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時候難免要對背景多交代一些,這句"不遠千里而來"還是值得解釋一下的。前面說過,分裂時代,或者說多個政權林立的時代,也自有其好處,最明顯之處便是,言論自由還是很有保障的。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妨參照一下愛德華·吉本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當中的一段:
古羅馬的暴君也自有他們的優(yōu)勢。我們先來想一想現(xiàn)代的暴君:他在國內(nèi)也許聽不到反對的聲音,但面對國際的輿論,他卻不得不有所收斂;他所要加害的人,可以在逃出國境之后很容易地找到安身之處,他甚至還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積聚一筆財富,獲得發(fā)泄不滿的自由,或許還能找到機會進行報復。但羅馬帝國卻稱得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對派還能逃到哪里呢?"不論你到了哪里,"西塞羅曾對一個被流放的朋友說,"記住,你一樣是處在征服者的淫威之下。"
呵呵,點到為止。我們試想一下,雖然后世把儒家推向了政治思想的最高處,把孟子尊為亞圣,但是,如果孟子真的生活在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專制王國里,可能早就被迫害死了--我說這話可是有根有據(jù)的,后文再來交代。
孟子的人生很像他的祖師爺孔子,一樣地廣教弟子,一樣地周游列國,向各個諸侯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連屢屢碰壁、積了一鼻子的灰都和孔子像得一模一樣的。但好在當時社會里的所謂"碰壁"并不就意味著斷頭臺和監(jiān)獄,通常,孟子都會受到很好的招待,好吃好住,還有錢給他花,他對國君提的意見哪怕再尖刻也不會給自己招來任何人身安全方面的風險,至多人家國君"顧左右而言他"也就是了。如果意見始終不被采納,那就拍屁股走人,再到另外一個諸侯國去碰碰運氣,雖然各個諸侯國之間征戰(zhàn)連綿,互相敵對,但只有在極特別的情況下才會發(fā)生諸侯國國君派人限制知識分子行動自由的情況--比如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的那個非常著名的事例。這真是個知識分子和投機家的黃金時代呀!
孟子帶著一班弟子,懷著滿腔的熱忱,在車輪滾滾之中流竄于國際社會,以超人的耐心向一位位國君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力圖改變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孟子交上的霉運一點兒也不比梁惠王遜色,他雖然總能受到禮遇,受到尊重,可理想和主張卻總是無法實現(xiàn)。堅忍不拔的孟子屢戰(zhàn)屢敗,然后又屢敗屢戰(zhàn),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里,挨個諸侯國地上門去推銷他那套理想的政治主張,其中難度可比現(xiàn)代社會里挨家挨戶上門推銷劣質(zhì)化妝品要大得太多了。和后輩同鄉(xiāng)秦叔寶比起來,孟子在這些年的推銷生涯里雖然沒能夠"锏打山東六府",卻當真做到了"馬踏黃河兩岸"。最后,孟子這位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終于放棄了,退而和若干弟子一起整理文獻、著書立說,這才有了這部《孟子》。書中記錄了孟子多年來漫長的旅程,走過了多少了名勝古跡啊--孟子時代太早,那時候的名勝古跡并不太多,不過他走過的很多地方后來卻都成為別人眼中的名勝古跡了,比如這里提到的古都開封--有弟子對孟子說:"老師呀,您這位當代大儒都走了這么多名勝古跡了,這真是一次全面的文化之旅啊!您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旅途當中便充滿了苦澀之感,使旅程變得更有味道,所以呢,學生建議,您這部書干脆就叫做《文化苦旅》好了。"
孟子搖了搖頭,說道:"做人要厚道。這么酷的書名,雖然很貼切,可還是留給后人來用吧,我這書呢,咱就起個俗書名算了,就叫《孟子》吧,雖然不太吸引讀者,不過,反正又不指望它賣錢。"
另一位弟子點頭贊許:"對呀,老師說得對,咱們這個時代的書不是拿到市場去賣錢的,這我方才倒忘記了,方才我還想著從您的籍貫考慮來給書名想點子,叫《山東寶貝》呢。"
就這樣,這本險些叫做《文化苦旅》或者《山東寶貝》的書記錄了孟子一輩子艱苦卓絕的推銷生涯。你有沒有過拒絕別人推銷的經(jīng)歷呢?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過吧。唉,孟老夫子呀,被人家拒絕了一輩子,直到尸骨全爛了,生前那點存貨才賣出去,并且賣了個大價錢--這是不是很像梵·高?
話說回來,孟子"不遠千里而來",正是說明了他那點存貨在別處沒賣出去,又大老遠地跑到河南碰運氣找冤大頭來了。孟子那樣光輝的思想為什么生前總是碰壁呢?為什么他老人家就不能像孫臏和商鞅那樣發(fā)跡一回呢?慢慢往下看。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問:"老孟啊,你大老遠地來我們魏國,有什么有利于我國的高招兒沒有?"
孟老夫子講了一輩子仁義,反對了一輩子利,此刻和梁惠王才一見面,就聽見生平最討厭的這個"利"字,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當即來了段長篇大論:"大王啊,拜托,您別講這個'利'字好不好!講點仁義不是比什么都強嘛!您惦記著您的魏國的利,您底下的那些大夫們也惦記著他們家里的利,士人和庶人也惦記自己那點兒切身之利,一個國家要是上上下下都這樣追逐私利,那這個國家可大大的危險了啊!在萬乘之國里弒君作亂的都是那些千乘級的豪門貴族,在千乘之國里弒君作亂的都是那些百乘級的豪門貴族,您想想,這些豪門貴族的家業(yè)足有全國的十分之一那么多,實在是很不少了呀,可他們還是不滿足,還是要犯上作亂,您想想這是為什么呀,還不是因為他們都把'利'字放在'義'字的前頭,典型的見利忘義啊。您再想想,您聽說過有哪位仁者會不顧自己的父母嗎?您聽說過有哪位義人會怠慢自己的君主嗎?嘿嘿,沒有吧!所以啊,您只要多念叨點兒仁義就什么都有了,談利做什么呢?"
大家要注意,這一段是《孟子》全書的開篇第一節(jié),意義重大,講的是義利之辨,具有開宗明義之功。孟老夫子山東好漢式的個人風格在這里也表露無遺,梁惠王的第一句話就被孟子拿一套長篇大論給撅回去了,真不知道梁惠王當時是什么表情。
但是,請大家再仔細一點兒,看看孟子這段義正詞嚴的開場白有什么問題沒有?提示:老孟在使壞,在?;尅?br />
誰要是看第一遍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智商肯定在五百以上。
有誰發(fā)現(xiàn)了沒有,孟子其實是在偷換概念,梁惠王問的"利"和孟子回答的"利"雖然都是同一個"利"字,實質(zhì)卻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們體會梁惠王的語境,他關心的"利"是如何富國強兵之類的事情,如何擺脫霉運,如何使魏國走出低谷,如何走向繁榮富強,如何讓GDP的增長達到一個理想點,這才是梁惠王所關心的"利",而不是孟子答非所問的那種私利或者小利。所以呢,梁惠王的問題其實一點兒沒有什么可恥的地方。我們設想一下,比較切實一點兒的回答大概諸如:我們要搞改革開放才行啦,我們封建社會也并不排斥市場經(jīng)濟啦,我們要走一條具有魏國特色的封建主義道路啦,我們要對魏國貴族們開展保持先進性教育啦,然后再提出一二三四具體措施,比如在魏國的一些國有企業(yè)搞搞股份制改革試點什么的,再制訂幾個五年計劃出來,等等等等。我們知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強人輩出,有說五行的,有玩邏輯的,有講修身的,有論無為的,但歸根到底,真正幫助一個國家走向強國之路的全是那些有切實考慮、有具體方案、有量化指標的改革家。前面講到的商鞅就是這類人才當中最杰出的一個。
孟子有沒有改革的具體方案和量化指標,看到后面才知道,但是就這一刻來說,孟子可的的確確是在詭辯啊。這就是典型的詭辯,乍一聽上去慷慨激昂、合情合理、頭頭是道,聽者的心里雖然隱隱約約覺得不大對頭吧,可對這話還真不容易挑出毛病來。不過,梁惠王作為當事人,即便一時想不通這層,早晚也會明白,一旦明白了就肯定會對孟子不滿:好你個老孟啊,盡跟我玩虛的!都說我們河南人如何如何,看來這山東人也不都是實誠人?。?br />
老孟在玩虛的,這可不是我發(fā)現(xiàn)的,中國歷朝歷代這么多聰明人攻讀《孟子》,早有人發(fā)現(xiàn)了。就拿一個最權威的人物說話吧。大家知道,朱熹的《四書集注》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凡,是多少代讀書人的標準教科書。以朱熹的水平,早看出孟子?;屃?。但人家朱熹也是位了不起的圣人,厚道得很,不像我在這里說孟子是玩偷換概念的鬼把戲,一副刻薄相,他只是注釋說:"王所謂利,蓋富國強兵之類。"真是點到為止啊,既指出了問題,又給孟老夫子留足了面子。
古羅馬的暴君也自有他們的優(yōu)勢。我們先來想一想現(xiàn)代的暴君:他在國內(nèi)也許聽不到反對的聲音,但面對國際的輿論,他卻不得不有所收斂;他所要加害的人,可以在逃出國境之后很容易地找到安身之處,他甚至還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積聚一筆財富,獲得發(fā)泄不滿的自由,或許還能找到機會進行報復。但羅馬帝國卻稱得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對派還能逃到哪里呢?"不論你到了哪里,"西塞羅曾對一個被流放的朋友說,"記住,你一樣是處在征服者的淫威之下。"
呵呵,點到為止。我們試想一下,雖然后世把儒家推向了政治思想的最高處,把孟子尊為亞圣,但是,如果孟子真的生活在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專制王國里,可能早就被迫害死了--我說這話可是有根有據(jù)的,后文再來交代。
孟子的人生很像他的祖師爺孔子,一樣地廣教弟子,一樣地周游列國,向各個諸侯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連屢屢碰壁、積了一鼻子的灰都和孔子像得一模一樣的。但好在當時社會里的所謂"碰壁"并不就意味著斷頭臺和監(jiān)獄,通常,孟子都會受到很好的招待,好吃好住,還有錢給他花,他對國君提的意見哪怕再尖刻也不會給自己招來任何人身安全方面的風險,至多人家國君"顧左右而言他"也就是了。如果意見始終不被采納,那就拍屁股走人,再到另外一個諸侯國去碰碰運氣,雖然各個諸侯國之間征戰(zhàn)連綿,互相敵對,但只有在極特別的情況下才會發(fā)生諸侯國國君派人限制知識分子行動自由的情況--比如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的那個非常著名的事例。這真是個知識分子和投機家的黃金時代呀!
孟子帶著一班弟子,懷著滿腔的熱忱,在車輪滾滾之中流竄于國際社會,以超人的耐心向一位位國君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力圖改變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孟子交上的霉運一點兒也不比梁惠王遜色,他雖然總能受到禮遇,受到尊重,可理想和主張卻總是無法實現(xiàn)。堅忍不拔的孟子屢戰(zhàn)屢敗,然后又屢敗屢戰(zhàn),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里,挨個諸侯國地上門去推銷他那套理想的政治主張,其中難度可比現(xiàn)代社會里挨家挨戶上門推銷劣質(zhì)化妝品要大得太多了。和后輩同鄉(xiāng)秦叔寶比起來,孟子在這些年的推銷生涯里雖然沒能夠"锏打山東六府",卻當真做到了"馬踏黃河兩岸"。最后,孟子這位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終于放棄了,退而和若干弟子一起整理文獻、著書立說,這才有了這部《孟子》。書中記錄了孟子多年來漫長的旅程,走過了多少了名勝古跡啊--孟子時代太早,那時候的名勝古跡并不太多,不過他走過的很多地方后來卻都成為別人眼中的名勝古跡了,比如這里提到的古都開封--有弟子對孟子說:"老師呀,您這位當代大儒都走了這么多名勝古跡了,這真是一次全面的文化之旅啊!您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旅途當中便充滿了苦澀之感,使旅程變得更有味道,所以呢,學生建議,您這部書干脆就叫做《文化苦旅》好了。"
孟子搖了搖頭,說道:"做人要厚道。這么酷的書名,雖然很貼切,可還是留給后人來用吧,我這書呢,咱就起個俗書名算了,就叫《孟子》吧,雖然不太吸引讀者,不過,反正又不指望它賣錢。"
另一位弟子點頭贊許:"對呀,老師說得對,咱們這個時代的書不是拿到市場去賣錢的,這我方才倒忘記了,方才我還想著從您的籍貫考慮來給書名想點子,叫《山東寶貝》呢。"
就這樣,這本險些叫做《文化苦旅》或者《山東寶貝》的書記錄了孟子一輩子艱苦卓絕的推銷生涯。你有沒有過拒絕別人推銷的經(jīng)歷呢?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過吧。唉,孟老夫子呀,被人家拒絕了一輩子,直到尸骨全爛了,生前那點存貨才賣出去,并且賣了個大價錢--這是不是很像梵·高?
話說回來,孟子"不遠千里而來",正是說明了他那點存貨在別處沒賣出去,又大老遠地跑到河南碰運氣找冤大頭來了。孟子那樣光輝的思想為什么生前總是碰壁呢?為什么他老人家就不能像孫臏和商鞅那樣發(fā)跡一回呢?慢慢往下看。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問:"老孟啊,你大老遠地來我們魏國,有什么有利于我國的高招兒沒有?"
孟老夫子講了一輩子仁義,反對了一輩子利,此刻和梁惠王才一見面,就聽見生平最討厭的這個"利"字,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當即來了段長篇大論:"大王啊,拜托,您別講這個'利'字好不好!講點仁義不是比什么都強嘛!您惦記著您的魏國的利,您底下的那些大夫們也惦記著他們家里的利,士人和庶人也惦記自己那點兒切身之利,一個國家要是上上下下都這樣追逐私利,那這個國家可大大的危險了啊!在萬乘之國里弒君作亂的都是那些千乘級的豪門貴族,在千乘之國里弒君作亂的都是那些百乘級的豪門貴族,您想想,這些豪門貴族的家業(yè)足有全國的十分之一那么多,實在是很不少了呀,可他們還是不滿足,還是要犯上作亂,您想想這是為什么呀,還不是因為他們都把'利'字放在'義'字的前頭,典型的見利忘義啊。您再想想,您聽說過有哪位仁者會不顧自己的父母嗎?您聽說過有哪位義人會怠慢自己的君主嗎?嘿嘿,沒有吧!所以啊,您只要多念叨點兒仁義就什么都有了,談利做什么呢?"
大家要注意,這一段是《孟子》全書的開篇第一節(jié),意義重大,講的是義利之辨,具有開宗明義之功。孟老夫子山東好漢式的個人風格在這里也表露無遺,梁惠王的第一句話就被孟子拿一套長篇大論給撅回去了,真不知道梁惠王當時是什么表情。
但是,請大家再仔細一點兒,看看孟子這段義正詞嚴的開場白有什么問題沒有?提示:老孟在使壞,在?;尅?br />
誰要是看第一遍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智商肯定在五百以上。
有誰發(fā)現(xiàn)了沒有,孟子其實是在偷換概念,梁惠王問的"利"和孟子回答的"利"雖然都是同一個"利"字,實質(zhì)卻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們體會梁惠王的語境,他關心的"利"是如何富國強兵之類的事情,如何擺脫霉運,如何使魏國走出低谷,如何走向繁榮富強,如何讓GDP的增長達到一個理想點,這才是梁惠王所關心的"利",而不是孟子答非所問的那種私利或者小利。所以呢,梁惠王的問題其實一點兒沒有什么可恥的地方。我們設想一下,比較切實一點兒的回答大概諸如:我們要搞改革開放才行啦,我們封建社會也并不排斥市場經(jīng)濟啦,我們要走一條具有魏國特色的封建主義道路啦,我們要對魏國貴族們開展保持先進性教育啦,然后再提出一二三四具體措施,比如在魏國的一些國有企業(yè)搞搞股份制改革試點什么的,再制訂幾個五年計劃出來,等等等等。我們知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強人輩出,有說五行的,有玩邏輯的,有講修身的,有論無為的,但歸根到底,真正幫助一個國家走向強國之路的全是那些有切實考慮、有具體方案、有量化指標的改革家。前面講到的商鞅就是這類人才當中最杰出的一個。
孟子有沒有改革的具體方案和量化指標,看到后面才知道,但是就這一刻來說,孟子可的的確確是在詭辯啊。這就是典型的詭辯,乍一聽上去慷慨激昂、合情合理、頭頭是道,聽者的心里雖然隱隱約約覺得不大對頭吧,可對這話還真不容易挑出毛病來。不過,梁惠王作為當事人,即便一時想不通這層,早晚也會明白,一旦明白了就肯定會對孟子不滿:好你個老孟啊,盡跟我玩虛的!都說我們河南人如何如何,看來這山東人也不都是實誠人?。?br />
老孟在玩虛的,這可不是我發(fā)現(xiàn)的,中國歷朝歷代這么多聰明人攻讀《孟子》,早有人發(fā)現(xiàn)了。就拿一個最權威的人物說話吧。大家知道,朱熹的《四書集注》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凡,是多少代讀書人的標準教科書。以朱熹的水平,早看出孟子?;屃?。但人家朱熹也是位了不起的圣人,厚道得很,不像我在這里說孟子是玩偷換概念的鬼把戲,一副刻薄相,他只是注釋說:"王所謂利,蓋富國強兵之類。"真是點到為止啊,既指出了問題,又給孟老夫子留足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