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之二十八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疏:前章明賓服有道之君,由能自知自勝。此章明能成光大之業(yè),皆為法道忘功。首標(biāo)大道泛兮,示左右略無封畛。次云功成不有,明小大難與為名。是以圣人下舉圣人不貴其身,以成光大之業(yè)?!鹆x曰:既明有道之君得自知自勝之用,能致壽而不亡。今舉君之德行如大道之無滯,不有其功,不恃其物,不為其大,故能成其大業(yè)。泛兮之道言可左可右,不拘一方也。封,疆也。畛,田中道也。物生物成,不辭不有,非大非小,圣行圓通,不貴大其身,故成其尊大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注:大道泛兮,無系而能應(yīng)物,左右無所偏名。
疏:泛兮者,無系之貌也。言道之為物,非陰非陽(yáng),非柔非剛,泛然無系,能應(yīng)眾象,可左可右,無所偏名。故莊子曰:夫道未始有封。
義曰:大道之體也,凝而為真,一融而為萬化,泛然不系。諭彼虛舟,無塊然之質(zhì),不昧然而昏者,非陰也;無赫然之象,不皎然而明者,非陽(yáng)也。懸天載地,乾健而龍行,非柔也;委和順物,細(xì)入毫芒,非剛也。能顯能晦,能微能章,泛泛然無所系著也??痰耦悹睿瑹o所不為,能應(yīng)眾象也。旁通萬境,不局一方,可左可右也。一以貫之,為天下式,無所偏名也。未始有封,無涯無略,渙而散也。無所不無,寂而歸也。無所復(fù)有,生化萬殊也?!肚f子□齊物篇》 曰:古之真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未始有物。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此言天地初分,人生其內(nèi),品物咸遂,性識(shí)真淳,心跡無為,故無封執(zhí)。其次,以為未始有是非,是非既彰,道所以虧也。道即虧也,則有偏名矣。修身之士,當(dāng)體道虛心,無所執(zhí)著,以臻其妙。理國(guó)當(dāng)坦然無為,以合於道,通乎大方,歸於至理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疏:言天地萬物皆恃賴大道通生之功,以全其生理。而大道生化,妙本無心,雖則物恃以生,而道不辭以為勞倦。又解云:物不辭謝於道爾。
義曰:天之高也,道氣蓋之。地之厚也,道氣載之。萬物之繁也,道氣褊之。非大道運(yùn)氣,孰能致其高廣、厚大、繁多之功哉?由道之所化,各得其生,生生成成,全備之理矣。道之生物也,無為而物自生。道之化物也,無為而物自化。雖因道而生化,而大道不以生化辭勞,物亦不以生化之恩歸功於大道。亦如雨露之施也,物自潤(rùn)澤於下,物既不辭謝雨露之德,雨露亦不以灑潤(rùn)稱功。所以圣主臨人,達(dá)賢利物,如大道生成,雨露膏潤(rùn)爾。圣人忘功於上,民忘帝力於下,則合乎至化矣。
功成而不名有。
注:言萬物恃賴沖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疏:功者,生成之功也。言大道生物之功備成,而不以其物為己之有。又解:道之生物,雖則功成,其功雖成曾不名有,言忘功也。
義曰:言於有也,則萬物之形各稟道氣,物得成就,皆道之功。非夫道氣稟之,則生成之功廢矣。而道之妙本無有無名,道之妙用無窮無已。物成而道不恃其力,物生而道不有其功。既不恃物為我功,亦不執(zhí)物為我有,有無皆泯,功用都忘,不獨(dú)忘生物之功,亦乃忘萬物之有也。
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注:愛養(yǎng)群材而不為主宰。於物無欲,可則名於小,言不可名小也。
疏:此聲解義也。云可名於小者,不可名小爾。夫道生萬物,愛養(yǎng)熟成而不為主宰。於彼萬物常無欲心,豈是道之狹小耶?故云可名於小者,言不可名於小耳。
義曰:聲解義者,如修詞之人云其可得乎,是不可得也。以是詳之,則經(jīng)所云可名於小,是不可名於小也。道之生化萬億之類,和氣周徧,巨細(xì)無遺,畜之養(yǎng)之,成之長(zhǎng)之,愛護(hù)之功至矣,茂養(yǎng)之恩普矣。不為主宰,各遂生成,無心於物,含育之恩大矣。此圣旨所解也。今釋云:有情有形,飛沉動(dòng)植,纖芥之小,丘山之大,道氣覆育,力無不周,仁愛畜養(yǎng)而不為主,物賴於道不以為功。雖鵬餛大軀,固乘道而變化,焦螟細(xì)品,亦資道以裁成。故秋毫之小也,道氣存則溫柔潤(rùn)澤,道氣去則枯瘁凋零。秋毫不棄,可謂之??;充塞天下,可謂之大;不為主宰,可謂忘功。斯則道之用也。能小能大,而非小非大,無所不小,無所不大也。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注:愛養(yǎng)之,故萬物歸之。有萬不同而不為主,可則名為大。言不可名大,非小非大,故以難名矣。
疏:萬物歸之者,歸道生成之功也。言萬物歸道,道不為主,而有此萬物。棄而不收,豈是道不廣大?故云可名於大爾。既云可左可右,所以非小非大。非小非大,固難與為名。注云有萬不同者,《莊子》文也。義曰:道生成於萬物,物稟生成之功,各歸功於道,而道不為主。任物自遂,非道之大,故聲解云可名於大乎,所以可名於小,是非小也,可名於大,亦非大也。非大非小,難可定名,是難與為名也。有萬不同者,《莊子□天地篇》孔子曰:夫道覆載萬物,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不刳心焉,無為之謂也。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此言有萬物之不同,我獨(dú)同之,可謂富有天下也。道無有二物則萬形,於物則有萬不同,於道則統(tǒng)之惟一,此圣旨所解也。今釋云:大道匿德藏名,怕然無象,是可名於小也。萬物生者自生,化者自化,使各遂性,不為之主,是可名於大也。亦猶帝王以道育物,以德御民,考六氣之和,順?biāo)臅r(shí)之令,恩以篤之,義以正之,仁以愛之,禮以齊之,信以教之,賞以勸之,殺一草伐一木,叉以其時(shí),孜孜焉,煦煦焉,恐其失所也,可名於小矣。及夫物遂其性,民得其宜,上下交歡,天地和泰,謙恭端穆,讓德於天,不為己有,不為其主,可名於大矣。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是以圣人法道忘功,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yè)。
疏:言理天下之圣人,布德施惠,淳風(fēng)偃化,物遂生成,法道忘功,不自為尊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yè)爾。
義曰:圣人之理天下也,愛民恤物,巨細(xì)申恩,若可名於小矣。任物遂性,歸功於天,又可名於大矣。法道施化,布德及人,鼓以淳和之風(fēng),被以清靜之政,忘功不有,不自尊高,故其盛業(yè)可大,圣德可大,以其不為大,故能此尊大。理身之士,泛然無著,若云之無心,水之任器,可左可右,隨方隨圓,不滯於常,物來斯鑒。物雖廣不拘應(yīng)用之心,利物雖多不矜利濟(jì)之德,仁逮蠢動(dòng),未始為私,眾善歸宗,不為之主。是能彰非小非大之德,無自尊自伐之稱,可以契全真之大道矣。
執(zhí)大象章第三十五
疏:前章明道可左右,則物被愛養(yǎng)之功。此章明王能用道,則人歸平泰之化。首標(biāo)執(zhí)象,以明歸往之義。次明樂餌,舉喻歸往之由。道出口下申明無為不言之教,以勸人君用道爾?!鹆x曰:言理天下之圣人不自尊大,而成其大業(yè)者,由其執(zhí)大象而天下歸王,所以成光大之業(yè)也。象者,道也,亦猶恍惚中有象爾。天下所歸,各蒙其澤,圣人無察察之政以傷害之,故能致天地交泰。執(zhí)大象而人歸者,喻以樂餌,所以八音乍奏,聞?wù)邜偲湫模傥督魂?,嘗者適其口,則行客為其駐止矣。天下之人歸於有道,亦猶此也。至言不文,出口無味,大象無狀,視聽莫求。歷代用之,其用日新而未嘗窮竭矣。
執(zhí)大象,天下往。
注:大象,道也。帝王執(zhí)持大道以理天下,萬物往之矣。
疏:執(zhí),持也。大象,道也。此言人君執(zhí)大道以理天下,無為無事,物遂其生,候日觀風(fēng),皆歸有道。故云天下往。
義曰:執(zhí),用也。大道非形,不可執(zhí)有。圣人用道,可以理人。為於無為,事於無事,動(dòng)植飛走,各遂其生。則航海駿奔,梯山麇至,皆歸用道之君矣。候日觀風(fēng)者,昔聚窟洲,在巨海之中,使者朝貢於漢,言於武帝曰:臣之國(guó)去此三十萬里,國(guó)中常占候於天,若東風(fēng)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呂,連月不散者,中國(guó)將有有道之君矣。臣國(guó)之主所以仰中土而慕道風(fēng),薄金玉而厚靈物,故乃步天林而靖猛獸,搜奇韞而出神香,濟(jì)弱水,度飛砂,而朝於闕下。艱苦道途,十三年矣。斯則有道之主,其德動(dòng)天,風(fēng)云效祥,遐遠(yuǎn)慕德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注:物往而不傷害,則安於太平矣。疏:言天下四方之人慕化而往,帝王以道綏撫而不傷害之,則安於太平矣。平者,言政教之和平也。太者,功業(yè)之光大也。
義曰:綏,宴安也。撫,安養(yǎng)也。泰,康泰也。平,和平也。害,傷害也。四方之人慕我道德,觀風(fēng)候日,歸於圣人。圣人因而綏安養(yǎng)之,不以教令督責(zé)之,不以刑法傷害之,故遠(yuǎn)近之人安其太平之政矣。政教和平,人俗康泰,然后功業(yè)光大,故曰安平泰也。《論語(yǔ)》曰:遠(yuǎn)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斯則帝道皇風(fēng),無遠(yuǎn)不屆矣。
樂與餌,過客止。
注:樂,音樂也。餌,飲食也。言人家有音樂飲食,則行過之客皆為之留止。如帝王執(zhí)道以致太平,亦為萬物歸往矣。又解云:樂以聲聚,餌以味聚,過客少留,非長(zhǎng)久也。是以蘧廬不可以久處,仁義覲之而多責(zé),故人君體道清靜,淡然無味,始除察察之政,終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結(jié)云用不可既也。
疏:樂,音樂也。餌,飲食也。此舉喻也。言人君執(zhí)大象,而天下之人歸往,亦如人家有音樂飲食,則行過之客皆為留止?fàn)枴?/p>
義曰:人君有道,天下慕之。如行過之客遇飲食聞音樂而為留止?!肚f子□至樂篇》云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人卒聞之,相與還而觀之是也。夫樂者,歷代之所用也,樂以象天,奏之圓丘,則天神降;奏之方澤,則地只升;鼓之以和八風(fēng),摟之以政四時(shí)。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武王周公有大武。樂以和之,人則安其性,故為人之所重。王者功成而作樂,理定而制禮,所以通天地神明也。然此舉喻者,以道則長(zhǎng)存。樂餌非久,所以樂悅於耳,樂罷而人散;餌以美口,食畢而眾離。雖留止於一時(shí),故難期於久永。唯無為理國(guó),則眾歸而不可離。有道理身,神全而不可散。故下文云道出口淡無味,又言用不可既,則非同樂餌有竭盡之期也。遵廬者,結(jié)草之舍,非久處之所。仁義者,以兼愛而親,不可以久交。非若體道化人,人歸於道,淡然長(zhǎng)久,詎可散乎?察察者,苛急之政也。淳淳者,和樂之風(fēng)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注:人君以道德清凈為之教,初出於口,淡乎其無味,不如俗中言教,有親譽(yù)畏侮等爾。
疏:道之出口者,言人君約道德清靜之法,以為不言無為之教者,初出於口,淡然無味,豈若俗中有親譽(yù)畏侮等以為滋味乎?
義曰:甘言美詞,所謂有味也。無為之理,清凈之訓(xùn),至道之言,其出淡然,安有滋味乎?俗中親譽(yù)之說,即此經(jīng)第十七章之詞也,謂甘言以親之,美詞以譽(yù)之,或威令之言以畏之,狎慢之言以侮之。雖其有味,皆非至道矣。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注:道以鎮(zhèn)靜,初無言教,故視不足見,聽不足聞,而淳風(fēng)大行,萬物殷阜。歲計(jì)有余,故用不可既。既,盡也。
疏:既,盡也。道化無為,澹然平正,既不為察察之苛急,又不為滋彰之法令,故視不足見,聽不足聞,而歲計(jì)有余。淳風(fēng)和暢,動(dòng)植咸遂,品物光亨,故用不可盡也。
義曰:道之無言,其於言也,無味於口。道之無形,其於形也,無見於目。道之無聲也,無聞於耳。故咀嚼不得其滋味,視聽不得其見聞。不同苛急滋彰之令,驚民耳目矣。物得其所曰平直,無私曰正,法細(xì)曰苛,征賦迫促曰急。禁令太明,察察也。法外立辟,滋彰也。滋,多也。彰,顯也。阜,積也。所以民之耳目,日有見聞。畏淫苛狂暴之刑,逾於履薄;懼督察滋彰之令,甚若臨深。投足措手,不知其所矣。豈若以道臨御,不可見聞。淳風(fēng)潛行,萬物和暢,用之不可以窮盡矣。歲計(jì)有余者,莊子曰: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得老聃之道,居壘之山。三年,其俗大秾,其民相與言曰:庚柔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今吾日計(jì)之而不足,歲計(jì)之而有余。庶幾其圣人乎。言其德惠潛及於物,而致豐秾。況帝王奄有四海,為天下君,以道垂衣,天下蒙其化。信矣。人之修道於身者,心無思慮則神氣全,情無嗜好則愛惡息。不感於視聽,不泊於恬和,玄德潛充,道可冀矣。
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之二十八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