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崩漏

臨證指南醫(yī)案 作者:葉桂


(三三) 肝脾郁損。血崩。(郁損肝脾) 人參逍遙散去柴術炙草加桑螵蛸杜仲。

經漏不止。久風飧泄。(肝風胃虛)

人參 茯苓 木瓜 炒烏梅 赤石脂 余糧石

脈數(shù)。寒熱汗出。腹脅痛。病起經漏崩淋之后。是陰傷陽乘。消渴喜涼飲。不可純以外邪論。

和營衛(wèi)調中。甘緩主治。(營陰傷臟燥熱)

當歸 白芍 淮小麥 炙草 南棗 茯神

(五五) 產育頻多。沖任脈虛。天癸當止之年。有紫黑血如豚肝。暴下之后。黃水綿綿不斷。三年來所服歸脾益氣。但調脾胃補虛。未嘗齒及奇經為病。論女科沖脈即是血海。今紫黑成塊。幾月一下。必積貯之血。久而瘀濁。有不得不下之理。此屬奇經絡病。與臟腑無異。考古云。久崩久帶。宜清宜通。仿此為法。(奇脈虛血滯)

柏子仁 細生地 青蒿根 淡黃芩 澤蘭 樗根皮接服斑龍丸。

(五十) 五旬天癸當止。而經淋周身牽掣。右肢漸不能舉。不但沖任督帶損傷。陽明胃脈衰微少氣。乃最難向安之病。(沖任胃皆虛)

人參 生黃 炙草 炒沙苑 炒杞子 炒歸身

崩漏兩年。先有帶下。始而半月發(fā)病。今夏季。每交申酉。其漏必至。思下午為陽中之陰。陰虛陽動。沖脈任脈皆動。下無提防約束。夫奇經。肝腎主司為多。而沖脈隸于陽明。陽明久虛。

脈不固攝。有開無闔矣。醫(yī)但以澀劑圖旦夕茍安。未及按經論病。宜毫無一效。

海螵蛸 鮑魚 茜草 生菟絲子 石殼廣蓮肉接服烏賊魚骨丸。

髓虛。崩淋不止。筋掣痛。不能行。(髓虛筋痛)

蓯蓉 枸杞 柏子仁 茯神 川斛 紫石英 羊內腎 青鹽

沖任二脈損傷。經漏經年不痊。形瘦膚干畏冷。由陰氣走乎陽位。益氣以培生陽。溫攝以固下真。(沖任陽虛)

人參 鹿角霜 歸身 蘄艾炭 茯神 炮姜紫石英 桂心

(四三) 經漏十二年。五液皆涸。沖任不用。冬令稍安。夏季病加。心搖動。腹中熱。腰膝跗骨皆熱。此皆枯槁日著。方書謂暴崩宜溫。久崩宜清。以血去陰耗耳。(沖任陰虛)

人參 生地 阿膠 天冬 人乳粉 柏子仁 茯神 棗仁 白芍 知母 蜜丸

固補沖任。涼肝寧血。(方丸)人參(二兩) 生地(二兩) 阿膠(二兩) 白芍(二兩) 茯苓(二兩) 鮮河車膠(一兩)石殼建蓮肉(四兩)

二膠如少。可加蒸熟山藥搗漿為丸。早服四錢。參湯送。晚服二錢。

天癸當止之年。經來淋漓不斷。乃陰衰陽動。入秋深。夜寐甚少。汗泄四肢胸臆。夫沖脈隸于陽明。其氣行乎身前。陽明脈空。陽越衛(wèi)疏。陰火升舉。當宗丹溪補陰丸。或虎潛丸之屬。久病投湯太過??址廖付?。

每早服丹溪補陰丸四錢 十服。

長齋有年。脾胃久虛。瘧由四末。必犯中宮。血海隸于陽明??辔缎辽?。皆傷胃系。雖天癸久絕。病邪藥味。擾動血絡。是為暴崩欲脫。閱醫(yī)童便阿膠味咸潤滑。大便溏瀉。豈宜潤下。即熟地五味補斂陰液。咽湯停脘。頃欲吐凈。滋膩酸濁之藥。下焦未得其益。脘中先已受戕。議以仲景理中湯。血脫有益氣之法。坤土陽和旋轉。喜其中流砥柱。倘得知味納谷。是為轉機。

重癥之尤。勿得忽視。(苦寒辛散傷中陽) 理中湯。

停經三月。下漏成塊。少腹膨痛。議通和奇脈。(奇脈不和)

鹿角霜 生杜仲 桂枝木 生沙苑 當歸 茯苓 紅棗

(二四) 病屬下焦。肝腎內損。延及沖任奇脈。遂至經漏淋漓。腰脊痿弱。脈絡交空。有終身不得孕育之事。(肝腎沖任虛寒)

制熟地(砂仁制) 河車膠 當歸 白芍 人參 茯苓 于術 炙草 蘄艾炭 香附 小茴 紫石英

(五十) 五旬年歲。經漏如崩。繼以白帶綿綿。昔形充。今瘦損。當年飲酒濕勝。大便久溏。自病經年。

便干不爽。夜熱多汗。四肢皆冷。氣短腹鳴。上噫氣。下泄氣。腰足跗酸 無力。食物日減。不知其味。此陽明脈衰。厥陰風木由乎血去液傷。沖任交損。內風旋轉而為風消之象。病在乎絡。

故令久延。金匱謂絡熱則痿矣。(液傷絡熱風消)

人參 黃 苦參 茯神 牡蠣 小麥濾清人參湯收。

外冷內熱。食過如饑。唇燥裂??曙嬒侣?。漏多則陰虛陽亢。便溏不實。不可寒潤。(陰虛陽亢)

生地炭 阿膠 炒白芍 湖蓮 樗根皮 茯神 蘄艾炭

消渴心悸。

阿膠 生雞子黃 生地 天冬 生白芍 茯神

心痛如饑。口吐膩涎濁沫。值經來甚多。因驚動肝。陽化內風。欲厥之象。治以咸苦。佐以微辛.使入陰和陽。

阿膠(二錢) 牡蠣(三錢) 川楝子(一錢) 小川連(三分) 川芎(二分) 當歸(一錢)

和陽固陰。諸病大減。因經漏陰傷。陽易浮越。心怔悸。肢末痛。內風未熄。藥以甘柔。使胃汁日充。則砥柱中流矣。

人參 阿膠 麥冬 生白芍 炙草 茯神

(四四) 經漏成帶。年余醫(yī)療無功。乃沖任督帶交病。古稱久帶久崩宜清。視其體豐松 。陽氣久虧。與內經血脫方法。烏 魚丸鮑魚汁丸。

照前方加阿膠人中白。

經漏三年。診色脈俱奪。面浮跗腫。肌乏華色。納谷日減。便堅不爽。自脊膂腰髀酸楚如墮。入夏以來。形神日羸。思經水必諸路之血。貯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決淋漓者。任脈為之擔任。帶脈為之約束。剛維蹺脈之擁護。督脈以總督其統(tǒng)攝。今者但以沖脈之動而血下。諸脈皆失其司。癥固是虛。日餌補陽不應。未達奇經之理耳??純冉浻谛孛{支滿妨食。時時前后血。特制烏 丸。咸味就下。通以濟澀。更以穢濁氣味為之導引。同氣相需。后賢謂暴崩暴漏。宜溫宜補。久漏久崩。宜清宜通。正與圣經相符。況乎 術皆守。不能入奇脈。無病用之。誠是好藥。借以調病。焉克有濟。夏之月。大氣正在泄越。脾胃主令。歲氣天和。保之最要。議以早進通陰以理奇經。午余天熱氣泄。必加煩倦。隨用清暑益氣之劑。順天之氣。以扶生生。安穩(wěn)百日。秋半收肅令行??赏洳鼐蹥饨?。而奇絡漸固。此久損難復。非幸試速功矣。(奇脈陰虛風陽動)

早上湯藥議以通陰潛陽方法。早服。

龜甲心(秋石水浸) 鹿角霜 真阿膠 柏子霜 生牡蠣 鎖陽另煎清人參湯入清藥。煎取五十沸。

鹿性陽。入督脈。龜體陰。走任脈。阿膠得濟水沉伏。味咸色黑。熄肝風。養(yǎng)腎水。柏子芳香滑潤。養(yǎng)血理燥。牡蠣去濕消腫。咸固下。仲景云。病患腰以下腫者。牡蠣澤瀉湯。鎖陽固下焦之陽氣。乃治八脈之大意。烏 丸方。

烏 骨四分(米醋炙去甲另研水飛) 茹(一分)

上為細末。用雀卵量搗為丸。每服三錢。用藥前先飲淡鮑魚湯一小杯為導引。

進潛陽頗投。但左耳鳴甚。腸中亦鳴。肝陽內風升動未息。減氣剛用柔。早服。

龜甲心(照前制) 真阿膠 柏子霜 天冬 女真實 旱蓮草另煎人參湯二錢。加入濾清藥內。再煎五十余沸。

兩進柔潤清補頗投。詢知病由乎悲哀煩勞。調理向愈。繼因目病。服苦辛寒散太過。遂經漏淋帶。年前七八日始凈。今則兩旬而止。此奇脈內乏。前議非誣。據(jù)述周身累現(xiàn)癮疹 累。

瘙癢不寧。想脂液久滲。陰不內營。陽氣浮越。衛(wèi)怯少固。客氣外乘。凡六氵?客邪。無有不從熱化。內經以瘡痍諸病。皆屬于火。然內癥為急。正不必以肌腠見病為治??滔聝扇臻g。又值經至之期。議進固脈實下。佐以東垣瀉陰火意。經至之先用此方。

龜甲心 真阿膠 人參 桑螵蛸 生白龍骨 旱蓮草 茯神 知母 早上服。

當經行。周身寒凜。腰酸腹膨。白疹大發(fā)。議用固氣和血方。

人參 熟地 阿膠 川芎 當歸 白芍 南山楂 蘄艾 早上服。

經來腹墜腰酸。疹現(xiàn)肌癢。鼻孔耳竅皆然。想陰血下注。必陽氣鼓動。內風沸起。風非外來。乃陽之化氣耳。昨因經至。用膠艾四物湯。和補固經。今午診脈。右大而澀。左小數(shù)。中有堅疾如刃之象。洵乎液枯風動。初定烏 魚丸當進。其早上湯藥。凡氣味之辛裁去。雖為補劑。勿取動陽耗液也。早上服。

人參 生地 天冬 阿膠 生白芍 女貞子 旱蓮膏 地榆 早上服。

兩日早進清補柔劑。夕用通固下焦沖任。是月經來甚少。起居頗安。與先哲云。暴崩當溫澀。久漏宜宣通。若合符節(jié)矣。連次候脈。必小弱為少安。則知陽動不息。內風必旋。 術呆守。歸艾辛溫。守則氣壅。辛則陽動。皆不知變化之旨。坐失機宜耳。余未能久候。焉有經年經月之恙。驟期速愈。故丸藥創(chuàng)自內經七方之一。世多渺忽。實出軒岐秘奧。再議理陰熄風早用。諒不致誤。擬長夏調理二法晚服烏 丸三錢。晨進養(yǎng)肝陰和陽熄風以安胃。蓋沖脈。即血海。隸于陽明胃脈。乃仿經旨立方。

人參 阿膠 白芍 生地 旱蓮膏 女貞子 桑寄生 咸秋石 細子芩 三角胡麻藥末。膠膏。再加熟蜜三兩。搗千余杵。丸。宜細光。早上服四錢。小暑至處暑。生脈散送。

此番經后。帶下仍有。久漏奇脈少固。前案申說已著。丸劑專司通攝沖任。恪守定然必效。

但外來寒暄易御。內因勞嗔難調。余諄諄相告者為此。

人參 生地 阿膠 白芍 茯神 女貞子 旱蓮膏 小黑 豆皮 早上服。(初十日)

昨晚煩冗。陽動氣升。頭額震痛。經再下注。更定鎮(zhèn)攝一法。久后亦可備用。

人參 生地 阿膠 龜甲心 生牡蠣 天冬 黑殼建蓮

十二日午。診脈。仍用初十日早服方法。去 豆皮加生牡蠣。

交小暑后驟熱。午后另煎生脈散微溫服一次。

停經半載。雨水節(jié)后。忽然暴崩。交春分節(jié)血止。黃白淋漓自下。寒則周身拘束。熱時煩燥口干。晡至天明。汗出乃止。寐必身麻如蟲行。四肢骨節(jié)皆痛。蓋血既大去。沖任之脈傷損。而為寒為熱。陰損及乎陽位矣。書云。崩中日久為白滯。漏下多時骨髓枯。由脂液蕩盡。致形骸枯槁。延為瘵疾矣。天熱氣暖。所當謹慎。

烏賊骨 阿膠 生地 生白芍 茜草 小麥

暴冷陽微后崩。(陽虛) 附子理中湯。

崩如山冢 崩。言其血之橫決莫制也。漏如漏卮難塞。言其血之漫無關防也。

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氣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毛發(fā)得之以潤。經脈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斯須離也。去血過多。則諸病叢生矣。原其致病之由。有因沖任不能攝血者。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統(tǒng)血者。有因熱在下焦。迫血妄行者。有因元氣大虛。不能收斂其血者。又有瘀血內阻。新血不能歸經而下者。醫(yī)者根據(jù)此類推。仿葉氏用筆靈活。于崩漏治法。無余蘊矣。(秦天一)

徐評 崩漏必用補血大劑。而兼黑色之藥。大概輕劑不能中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