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昶,頓丘臨黃人,小名那。
祖父李彪,在魏朝很有名氣,任御史中丞。
父親李游,也有才能德行,被當時人所稱贊。
李游之兄李志,任南荊州刺史,李游隨他到那里。
適逢爾朱氏作亂,與李志都逃往長江以東。
李昶性情嚴厲急躁,不亂交游,幼年時已經懂得寫文章,在洛陽有些名聲。
當時洛陽剛剛設置明堂,李昶才十幾歲,寫了一篇《明堂賦》。
雖然雄厚不足,但才氣謀篇已經可觀。
讀過這篇賦的人都說他“有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
首次拜見太祖時,太祖深表驚奇,多給資助,命令他進入太學。
太祖每次見到太學生,必定問及李昶的才學行為。
李昶神色清爽,生性穎悟,應答明白清晰,太祖常常對此贊嘆。
綏德公陸通大選僚屬,請求讓李昶擔任司馬,太祖允許。
李昶雖然年輕,但陸通對他特別禮遇,公私之事,都讓他決斷。
又兼任俸祿二千石的郎中,主管禮節(jié)制度。
先后升任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東閣祭酒、中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太祖又授他丞相府記室參軍、著作郎等職,修撰國史。
轉任大行臺郎中、中書侍郎。
不久,又轉任黃門侍郎,封臨黃縣伯,食邑五百戶。
太祖曾對李昶說:“君的祖父從前在朝中,擔任御史中尉。
君操守高潔,理應不失家風。
只是我認為中尉主管檢舉官員過失,愛憎集于一身,所以沒有馬上授給你這個職務。
不過這一職務空了很久,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庇谑巧献啵扑]李昶擔任御史中尉。
一年多后,加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賜姓宇文氏。
六官建立后,授內史下大夫,晉封侯爵,食邑增加五百戶,升內史中大夫。
世宗初年,代理御伯中大夫。
武成元年(559),授中外府司錄。
保定初年,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二年(562),轉任御正中大夫。
當時認為近侍之職清貴顯要,大選國內精華,讓李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人都擔任納言。
隨即晉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三百戶。
五年,出任昌州刺史。
在昌州患病,請求入朝,詔命允許。
還沒有回到京師,就在半路去世。
當時五十歲。
追贈相、瀛二州刺史。
李昶在太祖活著時已在中央機要部門任職,兵馬調動之事,專門委托給他;詔命文告,都是李昶所寫。
晉公宇文護執(zhí)政后,對他依然信任。
李昶常常說:“文章之類,不足以流傳后世,治理國家,達到清明安定,這才差不多趕得上古人?!彼运麑懙奈恼?,都沒有留下草稿,而只留心政事。
又因為父親在長江以南,自己寓居函谷關以西,所以從少年時起,一生不飲酒,不聽音樂。
當時的輿論因此而稱贊他。
兒子李丹承襲爵位。
祖父李彪,在魏朝很有名氣,任御史中丞。
父親李游,也有才能德行,被當時人所稱贊。
李游之兄李志,任南荊州刺史,李游隨他到那里。
適逢爾朱氏作亂,與李志都逃往長江以東。
李昶性情嚴厲急躁,不亂交游,幼年時已經懂得寫文章,在洛陽有些名聲。
當時洛陽剛剛設置明堂,李昶才十幾歲,寫了一篇《明堂賦》。
雖然雄厚不足,但才氣謀篇已經可觀。
讀過這篇賦的人都說他“有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
首次拜見太祖時,太祖深表驚奇,多給資助,命令他進入太學。
太祖每次見到太學生,必定問及李昶的才學行為。
李昶神色清爽,生性穎悟,應答明白清晰,太祖常常對此贊嘆。
綏德公陸通大選僚屬,請求讓李昶擔任司馬,太祖允許。
李昶雖然年輕,但陸通對他特別禮遇,公私之事,都讓他決斷。
又兼任俸祿二千石的郎中,主管禮節(jié)制度。
先后升任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東閣祭酒、中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太祖又授他丞相府記室參軍、著作郎等職,修撰國史。
轉任大行臺郎中、中書侍郎。
不久,又轉任黃門侍郎,封臨黃縣伯,食邑五百戶。
太祖曾對李昶說:“君的祖父從前在朝中,擔任御史中尉。
君操守高潔,理應不失家風。
只是我認為中尉主管檢舉官員過失,愛憎集于一身,所以沒有馬上授給你這個職務。
不過這一職務空了很久,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庇谑巧献啵扑]李昶擔任御史中尉。
一年多后,加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賜姓宇文氏。
六官建立后,授內史下大夫,晉封侯爵,食邑增加五百戶,升內史中大夫。
世宗初年,代理御伯中大夫。
武成元年(559),授中外府司錄。
保定初年,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二年(562),轉任御正中大夫。
當時認為近侍之職清貴顯要,大選國內精華,讓李昶及安昌公元則、中都公陸逞、臨淄公唐瑾等人都擔任納言。
隨即晉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三百戶。
五年,出任昌州刺史。
在昌州患病,請求入朝,詔命允許。
還沒有回到京師,就在半路去世。
當時五十歲。
追贈相、瀛二州刺史。
李昶在太祖活著時已在中央機要部門任職,兵馬調動之事,專門委托給他;詔命文告,都是李昶所寫。
晉公宇文護執(zhí)政后,對他依然信任。
李昶常常說:“文章之類,不足以流傳后世,治理國家,達到清明安定,這才差不多趕得上古人?!彼运麑懙奈恼?,都沒有留下草稿,而只留心政事。
又因為父親在長江以南,自己寓居函谷關以西,所以從少年時起,一生不飲酒,不聽音樂。
當時的輿論因此而稱贊他。
兒子李丹承襲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