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滇南雜記

滇南雜記 作者:吳應(yīng)枚


[清]吳應(yīng)枚? 撰

概說

吳應(yīng)枚,字穎庵,號小穎,浙江烏程人。雍正十一年以提督云南學(xué)院至滇,足跡遍三迤,瑣記歲時、習(xí)尚、山川、物產(chǎn)、多簡略,且無條次。所記大理婦女多戴哈達氈帽,今已無之;記迤東孩童乞名于學(xué)院,亦一方之俗,讀之饒有趣味。惟所記如滇中計田畝謂之雙,以為耦耕之意,則望又生訓(xùn)也。是書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僅三十余條,不知錄自何書。又應(yīng)枚作《滇南雜詩》三十首(已收入道光《云南通志》雜著三),多詠風(fēng)土,即周臨各府考場時所作也。

新正元旦,民間采松針鋪地以代氍毹,名曰松衣。姚安、楚雄出花氈,紅章白質(zhì),燦然可觀。

歲首鏤彩紙,或結(jié)簽球懸門額,名曰掛成??乘芍Ω哒捎?,夾植門外,插香于松上,以迎祖考。

金剛纂,綠色,無枝葉,似仙人掌而方,刺密有毒,用代籬落金釵石斛,性喜燥,植屋上更茂盛。

梯田,以高下形似名,候雷雨而栽,又曰雷鳴田。雇工力作,不計畝計工,謂之曰雙,亦耦耕之意。

佛柑,四五年者,取以釀酒,味香辣。

迤西率多鹽井,煎熬成塊,普洱產(chǎn)茶,舊頗為民害,今已盡行革除矣。

山多雜木。今歲燒荒,明年始可種蕎,所謂火種也。

大理府城多古剎,三塔寺最大,寺中有金黃華老人王庭筠所書四絕句碑,字極蒼古。寺有鳳眼漏。

季春十有八日,榆城大集,百貨皆至。

舊傳洱海有孽龍,能攝人,今榆城婦女多戴哈達氈帽,制類雨兜,以避龍祟云。

焚夷誦白經(jīng)以祈福,文支離不可辨識。

點蒼中峰高入云表,終年積雪,春間氣暖,日停午,雪漸消,傍晚黑云蓋頂,明晨起視之,積雪滿山,次日復(fù)然。

點蒼山有十九峰,峰陰十八溪,陂田藉以灌溉。

感通寺在大理府城西,產(chǎn)茶。曉望蒼山,白云如帶,橫束山腰,土人呼為玉帶云。

云南縣俗名小云南,土產(chǎn)細布名洱海紅,以雪水染色,更鮮艷。

雞足山在賓川州東,乃迦葉道場,寺院最多,林巒深秀,山頂白云橫空,照見人影,洵奇觀也。

滇中鐵索橋最多,惟保山縣跨瀾滄江者長三十余丈,車馬往來,裊裊浮動。溜筒江接滇境,懸繩兩岸,以渡人馬。

永昌府界西連孟定、緬甸等處,乃蒙、段用兵之地。易羅池在府城西。

龍泉亦名噴珠,在永昌府城西門外,水從地涌,潴而為湖,宛然江鄉(xiāng)風(fēng)景。

纏絲瑪瑙,質(zhì)白絲紅,宛轉(zhuǎn)如繪,金光閃似水晶,俱寶石也。

按試迤東,經(jīng)過村堡,男婦抱孩童,攜紙筆環(huán)拜乞名,每至擁擠不前。

臨安府學(xué)泮池深廣,名學(xué)海,面煥文山,山頂藜嵩寨,夷人所居。每當(dāng)大比,于六月星回節(jié),視池中火影,卜鄉(xiāng)薦多寡,歷科不爽。

臨安閻洞,舊名巖洞,今名云津洞。深二十余里,廣二十余丈,石乳凝結(jié),千態(tài)萬狀。內(nèi)有大河,清流奔駛,浮橋橫亙凡七,最深處有石楸枰一,石坐具二,云系飛仙游戲處。

蘆笙、口琴,倮樂器,其音凄以怨,有曲調(diào)名“打草桿”,男婦皆能歌之,蓋取撲滅丑類之意。

雞<土從>產(chǎn)蒙自少佳,味極鮮美。

臨安人于元夕炷香拜學(xué)宮,謂之立百病,就香光中摸索碑字,以占一年休咎。

雞卜,用雞骨為卜,夷俗也。

阿迷、彌勒等處,婦女出門,率持小采傘線,穿瑞香成串盤髻上云仿宮妝也。

魯魁山在普洱境內(nèi),舊為夷倮出沒之區(qū),今已成通衢矣。

六月二十四日為星回節(jié),切生豬肉,雜椒姜食之。然炬以多為勝攜照田塍,云可避蟲,迤東西處處皆然。

滇南之花,四時不絕,炎夏亦同。

春令指西瓜辨其紅白,以為勝負,謂之賽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