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2、孝道與河童

孟子他說 作者:熊逸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公曰:"將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踰前喪。君無見焉!"

  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喪踰前喪',是以不往見也。"

  曰:"何哉君所謂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

  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謂踰也,貧富不同也。"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這是"梁惠王"一章中的最后一節(jié)了,場景突然就轉(zhuǎn)換到了魯國。其實,這段魯國的經(jīng)歷是孟子周游列國的最后一程,這時他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在那個時代里已經(jīng)算是高壽了。他在這次魯國的經(jīng)歷中無奈地感嘆著天命--到底人老了,明白了再牛的人也不能和天斗,明白了老天爺沒站在自己這邊??蛇@是不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呢?誰知道。

  魯平公準備出門,車都備好了,寵臣臧倉突然過來請示:"您怎么和往常不一樣啊,這都要上車了我們還不知道您是要去哪兒呢。"

  魯平公說:"大驚小怪,我是去見孟子。"

  臧倉夸張地張大了嘴:"啊--?!您是什么身份,他小孟又是什么身份,竟然勞您大駕去拜訪他!您覺得他是個賢人嗎?嘿嘿,賢人的所作所為都會合乎禮義,可他小孟,我呸,他給他老媽辦喪事的規(guī)格居然超過了他以前給老爸辦喪事的規(guī)格,成何體統(tǒng)!成何體統(tǒng)!哼,這種人您還是不要見的好!"

  魯平公一聽:"嗯,不愧是我的寵臣啊,說的在理。聽你的,我不去了。"

  魯平公要去拜訪孟子,這本來大概是正在魯國做官的孟子的學生樂正子推薦的。樂正子正惦記著魯平公是不是已經(jīng)到了孟子那里了,可突然聽說他根本就沒去,嘿,這真是拿豆包不當干糧啊,樂正子找魯平公說理來了:"您怎么又不去了呢?"

  魯平公說:"有人告訴我了,說孟老師給老媽辦喪事的規(guī)格超過了他以前給他老爸辦的喪事,哼,成何體統(tǒng)!成何體統(tǒng)!"

  樂正子跟隨孟子,從碩士念到博士后,對導師的私生活了解得一清二楚,他馬上反問魯平公:"您說的'超過'是什么意思?是說我導師先前給他老爸辦喪事用士禮,后來給老媽用大夫禮?還是老爸喪事用三個鼎,老媽喪事用五個鼎?"

  --樂正子這番話在我們現(xiàn)代人聽起來就像聽天書一樣,但當時的魯國可是最講究這些禮呀、樂呀的東西。

  魯平公說:"我指的不是這些,我是說他棺槨和壽衣用的不合規(guī)矩。"

  --這件事前文沒提,看來魯平公還是詳細了解過一些情況的。

  樂正子說:"您說的這事倒確實是有,可那不是不合規(guī)矩,那是因為我導師前后的家境不一樣,窮的時候就只能簡單一些,后來有錢了就搞得好一些,這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對話記錄到此中斷,也不知道魯平公是怎么回答的,推想是沒詞了,但面子又下不來,所以還是不去見孟子,但他很有可能是把臧倉給賣出去了。

  樂正子回去了,見到導師,說:"我本來都和魯君說好了讓他來見您,他本來車都備好了,可是,他的一個寵臣叫臧倉的亂說話,把事給壞了。"

  孟子點了點頭,面容平和,說了兩句非常玄妙的話:"魯君要來,是因為你樂正子勸他來,他沒來,是因為臧倉勸他別來,其實他來與不來,非關人力,而屬天命。這是老天爺不讓我和魯君會面啊,臧倉那臭小子哪有這么大本事?"

  --說明一下:我對"行或使之,止或尼之"的理解和常見的一些版本不大一樣。我正為客異地,手頭資料很少(這時候真是很懷念家里的那些書?。?,就拿朱熹的解釋放過來給大家參考吧:"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止,必有人尼之者。"

  孟子這也算是無奈之言,其實他是不大信什么天命鬼神的,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被拿來做個說辭罷了。至于臧倉,也是個可憐人啊,辦了一件錯事,結果成了千古留名的小人。我有時在想,古代拿四書五經(jīng)當教科書的那些學生們當中,如果有誰姓臧,一定經(jīng)常被人拿來開玩笑,一口一個"臧氏之子"--你還沒轍,因為這是圣賢之言。

  這一節(jié)里,我覺得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孟子給雙親辦個喪事,如此私人的行為怎么會被上綱上線到這樣一個高度?

  --這就是禮制啊,我們所謂"禮儀之邦",這正是一個"禮儀"的典型體現(xiàn)。就孟子的思想來說,他講這個"孝"字還是有人情味兒的,但還是苛刻得可以,像"守孝三年"就是他極力主張的,這在后文當中會有細說。可中國人談"孝道",后來就發(fā)展到了《二十四孝》那種極端的地步,前面已經(jīng)講過郭巨的例子,簡直就是變態(tài)。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走極端的人自然會有,這本不足為奇,可怕的是,把極端的例子當成典型來推廣,以極端的例子作為標準來要求大眾。后世所謂"孝道"就是這樣一種東西。

  這些年還經(jīng)常有人呼吁什么尋找傳統(tǒng)、呼喚孝道之類的,用心雖好,卻不知我們傳統(tǒng)的孝道實在是可怕得很啊。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本來是一種自然的感情,在西方那些從無孝道之說的國家,做子女的也很少有因為缺乏孝道教育就打爹罵娘的吧?一種自然的感情被一大堆形式給框框住,出了這些框框就成了不孝,這就很容易在本來已經(jīng)泛濫成災的假仁假義之外再增加一個假孝。--極端的例子本來就沒幾個人學得來,社會還非要去鼓勵這些,導致的結果自然就是作偽成風。

  對孝道的批評自古有之,不過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確實屈指可數(shù),王充、孔融,這都是時代的大另類,還有過禪師認為母親之身是寄宿之處(相反,佛家也有宣揚親恩和孝道的經(jīng)文,佛學發(fā)展成佛教,在思想上是個開放系統(tǒng),時間越長,論調(diào)也就越多越雜,有出入是很正常的),在近代,胡適也為這個話題掀起過論戰(zhàn)。"父母于子女無恩論",口水大戰(zhàn),反對者眾。

  但是,我又要出來調(diào)和了,反對這種觀點的人通常都會犯一個邏輯錯誤,那就是:認為如果承認父母于子女無恩就意味著反對子女對父母盡孝。

  --其實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我就認為父母對子女無恩,但我是一個孝順孩子。為什么呢?無恩不等于無情?。∫患胰艘黄鹕钸@么多年,互相關照,感情親密,所以呢,用不著宣傳什么孝道,做孩子的自然就對父母有一份關心。當然,如果父母成天打罵子女,再怎么宣傳孝道,孩子也孝不起來。所以說,這本來都是最自然不過的感情,何必非要搞成那么可怕的孝道呢?

  再說"無恩",王充、孔融他們時代太早,所以見解還淺,胡適的說法也嫌不夠通透,倒是芥川龍之介有一篇叫做《河童》的小說,我覺得很能給人啟發(fā)。

  先簡單介紹一下,河童是日本傳說中的一種怪物,具體樣子我就不去描述它了,反正是夠古怪的。芥川龍之介的這篇小說是說有一個人類踏進了河童的世界,驚異地觀察著河童們是怎樣生活的。我摘引一小段關于河童生育的文字,這段里提到的"巴咯"是一個河童的名字:

  從我們?nèi)祟惪磥?,確實沒有比河童的生育更奇怪的了,不久以后.我曾到巴咯的小屋去參觀它老婆的分娩。河童分娩也跟我們?nèi)祟愐粯?,要請醫(yī)生和產(chǎn)婆幫忙。但是臨產(chǎn)的時候,作父親的就像打電話似的對著作母親的下身大聲問道:"你好好考慮一下愿意不愿意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再回答我。"巴咯也照例跪下來,反復這樣說。然后用放在桌上的消毒藥水漱漱口。他老婆肚子里的娃娃大概有些多心,就悄悄地回答說:"我不想生下來。首先光是把我父親的精神病遺傳下來就不得了。再說,我認為河童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惡。"

  巴咯聽罷,怪難為情地撓撓腦袋。在場的產(chǎn)婆馬上把一根粗玻璃管插入老婆的下身,注射了一種液體。老婆如釋重負般長嘆一聲。同時,原來挺大的肚子就像泄了氫氣的氣球似的癟下去了。原來挺大的肚子就像泄了氫氣的氣球似的癟下去了。

  --呵呵,很新奇是不是?不過它確實可以給人一些啟發(fā)。

  好吧,有恩無恩就算沒有定論好了,可是,復雜的儀式化的東西和極端到變態(tài)的表演我還是覺得讓它們永遠消失掉為好,我也寧愿相信家人之間是由愛來維系著,而不是什么施恩與報恩的關系。

  再說孟子,在魯國看過老天爺?shù)哪樕?,他便回到了老家鄒國,從此終于安定下來,和弟子們一起寫書去了(也有人說這書全是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寫的)。現(xiàn)在呢,"梁惠王"這章算是寫完了,他還有很多回憶,很多想法,都會在后面的六章里一一出現(xiàn)。在這一章的結束,讓我們回頭想想孟子的這一生啊,塞滿了一貨輪集裝箱的理想?yún)s連一斤都沒有推銷出去,這真很像一些大型國企,勤勤懇懇很多年,創(chuàng)造了很多很多的GDP,只可惜全是庫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