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校、王應電、王敬臣傳

白話明史 作者:清·張廷玉 等


  魏校,字子才,昆山人。先祖本姓李,居住在蘇州葑門之莊渠,自號“莊渠”。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擔任過南京刑部郎中。守備太監(jiān)劉瑯憑藉劉瑾之勢,甚為猖狂,竟自行審案送司法懲治,誰都不敢阻抗。魏校按法辦事,不徇私情。改任兵部郎中,因病告歸。嘉靖初年起任提學副使。親喪守孝期滿,補為江西兵備副使。后歷任國子祭酒、太常寺卿,不久退休。

  魏校為胡居仁的私淑弟子,學術思想主“敬”,而貫徹儒家各派學說,尤其選擇了其中的精華。其著述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去世后謚號恭簡。唐順之、王應電、王敬臣都是其弟子。唐順之自有傳。

  王應電,字昭明,昆山人。受業(yè)于魏校。特別愛好《周禮》,認為《周禮》自宋以后,胡宏、季本各有著述,指責其中的缺點、破綻,長達數(shù)十萬字。余壽翁、吳澄則認為《周禮》中之《冬官》并未佚失,可散見于其他五官之中,他們重新進行編排。近世何喬新、陳鳳梧、舒芬也都各以己見來對《周禮》進行更定。這些都是諸儒之《周禮》。應電深入研究十數(shù)年,先求圣人之心,追溯周禮之源,其次考察天文和原設官的用意,推論五官離合的原因,最后看出全書的體系。從顯而易見的方面探索那些隱而未見的方面,從細小而演繹全體,著成《周禮傳詁》數(shù)十卷。他認為后代百世繼周代治理天下,其制度淵源于此。嘉靖中,應電家庭在兵亂中被毀,他獨自流落到江西泰和,將其著作送請羅洪先指正,洪先非常佩服。翰林陳昌積以尊師之禮對待他。胡松巡撫江西,將應電的著作刊行于世。

  應電還研究并精通文字學,訂正了《說文》中一些錯誤,著《經(jīng)傳正偽》。關于文字學的著作,還有《同文備考》、《書法指要》、《六義音切貫珠圖》、《六義相關圖》。逝于泰和。陳昌積經(jīng)辦他的喪事,送回昆山安葬。

  王敬臣,字以道,長洲人。江西參議王庭之子。十九歲受業(yè)于魏校。稟性至孝,父親背生癰疽,敬臣用口吸舐;父年邁,目眩眼花,他臥于父親榻邊,夜不解衣,聞有咳嗽聲,立即起來詢問,侍奉繼母與侍奉父親一樣細心。婆媳不和,他十三年不入室與妻子同居。他最初受業(yè)于魏校時,曾認為議論不如著述,著述不如實踐,故居家常閉口不言談議論。然自見耿定向以后,定向告訴他說,圣賢無獨成之學,須相互討論。從此以后,對前來求學之人引導扶持,其弟子有四百余。其學以“慎獨”為本,不自立門戶。鄉(xiāng)里尊稱他“少湖先生”。

  萬歷中,由于廷臣的推薦,朝廷召他入京授國子博士,他沒有去。詔令以所授官職退休。萬歷二十一年(1542),巡按御史甘士價又舉薦他。吏部看他年事已高,奏請令當?shù)毓俑?jīng)常以最高禮節(jié)對待他,得到皇帝的批準。享年八十五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