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們聽完了《真假動靜偈》,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也就不敢多說什么了。法海突然問了個敏感問題:"老師,您老人家去世之后,衣缽傳給誰呢?"
--這個問題,問的就是那件要命的袈裟??磥矸ê_€是按著一脈單傳的意思來理解的,關(guān)心的是慧能選誰來作唯一的傳人。
慧能說:"佛法我都傳完了,你就別多問了。在我死后二十多年,將會有各種邪法出現(xiàn),亂我頓教宗旨。那時候會有人站出來,不惜性命,評判是非,重立我的宗旨。這個人,就是我的傳人。至于袈裟嘛,我看就別再往下傳了。哎,你們可別覺得我這么做是欺師滅祖,我來給你們念一下前任五代祖師爺?shù)摹秱饕赂斗灐?,按照達摩老祖的意思本來就不該以袈裟相傳的。"
達摩的頌是這樣的:"吾來大唐國,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至少從字面上看,沒看出慧能說的那個意思。也許是"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預(yù)示著禪宗將來會自然而然地分為五家,分別光大佛法,所以也就沒有衣法單傳的必要吧。
"一花開五葉"是禪宗很著名的一句話,是說在慧能之后弟子們分頭弘法,到了唐朝末年,先后創(chuàng)立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勰芏U法分為五家,是為"一花開五葉",五家的源頭全在曹溪,所以還有個"曹源一滴水"的說法。
回過頭來想想達摩的話,如果我們相信他老人家法力無邊,具有預(yù)言能力的話,他的預(yù)言顯然是非常準確的;如果對特異功能持懷疑的話,那就可以懷疑達摩的這個偈子到底是誰寫的,又是在什么時代寫的。如果這樣一想的話,我們這部敦煌本的《壇經(jīng)》雖然出處很早,但至早也是唐朝末年才成書的。而且達摩又不是唐朝才來華的,為什么偈子會說"吾來大唐國"呢?顯然是不懂歷史的人在此作偽。
也有學(xué)者根據(jù)慧能說的死后二十年如何如何,推測"這個人"是指神會。那么,我們把兩個看法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推測這個版本的《壇經(jīng)》很可能是神會的后人編纂出來的,這一段內(nèi)容也是神會的后人偽造進去的??贾渌姹镜摹秹?jīng)》,慧能說的不是二十年后而是七十年后,這個預(yù)言肯定不是針對神會而發(fā)的。
為什么慧能不傳袈裟了,這個問題也很復(fù)雜。如果根據(jù)《曹溪大師別傳》,慧能說自己自從得了袈裟之后連番受到刺客追殺,好幾次險些小命不保,所以,為怕后人也落得同等遭遇,袈裟還是不傳為好。從此,傳法的憑證就從袈裟變成了《壇經(jīng)》。
現(xiàn)實主義的說法是,神會在滑臺大會上指證神秀一系不是禪宗嫡傳,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神會沒有得到弘忍的傳法袈裟。那么,你神會既然這么講,你是慧能的嫡傳,你倒是把袈裟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呀!但是,一面對這個問題,神會就開始語焉不詳,說這個袈裟現(xiàn)在不在我這兒,是在那個誰誰誰那兒。至于在《壇經(jīng)》里補上這么一段把傳法信物由袈裟改為《壇經(jīng)》的話,也許是神會一系在為自己沒有袈裟而作的開脫。
這件袈裟到底下落何在,一團亂麻說不清;袈裟到底存不存在,也一樣的撲朔迷離。唐中宗曾經(jīng)下旨要召慧能進京,這份詔書里明確提到傳法袈裟,而胡適曾有專論考證史料中這份詔書是后人偽造的。種種史料復(fù)雜矛盾,多般考證疑云密布,面對此情此景,還是一個"信"字最簡單呀。
--這個問題,問的就是那件要命的袈裟??磥矸ê_€是按著一脈單傳的意思來理解的,關(guān)心的是慧能選誰來作唯一的傳人。
慧能說:"佛法我都傳完了,你就別多問了。在我死后二十多年,將會有各種邪法出現(xiàn),亂我頓教宗旨。那時候會有人站出來,不惜性命,評判是非,重立我的宗旨。這個人,就是我的傳人。至于袈裟嘛,我看就別再往下傳了。哎,你們可別覺得我這么做是欺師滅祖,我來給你們念一下前任五代祖師爺?shù)摹秱饕赂斗灐?,按照達摩老祖的意思本來就不該以袈裟相傳的。"
達摩的頌是這樣的:"吾來大唐國,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至少從字面上看,沒看出慧能說的那個意思。也許是"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預(yù)示著禪宗將來會自然而然地分為五家,分別光大佛法,所以也就沒有衣法單傳的必要吧。
"一花開五葉"是禪宗很著名的一句話,是說在慧能之后弟子們分頭弘法,到了唐朝末年,先后創(chuàng)立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勰芏U法分為五家,是為"一花開五葉",五家的源頭全在曹溪,所以還有個"曹源一滴水"的說法。
回過頭來想想達摩的話,如果我們相信他老人家法力無邊,具有預(yù)言能力的話,他的預(yù)言顯然是非常準確的;如果對特異功能持懷疑的話,那就可以懷疑達摩的這個偈子到底是誰寫的,又是在什么時代寫的。如果這樣一想的話,我們這部敦煌本的《壇經(jīng)》雖然出處很早,但至早也是唐朝末年才成書的。而且達摩又不是唐朝才來華的,為什么偈子會說"吾來大唐國"呢?顯然是不懂歷史的人在此作偽。
也有學(xué)者根據(jù)慧能說的死后二十年如何如何,推測"這個人"是指神會。那么,我們把兩個看法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推測這個版本的《壇經(jīng)》很可能是神會的后人編纂出來的,這一段內(nèi)容也是神會的后人偽造進去的??贾渌姹镜摹秹?jīng)》,慧能說的不是二十年后而是七十年后,這個預(yù)言肯定不是針對神會而發(fā)的。
為什么慧能不傳袈裟了,這個問題也很復(fù)雜。如果根據(jù)《曹溪大師別傳》,慧能說自己自從得了袈裟之后連番受到刺客追殺,好幾次險些小命不保,所以,為怕后人也落得同等遭遇,袈裟還是不傳為好。從此,傳法的憑證就從袈裟變成了《壇經(jīng)》。
現(xiàn)實主義的說法是,神會在滑臺大會上指證神秀一系不是禪宗嫡傳,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神會沒有得到弘忍的傳法袈裟。那么,你神會既然這么講,你是慧能的嫡傳,你倒是把袈裟拿出來給我們看看呀!但是,一面對這個問題,神會就開始語焉不詳,說這個袈裟現(xiàn)在不在我這兒,是在那個誰誰誰那兒。至于在《壇經(jīng)》里補上這么一段把傳法信物由袈裟改為《壇經(jīng)》的話,也許是神會一系在為自己沒有袈裟而作的開脫。
這件袈裟到底下落何在,一團亂麻說不清;袈裟到底存不存在,也一樣的撲朔迷離。唐中宗曾經(jīng)下旨要召慧能進京,這份詔書里明確提到傳法袈裟,而胡適曾有專論考證史料中這份詔書是后人偽造的。種種史料復(fù)雜矛盾,多般考證疑云密布,面對此情此景,還是一個"信"字最簡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