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悌,字忠誠,金奚谷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授樂安知縣,后調宣城知縣,召入朝任御史。十六年,應天府進呈錄取學生試卷,考官評語失書名,學生策問答卷多譏諷朝政。世宗大怒,逮考官諭德江汝璧、洗馬歐陽衢,詔令下獄,貶官,知府孫懋等交南京法司懲處,停舉子會試。悌為舉子請求寬恕,因而也被詔令下獄,后出京巡視兩淮鹽政。海水淹沒通州、泰州民舍,悌先以漕運糧食賑濟,后奏報朝廷。不久,因病辭歸故里。后還朝奉詔巡按河南。伊王典英驕橫,但怕吳悌,致書稱悌為友。悌回信說:“殿下是天子的親藩,悌不敢為友。悌是天子的朝臣,也不是殿下之友?!币镣醺优滤?br />
夏言、嚴嵩都是吳悌的同鄉(xiāng),掌握朝政,眾官都去拜見,看夏言穿著新做的官服,爭著上前去恭維主人,而悌卻站著不動。夏言問他何以如此,他從容地回答說“:等他們談一會兒,然后我請示政務。”言的神色為之一變。嚴嵩專政,悌深惡痛絕,稱病不出,居家達二十年之久。嵩垮臺后,才起任原職。一年后,升為南京大理寺卿。當時吳岳、胡松、毛愷這些年逾花甲、久負聲望的老人都是大理寺副卿,與悌并稱“南都四君子”。隆慶元年(1567),升悌為刑部侍郎。隆慶二年逝世。
悌崇信王守仁的學說。萬歷年間,其子仁度奏請朝廷撫恤。吏部尚書孫丕揚認為“:悌是理學名臣,不能按平常規(guī)格撫恤。”于是援黃孔昭的先例,贈禮部尚書,謚文莊。他家鄉(xiāng)的人為他建祠,與陸九淵、吳澄、吳與弼、陳九川一同祭祀,稱為“五賢祠”。學者稱悌為“疏山先生”。
夏言、嚴嵩都是吳悌的同鄉(xiāng),掌握朝政,眾官都去拜見,看夏言穿著新做的官服,爭著上前去恭維主人,而悌卻站著不動。夏言問他何以如此,他從容地回答說“:等他們談一會兒,然后我請示政務。”言的神色為之一變。嚴嵩專政,悌深惡痛絕,稱病不出,居家達二十年之久。嵩垮臺后,才起任原職。一年后,升為南京大理寺卿。當時吳岳、胡松、毛愷這些年逾花甲、久負聲望的老人都是大理寺副卿,與悌并稱“南都四君子”。隆慶元年(1567),升悌為刑部侍郎。隆慶二年逝世。
悌崇信王守仁的學說。萬歷年間,其子仁度奏請朝廷撫恤。吏部尚書孫丕揚認為“:悌是理學名臣,不能按平常規(guī)格撫恤。”于是援黃孔昭的先例,贈禮部尚書,謚文莊。他家鄉(xiāng)的人為他建祠,與陸九淵、吳澄、吳與弼、陳九川一同祭祀,稱為“五賢祠”。學者稱悌為“疏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