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七十六
禮部
祠祭清吏司
大祀一
一大祀
南郊順治元年定每歲冬日至大祀
天於
圜丘以
大明
夜明
星辰
云雨風雷從祀○十二年
諭禮部
郊祀大典朕自即位以來必誠必敬間遣官恭代亦必如禮致齋今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祀
天已於十九日遣官恭代但因駐蹕南苑致齋日期爾部未經(jīng)題明內(nèi)院諸臣亦未奏知偶失記憶忽然猛省不勝悚惕朕為
天之子昭事當?既有疎忽何敢自隱即選擇吉日祗申祭告爾部奏行欽此○十四年
諭
南郊祀
天禮宜嚴重其前祀五日朕親詣視牲祀前一日朕親宿齋宮如遣官恭代亦著詣壇齋宿視牲永著為令
欽此○又定修理
天壇
神版遣太常寺卿一人赴
神位前上香行一跪三叩禮恭奉
神版於
神庫內(nèi)修理告成之日仍恭奉
神版至原位奉安畢行一跪三叩禮退○康熙三年諭冬至四從壇分獻向來遣副都統(tǒng)侍郎不合應以都統(tǒng)尚書一品大臣分獻欽此○十二年奏準神樂觀內(nèi)大殿所懸匾額系太和殿三字應改為凝禧殿○五十八年
諭祭祀
天壇朕雖年邁必欲親詣於祭前陞壇瞻仰省視俎豆量力跪拜退處帷中竢恭代親王行禮畢然後回鑾將朕親詣之意於祝文內(nèi)序明欽此○雍正二年奏
準
天壇大祀
上帝位前金鑪一幄前門鑪二
配位前金鑪各一應於各鑪上設蓋祀時委太常寺官
各一人恭候
皇帝上香後即行安蓋所設鑪蓋行工部制造○五年諭
天壇內(nèi)有羣飲嬉游者應令禮部太常寺嚴行出示禁止仍不時令司官前往稽察如有此等之人即行嚴拏交部治罪欽此○八年
諭朕自御極以來每值
圜丘大祀必親詣行禮至誠至敬以展對越
上帝之悃忱今年冬至之日恭遇
皇考圣祖仁皇帝忌辰禮部太常寺引康熙三十九年及四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祭
祈谷壇恭遇
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恭代之例奏稱今年
郊祀之期應照此例遣官恭代朕為此五中展轉(zhuǎn)今年不親行
郊祀之禮於心甚為不安其如何得展朕心而又符合典則著大學士九卿敬謹妥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記稱君子之祭必身親涖之有不能親則使人攝可也周禮春官亦稱大祭祀若王不親則攝祀唐宋之制大祀與國忌同日者樂備而不作然議者謂饗神不可無樂未若攝祀之當乎禮也應仍遣官恭代以展明禋○乾隆七年奏準
郊祀典禮最鉅是以歷代制度車輦儀仗備列尊崇所以肅明禋而重禮制也周禮祀天用玉輅晉宋以後并皆遵循無異唐宋參用大輦或乘輦自齋宮赴
壇或祀畢御輦還宮雖儀節(jié)間有不同皆乘輦輅親祀
南郊前期詣
齋宮請
御玉輦為宜○又議準冬至前一日
躬詣
南郊齋宿鑾儀衛(wèi)使率屬陳大駕鹵簿於
午門外奉輦官進玉輦於
太和門階下祗候已刻太常寺堂官恭請
皇帝乘禮輿出
太和門降輿陞輦鑾儀衛(wèi)使跪奏請發(fā)鑾駕
駕發(fā)警蹕
午門鳴鐘鼓翊衛(wèi)諸臣照例於應乘馬處乘馬左右傍輦從行至
南郊
駕由
昭亨門左門入至鋪椶薦處降輦贊引官二人導入
內(nèi)壝左門詣
圜丘視
壇位分獻官分詣
神庫視籩豆
神廚視牲牢畢贊引官二人導
駕至降輦處陞輦詣
齋宮從祀王公百官蟒袍補服按左右翼立齋宮外候
皇帝降輦陞禮輿入乃退各歸齋所是夜嚴更宿衛(wèi)
警蹕環(huán)巡次日太常寺堂官按時請
駕乘禮輿出
齋宮陞輦至鋪椶薦處降輦?cè)敫箩⒋胃r安奉
神位畢
皇帝具禮服出幄次贊引官二人恭導詣
壇行禮祀禮既成
皇帝入幄次更衣畢出
昭亨左門外陞輦至
太和門鑾儀使奏請降輦陞禮輿還宮○又奏準大祀
圜丘
祈谷
方澤供設鑪鐙籩豆均於
駕未至前陳設惟進俎竢典儀官於獻玉帛之後唱進俎庖人始於壇下舁進香鑪鐙幾亦須移於兩旁竢沃湯畢始安復原位倉卒間豈能必其端正且進俎九十余人環(huán)繞壇上未免進退不齊似非敬謹之意嗣後大祀
圜丘
祈谷
方澤所進之俎亦如籩豆豫先陳設其獻玉帛後典儀官唱進俎止須執(zhí)湯壺官進前沃俎贊引官恭導
皇帝詣
神位前拱舉進俎毋庸庖人臨時舁進其香鑪鐙幾亦
省移請之煩○又奏準向例大祀
天
地
祈谷如
皇帝親詣行禮迎神樂作
皇帝詣各
神位前上香復位後東西兩門鑪司香官始行點香安
鑪蓋嗣後請照各
壇
廟於請
神位時兩門鑪豫為點香薰壇其安設鑪蓋請照時饗太廟例點香畢隨安鑪蓋○又
諭禮部奏稱冬至前一日視祝版常例御補服今恭遇
皇太后圣誕值穿吉服日期視祝版詣齋宮皆應御龍袍袞服等語朕思乘輦前往齋宮鹵簿全設大禮所關(guān)自應御龍袍袞服嗣後若遇豫日應詣齋宮齋宿之祭其視祝版詣齋宮皆應御龍袍袞服隨從人等皆穿吉服永著為例欽此○十二年奏準
皇帝御
齋宮日詣
皇穹宇
皇乾殿
皇只室內(nèi)上香次詣
壇視
壇位又次
閲籩豆畢詣
齋宮○十三年
諭向來
郊壇大祀凡遇遣官恭代之日大學士等均不齋戒陪祀蓋因會典開載定例有武官公以下輕車都尉以上文官尚書以下員外郎品級以上之語是以親王及內(nèi)大臣大學士等咸不陪祀朕思王等天潢近派原與臣僚不同自當隨駕前往內(nèi)大臣等職司環(huán)衛(wèi)若專顧陪祀則禁直必至曠誤惟親行扈從亦為合宜若大學士乃政府之臣為百僚表率尤當敬謹齋宿以為衆(zhòng)倡何以轉(zhuǎn)不陪祀揆厥由來蓋緣明代大學士僅列五品在尚書以下文官以尚書為冠則大學士等已在其中至我朝雍正年間大學士既定為一品在尚書之上則所稱尚書以下應改為大學士以下嗣後一切祭祀大學士等均令齋戒陪祀將此載入會典欽此○十四年
諭朕於
兩郊大祀先御齋宮以齊一思慮記曰齋者耳不聽樂孔子曰三日齋一日用之猶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言不敢散其志也今齋宮宵漏下鳴畫角嚴鼓以為節(jié)雖異於宮懸合奏而吹角鼓鼙軍中之容豈所謂專致其精明者與此蓋相沿前明弊典未更後此嚴更鼓角不當用之齋次大學士其會同該部定議以聞欽此遵
旨議準齋戒以交神明防外聲之感乃以肅內(nèi)心之敬鼓本樂器而用兼施於軍角為軍樂而後遂設於鹵簿齋壇之夕嚴更鼓吹畫角其義誠無所取請嗣後
齋宮吹角嚴鼓悉行停止以昭肅穆○又議準
兩郊壇宇歲修向有著令而金碧采章或日久不鮮階級甎甓間有損闕堊赤間有漫漶均應敬謹修理俾可經(jīng)閲久遠其
壇內(nèi)供器用物亦遵定制增飾見新再興工前期應恭
請
神版於別殿安奉
天壇大饗殿地處尊嚴應於繕修
皇穹宇時恭請
皇天上帝神版
列圣神牌於殿內(nèi)安奉兩廡安設
從壇神位竢工竣還御後乃節(jié)修
皇乾殿○又
諭
圜丘張幄次及陳器品處過窄既議鼎新可將
圜丘三成臺面仍九五之數(shù)量加展寛則職事者得以從容進退益昭誠敬爾等詳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
圜丘舊制照明官司尺一成徑廣五丈零九寸當九五之數(shù)稍涉牽合而三成用十二丈則於奇義無取今擬照律呂正義所載古尺制度一成面徑九丈為一九二成面徑十五丈為三五三成面徑二十一丈為三七則天數(shù)一三五七九於此而全合三成徑數(shù)共四十五丈脗合九五之義幄次亦可加展廣深陳設器物職事人員咸得從容進退以昭誠敬其
壇面甎塊原制上成圓面九重二成七重三成五重未
免參差今
壇面既加展寛應請均用九重遞加環(huán)砌一成自一九遞至九九二成自九十至一百六十二三成自一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體制庶為整齊計每塊長三尺六寸有奇上廣三尺五寸有奇下廣一尺勢難用甎應取用艾葉青色石庶質(zhì)性堅良可以經(jīng)久至每成四陛之外闌版圍繞每成四面一成每面十八扇二成每面二十有七三成每面四十有五總計三百六十扇亦與周天度數(shù)相符以上三成臺面并闌板長闊高厚階級廣深均按古尺略加增減悉與九數(shù)相合以上應乾元之法象○十五年奏準
圜丘展寛幄次應請更新
皇穹宇
皇乾殿內(nèi)供奉
神龕內(nèi)外帷幔并供奉各案外帷均應用青色織金龍
段以符體制
圜丘壇面既改用青石其張設幄次所需柱木應即於壇面鑿眼安設無事更用拴絆石鼓致礙進退趨蹌其
皇穹宇臺面前檐砌墁舊制雜用石與琉璃并請照圜丘壇制均用青白石鋪墁以昭畫一○又奏準圜丘內(nèi)外壝墻
皇穹宇門樓圍垣向覆緑瓦均請改用青色琉璃以符
體制又
皇穹宇扇面墻垣上截舊飾青灰并改用青色琉璃砌
墁○又奏準
天壇內(nèi)供奉
神龕寶座一切器用涂飾丹漆并蓋袱等物布帛色雜用青黃均請照制禮從類辨色從方之義將
天壇陳設器物色皆用青○又奏準
郊壇陪祀官行禮雖有定位但皆臨時設立版位恐就
列不免參差難以整肅請仿
殿陛朝儀於行禮處安設品級拜石按班就次庶免隕越其內(nèi)壝門內(nèi)東西陳設樂器亦於地面立石俾方位昭然○又奏準
天壇興工應先於
祈谷壇經(jīng)始竢繕修完竣乃節(jié)修
皇穹宇
圜丘○又奏準
圜丘
祈谷壇
方澤臺階上下陳設銅鼎成式不一體制亦粗應將舊鼎各按方圓改鑄又舟以承尊各壇所設尊案體制不齊請
三壇正位設案一可受一尊
東配位共設一案可受三尊
西配位共設一案可受二尊以昭畫一○十七年奏準
修理
圜丘
皇穹宇擇吉興工前期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屆期詣
皇穹宇以奉請
神位祗告
皇天上帝
列圣
從壇神位禮部尚書率太常官恭奉各
神版至
祈年殿敬謹安設興工之日各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儀均與
祈谷壇禮同○十八年奏凖
南郊工竣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擇吉恭請
神位還御前期一日遵照原議遣官祗告
天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至日恭詣
祈年殿奉請
神位還御太常寺鑾儀衛(wèi)官率校尉設龍亭於
祈年殿前禮部尚書詣
殿內(nèi)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畢太常官詣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恭請
神版安奉各龍亭內(nèi)跪叩如初舁亭依次行出
祈年門進
成貞門至
皇穹宇恭奉
上帝神版
配位
從位神牌奉安
皇穹宇上香行禮如前
一孟春
祈谷順治元年定每歲正月上辛日祀
上帝於
南郊為民祈谷○十四年題準順治十五年正月初四
日上辛
祈谷之期前三日齋戒正值元旦改期於十四日次辛
行禮○十七年
諭帝王奉
天子民禮隆禋祀饗
帝大典所關(guān)尤重必儀物克備乃足昭對越之誠向來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禮
祈谷未經(jīng)舉行雖祀典原有差等而同為祀
上帝典禮不宜有異嗣後
祈谷皆行燔柴欽此○康熙二十八年
諭祈谷祝文每年皆用定式既為民祈求宜直抒情事去歲直隸亢旱已經(jīng)蠲免振濟但三冬雨雪甚少朕心仍切焦勞此祝文該衙門將朕肫懇恤民之意切實撰擬進覽欽此○三十七年
諭大祀
圜丘樂舞生班次與王等行禮之處相遠觀瞻甚屬整齊惟
祈谷壇陪祀王等向來序立於樂舞之前樂舞生或因地狹而動不合禮應將樂舞生移列於前王等在後行禮爾等詳看議奏欽此遵
旨議準量看
祈谷壇地面自
大饗殿門檻南至臺階縱六丈五尺原設樂舞位去石階一丈今移列於前去石階二丈其余二丈為諸王行禮之地樂舞生去殿門三丈有奇前引大臣序立於檐下左右與奏樂處相去一丈余庶觀瞻整肅而佾舞位次亦不致以地狹越禮○五十四年
諭據(jù)太常寺奏春祭
祈谷壇於初十日上辛致祭但次年正月初十日雖系上辛尚未立春從前亦有於次辛下辛致祭之時大學士會同太常寺議奏欽此遵
旨議準於正月三十日下辛行禮○雍正七年
諭定例正月上辛日祈谷於
上帝若上辛在正月初五以前則於次辛行祈谷之禮雍正三年五年均以次辛祈谷由舊章也但思元旦朝賀者朕躬之禮儀上辛祈谷者祀
天之大典明年正月初二日上辛禮部題請於十二日中辛行祈谷禮朕思若以正月而論則十二日為中辛若以立春後而論則十二日為下辛矣因元旦朝賀筵燕而展祈谷之期朕心深有未安著定於初二日上辛行禮先期照例敬謹齋戒停止朝賀筵燕嗣後若元旦逢上辛之期則於次辛祈谷如在初五以前或值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忌辰著該部兩奏請旨欽此○九年奏準
正月十七日
祈谷行禮時朝服仍用緣貂朝服○十二年
諭前據(jù)太常寺奏請於雍正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恭祀祈谷壇今據(jù)順天府尹奏於雍正十三年正月十二日進春朕思祈谷乃新春典禮似不應在立春以前著該部會同太常寺悉心定議具奏欽此遵
旨議準孟春
祈谷國家大典謹按禮經(jīng)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迎春於
東郊嗣乃祈谷於
上帝是祈谷之禮原應在立春之後所以順時令而召農(nóng)祥也雍正十三年祈谷應照康熙五十四年改期下辛祈谷之例擇於正月二十日致祭并請嗣後每年
祈谷均在立春後上辛日舉行永著為例○乾隆元年
奏準正月上辛恭祀
上帝為民祈谷其三獻仍令進爵官跪進於
皇帝恭候
親獻○三年題準乾隆四年正月初四日乃上辛
祈谷之期前三日齋戒時值元旦仍遵照次辛祈谷之例改期於十四日行祈谷禮○十四年議準
祈谷壇有當修整者應及時鳩工敬謹辦理其
壇內(nèi)器用亦依定制增飾見新再興工前期應恭請神位於別殿安奉繕修
皇乾殿殿內(nèi)所奉
上帝神版
列圣神位應恭請於
大饗殿內(nèi)安奉竢工竣還
御後乃節(jié)修
大饗殿○十五年題準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日立春初三日上辛系在立春以前改期於十三日次辛行祈谷禮○又奏準
皇乾殿內(nèi)供奉
神龕內(nèi)外幃幔及供案帷均照式改用天青色織金龍
段制與
皇穹宇同○又奏準
祈谷壇
大饗殿外三成臺面屢經(jīng)修補甎色不一應請改用金甎墁砌既堪經(jīng)久於體制亦為宜稱○又奏準
皇乾殿正位供案較
配位供案高一尺高低甚屬懸殊擬照
地壇僅高一寸之制將
祈谷壇
配位供案加高九寸○又奏準
皇乾殿門圍垣舊系緑色請亦改為青色琉璃以符體
制○又奏準
祈谷壇內(nèi)一切陳設器用均照
圜丘色用青○又奏準修整
祈谷壇擇吉自
皇乾殿興工前期各遣官一人祗告
天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興工日祭
后土
司工之神恭請
皇乾殿神版奉安
大饗殿遣官詣
皇乾殿祗告
皇天上帝
列圣配位祀畢禮部尚書詣
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太常官恭奉各
神版敬謹安設於龍亭行一跪三叩禮校尉舁亭太常
官十人前引由中門出至
大饗殿前以次排列太常官詣龍亭前一跪三叩恭奉神版奉安
大饗殿內(nèi)禮部尚書詣
神位前上香行禮如前祗告事宜由內(nèi)務府太常寺奏辦祝文由翰林院撰擬○十六年覆準
祈谷壇匾額舊書
大饗殿字殿與門名相同按大饗之名禮經(jīng)皆指季秋報祀而言與孟春祈谷稍異應請別薦嘉名以昭盛典奉
旨改
大饗殿為
祈年殿
大饗門為
祈年門○又奏準
祈年殿舊制系三覆檐上覆青瓦中覆黃瓦下覆緑瓦
三色互異請將
殿上琉璃覆瓦改用一色純青其大門及兩廡均用青
色○又奏準
皇乾殿興工將次告竣擇吉迎吻吻上應照例用裹金銀花二對紅段二方龍旗御仗各一對和聲署作樂前引禮部工部內(nèi)務府大常寺官均迎接由
祈年門進照例遣官致祭
琉璃窰并
祈年門之神其承祭官暨禮部工部內(nèi)務府太常寺堂官并在工執(zhí)事各官均照例簪花披紅行禮其安吻插劍合龍門懸匾額照例遣官祭
司工之神祭文由翰林院撰擬承祭官由太常寺奏遣龍旗御仗裹金銀花等項由工部制造段絹等物由戶部移取○又奏準
皇乾殿工竣恭奉
神位還御遣官祗告禮部尚書率太常官恭奉
神版還御儀與繕修
皇乾殿先期奉請禮同
一
雩祀順治十四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以亢旱
躬詣
圜丘祈雨前期致齋三日王以下陪祀各官皆致齋三日官民人等咸衣淺淡色服禁屠宰至期太常寺豫設酒果脯醢薦熟牛一
世祖章皇帝素服行步禱禮不設鹵簿不除道不奏樂
不設
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遣官致祭
方澤
社稷
神只壇未還
宮大雨○次三日告謝
圜丘
方澤
社稷
神只各遣官一人行禮○十七年五月
世祖章皇帝以亢旱祈禱不除道不設鹵簿先期步至天壇即於
壇內(nèi)齋宿三日至期子時祀於
上帝與十四年同○康熙十年四月
圣祖仁皇帝以亢陽不雨
躬詣
天壇禱祀前期致齋三日王以下陪祀各官咸齋戒前
期一日
御素服詣
壇致祭繼以雨足告謝各
壇均與順治十四年同○二十六年
諭京師為天下根本之地乃幾月不雨朕甚憂之欲躬行祈禱大小臣工宜盡誠齋戒毋循故事欽此祀日
圣祖仁皇帝雨冠素服不設鹵簿大駕乘馬詣
天壇自壇西門下馬步至
圜丘致祭與十年同祭畢仍步出壇西門
回鑾時大雨立降○二十八年以天時亢旱
命九卿詹事科道步禱於
天神
地只
太歲三壇并遣官致祭
圜丘
方澤
社稷以祈甘雨不設配位不奏樂不奠玉諸王以下滿漢文武各官以上至民間咸素服致齋三日三十二年三月因陜西屢遭荒旱
命皇子往祭
西岳華山之神祈禱雨澤○四月
諭本月初六日致祭華山是日著禁止屠宰欽此○雍
正十年
諭天時亢旱著禮部太常寺虔誠祈禱照例禁止屠宰不理刑名欽此遵
旨於顯佑宮等五廟祈禱未應又
諭著九卿等虔誠祈禱欽此遵
旨議準恭請遣官致祭
天神壇
地只壇
太歲殿并望祭
四海之神○乾隆七年議準每歲已月?lián)袢招谐v?/p>
禮祀
皇天上帝於
圜丘奉
列圣配饗
四從壇從祀前期奏請
皇帝親詣行禮或遣親王行事
常雩既舉如未得雨先祈
天神
地只
太歲次祈
社稷遣官各一人皆七日一祭告各官咸齋戒陪祀
如仍不雨還從
神只等壇祈禱如初旱甚乃
大雩
皇帝躬禱
皇天上帝於
圜丘不設鹵簿不除道不作樂不設
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三獻樂止用舞童十六人衣
元衣為八列各執(zhí)羽翳歌
御制云漢詩八章余儀與
常雩同祭後雨足則報祀或已齋未祈暨曾經(jīng)祈禱者
皆報祀再
社稷
宗廟
太歲壇舊有樂章惟
神只壇向無樂章應交與律呂正義館撰定其僧道建壇祈雨實非古制應請停止設壇止令僧道官督率僧道在
顯佑宮等五廟虔誠祈禱禮部分遣司官察看并禁止屠宰不理刑名○八年六月
諭近日京師天氣炎蒸雖有雨澤并未沾足若再數(shù)日不雨恐禾苗有損且人民病暍者多朕心深為憂惕著禮部即速虔誠祈禱欽此遵
旨擇日致祭
天神
地只
太歲等壇遣王大臣各一人行禮又
諭此次祈禱雨澤前期一日暨祭期共二日齋戒禁止屠宰得雨即不必祈禱若不雨應祈禱
社稷壇前期三日暨祭期共四日齋戒禁止屠宰欽
此○是月祈禱
天神
地只
太歲三壇即得雨沾足照例奏請報祀前期齋戒奉旨此申報致祭不必禁止屠宰欽此○九年
諭京師及附近府屬如天津河間等處自冬徂春兩雪稀少今清明已屆農(nóng)事方殷朕心深為憂惕宮中默禱已非一日矣此時雖未至雩祭之期亦當敬謹祈求以祈膏澤早降著禮部順天府虔誠祈禱速議舉行欽此遵
旨議準於
關(guān)帝廟
城隍廟設壇擇日同順天府官率僧道各十二人先一日薰壇祈禱五日王以下各官咸致齋不理刑名照常辦事民間禁止屠宰九卿輪赴虔禱并於
黑龍?zhí)厄\祭禱五日不雨復薰壇祈五日又致祭
凝和廟云神
時應宮龍神
宣仁廟風神
昭顯廟雷神虔誠祭禱五日仍不雨齋祈如初復分祭
黑龍?zhí)段逅糜陝t用牲報謝如不雨遇行
常雩禮停祈
關(guān)帝廟
城隍廟即分禱於
神只等壇○又
諭京師自春徂夏雨澤愆期風霾時行朕心憂惕親制祭文遣官虔禱於
宣仁廟著禮部太常寺遵照典禮即於初八日敬謹舉行欽此○又
諭
雩祭之典所以為百谷祈膏雨也從前大臣等定議禮
儀悉照
圜丘之制朕思目下畿輔雨澤愆期此次舉行
雩祭正望恩迫切之時非每夏常雩可比其先期前詣齋宮及祭畢回鑾朕皆御常服不乘輦不設鹵簿不作樂以示虔誠祈禱為民請命之意欽此太常寺奏請
皇帝躬閲祝版玉帛香應否仍龍袍袞服祭日應否
仍御禮服
駕詣
圜丘祭畢回
鑾不陪祀王公百官赴
午門前迎送應否照常朝服奉
旨恭視
上帝祝版玉帛不敢御常服自應仍御袞服午門前迎送王公各官均服常服欽此○是年常雩日
皇帝由齋宮步至
圜丘行禮
回鑾徹樂仍照七年原議遣官祈禱於
神只各壇甘霖疊沛乃遣官報祀并於常雩以前曾經(jīng)祈禱之各廟均報祀如常儀○十年奏準祈禱雨澤自四月二十一日至五月初十日祭告各
壇適值夏至大祭在邇應竢大祭
方澤後再行祈禱報祀○又奏準祈雨儀前期
皇帝詣齋宮不設大駕鹵簿不作樂祀日
皇帝雨冠素服陪祀王公大小官員亦用雨冠素服
其
午門前迎送各官咸常服○二十四年六月
諭朕躬祭
方澤值祈雨之時竭誠吁懇未獲甘霖夏至已踰廹不
可待後日即進宮徹膳?齋思過待
命十一日敬舉
大雩之禮以祈
天佑一切禮儀該部速議以聞欽此遵
旨議準
大雩祀
昊天上帝於
圜丘不設
列祖配位仍設
四從神位於第二成東西向祀前一日
皇帝御常服詣
太和殿視祝版執(zhí)事官咸常服已刻
皇帝詣壇齋宿常服乘騎出宮不乘輦不設鹵簿不陳樂前引後扈大臣侍衛(wèi)咸常服導從
午門鳴鐘不陪祀王公百官常服跪送
駕至
南郊由壇西門入至
昭亨門外降騎步行入
壇恭視
壇位上香行禮如儀祀日
皇帝雨冠素服步禱於
壇扈從官暨陪祀執(zhí)事各官咸雨冠素服不燔柴不進俎不飲福受胙余樂章樂舞及玉帛器數(shù)悉與常雩同
皇帝行三獻禮畢復位北向立司樂協(xié)律郎引舞童十有六人衣元衣執(zhí)羽翳進至第一成壇上為八列贊引官奏跪
皇帝跪羣臣皆跪舞童乃舞皇舞按節(jié)歌
御制云漢詩八章歌畢退贊引官奏拜興
皇帝率羣臣行三拜禮興乃徹饌送
帝神望燎并如常雩儀禮成
皇帝還宮
午門鳴鐘不陪祀王公百官常服跪迎如初儀是日遣官一人告祭
方澤次日油云四布甘雨普降四郊沾足卜吉分遣官
報祀
圜丘
方澤
社稷一如大祀儀
大祀二
一大祭
北郊順治元年定每歲夏日至大祭
地於
方澤以
五岳
五鎭
四海
四瀆從祭○八年尊封
肇祖原皇帝
興祖直皇帝永陵山為啟運山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陵山為積慶山
太祖高皇帝福陵山為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昭陵山為隆業(yè)山從祭
方澤附
五岳
五鎭之次○又定凡
親祭
方澤飲福受胙如
圜丘禮○十六年奉移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陵祔
興京啟運山停積慶山從祀○康熙二年尊封
世祖章皇帝孝陵山為昌瑞山從祭
方澤祔
三陵山之次○雍正五年奏準大祭
方澤
皇地只
配位前金鑪應各增鑪蓋交與工部敬謹制造○乾隆
元年尊封
世宗憲皇帝泰陵山為永寧山從祭
方澤祔
四陵山之次○七年議準修理
方澤齋宮每夏至大祭先期一日詣壇齋宿 【詳見南郊】
八年
諭嗣後朕大祭
地於
方澤既豫宿齋宮其壇北門外幄次不必張設欽此
九年
諭夏至祭
方澤朕先期一日詣壇齋宿但彼處樹木新植尚未成陰天氣炎熱扈從人多不免有病暍者今歲炎熱甚於舊歲此次不必前詣壇內(nèi)齋宿仍於宮內(nèi)齋宮住宿嗣後遇親祭之年該衙門兩請候旨竢樹木成陰後仍照例齋宿壇內(nèi)此次前往致祭正當祈雨之時不乘輦不設鹵簿著即傳諭各該衙門知之欽此○十一年
諭今歲夏至致祭
地壇齋宮樹木漸次成陰扈從人等已有憇息之所況逢時雨之後天氣清涼朕仍照原議前往
壇內(nèi)齋宮住宿欽此○十三年
諭朕覽吏部等衙門所奏致祭
地壇陪祀之文武大臣官員其中不到者甚多嗣後凡遇一應朝祀大典應行齊集之處如有仍蹈前轍者朕斷不為之姑容至稽察齋戒之大臣尤宜敬謹從事豈有轉(zhuǎn)不陪祀之理此後宜一例齋戒欽此○十四年
諭稽古明禋肇祀
郊壇各以其色
地壇方色尚黃今
皇只室乃用緑瓦蓋仍前明舊制未及致詳朕思南郊大饗殿在勝國時合祀
天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陽玉葉次黃次緑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壇用緑於義無取其議更之至
兩郊壇宇雖歲加涂塈而經(jīng)閲久遠應勅所司省視所當修整者敬謹從事大學士會同各該衙門詳考典章具議以聞欽此遵
旨議準
北郊
皇只室蓋用緑瓦系沿明舊制應依方色改易黃瓦以
符坤德黃中之義
壇宇有當修整者咸交與工部敬謹辦理俾可經(jīng)閲久
遠其
壇內(nèi)需用器物亦遵定制增飾見新再興工前期各殿
宇
神位理宜恭請於別殿暫時安奉
地壇內(nèi)向無別殿應於繕修
皇只室前期將舊有供奉祝版及籩豆房五間重加修
飾敬制平臺六座安奉
皇地只神版於中
列圣神牌於左右東西兩旁敬制平臺各一座安奉從壇神牌竢工竣之日恭請還御○十五年奏準
方澤二成臺面琉璃惟中含六六陰數(shù)其余皆系湊合
於義無取請照
圜丘壇制鋪石就壇面鑿眼以備安設幄次其石數(shù)一成正中仍照舊制用三十有六八方均以八八積成縱橫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一成八方八八之數(shù)半徑各八路庶與偶數(shù)相應而甎式勻稱益堪永久○又奏準
方澤壇舊制
正位幄次縱文六尺五寸廣丈二尺
配位幄次縱丈五尺廣丈一尺較
圜丘幄次為大而
方澤
正位牲俎設幄內(nèi)
配位牲俎半在幄內(nèi)半在幄外體制不免參差職事趨蹌亦覺太狹應將縱廣尺寸均改為丈二尺照
圜丘壇制皆於幄次外設牲俎以昭畫一○又奏準地壇
皇只室緑瓦已遵
旨改用黃瓦所有內(nèi)外壝墻及各門向覆緑瓦請一
色改用黃琉璃○又奏準
南郊
正位
配位神龕內(nèi)外設幄幔三層
北郊
正位
配位神龕僅設一帷體制未能畫一請照
南郊龕式增設又舊制龕案帷色均用金黃今請改用
明黃○又奏準
北郊陳設一應器用均從方色用明黃○又奏準南郊設請
神位龍亭十
祈谷壇設請
神位龍亭六以備祭祀時迎送之用惟
北郊系職事官奉請不設亭應增造請
神位鳳亭十座以昭畫一○十六年奏準修理
北郊
皇只室擇吉興工前期遣官告祭
天
地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屆期詣
皇只室以奉請
神位祗告
皇地只
列圣
從壇神位禮部尚書率太常官恭奉各
神版至暫奉
神位所敬謹安設於新制平臺上興工之日各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儀均與修
祈谷壇禮同○十七年奏準
北郊工竣除祗告
天
地
宗
社請竢
南郊工竣日舉行至擇吉恭請
神位還御
皇只室應遣官詣暫奉
神位所祗告
皇地只
列圣
從壇神位禮部尚書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版還御奉安畢行一跪三叩禮并於是日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均與興工禮同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