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文忠傳

白話明史 作者:清·張廷玉 等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盱眙人,太祖姐姐之子。十二歲時便死去母親,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陽謁見太祖。太祖見到李保兒,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yǎng)子,跟隨己姓。李文忠讀書聰穎、敏悟,所學東西就好像以前學過一樣。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zhàn)為諸將之首。另又進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都將其攻下。于萬年街擊敗元朝院判阿魯灰,又于于潛、昌化擊敗苗軍。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服其部眾千余人,李文忠被授為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隨即會合鄧愈、胡大海之軍,攻取建德,改為嚴州府,率軍駐守。

  苗帥楊完者率苗、僚數萬軍隊水陸并進,李文忠率輕兵擊敗其陸軍,將所斬殺首級,浮在巨筏之上,水軍見此情形也爭相逃跑。楊完者又來犯,李文忠與鄧愈一起率軍將其擊退。進而攻克浦江,嚴禁軍隊焚火打劫,以示恩惠、信用。義門鄭氏避軍于山谷,李文忠將其招回,并派兵保護。民心大悅。楊完者死后,其部將乞降,李文忠予以招撫,獲得三萬余人。

  李文忠與胡大海攻占諸暨。張士誠侵擾嚴州,李文忠率軍于東門抵御,另派將領出小北門,抄小路襲擊敵人后路,兩軍夾擊,大破張士誠。過了一月,張士誠再次進攻,李文忠又在大浪灘打敗敵軍,乘勝攻克分水。張士誠派遣將領占據三溪,李文忠又率軍將其擊敗。斬首陸元帥,焚燒敵壘。張士誠從此不敢再窺視嚴州。李文忠晉升為同僉行樞密院事。

  胡大海俘獲漢將李明道、王漢二,送往李文忠處,李文忠釋放他倆,并以禮相待,命他倆前去招降建昌守將王溥,王溥投降。苗將蔣英、劉震殺害胡大海,以金華反叛。李文忠派遣將領將其擊走,并親自安撫其部眾。處州苗軍也發(fā)動叛亂,殺害耿再成。李文忠派遣將領駐屯縉云,謀取處州。李文忠被授為浙東行省左丞,總攝嚴、衢、信、處、諸全等地軍事。

  當時十萬吳軍正猛攻諸全,守將謝再興告急,李文忠派遣同僉胡德濟前去救援。謝再興再次請求增兵,李文忠卻因兵少派不出援兵。正巧此時太祖命邵榮討伐處州亂軍,李文忠便揚言徐右丞、邵平章將率大軍即日進攻。吳軍獲悉,十分恐懼,企圖趁夜逃跑。夜半時分,胡德濟與謝再興率領敢死隊開門突襲,大敗吳軍,從而保全了諸全。

  第二年,謝再興叛降于吳,率吳軍進犯東陽。李文忠與胡深在義烏迎戰(zhàn),率領千名騎兵橫突敵陣,大敗吳軍。不久,李文忠采納胡深之計,在離諸全五十里處另筑一城,與諸全互為掎角。張士誠派遣司徒李伯升率十六萬大軍前來進攻,未能攻克。一年后,又派二十萬大軍進攻新城。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在離新城十里之處扎營。胡德濟派人告知李文忠說賊軍勢頭極盛,應當駐扎以待大軍。李文忠卻說“:用兵在于謀略,而不在于人數眾多?!庇谑窍铝畹溃骸皵耻姸喽湥臆娚俣J,以銳遇驕,必能克敵制勝。敵軍輜重堆積如山,這是上天要使你們富裕起來,你們要努力?。 碑敃r有股自東北而來的白氣覆蓋軍隊上空,李文忠占卜“必勝”。決定次日早晨與敵軍會戰(zhàn),大霧籠罩,天空昏暗,李文忠召集諸將仰天發(fā)誓道“:國家之事在此一舉,我李文忠不敢貪生而死于三軍之后?!庇谑敲獛浶齑笈d、湯克明等統(tǒng)率左軍,嚴德、王德等統(tǒng)率右軍,而自己親率中軍首當其沖。處州援兵這時也已趕到,奮勇搏擊。濃霧稍散,李文忠橫握長矛率領數十名精銳騎兵,從高處奔馳而下,沖往敵軍中堅之中。敵軍精銳騎兵將李文忠重重包圍。李文忠親手殺敵甚多,引騎向外猛沖,所向披靡。大軍乘機進攻,城中軍隊也擂鼓吶喊著猛沖出城,敵軍大潰。李文忠軍追擊敗兵數十里,斬首數萬,溪水盡成血色,俘獲將領六百,士兵三千,收繳兵器、糧草,數日不盡,李伯升僅只自身幸免逃脫。捷報傳來,太祖大喜,將李文忠召回,整日設宴慰勞,賞賜御衣名馬,然后命其返回軍中。

  次年秋天,大軍伐吳,李文忠受命進攻杭州以牽制敵軍。李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廬、新城、富陽,然后進攻余杭。余杭守將謝五,是謝再興之弟,李文忠以信招降,許他不死。謝五與謝再興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諸將請求處以死刑,李文忠不同意。然后直趨杭州,守將潘元明也降,李文忠整軍而入。潘元明以歌妓相迎,李文忠便揮軍離去,駐扎麗譙,并下令“:擅入民居者死?!币幻勘栌冒傩沾跺?,被斬首示眾,城中因而井然有序。李文忠獲軍三萬,糧食二十萬,被就地加封為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恢復李氏之姓。大軍征閩,李文忠另外率軍駐扎浦城,進逼閩地。返師之后,余寇金子隆等聚眾搶劫,李文忠再次討伐,將其擒獲,于是平定建、延、汀三州。下令軍中收養(yǎng)途中棄兒,被養(yǎng)活者無數。

  洪武二年(1369)春,李文忠以偏將軍的身份跟隨副將軍常遇春出塞,逼近上都,趕走元帝,此事載于《常遇春傳》中。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統(tǒng)率其軍,奉詔會合大將軍徐達進攻慶陽。行至太原時,獲悉太原被圍告急,便對左丞趙庸說:“我等受命而來,如果是有利于國家的軍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而今大同情況緊急,我們可以順路前去救援?!庇谑锹受姵鲅汩T,駐扎馬邑,打敗元游兵,擒獲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當時雨雪交加,軍隊已經駐扎,李文忠卻下令向前移動五里,依水為險阻自固。元兵乘夜來劫,李文忠軍堅壁清野,巋然不動。天亮時,敵軍大至,李文忠委派二營將士,殊死作戰(zhàn),估計敵軍已經疲憊,才派出精兵,左右夾擊,大破敵軍,擒獲敵將脫列伯,俘斬萬余人,窮追至莽哥倉而返。

  第二年,李文忠被授為征虜左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率領十萬人出野狐嶺,到達興和,降服興和守將。進兵察罕腦兒,擒獲平章竹真。駐軍駱駝山,趕走平章沙不丁。駐軍開平,降服平章上都罕等。當時元帝已死,太子愛猷識里達臘新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軍兼程奔往應昌。元嗣君北逃,李文忠俘獲其嫡長子買的立八剌及后妃、宮女、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及宋、元玉璽金寶十五件,玉冊二件,鎮(zhèn)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件。并派出精銳騎兵窮追至北慶州而返。經過興州時,擒獲國公江文清等,降服三萬七千人。到達紅羅山時,又降服楊思祖的部眾一萬六千余人。李文忠到京城奉獻捷報,太祖御臨奉天門接受朝賀。大封功臣,李文忠功勞最大,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為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并被授予世襲憑證。

  四年(1371)秋,傅友德等平定蜀地,李文忠受命前去安撫。李文忠下令建筑成都新城,派軍戍守諸郡要害之地,然后才返回。第二年又以左副將軍的身份由東路北征,出居庸關,直趨和林,到達口溫,元人逃遁。軍隊進至臚朐河時,李文忠命部將韓政等保護輜重,而自率大軍,每人攜帶二十日糧食,迅速趕至土剌河。元太師蠻子哈剌章率領部眾全部渡河,列陣以待。李文忠率軍進逼,敵軍才稍微退卻。到達阿魯渾河時,敵軍逐漸增多。李文忠馬中飛箭,他下馬之后,手持短器,繼續(xù)戰(zhàn)斗。指揮李榮將自己的戰(zhàn)馬交給李文忠,而自己則奪乘敵軍戰(zhàn)馬。李文忠重獲戰(zhàn)馬,更加殊死作戰(zhàn),終于將敵軍打敗,俘獲敵兵數以萬計。追奔至稱海時,敵軍重新聚集。李文忠便收兵據險,殺牛犒勞士兵,將所獲馬匹釋放野外。敵軍懷疑有伏,慢慢引軍而去。李文忠也率軍返回,錯過了舊路。到達桑哥兒麻時,缺乏飲水,軍中將士十分口渴,于是向天祈禱。所乘戰(zhàn)馬跑過之地,泉水涌出,三軍都得以解渴,于是殺牲以祭上天。然后班師回朝。這一戰(zhàn)役,兩軍勝負相當,而宣寧侯曹良臣,指揮使周顯、常榮、張耀都已戰(zhàn)死,因此太祖未予賞賜。

  六年(1373),李文忠率軍前往北平、山西邊境,在三角村擊敗敵軍。七年,派遣部將分道出塞。到達三不剌川,俘獲平章陳安禮。到達順寧、楊門,斬首真珠驢。到達白登,擒獲太尉不花。這年秋天,李文忠率軍進攻大寧、高州,攻克兩地,斬殺宗王朵朵失里,擒獲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后進軍豐州,擒獲元朝舊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多,窮追至百干兒才返。此后,李文忠屢次率軍防備邊境。

  十年(1377),李文忠受命與韓國公李善長一起商議軍國要事。十二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與西平侯沐英合兵將其討平,并筑城于東籠山南川,設置洮州衛(wèi)。還朝之后,李文忠報告說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鹵,不能飲用,請求鑿地引龍首渠水入城,以便汲取,太祖采納了他的建議。李文忠返回之后掌管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jiān)事。

  李文忠器量深沉而宏大,人莫能測。臨陣踔厲風發(fā),大敵當前而更顯壯志。李文忠頗好學問,經常因事就教于金華范祖干、胡翰,通曉經義,所寫詩歌雄渾可觀。當初,太祖平定應天,因軍隊興盛,糧餉不足,而增加百姓田租,李文忠為此請求,百姓得以減低稅額。他解除兵權,閑居家中后,為人恭敬謹慎,宛如一位儒者,太祖十分偏愛看重他。家中因此賓客很多,李文忠曾以賓客之言,勸說太祖少殺戮,又勸諫太祖征伐日本,甚至說宦官過多,并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因此屢屢觸犯圣旨,不免遭受譴責。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病。太祖親臨探視,并命淮安侯華中負責醫(yī)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太祖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wèi),其他醫(y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太祖親自寫文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謚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均位列第三。李文忠之父李貞已先死,追贈為隴西王,謚號恭獻。

  李文忠有三子,長子李景隆,次子李增枝,三子李芳英,均是太祖賜名。李增枝開始授為勛衛(wèi),后提升為前軍左都督。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