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

雍正湖廣通志 作者:邁柱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湖廣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湖廣通志卷四

沿革志

長沙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周以前本楚地成王封楚熊繹其後為楚國之南境六國時為楚巫中秦取巫中為黔中郡分黔中為長沙郡漢為長沙國東漢復為長沙郡屬荊州三國吳蜀分荊州長沙郡屬吳晉永嘉初析荊州十郡置湘州長沙郡城為治焉後湘州徙治稍北而郡仍漢舊宋南齊梁陳并因之隋改置潭州總管府大業(yè)初府復改為長沙郡唐為潭州長沙郡隸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為長沙府建國宋復為潭州長沙郡置武安軍於此隸荊湖南路元改潭州路天歷初改天臨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明洪武初為潭州府五年改長沙府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州一縣十一

附考按詩商頌奮伐荊楚毛傳以為荊州之楚國史記亦云楚蠻之地是楚地不始於周之封國又今長沙之地號曰熊湘史記五帝紀南至於江登熊湘二山名也俗乃謂楚鬻熊始封於此楚自周成王以封熊繹非鬻熊又楚始封在秭歸之 丹陽城非長沙杜佑又云古三苖國三苖左洞庭右彭蠡非其地也

史記天官書軫旁小星曰長沙舊志云郡地上與相應故名杜佑又云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水經(jīng)注云臨湘縣故城秦立長沙郡漢高帝五年封吳芮為長沙王城即芮筑也永嘉元年分荊州湘中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內(nèi)是臨湘為長沙郡治又為湘州刺史治明矣又云湘州北對長沙郡郡在水東州城南舊治在城中後乃移此又云城西北有故市北對臨湘縣之新治是湘州臨湘并移新治而長沙郡自治臨湘故城又明也水經(jīng)注又云湘水左逕麓山東右逕臨湘故城西今之府城臨湘故城是也

舊志長沙郡劉宋復為長沙國此因宋志長沙內(nèi)史之稱不知內(nèi)史官所出遂有此誤漢景帝分置左右內(nèi)史武帝改為京兆尹左馮翊晉世改太守為內(nèi)史劉宋內(nèi)史太守分置諸郡湘州領郡十首長沙宋志甚明

長沙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長沙郡

漢   荊州  長沙國 臨湘 羅 攸 益陽

茶陵 湘南

東漢  荊州  長沙郡 臨湘 茶陵 攸 羅

湘南 益陽 醴陵

三國【吳】  荊州  長沙郡

晉   荊州  長沙郡 臨湘 攸 醴陵 瀏陽

湘州      建寧 羅

宋   湘州  長沙郡 臨湘 醴陵 瀏陽 羅

攸 建寜

南齊  湘州  長沙郡  臨湘 羅 湘隂 醴陵

瀏陽 建寜

梁   湘州  長沙郡

陳   湘州  長沙郡

隋   潭州總管府

長沙郡  長沙 衡山 益陽

唐   江南西道 潭州長沙郡 長沙 湘潭 湘郷 益陽

醴陵 瀏陽

五代【楚】       長沙府

宋    荊湖南路 潭州長沙府【置武安軍】 長沙 衡山 安化 醴陵

攸 湘鄉(xiāng) 湘潭 益陽

瀏陽 湘隂 寜鄉(xiāng) 善化

元    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潭州路  長沙 善化 衡山 寜郷

天臨路  安化 【以上縣五】 醴陵 瀏陽

茶陵州  攸 湘鄉(xiāng) 湘潭 益陽

湘隂 【以上州七】

明    湖廣布政使司  長沙府  長沙 善化 湘潭 湘隂

瀏陽 湘鄉(xiāng) 寜鄉(xiāng) 醴陵

益陽 攸 安化 【以上縣十一】茶陵【州一】

皇清   湖廣布政使司  長沙府

湖廣湖南布政使司 長沙府  長沙 善化 湘潭 湘隂

湘鄉(xiāng) 醴陵 攸 益陽

瀏陽 寜鄉(xiāng) 安化 【以上縣十一】

茶陵【州一】

長沙府屬州縣沿革

長沙縣【附郭】

荊【青陽之地】秦【立長沙郡】漢【臨湘縣為長沙國都】東漢【為長沙郡治】三國吳【因之】晉【永嘉元年置湘州治臨湘後置臨湘縣新治而郡治為臨湘故城】宋 南齊 梁陳【并因之】隋【平陳更名長沙縣仍為長沙郡治】唐【為潭州長沙郡治】宋【因之開寶】

【中省長豐縣入焉】元【置天臨路】明【置長沙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編戶十二里

附考按史記秦本紀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長沙還舟青陽蘇林曰青陽長沙縣是也林為三國魏人而隋始改臨湘為長沙縣當是以郡名系縣也

隋書地理志長沙縣舊曰臨湘置長沙郡平陳郡廢縣改名焉按臨湘縣載在漢書隋平陳在文帝開皇九年縣改長沙始此煬帝大業(yè)初廢潭州總管府復長沙郡郡與縣同名始此

善化縣【附郭】

宋【哲宗元符元年以長沙縣五鄉(xiāng)湘潭縣兩鄉(xiāng)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長沙縣十三年復為善化縣附長沙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五廂

湘潭縣

漢【湘南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置衡陽郡治湘南分湘南置湘西縣】晉【因之】宋【徙衡陽郡治湘西】南齊【因之】隋【為湘潭縣廢茶陵攸水隂山建寜四縣入焉屬衡山郡】唐【屬潭州長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附考按水經(jīng)云漣水東北過湘南縣南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注云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湘西縣界於臨湘縣為西南者矣此臨湘縣者所謂長沙郡城西北故市北對臨湘縣新治者也漢立長沙郡者臨湘縣故城也湘西於臨湘縣為西南而湘南又在湘西之西南今湘潭正在府治之西南而當時所謂臨湘縣者更當在今府城之北則所云於臨湘縣為西南者實為今湘潭縣地是湘西非湘南矣

湘隂縣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分漢長沙之羅益陽晉衡陽郡之湘西立隸湘東郡】南齊【改隸長沙郡】梁【置岳陽郡及羅州】陳【廢州】隋【廢郡及湘隂入岳陽縣置玉州?改岳陽為湘隂廢玉山入焉】唐【省羅縣入焉隸岳州巴陵郡】宋【又自鼎州隸岳州?隸潭州】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四廂

湘鄉(xiāng)縣

漢【置屬零陵郡】東漢【因之】三國吳 晉 宋 南齊【并屬衡陽郡】隋【省入衡山縣】唐【復析衡山置湘鄉(xiāng)屬潭州長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六里三廂

醴陵縣

東漢【置屬長沙郡】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省入長沙縣】唐【武德四年析長沙置醴陵屬潭州長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一廂

附考按水經(jīng)湘水又北過澧陵縣西澧字從水不從酉書禹貢導江東至于澧鄭氏云經(jīng)言至者或山或澤也明傅寅曰澧宜山澤之名澧陵其以陵名為縣乎

攸縣

漢【置屬長沙國】東漢 晉 宋【并屬長沙郡】南齊【屬湘東郡】隋【省入湘潭】唐【武德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安樂隂山新興建寜五縣貞觀元年州廢并省五縣以攸屬衡州】宋【屬潭州長沙郡】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益陽縣

漢【置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置衡陽郡縣隸焉】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并新康縣入焉屬長沙郡】唐【武德四年復析置新康縣七年復省新康入益陽屬潭州長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附考按舊志益陽晉改新康而晉志有新康益陽宋南齊志同凡此類著一二以例其余

瀏陽縣

三國吳【置屬長沙郡】晉 宋【并因之本劉陽宋改劉為瀏】南齊【因之】隋【省入長沙縣】唐【景龍二年復析長沙置瀏陽屬潭州長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屬天臨路】明【復改為縣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四里六廂

寜鄉(xiāng)縣

三國吳【新陽縣地屬衡陽郡】晉【改曰新康】宋 南齊【并因之】隋【省入益陽】唐【復析益陽置新康?省】宋【置寜鄉(xiāng)縣治故新康之玉山鎭屬潭州長沙郡】元【屬天臨路】明【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安化縣

宋【熙寜六年置改七星砦為鎭入焉屬潭州】元【屬天臨路】明【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茶陵州

漢【茶陵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屬湘東郡】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省入湘潭】唐【圣歷元年後置茶陵縣并析攸縣入焉屬潭州長沙郡】宋【南渡後陞茶陵為軍?復為縣】元【陞州屬嶺北湖南道】明【初改縣後復陞州屬長沙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衡州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春秋屬楚秦屬長沙郡漢高祖分長沙為桂陽郡武帝又分長沙為零陵郡三國吳孫權(quán)又分長沙為衡陽湘東二郡并屬荊州晉因之永嘉初立湘州長沙零陵桂陽衡陽湘東并改隸焉宋南齊因之梁天監(jiān)七年分湘州并廣州之地置衡州陳天嘉元年分衡州之始興安遠二郡為東衡州皆廣州地而西衡州為湘州地隋改西衡州為衡山郡蕭銑稱梁仍立衡州唐武德初為衡州衡山郡天寶初改為衡陽郡屬江南西道宋屬荊湖南路元為衡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明改衡州府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州一縣九

衡州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長沙郡

漢   荊州   長沙國 郴 烝陽 湘南

桂陽郡 郴 臨武 南平耒陽桂陽

零陵郡 鍾武

東漢   荊州   長沙郡 ?  湘南

桂陽郡 郴  耒陽 南平 臨武

桂陽

零陵郡 重安 烝陽

三國【吳】  荊州   衡陽郡

湘東郡

桂陽郡

晉    【荊州湘州】   衡陽郡 重安 湘南 烝陽 衡山

湘東郡 ? 臨烝 新平 新寜

桂陽郡 郴 耒陽 臨武 南平

南北朝宋 湘州  衡陽郡 湘南

桂陽郡 郴 耒陽 南平 臨武

湘東郡 臨烝 新寜

南齊  湘州  湘東郡 新寜 臨烝 重安

衡陽郡  衡山

桂陽郡  郴 臨武 南平 耒陽

梁        衡 州

陳        【東衡州西衡】

隋        衡山郡  衡陽 洡隂 新寜

桂陽郡  郴 臨武 盧陽

唐   江南西道 衡州衡陽郡  衡陽 衡山 常寜 耒陽

郴州桂陽郡  郴 臨武 藍山

宋   荊湖南路  衡州衡陽郡 衡陽 耒陽 常寜 安仁

桂陽軍【本桂陽監(jiān)】 藍山 臨武

元   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 衡州路  衡陽 安仁 ?

桂陽路 臨武 藍山

【耒陽州常寜州】

明   湖廣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陽 衡山 耒陽 常寜

安仁 ? 桂陽州 臨武

藍山 嘉禾

皇清   湖廣布政使司 衡州府

湖廣湖南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陽 衡山 耒陽 常寜

安仁 ? 桂陽州 臨武

藍山 嘉禾

衡州府屬州縣沿革

衡陽縣【附郭】

三國吳【置本曰衡陽屬衡陽郡】晉【改名衡山】宋 南齊【并因之】隋【省臨烝重安新城三縣入衡山屬衡山郡】唐【武德四年改置臨烝七年省重安新城二縣入焉開元二十年烝為衡州屬衡陽郡】宋【因之】元【為衡州路倚郭】明【附衡州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

衡山縣

漢【湘南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置衡陽郡治】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省郡為衡山縣并舊衡陽郡之衡山湘鄉(xiāng)湘西三縣入焉屬長沙郡】唐【改屬衡州】宋【復屬潭州】元【屬潭州路】明【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六里

附考按隋志兩衡山一屬長沙一屬衡山郡皆非今衡山縣也長沙郡之衡山舊置衡陽郡者酈道元所謂宋太守何承天徙衡陽郡治於湘西今湘潭縣是也衡山郡之衡山舊置湘東郡者所謂湘東臨烝縣即故酃縣縣即湘東郡治今?縣是也漢志長沙國之湘南縣衡山在其東南者所謂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衡陽郡治湘南今衡山縣是也

耒陽縣

秦【長沙郡地】漢【置耒陽縣屬桂陽郡】東漢 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耒作洡改曰洡隂屬衡山郡】唐【武德四年復名耒陽屬衡州衡陽郡】宋【因之耒作來】元【陞為耒陽州屬嶺北湖南道】明【復為縣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八里

附考按漢志耒陽師古曰在耒水之陽後漢書紀志傳都作來陽水經(jīng)注郴縣有來水出來山蓋耒來異字同音隋書作洡宋史復作來皆讀平聲為是

常寜縣

三國吳【新平新寜二縣地屬湘東郡】晉【以新平并入新潭】宋 南齊【并因之】隋【屬衡山郡】唐【天寶元年改曰常寜屬衡陽郡】宋【因之】元【陞州屬嶺北湖南道】明【復為縣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安仁縣

宋【乾德二年陞安仁塲為縣屬潭州長沙郡】元【屬衡州路】明【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縣

漢【?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置湘東郡治?縣】晉【太元二十年省入臨烝】南北朝【至】唐【俱省】宋【嘉定四年析茶陵軍之康樂云陽常平三鄉(xiāng)置?縣屬茶陵軍】元【屬衡州路】明【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一里

附考按杜佑謂衡陽漢?縣有?湖地志遞相沿襲復見宋史分茶陵三鄉(xiāng)置?縣遂謂宋取古酃為名歷千百年莫有考而正之者三國吳置湘東郡治?縣酈道元謂郡治在湘水東故名而衡陽在湘水西安得謂衡陽漢?縣也宋志云晉孝武太元二十年省?水經(jīng)注云省隸臨烝今之衡陽實臨烝之地然道元所謂臨烝故?是隋所省之臨烝隋志并入衡山縣者自在湘東今衡陽為臨烝是唐所立之臨烝唐志武德四年改置臨烝縣開元二十年改名衡陽者自在湘西今欲移湘東縣而西之不可也宋史曹彥約傳擊破李新於?洣是?縣雖從晉省其地仍以?水為名謂之?洣洣水實流經(jīng)今?縣西俗謂之洣江而杜氏云衡陽有?湖蓋失之遠矣水經(jīng)云耒水北過?縣東北入於湘注云縣有?湖資以給釀酒甚醇美謂之?酒十三州志云大別水南出耒陽縣太山北至?縣入湖?與耒皆在湘東安得在衡陽也隋志又云耒陽縣有肥水?水今肥水在耒陽俗亦謂之肥江其兼云有?水者或隋之耒陽并有?舊地要與今衡陽如風馬牛矣宋志?縣注云因?湖為名是邑有省置水泉無改其明證矣茶陵三鄉(xiāng)?水在焉在宋不為復舊乎又湘東記云?縣西南母山周回四百里今?縣西南萬陽山志稱周回三百里荊南衡岳之外郴嶺以北別無盤亙?nèi)缛f陽者其為母山無疑然則綜其山川強域今?縣治或非漢立故城新城同是一地杜氏罔究東西舊志遂妄譚名實不亦舛歟府志以衡陽零湖為?水又云與耒水通蓋憑茲臆決綴彼舊聞一紙之內(nèi)自相抵牾又無足深論者焉桂陽州

秦【長沙郡地】漢【分置桂陽郡屬荊州】東漢【因之】三國吳【分桂陽為始興郡】晉【元康元年以桂陽郡度江州永嘉元年置湘州郡改屬焉】宋 南齊【并因之】隋【平陳郡廢置郴州大業(yè)初復置桂陽郡而郴為縣又以陳置盧陽郡改縣入焉】唐【為郴州桂陽郡】宋【因之後陞為軍】元【陞桂陽路】明【洪武元年改桂陽府九年改為州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一里領縣三

臨武縣

漢【置屬桂陽郡】東漢 三國吳 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初屬郴州大業(yè)初仍屬桂陽郡】唐【因之如意元年改臨武為隆武神龍元年復舊名】五代【石晉省】宋【紹興十一年復置屬桂陽軍】元【屬桂陽路】明【屬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一里五分

附考按五代石晉省據(jù)宋史凡五代沿革非正史所載不録

藍山縣

漢【南平縣屬桂陽郡】東漢 三國吳 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省】唐【咸亨二年復置屬郴州桂陽郡天寶九年改南平為藍山】宋【初因之景德三年改隸桂陽軍】元【屬桂陽路】明【屬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嘉禾縣

明【季割桂陽州臨武縣地置屬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四里

永州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六國時其地為楚秦屬長沙郡漢武帝分長沙為零陵郡隸荊州三國吳蜀分荊州零陵以西為蜀後并於吳孫皓分零陵立始安邵陵二郡至晉并屬荊州後屬湘州?又分零陵立營陽郡宋零陵營陽二郡并屬湘州南齊因之梁置永陽郡改營陽為縣治焉隋平陳置永州總管府?復改為零陵郡又改永陽郡為縣隸焉唐為永州零陵郡武德四年分零陵郡置營州五年改曰南營州貞觀八年更名道州江華郡屬江南西道五代楚有永州宋仍為永州零陵郡屬荊湖南路元為永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明洪武初改為永州府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州一縣七

永州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長沙郡

漢   荊州  零陵郡 零陵營道營浦泠道泉陵東漢  荊州  零陵郡 泉陵零陵營道營浦泠道三國【吳】 荊州  零陵郡

晉   荊州  零陵郡 泉陵 祁陽 零陵 營浦

湘州       永昌

營陽郡 營道 舂陵 泠道

南北朝宋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陽 永昌

營陽郡 營浦 營道 舂陵

南齊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陽 永昌

營陽郡 營陽 泠道 營浦 舂陵

隋    永州總管府

零陵郡 零陵 永陽 營道 馮乘

唐   江南西道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陽

道州江華郡 營道 延唐 江華永明 歷

五代【楚】      永州

道州

宋   荊湖南路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陽 東安

道州江華郡 營道 江華 寜遠 永明

元   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 永州路  零陵 祁陽 東安

道州路   營道 寜遠 永明 江華

明   湖廣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陽 東安 道州

寜遠 永明 江華 新田

皇清  湖廣布政使司 永州府

湖廣湖南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陽 東安 道州

寜遠 永明 江華 新田

永州府屬州縣沿革

零陵縣【附郭】

漢【杲陵縣為零陵郡治】東漢 三國吳 晉 宋 南齊 梁陳【并因之】隋【平陳改泉陵曰零陵廢零陵郡又省應陽永昌祁陽三縣入焉大業(yè)初復置郡】唐【為永州零陵郡治】宋【因之】元【置永州路】明【為永州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附考按明一統(tǒng)志云泉陵東漢零陵郡治按漢志武帝分桂陽置零陵郡而水經(jīng)注云泉陵縣零陵郡故楚矣是前漢泉陵為郡治也

祁陽縣

三國吳【置屬零陵郡】晉【因之】宋【泰始初屬湘東郡五年復舊】南齊 梁陳【并因之】隋【省入零陵縣】唐【復析零陵置祁陽屬永州零陵郡】宋【因之】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四里

東安縣

宋【康熙元年陞東安塲為縣屬永州零陵郡】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道州

漢【營道縣屬零陵郡】東漢 三國吳【并因之】晉【江左屬營陽郡】宋 南齊【并因之】隋【并泠道舂陵二縣入焉屬零陵郡】唐【武德四年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等五縣地置營州五年曰南營州貞觀八年更名道州江華郡十七年省入永州上元三年復置屬江南西道】五代【楚有道州】宋【仍為道州江華郡屬荊湖南路】元【為道州路屬嶺北湖南道】明【洪武初為道州府九年改為州屬永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一里領縣四

附考舊通志營道縣為營陽郡治按水經(jīng)注晉江左立營陽郡治營浦非營道也

寜遠縣

漢【泠道縣屬零陵郡以泠道之舂陵鄉(xiāng)析置舂陵縣?省】東漢【因之】三國吳【復置舂陵縣】晉【江左立營陽郡舂陵改隸焉泠道仍屬零陵郡】宋【舂陵屬營陽郡泠道屬廣興郡】南齊【并屬營陽郡】隋【省泠道舂陵二縣并入營道屬零陵郡蕭銑改營道為梁興】唐【改唐興長夀二年改武盛神龍元年復曰唐興天寶元年改延唐大歷二年析延唐置大歷縣屬道州】宋【乾德三年更名寜遠省大歷入焉仍屬道州】元【屬道州路】明【屬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一里

附考按水經(jīng)注舂陵縣本泠道縣之舂陵鄉(xiāng)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宋志舂陵漢舊縣舂陵侯徙國南陽省蓋省後復為舂陵鄉(xiāng)後漢泠道縣有舂陵鄉(xiāng)是也酈道元謂長沙定王分為縣者定王以景帝後二年益封武陵零陵桂陽此益封後所分也永明縣

漢【營浦縣地屬零陵郡】東漢 三國吳【并因之】晉【江左置營陽郡治營浦】宋南齊【并因之】梁【置永陽郡】陳【因之】隋【廢永陽郡為縣并營浦謝沭二縣入焉屬零陵】

【郡】唐【貞觀八年復省永陽縣入營道天授二年復置天寶元年更名永明縣屬道州】宋【熙寜五年省永明縣為鎮(zhèn)元年復為縣仍屬道州】元【屬道州路】明【屬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七里

江華縣

兩漢【馮乘縣屬蒼梧郡】三國吳【分蒼梧立臨賀郡縣屬焉】晉【因之】宋【改郡名為臨慶】南齊【復為臨賀屬如故】隋【改屬零陵郡】唐【武德四年析馮乘置江華縣文明元年改曰云龍元年復曰江華屬道州】宋【因之】元【屬道州路】明【屬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新田縣

明【季割寜遠縣之南北二鄉(xiāng)置即唐時大歷之故墟也其地舊有新田營因以名縣屬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寶慶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六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武帝分長沙為零陵郡東漢改長沙為郡并隸荊州三國吳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仍隸荊州晉元嘉初改隸湘州宋以邵陵郡之都梁扶二縣屬營陽郡南齊復并來屬隋廢邵陵郡為邵陽縣屬長沙郡唐武德四年析邵陽置南梁州貞觀十年改為邵州邵陽郡隸江南西道宋寶慶元年以理宗潛藩陞邵州邵陽郡為寶慶府淳佑六年復陞為寶慶軍隸荊湖南路元改為寶慶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明為寶慶府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州一縣四

寶慶府沿革表

總部  郡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長沙郡

漢    荊州  長沙國  昭陵

零陵郡 夫夷 都梁

東漢   荊州  長沙郡 昭陵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湖廣通志,卷四>

寶慶府屬州縣沿革

邵陽縣【附郭】

秦【長沙郡地】漢【置昭陵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改昭陵曰邵陵為邵陵郡治】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曰邵陽屬長沙郡廢舊邵陵郡并扶夷都梁二縣入焉】唐【武德四年復析邵陽置邵陵建興二縣七年復省邵陵入邵陽屬邵州邵陽郡】宋【因之理宗陞邵州為寶慶府治邵陽】元【改府為路】明【又改路為府治邵陽如故】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坊廂二

附考按東漢零陵郡昭陽縣前漢所無晉武帝改曰邵陽屬邵陵郡宋又改屬營陽郡此晉邵陽也昭陵縣前漢所立後漢因之屬長沙郡三國吳改曰邵陵隋始改曰邵陽此隋邵陽也今邵陽縣為隋邵陽與東漢昭陽縣無涉水經(jīng)注邵陵縣故昭陽近刋此書者亦頗詳核以為昭陽疑作昭陵也或隋之邵陽并舊邵陵邵陽為一但無考耳新化縣

宋【熙寜五年開梅山峒以其地置縣屬邵州邵陽郡後州陞為寶慶府縣屬焉】元【屬寶慶路】明【屬寶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城步縣

唐【武岡縣地屬邵州自隋以前詳下武岡州】宋【崇寜五年以邵州之武岡縣陞為軍熙寜六年廢白沙砦置關硤武陽城步三砦屬武岡軍】元【屬武岡路】明【洪熙間置城步巡檢司弘治十七年置城步縣屬寶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半

附考按城步地元世莫可考元學録趙長翁有儒林書院記其地則城步之儒林鄉(xiāng)屬武岡也其時則皇慶二年元仁宗之世也然武岡為郡城步為邑與元史不合明李贒據(jù)以入一統(tǒng)志姑仍之武岡州

秦【長沙郡地】漢【置都梁夫夷二縣屬零陵郡】三國吳【屬邵陵郡】晉【武帝分都梁立武岡縣】宋 南齊【并因之】隋【初井入邵陽縣屬長沙郡後復置武攸縣】唐【武德四年更名武岡屬郡州復省建興縣入焉】宋【崇寜五年陞為武岡軍領武岡綏寜臨岡三縣屬荊湖南路南渡後省臨岡增新寜】元【為武岡路領武岡綏寜新寜三縣屬嶺北湖南道】明【初改路為府仍領武岡新寜而割綏寜隸靖州洪武九年改為州省武同縣入焉而領新寜屬寶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領縣一附考按晉武帝分都梁立武岡縣見宋書志而晉志邵陵郡無武岡

新寜縣

兩漢【夫夷地】宋【元豐四年以谿峒徽州置蒔竹縣屬卲州八年建臨口砦於蒔竹縣地崇寜五年改砦為臨岡縣紹興二十五年省臨岡增置新寜縣於水頭江北屬武岡軍】元【屬武岡路】明【屬寶慶府武岡州】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半

附考按宋史志新寜漢夷地當是漢夫夷地夫夷都梁俱漢縣實今武岡州所屬地也

闕疑宋書志扶縣漢晉曰大夷今云扶者疑避桓溫父嫌諱去夷然夫不可為縣故改扶南齊志亦稱扶縣然水經(jīng)注夫水逕扶陽縣南本夫夷隋志夫夷又不云隋復舊其縣名屢有沿改莫詳時代

岳州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三苗之地蒼梧之野六國時為楚秦為南郡長沙郡漢改長沙郡為國東漢復改為郡而南郡并仍秦舊屬荊州三國蜀吳并因之晉太康元年析吳之巴丘城置建昌郡屬湘州?省仍入長沙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南齊因之梁置巴州陳因之隋改曰岳州大業(yè)初改曰羅州?復為巴陵郡而華容縣自兩漢屬南郡至是亦改隸焉唐為岳州巴陵郡屬江南西道宋宣和元年賜岳陽軍額紹興二十五年改岳州為純州改軍曰華容三十一年復舊屬荊湖北路元改岳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二年為岳州府?改為州十四年復為府二十九年析常德府所領澧州石門慈利安鄉(xiāng)三縣入焉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州一縣七雍正七年奉

旨陞澧州為直隸州領石門慈利安鄉(xiāng)三縣今岳州府領縣四

附考按杜佑云岳州古羅子國而漢志長沙國羅縣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非本羅子國也其云三苗國地則水經(jīng)注固云三苖之國左洞庭者矣但不當云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苖之地耳

水經(jīng)注云巴陵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也晉太康元年立巴丘縣於此後置建昌郡宋書志云建昌郡晉惠帝元康九年分長沙下雋諸縣立是晉置建昌郡甚明而晉志不載然晉志湘州九郡帝紀作八郡自相抵牾而宋志湘州八郡與晉紀合要是晉志脫建昌耳

闕疑杜佑云岳州古?子國左傳文公十一年楚子伐?成大心敗?師於防渚潘崇復伐?至於錫穴防渚錫穴按注皆?地今不可考水經(jīng)云湘水北過下雋縣微水從東來注之注云微湖世或謂之?湖?或麋字之訛今地志麇子國多訛為麋也麇音軍

岳州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荊州   南郡

長沙郡

荊州   南郡   華容

長沙國  下雋 羅

東漢   荊州   南郡  華容

長沙郡 下雋 羅

三國【吳蜀】  荊州   南郡

長沙郡

晉    荊州   南郡  華容

湘州   建昌郡 巴邱

湘州   長沙郡 下雋 羅 巴陵

南北朝【宋】 荊州   南郡  華容

郢州   巴陵郡  巴陵 下雋

南齊   荊州   南郡  華容

巴陵郡  下雋 巴陵

梁         巴陵郡  巴陵

南安湘郡

陳         巴陵郡

隋         岳州

羅州

岳州府屬縣沿革

巴陵縣【附郭】

漢【下雋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吳【為巴丘邸閣城】晉【太康元年即吳故城立巴丘縣後置建昌郡?省入長沙為巴陵縣】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省巴陵縣入焉?復置】南齊【因之】隋【為巴陵郡治】唐【為岳州巴陵郡治】宋【因之】元【屬岳州路仍倚郭】明【洪武初改岳州路為府九年改岳州省巴陵入焉十四年復為岳州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附考舊志皆云尚書禹貢導江過九江至于東陵東陵即今巴陵縣按尚書孔傳東陵地名不詳其處水經(jīng)注云廬江郡東陵鄉(xiāng)江夏有西陵縣故是言東矣尚書至于東陵者也蓋在蘭谿?陽之間然楚地記云巴陵瀟湘之淵在九江之間朱子曰頃在南康考其山川形勢疑晁氏九江東陵之說以為洞庭巴陵者為可信蓋江流自澧而東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東若謂九江即今江州其下少東便合彭蠡之口不應言至東陵然後東迤北會于滙也九江為洞庭則東陵為巴陵審矣臨湘縣

宋【淳化元年陞王朝塲為縣?改臨湘屬岳州巴陵郡】元【屬岳州路】明【屬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平江縣

漢【羅縣屬長沙國】東漢【屬長沙郡】三國【蜀吳】晉 宋 南齊 梁【并因之】隋【開皇九年省吳昌湘濱二縣入焉改屬巴陵郡】唐【武德九年省羅縣入湘隂神龍三年復析湘隂置昌江屬岳州巴陵郡】宋【為平江縣屬如故】元【陞州屬岳州路】明【復為縣屬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二里

華容縣

漢【置屬南郡】東漢 三國【蜀吳】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屬巴陵郡】唐【垂拱二年改華容為容城神龍元年復舊屬岳州巴陵郡】宋【因之】元【屬岳州路】明【屬岳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附考按漢志南郡華容縣應劭曰春秋許遷於容城是也又云云夢澤在其南爾雅十藪楚有云夢郭璞曰巴丘湖是也今之華容縣在唐改曰容城則許遷之故墟巴丘湖正居其南則漢縣之舊封隋志獨云舊曰安南而後之為地志者遂支離附會不知華容自漢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嘗并省復立不必據(jù)隋志也 又按地理今釋華容漢縣今荊州府監(jiān)利石首二縣地非岳州府之華容縣此又不然尚書禹貢傳云華容縣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夏水受江東北流今監(jiān)利石首當其地而華容在江以南故釋者謂今華容非漢縣也不知漢南郡有華容無石首監(jiān)利晉三縣參立俱屬南郡當時分析建置雖不可考要是析華容置石首監(jiān)利也則何以知石首監(jiān)利為漢華容而今華容為非漢縣乎漢志華容云夢澤在南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蓋漢之華容北至夏水受江之地南至巴丘湖釋者知其一說而不知又有一說也

常德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荊梁二州之域】六國時為楚巫中地秦置黔中郡漢高祖改為武陵郡屬荊州東漢因之三國吳蜀分荊州武陵以西為蜀後并入?yún)菍O休分武陵置天門郡至晉屬荊州如故宋初武陵天門俱屬郢州後以天門還屬荊州南齊因之陳天嘉元年天門武陵二郡俱改隸武州太建七年改武州為沅州隋平陳廢武陵郡改為朗州大業(yè)初復置武陵郡唐朗州武陵郡屬山南東道宋祥符五年改朗州為鼎州政和七年陞為常德軍紹興元年置荊湖北路安撫使治鼎州乾道元年以孝宗潛藩陞為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後改為常德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明復為常德府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縣四

附闕疑陳世祖紀天嘉元年分荊州之天門義陽南平郢州之武陵置武州宣帝紀太建七年改武州為沅州而隋志并云梁置其建立時代既已不同又據(jù)陳本紀言之分荊郢二州置武州又改沅州是天門武陵所隸之州也據(jù)隋志言之武陵郡梁置武州後改沅州是武陵所改之州也今兩存之以俟博考者

常德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黔中郡

漢   荊州  武陵郡  索 沅 佷山 義陵

東漢   荊州   武陵郡  臨沅 漢夀 充三國【吳】  荊州   武陵郡

天門郡

晉   荊州   武陵郡 臨沅 龍陽 漢夀

天門郡 充

南北朝【宋 南齊】 郢州   武陵郡  臨沅 龍陽

荊州   天門郡

【梁陳】        武州

沅州

隋         朗州

常德府屬縣沿革

武陵縣【附郭】

漢【臨沅縣為武陵郡治】東漢 三國【蜀吳】晉 宋 南齊【并因之】梁【分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陳改武陵郡為朗州并臨沅沅南漢夀三縣置武陵縣大業(yè)初復置武陵郡】唐【仍為朗州武陵郡治】宋【置常德府】元【置常德路】明【又置常德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

附考按漢臨沅縣為武陵郡治水經(jīng)注甚明自明一統(tǒng)志以前相承不繆舊通志改臨沅為索縣蓋因荊州刺史治漢壽漢壽故索而不知武陵太守自治臨沅也

桃源縣

宋【乾德中析武陵縣地置】元【陞州】明【復為縣屬常德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六里

龍陽縣

漢【索縣】東漢【陽嘉三年改曰漢夀為荊州刺史治屬武陵郡】三國吳【析置龍陽縣屬郡如故】晉 宋 南齊【并因之】梁【屬武州再屬沅州】隋【屬武陵郡】唐【屬朗州】宋【大觀中改龍陽曰辰陽紹興三年復舊五年陞為軍移治黃城砦三十年復為縣屬常德府】元【陞州領沅江縣屬常德路】明【洪武九年復為縣屬常德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里

沅江縣

兩漢 晉 宋 南齊【俱益陽縣地】梁【置縣曰藥山仍為郡】隋【平陳改郡為縣又改縣名曰安樂十八年改曰沅江屬巴陵郡】唐【乾寜中改曰橋江屬岳州】宋【復為沅江改隸鼎州復隸岳州後屬常德府】元【屬常德路龍陽州】明【洪武十一年改龍陽州為縣省沅江入焉?復置屬常德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辰州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荊梁二州之域】六國時其地為楚巫中秦昭襄王拔巫中置黔中郡漢高帝改黔中為武陵郡屬荊州東漢因之三國吳蜀分荊州武陵以西為蜀後并於吳至晉屬荊州如故宋孝武分屬郢州南齊因之陳置沅陵郡隋平陳改置辰州大業(yè)初復置沅陵郡唐天寶元年改為辰州盧溪郡屬江南黔中道宋屬荊湖北路元改辰州路屬江南湖北道明為辰州府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州一縣六 鳳凰營康熙四十六年改五寨土司增置編苖一百十五寨乾州康熙三十九年改乾州哨增置編苖一百五寨雍正九年改六里為永綏恊編苖二百二十八寨俱附隸辰州府

附考舊志漢置義陵郡漢有義陵縣無義陵郡也後漢郡國志注武陵先賢傳曰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移東遂得見全傳曰止戈為武高平曰陵於是改名焉臣昭案前書本名武陵不知此對何據(jù)而出梁剡令劉昭之說是也舊通志武陵郡漢高祖更名洛陽郡檢後漢志云武陵郡本黔中高祖五年更名洛陽南二千一百里知是以更名二字連下洛陽為句誤也

辰州府沿革表

總部  郡【直隸州附】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黔中郡

漢    荊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陽東漢   荊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陽三國   荊州  武陵郡

晉    荊州  武陵郡  沅陵

宋    郢州  武陵郡  辰陽 沅陵

辰州府屬州縣沿革

沅陵縣【附郭】

漢【置屬武陵郡】東漢 三國 晉 宋 南齊【并因之】陳【置沅陵郡治沅陵】隋【平陳郡廢縣為辰州治大業(yè)初復置沅陵郡】唐【為辰州盧溪郡治】宋【因之】元【置辰州路】明【置辰州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編戶五十九里【內(nèi)附新屯莊】

瀘溪縣

漢【沅陵縣地】東漢 三國 晉 宋 南齊 梁 隋【并因之】唐【武德三年始析沅陵置盧溪縣屬辰州盧溪郡】宋【因之】元【屬辰州路】明【屬辰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辰谿縣

漢【辰陽縣屬武陵郡】東漢 三國【因之】晉【武陵郡領縣十辰陽省】宋【仍置辰陽屬武陵郡】南齊【因之】隋【改曰辰谿屬沅陵郡】唐【屬辰州盧溪郡】宋【因之】元【屬辰州路】明【屬辰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溆浦縣

唐【武德五年析辰溪縣置屬辰州盧溪郡】宋【因之】元【屬辰州路】明【屬辰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沅州

兩漢【巫縣在巫山之陽屬南郡】晉【咸寜元年置建平郡巫縣屬焉】宋【因之】梁【於巫縣地置龍桗縣】隋【因之屬辰州】唐【貞觀八年以辰州之龍標縣置巫州天授二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沅州開元中又改巫州大歷五年改溆州潭陽郡隸江南黔中道】宋【初為懿州後為沅州潭陽郡隸荊湖北路】元【為沅州路隸江南湖北道】明【為沅州府後為州屬辰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七里領縣二

黔陽縣

宋【元豐三年并鎭江砦人戶入黔江城為縣?廢鎭江砦為舖入焉屬沅州潭陽郡】元【屬沅州路】明【屬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附考按唐武德元年析彭水縣置石城天寶元年改名黔江屬黔州黔中郡今黔陽縣城即黔江但未詳黔江省何時代故不敢入沿革內(nèi)也

麻陽縣

唐【武德三年析沅陵辰溪二縣置屬辰州盧溪郡垂拱二年復析置錦州盧陽郡四年復析置龍門縣?復省龍門入焉】宋【熙寜七年以潭陽縣析置之盧陽辰州之招諭二縣并麻陽俱隸懿州八年復并錦州砦及舊招諭縣入麻陽為二縣屬沅州潭陽郡】元【屬沅州路】明【屬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永順府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楚巫中秦黔中郡地漢隸武陵郡東漢三國蜀吳晉宋南齊梁并因之陳隸沅陵郡隋隸辰州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靈溪郡屬江南黔中道五代時仍為辰州楚馬氏所據(jù)宋為永順州有上中下溪三州熙寜八年置會溪城隸辰州盧溪郡元為會溪施容等處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六年為永順宣慰使司隸湖廣都司

皇清因之附隸辰州府雍正七年苖人慕義輸誠吁請愿設官制賦比內(nèi)地疆土督撫具奏奉

恩旨俞允改永順宣慰使司置永順府隸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縣四

附考按舊志云宋為永順州宋史地理志不載西南溪峒諸蠻傳云乾道七年知辰州章才邵上言辰之諸蠻與羈縻保靜南渭永順三州接壤此宋為永順州之證也

舊地志元時彭萬潛自改為永順軍民安撫司似未隸版圖考元史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設官立總管府二十八年割八番洞蠻自四川行省隸湖廣行省思播州改入湖廣而會溪施溶等處及拉儒魯達諸洞皆隸思州軍民安撫司不知萬潛自改之說何據(jù)

永順府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黔中郡

漢    荊州  武陵郡

陳        沅陵郡

隋        辰州

唐    江南黔中道 溪州靈溪郡

五代【楚馮氏】     辰州

宋        永順州

永順府屬縣沿革

永順縣

唐【為溪州之地】宋【置永順州於此】明【為永順軍民宣慰使司治】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置永順縣為永順府治編戶十八保

龍山縣

元【為白崖洞地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屬永順宣慰使司】

皇清雍正七年立龍山縣屬永順府編戶一十五里

保靖縣

宋【保靜州】元【曰保靖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撫司尋陞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隸湖廣都司】

皇清因之附隸辰州府雍正七年立保靖縣屬永順府編戶一十六都

桑植縣

元【有上桑直下桑直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為桑植宣慰使司】

皇清因之附隸岳州府雍正七年立桑植縣并省九谿衛(wèi)之安福所入焉屬永順府編戶一十四里

直隸澧州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荊梁二州之域】楚巫中地秦黔中郡漢分置武陵郡屬荊州三國吳分武陵置天門郡晉武帝以秦漢時南郡江南之地分置南平郡并屬荊州宋南齊因之陳改天門郡為石門郡隋平陳置松州尋改澧州後為澧陽郡并改石門南平二郡為石門孱陵二縣隸焉唐為澧州澧陽郡屬山南東道宋屬荊湖北路元為澧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初為澧州府?改為州隸常德府十九年改隸岳州府

皇清因之領縣三雍正七年奉

旨陞澧州為直隸州并永定九谿二衛(wèi)為安??h隸焉屬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縣四

直隸澧州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黔中郡

南郡

漢   荊州   武陵郡  零陽 充 孱陵東漢  荊州   武陵郡  零陽 充 孱陵 作唐三國【吳】 荊州   天門郡

晉   荊州   天門郡  零陽充 臨澧 澧陽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南北朝【宋 南齊】荊州  天門郡  零陽 充 臨澧 澧陽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陳        石門郡

南平郡

澧陽郡

後周       衡州

隋       松州

澧州

崇州

澧陽郡 澧陽 石門 孱陵 安鄉(xiāng)

崇義 慈利

直隸澧州屬縣沿革

安鄉(xiāng)縣

漢【孱陵縣屬武陵郡】東漢【析置作唐縣】晉【武帝置南平郡治作唐】宋 南齊梁 陳【并因之】隋【廢郡改作唐為孱陵與安鄉(xiāng)并隸澧陽郡】唐【貞觀元年又省孱陵】

【入安鄉(xiāng)屬澧州】宋【因之】元【屬澧州路】明【屬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屬直隸澧州編戶十一里

附考按水經(jīng)注晉分孱陵縣立南安晉志作安南屬南平郡隋志廢南平入澧陽郡郡統(tǒng)縣六無安南有安鄉(xiāng)而巴陵郡華容縣注舊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郡廢縣改名焉此十六字當在安鄉(xiāng)之下華容漢縣安南晉縣自漢晉至南齊史志并列安得云舊安南隋改名華容也若云隋之華容移治於安南則舊華容又別無省入之縣也梁置南安湘郡應即南安縣地而隋改縣名自是改安南為安鄉(xiāng)華容接壤皆在洞庭湖正北於南安湘郡取名之義尤合 又按水經(jīng)注東漢分孱陵置作曹而隋志澧陽郡孱陵縣注則隋改作唐為孱陵蓋漢舊置之孱陵巳於開皇九年省入南郡之公安縣此澧陽之孱陵實東漢以來作唐之地耳石門縣

兩漢【零陽縣屬武陵郡】三國【吳為天門郡治】晉【太康四年分置澧陽縣為郡治如故】宋南齊【并因之】陳【為石門郡治】隋【改石門郡為石門縣屬澧陽郡】唐【屬澧州】宋

【因之】元【屬澧州路】明【屬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屬直隸澧州編戶八里

慈利縣

漢【零陽充二縣地】晉【太康四年置臨澧縣屬天門郡】宋 南齊【并因之】後周【置衡州】隋【開皇中置零陵縣十八年改名慈利屬澧陽郡】唐【麟德元年省隋置崇州之崇義縣入焉屬澧州】宋【因之】元【陞州屬澧州路】明【復為縣隸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屬直隸澧州編戶一十八里附考按水經(jīng)注古老傳言充縣尉與零陵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臨澧即其地舊志臨澧為零陽充二縣地之說是也

安??h

明【九谿永定二衛(wèi)地洪武中析澧州石門慈利地為九谿衛(wèi)又析為羊山衛(wèi)?改羊山為永定】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裁并置今縣編戶

直隸郴州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六國時為楚巫中地秦為黔中郡又分置長沙郡漢高祖分長沙置桂陽郡治郴屬荊州東漢三國吳并因之晉永嘉元年改湘州宋南齊并因之陳天嘉元年以桂陽郡之汝城縣置盧陽郡隨平陳改桂陽為郴州大業(yè)初復置桂陽郡又改盧陽郡為縣隸焉蕭銑稱梁於荊州有郴州之地唐為郴州桂陽郡屬江南西道五代楚馬氏南漢劉氏相繼竊據(jù)宋郴州桂陽郡屬荊湖南路紹興初改屬東路?復舊元為郴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嶺北湖南道明為郴州自明以前俱仍漢舊郡之地治郴縣元改郴縣為郴陽明始省郴陽入郴州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縣五

附考按明一統(tǒng)志云郴州五代晉改為敦州按五代史職方考凡州改名皆書而不及郴郴州為楚南漢先後竊據(jù)石晉不過遙制而已地志云石晉改名郴什九出於偽撰郴州其一也宋史南漢劉氏世家云晟因馬氏之亂襲取桂郴賀等州乾德中太祖命師克郴州獲其內(nèi)品十余人未嘗有敦州之稱唯元史郴陽縣注云本敦化又未嘗有改郴州為敦州之說也

直隸郴州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長沙郡

漢    荊州   桂陽郡 郴 桂陽

東漢   荊州   桂陽郡 郴 桂陽 漢寜三國【吳】  荊州   桂陽郡 郴 桂陽 陽安

晉    【荊州湘州】   桂陽郡 郴 晉寜 汝城南北朝【宋 南齊】湘州   桂陽郡 郴

梁        桂陽郡

陳        桂陽郡

盧陽郡

隋        郴州

桂陽郡   郴 盧陽

唐    江南西道 郴州桂陽郡 郴 義章 資興 義昌

五代【楚 南漢】      郴州

宋    荊湖南路 郴州桂陽郡 郴 桂陽 宜章 永興

興寜 桂東

直隸郴州屬縣沿革

永興縣

漢【郴縣為桂陽郡治】東漢 三國【吳】晉 宋 南齊【并因之】隋【平陳改置郴州大業(yè)初復置桂陽郡】唐【開元十年析郴置安陵縣天寶元年改名高亭屬郴州桂陽郡】宋【熙寜六年始改曰永興屬如故】元【屬郴州路】明【屬郴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宜章縣

隋【以前俱桂陽郡郴縣地蕭銑析郴縣置義章】唐【武德七年省八年復置屬郴州桂陽郡】宋【太平興國初改為宜章縣屬如故】元【屬郴州路】明【屬郴州】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興寜縣

東漢【永和元年置曰漢寜屬桂陽郡】三國吳【改陽安】晉【太康元年改晉寜】宋南齊【因之】隋【省】唐【初復置改曰晉興貞觀八年省咸亨三年復置改曰資興屬郴州桂陽郡】宋【嘉定二年始改曰興寜屬如故】元【屬郴州路】明【屬郴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桂陽縣

晉【汝城縣屬桂陽郡】宋 南齊【并因之】陳【天嘉元年改桂陽之汝城縣為廬陽郡】隋【平陳改盧陽郡為縣屬郴州?復置桂陽郡縣隸焉】唐【曰義昌屬郴州桂陽郡】五代後唐【改義昌為郴義】宋【太平興國初改為桂陽仍屬郴州桂陽郡】元【屬郴州路】明【屬郴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七里

附考按宋史錦州之盧陽今為辰州府麻陽縣地與桂陽相隔殊遠此隋志桂陽郡之盧陽舊置盧陽郡陳書文帝紀作盧陽也

宋史郴州桂陽郡桂陽縣注唐義昌後唐改郴義五代縣名唯此出正史余以無稽不録

桂東縣

宋【嘉定四年析桂陽之零陵宜城二鄉(xiāng)置屬郴州桂陽郡】元【屬郴州路】明【屬郴州】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直隸靖州

禹貢荊州之域【新唐書云古揚州南境】六國時楚巫中地秦為黔中郡漢改武陵郡屬荊州武帝元鼎二年開牂牁郡屬益州東漢三國漢晉宋并因之南齊為南牂牁郡隋置牂州後復置牂牁郡并立牂牁縣為郡治唐貞觀九年以隋牂牁縣地置郎州十三年改名播州播川郡屬江南黔中道又置城州徽州皆溪峒州也宋初楊氏居之號十洞首領太平興國四年始內(nèi)附元豐三年以沅州貫保砦為渠陽縣屬誠州以徽州為蒔竹縣屬邵州六年移渠陽縣為城州治元佑二年改為渠陽軍?復改軍為砦屬沅州五年復以渠陽為城州崇寜二年改為靖州大觀元年為靖州郡?復為州紹興八年又移渠陽析置之永平縣入焉屬荊湖北路元改靖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三年為靖州府九年改為州隸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隸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領縣四雍正五年析天柱縣入貴州黎平府領縣三附考按舊志靖州為南北朝夷播敘三州之地詳考之惟通道為播州地余皆溪峝中地又夷播敘三州唐始置南北朝無此州名也

直隸靖州沿革表

總部  郡   州縣

虞夏  荊州

商   荊楚

周   【荊州楚】

秦       黔中郡

漢   荊州  武陵郡

益州  牂牁郡

東漢  益州  牂牁郡

三國   益州   牂牁郡

晉    益州   牂牁郡

南北朝【宋】 益州   牂牁郡

南齊   益州   南牂牁郡

隋         牂州

牂牁郡 牂牁

唐         郎州

江南黔中道 播州播川郡 遵義

溪峒誠州

溪峒徽州

宋         誠州  梁陽

徽州

渠陽軍

荊湖北路 靖州  永平 會同 通道

直隸靖州屬縣沿革

會同縣

宋【置三江縣崇寜二年改曰會同屬靖州】元【屬靖州路】明【屬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二里

通道縣

隋【牂牁縣屬牂牁郡】唐【貞觀元年以牂牁地置恭水縣十四年改恭水曰羅蒙十六年改羅蒙曰遵義本屬郎州後屬播州播川郡】宋【崇寜二年始改名通道屬靖州】元【屬靖州路】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復置屬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漢民一里苗民三里

綏寜縣

唐【谿洞徽州】宋【元豐三年以徽州為蒔竹縣屬邵州後改曰綏寜縣紹興十一年移治武陽砦二十五年復舊屬武岡軍】元【屬武岡路】明【洪武三年改屬靖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附識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咨議準湖南撫臣趙弘恩

題奏衡州府屬之桂陽州改陞直隸州轄臨武藍山嘉禾三縣奉

旨依議欽此理合登載以備考核詳凡例末

湖廣通志卷四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