理陰煎?;蛄痘仃栵?。量兒大小與之。若但泄瀉不止者。宜胃關(guān)煎主之。

  第吐瀉之癥。亦間有屬熱者。但當以手足寒溫脈象遲數(shù)。面色青赤??逝c不渴為辨。至如外感寒邪。則其病在表。宜詳表論。茲不復贅。此外。則又有初生小兒。百日之內(nèi)。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fā)戰(zhàn)栗。曲足握拳。

  晝夜啼哭不已?;蚩卩洳婚_者。名曰胎寒。亦或生后昏昏多睡。間或乳瀉白。若不早治。

  心變虛寒敗癥。宜以沖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姜煎服之。使之微泄。泄行。進勻氣散調(diào)補。泄止氣勻。神安痛定。手足舒伸。次用參苓白術(shù)散。以養(yǎng)胃氣。白芍藥湯。去其寒濕。乳母宜節(jié)生冷凍飲料食。庶易瘥也。又手足稍冷。唇面微青。額上汗出。罔顧乳食。至夜多啼。夜重日輕。腹痛腸鳴。泄瀉清水。間有不泄。頗似前癥。但無口冷寒戰(zhàn)者。名曰臟寒。亦在百日之內(nèi)有之。

  皆因臨產(chǎn)在地稍久。冷氣侵逼?;蛞詻鏊當v湯洗兒?;驍嗄殠Ф潭纸Y(jié)縛不緊。為寒氣所傷。如此宜以白芍藥湯。及沖和飲。加鹽炒茴香茱萸水姜煎。乳母同服。又胃中虛冷。面色白。腹痛不思食者。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調(diào)中丸主之。大都小兒病癥。虛寒者多。凡一見面色青白。肢冷神疲。脈沉無力。蜷曲而臥。食少不渴。聲音遲緩者。皆是虛寒之候。

  急宜溫補業(yè)。幼科者。毋得狃于俗見。謬謂小兒陽體多熱。不敢溫補。致多害事。宜深戒之

  [寒論第五] 附方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干姜(各等分)炙甘草(減半)上咀。水煎服。

  理中湯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魜y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虔懠舱螝馕烈?。中氣虛損。久不能愈?;蛑刑撋茸C。

  人參白術(shù)(炒)干姜(炒)炙甘草(各三兩)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又名補脾散)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銼炒)丁香(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東垣先生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癥。豈可反瀉其子。惟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

  腹痛瀉痢青白??诒侵袣饫洹R纥S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蛞蚴钐靷麩岱e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诒侵袣鉄岫陕@者。不可服之。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蚴筹嬰y化?;驀I吐吞酸?;蚩人源?。若虛火等證。須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各二錢)炙甘草制半夏陳皮(各一錢)上姜棗水煎。

  附子理陰煎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痰飲惡心。

  吐瀉腹痛。及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制附子(一二三錢)炙甘草(一二干姜(炒黃一二錢)或加肉桂(一二錢)水二鐘煎七八分熱服。(此方系理陰煎加附子。故名附子理陰煎。其理陰煎功用甚宏。

  詳見本書。茲未細錄。)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等癥。

  人參(一二兩或數(shù)錢)制附子(二三錢)炮干姜(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熟地(五錢或一兩)當歸身(三錢如泄瀉者或血動者以冬術(shù)易之多多益善)水二鐘。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四五錢。或一兩。

  或冬白術(shù)三五錢。如泄瀉者。加烏梅二枚?;虮蔽逦抖?。亦可。如陽虛上浮者。加茯苓二錢。如肝經(jīng)郁滯者。加肉桂二三錢。

  胃關(guān)煎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癥。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干姜(一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術(shù)(炒一二三錢)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面炒用?;蚱乒始堃嗫?。氣虛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錢。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濃樸八分。滯痛不通者。加當歸二三錢?;摬唤?。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

  沖和飲治感冒風寒。頭疼發(fā)熱。肩背拘急。惡心嘔吐。腹痛膨脹。兼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疼痛。

  蒼術(shù)(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銼片炒微黃色一兩二錢)人參(去蘆)前胡(去蘆)桔梗(炒各五錢)枳殼(去穣麩炒微黃色)麻黃(去節(jié))陳皮(去白各三錢)川芎白芷半夏(湯洗七次姜汁浸曬干炒)當歸(酒洗)薄桂(去粗皮)赤茯苓(去皮)白芍藥(各一錢半)干姜濃樸(去粗皮姜汁浸一宿慢火炒干各二錢)甘草(炙七錢半)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斤。蔥白一根。煎七分。無時溫服。傷冷惡心嘔吐。煨姜同煎。開胃進食。加棗子煎??招臏赝丁:尥?。入鹽炒茱萸茴香同煎。

  當歸散順調(diào)氣血。和解表里。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痢。

  煩躁不寧。

  當歸(去蘆酒洗)赤芍藥(各二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大黃(半生半泡一兩二錢)川芎麻黃(制各半兩)

  熱論第六

  小兒屬熱之癥。脈必洪數(shù)而實。色赤作渴。煩躁飲冷。聲音雄壯。二便秘結(jié)。然其中有屬虛經(jīng)實熱。宜瀉心散以清心火。若色微赤。困臥驚悸。熱渴飲湯。則屬心經(jīng)虛熱。宜秘旨安神丸以生心血肝熱。則左臉青赤。項強頓悶。目札螈。此屬肝經(jīng)風熱。宜柴胡清肝散主之若色微赤。倏熱切牙。則屬肝經(jīng)虛熱。宜地黃丸主之。肺熱。則右臉赤?;蛑黠L邪。氣粗咳便不利。乃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腎水。宜黃芩清肺飲主之。若哽氣出氣。唇白氣短。則屬肺經(jīng)虛熱。宜五味異功散主之。脾熱。則鼻赤身熱。飲水。乳食如常。屬脾胃實熱。宜瀉黃散熱理脾。若色微赤。身涼飲湯。乳食少思。則屬脾經(jīng)虛熱。宜五味異功散補中健脾。腎熱。

  則頦間色赤。足不欲覆。若腎與膀胱。氣滯熱結(jié)而小便不通者。宜五苓散主之。若色微赤。

  則屬膀胱陽虛。陰無所化。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至若吐瀉二癥。間有因于熱者。亦宜詳辨。

  假如吐乳色黃。不能受納。此屬胃經(jīng)有熱。宜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然當驗其手指熱。則屬胃熱。若手指冷。則屬胃寒矣。宜兼詳寒論。至如因熱而瀉者。則必大便。黃赤有沫。小便赤少??诟蔁┰?。宜四苓散主之。如更兼右腮色赤。飲冷者。屬胃經(jīng)實熱。宜瀉黃散主之。若右腮微赤。喜熱惡冷。則屬胃經(jīng)虛熱矣。宜白術(shù)散主之。若右腮及額間俱赤。

  屬心脾翕熱。宜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屬肝火乘脾。宜四君子湯加柴胡。大抵瀉癥最傷元氣。若熱瀉過甚。必變虛寒。宜兼參寒論。蓋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yōu)楹?。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急宜溫補。不得誤執(zhí)熱論。再如陽虛發(fā)躁。內(nèi)實真寒。而外似熱癥者。如目赤作渴。身熱惡衣。揚手擲足。欲投于水。但診其脈。洪數(shù)無倫。重按無力。是為假熱。宜急投參附之劑。引火歸元。若誤進清涼。入口必死。癥之疑似。有如此者。醫(yī)者可不慎歟。此外。如胎毒火丹??诏徶厣唷t阊?。以及疳熱等癥。雖亦云屬熱。然皆各有虛實之不同。是亦不可不明察之也。

  [熱論第六] 附方

  瀉心散治心經(jīng)實熱。

  黃連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調(diào)下。

  秘旨安神丸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蚴荏@嚇而作。

  人參半夏(制)酸棗仁(炒)茯神(各一錢)當歸(酒洗)橘紅赤芍藥(炒各七分)五味子(杵五粒)甘草(炙三分)上為末。姜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姜湯下。

  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怒火?;蛘Ш?。往來寒熱發(fā)熱?;蝾^發(fā)瘡毒等癥。

  柴胡(一錢半)黃芩(炒一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山梔(炒一錢半)連翹(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上水煎服。

  地黃丸治腎肝血虛。燥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蝻L客淫氣。患瘰結(jié)核。或四肢發(fā)搐。眼目動。或咳嗽吐血。頭目眩暈?;蜓屎碓锿础?谏喁徚选;蜃院贡I汗。便血諸血?;蚍A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蛭访飨赂Z。五遲五軟。腎疳肝疳。

  或早近女色。精血虧耗。五臟齊損。凡屬腎肝諸虛不足之癥。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盡述。

  熟地黃(八錢杵膏)山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上為末。入地黃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數(shù)錢。量兒大小。溫水空心化下。行遲鶴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參蘇飲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傷風咳嗽。傷寒嘔吐。胸膈不快。痰飲凝結(jié)。

  紫蘇前胡陳皮制半夏干葛茯苓枳殼(炒)桔梗人參(各三分)甘草(一分)上為末。每用一二錢。姜棗水煎服。

  瀉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梔子黃芩(減半)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如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虛浮氣逆。腹?jié)M等癥。

  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各等分)甘草(炙)陳皮(減半)上加姜棗。水煎服。

  瀉黃散治脾熱吐舌。

  藿香葉甘草(各七分半)山梔(一錢)石膏(五分)防風(二錢)上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五苓散治暑熱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而渴。淋澀作痛。下部濕熱。

  白術(shù)豬苓茯苓(各七分半)肉桂(五分)澤瀉(一錢二分)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人參安胃散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黃(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二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四苓散(即前五苓散去肉桂)白術(shù)散治脾胃氣虛。作渴飲湯?;蛞蛲聻a。津液虧損。煩渴引飲?;蚱⑽柑撊酢8姑洖a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宜服之。和胃氣。生津液。

  人參白術(shù)(炒)藿香葉木香甘草白茯苓(各一兩)干葛(二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虼蟊悴粚?。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

  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上加姜棗水煎服?;蚣泳装倭?。

  惺惺散(方見表論)

  虛論第七

  小兒虛癥。無論病之新久。邪之有無。但見面色青白?;秀鄙衿???诒翘摾?。噓氣怫郁。肢睛。屈體而臥。手足指冷。聲音短怯。脈象緩弱虛細。是皆屬虛之癥。急宜溫補脾胃為要。

  仍須分別以治之。如氣虛者。四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氣虛自汗者。四君子湯。血虛發(fā)躁者。當歸補血湯。表虛者。宜固其氣。里虛者。宜實其中。陽虛惡寒者。宜溫分肉。陰虛發(fā)熱者。宜滋腎肝。脾肺氣虛者。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補中益氣湯。肝腎血虛者。六味丸。加味四物湯。汗后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加參。汗后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四君加芎歸。久事表散。而身熱不退者。陽氣虛也。補中益氣湯。過用攻下。而滑泄不禁者。脾腎虛也。六神散。胃關(guān)煎。又虛必生寒。宜詳寒論。至于虛熱。

  亦詳見熱論。此外虛癥尚多。詳見各條。宜并玩之。

  [虛論第七] 附方

  四物湯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當歸(各三錢)川芎(一錢)白芍藥(二錢)水二鐘。煎服。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調(diào)和陰陽。

  人參白術(shù)茯苓(等分)炙甘草(減半)熟地當歸(等分)白芍(減半)川芎(倍減)水煎。或加姜棗粳米同煎。

  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蛞蛘`攻致虛。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全無。及病因饑飽勞役者。

  黃(炙一兩)當歸(三錢)水一鐘半。煎八分服。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癥。

  人參黃(炙)白術(shù)(炒)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上加姜棗。水煎??招奈缜胺?。

  加味四物湯(即前四物湯。加山梔柴胡丹皮。)六神散治面青啼哭??诔鰵饫洹;蛐篂a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人參白術(shù)(炒)山藥(炒各五錢)白茯苓白扁豆(炒各一兩)甘草(炙二錢)上為末。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

  四君子湯(方見熱論)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六味丸(方見熱論)胃關(guān)煎(方見寒論)

  實論第八

  小兒屬實之癥。惟表里食積。三者而已。蓋表邪實者。必頭項體痛。腰痛背強。壯熱無汗。脈象浮緊有力。宜從表散。如在冬月。宜羌活沖和湯主之。若在春夏秋三時。則宜易簡參蘇飲?;蛐市噬⒅愔髦H艏婢氲』杷?。則屬正不勝邪。宜四柴胡飲?;蛭宀窈嬛愔髦?。里邪實者。必舌胎黃濃。口燥唇瘡。作渴喜飲。大小便秘。腹痛拒按。聲音洪壯。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脈象沉數(shù)有力。宜從攻下。如調(diào)胃承氣湯?;蛩捻樓鍥鲲嬛愔髦?。若汗后身熱不退。脈象弦洪數(shù)實。大便堅秘者。柴胡飲子。夫所謂實者。邪氣實耳。非元氣有余之謂也。醫(yī)者臨癥之際。果屬實邪。于應表應下之藥。皆當作小劑。少少與之。要在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務(wù)宜顧定元氣。斯無孟浪僨事之非。至于飲食停積。必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腹皮熱。大便臭。然必由脾虛不運而致。于消導藥中。慎毋損及中氣。宜多溫中健脾之品。俾得自強不息之妙。如消乳丸。香橘餅。理中湯之類主之。

  若傷食甚而或兼濃味積熱者。宜大安丸。少少與之。俟食積稍消。仍當以五味異功散調(diào)補之。此外如目直大叫。項急煩悶。肝之實也。瀉青丸。抑肝散主之。若筋急血燥。抽搐勁強。

  斜視目瞪。則屬肝之虛矣。地黃丸主之。叫哭發(fā)熱。飲水而搐。心之實也。導赤散。瀉心湯主之。若驚惕不安。則屬心之虛矣。秘旨安神丸主之。困睡身熱。飲水。脾之實也。瀉黃散主之。若嘔吐泄瀉。不食痞滿。倦臥。牙緊流涎。手足牽動。則屬脾之虛矣。

  益黃散?;蛄蛹优诮鞠阒髦?。悶亂喘促。飲水。肺之實也。瀉白散主之。若氣促多汗。則屬肺之虛矣。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主之。腎無實。惟痘瘡黑陷。為邪氣實而腎則虛也。

  地黃丸主之。若二便不禁。津液枯槁。聲喑目戴。肢體厥逆。腎虛極也。補中益氣湯。兼六味地黃丸主之。大抵小兒實癥無多。若稟賦素虛。或病患已久?;蜻^服克伐之劑。皆當作虛癥施治。不得概以為實也。慎之慎之。

  [實論第八] 附方

  羌活沖和湯治四時不正之氣。感冒風寒。憎寒壯熱。頭痛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此方主寒發(fā)熱。宜此方治之。以代麻黃湯用。太陽經(jīng)之神藥也。

  羌活防風蒼術(shù)白芷川芎生地黃芩甘草細辛(減半)上加姜棗。水煎。熱服取汗。

  四柴胡飲治元氣不足?;蛉甜噭诰?。而外感風寒?;蛄}緊數(shù)微細。正不勝邪等癥。

  必須慎之慎之。

  柴胡(一二三錢)甘草(炙一錢)生姜(三五七片)當歸(二三錢瀉者少用)用之)水二鐘。煎七八分。溫服。如胸膈滯悶。加陳皮一錢。

  五柴胡飲脾土為五臟之本。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與四柴胡飲相表里。但四柴胡飲止調(diào)氣分。此則兼培血氣。以逐寒邪。尤切于時用者也。凡傷寒瘧疾痘瘡。皆所宜用。

  柴胡(一二三錢)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白術(shù)(二三錢)白芍(炒用一錢五分)甘草(炙三錢)陳皮(酌用或不必用)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熱服。寒勝無火者。減芍藥。加生姜三五七片?;蚺诟山欢X。

  或再加桂枝一二錢。則更妙。脾滯者。減白術(shù)。氣虛者。加人參隨宜。腰痛者。加杜仲。頭痛者。加川芎。勞倦傷脾陽虛者。加升麻一錢。

  柴胡飲子解肌熱蒸熱積熱?;蚝购笥酂帷C}洪實弦數(shù)。大便堅實者。

  柴胡人參(各五分)黃芩白芍(各七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大黃(八分)上每服一二錢。水煎。按此方用藥頗善。但大便如常者。勿得輕用大黃。消乳丸治嘔吐。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也。

  香附(炒)砂仁陳皮神曲(炒)甘草(炙)麥芽(炒等分)上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

  香橘餅治傷冷積瀉。

  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濃樸神曲(炒)麥芽(炒各半兩)上為末。蜜和為餅。每服一枚。米飲調(diào)下。病久及元氣虛者勿用。

  大安丸治飲食酒積停滯。胸膈痞滿腹脹。

  神曲(炒)陳皮半夏(制)茯苓(各一兩)山楂肉(蒸曬三兩)連翹蘿卜子(炒各五錢)白術(shù)(二兩)上為末。粥丸綠豆大。量大小。每服一二十粒。米飲下。(一方尚有炒麥芽一兩。黃五錢。)瀉青丸治肝膽火。并小兒急驚發(fā)搐。眼赤睛疼。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山梔大黃(等分)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量大小。每服十丸。

  抑肝散治肝經(jīng)虛熱發(fā)搐?;虬l(fā)熱切牙?;蝮@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不安。

  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術(shù)(炒)茯苓釣藤鉤(各一錢)上水煎。子母同服。以蜜丸。名抑青丸。

  導赤散治心火。及小腸熱證。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木通生甘草(各等分)上加竹葉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參麥門冬。)易簡參蘇飲(方見表論)惺惺散(方見表論)調(diào)胃承氣湯(方見里論)四順清涼飲(方見里論)理中湯(方見寒論)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地黃丸(方見熱論)瀉心湯(即瀉心散方見熱論)秘旨安神丸(方見熱論)瀉黃散(方見熱論)益黃散(方見寒論)六君子湯(方見寒論)瀉白散(方見熱論)四君子湯(方見熱論)補中益氣湯(方見虛論)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小兒急慢驚風之說。古書不載。后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腦麝之品。貽害至今。殺人不知凡幾。雖代有名哲。因世俗膠結(jié)既久。猝難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驚風二字目之矣。

  夫小兒形氣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嘗無驚嚇之癥。是凡驟聞異聲。驟見異形?;虻鴵浣泻簟?br />
  雷聲鼓樂。雞鳴犬吠。一切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復神氣為要。此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大驚猝恐之癥是也。但當以驚嚇二字立名。不當以驚風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

  其誤一也。其次。亦有因驚嚇而致肝心二臟。木火俱病者。用藥但宜瀉心平肝。其病自已。

  亦非金石腦麝所宜投。其誤二也。至于慢驚?;蛞蛲聻a。或因病后。或因過服克伐之劑。

  或脾胃素虛。以致臟腑虛損已極。全屬虛寒敗癥。急宜溫補。無風可逐。無驚可療。而名之曰慢驚。更屬謬妄。其誤三也。此外。如傷風發(fā)搐。傷食發(fā)搐。潮熱發(fā)搐。將見痘疹發(fā)搐。

  太陽病變痙。以及天釣。內(nèi)釣。癇癥之類。皆有搐掣反張強直之狀。世人不知。昧于分別。

  往往亦混作驚風施治。且或委之于無知婦人之手。致令無辜赤子。橫遭夭折。其誤四也。今將以上各條。辨癥論治之法。匯列于后。俾臨癥者有所指歸。一洗從前陋習。庶幾登赤子于壽域矣乎。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大驚猝恐

  小兒氣怯神弱。猝見異形。猝聞異聲。最傷心膽之氣。內(nèi)經(jīng)云。大驚猝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jīng)絡(luò)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jīng)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又驚則氣散。

  又恐傷腎。驚傷膽。其候則面青糞青。多煩多哭。睡臥驚惕。振動不寧。治法急宜收復神氣為要。宜秘旨安神丸?;颡殔?。茯神湯之類主之。若妄進金石腦麝之品。是猶落井而又下之以石矣。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因驚嚇而致肝心二臟木火俱病者

  乳兒之母。嗜食肥甘?;蚓坪笕閮?。或?qū)⒆o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兒邪熱郁蒸。積于心而傳于肝。蓋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驚觸。神魂恐怖。心肝之氣亦傷。心虛則邪熱得以乘之。

  肝虛則內(nèi)風旋繞。以致夜臥不穩(wěn)?;蛐蚩?。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guān)緊急??卩洳婚_。

  手足搐掣。身熱面赤。脈數(shù)引飲??谥袣鉄?。二便黃赤。或秘。搐而有力。為邪氣實。宜導赤散。更加干地黃防風竹葉。連進三服。或兼辰砂抱龍丸。少少與之。用以導心經(jīng)之邪熱。息肝臟之虛風。其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竄?;蚝疀龉シブ畡?。必變?yōu)樘摵當“Y。不治者多矣。宜兼詳虛實二論。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虛寒敗癥

  凡小兒病后?;蛲潞鬄a后?;蚱⑽杆靥?。或誤服藥餌。或過服克伐之劑?;蚋惺茱L寒。

  而致氣微神緩?;杷毒?。手足厥冷。身體或冷或熱。或吐或瀉。涎鳴氣促??诒菤饫?。驚跳螈。搐而無力。乍發(fā)乍靜。面色淡白?;蛎即角喑?。脈象沉遲散緩?;蚣殧?shù)無神。此蓋舉世共詫為慢驚風者是也。殊不知病本于虛。臟腑虧損已極。無風可逐。無驚可療。全屬虛寒敗癥。不必盡由驚嚇而致。蓋脾虛不能攝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鹛搫t身寒??谥袣饫?。木虛故搐而無力。每見世醫(yī)狃于陋習。輒作驚風施治。致令百無一救。此無他。良由前人立名之不慎以致此耳。若更乞靈于無知婦人。則其死更速。蓋斯時一點真氣。已屆半續(xù)半離之際。一經(jīng)動搖。鮮有不隨手而脫者。吁可哀也。主治之法。急宜溫補脾胃為要。如四君子湯。

  五味異功散。加當歸酸棗仁。東垣黃湯。若脾土虛寒甚者。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不應者。急加附子。脾腎虛寒之甚?;蛲聻a不止者。附子理陰煎?;蛄痘仃栵嫛H舻篂a不止者。

  胃關(guān)煎。若元氣虧損已極。而至昏憒者。急灸百會穴。(百會在頭頂正中。取之之法。

  用線量前后發(fā)際及兩耳尖。

  折中乃是穴也。)兼服金液丹。凡此貴在辨之于早。而急為溫補之。始克有濟。倘稍涉遲疑。則必致不救。慎之慎之。宜兼詳虛論。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傷風發(fā)搐

  凡小兒身熱脈浮。口中氣熱。呵欠頓悶。手足搐搦者。此因傷風而得之。宜大青膏?;蛉藚⑶蓟钌⒅愔髦舸ざw倦怠。口氣不熱。則屬虛矣。宜異功散以補脾。釣藤飲以制肝。

  則搐自止矣。若月內(nèi)小兒。搐而鼻塞。亦屬風邪所傷。宜用蔥白七莖。生姜一片。細擂攤紙上。合置大人掌中令熱。急貼囟門。(案方書。頂中央旋毛中為百會。百會前一寸為前頂。

  百會前三寸即囟門。)少頃即搐止而鼻亦利矣。尋常小兒傷風。亦可用之。愈后取去。仍當以綿胭脂一片。周遭以熱面糊護之。以蔽大人口鼻之氣為善。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傷食發(fā)搐

  凡小兒飲食過度。致傷脾胃。嘔吐多睡。不思乳食。忽然而搐者。此因傷食得之。宜消食丸。若食既消而前癥仍作?;蛞娞撓笳?。此脾土傷而肝木乘之也。宜六君子加釣藤鉤以健脾。

  平肝。慎勿肆用消導。而致變壞癥也。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潮熱發(fā)搐

  小兒潮熱發(fā)搐。謂因潮熱不已。血虛筋急而發(fā)搐也。所謂潮熱者謂時間發(fā)熱。過時即退。來日根據(jù)時而發(fā)。如江海之潮汐。而罔或愆期也。原其所自。由于因熱而致搐。不由驚嚇而致病。若妄作荒誕之驚風施治。則大誤矣。主治之法。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者而已。假如病因于肝。其候則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谏鸁嵯?。頸項強急。當用地黃丸以補腎。瀉青丸以治肝。若兼作渴飲冷便結(jié)。屬肝膽經(jīng)虛熱。用柴芍參苓散。若更兼自汗盜汗。屬肝膽經(jīng)血虛。用地黃丸。若口吻流涎。屬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湯主之。假如病因于心。其候則心惕。目上視。白睛赤。牙關(guān)緊急??趦?nèi)涎生?;蚩识嬎?。手足動搖。當用導赤散以治心。

  地黃丸以補肝。若渴而飲湯。體倦不乳。屬土虛木旺。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假如病因于肺。其候則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熱如火。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當用益黃散以補脾。瀉青丸以治肝。導赤散以治心。若身體微熱。屬脾肺虛熱。用異功散。若喘瀉不食。手足逆冷。屬脾肺虛寒。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若久病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假如病因于腎。其候則不甚搐而臥不穩(wěn)。身體溫壯。目睛緊斜。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當用益黃散以補脾。導赤散以治心。若吐瀉不乳。厥冷多睡。屬寒水侮土。用益黃散。不應者。用六君子加姜桂主之。大都治搐之法。皆當以固脾肺之氣為先。蓋土旺金生。則肝木有制。不來乘脾。其搐自止。治者審焉。宜兼詳虛實二論。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將見痘疹發(fā)搐

  凡小兒于將見痘疹之時。必先發(fā)熱。熱甚則陰分受傷。或心移熱于肝。以致風火相搏。

  而見手足搐搦??谘弁嵝闭?。亦常有之。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又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蓋心主熱。熱甚則肺經(jīng)受克。不能制伏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安。故驚惕而發(fā)搐也。茍或妄以驚藥治之。則心寒而肌斂。毒必內(nèi)陷。害可勝言哉。主治之法。當察其所屬而調(diào)劑之。如發(fā)熱無汗。表邪甚而搐者。柴歸飲?;蛐市噬⒅愔髦┛曙嬂?。里熱甚而搐者。導赤散?;虺缴傲簧⒅愔髦8文憻嵘?。大便秘結(jié)。煩躁而搐者。瀉青丸主之熱甚見血而搐者。犀角地黃湯主之。風熱既退。則痘隨出而搐自止矣。然此皆治實之法。

  此外有因稟賦素虛。心脾不足而搐者。但當以面色青白。神氣怯弱為辨。宜七福飲?;蝠B(yǎng)心湯?;蛄鶜饧濉<訔椚手髦?。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太陽病變痙

  仲景先生云。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

  背反張者。痙病也。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剛痙。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柔痙。又曰。太陽病。發(fā)汗過多。因致痙。小兒肌膚嫩薄。腠理不密。血液未充。易于感冒。往往初傳太陽一經(jīng)。便覺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是即變痙癥也。良由熱甚傷陰。汗多傷液。血氣內(nèi)虛。筋失所養(yǎng)。以致此耳。主治之法。若初病便痙。表邪未解。陰虛無汗身熱者。宜人參羌活散?;蛉窈嫛;蛩牟窈嬛愔髦?。若因汗出太多?;蜻^事表散。陽氣虛甚者。宜參附湯。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主之。若汗出兼火。脈見洪滑。證見煩躁。或痰熱甚者。用丹溪人參竹瀝之法主之。若身微熱。脈不緊數(shù)。此表邪已隨汗解。不必再用發(fā)散。只宜專顧正氣為要。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大虛而脈見沉細陰勝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其次。有以誤下傷陰。或泄瀉過度?;驖癜Y誤汗。或瘡家誤汗。

  或亡血過多?;驄D人產(chǎn)后?;騻睢;蛑酗L之類。種種不一。皆能致痙。奈何世醫(yī)不明此理。以小兒太陽初病變痙。而謬名之曰急驚風。以汗下過度。神氣微弱??陂_眼張。而名之曰慢驚風。以婦人產(chǎn)后。血虛發(fā)痙。而名之曰產(chǎn)后驚風。以損傷亡血過多變痙。

  而名之曰破傷風。以暑傷正氣。汗多厥逆。而名之曰暑驚風。以及體虛非風之類。不知皆屬極虛之癥。動以驚風為名。輒投開關(guān)鎮(zhèn)墜之品。致使真氣益虛。邪反內(nèi)陷。死亡相繼。何生民之不幸。若此其甚也。業(yè)幼科者。毋得以頭搖口噤。反張搐搦。便妄作驚風施治。以致誤人不救也。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天釣內(nèi)釣

  天釣之狀。發(fā)時頭目仰視。驚悸壯熱。兩目反張。淚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時悲笑。如鬼祟所附。甚者爪甲皆青。由乳母濃味積熱。貽兒為患?;蛲飧酗L邪所致。宜內(nèi)服釣藤飲。外用雙金散吹鼻。至于內(nèi)釣。其狀則腹痛多喘。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尾赤色?;蛭鍍?nèi)抽掣。作痛狂叫。或泄瀉縮腳。亦由乳母起居不慎?;驗楹畾馑硕?。宜釣藤飲。五味異功散。

  加干姜木香。甚者宜加肉桂。進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郁怒傷肝。宜兼治其母。宜用逍遙散加熟地。或加味歸脾湯。俱加漏蘆。子母同服。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癇癥

  小兒癇癥。多因稟受先天不足。或因妊母七情所傷。傳兒為患。發(fā)之之狀。其候則神氣怫郁。眼瞪面目牽引??卩湎蚜?。肚腹膨脹。手足搐掣?;蝽棻撤磸??;蜓箯娭??;蚱偷刈髀?。醒時吐沫。但當以四體柔弱。發(fā)而時醒者。是即癇癥也。第五臟不同。治法各異。陰陽有別。難易殊途。宜詳言之。假如面赤目瞪。吐舌嚙唇。心煩氣短。其聲如羊者。此心癇也。宜養(yǎng)心湯。妙香散主之。假如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者。此肝癇也。宜地黃丸主之。若搐而有力。宜柴胡清肝散主之。假如面黑目振。口吐涎沫。形體如尸。

  其聲如豬者。此腎癇也。宜地黃丸大劑煎湯主之。假如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者。此肺癇也。宜補肺散主之。若面色萎黃。土不生金也。宜異功散主之。若面赤色。陰火上沖于肺也。宜地黃丸主之。假如面色萎黃。目直腹?jié)M。四肢不收。其聲如牛者。此脾癇也。宜異功散主之。若面青瀉利。飲食少思。木來乘土也。宜六君子加木香柴胡主之。以上五臟所屬。主治之大法也。至若陰陽難易。則以發(fā)熱。抽掣仰臥。面色光澤。脈浮者為陽。易治。若身冷。不搐。覆臥。面色黯黑。脈沉者為陰。難治。要皆元氣不足之癥也。通宜用紫河車研膏。加人參當歸末。糯米粥糊丸。多服取愈。若妄用祛風化痰克伐之劑?;虺醢l(fā)時。誤作驚風施治者。必死。大凡小兒平日。宜察其耳后高骨間。若有青脈紋者。宜即抓破出血可免斯患。此外又有因汗出當風?;蛎摀Q衣服。風邪乘虛暗襲。致見目青面紅。迷悶搐掣。涎潮屈指。如計數(shù)者。名曰風癇。宜先用消風丸少少與之。繼即用補中益氣湯。兼六味地黃丸。或八珍湯之類主之。兼宜服紫河車丸。又有因傷食過甚。以致噯吐氣。發(fā)搐。大便臭者。名曰食癇。即俗所謂食厥者是也。宜詳傷食發(fā)搐條。茲不再。上凡十條。其候雖各有不同。而其搐搦之狀。似與世之所謂驚風者相仿佛。其實病各不同。主治亦互異。真不啻有霄壤之別。冰炭之分焉。究其相沿。概謂驚風之說。由于不細心探討前人之書。但概謂之驚風。則其法為較通俗而易耳。殊不知此門一開。遂令天下業(yè)幼科者。只抱數(shù)方。便為神術(shù)?;蚋殬似涿惑@科。大可嘆也。吾今而立是說。非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實啟后來之大覺耳。吾于操縵者有濃望焉。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附方

  獨參湯治諸氣虛氣脫。及反胃嘔吐喘促。粥湯入胃即吐。凡諸虛癥垂危者。

  人參(二兩如無力之家以上好黨參代之。)用水一升。煎取四合。乘熱頓服。日再進之。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尤妙。

  茯神湯治膽氣虛寒。頭痛目眩。心神恐懼?;蛘唧@癇。

  人參黃(炒)棗仁(炒)熟地白芍(炒)柏子仁(炒)五味子茯神(各一兩)桂心甘草(炒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

  辰砂抱龍丸此藥利驚疏風。豁痰清熱。并治傷寒傷風??人陨?。喘急昏沉發(fā)熱。鼻流清涕。或風暑熱癥。睡中驚掣。痧疹瘡。胎風胎驚胎熱等癥。邪氣實者。

  天竺黃(四錢須要嫩白者)牛膽星(一兩)朱砂(四錢一半為衣)天麻(五錢)雄黃(秋冬三錢春減半夏二錢)麝香(三分痘疹中不用)防風(三錢)甘草(三錢)上為細末。蜜丸芡實大。雪水糊丸尤佳。姜湯或薄荷湯磨服。痘疹時行。

  加天花粉四錢。同藥糊丸。

  東垣黃湯治驚論。外物驚。宜鎮(zhèn)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風丸。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何也。辛散浮溫熱者?;鹨?。能令母實。助風之氣盛。皆殺人也。因驚而泄青色。先鎮(zhèn)肝以朱砂之類。勿用寒涼之氣。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后瀉其木。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誤矣。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鹜劣撘?。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證。

  右關(guān)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圣藥也。今立一方。先瀉火補金。大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

  黃(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渣食遠服。加白芍藥尤妙。此三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nèi)經(jīng)云。熱淫于內(nèi)。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

  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大旺?;鹛擄L木何由而來克土。然后瀉風之邪。

  金液丹舊方主病甚多。大抵治氣羸。凡久疾虛困。久吐利不瘥。老人臟秘。傷寒脈微。

  陰厥之類。皆氣羸所致。服此多瘥。大人數(shù)十丸。至百丸。小兒以意裁度多少。皆粥飲下。

  羸甚者化灌下。小兒久吐利垂困。藥乳皆不入。委頓待盡者。并與數(shù)十丸。往往自死得生。

  少與即無益。嘗親見小兒吐利已極。已氣絕棄諸地。知其不救。試謾與服之。復活者數(shù)人。

  硫黃(十兩)上取精瑩者。研碎入罐子。及八分為度。不可滿。外用益母草。同井泥搗。因濟罐外。

  約濃半寸。置平地。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擁定。以熟火一斤。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縫有碧煙。急退火。以潤灰三斗覆至冷。剖罐取藥。削去沉底滓濁。準前再。通五為足。(急用可三止。)藥如熟雞卵氣。取并罐埋潤地一夜。又以水煮半日。取藥。柳木槌研細。滴水候揚之無滓。更研令干。每藥一兩。用蒸餅一兩湯釋化。同搗丸之。曝干密貯。

  聽用。

  大青膏治傷風痰熱發(fā)搐。

  天麻青黛(各一錢)白附子(煨)烏蛇(酒浸取肉焙)蝎尾(各五分)天竺黃麝香(各一字。案古法用一字者。以藥堆滿錢上之一字也。用二字者同。亦有只用半字者。)上為末。生蜜丸豆大。每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人參羌活散治傷風驚熱。

  人參羌活川芎白茯苓柴胡前胡獨活桔梗枳殼地骨皮天麻(等分)甘草(炙減半)上用生姜薄荷水煎。治驚熱加蟬蛻。

  釣藤飲治天釣潮熱。

  釣藤人參犀角屑(各半兩)全蝎天麻(各二分)甘草(半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水煎。

  消食丸治乳食過多。胃氣不能消化。

  砂仁陳皮神曲(炒)麥芽(炒)三棱蓬術(shù)(各半兩)香附(炒一兩)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量兒大小。每服數(shù)分。白湯送下。

  柴芍參苓散治肝膽經(jīng)分?;继炫莸券??;驘岫抉е?。

  柴胡白芍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丹皮山梔(炒)甘草(各三分)上每服二錢。水煎。

  柴歸飲治痘瘡初起。發(fā)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均宜用此平和養(yǎng)營之劑。

  以為先著。有毒者可托。有邪者可散。實者不致助邪。虛者不致?lián)p氣。凡陽明實熱邪盛者。宜升麻葛根湯。如無實邪。則悉宜用此。增減主之。

  當歸(二三錢)白芍(或生或炒一錢五分)柴胡(一錢或一錢半)荊芥穗(一錢)甘草(炙七分或一錢)水一鐘半煎服?;蚣由Q獰嵴呒由?。陰虛者加熟地。氣虛脈弱者加人參。虛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黃芩。熱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嘔惡者加炮姜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干葛。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辰砂六一散解煩熱。止渴。利小水。

  粉甘草(一兩)桂府滑石(飛六兩)朱砂(三錢)上為極細末。量兒大小。每服一二三錢。開水調(diào)下。

  犀角地黃湯治勞心動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fā)狂發(fā)黃。及小兒瘡痘血熱等癥。

  生地(四錢)白芍丹皮犀角(鎊各一錢五分如欲取汗退熱必用尖生磨攙入上水一鐘半。煎八分服?;蛉胩胰嗜テぜ馄吡?。同煎。以治血癥。

  七福飲治氣血俱虛而心脾為甚者。

  人參(隨宜)熟地(隨宜)當歸(二三錢)白術(shù)(炒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棗仁(二錢)遠志(制三五分)上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蚣由迤?。

  養(yǎng)心湯治心血虛怯。驚癇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fā)熱煩躁。

  人參黃遠志當歸川芎棗仁五味子肉桂柏子仁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各三錢)甘草(炙四錢)上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

  六氣煎治痘瘡氣虛。癢倒陷。寒戰(zhàn)切牙。并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癥。

  黃(炙)肉桂人參白術(shù)(炒)當歸甘草(炙)上分量隨宜。水煎。加減照六物煎法詳見痘論六物煎下。

  三柴胡飲凡素稟陰分不足?;蚋谓?jīng)血少而偶感風寒者?;蚋行安簧?。可兼補而散者。

  或病后產(chǎn)后感冒。有不得不從解散。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錢)白芍(一錢半)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生姜(三五片)當歸(二錢)上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如微寒咳嘔者。加半夏一二錢。溏泄者。以當歸易熟地。

  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嘔惡不食。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癥。

  人參制附子(須參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姜水煎服。

  參歸湯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一名團參散一名人參湯)人參當歸(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以一片煎湯調(diào)服。

  人參建中湯治虛勞自汗。

  甘草(炙)桂枝生姜(各三兩)大棗(十二枚)白芍(六兩)膠飴(一升即麥芽糖)人參(二兩)上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漢時分量。

  權(quán)量與今時不同。酌宜用之可也。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丹溪人參竹瀝之法丹溪云。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用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藥。

  人參竹瀝上將人參煎湯。入竹瀝和服。

  五福飲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主心)熟地(主腎俱隨宜用)當歸(主肝二三錢)白術(shù)(主肺炒一錢半水二鐘。煎七分溫服?;蚣由迤7仓螝庋闾摰茸C。以此為主?;蛞藴卣呒咏健R松⒄呒由椴窀?。左右逢源。無不可也。

  大營煎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jīng)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驓庋摵?。心腹疼痛等癥。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熟地(三五七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二錢)杜仲(二錢)牛膝(一錢五分)肉桂(一二錢)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滯在經(jīng)。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一二錢方效。如帶濁腹痛者。加破故紙一錢炒用。如氣虛者。加人參白術(shù)。中氣虛寒嘔惡者。

  加炒焦干姜一二錢。

  大補元煎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癥。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山藥(炒二錢)杜仲(二錢)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白術(shù)。如胃口多滯者不必加。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破故紙之屬。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惡寒發(fā)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jié)。喘咳下墜等癥。

  人參白術(shù)(炒)茯苓甘草(炙減半)熟地黃當歸白芍藥(減半)川芎(照芍藥更減一半)黃(炙)肉桂(錢許)上水煎溫服。

  雙金散治天釣。目久不下。

  蜈蚣(一個。去頭足尾。用真酥涂抹。慢火炙黃。置砧子上。面南立。用竹刀子當脊縫中亭。

  利作兩半個。左邊者入一貼子內(nèi)。為左字。右邊者。亦入一貼子內(nèi)。為右字。不得交錯。錯即大誤矣。慎之慎之。)麝香(一錢。細研。先將左邊者同于乳缽內(nèi)。研作細末。卻入在左字貼內(nèi)收起。別用乳缽。將右邊字者。入麝香同研極細。卻入右字貼內(nèi)收。不得相犯。)每有病者。眼睛釣上。止見白睛。兼角弓反張。更不能出聲者。用細葦筒子。取左字貼內(nèi)藥少許。吹在左邊鼻里。右亦如之。用藥不可多。若眼未全下。更添些少。以意量度。其眼隨手便下即止。

  逍遙散治肝脾血虛。及郁怒傷肝。少血目暗。發(fā)熱脅痛等癥。

  當歸白芍白術(shù)(炒)茯苓甘草(炙)柴胡(各等分)上加煨姜薄荷少許。水煎。

  加味歸脾湯治脾經(jīng)血虛發(fā)熱等癥。

  人參黃(炙)白術(shù)(炒)茯苓棗仁(各二錢)遠志當歸(各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柴胡山梔(各一錢)水二鐘。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溫服。

  妙香散治心氣不足。驚癇?;蚓窕秀薄L摕┥倜?。盜汗等癥。

  辰砂(三錢)麝香(一錢)木香(煨二錢五分)茯苓山藥茯神遠志黃(炙各一兩)桔梗甘草人參(各五錢)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溫酒或白湯調(diào)服。

  補肺散治肺虛。惡心喘急。久患咳嗽有痰。

  阿膠(一兩五錢炒)鼠粘子(炒)馬兜鈴(各五錢)杏仁(七粒)糯米(一兩)甘草(三錢)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紫河車丸治癲癇。

  紫河車(肥大者一具)人參當歸(二味酌用為末)上將河車生研爛。入二藥。加糯米粥少許搗。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日進三服。人乳化下。凡先天不足。后天虧敗者。俱可隨宜增用藥物。照此制服。無不可也。或?qū)⒑榆囉镁祁D熟亦佳。

  消風丸治風癇。先宜此藥。

  膽星(二錢)羌活獨活防風天麻人參荊芥川芎細辛(各一錢)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diào)化下。

  秘旨安神丸(方見熱論)導赤散(方見實論)四君子湯(方見熱論)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六君子湯(方見寒論)附子理陰煎(方見寒論)六味回陽飲(方見寒論)胃關(guān)煎(方見寒論)異功散(即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地黃丸(方見熱論)瀉青丸(方見實論)益黃散(方見寒論)惺惺散(方見表論)四柴胡飲(方見實論)柴胡清肝散(方見熱論)補中益氣湯(方見虛論)八珍湯(方見虛論)

  不可餓論第十

  內(nèi)經(jīng)云。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又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又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又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又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又曰。營氣之道。納谷為實。又曰。脾者。倉廩之官。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又曰。五臟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李士材曰。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jīng)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谷氣。愿飲食之于人。不綦重歟。豈知近日醫(yī)流。毋論大人小兒。凡遇發(fā)熱。不分表里虛實。便一概禁絕其飲食。而惟揚屬為尤甚。至有餓不死傷寒之說。愚夫愚婦。習焉不察。

  至死不悟。嗟乎。胃氣者。元氣也。飲食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人非飲食。何以生乎。且夫風寒外感。未曾傳里之時。其邪在表。里本無病。其人自能食。若表不解。邪傳入里。其人自不能食。方其在表能食之時。醫(yī)者妄絕其飲食。是先絕其胃氣也。胃氣一傷。則諸臟無所稟氣而皆傷矣。諸臟之氣皆傷。則正不勝邪。正不勝邪。則無以捍御外侮。勢必邪氣乘虛內(nèi)陷。而直入堂奧矣。若曰風寒宜餓。試問仲景先生傷寒論第一條。風傷衛(wèi)。服桂枝湯后。

  令人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谷氣內(nèi)充。則邪不能入。且俾胃中陽氣鼓動。邪自作汗而解者。為何說也。況汗生于陰。非飲食無以生陰長陽。所宜禁者。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耳。此或因從前病家。不耐甘淡。仍食粘滑肉面之物。醫(yī)者不免有勿多食之戒。愚者聞之。錯會其說。遂至承認襲謬。貽害至今。殺人無已。在大人或可自知饑甚難支。猶可追呼索食。在小兒則口不能言。任人布置。勢必輕病變重。輾轉(zhuǎn)呻吟。不至餓死不止。傷心慘目。莫此為甚。間有愈者。亦必羸弱不堪。致使壯者怯而弱者夭。孫真人云。小兒有病。

  宜單乳不哺。足可證今人清餓之謬歷覽名家所著之書。亦從未有餓之一字。蓋人之既長。

  全資谷氣以為生。嬰孺之時。必賴乳飲以為命。吾今與醫(yī)家病家約。凡于外感之癥。毋論大人小兒。若其能食者。不必禁其食。不能食者。當思所以食之。要之能食之病。其病必不死。雖弗藥可也。不能食之病。除傷食惡食外。醫(yī)者務(wù)求其所以而治之。俾其能食。則其病亦自愈。有志于生命者。慎毋以習俗相沿。亦蹈餓人之弊也。吾特于此諄諄而詳戒之。

  治痘論第十一

  痘瘡一證。由先天伏毒。觸后天時行之氣而后發(fā)。在上古民物貞淳。并無所謂痘瘡之說。至于后世。乃至人人不免。為嬰兒生死一大關(guān)頭。雖曰天地之氣運使然。要亦人事之不古耳。

  其候有三。曰順險逆。辨之有四。曰寒熱虛實。蓋順癥可不必治自愈。逆癥難治難愈。

  所宜治者。惟險癥而已。所謂險癥者?;蛴商鞎r不正?;蛞蚍A賦素虛。或兼外感?;驋秲?nèi)傷。或?qū)⒆o失宜。或服藥謬妄。率皆人事之不齊。非痘瘡之自為險逆也。嘗見近日幼科。動稱火毒。大黃石膏之屬。率意輕投。致使脾腎生氣大傷。勢必毒瓦斯乘虛內(nèi)陷。冤乎冤乎。此非醫(yī)為之乎。

  且夫痘瘡見點之后。毒瓦斯悉已發(fā)越在表。最忌攻里。前人戒妄汗妄下。已不勝諄切詳盡。何后人之懵懵也。主治之法。辨列于后。宜詳觀之。然欲無險逆而求萬全。莫如種痘附種痘說。

  [治痘論第十一] 表虛見證主治之法

  表虛之狀。初發(fā)熱時。其熱必微?;驉汉I碚裾駬u動。如瘧之狀。宜柴葛桂枝湯。加黃主之。或寒熱往來。四肢厥冷。面色青白?;蚨嗪箰猴L?;虻《枋扰P。脈必浮細而弱。宜溫中益氣湯。參內(nèi)托散。或十宣散之類主之。若初見點便作癢者。宜六氣煎。加川芎白芷防風荊芥。或十宣散之類主之。若表虛不能約束毒瓦斯。以致一齊涌出。顆粒細碎者。實表解毒湯主之。若表虛無力托送。以致痘出不快者。實表解毒湯。十宣散。保元湯之類主之。若已見齊。而痘色灰白。頂陷。或伏陷?;虿黄鸢l(fā)。不光澤?;蛏燮け??;虬W?;蛉缢?。

  或摸不礙手?;蚋讲患t?;虻轨v?;虿荒芙Y(jié)痂者。脈必細數(shù)無力。悉是表虛之候。宜保元湯。十全大補湯。六氣煎之類主之。若已成漿。不因吐瀉。而忽見寒戰(zhàn)者。表虛甚也。養(yǎng)衛(wèi)化毒湯主之。

  [治痘論第十一] 表實見證主治之法

  表實之狀。初熱之時。壯熱無汗。惡寒頭疼身痛。脈浮緊數(shù)。如在冬月寒勝之時。宜人參敗毒散主之。如時令暄熱。宜升麻葛根湯主之。如不寒不熱天氣溫和之時。宜柴歸飲主之。

  然此皆為表實者宜之。設(shè)或稟賦素虛。或表邪不甚。或肢體潮潤?;蛞岩婞c。雖升麻葛根湯亦不宜用。矧敗毒散乎。倘誤表之。必致潰爛之變。其次若面赤唇紫。眼紅鼻塞。皮焦膚赤。手足熱甚者。宜搜毒煎?;蚣硬窈;虿駳w飲主之。若已見點。而痘色紅紫。腫疼痛。

  或皮濃而硬?;虬b腫疔。脈見浮洪滑實。里氣亦實者。四味消毒飲。鼠粘子湯之類主之。

  若已見點。而身熱不退者。宜滋營氣。芎歸湯主之。不得肆用表散。蓋妄汗能致爛也。慎之慎之。若已見點。而偶為風寒所感。痘出不快。身熱加增者。此又宜微表之也。柴歸飲主之。

  [治痘論第十一] 表寒見證主治之法

  表寒之狀。不起發(fā)。不紅活。根窠淡白。宜保元湯。六物煎。參內(nèi)托散之類。少加酒同煎主之。若已起發(fā)。而身涼癢。倒陷干枯者。宜保元湯。六氣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作大劑。

  亦少加酒煎主之。不應者。加鹿茸附子。

  [治痘論第十一] 表熱見證主治之法

  表熱之狀。肌膚大熱。氣粗喘滿。煩躁狂言。宜羌活散郁湯。柴歸飲之類主之。若身外熱甚。而唇潤不渴。目無赤脈。大小便調(diào)。身雖大熱。但然。柴歸飲主之。若已出而根窠紅紫。宜四物湯。涼血養(yǎng)營煎之類主之。若已見點。而頂赤發(fā)。涼血養(yǎng)營煎。犀角散之類主之。若頭面紅腫。紫黑焦枯。紫草快湯。涼血養(yǎng)營煎。六味地黃湯之類主之。若夾夾疹。眼紅唇裂。涼血養(yǎng)營煎主之。

  [治痘論第十一] 里虛見證主治之法

  里虛之狀。或因先病吐瀉或因誤服寒涼之劑?;蚨化徱殉鑫闯鲋g。而為吐瀉嘔惡。精神倦怠。喜熱飲食者。宜六君子湯。五君子煎。理中湯。參姜飲之類主之。若少食?;虿凰际?。

  或食亦不化。此脾胃之氣虛也。宜五味異功散。四君子湯之類主之。若二便清利。或溏泄不渴。或氣促聲微。或神昏多睡?;蚋古驀啔狻M趟?。脈見弱而無力者。宜人參理中湯。保元湯。六氣煎之類主之。若痘未出。發(fā)熱之初。而見吐瀉一二次即止者。其痘出必輕。不必治之。此又不可不知也。要之痘瘡全賴里氣完固。若里氣虛損。則生機息矣。喜用石膏大黃者。吾誠不知其為何心也。

  [治痘論第十一] 里實見證主治之法

  里實之狀。二便秘結(jié)。胸膈脹滿。作渴喜冷?;虼皆镅矢???诏徤嗪?。脈見沉數(shù)有力。

  痘形未見之時。宜微下之。四順清涼飲。當歸丸之類。少少與之。若肢體熱甚。柴胡飲子。若煩躁驚狂。聲高譫語。脈見洪滑者。辰砂六一散。退火丹。導赤散之類主之。若痘已隱隱見于皮膚之間。此痘已發(fā)越在表。若里癥果急。宜微通其二便。斷不可過用攻里之劑也。若妄下之。必致里虛而變內(nèi)陷矣。慎之慎之。要之近日屬實之癥不多。若妄用之。則大誤矣。且痘瘡最喜里氣完實。自必能食。雖兼他癥。以末治之可也。

  [治痘論第十一] 里寒見證主治之法

  里寒之狀。大小便利。面青目白?;蛞蚺K腑素虛?;蛞蛘`服涼藥。而見瘡白神倦。吐瀉嘔惡。氣促肢冷。或腹脹腹痛。以致痘出不快?;蛞殉龆莘轨v者。宜六氣煎。九味異功煎。

  十二味異功散之類主之。若已見齊?;蛐袧{之際。為涼藥所誤。以致吐瀉寒戰(zhàn)切牙者。

  木香散。十二味異功散之類主之。然此二方。溫則有余。補則不足。不若用九味異功煎為最妙。若因誤食生冷。而致腹脹腹痛?;蛲聻a者。理中湯。加肉桂木香?;蛩木?。加干姜木香之類主之。若胃氣虛寒。腹痛喜按者。黃建中湯主之。若脾腎虛寒。小腹作痛。瀉利不止者。胃關(guān)煎主之。大抵里寒之癥。必由誤服寒涼攻伐之劑所致。奈何近日幼科。胸中毫無的確明見。粗淺浮躁。肆用寒涼。致令小兒陽氣受傷。里虛變逆。死者多矣。深堪哀憫。有人心者。其亦知所以自省矣。

  [治痘論第十一] 里熱見證主治之法

  里熱之狀。煩躁狂言??诟纱罂?。內(nèi)熱自汗。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脈見沉數(shù)有力。宜退火丹。四順清涼飲之類主之。若衄血。元參地黃湯。加陳墨汁主之。溺血。大厘清飲主之。若已出未出之際。衄血或溺血者。并宜犀角地黃湯主之。血止后。即宜用調(diào)元湯主之。或少加木通。若初見發(fā)熱。便覺大渴。

  唇焦舌燥者。宜葛根解毒湯主之。若火迫庚金而協(xié)熱作瀉者。必其脈見洪數(shù)。身有大熱??谟写罂?。喜冷惡熱。煩躁多汗。中滿氣粗。痘色腫紅紫??诒菬岢唷P∷疂?。稟賦素實者。宜黃芩湯主之。然此癥不多。斷不可以此湯誤治虛寒泄瀉也。慎之慎之。又或已未見點之時。咽腫喉痛者。甘桔湯。加牛蒡主之。若已見齊。起脹灌漿之時。而見喉痛者。此因喉內(nèi)有痘作痛。收靨時自愈。不必治之。若痘已出齊。而脾肺有熱。作渴喜冷者。宜人參麥門冬散主之。若痘出而夾夾疹。煩躁大渴。妄言妄見。雙解散主之。以上皆當與各條參看。果屬里熱。始無貽誤。倘稍涉疑似。則害人不淺矣。慎之慎之。

  [治痘論第十一] 順逆

  身無大熱。痘腳稀疏。根窠紅綻。不瀉不渴。乳食不減。四肢溫和。聲音清亮。精神如常。脈象和緩。此屬順癥。不須服藥自愈。至若逆癥??人月晢?。飲食挫喉。一惡也。腹脹氣促。

  悶亂不寧。二惡也??蕿a不止。切牙寒戰(zhàn)。三惡也。瘡嫩易破。癢不止。四惡也。紫黑灰色。頂陷喘渴。五惡也。若按上法急為救療。十中尚可全活八九。慎勿以其惡。

  遂棄而不治也。此外尚有輕變?yōu)橹?。所犯者七。一不忌口味生冷滑膩。致令脾胃受傷。二先曾泄瀉。里虛不能托毒外出。三過服表藥?;虿槐茱L寒。致?lián)p表氣。四餌涼藥。及妄用攻里之劑。致令里氣虛寒。毒瓦斯不能發(fā)出。五穢氣所觸。詳見種痘說內(nèi)。蓋血氣聞香則順聞臭則逆。

  順則易出易靨。逆則難愈。六生人輒至。及僧尼孝服。七犯房屋。又重變?yōu)檩p。返兇為吉。所慎者五。一謹避風寒。二身常和暖。寒則添衣。熱則減去。務(wù)得中和。毋令太過不及。三節(jié)飲食。大忌西瓜柿橘菱角水蜜等冷物。恐內(nèi)傷胃氣。及肥肉油膩?;c作瀉。酸咸作渴。

  酒蔥蒜魚羊腥物作癢。務(wù)使脾胃充實。則痘瘡易出易靨也。四大便稠。飲食調(diào)和。不致泄瀉。

  ——日二日一次為調(diào)。日行二三次為利。宜急用甘溫補脾藥。若值灌漿之時。雖三四日不行。

  不得誤以為秘。五按法調(diào)理。補氣血。顧脾胃。避風寒。節(jié)飲食。毋妄汗。毋妄下。斯皆可以轉(zhuǎn)重就輕。返逆為順。庶幾不致變輕為重矣。

  [治痘論第十一] 戒妄汗妄下

  人之一身。本乎氣血。氣為衛(wèi)。血為榮。氣陽而血陰也。陽主動。所以沖暢隧道。運動樞機者也。陰主靜。所以棄溢臟腑。灌溉周身者也。然其所重。則又在乎脾胃。是故脾胃者。五臟六腑。生化之大源也。經(jīng)云。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至于痘瘡。則全資氣血。但得氣血充暢。則易出易收。氣血不足。則變癥百出。故始出之際。賴氣血以載毒外出。繼則因氣血以起脹灌漿。終之以結(jié)靨落痂。莫非氣血為之運化。倘氣血稍虛。脾胃一損。則生機息而化源絕矣。奈何宋麟祥之痘疹正宗。誤用寒涼攻伐。致令愚盲幼科。避諸大家之煩。貪痘疹正宗歸宗湯一方之易。遂至一時翕然用之。不分虛實寒熱。妄行攻下。以致陰陽脾胃之氣俱傷。變癥因之蜂起。因而死者多矣。蓋妄汗傷陽。則凡起發(fā)灌漿收靨之力。皆失所賴。勢必變?yōu)闋€音啞。皮薄癢。外剝而死。故前人于痘瘡見點之后。便禁用升麻葛根湯??职l(fā)得表虛也。妄下傷陰。則凡臟腑化源。精神鎖鑰。飲食倉廩。皆為所敗。是必變?yōu)橄莘2黄鸢l(fā)。不灌漿?;野椎轨v。手足逆冷。吐利不食。寒戰(zhàn)咬牙。腹痛虛脹。內(nèi)攻而死。故前人禁用大黃石膏枳殼生地鼠粘紫草芩連梔子之屬??止サ美锾撘?。故錢氏曰。瘡疹惟用溫平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伐。良有以也。陳氏云。痘以太陰脾肺二經(jīng)為主。肺宜溫而脾宜燥。萬氏云。痘瘡始終以脾胃為主。胃嘗養(yǎng)而脾當補。馬氏云。痘以少陰心經(jīng)為主?;鸩豢商?。血不可太涼。三說皆是也。蓋脾為孤臟。能灌四旁。則四臟皆賴一臟以養(yǎng)之。況脾屬土而主肌肉。若能化水谷。成津液。灌溉諸經(jīng)。令肌肉不枯。氣血得其助。痘何難成。但寒土不能生物。必有陽氣熏蒸于下。而后能成發(fā)育也。如草木之根在土。而冬月何以不生。以真陽之氣息也??梢娖⑹芩??;蛞?。必藉火氣。始能成腐化之功。所謂火能生土。火乃土之母也。心為君火。能役相火。主乎血脈。若心火不息。血不寒凝。自能與脾之津液相為流通。痘自紅潤而鮮艷。所謂血主濡之。氣主之。氣無血不走。血無氣不行。氣乃血之帥也。氣行血亦行。肺統(tǒng)一身之氣。主乎皮毛。若肺氣充盈。自能與心之血脈相為周運。痘自尖圓而肥潤。是血氣充資足。交會于前。脾生津液。

  助養(yǎng)于后。痘之成功。三臟缺一不可。若肝臟則無與焉。至于腎臟。如攻伐太過?;蚪?jīng)泄瀉。腎氣損傷。則痘瘡變黑。歸腎而死矣。薛氏曰。凡痘瘡在四五日之間死者。毒瓦斯盛真氣虛而不能起發(fā)也。六七日之間死者。元氣虛而不能灌膿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氣去。脾胃敗。而元氣內(nèi)脫也。治者但能決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于氣血虧損。茍能逆推其因。而豫為調(diào)補。豈斷無生理哉。蓋起發(fā)灌膿結(jié)痂。三者皆由脾胃榮養(yǎng)。不可妄投表下攻伐之劑。庶不誤人于夭札也。業(yè)幼科者??刹唤湓?。請更言之。試問痘疹正宗。專以歸宗湯一方。肆用寒涼攻伐。欲以應無窮之痘。有是理乎。不待明智之士。自能覺其非矣。何幼科昧心喪良。故蹈其轍也。有力仁人。若能火其書毀其板。使邪說息而正道行。則于嬰兒造福不淺矣。

  [治痘論第十一] 痘后

  痘瘡收靨落痂之后。其嬰兒氣血必虛。蓋自初熱傷陰。以至出齊起發(fā)灌漿結(jié)靨落痂。莫非氣血之所為。且或體虛痘密。遍體不留余隙。果能一一沖托成實。則是周身氣血。皆為痘用。

  周身氣血皆為痘用。則未有不耗傷者。氣血既皆為痘耗傷。則凡于落痂之后。必宜加意培補。

  縱有他癥。皆當以末治之。務(wù)令氣血得以充足撤消。不致遺后日多疾之患。譬如以人搏虎。

  虎雖斃而人之氣力傷矣。人之氣力既傷。未有不需飲食酒肉以將息者。奈何近日俗習。不知此理。每于痘瘡。皆喜進清涼之劑。于落痂之后。亦妄用黃連梔子苦寒之屬。謬曰敗毒。致使脾胃生氣大傷。飲食減少。羸孱弱。卒難撤消。或即變生他癥。仍歸夭亡??蓜俸茋@。嗟乎。痘不成漿。由氣血不能運化。痘既成漿。毒瓦斯已解。果使?jié){稠痂濃。則毒瓦斯全解。痂落之后。尚何余毒之可清。在稟賦壯實。血熱瘢紫者。或堪其謬。若瘢色紅淡?;蜓┌渍摺7厮?。婦人無知。庸醫(yī)謬習。沉迷痼結(jié)。禍世已深。仆思挽救。是以不惜諄復其詞。用以代鐸。以振世之聾聵云。

  [治痘論第十一] 附種痘說

  粵稽上古之世。民物貞淳。人心恬淡。并無所謂痘瘡一癥者。迨至有唐以后。風俗澆漓。人情穿鑿。淫嗜好。醇酒膏粱。六淫外干。七情內(nèi)擾。臟腑郁蒸。氣精滓濁。及至分形受質(zhì)。兩情相感。一氣渾融。錯雜之邪。交相施瀉胚胎之始。毒即伏焉。既生之后。必待天地時行疫癘之氣。或挾外感內(nèi)傷之邪。觸之斯發(fā)。乃至遁為傳染。比戶皆然。為嬰兒所必不能免。此父母遺毒之為害也如此。加以近日醫(yī)無善術(shù)。用藥乖離。遂至險逆相尋。死亡略半。

  此庸醫(yī)之為害也又如此。嗟乎。父母愛子之心。何所不至。劬勞鞠育。惟疾之憂。一旦為庸醫(yī)所誤。呼救何從。甚且宗祀攸關(guān)。賴此一線。抑或貞嫠忘死。守此藐孤。一遇差遲。

  銜冤更慘。真令人言之痛心。聞之墮淚者也。幸至有宋。有神人出。而立種痘一法。乘兒無病之時而種之。其種出之痘。少者不過數(shù)粒。多者不過數(shù)十粒而已。且不需服藥。誠挽回造化。避危就安。萬舉萬全之良法也。

  本朝高宗純皇帝。仁被萬方。德逾千古。憫茲良法方書未載??秩站娩螞]失傳。特于御宗金鑒書內(nèi)。編輯種痘心法要旨。仰見仁慈。恩深保赤者矣。第邇來能種之子。皆有力之家。單寒之兒。猶然自出。豈不大負國家及在昔神人之初念乎。原其所以。屈于力有所不能耳。今喜博愛堂諸君子。發(fā)心擇請種師。并資助衣食。廣為貧家兒女種痘。洵慈幼之盛舉也。予甚樂焉。用是特綴數(shù)語。并冀廣為勸導。使人人皆能效法諸君子。于以修福而廣皇仁。端在是矣。功德豈有量哉。

  ——種痘原所以去險履平。避危就安而設(shè)。務(wù)宜用種出之痘。所落之痂作苗。其氣純正。無天行時毒外感內(nèi)傷之邪。夾雜于中。種出自然稀疏順吉。應時成功。決無愆忒。若夫時痂。則斷不可用。至于種法。宜以水苗為上。

  ——下苗之后。調(diào)攝禁忌。不可不慎。自始至終。不可稍忽。如避寒熱。慎飲食是也。假氣嚴寒。蓋覆宜溫暖。勿使受寒??直缓畾馑|。則痘不得出。亦不可過于重棉疊褥?;鹌餮恳卤?。致熱氣壅滯。使痘不得宣發(fā)。天氣和暖。蓋覆宜適中。恐客熱與毒相并。致增煩熱。亦不可輕易著單露體。致風寒外侵。阻遏生發(fā)之氣。此寒熱所以貴得其平也。臥處常要無風。夜靜不斷燈火。不離親人看守。一切食飲。宜豫為現(xiàn)成。以備不時之需。如時有迅雷烈風之變。宜謹帷帳。添蓋覆。多燒辟穢香。以辟一時不正之氣。至于飲食。人之氣血。藉以生化。痘之始終。全賴乎此。若飲食虧少。氣血何所資助乎。但不可過甚。若過飲。則飲停不化津液。過食。則食滯壅遏氣機。大凡吮乳之兒。不多乳。不闕乳。能食之兒。勿餐生冷粘硬。勿啖辛熱炙爆。勿恣意茶水。勿飲涼漿。食不過飽。亦不令饑。此飲食所以貴得其平也。寒熱飲食而外。則凡舉止動作。既不可任意驕縱。亦不可過于拂逆。惟在調(diào)攝之人。

  耐其性情。兢兢業(yè)業(yè)。善為保護。不但慎于既種之后。且當慎于未種之先。不但慎于見苗之初。猶當慎于落痂之后。種師宜諄諄告誡。務(wù)期詳細。使彼知關(guān)系匪輕。心存謹慎。如法調(diào)攝??杀Hf全。至于禁忌。亦最緊要。凡種痘之家。房中最要潔凈。切忌沖犯。宜明亮。

  不宜幽暗。勿詈罵呼怒。勿言語驚慌。勿對梳頭。勿對搔癢。勿嗜酒。勿歌唱。凡房中淫氣。婦人經(jīng)候氣。腋下狐臭氣。行遠勞汗氣。誤燒頭發(fā)氣。誤燒魚骨氣。吹滅燈燭氣。硫黃蚊煙柴煙氣。煎炒炙爆氣。蔥蒜醉酒氣。溝渠污濁氣。霉爛蒸濕氣。溷圊廁桶氣。病患穢惡氣。新喪穢氣。以上務(wù)宜謹慎遵守。毋稍懈忽。倘自不經(jīng)心。致令觸犯。咎難他諉也。仍宜謹伺房門。勿令生人及僧尼孝服人輒入。宜將此刷印。人給一張。俾各自慎。

  [治痘論第十一] 辟穢香方

  蒼術(shù)大黃(減半)上二味共為細末。紅棗煮湯。連肉和成條曬干。宜豫制給人。一凡房屋寬深者。自宜聽其在家。

  謹慎將護。倘室廬狹隘?;虿蛔阋员物L雨者。果能籌屋以備暫居。則更妙矣。并且隨時酌借帳被。

  ─每一小兒。宜給紅興布扎頭一條。紅稀布小褂一件。取其新潔而又和軟也。若極貧之兒。于冬令嚴寒之時。則當改給絮襖矣。此宜隨時斟酌。

  在于發(fā)熱之時與之。以杜冒濫。既見點后。給燈油魚饅錢。三百六十文。倘不守禁忌。

  將護失宜。致生他癥。設(shè)有不測者。亦宜量給小費。此雖萬中之一。然不得不豫為之籌也。

  ─一歲之內(nèi)。四時宜否。要在活人。非富貴之家。自種可比。但于五六七月間。借以深邃房屋。少少種之。以為接苗之計。其余各月。不妨隨到隨種。多多益善也。下苗日期。宜避破閉。及四立二分二至之前一日。并年命刑沖破害。及歲煞災煞劫煞。天克地沖比沖之日。

  ─凡驗看小兒。以耳后筋紋為主。紅而紋少者為上。紋多而色不紫赤者次之。若紋多而色兼青紫。此雖不可與種。然聽其自出。則更難矣。宜贈以稀痘藥。數(shù)服后。令其再詣師驗看。

  若轉(zhuǎn)為紅色。則又宜亟為之種矣。此外如病后?;颥F(xiàn)有病。或未及周歲。皆當緩種。必俟其氣血和平。始與之種。除此以往。無不可種之兒也。稀痘藥方附后。

  消毒救苦湯羌活防風連翹生地酒黃柏升麻麻黃根(各五分)川芎本柴胡葛根生黃芩酒黃芩蒼術(shù)(各二分)細辛生甘草白術(shù)陳皮紅花蘇木(各一分)當歸身黃連(各三分)吳茱萸(半分)共為粗末。周歲之兒。每用三錢。兩三歲者用五錢。于四立前一日。東流水煎。調(diào)制朱砂服。

  制朱砂法用當歸川芎升麻甘草(各六兩)東流水六大碗。新砂鍋。桑柴文火煎減半。傾出。濾去渣。用好朱砂四兩。絹包線扎。

  懸胎離砂鍋底寸許。掛定。將前所濾之湯。陸續(xù)入于鍋內(nèi)。桑柴火緩煮。俟湯將干。取起研極細末。一歲一分。

  下苗后。必以七日。五臟傳遍而后發(fā)熱為則。然亦有六日而即熱者。亦有九日十一日而始熱者。此其常也。若發(fā)熱于五日以前。此際苗氣尚未傳遍。熱何由作。必因?qū)⒆o不慎。致犯外感內(nèi)傷?;蛞讶緯r行之氣。而欲出天花也。與種痘無涉。種師宜豫申明其說焉。若逾十一日不熱。宜更為補種。

  附方柴葛桂枝湯主表散痘熱。

  柴胡干葛桂枝防風白芍甘草人參水一盞。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溫服。表虛加黃。

  溫中益氣湯氣血雙補。疏通隧道。并達四肢。

  人參白術(shù)(炒各五分)生黃(八分)歸身白茯苓(各六分)甘草(炙)川芎(各四分)白芷防風(各四分)木香官桂(去粗皮各二分)山楂肉(六分)生姜一片。棗一枚去核。水一大鐘。煎四分溫服。

  參內(nèi)托散痘虛發(fā)癢?;虿换?。或為倒靨。

  人參黃(蜜炙)當歸川芎濃樸(姜制)防風桔梗(炒)白芷紫草官桂(去粗)皮木香甘草(各等分)糯米一撮。水煎。色淡白者。去防風紫草白芷。宜多加糯米。一方有芍藥。

  十宣散調(diào)氣補血。內(nèi)托瘡毒。五日后必用之方也。亦治癰疽。

  人參黃當歸(各二錢)川芎防風桔梗白芷炙草濃樸(各一錢)桂心(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調(diào)下。

  實表解毒湯人參黃當歸生地甘草白芍柴胡升麻片芩(酒炒)元參地骨皮上入薄荷葉少許。淡竹葉十片。水煎。

  保元湯治痘瘡氣虛陷者。

  人參(二三錢)甘草(炙一錢)肉桂(五七分)黃(二三錢灌膿時酒炒回漿水一鐘半。加糯米一撮。煎服。此藥煎熟。加人乳好酒各半盞。和服更妙。

  酌宜用之。頭額不起。加川芎(三五分)。面上。加升麻(三四分)。胸腹。加桔梗(三四分)。

  腰膝。加牛膝(四分)。四肢不起。加桂枝(二三分)。嘔惡。加丁香(三四分)。元氣虛寒。加大附子(制七八分?;蛞诲X)。

  養(yǎng)衛(wèi)化毒湯人參黃(炙)桂枝甘草當歸上水煎服。

  人參敗毒散治時疫疹。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各等分)水一鐘半。姜三片。煎服。

  升麻葛根湯解發(fā)痘毒。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各等分水一鐘。煎七分溫服。

  搜毒煎解痘疹熱毒熾盛。紫黑干枯。煩熱便結(jié)。純陽等癥。

  紫草地骨皮牛蒡子(研)黃芩木通連翹蟬蛻芍藥(各等分)水一鐘半。煎服。表熱者加柴胡。

  四味消毒飲治痘瘡熱盛。毒瓦斯壅遏。無問前后皆可服。

  人參甘草(炙)黃連牛蒡子(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加姜一片。水一盞。煎四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鼠粘子湯治痘稠身熱毒盛。服此以防青干黑陷。并治疹稠密。

  牛蒡子(炒研)歸身黃甘草(炙)柴胡黃芩(酒炒)連翹地骨皮水煎服。熱退則止。

  芎歸湯養(yǎng)營起痘。

  當歸川芎(減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紅花湯調(diào)服。

  六物煎治痘疹血氣不充。隨癥加減用之。神效不可盡述。

  甘草(炙)當歸熟地(或用生地)川芎(三四分不宜多)白芍(俱隨宜加減)人參(或有或無隨虛實用之氣不虛者不必用)水煎服。如發(fā)熱不解。或痘未出之先。宜加柴胡以疏表?;蚣臃里L佐之。如見點后。痘不起發(fā)?;蚱鸲还??;蚬喽鴿{薄。均宜單用此湯?;蚣优疵兹巳楹镁迫夤?。以助營氣。如氣虛癢不起。加川山甲炒用。如紅紫血熱不起。宜加紫草?;蛳?。如脾氣稍滯。宜加陳皮山楂。如胃氣虛寒多嘔者。加干姜炒用?;蚣佣∠恪H绺雇醇鏈?。加木香陳皮。表虛氣陷不起。或多汗者。加黃。氣血俱虛。未起未灌而先癢者。加肉桂白芷。如元氣大虛。

  寒戰(zhàn)切牙。泄瀉。宜去芍藥。加黃。大附子干姜肉桂。

  羌活散郁湯治實熱壅盛郁遏。不得達表。氣粗喘滿。腹脹煩躁狂言譫語。睡臥不寧。大小便秘。毛豎面浮。眼張若怒。

  并有神效。并為風寒外搏。出不快者同治。

  防風羌活白芷荊芥桔梗地骨皮川芎連翹甘草紫草大腹皮鼠粘子上為粗末。水一鐘。燈心十四根。煎六分溫服。

  涼血養(yǎng)營煎治痘瘡血虛血熱。地紅熱渴?;蛏锊黄稹<氨憬Y(jié)溺赤。凡陽盛陰虛等癥。悉宜用此。

  生地當歸白芍生甘草地骨皮紫草黃芩紅花水一鐘半。煎服。量兒大小加減用之??始犹旎ǚ?。肌熱無汗。加柴胡。熱毒盛者。加牛蒡子木通連翹之屬。血熱毒不透者。加犀角。

  犀角散治痘瘡癰毒時毒。熱盛煩躁多渴。小便赤澀?;虺唷?br />
  犀角(鎊)甘草(炙各五分)防風黃芩(各一錢)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服無時。

  紫草快湯治痘疹血氣不足?;蜓獰岵荒芷鸢l(fā)灌膿。色不紅活。

  紫草人參白術(shù)(炒)當歸川芎白芍茯苓甘草木通(等分)上加糯米。每服三五錢。水煎。

  參姜飲治脾肺胃氣虛寒。嘔吐咳嗽氣短。小兒吐乳等癥。

  人參(三五錢或倍之)甘草(炙三五分)干姜(炮五分或一二錢或用煨生姜三五水一鐘半。煎七八分。徐徐服之。

  當歸丸治便堅三五日不通。里氣實而稟賦強者。

  當歸(五錢)紫草(三錢)黃連(一錢五分炒)甘草(炙一錢)大黃(二錢上以當歸紫草熬成膏。下三味研為細末。以膏和為丸。如胡椒大。三歲以下兒服十丸。

  七八歲兒。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漸加之以和為度。

  退火丹治痘中狂妄神方。

  滑石朱砂(飛各一錢)冰片(三厘)共為細末。冷水調(diào)一分服。得睡少時。神安氣寧。痘轉(zhuǎn)紅活矣。

  九味異功煎治痘瘡寒戰(zhàn)切牙。倒陷嘔吐。泄瀉腹痛。虛寒等癥。用代陣氏十二味異功散等方。

  人參(二三錢)黃(炙一二錢)附子(制一二錢)熟地(二三錢)甘草(炙七分或一錢)當歸(二三錢)肉桂(一錢)干姜(炮一二錢)丁香(三五分或一錢)上量兒大小加減用。水一鐘半。煎七分。徐徐與服。泄瀉腹痛??稍偌尤舛罐ⅲ娉匆诲X)或白術(shù)(一二錢)。

  十二味異功散治元氣虛寒。痘瘡色白。寒戰(zhàn)切牙。泄瀉喘嗽等癥。

  人參丁香木香肉豆蔻陳皮濃樸(各二錢五分)白術(shù)(炒)茯苓官桂(去粗皮各二錢)當歸(三錢五分)半夏(制)附子(制各一錢五分)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去渣服。

  木香散治痘瘡虛寒多滯者。

  木香丁香大腹皮人參桂心甘草(炙)半夏(制)訶黎勒赤茯苓青皮前胡(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姜水煎。去渣服。薛立齋先生曰。前方治痘瘡已出未愈之間。

  其瘡不光澤。不起發(fā)。不紅活。五七日內(nèi)。泄瀉作渴?;蚨歉棺髅?。氣促作喘?;蛏黼m熱而腹脹。足指冷?;蝮@悸?;蚝钩??;蚝畱?zhàn)切牙?;蛴v不靨。瘡不結(jié)痂?;蜢v后腹脹。

  泄瀉作渴。此皆脾胃虛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藥治之。若誤認為實熱。用寒涼之劑。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必不救。張景岳先生云。以上二方。溫性有余。補性不足。用治寒癥則可用治虛癥則不及也。

  黃建中湯治諸虛羸瘠百病。

  甘草(炙)桂枝生姜(等分)白芍(倍用)大棗膠飴(即麥芽糖)黃(炙)上水煎減半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

  元參地黃湯治痘疹衄血。

  元參生地黃丹皮梔子仁甘草升麻(各五分)白芍(一錢)蒲黃(炒五分)水一鐘。煎七分溫服。本方宜減去升麻。惡其上升也。加陳墨汁和服。黑色象水。能制火也。

  大厘清飲治積熱閉結(jié)。小水不利?;蚰缪钛?。腹痛淋閉等癥。

  茯苓澤瀉木通豬苓梔子枳殼車前子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溫服。如內(nèi)熱甚者。加黃芩黃柏龍膽草之屬。如大便堅硬脹滿者。加大黃。

  調(diào)元湯人參黃(炙)甘草(炙)上水煎服。按此即保元湯無肉桂者。名為調(diào)元湯。即東垣先生之黃湯也。東垣用為小兒治驚之劑。魏桂嚴用以治痘多效。因美之。名調(diào)元湯也。蓋小兒元氣未充。最易傷殘。用此保全。誠幼科王道之妙方。但能因此擴充。則凡氣分血分。虛寒虛陷等癥。皆可隨癥增減。無不可奏神效也。

  葛根解毒湯治痘毒止渴良方。

  葛根升麻(減半)生地麥冬天花粉(等分)甘草(減半)上取糯米泔水一盞。煎七分。入茅根自然汁一杯服之。

  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發(fā)汗。

  黃芩甘草(炙)白芍大棗上水煎溫服。若嘔者加半夏生姜。按此方系治泄瀉。第此癥不多。不可以此方誤治虛寒泄瀉也。宜詳前熱論。

  甘桔湯治一切風熱上壅。咽喉腫痛。

  甘草(二錢)桔梗(一錢)水煎。食后服。喉中有痘。初見點時痛甚者。加牛蒡子。

  人參麥門冬散治痘瘡微渴。

  麥門冬(一錢)人參甘草(炙)白術(shù)(炒)陳皮濃樸(姜制各五分)水煎溫服。量兒增減。薛氏曰。此方治痘瘡熱毒。氣虛宜用之。若因氣虛作渴。宜人參白術(shù)散。

  雙解散治痘疹表里俱實者。

  防風川芎當歸連翹白芍薄荷大黃(各五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荊芥穗白術(shù)(炒)桂枝(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二錢)水二鐘。加生姜三片。煎一鐘。溫服無時。

  六氣煎(方見辨驚風之誤論)十全大補湯(方見辨驚風之誤論)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四物湯(方見虛論)六味地黃湯(即地黃丸作煎劑方見熱論)六君子湯(方見寒論)五君子湯(方見寒論)理中湯(方見寒論)五味異功散(方見熱論)四君子湯(方見熱論)人參理中湯(即理中湯人參分量加重用方見寒論)四順清涼飲(方見里論)柴胡飲子(方見實論)辰砂六一散(方見辨驚風之誤論)導赤散(方見實論)胃關(guān)煎(方見寒論)犀角地黃湯(方見辨驚風之誤論)

  治疹論第十二

  疹。天行時毒之氣也。亦稟受胎毒之氣也。出于痘前者。名奶疹子。出于痘后者。名正疹子。要亦生人必不能免之數(shù)也。初發(fā)熱時??人試娞纭1橇髑逄?。面浮腮赤。兩目胞腫。眼淚汪汪。有如醉狀?;驀I惡?;蛐估??;蚴痔兔寄勘敲?。是即出疹之候也。然必發(fā)熱五七日?;蚨嘀潦欢?。始見疹子者。宜徐徐升托表邪。俾疹毒出盡。則兒無事矣。切忌妄汗妄下。若妄汗。則增其熱。為鼻衄。為咳血。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下痢赤白。為隱伏。為喘逆。多至不救。慎之慎之。主治之法。輕者。宜升麻葛根湯。透邪煎。柴歸飲之類主之。重者。宜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湯。去葛根。加白芷主之。若發(fā)熱至六七日。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濃。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外襲?;驎型吕?。乃伏也。宜急用麻黃湯。調(diào)檉葉散發(fā)之。外用胡荽酒。麻蘸戛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甚于里也。以七物升麻丸解之。若咳嗽不止。

  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者。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若更兼熱盛煩渴。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之類主之。若自汗出。或鼻衄者。不須止之。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人參白虎湯?;螯S連湯之類主之。若衄太多。元參地黃湯?;蛎┗愔髦?。若吐甚者。黃芩湯。加茅根蘆根枇杷葉主之。若利甚者。黃芩湯吞香連丸主之。若咽候腫痛者。甘桔湯。加元參牛蒡連翹?;蛏涓墒笳匙訙愔髦?。既見疹后。色貴通紅。必以三日周身普遍而漸沒者為輕。若色淡白者。此心血不足也。養(yǎng)血化湯主之。若色太殷紅?;蛭⒆险摺4搜钟袩嵋?。大青湯主之。疹收之后。清涕復來。始為正候。若疹既收后。身有微熱。不須施治。若身熱太甚。或日久不減者。柴胡麥門冬散主之。若發(fā)枯毛豎。肉消骨立。漸見羸瘦者。柴胡四物湯主之。若疹后發(fā)熱不除。忽作搐者。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兼安神丸主之。若疹后咳嗽者。瀉白散。合消毒散主之。若咳甚氣喘。甚至飲食湯水俱嗆出者。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

  見血。加茅根汁。阿膠珠主之。若疹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日夜無度者。黃芩湯。兼香連丸主之。虛者。加人參。滑者。加椿根白皮。俱于丸藥內(nèi)加之。大抵疹屬陽邪。用藥最宜養(yǎng)陰。然亦有屬虛寒者。但當合色脈形證以治之。始無貽誤。若果熱甚氣粗??识嬂洹1忝啬鐫?。脈象洪數(shù)有力。悉宜按上法治之。若神氣怠惰。渴而飲湯。二便調(diào)和。脈象虛數(shù)。即宜用歸芍養(yǎng)陰。略加表托之品矧瀉痢氣喘。尤多虛癥乎。斷不可泥為疹毒。而不敢用補劑也。慎之慎之。

  附方透邪煎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惟恐誤藥。故云未出之先。不宜用藥。然解利得宜。則毒必易散。而勢自輕減。欲求妥當。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白芍(酒炒一二錢)防風(七八分)荊芥(一錢)甘草(炙七分)升麻(三分)水一鐘半。煎服。如熱甚脈洪滑者。加柴胡一錢。此外凡有雜癥。俱可隨宜加減。

  加味金沸草散旋復花(去梗)麻黃(去節(jié)水煮去沫曬干)前胡(去蘆各七錢)荊芥穗(一兩)半夏(湯泡七次蘆汁拌炒)赤芍(各五錢)鼠粘子(炒)浮萍(各七錢)上為末。每服三錢。生姜二片。薄荷葉三五片。煎。

  麻黃湯麻黃(去根節(jié)水煮去沫曬干)升麻牛蒡子(炒)蟬蛻(洗凈去翅足)甘草(各一錢)上加臘茶葉一錢。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煩渴加石膏末四錢檉葉散檉。亦名西河柳。亦名垂絲柳。青茂時。采葉曬干。為末。每服一二錢。茅根煎湯調(diào)下。

  胡荽酒辟穢氣。使痘疹出快。

  胡荽(一把)好酒(二盞)上煎一兩沸。令乳母每含一兩口。噴兒遍身?;驀婎^面。房中須燒胡荽香。以辟除穢氣。能使痘疹出快。煎過胡荽懸房門上。更妙。按此酒惟未出之前。及初報之時宜用之。若起脹之后。則宜避酒氣。亦忌發(fā)散。皆不可用也。

  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黃芩樸硝梔子仁大黃各二兩淡豉(二升微炒)上共為末。蜜丸如黍米大。凡覺四肢大熱。大便秘者。少服十余粒。取微利為止。

  消毒散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微利之。

  荊芥穗甘草(炙各一兩)牛蒡子(四兩并炒)上共為粗散。每用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服。

  人參白虎湯人參甘草(各一錢)知母(三錢)石膏(五錢)粳米(一合)上量兒大小。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

  黃連湯黃連麥冬(去心)當歸黃柏黃芩生地黃上分量隨宜。水煎去渣。調(diào)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茅花真郁金生地黃梔子仁黃芩上水煎。調(diào)百草霜服。

  香連丸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里急后重。

  黃連(凈十兩切如豆大)吳茱萸(凈五兩)上二味。用熱水拌和一處。入瓷罐內(nèi)。置熱湯中。頓一日。取起同炒。至黃連紫黃色為度。

  去茱萸不用。每制凈黃連一兩。加木香二錢五分。共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粒。量大小增減??招拿罪嬒?。

  射干鼠粘子湯治痘疹后癰疽瘡毒。

  鼠粘子(二錢)升麻甘草射干(各五分)上銼散。水一盞。煎六分。量大小服。忌魚腥蔥蒜。

  養(yǎng)血化湯當歸生地黃紅花蟬蛻人參(各等分)上銼細。水一盞。生姜一片。煎六分去渣。溫服無時。

  大青湯大青元參生地黃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荊芥穗(各等分)上銼細。水一盞。淡竹葉十二片。煎七分去渣。量大小溫服。

  柴胡麥門冬散柴胡(五分)龍膽草(三分)麥門冬(八分)甘草(二分)人參元參(各五分)上銼細。水煎服柴胡四物湯柴胡人參當歸身黃芩川芎生地黃白芍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淡竹葉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量大小溫服。

  安神丸黃連當歸身麥門冬白茯神甘草(各五錢)朱砂(一兩)龍腦(二分半)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和豬心血搗勻。丸和黍米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門冬清肺湯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知母貝母桔??疃ǜ什菖]蜃有尤剩ㄈテぜ庋校R兜鈴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量大小食后溫服。

  升麻葛根湯(方見痘論)柴歸飲(方見辨驚風之誤論)甘桔湯(方見痘論)瀉白散(方見熱論)元參地黃湯(方見痘論)黃芩湯(方見痘論)導赤散(方見實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